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稱讚「天氣很溫暖」是有多暖?
「一個人很高」是多高?
多胖算是很肥?
你跟昨天的你是同一個人嗎?
你以為我們現在正活在講究科學、精確無比的時代嗎?答案或許並非絶對。
語言是最曖昧的東西,尤其是當一句話被科學數據包裝過後,看似有憑有據,實際上卻是非常模糊的概念。僅管如此,「模糊」卻是重要的特質,本書作者亞柏丁大學的電腦語言學者迪姆特認為,在未來,電腦語言的趨勢是讓電腦也能跟人腦一樣判斷曖昧的語句,所以說「模糊」、「差不多」才是王道。
作者以邏輯學、語言學和人工智慧等角度,來討論語言的「模糊曖昧」和「界限」的概念,對模稜兩可舉出邏輯、語意和哲學上的觀點。作者認為,所謂「精確」的定義也許沒有意義也不合邏輯;而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經驗更讓他體會到,要讓電腦像人類一樣說寫有多困難。
本書將嘗試解釋「模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代表我們會問的問題包括:「為什麼人們經常使用語意難以界定的字詞?」「這些字詞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隨著情境的不同,這些字詞的意義也有這麼多差異?」「所有的模糊概念基本上在所有層面裡都很相像嗎?抑或彼此之間有重要的差別?」最後,我們要問的是:「如果我們要打造一個會與人溝通的機器人,那機器人在對我們講話時,要有多精確?」這些問題會觸及許多學術領域,從符號邏輯與博奕理論,到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從語言學與法律理論,到醫學與工程學。本書從這些領域來將「模糊理論」說清楚,進而說明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
* 本書所提出的主要問題包括:
如何充分了解模糊表達的意義?
為什麼模糊字句的意義依情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在人類的溝通中,為什麼模糊無所不在?
在哪些情況下模糊優於乾脆俐落的表達方式?
我們也會密切注意不同類型模糊之間可能出現的任何差異。
作者簡介:
紀斯.馮.迪姆特
Kees van Deemter
亞伯丁大學電腦科學的資深講師。他的興趣在於讓電腦說或寫,以及因而衍生出的邏輯、語言與哲學議題。他寫過約一百篇經過同儕審查的發表研究文章。
譯者簡介:
李隆生
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康乃狄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業務處處長暨綜合服務處處長、聖約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現為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專任教授。譯有(含合譯)《石油效應》、《給青年數學家的信》、《國際財務管理》、《失靈的眾神》、《與獅子對話》、《歐元美金大風暴》、《以信仰為本的管理》、《國家競爭力》、《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當中國統治世界》、《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著有《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清代的國際貿易--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
張逸安
專業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九期2010.03.01書評
科學家總在努力釐清觀念、增進量測準確度,但是模稜兩可往往才是促成新思想的推手。模糊的物種概念使得年輕的達爾文開始思考演化的可能。而克里克回想從前,他和華生若在一九五○年代就想嚴謹定義基因,分子生物就不會有所進展。克里克在自傳中寫道:「科學的尖端研究撲朔迷離。」甚至到了今天對於基因的定義仍無共識。
《模糊至上》一書探討各種含混不清的現象研究。電腦科學家迪姆特認為,精確的定義也許沒有意義也不合邏輯。八○年代迪姆特在飛利浦公司發展會自動與人對答的機器,研究人工智慧的經驗讓他體會到,要讓電腦像人類一樣說寫有多困難。他在書中針對模稜兩可舉出邏輯、語意和哲學上的觀點。
比起程式語言,一般人所說的自然語言充滿曖昧不明的語意。英文中「大」(large)這個形容詞用在蜘蛛、大象或星球上都沒問題,說話的人依據上下文決定自己的意思。依照迪姆特的定義,「大」就是個含混的觀念,因為這個字「沒有明確的界線」。雖然「肥胖」有好一點,還是不夠精準:太瘦、剛好、太重、肥胖的界線難道不是因人而異?
