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回家的基隆人,帶你旅讀基隆!|40個代表性地景×精選15條「雨都漫步」私房路線×10位在地職人生活路徑 最懂得「離開」家鄉的基隆人 返潮雨都、分享家鄉故事 跟著雨傘人回家旅行 五位小旅行職人的踏查筆記 探索五種基隆維度的深情 擁山抱海、港市合一的基隆,因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大航海時代節點進入世界體系、戰略要塞歷經戰事滄桑、戰後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黃金歲月……,基隆擁有豐富底蘊、多采多姿的樣貌。
風華絕代的雨都,不僅政權更迭在基隆登台,渡海祖先、築港技師、戰後國軍、美國大兵…等,在此下船,大時代的巨輪與小人物的命運,深深地踏印在基隆的土地上,孕育出獨特的人文韻味與地景特色。
本書由「雨都漫步」小旅行職人—雨傘人—實地踏查出發,從基隆的日常、海洋、信仰、飲食、地景,提取出五種維度的基隆:閃爍基隆、浪潮基隆、魔幻基隆、調味基隆、稜線基隆。並深入踏查40個代表性地景、精選出15條「雨都漫步」私房路線,讓讀者看見雨都豐厚的城市紋理!
「雨傘人」來自不同專長領域的基隆人,小旅行踏查筆記涵蓋跨領域視角,讓讀者認識基隆的生態環境、生活智慧與產業經濟,展現「在地人觀點」與「基隆精神」,引發更多元的思考與激盪!本書更特寫10位在地職人與他們的生活路徑,拓深讀者對在地生活的感受與體會。
不論晴雨,來基隆,雨傘人為你撐傘帶路!
◎本書特色 小旅行職人特寫基隆5大維度
文化體驗15條雨都散步路線
40個基隆景點踏查筆記+私遊Tips
深度感受10位地方職人生活秘徑
◎編輯小雨 有一個城市坐擁山與海,有數不清日子的雨季,水滴溶入暗流,幾乎不見天日;水潮流淌於街市,映照著日夜不歇的燈火,躲在傘下的人群,幽幽來去,好在還有沙茶、味噌、咖哩,在夜裡,成為鹵素燈下的暖心美味。
你若被港邊的老鷹叼起,會看見長頸鹿圈養在港灣內,廟宇龍與獅鑲嵌在綠丘中、汽車困頓在迷宮裡、摩托車馳騁於窄巷間、貓兒恣意穿梭於屋頂上,盡述著行人疾走的日常風景;若墜入城市縫隙中,則會發現:人們在山巷中踏著階梯說著密語、騎樓下大侃地方的興盛和衰亡、鐵道旁閃著游移的目光⋯⋯
基隆,四百年時光層層堆疊入都市紐帶,自成有「濕」意的島嶼異境,埋藏了人們的記憶和過往。若你想感受這個世界的奇珍妙想,跟著雨傘人和悠遊穿梭山巷中的貓咪,一起進入五種維度,探索基隆。
作者簡介:
雨都漫步 由一群重視基隆文化發展的在地青年所組成,熱愛這座城市,我們推動深度文化體驗、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將在地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我們以「城市散步深度導覽」為交流平台,串聯地方、產業、文史與藝術,持續典藏、建構基隆地方學,並將文化資產多元運用,建立基隆人高度認同的地方品牌。 本書由雨都漫步小旅行職人—雨傘人—江懿倫、林家和、邱榆、吳冠萱、張惠媛、蘇筱嵐,實地踏查基隆,結合長期口述史採集、在地文史導覽經驗,獻給回家旅行的你,最真摯的漫步指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雨都人口碑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小歐,《正好住基隆》作者 基隆游太太/游苔,《慢經濟:遇上池上.