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歷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刮,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制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南部非洲國家──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志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回報。
有的志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志工自備理髮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面,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志工以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家書的方式,將發生在臺灣窮鄉僻壤(臺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困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不僅見證臺灣人在遙遠非洲的傳奇故事,也觸動人們珍惜眼前的平安幸福。
作者簡介:
凃心怡
臺南市北門區人,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畢業,目前擔任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編撰,著有《彩虹上的鑽石——南非》、《落地生根‧否極泰來》。
學生時代即熱愛閱讀,鍾情歷史,對家鄉土地懷有深切情感。跟隨志工腳步,採訪視野從都會人情擴及偏鄉苦難,並跨出臺灣,觸及中國大陸、泰國、日本、南部非洲五個國家。期盼將所感所受,化為簡明字句,洞見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大愛。
攝影:
林炎煌
一九五三年生於臺中縣烏日鄉,十六歲開始學攝影,三十七歲加入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四十八歲成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攝影。
人生走過一甲子,感恩有緣遇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尤其來到中文期刊部工作,有幸採訪過二十個國家,透過鏡頭不斷見證人性的美善,也常提醒自己是否常保有「感恩與純真的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看見遠方,珍惜眼前◎陳永綽
認識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撰述凃心怡小姐,是個很偶然的機緣。我們在大愛電視臺一起接受《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先生的訪談,討論南非的風土民情。當時我就覺得坐在旁邊侃侃而談的這位女士,年紀雖輕,但是對於南部非洲的了解,並不亞於職業外交官。
幾天後,我接到她寄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彩虹上的鑽石──南非》,翻閱之後,愛不釋手。因為她在書中所描述的人事地物,對我而言都非常真切。我曾奉派到南非約翰尼斯堡擔任處長三年,對當地及鄰近國家的民情略知一二。
凃小姐的文章適時勾起我對南非的種種甘苦回憶,心情也隨著她所描述的人、事、地、物而澎湃起伏。因此,當她打電話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時,明知國內了解非洲事務的學者專家很多,比我更適合為本書寫序的人比比皆是,卻捨不得拒絕;或許是個人對南非那一分難以割捨的情結,以及凃女士細膩的觀察力與生動的筆調,令人難以回絕吧!
臺灣與南部非洲距離相當遙遠,套一句作者的話「臺灣與南非的距離是從春天到秋天,並橫跨六個時區,從北半球到南半球」。飛一趟要十四個小時,如果再轉到史瓦濟蘭或辛巴威等鄰近國家,那就更久了。
所以,多數國人對南部非洲的了解都侷限於一般媒體泛泛的報導,不夠深入,而且印象容易偏頗,對那個區塊所發生的事,常會有「跟我有什麼關係?」的直覺。然而,我們身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地球村時代,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天災人禍,不論你我接不接受,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饑荒、貧窮、戰爭或傳染病,並不會因為政治的疆界而有所阻隔。
