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完成這樣的一個工程,讓每個古典小說的故事,都能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發生關係,都能映照我們的靈魂深處。」
─張曼娟。
這無比壯麗,無比溫存的繽紛小說世界,比現實人生更真實。
他們激辯;他們熱戀;他們死生格鬥;他們飄然隱退,而我們呢,我們被震懾、被吸引,那些閃動的靈光穿過我們的骨骼,使我們站立著,比古人更堅定;使我們行走著,比古人更優美。
我們有自己的萬神殿,供奉在古典小說中。那神殿裡的每一個神祇,既有神的靈性,又有人的習性,我們可以看見昇華的自己,也能看見沉淪的自己。這神殿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觸摸,可以折疊,適於隨身攜帶,它不是石雕的,是用血肉做成的,柔軟而溫暖,供奉的是人性。
「張曼娟小說流」為「張曼娟藏詩卷」後隆重推出的新系列!將近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張曼娟在大學課程中講授古典小說,希望將那像迷障一樣的文言文,溫馴的轉化為白話文,讓那些感嘆無法閱讀文言文的朋友、那些想要擁有古典小說故事的朋友,也能夠擁有這無比壯麗,無比溫存的繽紛小說世界。
「張曼娟小說流」第一部為《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在這本書裡,張曼娟以知性和感性的筆觸描寫了古典小說中關於人性和神性的幾個面向:譬如天地初始的上古神話,包括《山海經》、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開天神話等;寓言與軼事,包括揠苗助長、齊人妻妾等流傳千古的事蹟;六朝志怪中《列異傳》、《搜神記》等妖之來由;六朝志人裡關於竹林七賢的人物、作品介紹,甚至閱讀唐傳奇時,讀者彷彿就能感受到葡萄美酒的甘甜、夜光杯的清冷,這如夢似幻的一瞬間,因為人世間的奇幻與警世、愛情與俠義,全都在這個時代中並存相依;當然最膾炙人口的是清代聊齋,張曼娟從蒲松齡的筆下見著了道聽塗說、親身經歷、從經典中取材的種種鬼魅故事,意猶未盡之餘,也開啟了中文世界重新閱讀古典小說的風貌。
作者簡介:
張曼娟,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博士研究範圍為古典小說,講授古典小說課程近二十年。現代文學創作與古典文學賞讀,是使她平衡起飛的兩隻翅膀。近年來致力於經典文學通俗化的創作,走在京都卻恍然以為是在長安城,常常有著被古人啟發的靈犀。繼【張曼娟藏詩卷】之後,又以自己最為鍾愛的【張曼娟小說流】與讀者共享,我們所擁有最華麗又最豐盛的小說筵宴。
章節試閱
大鵬展翅千萬里──寓言與軼事
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 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 什麼一個社會, 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
──錢鍾書〈讀伊索寓言〉
從前啊從前,很久很久以前......總是這樣開始的。不管是在戰火蔽天的涵洞,或是在稻香成熟的盛世;不管是在樓台亭閣的錦褥,或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故事總是這樣的講著講著,由一代代的白髮人,講給一代代的童顏聆聽。
說的是一隻狐狸的故事,狐狸狡猾又貪心,一天到晚想佔便宜,可是最終啊,牠還是吃了虧,說故事的老人的臉皺得像顆核桃,眼睛裡閃著狡獪的光,孩子也就笑了,以為所有想佔便宜的,最終都會吃虧。總要等他們真的長大了,才會明白,這個世界,有的人永遠佔便宜,有的人永遠吃虧。
寓言故事多半是一分為二的,黑與白,善與惡,賞罰分明。
古老的中國,那些思想家與哲學家,想要將自己繁複的思慮過程表述清楚,他們常常選擇寓言為工具,因此,戰國時代,這個百家爭鳴的黃金年代,便是古代寓言最蓬勃發展的階段。著名的墨家思想創始人墨子,便在他及門人所撰述的《墨子》這部書中,初步開拓了寓言的形式與內容。像是在〈魯問〉中有這樣一則小短篇:「譬有人於此,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2-1聊),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於其父之志。』」,就是相當趣味的一個小故事。別人家的兒子再不成材,也輪不到你幫忙教訓啊,「鄰家之父」不管是出於熱心,還是藉題發揮,都顯得荒謬突兀。這就是所謂的吃力不討好了,當人逾越了本份,往往是這樣的結果。