心經濟》作者與部落客 許焜山,八斗子漁村文物館館長 陳立儀,獨立書店小獸書屋創辦人 游淑珺,台灣民俗與性別文化專家 鄭栗兒,《基隆的氣味》作者與資深文學主編、作家 鄭順聰,《基隆的氣味》作者與作家★各方真摯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下港女子,圖文創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地方賊,《重返韋昌嶺:那些年,我們一起抽中的金馬獎》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江明親,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何昱泓,故事StoryStudio 社群經理 吳君薇,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 林承緯,臺北藝術大學特聘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與路上觀察家 林亞婷,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暨國際文創碩士學程主任 林益仁,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 邱承漢,叁捌地方生活負責人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與創意教學工作者 曹銘宗,《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作者與臺灣文史作家 陳板,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淑華,《灶邊煮語》作者 張懿文,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騰威,雙口呂文化廚房創辦人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賴維鈞,海洋大學海洋文創設計產業學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名人推薦:★雨都人口碑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小歐,《正好住基隆》作者 基隆游太太/游苔,《慢經濟:遇上池上.心經濟》作者與部落客 許焜山,八斗子漁村文物館館長 陳立儀,獨立書店小獸書屋創辦人 游淑珺,台灣民俗與性別文化專家 鄭栗兒,《基隆的氣味》作者與資深文學主編、作家 鄭順聰,《基隆的氣味》作者與作家 ★各方真摯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下港女子,圖文創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地方賊,《重返韋昌嶺:那些年,我們一起抽中的金馬獎》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江明親,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章節試閱
CHAPTER01 閃爍基隆 晝夜光影川流不息 探望基隆燈火通明的勞動日常 發光發熱生命力 基隆港,集海港、河港與鐵路於一身,不僅是歷史上不同政權和移民上岸的門戶,也是貨品運輸要塞。舊時,田寮港(田寮河)具備運河功能,穿越市區與海港交會,河畔也因此匯聚討生活的人潮,使基隆港市合一,成為生活聚落和貿易往來的核心。 基隆港腹地擴展出各類產業與生活樣態。自清代魚寮演化而來的崁仔頂魚市,到了夜晚燈火通明,魚行與糶手們忙著漁獲的買賣;日本時代的義重町,位於今日義二路一帶,各式商店、醫院、銀行與政府單位林立,更有「基隆銀座」之稱;戰後美軍駐臺,美國大兵帶來委託行街區與酒吧的商機;隨著貨櫃船時代來臨,浮現在鐵路周邊的娛樂場所,是碼頭工人談天說地的溫柔鄉,也是眾多女性自食其力的謀生管道之一。跨越時代的基隆群像,隨著時光荏苒,慢慢與基隆這座城市相互融合,求得他/她們的生存之道。 