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基改風險
一顆種子,改變你我餐桌風景
——藏種於民——
找回古傳種子、培育地方品種,復興傳統蔬菜
成為全球農業、飲食趨勢最新亮點!
本書直擊全球、台灣保種現場
守護你我碗中未來
見證種子生生不息的力量!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種子學》作者郭華仁專文導讀
★獨家收錄【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直擊全球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探索台灣種子身世;揭祕在來米、蓬萊米百年風華
★ 野生米、小米紅藜、小麥雜糧、紅糯米、黑米⋯重現餐桌
★「保種學堂」公開達人留種祕訣
★全球保種!直擊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打造農業諾亞方舟
農民「留種」自用,是世代以來維持豐富的地方品種、飲食多樣化的關鍵——地方品種具有獨特風味,延續傳統飲食文化;地方品種可以選育出最適應當地風土的強健種子,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農民留種將培育出「可對抗氣候變遷」的新地方品種。
台灣與國際近年皆出現新一波的保種運動,鼓勵「農民留種」、「藏種於民」,並致力於餐桌上復興美味的傳統蔬菜!本書深入國際在地現場,呈現新一波種子的力量:
●日本:復興「京野菜」、重現傳統美味,種子交換、種子市集蔚為風潮
●韓國:女農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發起「ㄧ萬元的幸福」種回原生種
●泰國:「米之神」和農民一起育種、選種,創造稻米奇蹟
●印度:村落實踐「就地保種」和森林菜園,城市推廣全民採種教育
●澳洲:Seed Savers打造一百多家「社區種子銀行」
●法義:「地理標示保護制度」發揚各地域代代傳承之特色地產
●美國:公立圖書館「出借種子」,讀者查詢種子目錄借出,有借有還
●歐洲:諾亞方舟「生物多樣性花園」鼓勵種子交換、烹飪,保護農業多樣性
●英國:種子庫供應800種開放授粉的品種,每年出版種子目錄
●挪威:「斯瓦巴全球種子庫」打造農業諾亞方舟、存放人類未來
●台灣:民間種子研究室、農夫市集推動「藏種於農」種回失落數十載的品種
上述現象,充分展現「全民保種」在世界各地蔚為趨勢:人們攜手守護農糧安全與永續未來,扭轉鼓吹高產與商業品種所導致的生態危機,並對抗跨國種子公司對種子自由交換的掌控。
★台灣有種!找回古傳種子、培育強健地方品種
一顆種子落地生根,記憶住地方日風土水,吸納地方能量,鎖住地方好滋味。每一顆種子,都有它獨特的身世。所謂“Forgotten Foods”,意指「被遺忘的食物」或「失傳古早品種」,意指逐漸流失的在地傳統作物及飲食文化。以台灣為例:
●富含營養的小米、紅藜、莧科⋯等古早品種大量流失;
●以天然植物製作的地方性飲品、傳統食療逐漸式微;
●野生可食植物、生態智慧被淡忘,身體和土地產生斷裂⋯
台灣過去擁有許多豐富「在地品種」、「傳統蔬菜」,展現獨特的飲食文化,更具有遺傳資源上的重要意義。近年,民間攜手推廣「藏種於民」,支持農民培育適地適種的在地品種、找回古早品種,更以「共工」和「分享」方式,邀請消費者一起守護種子,打造永續、健康的餐桌——保種,不只關乎生產方式,更展現人們合作、互信、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
種子的保育,為我們的下一世代保留了生物多樣化的基因,也延續地方特色、生態智慧和飲食文化,這正是我們最為珍貴的文化根源和味蕾記憶。本書直擊國際現場,更深入台灣山野田間,挖掘民間保種達人的努力,從稻米、紅糯米、黑米、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小麥豆類、五穀雜糧、季節蔬菜到水果,見證種子的力量,守護我們的餐桌!
