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本土,也是最國際的聲音——
2012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也斯,一生創作的初心與起點
絕版經典,夢幻逸品,《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問世
我很喜歡法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一種理解自己生活的方法。1960年代的香港很壓抑,我正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書寫香港;但也要調整,如何在喜歡那種電影美學的同時,又能觸及現實裏的生活。《灰鴿早晨的話》和我早期的詩,就是在類似的情況下寫成的。
——本書作者也斯
作者也斯(梁秉鈞)被公認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遍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並獲選為「2012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本書是也斯暌違多年後,再度於台灣印行的力作,且全書內容未收錄於簡體版或港版書中,值得愛書人蒐藏、擁有。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由絕版數十年的經典名著《灰鴿早晨的話》全新增訂而成,名作家瘂弦、廖偉棠全力推薦,葉輝、黃寶蓮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也斯
本名梁秉鈞,1949年生,祖籍廣東新會。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任職報社和當中學教師,1978年赴美,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被公認是香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創作領域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攝影、文學評論、文化研究與跨界藝術。
著有散文集:《人間滋味》、《也斯的香港》、《在柏林走路》、《新果自然來》、《昆明的除夕》、《山光水影》、《街巷人物》、《越界的月亮》、《越界書簡》、《城市筆記》、《神話午餐》、《灰鴿早晨的話》。詩集:《蔬菜的政治》、《東西》、《博物館》、《遊離的詩》、《遊詩》、《雷聲與蟬嗚》。小說集:《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越界的行程》、《布拉格的明信片》、《煩惱娃娃的旅程》、《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三魚集》、《島和大陸》、《剪紙》、《養龍人師門》。創作選集:《浮藻》、《半途:梁秉鈞詩選》、《尋找空間》、《梁秉鈞卷》。影像創作《搬家》曾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倫敦電影節放映,記錄了自己對1997的深刻感受。
2012年7月也斯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並在書展上發表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及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最新修訂版。即將出版散文集《浮世巴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青年也斯從香港帶來全新的文學語言,切入的方法也很特別,1972年經我編輯為《灰鴿早晨的話》在台北出版。我很高興這本書四十年後重新問世,讓新一代的讀者能夠認識現今已成為香港文學重鎮的也斯。
——瘂弦(詩人、《聯合報》副刊傳奇主編)
今日閱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學作品,依舊驚艷於它們的大膽超越。就看彼時方才二十左右的也斯一人便可知,散文《灰鴿早晨的話》、詩集《雷聲與蟬鳴》、小說《養龍人師門》等等,均可媲美當時華語文學的最強,同時與世界前衛文學銜接,少年心氣之勇之銳,莫過於此。
——廖偉棠(攝影師、現代吟遊詩人)
〈葉輝讀也斯:〉
這本書堪可說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如何通過閱讀、思考與寫作,於現代主義思潮浩浩蕩蕩的洪流裡尋索、認識乃至找到自己(以及自己在現代世界裡的位置)。
以往也有一些機會,可是往往只憑記憶,還沒有細心重讀,還沒有安靜下來細想,所以都談得很浮泛,比如有一回便這樣說:「上世紀七○年代初,我在旺角友聯購得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邊讀邊想:我找到了……」我從不諱言那是我其後寫了半生專欄最重要的一個參照藍本。
那時還沒有安靜下來,細心想清楚,只能這樣說:「也斯寫〈秋與牙痛〉、〈斷想與斷想〉、〈追問與回答〉、〈書與街道〉、〈這邊和那邊〉、〈書與人〉、〈幻想與文學〉、〈燈和蝴蝶〉、〈歌與餡餅〉、〈雨與胡士托〉……他總是不甘心將自己的想法規限於一個書寫的對象,總是當試用一個『與』字或一個『和』字,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感情、生活細節交織出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新感性,我彷彿看見一個在城市成長的邊緣青年,透過閱讀和觀察,以敏銳而開放的心靈透析一個矛盾而複雜的世界……」
當然還有好一些不用『與』字接連起來,依然帶有「與」的意思的篇章,比如〈風馬牛〉、〈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鴨跟哨子不同〉、〈水花雀粟紙屑〉……其後還有〈豬與電器〉、〈端午與船〉、〈曹雪芹與風箏〉……我讀,我感,我想,大概只是其然,可還沒有想清楚其所以然。
