定價:NT$ 1450
優惠價: 79 折, NT$ 1145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08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歷史普及作品中的傑作
《拜占庭帝國:324-1453拯救西方文明的千年東羅馬帝國》
★《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作者為傑出的歷史普及作家
★作者熱愛拜占庭,拜占庭是他寫作的原點。
★2009年作者出版第一本書《拜占庭帝國》,即成為其成名之作,暢銷至今。
★美國亞馬遜近四百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近四千位讀者4.1顆星高評價
476年,羅馬帝國滅亡了。然而,滅亡的只是它的西半部,東半部後來以拜占庭帝國之名繼續存在十一個世紀。在一千多年裡,拜占庭帝國高舉基督教文明的火炬,堅強抗拒伊斯蘭教的擴張,也讓基督教和古典思想保持活力。一波波財富流入首都君士坦丁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和經濟奇蹟。
另一方面,拜占庭皇帝導演的政治陰謀和軍事征服高潮迭起,充斥暗殺、色誘、大規模處決、不擇手段奪取權力的故事,以及兩軍相搏、千軍萬馬血染沙場的畫面,就連一般公民的生活也有精彩一瞥,引人入勝的程度不亞於任何歷史時代。後世受惠於拜占庭帝國,在成就、品味和遺緒上拜占庭都不輸給任何帝國。
《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作者為傑出的歷史普及作家。他的敘事扣人心弦,淋漓盡致,以清晰和機智的文筆讓拜占庭帝國活靈活現,帶領讀者穿越這個被遺忘的帝國,走進「繽紛絢爛、險象環生」的歷史世界,令人著迷。
《盧比孔河: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大眾歷史作家湯姆.霍蘭扛鼎之作,2004年出版以來暢銷至今
★榮獲2004年赫塞爾-蒂爾特曼獎(Hessell-Tiltman Prize for History)
★凱撒渡過盧比孔河,成為歷史上每個關鍵步驟的代表
★美國亞馬遜500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 14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在今天,羅馬無所不在,但大都指羅馬帝國,也就是西元前27年從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始的帝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也不是天生就是個帝國,它有段不短的時間以共和國自居,追求自由曾經是羅馬的驕傲,直到凱撒跨過盧比孔河,世界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模樣。《盧比孔河》帶我們回到河的另一邊,一窺令人懷念的羅馬共和國,及其殞落。
在羅馬建城第705年,西元前49年1月某個昏暗的早晨,凱撒被迫渡過盧比孔河,這條河標誌著義大利的邊界。凱撒是個賭徒,就像他在公共場合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演員一樣,在本書中他引述了米南德(Menander)戲劇裡的台詞:「骰子已經擲出。」只有成為一個賭徒,並出於一個賭徒的熱情,凱撒才能下令他的軍團前進,越過河流,朝羅馬前進。凱撒死後,羅馬陷入內戰,最終摧毀了羅馬共和國的傳統自由和公民自治,在其殘骸上建立起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
《盧比孔河》描述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的過程,也就是西元前509年至西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從建立到結束的歷史。在500年間,羅馬從七丘之城變成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但此霸業不是由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而是由一個「共和國」完成的。
羅馬共和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從名稱可知它有著無可避免的矛盾與衝突:元老代表貴族,人民包含平民,雖然兩者共有國家,卻是不同等的存在。如何在這兩個群體中周旋取得平衡,是每個羅馬政治家的課題。作者引人入勝的筆觸鋪陳了凱撒一代群雄的故事,將羅馬共和國的落日餘暉,及其在腥風血雨中轉型為帝國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殞落中,從凱撒、西塞羅、斯巴達克斯、布魯圖、克麗奧佩脫拉、維吉爾到奧古斯,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躍然紙上。作者在書中為這個偉大文明描繪獨一無二的肖像畫,細細勾勒出各種極端的表現,如自我犧牲、黨同伐異、頹廢、陰謀、戰爭與震撼世界的野心。嚴謹的研究洋溢著活力,再現這個歷史的關鍵時期。在羅馬共和國殞落兩千多年後,那些在共和國上場的男女之「不凡個性」,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
《波希戰爭:499–449 BC 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歷史普及作品中的傑作
★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衝突,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並埋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近因。
★磅礴史詩,不但詳述描繪參戰各方,也還原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歷歷在目,讓人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美國亞馬遜300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 7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西元前五世紀,波斯決心向西征服希臘,東西方世界陷入了戰爭,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
波斯是當時世界空前強大的超級帝國,鐵騎錚錚、殲敵無數。從「宇宙之王」居魯士開始,短短一代的時間裡,波斯橫掃整個中東地區,建立起一個從印度延伸至埃及的龐大帝國。希臘偏安於愛琴海岸,貧瘠弱小、城邦林立,領土不及波斯境內一個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臘是一群流氓國家,波斯理應為他們帶來真理和秩序;但在希臘人眼中的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蠻族,而且希臘人骨子裡流淌著「不可被奴役」的血液。兩個文明存在著無法跨越的差異,最終導致戰爭。
《波希戰爭》敘述戰爭的前因後果及全部經過,是一部充滿野性的磅礴史詩。書中還原了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不論是西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或斯巴達300勇士在溫泉關隘口血戰「萬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薩拉米斯海戰中300支雅典戰艦擊潰1200支波斯戰艦……每個場面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波希戰爭結束後不到20年,在西元前431年,由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極重要的戰爭,同時一個北方的新勢力馬其頓帝國也乘勢崛起了。
推薦人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神奇海獅(歷史部落客)