界線對於精準描述有其必要,但界線的定義卻不一定有邏輯。書中花了很大篇幅討論堆垛悖論(sorites paradox)的各種分支。堆垛悖論是一個古希臘的難題,問的是沙堆(soros為希臘文的沙堆之意)的大小。一粒沙不成堆,兩粒沙不成堆,若依照亞里斯多得邏輯和布林代數(Boolean algebra)的理論,一個論述非對及錯,那不管你加上多少粒沙都不成堆。沙堆的界線無法按古典邏輯學定義。
同樣的,一個東西就算歷經多次改變也不會失去原本的身份。一九九○年倫敦一個高等法院有一個案例,一個名貴跑車的賣家告買方取消交易,原因是車子替換太多零件已非真品。法官判決賣方勝訴,因為「新的零件在長時間內緩慢替換,已被內化為整體的一部分,車子並未失去本身價值。」
迪姆特認為,就算修正古典邏輯學也無法成功解決堆垛悖論。與其採用非黑及白的命題,我們需要的是定義從零到百分之百「真實度」的邏輯方法。
這種分級定界線的方式有助於人們下決定。作者說了一個故事:中國皇帝的鑽石被偷了,小偷是一千名太監的其中一個。唯一的目擊者只來得及說出「小偷很高」就死了。皇帝要怎麼抓小偷呢?古典邏輯學會將嫌疑犯分成高或不高兩群,只在比身高超過平均值的那群太監中搜尋。採用「真實度」邏輯的作法或許可以更快找出犯人;小偷越高,證人越可能用高這個形容詞,所以應該從最高的人開始往下調查起。
若有多種限制條件,「真實度」的高低就需用更多邏輯判斷。這種「模糊的邏輯」在資訊科學領域很常用,例如協助醫生診斷的自動系統。但迪姆特又說,這些組合方式仍是採取非黑及白的假設,「模糊的邏輯」搞不定自然語言中所有不甚清楚的地方,也拿「堆垛悖論」沒輒。
這本書成功傳遞它的主旨:日常對話中我們需要更多含混不清的空間,而不是程式語言中「錯誤的精確度」。在科學領域中,有時模稜兩可有其好處,特別是電腦若想有天能通過圖林測試,顯示具有人類的智力,還需多多拜「似是而非」為師。
名人推薦語
本書對現今這個數位時代提出最好看且最具體的挑戰。
──星期日泰晤士報書評
本書提醒我們「模糊」是不可少的,「模糊」是一種美德。
──Science News
本書帶領我們精確地思考何謂模糊。
──New Scientist
有趣的,有說服力的,具對話性的且有魅力的。
──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
名人推薦: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九期2010.03.01書評
科學家總在努力釐清觀念、增進量測準確度,但是模稜兩可往往才是促成新思想的推手。模糊的物種概念使得年輕的達爾文開始思考演化的可能。而克里克回想從前,他和華生若在一九五○年代就想嚴謹定義基因,分子生物就不會有所進展。克里克在自傳中寫道:「科學的尖端研究撲朔迷離。」甚至到了今天對於基因的定義仍無共識。
《模糊至上》一書探討各種含混不清的現象研究。電腦科學家迪姆特認為,精確的定義也許沒有意義也不合邏輯。八○年代迪姆特在飛利浦公司發展會自動與人對答的...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虛假的明確
數年前,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有一則新聞報導標題寫道:「學生在天黑之後覺得不安全。」對一名懷疑論者來說,這樣的標題可能會勾起他夜間忽然驚醒的回憶,而夢境皆與考試有關。這則報導與其他新聞媒體的報導基本上一致,事實上具有更嚴肅的意義。接近資料來源的《泰晤士時報高等教育專刊》報導,「研究……顯示,雖然學生大多在白天覺得安全,但其實只有不到十分之四的學生,覺得全天候都很安全……」(二○○四年四月十六日)。對於安全的擔心可以理解,但我們不禁要懷疑這種報導的意義。研究本身可能有效,但從字裡行間來看,記者的寫法好像變成:「安全」是非黑即白的事。不過以感覺來說有層次的差異,而且很難判定安全感何時忽然變成沒有安全感。基於這個原因,百分比通常是無意義的。
「感覺」或許難以量化,但重點不在此。重點在於,在需要進一步探究時,數字的資訊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權威來源告訴我們,二○○四年這一年,中國每天平均有兩百個群眾動亂事件,但沒有人告訴我們,群眾動亂的成因何在。我們悲嘆教育失敗、暴力犯罪與癡肥太常出現,但卻沒去質疑這些現象的評估標準。然而,在你計算之前,你必須先瞭解你在計算什麼。例如,以肥胖為例,我們被告知:「今日有四○%的英國兒童肥胖。」我們就吸收這則資訊。結果無論小朋友有多瘦,我們卻總是將肥胖的門檻訂在四○%那裡。如果有人告訴你高個子占四○%,你不會把它當成一回事。肥胖可能就不一樣了,為何如此呢?