非洲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是歷經早期殖民統治的強取豪奪,大肆搜刮,近期的人謀不臧,戰亂紛紜,爭權奪利,疾病橫行,社會安全體制崩潰,貧富懸殊拉大,失業率很高,窮鄉僻壤的居民甚至勞碌終日仍難以取得溫飽。這種現象在本書所描述的五個南部非洲國家──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莫三比克以及辛巴威,隨處可見。
曾經有人說,佛教未來的希望在非洲。因為在政經發達的地方,一般人養尊處優慣了,追求的是錦衣玉食、富貴名利等物質上的享受,願意拋除物欲虛心向佛的人幾稀。但是在窮苦的非洲地區,多數人在難以溫飽的情況下,接引他們走菩薩道或許相對容易。
慈濟人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在遙遠的黑色大陸撒播大愛。他們帶領一群本土志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蠻荒之地,去救助及教育當地貧病的居民,奉行慈濟宗門人間路的信念,而且不求回報,令人感佩。
有的志工在遭受槍擊後,不但沒有恨意,反而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有的志工自備理髮工具,為長滿頭癬的兒童修整門面,卻因吸入過多頭癬細菌而得重病,但仍努力不懈;有的志工以克難方式,替當地學童整建學校,募集書冊,訓練謀生技能;有的不懼病菌感染,膚慰愛滋病患。
這群犧牲奉獻默默行善的慈濟志工,以約堡的張敏輝師兄、雷地史密斯的施鴻祺師兄、德本的潘明水師兄、辛巴威的朱金財師兄以及莫三比克的蔡岱霖師姊等人為代表,背後那一段感人的傳奇故事,都詳錄在本書,值得讀者深入品味。
作者透過兒時的記憶,以家書的方式,將發生在臺灣窮鄉僻壤(臺南北門)周遭的人與事,與非洲南部五國的貧困落伍狀況,作一有趣的對比與連結,相當具有可讀性。比如說在四、五十年代,臺灣學童頭上常有頭蝨,要用DDT消毒;目前非洲兒童身上則有頭癬,得理光頭再擦藥。
五、六十年前,臺灣南部因飲水中含砷量過高造成末端截肢的「烏腳病」,生不如死,令人聞之色變;南部非洲則有多數人不敢面對的「愛滋病」,僅南非一國,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是HIV帶原者,愛滋病患者超過五百五十萬人。
在臺南北門鄉下,一間小而簡陋的圖書館,就能帶領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神遊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逐漸展開她對世界的認知與好奇;在南非偏鄉,由於欠缺教育資源,學童們連「熊」都不認識,因為南非沒有熊,圖書館也沒書……
事實上,本書可說是一本大愛的全紀錄,記載著慈濟人在非洲黑色大陸如何見苦知福,勤行菩薩道,透過愛與關懷去與那些苦難的居民廣結善緣。
當你捧起這本書倚窗詳讀,就像是看到遠方親人捎來的家書,跟你訴說遙遠非洲的種種傳奇故事,非常親切感人,心情不但會隨著那些人的不平凡際遇而起伏,也會更加了解我們在臺灣能夠平安溫飽,而且有餘力去幫助需要的人,是何等的幸福、感恩!
證嚴上人一直要我們知福、惜福、再造福。本書的出版,適可為慈濟人在非洲南部廣行菩薩道的事蹟,作一詳盡的見證。倘能藉此振聾發聵,警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或許也是作者內心深處小小的期望吧!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退休大使)
名人推薦:看見遠方,珍惜眼前◎陳永綽
認識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撰述凃心怡小姐,是個很偶然的機緣。我們在大愛電視臺一起接受《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先生的訪談,討論南非的風土民情。當時我就覺得坐在旁邊侃侃而談的這位女士,年紀雖輕,但是對於南部非洲的了解,並不亞於職業外交官。
幾天後,我接到她寄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彩虹上的鑽石──南非》,翻閱之後,愛不釋手。因為她在書中所描述的人事地物,對我而言都非常真切。我曾奉派到南非約翰尼斯堡擔任處長三年,對當地及鄰近國家的民情略知一二。
凃小...
章節試閱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親愛的:
歷經十四小時的機程以及惱人的候機時間,終於抵達非洲了!
出門之前,打電話跟你說我要到南部非洲五個國家採訪,你一聽到非洲,直覺就說:「需不需要帶些東西過去吃?」
這是非洲給不曾去過非洲的人的刻板印象,也是我一直以為會看到的景象,可是我得告訴你,抵達第一站南非時,站在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簡稱約堡)的奧立佛譚波(Oliver Tambo)國際機場那簡潔明亮的大廳,內心只有濃稠的失望,走出機場進入市區後,失望法碼一個接著一個把我腦中的幻想泡泡壓破。