SADE(德國耶拿大學中世紀研究所博士生,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SADE專文導讀
各界推薦
《拜占庭帝國》
「真希望我念中學時有《拜占庭帝國》這樣的歷史課本。作者以明快節奏敘述一段超過一千年的歷史──滿是爾虞我詐的鬥爭、雄才大略的皇帝、目光如豆的昏君、血流成河的殺戮、爭吵不休的宗教紛爭──讓一個至今仍是西方遺產一部分的帝國活靈活現起來。」
──潘德葛拉斯(Mark Pendergrast),《咖啡萬歲》(Uncommon Grounds: 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Our World)作者
「超有吸引力……《拜占庭帝國》展現了布朗沃思小說家的選角慧眼,他能讓一些最引人入勝但鮮為人知的拜占庭人物復活……不過,他真正的功力表現在對宮廷陰謀、背信棄義行徑和血腥戰爭的深入研究。帶著幽默和色彩繽紛的筆觸,他娓娓述說一個個篡位者是如何像搶凳子那樣輪流登上大位和不得好死的故事。但說來諷刺,我們今日所繼承的古希臘學問都是由這個紛擾的帝國保存下來。」
──普雷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火之門》(Gates of Fire: An Epic Novel of the Battle of Thermopylae)作者
「羅馬從未陷落,它只是搬到了五百英里以東的拜占庭。在一千多年裡,拜占庭人坐擁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但他們的成就卻被低估,備受史書冷落。布朗沃思擁有罕見的天分,以具感染力的熱情將狠毒的皇后、滿肚子壞水的太監、珍稀的古希臘典籍和拜占庭童話故事般的財富描寫得歷歷如繪。他自信地在一年多年時間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山脈及平原之間邁步,把拜占庭這個神權政體的超級國家放回人類大歷史的中心,還給它應有的位置。拜占庭人造就了今日的世界。布朗沃思的敘事扣人心弦,淋漓盡致,不亞於拜占庭人。」
──貝坦妮.休斯(Bettany Hughes),「美國公共電視網」節目主持人,《伊斯坦堡三城記》(Stanbul: A Tale of Three Cities)作者
「這本書講述歷史的方式是從前的方式:以說故事的方式將拜占庭帝國的窮奢極侈、激烈宗教紛爭和一些皇帝的萬丈雄心娓娓道來。雖然書中涵蓋的歷史長達千年以上,但敘事方式引人入勝,剪裁得當,一點都不會讓人有太濃縮或走馬看花的感覺。你會不知不覺便翻頁。」
──埃弗里特(Anthony Everitt),《西塞羅》(Cicero: The Life and Times of Rome's Greatest Politician)作者
「《拜占庭帝國》娛樂性十足又令人感動,呈現了一個被現代西方虧欠良多的文明。讀罷此書,你一定不會再把「拜占庭」一詞用為貶義。」
──霍蘭(Thomas Holland),《千禧年 》 (Millennium) 、 《波希戰爭》( Persian Fire)與 《 盧比孔河》(Rubicon)作者
「拜占庭人回來了!為彌補幾個世紀以來的疏失,布朗沃思帶領我們穿過這個被遺忘的世界,以清晰和機智的文筆讓拜占庭帝國栩栩如生起來。書中充滿殘忍無情的皇帝、愛搞陰謀的將軍和半瘋癲的學者,令人眼花撩亂。《拜占庭帝國》饒富趣味又讓人長見識,堪稱歷史普及著作中的傑作。」
──佩羅特(Tony Perrottet),《公元66年路線:古羅馬遊客的踪跡》(Route 66 A.D. : On the Trail of Ancient Roman Tourists)作者
《盧比孔河》
「這是一部絕佳的敘事史……它真的很吸引我,確切地說,令我著迷……內容包含血腥與迷宮似的政治陰謀與鬥爭、精彩的演講、驚人的征服與殘忍的行徑。霍蘭的敍述清晰,步調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並沒有對羅馬和我們的時代做出浮泛的對比,你可感覺到自己正透過他,見證了長久以來對權力與和平進行調合的困難。」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年度選書
「精彩極了。我要感謝作者將羅馬帝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也讓其所產生及影響過的人物躍然紙上。」
──喬安娜.特羅洛普(Joanna Trollope),英國暢銷作家,《觀察家報》(Observer)2005年年度選書
「在我讀過關於羅馬帝國的史書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霍蘭的《盧比孔河》。」
──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英國首相、通俗歷史作家,《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2005年年度選書
「古典通俗史的絕佳範例……述說了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自賽姆(Ronald Syme)的《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以來,關於羅馬共和國晚期最具可讀性的著作……下回若有人問我為何我們應該研究羅馬歷史,《盧比孔河》將成為我推薦的第一本書。」
──邁爾斯(Richard Miles),英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迦太基必須毀滅:古文明的興衰》作者,《衛報》(Guardian)
「這是羅馬對共和主義進行實驗的故事,其中包括凱撒、龐培、加圖和西塞羅這些巨人。內容全然地清新、機智風趣並具有嚴謹的學術性。」
──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歷史學家、《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
「令人瞠目結舌……從任何標準來看,《盧比孔河》豐富得太不尋常,對大量但過多人物的描寫讓人動容。花名冊的內容遠遠超過馬略、蘇拉、龐培、克拉蘇、凱撒和西塞羅這些預期中的人物。都會美型男、高級生蠔供應商、過譽的桌上舞者、後巷妓女與小咖政治玩家應有盡有──所幸並非全都能夠指名道姓。霍蘭讓他的敘事保持在大賽馬車的速度。」
──科里.布倫南(Corey Brennan),《羅馬共和國的統治》作者,《新聞日報》(Newsday)
「不論對古典學者或當代政治系所的學生來說,霍蘭對羅馬共和國最後一個世紀的敘述都相當合時。它讓讀者看見一個系統緩慢而血腥的崩解,引人入勝之餘,還是個寓意十足的故事……。本書扣人心弦的敘述,使那些曾經塑造當今世界卻泰半被遺忘的人物與事件一一復甦。有鑑於兩個帝國型共和國許多相通之處,本書可作為大西洋兩岸資深政治家具啟發性的海灘讀物。」
──安東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羅馬的崛起:西方史上最偉大帝國的建立》作者,《獨立報》(Independent)
「古代歷史生活在這場動蕩事件的生動編年史之中,這些事件促使凱撒穿過一條小河,劃開了羅馬共和國與災難性的內戰。霍蘭以其廣播界傑出人才和小說家的敘事才華,讓讀者深深陷入陰險的羅馬政治當中。」
──布萊斯.克里斯汀森(Bryce Christensen),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書評(ALA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霍蘭筆下充滿奇妙的熱情……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過程,也是一本絕佳的學術著作。作為一本羅馬史導論,恐怕難有出其右者。」
──馬修斯(Christopher Matthews),《每日郵報》(Daily Mail)
「《盧比孔河》是一項傑出的成就,即使政治潮流改變也值得一讀……想了解羅馬共和國歷史的入門讀者,若對聆聽他人喋喋不休述說羅馬人為我們留下什麼感到厭倦,但仍想知道羅馬人為他們自己做了什麼(以及如何做),這本書可說是絕佳選擇。」
──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帶著絕大的風趣、活力和洞察……重新述說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的血腥戲碼……這齣戲裡的角色何其不凡!作者以小說家的筆觸讓角色復活了,不只照亮那個失去的世界,也照亮我們的世界。」