我們已觀察到,人們描述事實時常用黑或白,而不是用變化多端的灰色。我們似乎喜歡清楚明確,即使在不明確的地方,我們也都看得到明確之處。「黑」與「白」這兩個字本身就是有趣的例子,尤其是用來形容膚色時。我們都很熟悉某些預測,譬如在西歐這個或那個城市裡,未來的某一年,黑皮膚的居民會占多數。根據我的經驗法則,像這樣的數據很少被質疑,也很少被問到:「怎樣的膚色才算是黑皮膚?」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森(Richard Dawkins)用很有趣的說法,來形容那些讓我們以黑白模式(既是字面上的意義,也有比喻的含意)去思考的魔術手法。他說:「這是受制於不連貫的心靈。」我們很快就會知道為何他要如此形容。
這個現象不限於社會領域,連我們一些想法的本質都受到影響。因果關係的重要概念就是個好例子。譬如,抽菸是否會致癌的問題,一直在法庭上爭論不休,即使致癌的成因很多。所以「原因」這樣的概念很有問題。「吸菸」是個顯而易見的成因,所以「簡化」抽菸與致癌的因果變得比較合理。不過,其他的例子則顯示,「原因」也分許多等級,但大家普遍缺乏這種認知。麥可‧布拉斯蘭(Michael Blastland)與安德魯‧迪爾納(Andrew Dilnot)在最近合著的《如何用數字唬人》(The Tiger that Isn’t)中提到一些例子,如據說科學家已發現多重硬化症或氣喘病的基因。然而事實上,病人擁有這種基因的比例,只略高於一般人。類似這樣的「簡化」可能會誤導人,因為他們過度強調「發現」的重要性。
布拉斯蘭與迪爾納所說虛假的明確的例子,很容易在歷史與地理中找到。如「中國長城」與「絲路」等表達方式,經常被認為是定義清楚的實體。但前者只是一群空間相隔很遠的城牆的鬆散組合,各城牆的結構、高度與年代都差異很大。某人認為的長城,不一定等於另外一人所指的長城,因為一點都不清楚到底哪一段城牆是長城的一部分。同樣地,「絲路」代表的是擴散的道路,在船隻取代駱駝成為東西方之間的交通工具前,這些道路很重要。在這兩個例子裡,要指出界線很容易,例如有的道路只有在寒冬時才會使用。倘若「絲路」等名詞指的是明確的事物,那這樣的說法就不切實際了。
有時候,將事物簡化很有用處。在某些領域,極端情況成為常態:大致來說,水不是冷凍就是呈液體狀;人不是死的就是活的(請見第四章),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處的世界擁護著我們對明確的偏好。不過,我們卻將同樣的態度,延伸到即使是細微的差別,也很重要的地方。在本書的中間部分,我將會指出,人們以非一即零的方式來思考,可能造成某些學習語言和溝通的學生在處理模糊議題時,顯得徒勞無功。更重要的是,虛假的明確創造出可操縱的空間,讓政治人物或他人得以重新定義文字,達到政治上的目的。如一九八○年代,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保守黨政府據說多次重新定義「失業」這個關鍵的社會概念,並不斷縮小範圍,以致即使愈來愈多人丟掉工作,數字依舊亮眼。
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會玩詭計,業務員亦算得上是箇中翹楚。即使學術界,在呈報研究成果以爭取經費時,也會加入這場遊戲——現今的研究(如果你還沒發現)一定是「出色」、「創意十足」、「領先全球」。同樣地,我們也很習慣聽到消費產品的特色是「強有而力」(吸塵器或汽車引擎)、「健康」(指食物)、「快速」(汽車或電話)或「物超所值」(幾乎所有的東西)。要實際測試這些說法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字詞根本就沒有定義。我們不難發現讓這些詞語模糊不定的原因何在:如果你宣稱你的產品比其他的選擇更好,就某些界定明確的層面來說,你的說法很可能會被證明有誤,那後果就不太妙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沒有意義的字詞仍頗具說服力。