「怎麼可能?這才不是非洲!」我在心中吶喊。
車子行出機場,一條條寬大平坦的柏油路既蜿蜒又筆直,交錯複雜卻又富具規畫,我聽見腦中「波」的一聲,法碼又壓破了一個泡泡。我以為一出機場應該要馬上看見泥巴路才對。
「早在二十多年前,這些道路就已經存在著,施工品質甚至排行世界前三名。」流暢地開著車,曾任導遊的臺商Gino,克盡職責地替我們介紹著。
像是要打破我們腦海中的非洲框框,Gino帶我們到曼德拉廣場,親眼見證百貨公司的氣派;金融中心的商貿大樓聳立在夕陽下,熠熠地閃耀著金黃光輝;社區型的觀光景點瓦爾河(Vaal River)兩旁,盡是備有小船與碼頭的豪宅住戶;還有與高爾夫球場結合的社區,前有湖泊後有球道的居家住宅,氣派的洋房彷彿是從電影裏搬出來的……
回到Gino的家,也是我們在南非的臨時住所,像這樣的一般住宅區,也都具有濃厚的西洋風情,寬大的庭院,英式造型的美麗建築,彷彿置身歐洲。
我忍不住脫口說:「這不是非洲吧?」
Gino笑而不答,卻在接下來幾天,透過實地勘查,結結實實地替我們上了一堂南非歷史課。聽著,不知道為什麼,我卻一直想著臺灣,但我明白地了解,那絕對不是思念的情感作祟。
●
記得你曾給我看過一張外婆小時候的照片,黑白影像看不出色彩,但臉型輪廓卻遮掩不住外婆家族的西方面孔。你說,外婆有四分之一的荷蘭血統,小時候的我靜靜地聽著,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我們倆從未一起到過臺南市區的安平古堡,但都曾轉著圈繞爬上古堡的頂端,恭喜自己突破體能極限,坐在毫無作用的大砲上,為青春留下一靨燦爛的笑容……我們在不同時空都做過同樣的事,因為我們都是臺南人,而安平古堡是南部中小學旅遊的標準景點。
安平古堡以它堅實又粗舊的磚牆訴說著歷史,古時這座城的名字是熱蘭遮城,一六二二年荷蘭人將它築起作為統治中心,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殖民。這也是外婆擁有荷蘭血統的原因之一。
翻開歷史課本,臺灣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島嶼,它曾不被重視,而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來駐點,荷蘭與日本更前後在這裏築起殖民王國,也在此繁衍後代子孫。有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血統者已不可考,流淌日本血統者則估計有一百萬人口。再加上原有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其中原住民又分高山族十四族、平埔族九族等,還有這幾年來自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的外籍配偶,臺灣如此蕞爾小島的人口多元化,令人瞠目結舌。
曾以為臺灣就很複雜了,你知道嗎?南非竟然也是!
有個廣告就吐露了端倪,它這麼說:「旅遊南非,等於環遊世界。」一九九四年以前,南非國旗由荷蘭(Hollan)、英國(England)、德蘭斯瓦爾(Transvaal)、奧蘭治(Oranje)四國國旗組合而成,透露歐洲各國在此駐足的痕跡,這些殖民者的後代,仍有大部分人留在此繁衍子孫。
外婆祖先的國家也曾在南非殖民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還有葡萄牙人、英國人等,加上為數不少的亞洲人、印度人、鄰近國家遷徙而來的人們,以及國內原有的九個黑人部族,讓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竟然高達十一種!
在我們鄉下,人們都認為出國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但絕對不會包含非洲。或許你會想問,「為什麼一個非洲國家那麼多人搶著去?」抵達南非的第二天,Gino很快就在路途解答這一切。
「那是金山,全約堡總計有兩百四十七座。」他指著路旁一座座黃沙顏色的小丘,「據說那些沙土還可以再精鍊出金子來,已經有人打這些金山的主意了。」
金山是由精鍊黃金後所廢棄不用的土堆疊而成,這些廢土堆疊出一巒巒的山地丘陵,是名副其實的現代造山運動,產量占世界總儲量百分之三十五,是全球最大的產金中心。
Gino不當導遊超過十年,但仍能告訴我們當年南非發現金礦的過程——
一八八六年,澳洲人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在約堡附近的朗格拉特農場當長工,有一天他出外散步,走著走著踢到一塊閃亮石頭,哈里遜剝開石塊,豁然發現一條純金色的金脈。
走著走著突然踢到一塊黃金?彷若睡前的童話故事情節。我聽到後興奮地打電話跟阿嬤說:「我會踢一顆紅寶石帶回來給你的!」阿嬤和在電話旁的你笑得樂不可支。
無論野史是否正確,無疑的是,之後在哈里遜撿到金礦的附近,開挖出世界上最大的脈礦,逾五百公里長,後稱此為「皇冠脈區」。
●
南非真的跟臺灣好像是不是?臺灣之所以被殖民,很大一個因素是因為這座尚未被開發的福爾摩沙有著品質優良的樟腦、百年巨木,還有黃金!
