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巴勒斯坦的聲音,看見巴勒斯坦人的身影「我們看得見那片蔚藍的天空,看得見那片遼闊的大海,但哪裡都去不了,生活還要過下去,你說我們享受人生嗎?我們的確享受,因為根本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活著。」
「只有正視難民的源頭,才能讓這個問題真正在未來被和平解決。」
「在以色列不容許有不同的想法,尤其不容許你不把巴勒斯坦人或阿拉伯人視作敵人。」
「在加薩,最讓我感動的是這群人對生命的渴望,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仍努力微笑,用最有創意的方式面對生活中各種不方便。」
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勒斯坦人歷經逾一甲子的軍事殖民暴力,以色列在其境內拓建一座座猶太屯墾區與檢查哨,高築一道道隔離牆硬生生劃開這塊「流著奶與蜜之地」,阻隔了數不盡的家庭與有情人,埋下了世代難解的糾葛情仇,和平之路遙遙,鄉關何處?
巴勒斯坦人並非國際主流媒體報導下的恐怖分子和反猶太主義者,而是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基本人權,積極為國家生存和主權獨立而進行反殖民運動的勇者。
數百萬的巴勒斯坦人經歷著怎樣的生命故事?他們因失去親人而刻骨銘心地痛過,除了勇敢之外別無選擇,因此成為在戰地裡、槍口下也不忘微笑的一群人。
親眼目睹的種種激起作者傳媒人的使命,藉著文字與影像記錄下親身經歷、感受的以巴現場,傳遞鮮少進入國際媒體視野的角度給閱聽讀者,期待有一天,世上有更多人願意一起匯集出改變這塊土地征戰紛擾的力量。
為了探索巴勒斯坦人的真實故事,作者展開一系列的人物採訪,包含移居各國的巴勒斯坦難民、以色列將軍之子和錫安主義者等,為巴勒斯坦人譜寫臉孔的同時,也為他們撕下難民的標籤,還原其身而為「人」的尊嚴。
作者簡介:
王冠云(Cynthia Wang)
以巴關係研究學者,跨國跨語言自由記者,作品內容橫跨影像與文字,長年於《換日線》開設專欄,專題包含〈牆內;牆外〉與〈撕下難民的標籤〉。其他作品可見於《蘋果日報》、《報導者》、《關鍵評論網》,目前在加拿大研讀傳播與文化博士學位,研究主軸包含跨國女性主義、殖民主義與巴勒斯坦,多次在相關期刊與會議中發表學術作品。
自大學主修阿拉伯語文學系,雙主修新聞學系始,便一腳入了中東這塊神祕土地。二○一六年完成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傳媒碩士學位後,決定直赴中東火藥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開啟了與巴勒斯坦的不解之緣。
巴勒斯坦,一個曾經只是在新聞媒體上讀到的戰爭名詞,一個在Google地圖上沒有名字的國家,一個國土與以色列邊界重合的地方,一方自一九四八年起戰爭死傷從未止歇過的土地。土生土長於臺灣的王冠云,是一個局外人,但女兒和兒子身上皆流著一半的巴勒斯坦血液,使她同時擁有局內人的身分。以與主流媒體不同的角度,她立志為臺灣的閱聽眾記錄、寫下那片土地上未曾被人聽過的故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丘引 《猶太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作者
包修平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成大歷史學系伊斯蘭與中東阿拉伯研究專任教師
林欣蘋 換日線頻道副總監暨內容主編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苑默文 自由譯者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育軒 「說說伊朗」粉專創辦人
張翔一 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廖芸婕 跨國自由記者
趙錫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劉長政 現代中東政治經濟學博士
羅元祺 「關鍵評論網」資深編輯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丘引 《猶太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作者
包修平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成大歷史學系伊斯蘭與中東阿拉伯研究專任教師
林欣蘋 換日線頻道副總監暨內容主編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苑默文 自由譯者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育軒 「說說伊朗」粉專創辦人
張翔一 換日線頻道總編輯
廖芸婕 跨國自由記者
趙錫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劉長政 現代中東政治經濟學博士
羅元祺 「關鍵評論網」資深編輯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前言 「真相」是什麼?