在基隆,最令人感到興味盎然的是—與異質而多元的人們相遇,尤其來到深夜裡甦醒的崁仔頂,與白天「神隱」的職人,體驗魚市的生猛有勁;同時,在路邊小酌幾杯,感受基隆港邊獨特的散飲(散啉,sàn-lim)文化,才是探索雨都恰到好處的方式。如今,委託行依舊在,櫥窗內展示的衣物從流行文化變成復古摩登;「基隆 銀座」仍不負盛名,義二路已成為基隆美食戰區之一。即使,基隆港的輝煌年代消逝,曾經的黃金歲月還在卡拉 OK 與小吃店裡,隨著七彩霓虹閃爍;在店家招待的點心與茶水中,看見屬於碼頭工人時代的倒影。 小人物生存景致 鹵素燈徹夜未眠-崁仔頂01 想要在北臺灣買到「現流仔」(hiān-lâu-á),來到崁仔頂魚市準沒錯!此處為北臺灣最大的漁獲集散地,名聲響亮,魚市自晚上 11 點開市營業到清晨,從全臺灣來的內行魚販、買家以及饕客都聚集在此,只為搶購最新鮮、最高檔的漁獲。作為非政府經營的魚市場,崁仔頂魚市「有機生長」成現今的模樣。由於日本時代將石硬港(南榮河)與蚵殼港(西定河)下游改道匯流為「旭川河」,並設置船隻停泊的碼頭設施,因應船舶卸貨之功能,而有了陸地與河道之間的階梯,用臺語稱呼就是「崁仔」(khàm-á),「階梯之上」正是漁人們卸貨上岸之處,也就是「崁仔頂」魚市名稱的由來。 旭川河在基隆與河爭地過程中,於 1978 年完成加蓋整治工程,陸續在上方興建─明德、親民、至善三棟大樓,成為魚市、美食等住商混用的空間,其中一、二樓多為商家,三、四樓則為住宅。在旭川河加蓋之前,魚市營業時間為早上4 點多到 8、9 點,甚至中午,此時剛好順應漲退潮,漁船能夠進入旭川河停泊卸貨;旭川河加蓋之後,隨著臺灣高速公路發展,營業時間也就不斷提早到半夜 11 點。 每天晚上 10 點左右,陸續有冷凍車駛入崁仔頂魚市卸貨,魚行的員工紛紛著手整理漁獲。明亮的鹵素燈泡吊列在成堆的漁獲上,魚鱗反射出光芒,冰塊閃爍著晶瑩,在在烘托出今晚的靈魂人物—「糶手」。市場依據販賣方式可分為「文市」、「武市」,一般俗見的市場多屬「文市」;採用拍賣制度的即為「武市」,由糶手引導顧客競相出價。根據當天不同魚行漁獲的種類、大小、數量,糶手心裡會列出一張理想交易的價目表,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讓喊價與買氣不斷升溫。為了保有「現流仔」的美味,冰塊車也成為另一個要角,利用海水與冰塊,才能有別於冷凍的方式為漁獲降溫,保留肉質水分。 隨著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引進進口漁獲以及飲食習慣改變,消費者更傾向到大賣場購買海鮮,或是選擇外食居多,相對地,魚市買氣近年也逐漸降低。紅色魚配上藍色波浪的圖騰,是魚行招牌的統一形象,有些店家在招牌下方還保有「7 碼」的電話號碼,如今看來也顯得追趕不上時代,而仰賴老師傅傳承海產知識與拍賣制度的「糶手」一職,因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等因素,培訓不如以往繁重,新手的培訓內容也愈趨精簡。 雨傘人TIPS 逛魚市遇到下雨天是家常便飯,記得別撐傘,「雨衣搭配雨鞋」才能更便利地進行買賣。挑選漁獲時,可以注意魚的眼睛是否黑亮、肉質是否回彈,以及摸起滑滑的、體液帶些黏性;漁獲的時價與豐富度容易受天候影響,越新鮮的魚當然價格越高,晚一點去的話也許能遇到魚行出清中、次漁獲,而撿些便宜,但相對地種類可能較少。也可以避開魚市休市前,尤其是大型節假日前後去購買,通常價格會較為便宜。2 漁獲因季節有所不同,春季有飛魚卵、透抽、馬加;夏季則有小卷(鎖管)、白帶魚、竹筴魚等,此時也是體驗夜釣的重要季節,備好暈船藥、不怕吐就能出海;秋季則有紅甘鰺、軟絲,還有必吃的螃蟹—黃金蟹;冬季則有大明蝦與赤鯮,據說冬天的漁獲肉質會囤積較多脂肪、更為肥美。 時代記憶潾光閃閃-田寮河畔02 田寮河早年稱作田寮港,是基隆四大港門之一,另外 3 個分別是蚵殼港(現為西定河)、牛稠港與石硬港(現為南榮河),而田寮河是臺灣最早的人工運河,全長約 3.5 公里,曾是作為礦業與木材運輸的重要河港。早年的運輸要道旁便是人們聚落活躍的區域,尤其田寮河靠信義區義二路一帶,在日本時代經過土地填埋、市區改正,市街格局方正成為殖民政績宣揚的門面,而田寮河靠近仁愛區一側則成為遊廓、休閒娛樂、商家林立的區域。 