南非成為比臺灣還要百家爭鳴之地不是沒有原因,她不僅蘊藏黃金而已,還有煤礦、鑽石、鐵礦等高達近七十多種礦產資源,不僅占非洲礦量的百分之五十,更居於全球第五位;並擁有稀有的鉑族金屬,這種金屬全世界只有南非跟辛巴威有而已。
南非的多金引起各國商人的好奇,紛紛前來一探地下黃金的風采,國際貿易開始活絡,一九八○年代左右,南非政府更推出優惠的金融補助(Financial Rand)政策——以當年一元美金兌四斐鍰(Rand,南非幣)的匯率,外商可以享受到一元美金換七斐鍰的優惠。
歷史課上,老師告訴我們,河流是陸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早期文明無不是緊靠河流的孕育,現在各大城市也無不緊靠著河流蜿蜒出繁榮,就如曾文溪之於臺南、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開羅(Cairo)的尼羅河(Nile River)、巴黎(Paris)的塞納河(Seine River)、上海的黃埔江,或者是淡水河與基隆河之於臺北。
記得我們南部的曾文溪嗎?它不僅是全臺第四長的河流,對南部影響甚鉅,供水發電甚至發展觀光,再加上其所挾帶的砂石與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沈積,提供大量養分,孕育河口地區豐富的底棲與浮游生物,吸引大量水鳥在此地棲息,我們隔壁鄉鎮七股就是以珍貴鳥類黑面琵鷺前來棲息而出名的。
然而,約堡這個不近河也不靠海的不毛之地,卻是靠著一條不流動的金色河流——金礦——逐漸成長茁壯,原是沙漠的約堡靠著這條地下的金色河流,在短短幾年間堆疊出一座又一座的大樓,搭建起繁雜卻又便捷的道路交通,一步步地築出它的經濟強權,後來經商的Gino笑說:「我們這個圈子的人常說,約堡根本是一座樂高城市(LEGO city),很快就疊起來了。」不僅成為南非最大的城市,也是整個非洲的經濟中心。
●
高中時期,臺灣推出樂透彩券,當時我跟其他三位同學以自己的座號,合買一張五十元的樂透彩券。對獎那天,緊張萬分地守在電視機前面,心臟都快從嘴裏吐出來,最後卻只對中兩個號碼,連最小獎六百元都沒領到,你當時在旁邊看了,笑著對我說:「得了頭獎也不會是一件好事。」這句話我一直不很明白,人人都想當富翁不是嗎?然而今日站在南非的土地上,看著這個當之無愧成為世界資源大國之一,好幾年前你對我講的那句話悄悄地浮現腦海。
若以戰略而言,河流可以成為城牆之外另一道防護,然而黃金所帶來的,卻是驚心地劫掠。
臺灣前年有一部轟動全臺的國片《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殖民時期莫那‧魯道帶領著賽德克族對抗日軍的故事,歷史課本上,我們稱為霧社事件。電影裏有一幕場景是日軍指派賽德克人到山裏伐木的場景,為了節省體力,少數原住民運用鐵索從山上運到山下,運送途中造成木材刮損,這些工人被日本警察狠狠鞭斥一頓。
這些百年巨木可以為人們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卻也為臺灣人帶來殖民的劫難;反觀資源比臺灣豐富的南非,也因為富可敵國的礦產資源,飽受殖民的痛楚,其對南非所造成的影響,直至今日都還陰影未散。
日本殖民之於臺灣,殘留的傷痛是慰安婦們未能得到日本官方的公開致歉;而殖民之於南非,至今都像顆毒瘤般地持續釋放致命元素的政策,非屬種族隔離制度不可。
種族隔離,聯合國稱此是「一種對人類的犯罪」。
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實際上從一六五二年,歐洲殖民者踏上這塊土地就已經開始;一九四八年此制度達到了顛峰,並制定了明確的各項制度與規章。在白人統管時期,為數不多的白人壟斷一切政治經濟權力,控制社會與文化生活,占人口總數近百分之八十的黑人卻被列為次等公民。
著名的黑人領袖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抨擊:「否認任何人的人權是對人性的挑戰。將饑饉和被剝奪的悲慘生活強加於人的作法等於泯滅人性,但這正是我國處於種族隔離制度下的所有黑人的悲慘命運。」
Gino說,若要更進一步了解種族隔離時期,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非得要走一趟種族隔離博物館(Apartheid Museum),「那是如今南非對於扭曲的時代保留最完整見證的地方。」
在售票窗口以一百斐鍰購買兩張門票,我和攝影記者所拿到的門票皆為白底黑字,但是一張是「BLANKES WHITES」,另一張上面則寫著「NIE-BLANKS NON-WHITES」,意味白人與非白人之差。
博物館入口處也一分為二,大大的文字告示著──一邊是白人通道,另一邊是非白人通道。我仔細再看看手中的門票,諾大的黑白分離字樣下,仍有一行小字提醒著──這只是無傷大雅的設計,參觀者仍可以自由地選擇白人專屬入口,或是非白人的入口。
我看了看自己偏黃的膚色,毫不遲疑地選擇非白人入口進到博物館。我以訪客心態推開這道門,內心並沒有一絲不痛快,但是當年的黑人呢?