模糊
本書使用「模糊」這個詞時有特定的意義。它在學術寫作時很常用到,但在日常對話中較少使用。容我解釋一下。
一個概念或字詞如果容許有曖昧事例存在,就可被稱為「模糊」。比方說「灰色」就是個模糊的概念,有些鳥是灰色的,有些不是;兩者以外的其他鳥兒,則介於灰色與非灰色的邊緣地帶。即使是專家,對於牠們究竟是否為灰色,也會有不同的意見。這些「像灰色」的鳥兒的存在,使得「灰色」成為模糊的概念。基於同樣的理由,「大」、「許多」、「少數」等都是模糊的概念。相形之下,「比五個少」就不是模糊的概念,因為這種說法,創造出兩類清楚劃分的數目:一是低於五,一則是其他。「我有不到五個小孩」,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閃爍其詞,因為我沒告訴你我到底有多少小孩,但並非我們所指的「模糊」。在更進一步告知之前,我們將使用「模糊」這個名詞來代表像「灰色」這樣容許有曖昧事例的說法,不模糊的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乾脆俐落」,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詞。只有在第三章,「模糊」的標準用法才會遭到挑戰。運用「模糊」這個名詞時並沒有主觀認定:說一個詞「模糊」時,我們並不是在判斷它是好或壞,也並非說這個詞有用或無用。
持續閱讀本書就會發現,「模糊」無所不在:如果你相信某個概念完全乾脆俐落,不妨更仔細檢視一下,結果就會證實這個概念其實是模糊的。例如,「小」與「大」這種表示尺寸的詞顯然是模糊的,顏色也是,至少在口語裡是如此,並沒有非常鮮明的劃分界線。這也並非僅英文獨有。即使像世界語(Esperanto)這種刻意製造與傳授的人造語言,也沒花太多功夫去解釋模糊語詞的意義,只不過把它們翻譯成現有的語言而已。舉例來說,世界語的granda翻成我們的語言是「高」的意思,但一個一百七十五公分的男人算不算granda,就得靠學習者的想像力了。
假使我們更仔細檢驗模糊字詞,還會立刻發現尷尬之處。以「高」來說,為了符合我們剛才的發現,人們可以分成三類:明顯很高、明顯不高、剛好夠高。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可以理解。不過,正如克里斯賓‧萊特(Crispin Wright)等哲學家所說,這只是麻煩的開始,因為這三者之間的分別,並非如石頭打造般明確。
為理解問題所在,請看以下例子。假設你問一些人,在你客廳牆壁做記號,標示出「明顯很高」與「剛好夠高」之間的分界。當然每個人所標示的位置不盡相同。據此,我們最初的問題以更高的層次重覆出現:一個人高或不高的分界很難訂定,同樣地,一個人算是高或「剛好夠高」,也很難去斷定,依此類推。因此,雖然我們能夠想像有一種語言,當中的「模糊」可以包括曖昧事例(並且沒有更糟的狀況),但在我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中,曖昧事例顯示可能有更困難的問題存在,也就是與更高階的模糊有關。你可以將曖昧事例想成是疾病的症狀:如果你咳出血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不愉快的經驗,但還可能是更糟狀況的跡象。由模糊所象徵的「更糟狀況」就是更高階的模糊。即使我們很少使用這個字詞,但顯而易見的是,許多與模糊有關的問題,事實上都是由更高階的模糊所引起。
本書的目的在探討模糊如何運作、為何模糊在溝通中無所不在。本書的部分宗旨在探究模糊為何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會發現,有時候模糊就是無可避免,有時模糊則是比精確更好的選擇。我們也會以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我們對於建造人工智慧(AI)體系的心得。AI體系雖然緩慢,但已開始具備人造且明瞭日常語言的能力。