有一回這樣說:「《灰鴿早晨的話》談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談到費靈格蒂(Laurence Ferlinghetti)、加洛克(Jack Kerouac)、堅斯堡或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談到拜雅絲(Joan Baez)、卜狄倫(Bob Dylan)、安地華荷(Andy Warhol)、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談到紀涅(Jean Genet)、高克多(Jean Cocteau)、杜瀋(Marcel Duchamp)、杜赫(Marguerite Duras)、波納(Pierre Bonnard)、勃拉克(Georges Braque)……談到包蓋士或波蓋士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葛蒂莎(Julio Cortazar)、談到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也談莎劇的穆克修(Mercutio)……在在都打開了我的眼界。」彷彿開列了一張記憶裡書單,大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泛泛之談。
那時我說:「那些談文說藝的散文也不純粹是推介書本、電影或別的藝術,而是嘗試將外國文學、電影、繪畫和自己的生活連結起來,是書話,影話、藝話,也是充滿感覺和想像的散文:將兩種閱讀結合起來——閱讀不同的文本,真實就是閱讀自己的成長,以及閱讀自己跟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此所以我說,也斯永遠是我的master。
我當然不是青年也斯唯一的讀者,那是說,受青年也斯啟迪的讀者絕對不止我一人,至少還有一些相熟的文友,乃至一些不相熟的作者,比如夏宇。我猜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時代在幼獅書店翻揭《灰鴿早晨的話》的喜悅——她說其時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卻又乾淨的語言」:「其實那時我還未開始(寫作)耶。」然後,她又讀到也斯翻譯的外國文學(大概是在台灣陸續出版的《美國地下文學選》、《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與鄭臻合編的《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譯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譯者只是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青年):「多麼、多麼適合我的胃口。」
也斯比我年長三年,我比夏宇年長四年,算是同代人吧,也斯早慧,出道也早,如今想來,他不光光是我的master,更儼然是帶領港台兩地同代人的摩西,我們跟隨著他的腳印走出島與半島、繼而跟反叛或反抗的、革命或改革的、向一切強權或霸權說「不」而重新自我定義的現代主義世界相遇。
〈黃寶蓮讀也斯:〉
這是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距離在臺灣第一次閲讀已近四十年。
這本書全港只得天后的中央圖書館一本,放在參考閲覽室的密室裏,需要由專人提取才能借閲。六月天,坐在圖書館内,窗外是維港暑氣逼人的盛夏午後, 手裏捧著書,四十年光陰在書裏未曾有變,而作爲一個讀者,倏然半生已過,作者亦已不再是叱吒少年。
在這四十年時空距離裏,嘗試尋找當年閲讀灰鴿的心情 以及那個十六嵗開始寫詩的作者風貌,以爲會是風雨故人,卻發現當年書裏提到的諸多情事,自己竟然都是後知後覺,讀的時候依稀記得樣樣生鮮,如今才明白當年囫圇吞棗,原因在於個人經驗視野的侷限,那年頭做學生被各種大考小考周考月考期考臨時考,考得焦頭爛額,即使日後上了大學,過得還是單純的學生日子,舞會、郊遊、期末考,再了不起畢業、就業、戀愛、留學,當時的生活世界相對説是狹隘的。
在臺灣那個瓊瑤與皇冠風行的年代、存在主義彌漫的虛無年代,港式武俠片與愛情文藝片盛行的年代,女孩從窗外的遐思去演繹情竇初開的青澀愛情,在貧瘠失血的蒼白青春裡,半生不熟的文藝少女,對人生和社會的缺乏獨立思考,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以一個早熟的文學青年,向我們揭示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面貌。
四十年前的六、七○年代,也斯生長在香港那樣一個殖民城市,文化大革命就在比鄰的中國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巴黎的學運、美國探索的一代、布拉格的坦克、香港左派暴動、以至越戰……。世界風風火火,而我們卻只能依稀感覺到一種隔著距離的模糊騷動,禁忌造成我們對時局政治的冷感,對外面世界的缺乏認知。
也斯生長的香港,當時還是貧乏的社會,欠缺文藝的環境,政治也有所禁制,也斯卻能在閲讀裏找到自由與精神寄托,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母在四九年逃難的時候,什麽沒帶,就帶了一箱一箱的書,也斯從小沉浸在書堆裏,廣泛涉獵文學電影戲劇現代詩,讀了很多翻譯文學,很早就超越同齡人的見識和閲歷,在大學期間就成爲專欄作者,之後在臺灣成爲暢銷作家;彼時沒有排行榜,但凡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有一本《灰鴿早晨的話》以及後來的《神話午餐》。
在那個古典抒情依舊是正統主流的時代,寫文章必須「文以載道 」,學校作文講究起承轉折的八股教條下,也斯的語言充滿現代性,細膩感性兼具詩意,簡潔利落富有理性思考,在當時充滿文藝腔調的文學環境裡,直是一道清風拂面的喜人景色。
也斯的聯想力豐富而且跳躍,不受常規約束,任何題材在他筆下都鮮活靈動,一個牛肝,一個水瓶,一隻鴿子,都能延伸到哲學思維、人生隱喻或者現實的參照裏,他的文字行雲流水,清淡如風而又生機盎然,隨便一個急轉彎就是另一個意象跳躍,但又不脫離他架構的思維邏輯,不時有他的幽默和戯語,寬容、雅量而又不一定樂於屈就的某種執著。
名人推薦:青年也斯從香港帶來全新的文學語言,切入的方法也很特別,1972年經我編輯為《灰鴿早晨的話》在台北出版。我很高興這本書四十年後重新問世,讓新一代的讀者能夠認識現今已成為香港文學重鎮的也斯。
——瘂弦(詩人、《聯合報》副刊傳奇主編)
今日閱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學作品,依舊驚艷於它們的大膽超越。就看彼時方才二十左右的也斯一人便可知,散文《灰鴿早晨的話》、詩集《雷聲與蟬鳴》、小說《養龍人師門》等等,均可媲美當時華語文學的最強,同時與世界前衛文學銜接,少年心氣之勇之銳,莫過於此。
——廖偉棠(攝影...