──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霍蘭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夠讓深奧的學術研究變得明白易懂且扣人心弦。一部精彩且完全把人攫住的著作。」
──威爾遜(A. N. Wilson)
「霍蘭的《盧比孔河》讓歷史讀起來宛如驚悚的黑手黨史詩。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一些原本只是隱約聽過的羅馬時代名人,全都變得栩栩如生。」
──葛里夫.瓊斯(Griff Rhys Jones),年度選書
「羅馬共和國如日中天時的歷史……此書的刺激之處在於,不論是一座山或一個文明,一旦抵達巔峰,向下墜落勢所難免。」
──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年度選書
「這是一本對於羅馬共和國最後的日子,傑出且可讀性極高的研究。」
──貝利(John Bayley),年度選書
「一位述說細節的真正行家……《盧比孔河》無與倫比地扯下凱撒等人冠冕堂皇的道德外衣。」
──斐德列克.拉斐爾(Frederic Raphael),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作家,《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這是霍蘭對於羅馬共和國覆亡的傑出新研究……可謂新生代作家重新對羅馬的評估。」
──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驚悚作家協會大獎得主,《獵殺幽靈寫手》作者,《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我們會接觸到古代史,通常不是透過學術著作便是透過古裝動作片。霍蘭的成就在於擷取二者之長,寫出一部現代氣息濃厚、節奏感十足而且評述精到的歷史作品,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
──斯佩勒(Elizabeth Speller),《觀察家報》(Observer)
「羅馬共和國贏得了一個帝國,但在過程中毀掉了自己。霍蘭述說這件事如何發生,講得氣韻十足……筆法精通有如麥考萊(Macauley)。」
──馬西(Allan Massie),《觀察家雜誌》(Spectator)
「引人入勝……一種活潑的敘事風格……一個徹底有價值且適時的寫作計劃,這部關於那影響西方歷史甚鉅的時代之記述,成功做到明白易懂又不失之過簡。」
──艾爾斯(Harry Eyres),《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清新、傳神……霍蘭的強項在於敘事史,關於西元前100年到44年糾葛的政治事件,沒有比《盧比孔河》更佳更清晰的嚮導……古代史若要重新吸引大批讀者,有賴《盧比孔河》此類著作鋪路。」
──麥克連(Frank McLynn),《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盧比孔河》不是枯燥的史著,它具有高度的可讀性,是嚴謹學術與活潑敘事的完美結合……霍蘭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有時他們甚至會說話。」
──威沙特(David Wishart),《蘇格蘭人》(The Scotsman)
「霍蘭為羅馬世界畫下一幅鮮明的社會肖像……本書是小布希理想的床頭讀物。」
──黑廷斯(Max Hastings),《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很有爆炸性……這是一部關於羅馬帝國晚期、兼具嚴肅和睿智的歷史,近乎小說所能達到的地步。聚焦於人物和他們的互動,敘事技巧跌宕起伏,以銳氣和熱忱寫成……它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歷史……我們可以想像一位有如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的古典學家在白宮裡拿起這本書,要找出與那些難搞的中東人交涉的方法……一本極度讓人愉悅的書,也是對於晚期羅馬共和國相當銳利的『解讀』。」
──鍾斯(Peter Jones),《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羅馬城市生活迷人的畫面……在這個故事各個層面,霍蘭嫻熟地使我們對羅馬人既陌生又熟悉。」──《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極其聰明,充滿活力和機智。」──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最清晰、最引人矚目的作品……歷史悠久的刺激之旅。」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燦爛……豐富……霍蘭德以即時感,小說家的熱情與節奏來寫歷史……精妙而有趣的敘述抓住了共和國的範圍和戲劇性,並將其迷宮般的元素塑造成一個單一的連續體。」──休斯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霍蘭以其出色小說家的寫作技巧,記載了羅馬共和國活潑的特質及導致其滅亡問題,並編纂了引起轟動的政治和歷史陰謀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霍蘭讓見於數千種教科書裡的名字活過來了……給予他們生命及與當代的相關性……值得推薦給對古代世界感興趣的人。」
──《好書指南》(Good Book Guide)
「好讀、精彩……對古代史感興趣者必讀之作。不過,它比許多直接談論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書籍更關乎於我們的現代文明……霍蘭吹走一個古代文明的蒙塵,顯見過去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星期日商業郵報》(Sunday Business Post)
「霍蘭讓一批大相逕庭的人物變得栩栩如生,他對於古羅馬人使詐、奢侈與卑鄙的描寫深具娛樂性。」
──《黃昏先驅報》(Evening Herald)
「盧比孔河對羅馬人來說意義甚大,是羅馬人心裡的邊界。因為經過王政時代的糟糕統治,羅馬人後來建立了共和體制;但隨著物換星移,千瘡百孔的共和體制變得腐朽。羅馬要存續下去便需要蛻變。曾有幾個能看清迷霧的人嘗試變革,但他們都無法留下徹底的改變。唯有那橫空出世的天才凱撒,帶領羅馬軍團越過那條邊界,挑戰擁有最高權力的元老院。那是一個重要的訊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羅馬人跨越心中那條邊界,讓人心裡明白,這個腐朽的共和體制並非不能撼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人能夠成功,而一切的答案就在這本書當中。」──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波希戰爭》
「波斯歷史扣人心弦地栩栩如生起來。」
──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觀察者報》(Observer)年度選書
「對古代世界引人入勝的敘述……霍蘭是極有天分的說故事的人,把波希戰爭的世界活現眼前。」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年度歷史類選書
「所有讓他的第一本書《盧比孔河》如此成功的要素──他的淵博、他的不信任人性,更重要是他的敘述熱情──都呈現在這部作品中。其中一個戲劇性時刻(描述雅典人在馬拉松之戰衝鋒時重裝甲步兵從頭盔內所見到的情景)讓人毛骨悚然。」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歷史類選書
「一本有關波希戰爭的傑作,深具權威性,小說色彩十足。」
──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年度選書
「顯著的精美和慧黠……《波斯戰火》讓霍蘭在他的羅馬史詩《盧比孔河》裡醞釀的潛力沒有落空。」
──湯姆金(Boyd Tomkin),《獨立報》(Independent)年度選書
「我讀過最刺激的歷史敘事。」
──莫里斯(Jan Morris),《觀察者報》(Observer)年度選書
「十足精彩……霍蘭是頭腦冷靜的歷史學者,他對古典希臘的書寫權威而投入,不下於他在上一本書《盧比孔河》裡對古代羅馬的書寫。他持平對待希臘和波斯兩種文化的豐富性,極為難得。」