【有種推薦】
郭華仁 「藏種於農」發起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農伕
董時叡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蔡培慧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學術主任
鍾清輝 高雄美濃區農會總幹事
陳振義 台東農改場副研究員兼雜糧研究室主持人
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講師
作者簡介:
【主編】
果力文化出版社。為讀者帶來閱讀的驚喜,創造我們與現實對話的力量。
【合作】
浩然基金會,與台灣農村陣線合作「小農復耕」計畫,透過輔導陪伴、經濟支持方式,鼓勵農民保種、適地適種、發展在地農法和農產加工。以農為中心,連結綠色消費、建立城鄉共好的未來。
【導讀】
郭華仁 《種子學》作者。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國家農學博士,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任教凡三十四年,在職期間講授種子學、作物學、植物種源、植物與文明等課程。專攻種子領域,在休眠、種子等種子科學與種子技術方面多所涉獵,並且研擬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農業基本法與植物智慧財產權等農業相關法律草案,其中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已通過實施。在行政服務方面,曾擔任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系主任、雜草學會理事長、磯永吉學會理事長,以及種苗學會、農藝學會理(監)事等。在科普方面,經營觀點種子網(前身為種子研究室網站)、GMO面面觀網站、植物種苗電子報(已停刊)等,並且與民間團體合作,參與推動有機農業及無基改運動。
【協力作者】
郭華仁|簡嘉潁|修淑芬|陳建泰|簡子倫|張聖函|鍾怡婷|林樂昕|陳怡如|周季嬋|張雅雲|李慧宜|蔡佳珊|林世豐|陳惠雯|陳芬瑜|陳玠廷(依文章序)
章節試閱
【第二部】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種子的戰爭:全球保種,刻不容緩
*危機一:專業農場培育的高產量商業種子,造成品種單一化、對農藥化肥的高度依賴
*危機二:規模化的種植方式,使得作物品項日趨同化和減少,作物的多樣性大量降低
*危機三:全球四分之三的種子國際貿易,被十多家跨國公司所掌控
*危機四:過度依賴跨國公司種子,地方農民將失去種子自主權,在地糧食生產與供應面臨危機
●日本:推動傳統蔬菜的復興
日本各地具有危機意識的農業試驗所、種苗店、種苗公司、學者等,於戰後即加入「傳統蔬菜」保種行列,守護了遺傳資源。近年,民間種子交換會興起,大家帶著自己的種子聚集在農園、咖啡館進行交換,並舉辦相關講座;料理人尋找在地的傳統蔬菜,將之運用在義式、法式料理或甜點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百貨公司推出期間限定的傳統蔬菜專區;東京吉祥寺每年有兩次「種市」,是第一個以「守護種子」為號召的市集,可買到各地傳統蔬菜,還有用古代小麥做成的麵包、用傳統蔬菜做成的便當⋯⋯傳統蔬菜的利用益發豐富多采。
●韓國:女農找回老奶奶的種子
南韓鄉間歷代藏種於民的在地種子,尤其是具有家傳特色的私家種子,必然是收藏在女性手上。為了要「找回老奶奶的種子」,KWPA展開田野實態調查,記錄每一家戶保留了哪些地方種子,至今找回留種歷史最長的記錄是延續種植了將近二百年的種子。動員地方小農來復育本土種子,以保存地方傳統農法為使命;透過社區協力農業宣導本土種子的重要性,讓消費者的餐桌擺上以韓國在地種子料理美食。每周配送一次「蔬菜箱」先供應指定保種的地方作物;號召每家戶捐款一萬元韓幣(約十美元)支持一農戶種植在地種子;在各分會建置種子銀行,普及本土作物等。
●泰國:米之神創造稻米選種奇蹟
泰國米之神KKF基金會,發展稻米的種子選種、育種,授與農夫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創立農夫學校,讓他們的農民得以有效的控制雜草、降低勞力,藉由培養微生物菌重建土壤與田園的生態,自行製作肥料,並透過選種、育種,讓農民、消費者與糧商三贏。