章節試閱
〈書與街道〉
住的地方塵埃特別多。起初搬來的時候不曉得,早上打開窗子出門去,回來時架上的書本都蒙上一層塵埃。以後有好幾個早晨無緣無故想起葛蒂沙小說裡的一句話:「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許真是一個清潔的城市,但這只不過是因為它的市民打掃得勤快罷了。」有好一陣子腦中只是反反覆覆的這一句話。書本中的塵埃暫時取代了生活中的塵埃,彷彿也真有點迷迷濛濛。然後,走到街上,風一吹,才又覺得那句話也許並不貼切,甚至也沒有什麼幽默了。
住所樓下是修理汽車的,這一帶路上最多見的是汽車,其次要算狗了。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奇形怪狀的汽車,當然,你也可以找到最奇形怪狀的狗,但怎麼也比不上汽車。每天都有不同的破車擱在修理行門前。走過時可以看見吹管的膠喉盤捲在地上,手持的管口噴出火焰;給汽車噴油時空氣中充滿了顏色的霧氣和油漆的香味。修理汽車的人臥在地上,從汽車底伸出半截身子來;或者蹲在一旁把一塊鐵片鎚圓;或者站在車旁,用抹布揩着補過鐵灰的車子,好像揩着他們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汽車與人連結成一體,這些汽車彷彿是活的,你可以給它們安上人性化的形容詞,你可以說它們是笑歪了嘴巴或者砸掉了天靈蓋的,至少,比起用布裹起拋在理髮店前邊溝邊的那隻死狗來,它們是更有生命的了。理髮店的理髮匠們在比較清淡的鐘點圍在對街幾爿舖子的寵物店門前——寵物就是狗的意思——他們沒事可做的時候就跑到那裏看狗,也許他們是為了看那個下午來替狗化妝的日本女子。
汽車就亂擱在修理行門前,反正這裡是橫街,經過的車輛並不擠迫。樓上的住客有時找不到停車位置也託下面的人看着車子,警察來時修理行的人就打電話上去叫他們下來把車開走。對這樣的事情他們自有他們的一套規矩。在外面一瞥只是看見噴漆噴得一團黃一團綠的車身、用舊報紙覆着的車窗和輪胎、拆下來的零件、鐵撬、抹布、鐵棒、膠喉、吹管、油漆、電源變壓器,和許多你叫不出名字的用具。可是它們確是有它們各自的名字,和一個包含着它們和跟它們有關連的人與事的世界,如果你不能使用那種言語就很難進入那個世界了。
單單一些汽車是沒有那麼複雜的。你看看它們碎裂的玻璃窗和凹陷的車頭蓋,你猜想它的歷史,你告訴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你幾乎可以聽見當時煞車的聲音和人們的尖叫,加快跳動的脈搏與張惶,當然那些人們也有他們的歷史,你繼續添上一兩個人物,補充一些細節,你自由地加油添醋,它們也不會反駁你。汽車是這樣,狗卻不同,牠們有時會躺下來曬太陽,可是牠們也會單獨跑進電梯裡或者在街上打架,還有,在半夜蹲在一輛汽車旁邊的小狗是叫人難忘的。
街道上永遠有不同的汽車和狗供你臆度,即使是同樣的汽車和狗,每次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每次走過這些街道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重看同一本書的感覺都是不同的。每次翻閱帶來新的聯想與印象。記憶中的書本跟環境、跟物質,有時也跟人物產生連繫:跟雨天的車廂、跟熱茶的味道、跟疾病、跟殺蟲藥的氣味、跟某人的一句話、跟寒冷、跟倚窗望出去蒼白的夜半街頭的景象相連,跟鎖匙、跟羽毛、跟硫磺、跟雨傘、跟水瓶、跟橡皮擦、跟絲綢的感覺或是跟鐵器拍擊的聲音相連,甚至跟飄飛的塵埃相連,甚至,跟你走過的街道的印象相連。當你想起這一樣的時候連帶想起那一樣。像代數的數字一般可以互相取換。某人在經過銀幕街時說:「這就是你說走過時想起張愛玲的作品的地方?」解釋是不容易的。怎樣解釋一所上海館子的橙色燈光加上賣栗子的攤子加上洗衣舖的一縷縷蒸氣竟然會等於白流蘇或潘汝良或王嬌蕊的世界?解釋是不容易的。說起張愛玲的作品,現在最先想起的是曼楨房中那方曬餿的毛巾和聶傳慶額頭抵在藤箱上印下的凹凸的痕跡。然而在「聯想」的公式中等號的兩邊並不真相等。那些毛巾與痕跡,現在也許已經是我自己腦中摻進許多聯想與解釋而積累成的一個籠統的概念了。
