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探討「不用獎勵制度」的教育實踐專書,打造新世代專屬的教育模式
★百場主題講座上萬人參與,主題專欄數十萬轉載,主題影片超過兩百萬點閱
★「高教到幼教、普教到特教」專家跨學域聯名推薦
從過去到現代的校園、家庭、社會中,獎勵制度幾乎無所不在。許多人發現依賴獎勵會帶來許多問題,卻苦無更好的做法。
本書作者為第一線知名講師,二十年來在體制內外不靠加分、考試、獎品,卻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自律自學能力。
獎勵制度,隱藏著多少危險?
班級經營,該經營哪些項目?
課程設計,如何讓學習有感?
教學引導,能兼顧動機效率?
親師生間,怎麼建立好默契?
不管你是孩子、家長還是老師,都能在書中找到獨到觀點與最佳解答。
【大學教授、中學教師、小學教師、幼教專家聯名推薦】
曾世杰/臺東大學師範學院教授、讀寫教育研究者
這本散發著喜樂智慧的書,和近代最被看重的「正向心理學」主張完全一致,最終會促成讀者對教育的領悟。
蔡淇華/高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捧起這本有方法、有細節的教育經典,正視「新世代孩子」的需求,守護他們最可貴的純潔心靈。
林怡辰/國小教師、天下雜誌典範教師
當孩子發現學習可以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獎勵。誠摯推薦此書,重新看見孩子單純為了學習的閃閃眼神,多麽迷人!
何翩翩/幼兒園長、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創辦人
本書具備現場的經驗與策略,一步步帶領讀者用更人性、更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完成引導孩子的重責大任。
作者簡介:
彭瑜亮(阿亮老師)
教育社會企業「亮語」創辦人。從小學生教到高中生、資源班教到資優班、體制內教到體制外、孩子教到父母、學生教到老師,現場經驗超過二十年。
全國演講數百場,聽眾從八歲到八十歲,累積超過十萬人,主題涵蓋「教育創新、親子教養、青少年陪伴」,被譽為「最有魅力的講者」。
曾任跆拳道教練、爵士鼓手、國標舞者,全力投入教育志業二十年,並創立出版社與實驗學校。著有暢銷經典《早知道就這樣學修辭》,以及閲讀教養書《最動人的教育》。
各類獲獎:
・教育部青年團隊「優質文教獎」(總統頒獎)
・遠見天下/未來教育100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文化部Books From Taiwan國際版權推薦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選介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
章節試閱
教育難題三:「老師,答對了有什麼?」——危機四伏的獎勵制度(節略)
這個教育難題,是本書的核心,我會用比較長的篇幅帶大家感受、思考,和理解,相信會帶來不小的衝擊。
剛畢業不久,我到一間小學代課,那是一個三年級班,再過一個月就要放暑假了。在教室裡發生的事情,讓我背脊發涼,那畫面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開始上課不久,我拋了一個問題給台下,幾個孩子陸續舉起了手。我點了一個離我最近的男孩,男孩開口了,卻不是回答我的問題,而是問了另一個問題:
「老師,答對有什麼?」
「有⋯⋯答對就代表你會了,很棒啊!」這問題來得太突然,我有點不知所措。
「蛤——就這樣喔!那沒事了。」說完,男孩就把手放下了,後面幾隻原本舉起的手,也紛紛跟著放下,像是一朵朵瞬間凋謝的花朵。我不確定凋謝的是孩子的學習意願,還是我對教育的想像。最讓人震驚的是:這群不到十歲的孩子,是被什麼東西餵養長大的?為什麼會這樣?