因為刻骨銘心地痛過,知道自己除了勇敢而別無選擇,所以他們成為最樂觀、最堅強,在戰地裡、槍口下也不忘微笑的一群人。
二○二二年,夏
剛放下已經入睡且滿三個月的孩子,我匆匆收拾好廚房與客廳,拿著泡好的咖啡坐在沙發上,想藉機喘口氣。打開FB,回顧功能立刻跳出一連串去年的今日所發出的動態:
「二○二一年四月以來,我的內心始終卡著一股強烈『罪惡感』,這些罪惡感常在我覺得快樂的當下冒出,給予重重的一擊。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鎮壓手段在五月後愈來愈激烈,事情一件件爆炸開來,我幾乎每天都處於掙扎、瀕臨崩潰與失控的邊緣。我焦慮到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要拿起手機看看有沒有人傳訊息給我,不斷刷新社群媒體的消息,緊張到追著各個在巴勒斯坦現場做直播、拍影片的巴勒斯坦記者與人權運動分子的帳號;我害怕收到在加薩走廊(Gaza Strip)家人的訊息,但更害怕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沒有消息,可能就是壞消息。
以色列的鎮壓、巴勒斯坦人的抗爭持續好幾週,我的焦慮與壓力節節高升,腦中只剩必須不斷書寫巴勒斯坦故事的使命,不得不退掉當時博士班開的暑期課程。
以色列結束連續轟炸空襲加薩走廊後,我內心深知這絕對不是終點,繼續每天閱讀、書寫、分享一切相關資訊,終於,我撐不住了,我好累,我想休息。但同時,我厭惡這種想法,嚴厲地責問自己──
妳憑什麼休息?妳憑什麼覺得累?妳天生就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般,有一本讓妳可以去許多國家旅行的護照,說走就走;妳高枕無憂地定居在和平且安全的加拿大,不需要擔心無家可歸的問題,不需要擔心今晚有沒有餓肚子的可能,妳已經享有這麼多巴勒斯坦人夢寐以求的『特權』了,巴勒斯坦人們卻天天都在生死之間徘徊。
我對自己的快樂產生質疑與罪惡感,這一切都好難。有時我甚至開始羨慕那些對世界上不公不義之事一無所知的人們,至少他們可以天真地盡情享受生活,不需要對自己感到快樂而充滿罪惡感吧?」
讀著這些動態,我的心和思緒就飄回去年的這時,眼淚竟然撲簌簌地落下,我還清楚地記得那些心跳加快、隨時隨地緊繃的日子。
二○二一年五月十日起,國際主流媒體開始大篇幅報導以色列遭到駐點加薩走廊的哈馬斯組織(Hamas)攻擊,這些英文媒體的內容描述大多是這樣:「以色列和管理加薩走廊的哈馬斯政權開火『交戰』,為了防禦國家安全,以色列不得不向加薩走廊進行轟炸」。
以色列展開對加薩號稱「自衛還擊」的大規模空襲轟炸,前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十六日公開表示,以色列大型空襲的目的是讓駐點在加薩內的哈馬斯組織「付出慘痛代價」。加薩日夜受到轟炸,截至五月十七日,加薩共計至少二百人身亡,包括六十六名兒童,數千人受輕重傷;而以色列則有十三人身亡,包含二名兒童。
實際上,以色列空襲巴勒斯坦而成為國際焦點之前,緊張情勢早已升溫。以色列與哈馬斯的紛爭並非單一事件,若從短期背景來看,實質導火線有二。第一,歸咎於以色列強迫在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社區的巴勒斯坦人遷村,以及在齋戒月期間對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發動武力攻擊;第二,來自於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長達七十三年的殖民軍事統治與種族隔離政策。
謝赫賈拉社區位在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一直都被視為未來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後的首都,然而,以色列政府堅稱耶路撒冷為以色列不可分割之唯一首都,導致耶路撒冷的所有權一直是燙手議題。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後,超過七十五萬巴勒斯坦人被迫遷徙、流亡成為難民,其中約三千名巴勒斯坦難民來到謝赫賈拉定居。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與約旦在一九五六年的協議下,這些難民家庭應於三年後獲得土地擁有權,但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戰爭後,以色列違反國際法占領東耶路撒冷,除了謝赫賈拉社區外,許多巴勒斯坦家庭也不斷面臨隨時被趕出家門的命運,二度成為無家可歸難民。