──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技藝精湛而扣人心弦……霍蘭在序言中表示,他希望他『企圖溝通學院世界和大眾讀者這一嘗試,不會像薛西斯架設來連接歐洲和亞細亞那條兩英里長的浮橋一樣,只是虛榮心作祟。』事情正好相反,他對這片新領土的征服比萬王之王的厚底鞋更有力和華麗。」
──《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關於波希戰爭精彩的研究,講述小小的希臘如何擊退薛西斯和他的無敵艦隊。本書既不誇勝亦不求政治正確,是一位大風格家為廣大讀者群而寫的作品。」
──韓森(Victor Davis Hanson),《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USA)
「當一個全球性超級強權自信滿滿地朝天涯海角推進時,霍蘭認為我們有各種理由回顧第一個做這種事的超級強權。當我們愉快地為了促進民主開啟戰端時,他讓我們清楚看見戰爭如何讓民主開始。」
──史托瑟德(Peter Stothard),《時代雜誌》(Times)
「霍蘭這部全景式和扣人心弦的著作,是古代史在今日仍具重要性的雄辯論證。他為我打開了一個世界,我由衷感激。」
── 《觀察者報》(Observer)
「具有豐富的反諷意識,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令人無可抗拒……它對溫泉關之戰的敘述是同類文字中最刺激的。」
──桑德布洛克(Dominic Sandbrook),《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普通讀者與有學問的讀者都同感樂趣。」
──巴肯(James Buchan),《衛報》(Guardian)
「頭腦清醒和平衡得恰到好處的敘事。霍蘭對黃金時刻的意識敏銳,閱讀廣博、機智風趣。他以投入的態度描述這段歷史,值得大眾讀者再次學習。」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波希戰爭是歷史上一場盛大的『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鬥爭,因為它是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歷史衝突,對今日來說特別具有相關性。霍蘭的文筆澎湃生動,對其所研究的題目有值得自豪的處理。」
──拉曾比(J. F. Lazenb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惹火尤物……洞見四射且文字魅力四射。」
──卡特利奇(Paul Cartledge),《獨立報》(Independent)
「霍蘭的成功標誌在於,當我們其他人因為他對古代世界一場重大衝突妙趣橫生的講述而脈搏加速時,一名牛津的教授也可以坐下來和學生一起咀嚼他對事件的絢爛分析,而且同樣獲益。」
──鍾斯(Peter Jones),《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一趟刺激得讓人透不過氣的歷史說書。」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霍蘭將淵博的學問表現得不著痕跡;《波斯戰火》令人無法釋手。」
──露絲.摩爾(Lucy Moore),《每日郵報》(Daily Mail)
「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雖發生於兩千多年前,但毫無疑問地,霍蘭就在現場。他的描述歷歷在目,即使你已知道誰勝誰負,仍然會提心吊膽。」
──阿提米絲.庫帕(Artemis Cooper),《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年度選書
「曉暢和淵博的敘事史,把故事說得很好,並未將傳統的意識形態照單全收。」
──《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
「這本書提供了美妙閱讀經驗,但不應該快讀,應該細細咀嚼。這倒不是說它是用乾巴巴的學院語言寫成的。霍蘭以一種活潑的文體呈現他的議論,說出最有娛樂性的故事……對戰爭的描寫繪聲繪色……讓人過癮的敘述。」
──《愛爾蘭檢查者報》(Irish Examiner)
「一部精彩著作。文字清新、華麗,比喻豐富,但總是清晰而精準……《波斯戰火》的敘事令人屏息,材料極為豐富,頗有供現代世界借鏡的教益。」
──福克納(Neil Faulkner),《當前世界考古學》(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第一流可讀性的學術著作……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這段古代歷史活起來。」
──高登(Mark Golden),《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Toronto Globe and Mail)
「這是一場古代的世界大戰。對於後世來說,這場遙遠戰爭的意義顯得很學術──希臘的勝利保存了歐洲文明的搖籃。但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不是單純的一場征服者與保衛者的衝突,而是一場關乎各方信念的正義之戰。不論是波斯人、斯巴達人、雅典人或巴比倫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偶然,一切都來自他們各自相信又迥然不同的神話、真理和事物。本書講述精彩的波希戰爭前,先描寫波斯和希臘世界的戰前世界觀,讓身為讀者的我投入波希戰爭的史詩發展過程時,腦海不斷出現『噢!難怪會這樣』的恍然大悟。」──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作者簡介:
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曾任高中老師,目前任教於華盛頓基督教學院(Washington Christian Academy, Maryland)。他的熱門播客(podcast)「十二個拜占庭統治者」(12 Byzantine Rulers)是歷史類播客的先驅,因為大受歡迎而獲得《紐約時報》的專訪。布朗沃思熱愛拜占庭,拜占庭是他寫作的原點。他曾在《華爾街日報》撰稿,2009年出版第一本書《拜占庭帝國》,也是成名作,後來陸續出版了《諾曼風雲:從蠻族到王族的三百年》、《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十字軍聖戰:基督教與伊斯蘭的二百年征戰史》,以及關於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的迷你書系列。
湯姆.霍蘭(Tom Holland)
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曾為BBC改編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斯和維吉爾的作品。2007年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著有《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興衰》(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波希戰爭:499-449BC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劍的陰影下:伊斯蘭的誕生與全球阿拉伯帝國的崛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基督王國的鍛造:末日與西方史詩般的崛起》(The Forge of Christendom: The End of Days and the Epic Rise of the West)等。除了大眾歷史書,他也寫過不少帶有歷史元素的奇幻小說。他也是廣播和電視節目製作人,製作類型從希臘羅馬、恐龍化石到伊斯蘭,可說是面向多元的作家。目前他與家人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梁永安,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相關譯作有《拜占庭帝國》、《盧比孔河》、《波希戰爭》、《柏德嫩之謎》、《神的演化》、《在智慧的暗處》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79 折, NT$ 1145 NT$ 14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08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歷史普及作品中的傑作