至於開頭所說的「譬有人於此」,則是將寓言的譬喻性格清楚表明了。就像我們的日常用語「比方說啊」,類似的意思。一聽到這句話,就明白接下來要陳述的不是事實,只是引用一個事例為譬喻,來強調與說明。 接下來的孟子、莊子、韓非子......這些哲學家都是傑出的寓言家,使這種文體漸漸進入成熟期。寓言有著脈絡清晰的故事情節,有時候也能突顯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讀完寓言之後,人們能從其中獲得啟示。這樣的書寫,已經具備有小說的雛型了。
◎孟子的稻苗與莊子的鵬鳥 孟子(約西元前372~西元前289)是孔子之後最積極的儒家思想推廣人,他的文筆活潑生動,充滿澎湃熱情,由他講述的幾則寓言,都有鮮明的寄寓,令人印象深刻。 宋人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公孫丑上〉 有時是出於好心,然而,卻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這個宋人應該是個急性子,也是個功利主義者,他沒有耐心等待緩慢的生長速度,結果卻使得農作物枯槁而亡。「揠苗助長」(2-2古)的成語因此而誕生,我們將之運用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親的望子成龍心態,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呈現出來的是彎下腰辛苦的揠苗的身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徒勞無功,還有著等在前方的悔恨。
「五十步笑百步」,也是出自孟子的寓言。兩兵交接,戰敗的將士丟棄了盔甲,倒提著兵器拖著跑,有的逃跑了百步才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來。等到危機解除之後,跑了五十步的便嘲笑跑了百步的太怯懦無用,忘記了自己也是逃跑的人。這樣的寓言,是時時可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就像有的公務員貪污幾億元,被眾人唾罵,其中有個小公務員發出不平之鳴:「像我們偶爾多拿個十萬八萬的,已經不錯了。這個人竟然污了這麼多錢,真是個大貪官!」說這話的人,就是所謂的「五十步笑百步」了。
在孟子的寓言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齊人與妻妾(光-1)的故事了: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_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離婁下〉 角色、情節、懸疑、騙局、真相,以及人物的情緒反應,都很細膩逼真。我們先看見了兩個足不出戶的女子,齊人的妻與妾,她們的丈夫天天在外面交際應酬,吃得酒足飯飽才回家。妻子想知道丈夫在外面都做些什麼事,和什麼人一起吃飯?丈夫說出來的都是顯赫富貴的人。轉折處就在於妻子,她並不相信丈夫,而她有懷疑的理由,這理由顯現出女性的智慧;她也有行動力,用跟蹤揭穿了丈夫的西洋鏡,一切都只是男人的自吹自擂,寡廉鮮恥。原先寄予希望的丈夫,竟是如此不堪,兩個女人羞愧、哭罵,做丈夫的不明底細,又帶著滿腹酒肉與無數謊言回家,依舊在妻妾面前誇耀。結局的對比是很具藝術效果的,一方面感到了丈夫的可笑;一方面感到了妻妾的悲哀。
至於孟子加上了這樣的尾巴:「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也」,所談的就是人生價值觀的問題了,也將這篇寓言的目的性變得更為明確。
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短篇小說,到了明代劇作家孫鍾齡將它改編為《東郭記》,清代蒲松齡又將它改編為《東郭蕭鼓兒詞》,可見它受到許多文人的重視,在小說發展上確實佔著重要的地位。
莊子(約西元前369~西元前286)是老子之後最重要的道家思想的發展者,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否定者。《史記》中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他確實是相當熱衷以寓言形式來表達思想,闡明概念的哲學家,曾有人為莊子的寓言做統計,總共得出一百八十一則,相當可觀,我們簡直可以說,他是中國最早的寓言大師。