●法義等國:地理標示保護制度
法義等國以「地理標示保護制度」(Geographical Indication)保護在特定地區代代傳承、與當地有密切關係的農產品、食品,期望透過這一制度持續傳統特色品種。
●印度:田間就地保種
Navdanya(九種基金會)以多樣性示範農場為基地,無償分享種子給農民,已協助超過一百二十個社區型種子銀行。Annadana在城市推動友善農耕和採種教育,Vanastree與西南印森林裡的村落婦女合作共享地方性蔬果品系,經營傳統的森林菜園模式。Beej Bachao Andolan號召地方農民在喜馬拉雅山腳保存地方品系、復興十二種作物混作。印度藏種於民、分享於村落之間的方式,讓各品種隨作物週期適應氣候演變,是最直接和經濟的保種方式,每個地方都是遺傳資源的寶庫。
●澳洲:推動社區種子銀行、種子交換機制
澳洲民間團體 Seed Savers' Network協助建立一百多家社區種子銀行,建立種子目錄,鼓勵民眾種植、交換種子,,並以多樣化的出版品分享實戰經驗。
●美國:種子圖書館出借種子、古傳種子大受歡迎
美國公共圖書館不但出借圖書些還推出「有借有還」的種子,大受歡迎。另如Seed Savers Exchange,SSE由一九七五年開始運作,其23英畝的農場以有機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與推廣蔬菜、花卉、藥草、果樹等超過25,000個傳統品種,一九〇〇年代以前的蘋果樹品種就有700個。蔬菜有近兩萬品種可以提供民眾在自家庭院種植,並且透過會員制,擴大保種的能量,讓這些「古傳種子」(heirloom seed)與植物能在民間繼續流傳。
●英國:種子庫的種子目錄
英國種子庫(Garden Organics' Heritage Seed Library, HSL),目前約有八百種開放授粉的品種,由會員、市民或是由不再使用特定種子的種子公司捐贈的,每年的十二月出版目錄寄送給會員,會員可以選擇六種種子免費包。
●歐洲:打造農業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Arche Noah)由一群園藝工作者、農民與記者,因為關心種子與珍稀品種的未來所成立的保種協會,他們在奧地利有個生物多樣性花園,並且透過參與歐盟計劃與舉辦活動來增強保種網絡的連結,鼓勵每個公民可以透過種植、採購、烹飪,並且傳遞種子、知識和熱情來保護未來生物多樣性。
【第三部】台灣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3-4 生命之橋:連結母親與故鄉的金黃種子
杜義中住在台東縣金峰鄉的歷坵部落,大家都說他是「熱愛小米」的杜爸,一講起小米,他雙眼炯炯有神,完全感覺不出來是位七十三歲的老人家。
杜爸原本出生、成長在屏東魯凱族的阿禮部落,三個月大時父親過世,從小由媽媽撫養長大,小時候與媽媽在小米田裡工作的景象是他最美的回憶。十三歲那年媽媽身故,從此他保留著媽媽的小米種子,年年種下,迄今不輟。由於阿禮部落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民國五十六年杜爸與一些部落親友,帶著小米與行囊,由屏東遷徒至台東排灣族的歷坵部落定居,這些越過大武山來到金崙溪岸的小米,在他鄉異地重新生長。
●保存多達17品系小米,常年種植7個品系
當年從家鄉帶來的小米,由於阿禮部落海拔較高,有些小米品系不適應歷坵的風土氣候,逐漸淘汰;而能適應新環境的小米,則越長越好,至今杜爸仍然保留了兩種從阿禮帶來的小米品系持續耕作,他扳著手指算了一下,從他十三歲自己種植小米以來,竟然已經保種了六十個年頭!
杜爸對小米的熱愛,從他保存品系的數量可見一斑。他個人保留了十七種小米的品系,除了早年從母親留下來的阿禮品系之外,歷坵、嘉蘭或其他部落友人有時也會分他一些小米種子,他每種都會嘗試看看,研究各品系的差異,再留下他自己最喜歡的品系。
●保種,是保存部落文化,也是自主創新
在已廢校的歷坵國小校舍裡,有一間「小米陳列館」,裡面展示了二十多種小米品系,供教學、導覽之用,而杜爸爸一人就貢獻了十多種小米給陳列館展示。這麼多不同品系的小米,因其口味、香氣、產量、功能的差異,因此以前每個部落會種植許多不同的小米,以滿足生活上的種種需求。