《拜占庭帝國:324-1453拯救西方文明的千年東羅馬帝國》
★《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作者為傑出的歷史普及作家
★作者熱愛拜占庭,拜占庭是他寫作的原點。
★2009年作者出版第一本書《拜占庭帝國》,即成為其成名之作,暢銷至今。
★美國亞馬遜近四百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近四千位讀者4.1顆星高評價
476年,羅馬帝國滅亡了。然而,滅亡的只是它的西半部,東半部後來以拜占庭帝國之名繼續存在十一個世紀。在一千多年裡,拜占庭帝國高舉基督教文明的火炬,堅強抗拒伊斯蘭教的擴張,也讓基督教和古典思想保持活力。一波波財富流入首都君士坦丁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和經濟奇蹟。
另一方面,拜占庭皇帝導演的政治陰謀和軍事征服高潮迭起,充斥暗殺、色誘、大規模處決、不擇手段奪取權力的故事,以及兩軍相搏、千軍萬馬血染沙場的畫面,就連一般公民的生活也有精彩一瞥,引人入勝的程度不亞於任何歷史時代。後世受惠於拜占庭帝國,在成就、品味和遺緒上拜占庭都不輸給任何帝國。
《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作者為傑出的歷史普及作家。他的敘事扣人心弦,淋漓盡致,以清晰和機智的文筆讓拜占庭帝國活靈活現,帶領讀者穿越這個被遺忘的帝國,走進「繽紛絢爛、險象環生」的歷史世界,令人著迷。
《盧比孔河: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大眾歷史作家湯姆.霍蘭扛鼎之作,2004年出版以來暢銷至今
★榮獲2004年赫塞爾-蒂爾特曼獎(Hessell-Tiltman Prize for History)
★凱撒渡過盧比孔河,成為歷史上每個關鍵步驟的代表
★美國亞馬遜500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 14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在今天,羅馬無所不在,但大都指羅馬帝國,也就是西元前27年從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始的帝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也不是天生就是個帝國,它有段不短的時間以共和國自居,追求自由曾經是羅馬的驕傲,直到凱撒跨過盧比孔河,世界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模樣。《盧比孔河》帶我們回到河的另一邊,一窺令人懷念的羅馬共和國,及其殞落。
在羅馬建城第705年,西元前49年1月某個昏暗的早晨,凱撒被迫渡過盧比孔河,這條河標誌著義大利的邊界。凱撒是個賭徒,就像他在公共場合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演員一樣,在本書中他引述了米南德(Menander)戲劇裡的台詞:「骰子已經擲出。」只有成為一個賭徒,並出於一個賭徒的熱情,凱撒才能下令他的軍團前進,越過河流,朝羅馬前進。凱撒死後,羅馬陷入內戰,最終摧毀了羅馬共和國的傳統自由和公民自治,在其殘骸上建立起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
《盧比孔河》描述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的過程,也就是西元前509年至西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從建立到結束的歷史。在500年間,羅馬從七丘之城變成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但此霸業不是由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而是由一個「共和國」完成的。
羅馬共和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從名稱可知它有著無可避免的矛盾與衝突:元老代表貴族,人民包含平民,雖然兩者共有國家,卻是不同等的存在。如何在這兩個群體中周旋取得平衡,是每個羅馬政治家的課題。作者引人入勝的筆觸鋪陳了凱撒一代群雄的故事,將羅馬共和國的落日餘暉,及其在腥風血雨中轉型為帝國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殞落中,從凱撒、西塞羅、斯巴達克斯、布魯圖、克麗奧佩脫拉、維吉爾到奧古斯,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躍然紙上。作者在書中為這個偉大文明描繪獨一無二的肖像畫,細細勾勒出各種極端的表現,如自我犧牲、黨同伐異、頹廢、陰謀、戰爭與震撼世界的野心。嚴謹的研究洋溢著活力,再現這個歷史的關鍵時期。在羅馬共和國殞落兩千多年後,那些在共和國上場的男女之「不凡個性」,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
《波希戰爭:499–449 BC 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歷史普及作品中的傑作
★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衝突,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並埋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近因。
★磅礴史詩,不但詳述描繪參戰各方,也還原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歷歷在目,讓人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美國亞馬遜300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 7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西元前五世紀,波斯決心向西征服希臘,東西方世界陷入了戰爭,從此拉開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明衝突的序幕。
波斯是當時世界空前強大的超級帝國,鐵騎錚錚、殲敵無數。從「宇宙之王」居魯士開始,短短一代的時間裡,波斯橫掃整個中東地區,建立起一個從印度延伸至埃及的龐大帝國。希臘偏安於愛琴海岸,貧瘠弱小、城邦林立,領土不及波斯境內一個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臘是一群流氓國家,波斯理應為他們帶來真理和秩序;但在希臘人眼中的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蠻族,而且希臘人骨子裡流淌著「不可被奴役」的血液。兩個文明存在著無法跨越的差異,最終導致戰爭。
《波希戰爭》敘述戰爭的前因後果及全部經過,是一部充滿野性的磅礴史詩。書中還原了波希雙方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不論是西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或斯巴達300勇士在溫泉關隘口血戰「萬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薩拉米斯海戰中300支雅典戰艦擊潰1200支波斯戰艦……每個場面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古代戰場。
波希戰爭結束後不到20年,在西元前431年,由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極重要的戰爭,同時一個北方的新勢力馬其頓帝國也乘勢崛起了。
推薦人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神奇海獅(歷史部落客)