《莊子》著名的篇章〈逍遙遊〉中,他以極其高妙的想像力,創造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巨大動物「鯤」與「鵬」: 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鵬這樣的飛鳥,有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體型、速度與志向,有著人們不曾經驗過的生命歷程與穎悟,這簡直成了莊子的自況了。在那個人人都想爭得名利的亂世裡,莊子要修行的是個人身心的安頓,是一種超拔堅強的能量與精神。他一直想要追求的,與他真正在意的,往往不被瞭解。就連他難得的知己與好友惠子,在魏國為相,莊子不遠千里前往探望,也有人要造謠生事,說莊子是來瓜代惠子的,惠子竟因此感到憂慮恐懼,在國都中大肆搜捕莊子,這行動進行了三日三夜。最後,還是莊子自己去見惠子,並說了以下的這個故事: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耶?」〈秋水篇〉 眾人仰望歆羨的魏國丞相的寶座,在莊子眼中無異於一隻腐敗的死老鼠罷了。這篇短短的寓言,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更對惠子的狹隘和猜忌進行了諷刺。其實,功名利祿的追求,的確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就像青菜豆腐各有所好,然而,當我們看見這麼多人花費這麼多時間與心力,去爭奪一隻腐鼠,一時間也就迷昧了本性,誤以為腐鼠也是我們的最愛了。認清本來的天性,正是莊子在這篇寓言中的苦口婆心。
然而,莊子確實是寂寞的,除了惠子,這世界上竟找不到可以心靈相契的朋友了,因此,他在過惠子墓時發出喟嘆,更說出了「運斤成風」(光-2)的寓言: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徐無鬼篇〉 泥水匠在糊牆壁時,一片泥漿薄薄的落在鼻尖,他一轉身,便由好友石匠掄起巨斧,像一陣風似的,刮去那片泥,一點也沒傷到鼻尖,而泥水匠從容的站立著,並沒有一點驚惶失色。宋元君聽見這樣的技藝,很感興趣,想要試試。石匠卻拒絕了他,說是我雖然還是可以運斤成風,但,我的對手已經亡故了啊。
莊子的自視甚高,就像石匠也相當自豪於舉重若輕的純熟技藝,這才能與天份並沒有失去,失去的是對手,對手既亡,自己的這一份生命精華彷彿也跟著殉葬了。這故事裡的「對手」,還有著信任與放心的特質,就像我們在西方傳說故事裡聽見的,神箭手百步穿楊,能夠射穿放在男孩頭上的蘋果。雖然隔著這麼遙遠的距離,頭頂蘋果的男孩眼中篤定的光芒,依然照亮了利箭的方向,使它不失準頭。寓言中的宋元君雖然一時興起,想要試試這危險的遊戲,可是,當斧頭舉起,他感到生命的危懼,在一個全無信任基礎的陌生人面前,如何能保持鎮定?
莊子看似淡漠,揭發嘲諷一切虛偽,其實,他對人世的熱情始終炙烈,才選擇不斷用寓言來提點人們,像是教導我們怎樣在亂世裡自我保全: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鴈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山水篇〉 伐木者與殺鴈主人就像是一種譬喻,生在亂世,便免不了被戕害被殺伐的命運,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安然避禍。大樹因為沒有用處而保住性命;不能鳴的鴈鳥則因為沒有用處而遭殺身之禍,這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天下沒有恆常不變的真理與準則。情勢改變了,狀況就改變了,因此,隨著情勢的改變而改變,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墨守成規,註定成為犧牲。
當諸子百家都在談論人生理想的時候,莊子一點也不唱高調,獨獨闡述他的生存之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順應自然,在他講述的儵與忽與渾沌的寓言裡,便是這個道理: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應帝王篇〉 渾沌沒有感覺,旁人覺得可憐,他自己卻是怡然自若的,給了他感官,他反而死去了。這是一個多麼寫實的故事,年少時初初聽聞,就感到了無限的悲傷與惆悵。我們想對別人好,想要多為他付出一些,豈知這樣的付出可能都是負累與痛苦,愛之適足以害之,莊子要說的不正是這件事?只是,愛一個人容易,對一個人好也容易,能夠清楚的辨別每個人最自然的本性,卻非常困難。
在愛的道路上,我們既是儵忽,也是渾沌;既想開鑿彼此,又企圖保留自我。 韓非(約西元前280~西元前233)是戰國後期韓國的貴族,也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有口吃的毛病,雖不善辯說卻精於寫作,秦始皇見到他的著作後,曾經讚嘆地說:「唉,寡人若能見到這個人,並與他相交,便死而無憾了!」
《韓非子》這本書中的寓言量多而集中,總共有三百多則。光是〈儲說〉六篇就有兩百多則,所謂「儲說」,正是把他的理念與道理儲藏在故事之中,也可以看作是韓非賦予寓言的意義。他的學說多是在宣揚封建專制的法令與權術,統治者的謀略與駕馭之道,可是,有些親切的小故事,現在看來也是很有趣的。像是「濫竽充數(光-3)」的寓言: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一曰:韓昭侯曰:「吹竽者眾,吾無以知其善者。」田嚴對曰:「一一而聽之。」〈內儲說上〉 從古到今,都有人混水摸魚,在夾縫中求生存,這固然也是一種生存之道。然而,是否具有明辨的能力,也就成為我們的考驗了。在團體裡,在工作中,我們有時候會聽見領導者抱怨,不知道人才在哪裡?關鍵可能在於,你是否曾經「一一聽之」?你有沒有時間「一一聽之」?只要願意多花點時間與耐心,必然可以像淘金沙那樣,把人才淘揀出來的。 另有一則「三蝨相訟」的寓言,也很具有生活感:
三蝨相與訟,一蝨過之,曰:「訟者奚說?」三蝨曰:「爭肥饒之地。」一蝨曰:「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於是乃相與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殺。〈說林下〉 韓非用了並不討喜的蝨子,與豬之間的寄生關係,來談同心協力可以發揮怎樣的功效。原本爭著要吸食肥美區域的蝨子,突然領悟了,唯有一起努力吸血,才能使牠們的寄生主逃過祭祀,留下性命,也才能讓牠們繼續賴以生存。顯然這些蝨子暗喻的絕非君子,而是小人。小人朋比為害,其力量更加不可小覷。豬的體型大,蝨子的體型小,兩者不成比例,群策群力卻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便是這篇寓言的出色之處。 《戰國策》一書主要記載了西元前460年至西元前220年間謀臣策士縱橫的言論,絕大部分是口頭講述的,比較通俗生動,像是「畫蛇添足」(光-4)、「狐假虎威」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書中談的雖然多是運用於政治活動的誇飾雄辯之文,卻也有些對於人性的分析與理解: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_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羹亡國,以一壺_得士二人。」〈中山策〉 這是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的故事。區區一杯羊羹,簡直是無足輕重的事,竟然就傷透了司馬子期的心,令他蒙受莫大恥辱,非得讓中山君滅國,才能雪恨。仇恨的關鍵並不在中山君,而在司馬子期,他可能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同儕,或一直認為國君不重視他,這杯羊羹就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也是中山國君因為一壺_而得士二人的故事。區區一壺熟食,中山君因為憐憫兵士賜給了他,這兵士死前囑咐兩個兒子,將來中山君有事故,必須為他效死。兩名死士冒死相隨,中山君卻不明所以,於是,兩人追述始末,這也是很好的小說技巧,帶著懸疑與緊張,最後能讓人心滿意足。
我們有時看見社會新聞中某些十惡不赦的凶徒,做出許多令人髮指的事,身邊卻不乏死忠的黨羽;專情的女人,或是盛讚他的鄰居友人,感覺匪夷所思。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掠奪與給予,就像是中山君的了悟:「給予,不在於多或少,而是在他人最匱乏的時候;怨恨,不在於深與淺,而是在傷害他人最脆弱的地方。」 我個人最偏愛的則是「曾母投杼」(2-3古)的寓言: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_而走。〈秦策〉 原本應該相知甚深的母子關係,自己的至親骨肉會做什麼事,不會做什麼事,都應該知之甚詳。頭一次,有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兒子殺了人,這母親篤定的回答:「我的兒子不會殺人的。」她依舊從容的織著布。第二次有人告訴他兒子殺人,她仍從容的織布,卻已經不會理直氣壯的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這樣的話。等到第三個人也來告訴她同樣的訊息,這個母親終於丟下織布的器具,跳牆逃跑了。明明是自己培育長大的孩子,明明對他的人格品性有信心,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聽見同樣的說法,終於還是犯了疑,被驚懼與罪惡感包圍了。這故事說明了流言的力量,也說明了我們的信心是多麼難以堅定。 ◎秦王殿的刃柱人 中國古代便有史官,負責記錄發生的事情。最早出現的是《春秋》,並不只是由孔子編修的魯國史書而已,當時各國的史書都叫做《春秋》。先秦時優秀的史書有《左傳》、《戰國策》等,漢代最重要的史傳文學,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這部「藏之名山,傳諸後人」的史書,有著藝術性相當高的文學技巧,像是項羽的帝王氣概;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刺客列傳中令人血脈湧動的壯烈表現,將這些歷史人物描寫得有形有色,有血有肉,為小說帶來新的刺激與示範作用。