但「模糊」不光是實際的問題而已,它同時還是困難的理論挑戰。
矛盾
二○○七年十月,名單宇宙(List Universe)這個致力於前十大名單的網站,選出「連鎖詭辯悖論」(也稱為堆垛矛盾)為十大無解的科學問題之一。其他問題還包括黑洞的存在、大蕭條的原因、物種的化學起源等。我不瞭解名單的組成機制,但我絕對不會輕忽連鎖詭辯悖論與相關問題的份量,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連鎖詭辯悖論
西元前六世紀,米勒特斯的優布里德斯(Eubulides of Miletus)以環繞著「石堆」(希臘字為soros)這個模糊的詞提出以下的謎題:一個石頭不會成堆。不過,如果某個東西小到不會形成一堆,即使再增加一塊石頭,還是無法組成一堆。因此,顯然兩塊石頭也不會成堆。根據同樣的推理模式,三個石頭亦無法成堆,依此類推。最後,沒有一個確切數目的石頭可以成為石堆。這個謎題的主旨當然不是單指石堆而已。同樣的論調可以「證明」,不可能有高的人存在,你也可以想吃多少止痛藥就吃多少。
在關於模糊的一些最難解謎題中,這個矛盾正位於核心,因此我們將仔細探討其部分形式。由於這個矛盾是以數學方式進行推理,稱為古典邏輯(Classical logic)的挑戰,我們的故事會帶有些許數學象徵主義。
我所受的教育是屬於客觀務實的研究傳統,語言被分析成「對這個世界的表達陳述方式」。就這個觀點來看,人類是個尷尬的物種,在語言與世界間很不正當地自我操控著。但在模糊語言的例子裡,如果沒有討論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很難去討論語言。為瞭解我的觀點,不妨想一下優布里德斯這個矛盾的變形版本。以高傳真音響設備製造商的實驗室為例;人的耳朵聽力有限,有些聲音太過輕柔,無法聽見。同樣地,人耳對聲音的分辨程度也有限,○‧五分貝的差距小到幾乎可以確定沒有人可以感受到。4現代版的優布里德斯矛盾如此而來:負三○分貝的聲音太弱,無法聽得到;如果擴大到負二九‧五分貝,必定還是聽不到,因為○‧五分貝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如果再擴大到負二○分貝,也還是聽不到。依此類推,最後會發現即使是一百五十分貝的聲音(已經超過一般人類覺得不舒服的門檻)一定也還是聽不見。優布里德斯再度發威!這個矛盾的版本是由科學來主控,事實上,我們確實知道○‧五分貝的差距就是無法察覺得到。
科學領域之間的有趣差異值得注意:大致來說,聲學家不太會被矛盾所困擾,因為他們並不太在意「聽得到」代表什麼意義:如果他們可以規範出人的聽力,且達到合理的精確度,然而規範並不會要求他們去精確定義這個概念。不過,對學習語言、認知與溝通的學生而言,這個矛盾很難置之不理,因為他們的任務就是建立文字、句子意義的典範,這些範例必須能清楚分辨出「聽得到」、「聽不到」之間的差異。
堆垛矛盾每天都在作弄我們。哲學家桃樂西‧艾金頓(Dorothy Edgington)在一九九二年指出「明天矛盾」(如果一個任務可以延後n天,則其實可以被延後n+1天)與「節食者矛盾」(多一個甜點也沒有關係)。電腦科學家瑪利‧柏格曼(Merrie Bergmann)引用人口成長的例子:○‧○一%的人口成長率不會危及生活水準,因此不必擔心人口成長。同樣的主張也可適用於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這些主張都有同樣的結構。不少範例收錄在潘與薩雷森(Penn & Zalesne)合著的暢銷書《微趨勢》(Microtrends)中,不過沒有提到「矛盾」這個詞。這本書一章接一章討論社會的變遷緩慢而逐步,因此長期間不會受到關注,但經過數年後變化就已很明顯,感覺上就像是一夕生變,大家才會注意到。例子之一是,美國人不結婚的比例逐漸增加;另一個例子則是,每個人每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據說掉進熱水的青蛙會立刻跳出來,但如果青蛙坐在慢慢加溫的熱水裡,就不會去注意溫度的變化,而讓自己被煮(不要在家裡做實驗)。就許多方面來說,人類就像青蛙一樣,只注意眼前的當下,不去在意可能對我們而言很重要的長期趨勢。