SADE(德國耶拿大學中世紀研究所博士生,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SADE專文導讀
各界推薦
《拜占庭帝國》
「真希望我念中學時有《拜占庭帝國》這樣的歷史課本。作者以明快節奏敘述一段超過一千年的歷史──滿是爾虞我詐的鬥爭、雄才大略的皇帝、目光如豆的昏君、血流成河的殺戮、爭吵不休的宗教紛爭──讓一個至今仍是西方遺產一部分的帝國活靈活現起來。」
──潘德葛拉斯(Mark Pendergrast),《咖啡萬歲》(Uncommon Grounds: 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Our World)作者
「超有吸引力……《拜占庭帝國》展現了布朗沃思小說家的選角慧眼,他能讓一些最引人入勝但鮮為人知的拜占庭人物復活……不過,他真正的功力表現在對宮廷陰謀、背信棄義行徑和血腥戰爭的深入研究。帶著幽默和色彩繽紛的筆觸,他娓娓述說一個個篡位者是如何像搶凳子那樣輪流登上大位和不得好死的故事。但說來諷刺,我們今日所繼承的古希臘學問都是由這個紛擾的帝國保存下來。」
──普雷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火之門》(Gates of Fire: An Epic Novel of the Battle of Thermopylae)作者
「羅馬從未陷落,它只是搬到了五百英里以東的拜占庭。在一千多年裡,拜占庭人坐擁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但他們的成就卻被低估,備受史書冷落。布朗沃思擁有罕見的天分,以具感染力的熱情將狠毒的皇后、滿肚子壞水的太監、珍稀的古希臘典籍和拜占庭童話故事般的財富描寫得歷歷如繪。他自信地在一年多年時間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山脈及平原之間邁步,把拜占庭這個神權政體的超級國家放回人類大歷史的中心,還給它應有的位置。拜占庭人造就了今日的世界。布朗沃思的敘事扣人心弦,淋漓盡致,不亞於拜占庭人。」
──貝坦妮.休斯(Bettany Hughes),「美國公共電視網」節目主持人,《伊斯坦堡三城記》(Stanbul: A Tale of Three Cities)作者
「這本書講述歷史的方式是從前的方式:以說故事的方式將拜占庭帝國的窮奢極侈、激烈宗教紛爭和一些皇帝的萬丈雄心娓娓道來。雖然書中涵蓋的歷史長達千年以上,但敘事方式引人入勝,剪裁得當,一點都不會讓人有太濃縮或走馬看花的感覺。你會不知不覺便翻頁。」
──埃弗里特(Anthony Everitt),《西塞羅》(Cicero: The Life and Times of Rome's Greatest Politician)作者
「《拜占庭帝國》娛樂性十足又令人感動,呈現了一個被現代西方虧欠良多的文明。讀罷此書,你一定不會再把「拜占庭」一詞用為貶義。」
──霍蘭(Thomas Holland),《千禧年 》 (Millennium) 、 《波希戰爭》( Persian Fire)與 《 盧比孔河》(Rubicon)作者
「拜占庭人回來了!為彌補幾個世紀以來的疏失,布朗沃思帶領我們穿過這個被遺忘的世界,以清晰和機智的文筆讓拜占庭帝國栩栩如生起來。書中充滿殘忍無情的皇帝、愛搞陰謀的將軍和半瘋癲的學者,令人眼花撩亂。《拜占庭帝國》饒富趣味又讓人長見識,堪稱歷史普及著作中的傑作。」
──佩羅特(Tony Perrottet),《公元66年路線:古羅馬遊客的踪跡》(Route 66 A.D. : On the Trail of Ancient Roman Tourists)作者
《盧比孔河》
「這是一部絕佳的敘事史……它真的很吸引我,確切地說,令我著迷……內容包含血腥與迷宮似的政治陰謀與鬥爭、精彩的演講、驚人的征服與殘忍的行徑。霍蘭的敍述清晰,步調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並沒有對羅馬和我們的時代做出浮泛的對比,你可感覺到自己正透過他,見證了長久以來對權力與和平進行調合的困難。」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年度選書
「精彩極了。我要感謝作者將羅馬帝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也讓其所產生及影響過的人物躍然紙上。」
──喬安娜.特羅洛普(Joanna Trollope),英國暢銷作家,《觀察家報》(Observer)2005年年度選書
「在我讀過關於羅馬帝國的史書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霍蘭的《盧比孔河》。」
──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英國首相、通俗歷史作家,《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2005年年度選書
「古典通俗史的絕佳範例……述說了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自賽姆(Ronald Syme)的《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以來,關於羅馬共和國晚期最具可讀性的著作……下回若有人問我為何我們應該研究羅馬歷史,《盧比孔河》將成為我推薦的第一本書。」
──邁爾斯(Richard Miles),英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迦太基必須毀滅:古文明的興衰》作者,《衛報》(Guardian)
「這是羅馬對共和主義進行實驗的故事,其中包括凱撒、龐培、加圖和西塞羅這些巨人。內容全然地清新、機智風趣並具有嚴謹的學術性。」
──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歷史學家、《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
「令人瞠目結舌……從任何標準來看,《盧比孔河》豐富得太不尋常,對大量但過多人物的描寫讓人動容。花名冊的內容遠遠超過馬略、蘇拉、龐培、克拉蘇、凱撒和西塞羅這些預期中的人物。都會美型男、高級生蠔供應商、過譽的桌上舞者、後巷妓女與小咖政治玩家應有盡有──所幸並非全都能夠指名道姓。霍蘭讓他的敘事保持在大賽馬車的速度。」
──科里.布倫南(Corey Brennan),《羅馬共和國的統治》作者,《新聞日報》(Newsday)
「不論對古典學者或當代政治系所的學生來說,霍蘭對羅馬共和國最後一個世紀的敘述都相當合時。它讓讀者看見一個系統緩慢而血腥的崩解,引人入勝之餘,還是個寓意十足的故事……。本書扣人心弦的敘述,使那些曾經塑造當今世界卻泰半被遺忘的人物與事件一一復甦。有鑑於兩個帝國型共和國許多相通之處,本書可作為大西洋兩岸資深政治家具啟發性的海灘讀物。」
──安東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羅馬的崛起:西方史上最偉大帝國的建立》作者,《獨立報》(Independent)
「古代歷史生活在這場動蕩事件的生動編年史之中,這些事件促使凱撒穿過一條小河,劃開了羅馬共和國與災難性的內戰。霍蘭以其廣播界傑出人才和小說家的敘事才華,讓讀者深深陷入陰險的羅馬政治當中。」
──布萊斯.克里斯汀森(Bryce Christensen),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書評(ALA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霍蘭筆下充滿奇妙的熱情……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過程,也是一本絕佳的學術著作。作為一本羅馬史導論,恐怕難有出其右者。」
──馬修斯(Christopher Matthews),《每日郵報》(Daily Mail)
「《盧比孔河》是一項傑出的成就,即使政治潮流改變也值得一讀……想了解羅馬共和國歷史的入門讀者,若對聆聽他人喋喋不休述說羅馬人為我們留下什麼感到厭倦,但仍想知道羅馬人為他們自己做了什麼(以及如何做),這本書可說是絕佳選擇。」
──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帶著絕大的風趣、活力和洞察……重新述說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的血腥戲碼……這齣戲裡的角色何其不凡!作者以小說家的筆觸讓角色復活了,不只照亮那個失去的世界,也照亮我們的世界。」