除了史傳文學,還有一種介於史書與小說之間的產物,就是「軼事」。顧名思義,它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加入了小說的虛構與想像而成的,也可以看作是演義小說的雛型。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以荊軻刺秦王為題材的《燕丹子》。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這部小說是「漢前」所著,然而,在《漢書.藝文志》中並未著錄。這部書最早的記載是在《隋書.經籍志》中,首列「燕丹子一卷」入子部小說類,這一卷的內容與現今傳本三卷的內容是一樣的。《燕丹子》的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比較能被學者接受的推論是,這部小說經過相當長時間的醞釀與創作過程,約莫在東漢末年成書定稿。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光-6)』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可見在司馬遷的時代,關於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的故事,已經有了許多流傳,雖不為史家所取,卻正好是小說家創作的絕佳材料。
衛國刺客荊軻,銜燕太子丹之命,前去行刺秦王的事件,發生在燕王喜二十八年,即西元前227年,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事蹟,反映出不願屈服的各國子民反抗暴政的意志與行動。至於燕太子丹,在行刺失敗後第二年,秦軍攻破燕國,他被燕王喜砍下頭顱獻給秦王。是個典型的悲劇人物,足以興起廣大人民的哀憐與同情。
作為軼事小說的《燕丹子》,共分為三卷,第一卷的主要焦點在燕太子丹身上,他作為人質在秦國受辱,逃回燕國後一心一意想雪恥報仇,然而,他信賴的師傅卻與他持相反意見,並不主張他報仇,而該有更深的擘劃,謀長久之計。這件事使得太子丹感到不愉快,師傅便推薦了另一個謀士田光給太子。第二卷則是由田光引帶出了荊軻,使行刺與復仇的行動更為具體了。第三卷是燕太子丹如何禮遇荊軻,荊軻出發前往秦國的送行場面與行刺的現場,那功敗垂成的結尾使讀者嘆息不已。
在情節鋪陳與人物描寫上,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
(一) 情節曲折而豐富
首先是燕太子丹從秦國逃出的經歷,充滿神異的傳奇色彩。太子丹(2-4古)在秦國很不暢意,想要離開,秦王並沒有斷然阻止,而開出了條件「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就像匈奴許諾公羊生出小羊的那一天,就准蘇武返回漢廷是一樣的邏輯。可是,一連串的神蹟發生了: 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 眾雞皆鳴,遂得逃歸。 不僅是烏鴉白了頭,馬頭上生出角來,橋上的機關也故了障,連司晨的公雞都配合演出提前破曉的戲碼,只是為了成全燕太子丹。這完全是出自於百姓同情弱者的心理,符合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期望。
燕太子丹將希望寄託在師傅麴武身上,提出了「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以刺客刺殺秦王的計劃,卻無法獲得共鳴,這是太子丹的挫折,也是情節的轉折。麴武提出的是聯合各國,壯大實力,共同抗秦的想法,也未能為太子丹所接受。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況下,另一個重要角色便出場了,麴武推薦了田光。
田光來到太子丹身邊,受最好款待,「太子三時進食,存問不絕,如是三月」。然而,田光並沒有貢獻任何計謀,太子丹終於忍不住詢問,這才推薦了荊軻。等到荊軻出現之後,燕太子丹更是以無比優渥的待遇,奉養了他三年,荊軻才去執行刺殺任務。
(二)人物的形象鮮明
眾望所歸的荊軻一出現就對田光說明了自己愛憎分明的強烈性格,「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若是至交就奮不顧身,雖死無憾;若是心意相違的人,是一丁點也不會為他付出的。刺殺秦王這樣的艱鉅任務,正是要由這樣的人去完成才可以。而田光也不是泛泛之輩,只因為他出訪荊軻之時,燕太子丹說了一句「此國事,願勿洩之」,在他達成使命之後,竟然就當著荊軻的面「吞舌而死」。舌是禍根苗,他不刎頸,也不投環,而是吞舌,當然是有特殊意義的。
田光在太子丹身邊三個月,雖無一計,其實是在觀察太子所養的勇士們,當太子丹詢問時,他便提出了觀察報告: 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這種對比的手法,是最容易突出人物的技法。夏扶、宋意、武陽,都是勇士,只是,他們的勇中有破綻,不能算是完美的勇士。真正的完美勇士是荊軻,因為他「怒而色不變」,被稱為神勇。連「勇」這樣抽象的人格特質,也能如此具象的形容並且評出等第,正可看出小說家的功力。