從學術角度談模糊
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就是有效論證的科學。優布里德斯的悖論是論證過頭的例子,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堆垛矛盾的錯誤,自然會訴求符號邏輯。古典邏輯是符號邏輯裡最古老也最為大家所接受的形態,在第八章將勾勒出其原則。古典邏輯使用一種叫「排除中間」的法則,即每個聲明不是「真」就是「假」。這個原則有時候會與喬治‧布林(George Boole)的名字連在一起。優布里德斯的悖論似乎就是在挑戰這個法則,讓它無法處理「近似」或「非常」這種細微的差異。有些邏輯學家主張這是古典邏輯的瑕疵,因此建立另類的邏輯體系,讓「真」與「假」不再是僅有的選項。碰到最極端的誤差情況時,邏輯學家會設計出一種讓「真」與「假」不再絕對,而是包含漸進層次的體系:一個人可以比另外一個人高;同樣地,一個主張也許比另一個主張「更真」。本書的中間部分將會探討這一類非標準的邏輯。
本書的第二個元素是語言學,也就是語言的科學。語言學家已經成為謙虛的族群。遙想當年,他們以校長之姿告訴我們如何說話或寫作:語言學已經變成明顯的實證學科。由於對人類行為的觀察是這個方法的核心,因此語言學家是否正確,將由普羅大眾的說法和寫法來共同決定,而非反過來由語言學家決定。本書不會受限於語言學的實證角度,部分原因在於我不會去追問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說或這樣寫,這種問題會讓我們走向心理學與博奕理論。此外,部分是因為我自覺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等哲學家較親近,他們並不忌諱去批評語言的運作:如果人們說話含糊或產生誤導,顯然科學家應該去注意。
人工智慧(AI)是電腦科學的一部分;寫程式來模仿人類的能力,包括推理與語言,讓「模糊」多了不少空間。人工智慧牽涉到建立人類本能的運作模式(如電腦程式)。同樣的精神也推動諸如考古學家,去瞭解建造古代特定建築物的意義,不只是分析其結構而已,而是開始用原始的材料去建造類似的建築物。一般認為,這種方式讓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在興建長城時,使用了糯米。人工智慧的主要挑戰之一在於,要設計出可以與人類有效溝通的程式。我們將有充分的機會去發掘這項挑戰,最終極的問題就是模糊溝通何時很有用以及為何有用。
這項挑戰讓我們來到我們將大量借用的最後一個領域,即博奕理論。符號邏輯長於回答關於意義與推論的問題,但比較不能回應社會互動,以及語言表達如何形成社會互動的部分。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將不時檢驗博奕理論(對於合理社會互動的研究),以求靈感的啟發。當我們試著去推論表達的有用程度與模糊的好處時,博奕理論與決策理論將發揮很大的功用。
第一章 導論:虛假的明確
數年前,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有一則新聞報導標題寫道:「學生在天黑之後覺得不安全。」對一名懷疑論者來說,這樣的標題可能會勾起他夜間忽然驚醒的回憶,而夢境皆與考試有關。這則報導與其他新聞媒體的報導基本上一致,事實上具有更嚴肅的意義。接近資料來源的《泰晤士時報高等教育專刊》報導,「研究……顯示,雖然學生大多在白天覺得安全,但其實只有不到十分之四的學生,覺得全天候都很安全……」(二○○四年四月十六日)。對於安全的擔心可以理解,但我們不禁要懷疑這種報導的意義。研究本身可能有效,...