很快,我便理解了情況,這是一個大量且徹底使用「獎勵制度」的班級。
▌隨處可見的「獎勵制度」
「獎勵制度」(或是加上懲罰的「獎懲制度」),在我們的教學現場相當普遍,幾乎是隨處可見。
在黑板的左側,常常都會有一個團體計分表,早期常用正字記號,或是各種顏色的磁鐵來加扣分,後來有的會改良成爬上爬下的無尾熊或消防員;而在後面的佈告欄,或是教室側面的柱子上,可能還會有個人的加扣分表,有時候會用「紅點點和綠點點」來代表正分和負分。
這些累積起來的分數或點數,可以拿來交換老師準備的獎勵品,有的老師會很用心準備獎品,甚至還聽說過老師會自行添購小型的夾娃娃機或扭蛋機放在教室後面,孩子可以用點數交換啟動機器的代幣。
許多學校也會有類似的制度,比如各班前三名或特殊表現的學生可以獲得獎卡(「整潔秩序比賽」優勝的班級還可以全班一人一張),累積足夠的獎卡就可以到教務處換獎品。記得在我小時候,學校就舉辦過「閱讀小博士」的競賽,借閱十本書可以換一張小獎卡,十張小獎卡可以換一張大獎卡,累積三張大獎卡就可以和校長合照(我一直想不透,為何和校長合照是最大的獎勵⋯⋯)。
除了學校,有的家庭也會有類似狀況,比如冰箱門上面會貼著一張「家事記錄表」,上面記錄著「搥背十塊錢、整理房間三顆星星」之類的紀錄。在我的童年裡也有這樣的記憶,只要我睡前把書包和桌面整理好,就可以獲得十塊錢的獎勵。當時我把這個任務用五塊錢發包給小我四歲的妹妹,等她幫我整理好之後再去向爸媽請領十塊錢的獎勵,再把五塊錢分給妹妹,不但不用親自動手,還可以賺五塊錢的價差。(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實在太聰明了⋯⋯)
在小學階段,上述「獎品、獎卡」這類型的物質獎勵或代幣制度較為常見;到了國高中階段,通常就是以「分數、嘉獎」來吸引或制約學生,除了常見的用「考試分數」來要求學生讀書、以平時成績來規定學生要交作業之外,我還聽過更誇張的:某國中為了提升班親座談的出席率,祭出「來一個大人記一支嘉獎」的好康,後來聽說有家庭包了一台小巴,把三叔公、二嬸婆都載來了⋯⋯
說了半天,就是要讓大家感受到獎勵制度是如何的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但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制度為何會在教育和教養的現場這麼普遍?
▌失去心靈的心理學
沒錯,就是「行為動機」。
只要稍微觀察一下,這些能夠得到獎勵的條件,大都是「大人想要但是孩子不見得想做」的事情,比如:舉手發言、用功讀書、整理房間、完成作業⋯⋯,當孩子無法「發自內心」地想要執行某些任務的時候,我們就透過「外在誘因」提升孩子執行的動力。
這樣的心理運作機制,稱之為「操作制約」。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獎勵」來讓人更想做某件事,或是透過「懲罰」讓人不想做某件事。前者稱之為「增強」,後者稱之為「削弱」。
然而,這個心理學理論的時空背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全盛時期,大多數的實驗都是以動物實驗為基礎,排除了自主思考和個人情感(因為當時認為對看不見的事物進行科學研究沒有意義,所以只研究看得到的事物)。雖然聽起來有點荒謬,但當時提倡的說法是「人只會因為外部的刺激而行動」、「人沒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因此被譏諷為「失去心靈的心理學」。
換句話說,當我們執行「獎勵(懲)制度」(行為制約)的時候,重點是放在「如何讓孩子的某種行為出現或消失」,而非探討孩子的「內心世界」;然而,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其實都存在相當高的風險,甚至會造成反效果。
▌「獎勵制度」一定不好嗎?
談了這麼多獎勵制度的問題與風險,那麼只要使用了獎勵制度,就表示一切都糟透了嗎?
其實不然。獎勵制度並非毒蛇猛獸,問題在於對它「依賴」的程度,如果到了「沒有獎勵孩子就拒絕學習」、「沒有獎勵制度老師就無法教書」,那這肯定是需要調整的;但如果只是班級或家庭的趣味活動,有了會增添趣味,拿掉也沒有影響,那其實是不用擔心的。
・增添趣味性
我曾聽說過一位被稱為「新貴派老師」的高中班導師,他固定在抽屜裡放一盒新貴派,如果出現表現優異或是回答精采的孩子,新貴派就會劃過天際落在孩子手中,老師和孩子都會有默契地相視而笑。我想,高中生應該不會為了新貴派而發憤圖強,或是因為拿不到新貴派而意志消沉,那是師生間的一種默契、班級互動的一分趣味,何樂而不為?