至於燕太子丹在傾心結交荊軻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諂媚言行,像是荊軻偶爾以瓦片投青蛙,太子丹立刻送上金子,請他用黃金投蛙(光-7)。二人共乘千里馬,荊軻無意說出「聞千里馬肝美」,太子丹隨即宰了千里馬,將肝烹調好送給荊軻品嘗。荊軻在宴會中稱讚操琴者「好手琴者」,太子丹馬上送來美女,荊軻表示「但愛其手耳」,太子便斷美人手以玉盤送上。這樣不近情理的「深情厚意」,也可以看出太子丹是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荊軻為他效死,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前往秦國去刺殺暴君的荊軻,剛剛經歷了壯大的易水送行,走過陽翟這地方,買肉的時候,肉販的秤不實在,與荊軻發生爭執,肉販出言不遜,羞辱荊軻。一旁隨行的武陽忍不住要出手相擊,卻被荊軻阻止,令他隱忍。荊軻是千萬人中獨往行刺暴君的勇士,這肉販在他眼中,不過像是一隻螻蟻而已,他的抑而不發,正是不想引起注意,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次,作者用「忍」來刻劃荊軻。
(三)氣氛與情境的烘托
小說的重要技巧,便是氣氛與情境的烘托,像是最著名的易水送行一段,荊軻出發前往秦國,大夥兒為他送行,完全渲染出悲悽壯烈的氣氛: 太子與知謀者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筑,宋意和之。為壯聲則髮怒衝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車,終已不顧也。二子行過,夏扶當車前刎頸以送。 風蕭蕭的易水濱,一片素衣在風中飄揚,那一去不返的英雄,帶著千百萬人的希冀,就要出發。他的蒼勁的歌吟,高漸離的筑音,加上宋意的合聲,讓聽者的情緒高漲,時而怒髮衝冠,時而痛哭流涕。當荊軻與武陽乘車而去,頭也不回,那血勇之人夏扶,竟以自刎權當送行,雖不能同行,卻可以同死,他死前瞬間,那怒而發紅的臉龐,不知震動了多少人。
來到秦王殿,得見暴君,也見識到秦王殿的威嚴,武陽竟因而怯場: 軻奉於期首,武陽奉地圖。鐘鼓並發,群臣皆呼萬歲。武陽大恐,兩足不能相過,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 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頭,武陽捧著地圖,往殿上前進,鐘鼓聲與萬歲聲,震動山河,沒見過世面的武陽嚇得連腳步都邁不開了。這一來露出了馬腳,也使得秦王生疑,已經為行刺失敗預留伏筆了。
小說的結尾,當秦王落入荊軻(光-8)手中,要求讓他聽完琴音再死,鼓琴人卻在琴音中暗示了秦王脫身之計,故事有了大轉折:
軻不解音。秦王從琴聲負劍拔之,於是奮袖超屏風而走,軻拔匕首擿之,決秦王,刃入銅柱,火出。秦王還斷軻兩手。軻因倚柱而笑,箕踞而罵,曰:「吾坐輕易,為豎子所欺。燕國之不報,我事之不立哉!」
這一段短兵交接的場面,確實令人喘不過氣來。距離拉開之後,秦王拔出長劍,取得優勢,荊軻雖已居於下風,心知大勢已去,仍用力擲出匕首,刺穿了秦王耳朵,匕首擊入銅柱,迸出火花來。而荊軻也像是秦王殿上一閃而滅的火花,雖動人心魄,卻是瞬間即逝的。
清末俠女秋瑾在詩作〈寶刀歌〉中詠荊軻的義烈事蹟:「不觀荊軻作秦客,圖窮匕首見盈尺。殿前一擊雖不中,已奪專制魔王魄。」詠讚的正是這奪魄的精神,這精神從未消逝。
《燕丹子》以歷史事件為原形,融合了民間傳說,使用了小說技巧加以渲染,使人物更為具體生動。有人認為這便是古典俠義小說的開端,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小說的濫觴,這篇小說確實是軼事小說的代表作。
大鵬展翅千萬里──寓言與軼事 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 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 什麼一個社會, 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 ──錢鍾書〈讀伊索寓言〉 從前啊從前,很久很久以前......總是這樣開始的。不管是在戰火蔽天的涵洞,或是在稻香成熟的盛世;不管是在樓台亭閣的錦褥,或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故事總是這樣的講著講著,由一代代的白髮人,講給一代代的童顏聆聽。 說的是一隻狐狸的故事,狐狸狡猾又貪心,一天到晚想佔便宜,可是最終啊,牠還是吃了虧,說故事的老人的臉皺得...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