例如tulana小米,是小米品系裡的「在來米」,小米粒不黏,不適合做成小米粽與小米酒的加工,是以前部落女性產後坐月子的補品;有些小米有豐年祭典的重要意義,例如女性們在祭典中要食用pengeangelay小米,男性們則要吃食用apaapage小米。由於上山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會遇到毒蛇,或操作利刃發生意外,為避免遭逢危險,所以部落男女在祭典中要食用特定的小米,以求保佑上山工作平安順利。
不過在小米陳列館裡,我們也看到了幾個已消失的品系,例如gabulngn就是讓杜爸充滿遺憾的小米,gabulngn滋味很好,但是沒人種植之後,目前已絕跡,陳列館所展示的五、六穗小米,是其僅存的身影。我們詢問杜爸這些展示用的小米能夠繼續種植嗎?杜爸搖搖頭,因為展示用的小米穗已經陳列許久,恐怕都已失去發芽繁衍的能力。
看到失傳的小米雖然令人覺得遺憾,但勵志的是,杜爸在保留古早品系的同時,其實也是挑選新品系的創新過程。例如杜爸目前種植的金黃黑小米(他暱稱為烏鴉),就是在田間發現的變種小米,杜媽媽笑稱這是來自「上帝的禮物」,烏鴉小米外殼黝黑,米粒是飽滿的金黃色,口味也不錯,於是他們刻意留下烏鴉小米,年年精心挑選外皮黝黑的優良種子,品系越種越純。杜爸估計明年(第四年)的產量就應該能做加工了,他自信地看著烏鴉小米說:「這是我未來最期待的品種!」
●全方位的小米達人,自行開發周邊生產工具
杜爸對小米的愛,不只呈現在小米的保種行為,他還愛屋及屋的開發製作一系列小米的周邊工具,開溝的大木扒是他絞盡腦汁的得意之作,他稱之為「剛剛」(日文發音)。這是他自行設計出的、有三個齒扒之「開溝神器」,讓小米的撒種條播更有效率。由於是自行製作,所以隨時可以更改設計以符合耕種需求,例如杜爸今年為了減少小米得到銹病、白粉病的機率,他將齒扒間距由30公分增寬到40公分,藉著更通風、有更多日照光線的大行距,讓小米能健康生長。
此外,他以白雞油木削成木鏟,可攪拌小米防止黏鍋;以黃藤編成圈圈,做為盛放小米大鍋的固定鍋架;兩個配件組成一套小米伴手禮,致贈親友誠意十足。
現今務農的分工日益精細,在多數農人已不太自行保種與製做生產工具的當代社會裡,杜爸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全方位小米達人的形象──他保留了最自主而彈性的生產技能,留住了童年的印象與記憶,那是由媽媽、故鄉與小米共同交織而成的多重滋味。
●【保種學堂】 最好的小米種子都要留下來
早年由於沒有電冰箱,種子保存不易,杜爸會先用小袋子把種子包起來,再用竹籃反罩,吊掛在竹籃內,籃外纏綁有刺植物如黃藤,防止老鼠偷吃。杜爸強調保種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小米收成前,他會與杜媽媽一起先在田裡巡視,將最好的小米優先剪下來保種用,所以,「最好的小米永遠吃不到」。一分小米田大概需要留下三碗的小米做為下季的種子;為求最佳發芽率,小米種子要儘快種植。現在雖然有電冰箱,用冰箱冷藏保存種子方便許多,但杜爸還是建議不要留到三年以上,否則發芽率可能低於10%。
●【種子的信仰】連結母親與故鄉回憶
杜爸青壯時期,也曾來開部落、外出工作賺錢,做過板模工、測量隊等各種粗工,但是在小米播種時節,他一定要切出空閒時間回部落種植小米,並請姊姊協助照顧。如此掛心著小米,大概不僅是為了小米的香Q滋味,而是小米之於杜爸生命的意義,是連結母親與故鄉回憶的生命之橋。
【第四部】保種一起來!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要訣
如同本書開篇范達娜‧席娃博士提出《種子自由宣言》的呼籲與警語――種子是生物多樣性的體現,是食物鏈和糧食主權的基礎,也是承載地方文化、地方知識的重要載體。
種子透過農民的世代耕作與繁衍,豐富並保存了自然世界的多樣性;相較之下,主流市場僅僅流通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商業品種,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維繫就顯得力有未逮。正因如此,相較於主流市場的商業育種、種子交易機制,在地種子網絡(Local Seed Networks)、民間種子交流活動的開展,就更顯重要。
為加入保種行動的行列,本文提供在地保種、留種交換,建置種子圖書館、種子交流網絡的具體建議:
●哪些種子應該優先保留?