田寮河源於槓子寮,此區域靠近煤礦區,是運輸木材與煤礦的河道,經過1908 年、1930 年代多次整修後也具備漁船停泊、卸貨的功能。1960 年代後田寮河成為巨大原木存放的處所,原木平行兩岸放置,原木與原木之間輔以繩索固定在岸邊房舍,是許多老一輩基隆人童年回憶中的壯觀景象之一。另外,田寮河也因在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中有民眾在此遭到殺害與棄屍,被列為遺址之一。 由於基隆平地有限,戰後陸續出現「與河爭地」現象,田寮河兩岸的街景歷經整治,其中靠仁一路一側的惠隆大樓,即是政府在 1956 年將田寮港船澳填平後興建而成,部分石硬港(仁五路)與旭川河(仁二路至仁五路)也分別在 1959 年、1978 年填平後興建連棟式的商場大樓。近年來,田寮河岸兩側人行道空間經過整頓,增添適合休憩散步的空間和藝文場所,如:「小獸書屋」和「在河邊展藝空間」,還有作為田寮河岸空間活化實驗基地的「86 設計公寓」。此外,田寮河上共有十二座橋連通河邊兩岸的信一路與仁一路,源於日本時代所建之六座橋,直到2001 年才改建為十二生肖橋。 地景雖與日本時代大不相同,但留下了方正的街廓格局和幾棟有代表性的建築,如:基隆女中和基隆官廳舍,前者代表了基隆最早的中學校,後者則為基隆中學校的「奏任官舍」,即為當時提供高等官的宿舍。到了傍晚,沿著田寮河畔,跑步、遛狗、遛小孩的身影活躍,甚至富狗橋與喜豬橋之間的空地,已然成為年輕人練舞或大哥大姐們唱歌、乘涼的新空間。新舊交替、共存,讓田寮河畔景緻不斷蛻變,呈現欣欣向榮的風貌。 雨傘人TIPS 基隆人曾經對田寮河的記憶是「一條非常臭的大水溝」,途經此處只得捏著鼻子走,都市傳說還笑話:選擇在此跳河的人們還會因為受不了惡臭而反悔。因此,這條位在市區比死亡更令人恐懼的河流,其治理工程一直受到人們關注。經過幾次的清理,近年煥然一新,如果體力足夠,可以嘗試從「鼠」走到「豬」橋,走完一圈也滿足了一天的運動量。而河的兩岸也有不少小吃可以前往嘗試:建議早上到信義市場吃頓道地早餐,像是米苔目、鹹粥,下午到晚上沿著劉銘傳路,一直走到義二路和基隆夜市,都是基隆人生活和尋覓美食的核心戰區之一。中元祭期間,沿著田寮河畔與橋的兩邊,都會掛上姓氏宗親會的燈籠,或黃、或紅、或粉,根據宗親的選擇,每年款式不同,燈排的排數也不一定,只要看見田寮河周遭開始懸掛燈籠就知道中元祭即將來臨;有些姓氏宗親還會在田寮河中放置蓮花燈。每年更迭的燈籠裝飾,明媚動人,夜晚光彩倒映在河上,一期一會,對照這座城市與田寮河彼此的發展。
CHAPTER01 閃爍基隆 晝夜光影川流不息 探望基隆燈火通明的勞動日常 發光發熱生命力 基隆港,集海港、河港與鐵路於一身,不僅是歷史上不同政權和移民上岸的門戶,也是貨品運輸要塞。舊時,田寮港(田寮河)具備運河功能,穿越市區與海港交會,河畔也因此匯聚討生活的人潮,使基隆港市合一,成為生活聚落和貿易往來的核心。 基隆港腹地擴展出各類產業與生活樣態。自清代魚寮演化而來的崁仔頂魚市,到了夜晚燈火通明,魚行與糶手們忙著漁獲的買賣;日本時代的義重町,位於今日義二路一帶,各式商店、醫院、銀行與政府單位林立,更有...
推薦序
致前進的我們 地方賊/《重返韋昌嶺:那些年,我們一起抽中的金馬獎》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我與基隆的緣分曾經很深,深到我就像是二地居於台北與基隆的工作者。搭客運前往基隆已是習慣,每次都在下交流道時朦朧睜開雙眼。半夢半醒間,車子停在海洋廣場旁,乘客魚貫下車,我還在座位伸著懶腰,看著前方蒙上工業地景的海。我想,這是厭煩水泥建築的台北人,最快看到海的方式。 那一陣子,出隧道是帶有魔幻感的儀式,拉近我與海的距離。即使我人正在東海岸,偶爾還是會想念不同於太平洋般的港口氣味。那是海水的鹹味、輪船的油味、崁仔頂的漁味,或者基隆轉角的咖啡飄香,綜合起來的味道嗎?好像不是,基隆的味道應該更多樣,甚至繁複到我難以形容。 