二○二○年十月,全球仍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霾時,以色列法院毅然決然裁定,新入住的以色列屯墾居民,將「合法擁有」住在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社區內巴勒斯坦所有的土地、房屋。共計十二個巴勒斯坦家庭突然面臨被以色列警察與軍隊驅逐出家門,強制將家族自一九四八年就居於此的家園、土地「讓」給以色列屯墾居民的境遇。法院甚至命令這些即將無家可歸的巴勒斯坦家庭,需要支付二萬美金的法律訴訟費給即將接手他們家園的屯墾居民。這些家庭與來自各地聲援的巴勒斯坦人和人權運動者表示他們將堅守家園,不願意搬家。二○二一年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一日間,以色列屯墾居民在軍警的護送下進駐謝赫賈拉社區,以色列軍警全副武裝非法強制驅離當地的巴勒斯坦家庭,多名巴勒斯坦人被打傷、逮捕。當時聯合國向以色列發出警告,根據國際法,以色列在非法侵占的東耶路撒冷進行強行驅逐行動可能構成「戰爭罪」。這起事件引發國內、外的巴勒斯坦人震怒,謝赫賈拉不是第一個因為要讓以色列屯墾居民非法入住而被踢出家園的社區──以色列在過去十幾年來不斷非法擴增屯墾區,占領在東耶路撒冷與西岸屬於巴勒斯坦自治區範圍的領土。東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讓這個事件如滾雪球般,引發許多巴勒斯坦人自發地從各地來到謝赫賈拉靜坐抗議,但同樣遭到武裝警察與屯墾居民暴力對待。一直到今天,還有數個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家庭,每天受到屯墾居民與以色列警察的騷擾、警告,隨時可能被趕出家園。
二○二一年五月七日是齋戒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穆斯林視這一天為最神聖的星期五禮拜,數萬名巴勒斯坦人來到伊斯蘭第三大聖地──位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進行朝聖禮拜。正當禮拜平靜進行時,以色列軍隊突然闖入,不分男女老少,向巴勒斯坦穆斯林丟擲聲光手榴彈、催淚瓦斯,掃射橡皮子彈。。路透社(Reuters)報導,單這一天就有至少一百八十四名穆斯林禮拜者受傷,其中八十八名傷勢嚴重。第一波武裝攻擊後,以色列軍隊並未罷休,接下來的幾天裡,繼續天天發生相同狀況,更數次無差別攻擊在耶路撒冷舊城內的巴勒斯坦民眾。
此時,位在加薩走廊的哈馬斯發聲,要求以色列必須立刻停止在耶路撒冷聖城的暴力攻擊,否則將發動還擊。
前言 「真相」是什麼?
因為刻骨銘心地痛過,知道自己除了勇敢而別無選擇,所以他們成為最樂觀、最堅強,在戰地裡、槍口下也不忘微笑的一群人。
二○二二年,夏
剛放下已經入睡且滿三個月的孩子,我匆匆收拾好廚房與客廳,拿著泡好的咖啡坐在沙發上,想藉機喘口氣。打開FB,回顧功能立刻跳出一連串去年的今日所發出的動態:
「二○二一年四月以來,我的內心始終卡著一股強烈『罪惡感』,這些罪惡感常在我覺得快樂的當下冒出,給予重重的一擊。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鎮壓手段在五月後愈來愈激烈,事情一件件爆炸開來,我幾乎...
目錄
前言 「真相」是什麼?
PART1 巴勒斯坦與我
別相信媒體?
從加薩「露天監獄」到加拿大,一段臺灣與巴勒斯坦的故事
巴勒斯坦危險嗎?
PART2 歷史的鏡子
你的建國日,是我永遠的浩劫日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加薩走廊
一片土地上,四種身分證: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巴勒斯坦人
PART3 戰地裡的不朽之愛
被一道高牆阻礙的愛
地底三萬呎--加薩埃及隧道裡的世紀婚禮
回家--你的自由是我的鄉愁
PART4 高牆的這一邊--以巴關係裡的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殖民下,巴勒斯坦女孩的夢
《奈拉與巴勒斯坦人民起義》--反殖民運動中巴勒斯坦女人的光輝與掙扎
巴勒斯坦女性媒體工作者的成就與困境
我來自巴勒斯坦,出生就是難民
離開加薩「露天監獄」,在異鄉繼續為女權奮鬥的巴勒斯坦難民
PART5 高牆的另一邊--以巴關係裡的以色列人與猶太人
以色列將軍之子的獨白
從猶太屯墾居民成為挺巴的人權運動者--專訪紀錄片《路邊》導演立雅
一名前錫安主義者成為巴勒斯坦人權運動先鋒的旅程
PART6 政治下的眼淚
在西方主流媒體中長期消失的巴勒斯坦
失色的童年--在巴勒斯坦兒童入獄比例激增數字背後的故事
反以色列軍事殖民=反猶太主義嗎?從BDS社會運動探歐美國家的「中立」政治立場
PART7 餐盤裡的一千零一夜
餐盤裡的戰爭
巴勒斯坦首輛行動彩繪餐車
附錄 巴勒斯坦食譜與美食照片饗宴
前言 「真相」是什麼?
PART1 巴勒斯坦與我
別相信媒體?
從加薩「露天監獄」到加拿大,一段臺灣與巴勒斯坦的故事
巴勒斯坦危險嗎?
PART2 歷史的鏡子
你的建國日,是我永遠的浩劫日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加薩走廊
一片土地上,四種身分證: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巴勒斯坦人
PART3 戰地裡的不朽之愛
被一道高牆阻礙的愛
地底三萬呎--加薩埃及隧道裡的世紀婚禮
回家--你的自由是我的鄉愁
PART4 高牆的這一邊--以巴關係裡的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殖民下,巴勒斯坦女孩的夢
《奈拉與巴勒斯坦人民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