除了日常飲食需要,《在地種子網絡手冊》建議以下類別的種子,應予優先保存:
1. 古傳種子(Heirloom Seeds):農民透過世代耕作傳承的古老品種,除了留下珍貴的基因,也記錄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和集體記憶。
2. 在地品種(Local Varieties):在某個地域經過長時間種植的在地品種,意謂著它是最能適應當地風土條件的種子之一。
3. 商業市場上不再流通的品種(Varieties no longer available commercially):有部分品種在商業考量下已被種子公司淘汰,卻仍被農民或民眾保存在自家的農田或花園中;雖然這些品種不見得具有商業生產的價值,但它們可能具有對抗惡劣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
4. 具有歷史意義的種子(Historical Seeds):這類種子需要被保護、留存的理由,源於它所具有的歷史意涵。有些種子並非在地原生種,而是經由晚近移民的人們所帶來,然而因為它們具有文化和飲食上的承繼意義,也常為人所保存。
整體而言,以上這些品種皆是以地方空間為尺度、經過長年累月的栽種與選擇,較能適應在地氣候條件及抵禦病蟲害的威脅,也蘊涵豐富的飲食文化。它們應被視之為共享的公共財、公共資源,未來更可結合環境、生態、食農教育,作為傳遞在地知識的有效工具。
●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方法
在地種子網絡,意指一群響應保育在地多樣化品種的生產者與公民,透過耕種收穫留下種子並彼此交換分享;它可以昰既存的公私部門組織(如生產者組織、校園或圖書館),可以昰因相同理念而凝聚的新興社團,也可以是以鄰近社區為基礎的生活社群。
在地種子網絡的形式相當多元,最重要的是以「種子」為主體來思考網絡的組成和運作,透過日常的耕種實踐、種子交流來保存多樣化的在地品種。其功能與成果可包括:
1. 在該生活區域被長時期耕作的品種,將更容易於該地區落地生根。
2. 相較於新近引入的品種,長時種植的既有品種更能適應在地環境,收獲的表現也往往較為優異。
3. 品種的多樣性,更容易在交流中獲得。
4. 增加作物的多樣性,並培育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新品種。
5. 種源、耕作技巧、種子保存與應用等知識可在水平關係的狀態下快速流動,有利於交流。
6. 在地既存的古傳品種、原生品種的文件記錄,對於抗衡現今已知作物品種的專利保護,未來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7. 人們透過以物易物交換種子凝聚感情,並增進對於農業和食物生產過程的理解,可說是一種新社區生活型態的形塑過程。
●建置在地種子網絡,你不可不知
如果你認同保種理念,想要募集同好建置一個在地的種子網絡,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則供你參考:
1. 組織名稱:精確的命名,如守護種子的人(Seed Savers)可讓人一目了然,理解你訴求的理念,容易和相關性質的倡議團體產生聯繫,也有助於組織業務的推動。
2. 交流頻率與地點:直接在某個耕作場域進行交流,是激發彼此想法的好辦法。碰面頻率可以是月會、季會乃至於年會,取決執行者的考量。
3. 成員組成:你可以針對活動的目的,設定專屬的目標對向,如:校園兒童、社區長者、假日農夫等。當然,廣泛招募組織成員也是一個可行的作法。
4. 適度分工:不要將過重的工作內容集中在少數人身上,適度分配文書作業與記錄,並確保大多人容易上手。明確的任務指派,也將有助於成員的分工合作。
5. 經營社群:確保成員可以即時取得最新的活動消息。對於新加入的成員,可提供介紹組織的摺頁文宣或手冊,幫助他們了解組織理念、活動訊息。
6. 建立共同目標:對於組織成員來說,擁有一個共同承諾的目標是很重要的,目標可以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展生態農業和永續生活、喚醒公眾對於種子自主權的意識等等。
7. 舉辦活動:各式動態、靜態活動,有助於推廣在地種子網路理念的擴散,包括發行通訊、農場巡禮、媒體露出等;也可針對特定族群,辦理小規模的種子交換活動、小型種子銀行的運作等。
8. 經費管理:預先規劃組織的開銷與財源,避免入不敷出的經濟困境。
9. 善用科技與新媒體:如臉書、部落格以及相關網頁的建置,固定發文推廣理念、分享訊息。
【第二部】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種子的戰爭:全球保種,刻不容緩
*危機一:專業農場培育的高產量商業種子,造成品種單一化、對農藥化肥的高度依賴
*危機二:規模化的種植方式,使得作物品項日趨同化和減少,作物的多樣性大量降低
*危機三:全球四分之三的種子國際貿易,被十多家跨國公司所掌控
*危機四:過度依賴跨國公司種子,地方農民將失去種子自主權,在地糧食生產與供應面臨危機
●日本:推動傳統蔬菜的復興
日本各地具有危機意識的農業試驗所、種苗店、種苗公司、學者等,於戰後即加入「傳統蔬菜」保種行列,守護...