──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霍蘭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夠讓深奧的學術研究變得明白易懂且扣人心弦。一部精彩且完全把人攫住的著作。」
──威爾遜(A. N. Wilson)
「霍蘭的《盧比孔河》讓歷史讀起來宛如驚悚的黑手黨史詩。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一些原本只是隱約聽過的羅馬時代名人,全都變得栩栩如生。」
──葛里夫.瓊斯(Griff Rhys Jones),年度選書
「羅馬共和國如日中天時的歷史……此書的刺激之處在於,不論是一座山或一個文明,一旦抵達巔峰,向下墜落勢所難免。」
──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年度選書
「這是一本對於羅馬共和國最後的日子,傑出且可讀性極高的研究。」
──貝利(John Bayley),年度選書
「一位述說細節的真正行家……《盧比孔河》無與倫比地扯下凱撒等人冠冕堂皇的道德外衣。」
──斐德列克.拉斐爾(Frederic Raphael),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作家,《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這是霍蘭對於羅馬共和國覆亡的傑出新研究……可謂新生代作家重新對羅馬的評估。」
──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驚悚作家協會大獎得主,《獵殺幽靈寫手》作者,《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我們會接觸到古代史,通常不是透過學術著作便是透過古裝動作片。霍蘭的成就在於擷取二者之長,寫出一部現代氣息濃厚、節奏感十足而且評述精到的歷史作品,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
──斯佩勒(Elizabeth Speller),《觀察家報》(Observer)
「羅馬共和國贏得了一個帝國,但在過程中毀掉了自己。霍蘭述說這件事如何發生,講得氣韻十足……筆法精通有如麥考萊(Macauley)。」
──馬西(Allan Massie),《觀察家雜誌》(Spectator)
「引人入勝……一種活潑的敘事風格……一個徹底有價值且適時的寫作計劃,這部關於那影響西方歷史甚鉅的時代之記述,成功做到明白易懂又不失之過簡。」
──艾爾斯(Harry Eyres),《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清新、傳神……霍蘭的強項在於敘事史,關於西元前100年到44年糾葛的政治事件,沒有比《盧比孔河》更佳更清晰的嚮導……古代史若要重新吸引大批讀者,有賴《盧比孔河》此類著作鋪路。」
──麥克連(Frank McLynn),《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盧比孔河》不是枯燥的史著,它具有高度的可讀性,是嚴謹學術與活潑敘事的完美結合……霍蘭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有時他們甚至會說話。」
──威沙特(David Wishart),《蘇格蘭人》(The Scotsman)
「霍蘭為羅馬世界畫下一幅鮮明的社會肖像……本書是小布希理想的床頭讀物。」
──黑廷斯(Max Hastings),《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很有爆炸性……這是一部關於羅馬帝國晚期、兼具嚴肅和睿智的歷史,近乎小說所能達到的地步。聚焦於人物和他們的互動,敘事技巧跌宕起伏,以銳氣和熱忱寫成……它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歷史……我們可以想像一位有如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的古典學家在白宮裡拿起這本書,要找出與那些難搞的中東人交涉的方法……一本極度讓人愉悅的書,也是對於晚期羅馬共和國相當銳利的『解讀』。」
──鍾斯(Peter Jones),《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羅馬城市生活迷人的畫面……在這個故事各個層面,霍蘭嫻熟地使我們對羅馬人既陌生又熟悉。」──《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極其聰明,充滿活力和機智。」──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最清晰、最引人矚目的作品……歷史悠久的刺激之旅。」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燦爛……豐富……霍蘭德以即時感,小說家的熱情與節奏來寫歷史……精妙而有趣的敘述抓住了共和國的範圍和戲劇性,並將其迷宮般的元素塑造成一個單一的連續體。」──休斯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
「霍蘭以其出色小說家的寫作技巧,記載了羅馬共和國活潑的特質及導致其滅亡問題,並編纂了引起轟動的政治和歷史陰謀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霍蘭讓見於數千種教科書裡的名字活過來了……給予他們生命及與當代的相關性……值得推薦給對古代世界感興趣的人。」
──《好書指南》(Good Book Guide)
「好讀、精彩……對古代史感興趣者必讀之作。不過,它比許多直接談論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書籍更關乎於我們的現代文明……霍蘭吹走一個古代文明的蒙塵,顯見過去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星期日商業郵報》(Sunday Business Post)
「霍蘭讓一批大相逕庭的人物變得栩栩如生,他對於古羅馬人使詐、奢侈與卑鄙的描寫深具娛樂性。」
──《黃昏先驅報》(Evening Herald)
「盧比孔河對羅馬人來說意義甚大,是羅馬人心裡的邊界。因為經過王政時代的糟糕統治,羅馬人後來建立了共和體制;但隨著物換星移,千瘡百孔的共和體制變得腐朽。羅馬要存續下去便需要蛻變。曾有幾個能看清迷霧的人嘗試變革,但他們都無法留下徹底的改變。唯有那橫空出世的天才凱撒,帶領羅馬軍團越過那條邊界,挑戰擁有最高權力的元老院。那是一個重要的訊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羅馬人跨越心中那條邊界,讓人心裡明白,這個腐朽的共和體制並非不能撼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人能夠成功,而一切的答案就在這本書當中。」──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波希戰爭》
「波斯歷史扣人心弦地栩栩如生起來。」
──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觀察者報》(Observer)年度選書
「對古代世界引人入勝的敘述……霍蘭是極有天分的說故事的人,把波希戰爭的世界活現眼前。」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年度歷史類選書
「所有讓他的第一本書《盧比孔河》如此成功的要素──他的淵博、他的不信任人性,更重要是他的敘述熱情──都呈現在這部作品中。其中一個戲劇性時刻(描述雅典人在馬拉松之戰衝鋒時重裝甲步兵從頭盔內所見到的情景)讓人毛骨悚然。」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歷史類選書
「一本有關波希戰爭的傑作,深具權威性,小說色彩十足。」
──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年度選書
「顯著的精美和慧黠……《波斯戰火》讓霍蘭在他的羅馬史詩《盧比孔河》裡醞釀的潛力沒有落空。」
──湯姆金(Boyd Tomkin),《獨立報》(Independent)年度選書
「我讀過最刺激的歷史敘事。」
──莫里斯(Jan Morris),《觀察者報》(Observer)年度選書
「十足精彩……霍蘭是頭腦冷靜的歷史學者,他對古典希臘的書寫權威而投入,不下於他在上一本書《盧比孔河》裡對古代羅馬的書寫。他持平對待希臘和波斯兩種文化的豐富性,極為難得。」