韓尼‧馬格萊有一幅畫用蘋果來代替畫中人的臉孔,那些喜歡用書本中的經驗來代替現實生活經驗的人們底肖像大概就要在臉上掛一本書。比較起來當然是蘋果比較有趣點,而且聽起來沒有那麼傷感。有人說書本是一種逃避,不過可不是只有書本裡的才是一個幻想的奇特世界,有時街頭的世界是更奇怪、更難以置信的。
喜歡街道的人的肖像大概就是在臉上掛一條街了。
這附近的街道可以說並不美麗,至少一個植物愛好者會這樣說。這裡根本沒有夾道的樹木,否則人就要被迫遷徙了。不過這裡不是要說一個植物愛好者的故事。還是說人和街道,或者說,街道和人吧。第一個印象是跟我住的地方隔開三四條街的那所雪糕廠,有一趟從它難得敞開的大門望進去,我看見上千的鐵罐子。要這麼多鐵罐子來作什麼?不曉得。守門的印度人一個人坐在矮凳上,在盈千的鐵罐子的背景中顯得孤掌難鳴。另一趟,我看見裡面擺着數不清的玻璃瓶。
空空的玻璃瓶。物質總是複數的。這些街道上充滿性質不同的舖子,走過一間你看見幾十把掃帚,另一間是幾千個藥瓶,一排排的原子筆,或者一疊疊的元寶溪錢。連寵物店近日也在櫥窗上擺滿一瓶瓶的洗身水、消化劑、防蟲劑、杜虱劑,終有一天杜虱劑會比虱子還多。隔開一道橫巷的上海館子有一天在門前放了個大籮筐,老闆正在把裡面的東西掏進一個盆子裡,走近一看,整箱全是酸蒜。街上一陣風捲起無數紙屑。
「現實」不願意讓它的觀眾挨悶,使物質以複數或者放大的形態出現使人驚奇。可是在這附近碰見的人反而都是單數的或者少數的。單獨坐在停在陰影處的汽車中的男子、在一輛工程車房邊的行人路上的乞丐、沿街搭的攤位中熨衣服的婦人、喝一口水朝陽光噴出來的小孩、站在水族館前凝神的老人——我有一次遠遠看見其中一個水族箱裡有一個張開的貝殼,等我走近時它已經合上,我站在老人的身旁等待,可是它再也不張開了,只有幾尾笨重的魚在苔綠的水中張嘴。還有一個獨臂的送報人,凭着單車,把報紙扔上沒有電梯的幾幢較矮的屋子的三樓或四樓去;還有傍晚時分在餐室獨自吃着煙倉魚的中年男子;有一次在那邊停車場外的石墩上坐着個老婦人,不曉得為什麼坐在那裏,她頭上裹着鮮紅的頭巾,像一個老印第安人,因為某些時代或地域的錯誤而出現在這陌生的地方;另外一趟有兩個痴胖的男子站在街口,其中一個正在滿頭大汗吃力地談話,走過時聽見他的聲音卻是拔尖的女聲,使人聽來吃了一驚,以為是有另外一個人附上他身體假借他的嘴巴說話。
如果一些異乎尋常的事情出現在書本裡,也許就要求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構成一個圓滿的象徵了。可是當它們一絲一忽地補綴成一條街道,你走過時看來卻沒有什麼異議,也許你知道發問也是徒勞的,也許你自己給它一個圓滿的解釋,你看到它們的凌亂時你覺得它們沒有經過細心安排,你看到它們身上冥冥中存在的某種秩序時又相信它們並不是隨便亂湊在一起。現實的世界並不缺乏奇特,同樣它也不缺乏矛盾。書本不能帶人離開這種矛盾,也不能帶人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的車廂裡讀波赫士的短篇,日後回想起來,那個幻想的星球的一角裡,也依稀添進一個破口大罵把乘客推下車去的售票員的影子呢。
〈書與街道〉
住的地方塵埃特別多。起初搬來的時候不曉得,早上打開窗子出門去,回來時架上的書本都蒙上一層塵埃。以後有好幾個早晨無緣無故想起葛蒂沙小說裡的一句話:「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許真是一個清潔的城市,但這只不過是因為它的市民打掃得勤快罷了。」有好一陣子腦中只是反反覆覆的這一句話。書本中的塵埃暫時取代了生活中的塵埃,彷彿也真有點迷迷濛濛。然後,走到街上,風一吹,才又覺得那句話也許並不貼切,甚至也沒有什麼幽默了。
住所樓下是修理汽車的,這一帶路上最多見的是汽車,其次要算狗了。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奇...