又或者我們以「回饋」取代獎勵品,當看到孩子出現正面行為時,給予立即性的口頭肯定或是公開表揚,進而給予前進的動力,這樣的作法便能將外在動力逐漸移轉到內在成就,讓「獎勵到鼓勵」的過程,孩子不至於失重。
・同理很重要
有些獎勵制度掌控在老師手裡,老師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進行;但有些是學校甚至是制度的整體方向,那就不是老師可以左右的了。
比如面對各種孩子必須要參加的大型考試,這些考試並非以「幫助學習」為導向,而是以「測驗程度、爭取成績」為目的。很多老師會因為怕孩子懈怠,於是會在平常也大量增加許多這類考試,且不斷「恐嚇與利誘」孩子(「現在不⋯⋯未來就一定⋯⋯」或是「如果現在有⋯⋯那就可以⋯⋯」),而這樣的策略往往都會造成反效果,很容易讓孩子出現壓力過大、自我放棄,又或是汲汲營營、價值觀扭曲。
那麼,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同理」是一個重要關鍵。
我們先承認獎勵(考試)制度這件事本身的問題,然後陪孩子一起面對,讓孩子感受「雖然這件事糟透了,但有人會陪我一起度過。」當這樣的感受出現,便有了雙層意義:第一,當孩子知道「這件事糟透了」表示價值觀是正確的;第二,有人陪我一起度過,讓孩子不至於被拋下。甚至可以延伸到未來人生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但總是有辦法度過的。
當孩子具備這樣的認知和力量,就有機會把獎勵制度的傷害降到最低,只留下對於自我目標的追尋,或許也是一種前進的能量。
・獎品VS禮物
這兩件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必須釐清。
獎品,存在著「固定規則」與「對價關係」,也就是「當你做到A,我就給你B,而且有程度上的差異」。比如累積三張獎卡就可以換一枝彩虹筆,十張獎卡換一盒彩色筆,或是讀十本書記一支嘉獎、三十本記一支小功。
禮物,具備「非固定性」與「真心誠意」的特性,比如我們看到孩子主動整理回收物,於是我們送他一隻大眼蛙公仔,告訴他:老師在他的眼裡看到跟這隻大眼蛙一樣的澄澈美好,所以想要送給他。
獎品,很容易就成為外在動機,讓孩子斤斤計較;禮物不會,再小的禮物都可以在老師的用心之下別具意義,讓孩子感到欣喜。相較於口頭的肯定鼓勵,禮物是一個更為具體的東西,想像那位收到大眼蛙的孩子,可能就把它放在鉛筆盒隨身攜帶,或是放進自己的回憶寶盒裡,適時地送一點小禮物給孩子,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進場與退場
有老師把獎勵制度當作一開始啟動孩子學習行為的方式,但是會全力讓孩子在行為過程中產生認同與成就感。
比如用點數獎品鼓勵孩子拿起書,之後透過引導分享,讓孩子愛上書的內容,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與魅力,就算不給予獎品點數孩子也會想要把這本書看完,甚至拿起下一本書,如此孩子便是對於行為過程本身產生了內在認同感,而非外在的獎勵誘因。當孩子的習慣逐漸養成、外在動機漸漸內化之後,就可以讓已經不具必要性的獎勵制度默默退場。
對於還不太擅長直接引起內在動機的老師而言,規劃好獎勵制度的進場與退場——先以獎勵制度帶動孩子的行為,然後將外在動機逐漸內化,最後將獎勵制度拿掉,讓孩子以內在動力持續前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等到老師具備直接引起內在動機的能力,便可以完全不使用這樣的制度。
▌「內在動機」是一切的關鍵
那麼,為什麼我不使用獎勵制度呢?