《雨都漫步》這本書的編採團隊,很有技巧的將基隆轉換為五個小旅行踏查的維度,包括日常、海洋、信仰、美食與地景。團隊更賦予每一維度,一種形容的詞彙,深感佩服,也讓初拿到書的我,便開始想像自己經驗的基隆,如何調味、閃爍,甚至魔幻。尤其基隆各區的風格截然不同,形塑他們地方面貌的,既有殖民時期的考古、清代各大戰役搶攻的山頭、基隆港各時期的建設、美越戰爭遺留的消費地景……這樣的大歷史。 還有每年盛況空前的中元祭典、工人所需的伴文化、流動於港口城市的人們所交換的飲食菜譜,這些庶民生活的部分也無法錯過。光是這些大歷史與生活記憶交織而成的地方故事,就很精彩了。雨都漫步還加上了「小tips」與「職人生活路徑」兩個部分,為這些有故事的地方,增添更個人的生命記憶與當代的觀察。 近幾年,基隆這城市不斷地變化,這過程是相當快速的。作為在地深度文化體驗團體的「雨都漫步」,隨著城市流轉,也不斷更新自己的腳步。這本書不是簡單的旅遊手冊,而是對基隆死心塌地的一群人,在不停吸收、轉譯並分享地方文本後,所交出的高質量書籍。我也將近兩年沒有到基隆了,原來被雨困住的不是基隆,而是不敢前進的我們。就帶著這本書,按圖索驥,重新漫步基隆吧!序 蘇筱嵐/雨都漫步發起人 聊起基隆,你會想到什麼?廟口夜市、海洋廣場、崁仔頂魚市,還是近年新興的觀光景點—正濱漁港、潮境公園、和平島公園。儘管,過去老舊、破敗、斑駁......形容基隆市容的常見詞彙,漸漸地隨著近年臨港建設被扭轉汰換;然而,身為基隆人,遙想往昔日本時代到二戰後 70 年代,雨都曾經的輝煌榮景,再看到如今在雙北大都會夾縫中生存的基隆,顯得如此地邊陲。 走過西荷、清領、日治、民國等年代,基隆的過去是一面映照臺灣歷史的鏡子,無論作為殖民者交流、展示臺灣的窗口,或是歷經重大事件的傷口,其多樣的移民也成就了這片土地的多元性—清領時期的漳州人、泉州人、福州人; 日本時代的日本人、琉球人、韓國人;二戰後的潮汕人、大陳島人、中國各省移民、駐臺美軍、阿美族人、臺灣中南部移民,以及 80 年代之後東南亞新住民。各個時代離散的族群,在基隆港都匯聚融合,他們的足跡紛紛遺留在基隆的某個角落。 位於東北角崎嶇山海旁的基隆,也在氣候、地景、產業面向展現出獨特性。主要發展的漁業、礦業、港口運輸業,皆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因為市區腹地狹小、地狹人稠, 加上冬季多雨的氣候,形塑基隆自有的生活樣貌。河岸上加蓋的大樓、騎樓下的咖啡座、多如繁星的卡拉OK,或是口味濃重的沙茶咖哩、份量十足的乾麵早餐,基隆人面對各種環境的挑戰,都能一一找到他的生存之道。 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競爭激烈的「地方」,面貌越來越扁平化,「雨都漫步」自 2015 年成立,邊走邊學,持續挖掘地方文史、採集基隆人的口述記憶、踏查出數十個基隆的深度旅行。 在累積多年的成果後出版這本書,我們梳理基隆的原生脈絡,總結出五種基隆維度—閃爍基隆、浪潮基隆、魔幻基隆、調味基隆、稜線基隆。藉此證明,基隆雖然是很多人眼中的邊陲地帶,但其有著豐富的內涵;基隆的日常,也是他人眼中 的風景。 我們希望將這份獨特的 DNA,分享給基隆人,作為未來雨都漫步深入地方的對話基礎。透過更具包容性的角度,觀看城市的過去與內涵,除了發展觀光之外,還可以為家鄉建構更多元的願景。這是一本基隆人回家同時旅行的踏查筆記,介紹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生活中發現的趣事,如果你也想多瞭解我們眼中的基隆,這本書或許能讓你讀起來津津有味,也讓你感受到更為真實的雨都樣貌。導言 蘇筱嵐/雨都漫步發起人 為什麼回家旅行? 漫步是一種探索、一種觀看城市的方式,不論是站在制高點俯瞰城市地貌,或者深入彎曲巷弄內、像貓一樣探索空間紋理,用著輕盈的步伐,與在地共存,能讓人和地方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雨 都 漫 步 的 開 始, 得 從 回 家 旅 行 說 起。 