目錄
序
第一章/導論:虛假的明確
模糊/矛盾/從學術角度談模糊
◎第一部 模糊,在最出乎意表之處
第二章/性別與相似性:物種虛構論
物種是什麼?/埃氏劍螈/學到的教訓
第三章/事關緊要的度量衡
公尺的簡史/肥胖/貧窮/智力/對話間奏:在求職面試之後/科學的發現與字義
第四章/身分與緩慢改變
本體:天字一號的案例/複製物體/對話間奏:談談天字一號/書的要素?/人之所以為人?/什麼是語言?/暫時離題:抗拒改變/所以呢?
第五章/數字與數學裡的模糊
數學裡的模糊/談論數字/哪個電腦程式最快?/統計的顯著性
◎第二部 模糊理論
第六章/模糊的語言學
杭士基機器:計算文法/蒙太古機器:計算意義/語料庫的角色/模糊的形容詞/形容詞的意義/模糊與歧義/缺乏明確性/原型/比較級/包裝我們所說的:避險/未來的工作
第七章/使用模糊資訊進行推理
使用模糊概念進行推理/連鎖詭辯悖論/無知導致模糊/觀看者眼中的相似性:以色彩為例/對話間奏:談論無知導致模糊/連續性與模糊
第八章/格擋悖論
邏輯與矛盾/古典邏輯的速成班/第一項偏離:超值與部分邏輯/第二項偏離:情境感知推論/第三項偏離:自省代理人
第九章/為真的程度
模糊邏輯/對話間奏:談論模糊邏輯/模糊邏輯與連鎖詭辯悖論/多值邏輯的機率分配版本/程度有什麼錯?
◎第三部 模糊的運作原型
第十章/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簡史/人工智慧?/定性推論/應用模糊邏輯:人造醫師/人工智慧的未來
第十一章/何時要模糊:電腦當作者
範例:產生模糊的描述/對話間奏:理論有何用?/再次檢視容限/博奕理論的觀點/沒有衝突時的模糊/對利普曼的回應/我們為何發言?
第十二章/逐出布林天堂
重新審視先前的問題/與模糊共存
後記/保證正確
序
第一章/導論:虛假的明確
模糊/矛盾/從學術角度談模糊
◎第一部 模糊,在最出乎意表之處
第二章/性別與相似性:物種虛構論
物種是什麼?/埃氏劍螈/學到的教訓
第三章/事關緊要的度量衡
公尺的簡史/肥胖/貧窮/智力/對話間奏:在求職面試之後/科學的發現與字義
第四章/身分與緩慢改變
本體:天字一號的案例/複製物體/對話間奏:談談天字一號/書的要素?/人之所以為人?/什麼是語言?/暫時離題:抗拒改變/所以呢?
第五章/數字與數學裡的模糊
數學裡的模糊/談論數字/哪個電腦程式最快?/統...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