一進入種族隔離博物館,幽暗而陰冷的走道兩旁,掛著一張張被放大的身分證明。白人的身分證上,印有「南非公民」,而非白人的身分證件上,則標名「本土人」,並註明其民族。可見當時黑人的地位,甚至能夠以此窺見近乎為零的福利。
順著導覽動線走下去,無數當初被放置於公車、旅館或電影院等公共場合的「白人專用」告示牌,用以處死觸法黑人的吊繩,就連「有幸」和白人一起合照,也必須蹲低身子。黑人的地位,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猶如印度種性制度中的賤民。
那個年代,白人住在郊區,黑人只能住在特定的鎮區(townships),方便官方統理。只有被白人雇用的黑人,才能出入白人居住與辦公的地方;且出入時,還得隨身帶著身分證與出入許可證。未持有許可證的情況下,不得在城鎮地區停留七十二小時以上,亦不得無證進入白人居住地區。
每年因違反上述規定而遭逮捕的超過十萬人!我曾看過一篇報導,一名黑人幫傭出門倒垃圾,因為沒將出入許可證帶在身上,遭到警察盤查而被抓進監獄。當時,甚至還規定太陽下山前,所有黑人都必須返回自己的家園,不得在城裏進出。
可嘆的是,帶有鮮明種族隔離色彩,甚至落實在教育制度上,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稱為「班圖人教育法(The Bantu Education Act)」。政府明文規定,白人、有色人以及印度人的孩子享有義務教育,黑人小孩則無,黑人學校更是少之又少。
南非聖公會大主教(Archbishop in the Anglican Church, South Africa)迪斯蒙德‧圖圖(Desmond Tutu),在美國紐約的一次宗教演講中說:「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裏有聖經,我們黑人手裏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於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當我們睜開眼睛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裏有了聖經,而他們手裏有了土地。」
被剝奪人權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想殖民時期的臺灣人懂。進入博物館前探索知識的愉悅心情已消失殆盡,我為種族隔離時期的黑人感到哀傷,為殖民時期的臺灣人感到心痛,為你我生活在這個平和的年代向上天感恩。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親愛的:
歷經十四小時的機程以及惱人的候機時間,終於抵達非洲了!
出門之前,打電話跟你說我要到南部非洲五個國家採訪,你一聽到非洲,直覺就說:「需不需要帶些東西過去吃?」
這是非洲給不曾去過非洲的人的刻板印象,也是我一直以為會看到的景象,可是我得告訴你,抵達第一站南非時,站在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簡稱約堡)的奧立佛譚波(Oliver Tambo)國際機場那簡潔明亮的大廳,內心只有濃稠的失望,走出機場進入市區後,失望法碼一個接著一個把我腦中的幻想泡泡壓破。
「怎麼可能?這...
目錄
【上冊】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第二封信 窮人的天堂
第三封信 愛不設防
第四封信 擁抱荊棘
第五封信 沙灘上的海星
第六封信 亞特蘭提斯
第七封信 瑪麗媽媽
第八封信 天地教室
第九封信 鞋廠裏的課輔班
第十封信 一本書一扇窗
第十一封信 現代武訓
第十二封信 打抱不平
第十三封信 勇闖黑人部落
第十四封信 黑色的病
第十五封信 餵養愛滋遺孤
第十六封信 祖魯女人
第十七封信 不上天堂
【下冊】
第十八封信 非洲小瑞士
第十九封信 不遠千里
第二十封信 愛上莫三比克
第二十一封信 王冠上的失落寶石
第二十二封信 被搶不如分享
第二十三封信 糧水荒
第二十四封信 水珍珠
第二十五封信 剃三萬顆頭
第二十六封信 荒地上興學
第二十七封信 自由小學的驕傲
第二十八封信 麵包超人
第二十九封信 國中之國
第三十封信 轉身 看見天堂
第三十一封信 俯拾皆寶
第三十二封信 飽滿的力量
第三十三封信 冬的祝福
【上冊】
第一封信 掠奪與奴役
第二封信 窮人的天堂
第三封信 愛不設防
第四封信 擁抱荊棘
第五封信 沙灘上的海星
第六封信 亞特蘭提斯
第七封信 瑪麗媽媽
第八封信 天地教室
第九封信 鞋廠裏的課輔班
第十封信 一本書一扇窗
第十一封信 現代武訓
第十二封信 打抱不平
第十三封信 勇闖黑人部落
第十四封信 黑色的病
第十五封信 餵養愛滋遺孤
第十六封信 祖魯女人
第十七封信 不上天堂
【下冊】
第十八封信 非洲小瑞士
第十九封信 不遠千里
第二十封信 愛上莫三比克
第二十一封信 王冠上的失落...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