2015 年的冬天,第一場漫步—「再多一點點時間,回家旅行」—透過小旅行深入認識家鄉。為什麼要「回家旅行」?有感於基隆青年多在雙北通勤上學、工作,對他們來說,基隆如同旅店般陌生。「回家旅行」舉辦之後收到許多基隆人的 感動回饋。而後,這些熱情轉化為每個月舉辦不同主題的漫步,不論是已被掩蓋的河流、禁忌的紅燈區、深夜閃爍的魚市,新增的每條路徑都是為了讓更多人能持續、深入地認識基隆。 「這裡有什麼好看的?」每當我們進入非觀光場域時,在地居民多以驚訝的眼光,觀察我們的凝視。不久之後,他們將目光轉化為參與、熱情地分享與交流。回家旅行的「行動」,將這些凝視賦予家鄉更多意義,也慢慢讓基隆更增加自信、產生價值。 我們漫步的方式 七年級前段班的我,求學時期的歷史課本都是國立編譯館出版,對於臺灣文史著墨有限。面對每個月都需要規劃新主題的挑戰,除了閱讀學習外,遇見的在地人和文史工作者們,都曾給予許多的協助,讓我奠定基礎,至今仍感念在心。 隨著回家旅行計畫的滾動,更多的小旅行職人—「雨傘人」陸續加入,夥伴們的生活背景皆不相同,但是對於基隆都懷抱著一樣的愛。我們相信,透過漫步,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家鄉。「雨都漫步」過去幾年接待來自臺灣和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駐村藝術家,來此換宿駐居,他們一段時間在基隆生活的反饋,也讓我們看到基隆的不同面向,例如基隆空間小巧可愛、平日生活悠閒自在等。 2016 年,我們參與出版《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一書,與數十位藝術家進行訪談、採集基隆帶給他們的靈感。這個過程如同對我們自身的治療,治癒面對家鄉的不自信;也讓我們意識到,如果要說出家鄉的動人故事,前提是為地方累積足夠的文本。其中,常民記憶與國族歷史一樣重要,需要儘快記錄與典藏;因此,2017 年,我們發起了「基隆黃金年代記憶典藏計畫」,透過大量的訪談,打開封存的黃金歲月,藉此尋找我們自身的家族身世,讓雨都漫步與地方產生更緊密的關係。 展現城市歷史的同時,我們同樣珍惜屬於每位基隆人的常民記憶,每一次小旅行,除了「雨傘人」導覽,還會安排在地人分享與互動,加深旅人與地方的連結。每當設計體驗進入非觀光場域時,我們理解到,大量的足跡往往會為在地居民和環境造成負擔;因此,我們提倡像「貓」一樣的旅行,輕輕巧巧地進入街道與窄巷中,將對空間的影響維持在最低限度,唯有這樣的行動,才可以持續累積在地社群的支持。 後續的漫步體驗設計,我們不斷地調整內涵,取材於基隆不同的角度,運用創意和富有想像力的地方文本,將常民生活重新詮釋,使參加者能感受到我們對於家鄉的記憶和情感,也能看見基隆的獨特性。例如:常年的「中元不離普」計畫,我們曾以「陰廟的導覽路徑」述說祭祀對象與在地社群的關係;製作普度儀式的「AR 特效動畫」,詮釋臺灣人敬畏鬼神的宇宙觀;「陰光普照城市特展」,設計記憶推車串連新舊基隆人的中元記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也透過瘟疫面向切入策展,讓中元祭習俗與當代連結,碰撞出新的意涵。 來雨都一起漫步吧! 本書集結雨都漫步從 2015 年開始的滴滴答答,由團隊的 5 位雨傘人,以常民角度帶路進入五個基隆的維度,涵蓋城市的日常、海洋、信仰、飲食與地景等多元面向,對應基隆的歷史脈絡與城市特色,發現基隆濃郁動人的過往。每一章介紹每個維度的代表性地景和故事,而每位雨傘人也基於他們對該主題的認識,秉持著真切的情感,分享自身成長經驗和探訪此地的小Tips。 另外,本書也呼應小旅行的體驗設計,描繪在地職人觀點,分享他們在基隆的生活記憶與日常路徑。最後,不限於紙上的雨都漫步,我們在每個主題提供 3 條小旅行路徑,邀請你來雨都散步,參考本書手繪的可愛地圖指南,實際走訪基隆,體驗在地的濃厚人情味。不管是騎機車還是步行,出發跟我們一起探索多維的基隆吧!