除了被當年代課的畫面嚇到,加上想到這麼多的風險之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很懶!我懶得在課堂中分神進行加扣分、懶得在下課後還得去準備獎勵品、懶得花心思去設計有趣又公平的制度;我想把時間心力通通用在我最愛的教學上,讓孩子和自己都能更專注在更重要的地方。
我懶得使用獎勵制度,卻做了更多的事情。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力氣,練習成為善於引導的老師、設計更有互動的課程、琢磨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一切,都是為了「內在動機」。
看完前面的內容便可以理解,獎勵制度的原理,是利用具體或抽象的增強物(獎品、分數、遊戲時間)來引發孩子的「外在動機」(為了得到B所以做A,而不是因為想做A而做A),而外在動機的強弱,往往和增強物對孩子的吸引力有很大的關聯,當孩子年紀或胃口變大,增強物也得不斷「升級」。
換句話說,引起外在動機很快也很容易,只要給予更高級或有吸引力的獎品或分數,都能立刻看到孩子出現期望的行為;但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停止增強物,外在動機很可能會跟著消失。於是依賴獎勵制度行動的孩子,也難以養成自學的能力和自律的習慣。
真正深刻、強大,而長久的,是「內在動機」。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資料,內在動機指的是「個體在某種活動過程中獲得滿足與喜悅感後,這種喜悅與滿足感會促使個體繼續或加強此種活動進行的內在動力」,行為越是基於內在動機,我們越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我們都希望教出有自制力和自主性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教育和教養都是一門「慢學問」,一旦孩子的內在動機被引發,有了自學和自律的力量,一定會看到截然不同的風景。
而「慢」不等於「沒有效率」,要如何有效率地引起孩子的內在動機?我又是如何打造一個又一個沒有獎勵制度的班級?沒有獎勵制度,那到底有什麼?接下來分成「班級經營」、「教學設計」、「課堂互動」三個部分和大家分享。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倒掉外頭的水,點燃孩子內心那把求知的火,熊熊火焰,可以燎原。
教育難題三:「老師,答對了有什麼?」——危機四伏的獎勵制度(節略)
這個教育難題,是本書的核心,我會用比較長的篇幅帶大家感受、思考,和理解,相信會帶來不小的衝擊。
剛畢業不久,我到一間小學代課,那是一個三年級班,再過一個月就要放暑假了。在教室裡發生的事情,讓我背脊發涼,那畫面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開始上課不久,我拋了一個問題給台下,幾個孩子陸續舉起了手。我點了一個離我最近的男孩,男孩開口了,卻不是回答我的問題,而是問了另一個問題:
「老師,答對有什麼?」
「有⋯⋯答對就代表你會了,很棒啊!...
目錄
推薦序
第零章 從屁孩到老師:我的教育成長之路
第壹章 當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談「教育路上的迎頭痛擊」
教育難題一:「這樣教,孩子學得開心嗎?」——談被消失的學習動機與情緒
教育難題二:「我看的不是成績,是你的態度!」——談成績背後的巨大迷思
教育難題三:「老師,答對了有什麼?」——危機四伏的獎勵制度
第貳章 最動人的「亮點式班級經營」——打造一個大家都想加入的班級
一、亮點式班級經營的「教師角色」——老師該提醒孩子吃藥嗎?
二、亮點式班級經營的三大目標——打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三、亮點式班級經營的「三大心法」——讓每個孩子都想一起進步!
四、亮點式班級經營的「個人經營模式」——作業為什麼都亂寫?
五、亮點式班級經營的「群體經營模式」——過動寶貝成為人氣王!
第參章 如何做出「有感的課程設計」——當一個用心而不受傷的老師
一、傳說中的「教學五力」——老師教得有感,孩子學得更有感
二、「教學五力」的實際運用——無聊的課文也能感人肺腑
三、教學中的「目的方思考」——用孩子的角度看教室
四、打造最適合的「空間環境」——神奇的一百種隊形
第肆章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上一堂停不下來的好課
一、用「精準預評」掌握孩子的行為——我懂你的感受,我們一起走!
二、用「主動分享」引起共鳴——最扣人心弦的引導技巧
三、用「提問變化」激發孩子思考——最吊人胃口的引導的技巧
第伍章 如何建立優質的「親師生三環關係」——打造合作共生的學習生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學相長從來不只是說說
二、建立共好的「生生關係」——讓同學真的可以「共同學習」
三、建立互相信任的「親師關係」——課堂上看不見的美好連結
第陸章 好老師自我修煉的天堂路——為孩子,勇敢成為更好的大人
一、我要成為想成為的那種老師——小品老師的蛻變與重生
二、放下獎勵,看見孩子的本真——碧姿老師的教育堅持之路
三、找回當老師的意義與價值——小錢老師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第柒章 孩子怎麼看獎勵制度——給我力量,為自己勇敢一次
第捌章 陪孩子「學習快樂」,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最美好的插曲
推薦序
第零章 從屁孩到老師:我的教育成長之路
第壹章 當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談「教育路上的迎頭痛擊」
教育難題一:「這樣教,孩子學得開心嗎?」——談被消失的學習動機與情緒
教育難題二:「我看的不是成績,是你的態度!」——談成績背後的巨大迷思
教育難題三:「老師,答對了有什麼?」——危機四伏的獎勵制度
第貳章 最動人的「亮點式班級經營」——打造一個大家都想加入的班級
一、亮點式班級經營的「教師角色」——老師該提醒孩子吃藥嗎?
二、亮點式班級經營的三大目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