──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技藝精湛而扣人心弦……霍蘭在序言中表示,他希望他『企圖溝通學院世界和大眾讀者這一嘗試,不會像薛西斯架設來連接歐洲和亞細亞那條兩英里長的浮橋一樣,只是虛榮心作祟。』事情正好相反,他對這片新領土的征服比萬王之王的厚底鞋更有力和華麗。」
──《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關於波希戰爭精彩的研究,講述小小的希臘如何擊退薛西斯和他的無敵艦隊。本書既不誇勝亦不求政治正確,是一位大風格家為廣大讀者群而寫的作品。」
──韓森(Victor Davis Hanson),《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USA)
「當一個全球性超級強權自信滿滿地朝天涯海角推進時,霍蘭認為我們有各種理由回顧第一個做這種事的超級強權。當我們愉快地為了促進民主開啟戰端時,他讓我們清楚看見戰爭如何讓民主開始。」
──史托瑟德(Peter Stothard),《時代雜誌》(Times)
「霍蘭這部全景式和扣人心弦的著作,是古代史在今日仍具重要性的雄辯論證。他為我打開了一個世界,我由衷感激。」
── 《觀察者報》(Observer)
「具有豐富的反諷意識,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令人無可抗拒……它對溫泉關之戰的敘述是同類文字中最刺激的。」
──桑德布洛克(Dominic Sandbrook),《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普通讀者與有學問的讀者都同感樂趣。」
──巴肯(James Buchan),《衛報》(Guardian)
「頭腦清醒和平衡得恰到好處的敘事。霍蘭對黃金時刻的意識敏銳,閱讀廣博、機智風趣。他以投入的態度描述這段歷史,值得大眾讀者再次學習。」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波希戰爭是歷史上一場盛大的『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鬥爭,因為它是東西方第一場真正的歷史衝突,對今日來說特別具有相關性。霍蘭的文筆澎湃生動,對其所研究的題目有值得自豪的處理。」
──拉曾比(J. F. Lazenb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惹火尤物……洞見四射且文字魅力四射。」
──卡特利奇(Paul Cartledge),《獨立報》(Independent)
「霍蘭的成功標誌在於,當我們其他人因為他對古代世界一場重大衝突妙趣橫生的講述而脈搏加速時,一名牛津的教授也可以坐下來和學生一起咀嚼他對事件的絢爛分析,而且同樣獲益。」
──鍾斯(Peter Jones),《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一趟刺激得讓人透不過氣的歷史說書。」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霍蘭將淵博的學問表現得不著痕跡;《波斯戰火》令人無法釋手。」
──露絲.摩爾(Lucy Moore),《每日郵報》(Daily Mail)
「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雖發生於兩千多年前,但毫無疑問地,霍蘭就在現場。他的描述歷歷在目,即使你已知道誰勝誰負,仍然會提心吊膽。」
──阿提米絲.庫帕(Artemis Cooper),《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年度選書
「曉暢和淵博的敘事史,把故事說得很好,並未將傳統的意識形態照單全收。」
──《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
「這本書提供了美妙閱讀經驗,但不應該快讀,應該細細咀嚼。這倒不是說它是用乾巴巴的學院語言寫成的。霍蘭以一種活潑的文體呈現他的議論,說出最有娛樂性的故事……對戰爭的描寫繪聲繪色……讓人過癮的敘述。」
──《愛爾蘭檢查者報》(Irish Examiner)
「一部精彩著作。文字清新、華麗,比喻豐富,但總是清晰而精準……《波斯戰火》的敘事令人屏息,材料極為豐富,頗有供現代世界借鏡的教益。」
──福克納(Neil Faulkner),《當前世界考古學》(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第一流可讀性的學術著作……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這段古代歷史活起來。」
──高登(Mark Golden),《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Toronto Globe and Mail)
「這是一場古代的世界大戰。對於後世來說,這場遙遠戰爭的意義顯得很學術──希臘的勝利保存了歐洲文明的搖籃。但對於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不是單純的一場征服者與保衛者的衝突,而是一場關乎各方信念的正義之戰。不論是波斯人、斯巴達人、雅典人或巴比倫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偶然,一切都來自他們各自相信又迥然不同的神話、真理和事物。本書講述精彩的波希戰爭前,先描寫波斯和希臘世界的戰前世界觀,讓身為讀者的我投入波希戰爭的史詩發展過程時,腦海不斷出現『噢!難怪會這樣』的恍然大悟。」──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作者簡介:
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曾任高中老師,目前任教於華盛頓基督教學院(Washington Christian Academy, Maryland)。他的熱門播客(podcast)「十二個拜占庭統治者」(12 Byzantine Rulers)是歷史類播客的先驅,因為大受歡迎而獲得《紐約時報》的專訪。布朗沃思熱愛拜占庭,拜占庭是他寫作的原點。他曾在《華爾街日報》撰稿,2009年出版第一本書《拜占庭帝國》,也是成名作,後來陸續出版了《諾曼風雲:從蠻族到王族的三百年》、《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十字軍聖戰:基督教與伊斯蘭的二百年征戰史》,以及關於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的迷你書系列。
湯姆.霍蘭(Tom Holland)
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曾為BBC改編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斯和維吉爾的作品。2007年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著有《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興衰》(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波希戰爭:499-449BC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劍的陰影下:伊斯蘭的誕生與全球阿拉伯帝國的崛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基督王國的鍛造:末日與西方史詩般的崛起》(The Forge of Christendom: The End of Days and the Epic Rise of the West)等。除了大眾歷史書,他也寫過不少帶有歷史元素的奇幻小說。他也是廣播和電視節目製作人,製作類型從希臘羅馬、恐龍化石到伊斯蘭,可說是面向多元的作家。目前他與家人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梁永安,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相關譯作有《拜占庭帝國》、《盧比孔河》、《波希戰爭》、《柏德嫩之謎》、《神的演化》、《在智慧的暗處》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