致前進的我們 地方賊/《重返韋昌嶺:那些年,我們一起抽中的金馬獎》作者與旅遊部落客 我與基隆的緣分曾經很深,深到我就像是二地居於台北與基隆的工作者。搭客運前往基隆已是習慣,每次都在下交流道時朦朧睜開雙眼。半夢半醒間,車子停在海洋廣場旁,乘客魚貫下車,我還在座位伸著懶腰,看著前方蒙上工業地景的海。我想,這是厭煩水泥建築的台北人,最快看到海的方式。 那一陣子,出隧道是帶有魔幻感的儀式,拉近我與海的距離。即使我人正在東海岸,偶爾還是會想念不同於太平洋般的港口氣味。那是海水的鹹味、輪船的油味、崁仔頂...
目錄
序 導言 CHAPTER01 閃爍基隆 鹵素燈徹夜未眠-崁仔頂 時代記憶潾光閃閃-田寮河畔 基隆銀座華燈初上-義重町 輝煌年代夢幻櫥窗-委託行街區 洋派摩登時光-哥倫布酒吧 粉色霓虹地帶-自來街卡拉 OK 與小吃店 點亮禁忌邊陲-鐵路街紅燈區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走訪雨都生活光景 雨傘人吳冠萱 走踏美食 CHAPTER02 浪潮基隆 見證大航海時代-和平島諸聖教堂 世世代代討海人-八斗子漁村 海岸秘境鬼斧神工-仙洞巖 帝國爭霸戰略要地-基隆港 曾經滄海華麗轉身-正濱漁港 人定勝天下的犧牲者-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大江東去浪淘盡-西二西三碼頭倉庫 永續海洋發展的領航家-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追尋與海洋拚搏的熱血冒險 雨傘人林家和 走踏美食 CHAPTER03 魔幻基隆 中元祭傳說的主角─老大公廟 那裡躺著一些外國人─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被遺忘的日本兵千人塚─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 百年祭典十五組姓氏輪值─主普壇 指引好兄弟上岸吃飽飽─望海巷 羅漢腳與藝旦惺惺相惜─萬善祠 / 金環姨廟 「眾」望所歸─集善祠與南榮公墓 見證基隆開墾史的孤魂─港仔口五十人公祠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跟著好兄弟上山下海 雨傘人邱榆 走踏美食 CHAPTER04 調味基隆 閩南移民家鄉味—基隆廟口 歷久彌新老味道—三沙灣 戰後基隆飲食系譜—孝三路 咖哩與沙茶的碰撞—流籠頭 時代咖啡香百轉千迴—市區咖啡廳 神明呵咾(o-ló)的好滋味—草店尾傳統糕餅店 庶民美食集大成—仁愛與博愛市場 新「食」力在基隆—港口周邊東南亞商店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雨傘人帶你吃遍基隆 雨傘人江懿倫 走踏美食 CHAPTER05 稜線基隆 嘯傲杉林清法古戰場-紅淡山 靜謐雙城溪林遊-七堵暖暖山區 大航海時代的古堡壘-白米甕砲臺 歷代戰事最後一道防線 -獅球嶺砲臺 山巷裡的二戰避難所-西岸防空洞群 遊走絕色環景港灣-球子山燈塔 山海交界時光階梯-罾仔寮 綠意滿布的童年遊樂場-中正公園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勇腳出列體驗山海魅力 雨傘人張惠媛 走踏美食 圖片來源 致謝 版權頁
序 導言 CHAPTER01 閃爍基隆 鹵素燈徹夜未眠-崁仔頂 時代記憶潾光閃閃-田寮河畔 基隆銀座華燈初上-義重町 輝煌年代夢幻櫥窗-委託行街區 洋派摩登時光-哥倫布酒吧 粉色霓虹地帶-自來街卡拉 OK 與小吃店 點亮禁忌邊陲-鐵路街紅燈區 職人生活路徑 小旅行路線:走訪雨都生活光景 雨傘人吳冠萱 走踏美食 CHAPTER02 浪潮基隆 見證大航海時代-和平島諸聖教堂 世世代代討海人-八斗子漁村 海岸秘境鬼斧神工-仙洞巖 帝國爭霸戰略要地-基隆港 曾經滄海華麗轉身-正濱漁港 人定勝天下的犧牲者-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