推薦序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文/郭華仁
農民留種,是一萬多年前農業發明以來的習慣,也是能在各地方逐漸創造出千千萬萬適合各地方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種子公司或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種子。
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長久以來許多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基因就從市場消失。每年由公家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這對於環境劇變的今後,尤其顯得嚴重。農民的留種(seed saving)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保種(seed conservation)的工作。農民保種可以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家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種子的私有與壟斷
自古以來種子被視為公共財,眾人皆可以繁殖、播種、販賣種子。然而在二十世紀透過技術與法律兩種方式,種子逐漸成為公司私有財產。技術主要是雜交一代(F1 hybrid cultivar,F表Filial,見xx頁)種子的生產,而法律則是植物智慧財產權。
(一)雜交一代、基因改造種子
在一九二〇年代前後,育種家將玉米這種異交作物培養出許多自交系(inbred line),然後由許多自交系中挑出兩個特定自交系進行交配,產生第一代雜交種子販售,因此雜交一代品種又稱為交配品種,有別於固定品種(自然受粉品種,open pollinated cultivar)。
雜交一代品種的後代會分離,農民若留種自種後其植株生長參差不齊,商業生產價值較低,因此每次種植都需要重新向種子公司購買,可視之為種子公司的私有財。種子公司只要不讓自交系外流,就可以一直專賣雜交種,深受種子公司的歡迎,陸續推出交配種,連自交作物也不放過。因此繼玉米之後,洋蔥(1944)、甜菜(1945)、番茄(1940)、白菜(1950)、高粱與菠菜(1956)、青花菜(1963)、胡蘿蔔(1969)、水稻(1973)等雜交一代品種也相繼問世。
另一項技術是轉殖終結者基因(terminator gene)的基因改造種子,該技術在1雞九九八年由美國農部與Delta & Pine Land公司取得專利,後來為孟山都公司擁有。農民所購得的種子種植後,所收成到的種子雖然可以作為食用或飼料,但已不具生命。終結者技術曝光後引起國際強烈反彈,至今尚未能上市販賣。
(二)品種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智慧財產權主要是透過專利法或品種權法,讓研發新品種者擁有一定期間的專賣權,達成種子的私有化。品種權是在一九六一年代後出現,仿效專利制度,但保留農民對重要作物可留種自用,以及育種家育種的權利。美國在一九三〇年以保護強度較弱的植物專利,來保護果樹花卉等無性繁殖品種;以實用專利(utility patent)強力保護植物體發明則始於一九八五年。歐洲專利法與我國一樣不得保護植物體的研發,但歐盟在一九九八年通過生物科技指令後,已實質進行植物體研發的專利保護。
在二〇〇二年,全球十大種子公司總收入佔全球種子貿易額32 %,兩年後就升到49 %,然後是二〇〇七年的67 %與二〇〇九年的74 %,在二〇一一年已達75.3%。十大種子公司之中的五大基改公司(孟山都、杜邦、先正達、拜耳、陶氏)營業額已佔了全球345億美元的53.4 %,而孟山都一家就高達26 %。此一趨勢若不變,種子受到少數公司全面壟斷的年代,就可能到臨。
●種源的流失與保育
近代農業,藉著灌溉水、化學肥料等新科技的投入,栽培因環境而失敗的風險大減,因此降低對於品種多樣性的要求,更不用說近代農業培育出的「高產品種」對於農民的誘因;這也正是綠色革命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大量推廣於第三世界國家的原因。
然而,人為改造的生產環境,需要許多外來資材的投入,包括灌溉水、農藥、化肥、機器、石油等。當這些投入的成本提高,小農通常無法負擔而減少使用,此時少數的高產品種也無法應付原來歧異多樣的環境,反而使農業生產嚴重的受挫,這是綠色革命為人所詬病之處。
作物品種更替迅速的情況之下,舊品種若沒有妥善保存,其中的基因就可能永遠流失。長遠來看,「種原保育」是農業永續生產與品種多樣性的重要支柱,主要有兩種作法:
(一)種原庫的離境保育:
過去三十年來,全球針對農作物的栽培品種、地方品種、野生種、近緣種等,進行大量的收集,並且放在國際農業研究機構的種原庫進行長期儲藏,現在已經保存了60多種農作物,超過了75萬批種原。這是所謂的離境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許多農業研究機構都將種原庫的若干材料備份儲藏於挪威外海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台灣的作物種原庫,設立於霧峰農業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在二〇一二年該中心保存188科、785屬、1,472種作物與野生植物種原,其中在中期庫的種子有71,247批,長期庫者35,430批。位於善化的「亞洲蔬菜研究與發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又稱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WVC)則保存蔬菜種原計59,507批,其中包含12,000批原生蔬菜。
(二)農民保種的原境保育
公家單位種原庫的長期保存只是種原保育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農民的保種。國家種原庫的種原保育目標在於所收集的種原經長期保存後,種原的遺傳組成盡可能維持不變;但實際上,農地環境是逐年變動的,農民年復一年的選種、留種,長久之後才可以確保隨著環境的變遷,作物能夠有新的遺傳組成來適應新的環境,提供為新遺傳組成的來源。兩種種源保育的方式在方法與效果剛好相反,因此農民留種也是作物種原保育重要的一環,與國家種原庫的工作可相輔佐。
●國際農民保種運動的趨勢
農民每年選種、留種,並於下一季播種於田間,這可說是農作物的原境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農作物隨著農地環境的變動自行演化,並經過農民基於傳統知識的選擇,使基因一直維持多樣,隨著環境的更替而可能創造出適合新環境的地方品系。這不但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有很大助益,即使先進國家,也需要源源不絕的新地方品系來作為商業育種材料,這就是農民保種近年來受到重視的原因。
農民留種都於自家農場進行,面積通常有限,因此只能選留少數作物與品種。許多國家的民間組織都積極提倡農民留種的工作,保種組織除了本身有較大農場,可以保留數量較多的作物與品種外,更會舉辦種子交換活動,邀請各地農民參加,達到擴充整體保種能量的目標。
例如,美國民間組織保種交流會(Seed Savers Exchange,SSE)由一九七五年開始運作,其23英畝的農場以有機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與推廣蔬菜、花卉、藥草、果樹等超過25,000個傳統品種,保存一九〇〇年代以前的蘋果樹品種就有700個;蔬菜則有近兩萬個品種,可以提供民眾在自家庭院種植。該組織並且透過會員制,擴大保種的能量,讓這些「古傳種子heirloom seed」與植物能在民間繼續流傳。此外如美國 International Seed Saving Institute、法國 Association Kokopelli、澳洲Seed Savers' Network、加拿大Seeds of Diversity、印度九種基金會(Navdanya Foundation)等,也都致力於農民留種的推廣。
這幾年,美國的公立圖書館也興起「出借種子」的業務。圖書館出借種子,典型的作法是由「讀者」尋找圖書館的種子目錄予以借出,回家後自種留種,將來還是要把所採新的種子歸還給圖書館;若留種失敗,也可以去購買原來品種的種子歸還。不過出借容易,歸還時會有問題,因為館員常無法由種子外觀判斷還回來的種子是否與出借時維持同樣的基因型。由於團書館種子通常是較老、非現在商業上流行的品種,因此這個做法有維持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有鼓勵居民生產糧食的作用,很值得倡導。不過,若干州認為種子圖書館可能違反州種子法,因此仍不准設置。
日本有機農民留種自用者頗為普遍,例如有機稻農高達六成都是採用自家留種,其他生產雜糧蔬菜者也有五成之多。然而在台灣,稻農自留種子者並不多,蔬菜中以豆類、瓜類有較多的有機農採用留種方式,其餘都以外購為主。顯然台灣農民大抵已經習慣向種子商買種子,不再選種自留於自家農田了。
●台灣推動藏種於農、藏種於民
台灣若干民間團體約十年前就開始提倡農民保種的工作,主要是大地旅人以及秀明農法成員(當時尚未成立協會)。綠色陣線協會於二〇〇六年五月邀請澳洲種子留種者組織(Seed Savers’ Network)創辦人Michel Fanton演講與座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也認為「自留種」的工作很重要,因此在二〇一〇年九月舉辦第一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會中大家對於全國性推動農民保種運動達成共識,初期先採取較為鬆散的合作型態,各自舉行保種活動,其他團體或個人則盡可能互相支援,而將各自的活動以及相關技術,集結於農民保種網站(http://seed.agron.ntu.edu.tw/fcs/)。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文/郭華仁
農民留種,是一萬多年前農業發明以來的習慣,也是能在各地方逐漸創造出千千萬萬適合各地方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種子公司或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種子。
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長久以來許多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基因就從市場消失。每年由公家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這對於環境劇變的今後,尤其顯得嚴重。農...
目錄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郭華仁
第一部 【保種學堂】關於保種,你一定要知道
【種子自由宣言】
【保種學堂11問】
Q1 農民留種,是千百年來農耕文化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為何近年此一習慣逐漸式微?
Q2 雜交一代為何成為市場主流的商業品種,逐漸取代了農民留種的習慣?
Q3 商業品種的生產模式,長期來看會造成哪些影響?
Q4 為什麼近年國際重新倡導農民自行留種,保留多樣化的在地品種?
Q5 國家種原庫的種原保存,與鼓勵農民自行留種保種的「藏種於農」,有何不同?
Q6 主流市場大力宣傳基因改造種子的好處,有哪些潛在風險?
Q7 相較之下,傳統育種(非基改的品種改良)的成就有哪些?
Q8 什麼是「參與式育種」?和傳統農家育種方式有何不同?
Q9 有機農業一定要自己留種嗎?哪些才是真正適合有機農業的品種特性?
Q10 聯合國倡導「未來農業應以家庭小農為主」,這對種子保育和生物多樣性有什麼好處?
Q11 消費者如何參與或支持農民保種運動?
第二部 【國際篇】全球保種:現場直擊
●日本篇|守護地方品種:傳統蔬菜的復興運動
●韓國篇|找回老奶奶的種子:看見女性保種的力量
●泰國篇|米之神:創造奇蹟的稻米選種
●印度篇|種子的意義:自給自足、生態永續
●美國篇|保種的寧靜革命: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歐洲篇|諾亞方舟:守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第三部 【台灣篇】台灣保種:有種的人
之一【稻米篇】
●台灣米|野生稻、秈稻、稉稻的百年身世
●蓬萊米|種回有故事的米:蓬萊百年風華|台北竹子湖•湖田國小
●在來米|超級阿嬤的古早菊仔米|宜蘭三星鄉•張美
●黑米|為孩子留ㄧ個回部落的理由|高雄茂林多納部落•蘇孟源
●紅糯米|當天使的翅膀遇上現代農業|花蓮太巴塱部落•蕭明山
之二【小米與部落原生作物篇】
●小米|小米回家:三十年的奇妙之旅|屏東霧台阿禮部落•巴清雄
●小米|生命之橋:連結母親與故鄉的金黃小米|台東金峰歷坵部落•杜義中
●小米|高山上的小米復育運動|台中環山部落•Yaki奶奶、莎韻西孟
●小米雜糧|山林滋養的原生作物 |嘉義茶山部落•雜糧產銷班
之三【雜糧與蔬果篇】
●豆類雜糧|種子是農人的靈魂|台南新化•蘇榮燦
●小麥|本土小麥復耕路,麥田狂想進行曲|雲林•喜願共和國施明煌
●紅豆|終於回家的紅豆|高雄美濃•曾雪梅
●花生蒜頭|延續花生與蒜頭的傳統香|雲林溝皂里•古早田
●地瓜|落地生根的金時地瓜|苗栗灣寶•洪箱
●豆薯|種薯逾甲子、苦心留種的豆薯伯|屏東歸來•陳天贊
●蔬果|尋找消失的古早味|台中東勢•林世豐
●季節蔬菜|自家採種:作物生命經驗的累積|台北淡水幸福農莊•陳惠雯
第四部 【種子寶典】達人教你留好種
之一【保種一起來!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要訣】
●哪些種子應該優先保留
●在地種子網絡的建置原則
●如何組織種子銀行、種子圖書館、種子市集
之二【保種實作篇QA】這樣留種不失敗
Q1 作物要成為一個品種,有哪些條件?
Q2 什麼是商業品種、雜交一代、固定品種?農民自行留種培育出來的地方品種,有什麼特色?
Q3 商業品種為何可以維持品種純度?
Q4 農民的自留品種,如何保持種子的純度,防止品種劣化?
Q5 農民自行留種,也有可能產生新品種?
Q6 採種的環境與栽種的環境,各有不同的需求?
Q7 要如何知道蔬果成熟到可以採種了?
Q8 我想要留種,可以先從哪一種作物開始?
Q9 常說採種需要隔離,有哪些方法呢?
Q10在採種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1 採種一定要等整株都成熟了才能採嗎?
Q12 不同作物種子的採收時機、清理方法,是否有所不同?
Q13 種子儲存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Q14種子如何進行乾燥處理?
Q15種子的含水率如何檢測?
Q16種子應如何包裝儲藏?
【導讀】種子的力量:全球保種時代來臨 郭華仁
第一部 【保種學堂】關於保種,你一定要知道
【種子自由宣言】
【保種學堂11問】
Q1 農民留種,是千百年來農耕文化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為何近年此一習慣逐漸式微?
Q2 雜交一代為何成為市場主流的商業品種,逐漸取代了農民留種的習慣?
Q3 商業品種的生產模式,長期來看會造成哪些影響?
Q4 為什麼近年國際重新倡導農民自行留種,保留多樣化的在地品種?
Q5 國家種原庫的種原保存,與鼓勵農民自行留種保種的「藏種於農」,有何不同?
Q6 主流市場大力宣傳基因改造種子的好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