推薦序
〈葉輝讀也斯:〉
這本書堪可說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如何通過閱讀、思考與寫作,於現代主義思潮浩浩蕩蕩的洪流裡尋索、認識乃至找到自己(以及自己在現代世界裡的位置)。
以往也有一些機會,可是往往只憑記憶,還沒有細心重讀,還沒有安靜下來細想,所以都談得很浮泛,比如有一回便這樣說:「上世紀七○年代初,我在旺角友聯購得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邊讀邊想:我找到了……」我從不諱言那是我其後寫了半生專欄最重要的一個參照藍本。
那時還沒有安靜下來,細心想清楚,只能這樣說:「也斯寫〈秋與牙痛〉、〈斷想與斷想〉、〈追問與回答〉、〈書與街道〉、〈這邊和那邊〉、〈書與人〉、〈幻想與文學〉、〈燈和蝴蝶〉、〈歌與餡餅〉、〈雨與胡士托〉……他總是不甘心將自己的想法規限於一個書寫的對象,總是當試用一個『與』字或一個『和』字,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感情、生活細節交織出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新感性,我彷彿看見一個在城市成長的邊緣青年,透過閱讀和觀察,以敏銳而開放的心靈透析一個矛盾而複雜的世界……」
當然還有好一些不用『與』字接連起來,依然帶有「與」的意思的篇章,比如〈風馬牛〉、〈淺綠色的車票〉、〈郵票式的藝術〉、〈鴨跟哨子不同〉、〈水花雀粟紙屑〉……其後還有〈豬與電器〉、〈端午與船〉、〈曹雪芹與風箏〉……我讀,我感,我想,大概只是其然,可還沒有想清楚其所以然。
有一回這樣說:「《灰鴿早晨的話》談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談到費靈格蒂(Laurence Ferlinghetti)、加洛克(Jack Kerouac)、堅斯堡或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談到拜雅絲(Joan Baez)、卜狄倫(Bob Dylan)、安地華荷(Andy Warhol)、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談到紀涅(Jean Genet)、高克多(Jean Cocteau)、杜瀋(Marcel Duchamp)、杜赫(Marguerite Duras)、波納(Pierre Bonnard)、勃拉克(Georges Braque)……談到包蓋士或波蓋士或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葛蒂莎(Julio Cortazar)、談到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也談莎劇的穆克修(Mercutio)……在在都打開了我的眼界。」彷彿開列了一張記憶裡書單,大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泛泛之談。
那時我說:「那些談文說藝的散文也不純粹是推介書本、電影或別的藝術,而是嘗試將外國文學、電影、繪畫和自己的生活連結起來,是書話,影話、藝話,也是充滿感覺和想像的散文:將兩種閱讀結合起來——閱讀不同的文本,真實就是閱讀自己的成長,以及閱讀自己跟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此所以我說,也斯永遠是我的master。
我當然不是青年也斯唯一的讀者,那是說,受青年也斯啟迪的讀者絕對不止我一人,至少還有一些相熟的文友,乃至一些不相熟的作者,比如夏宇。我猜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時代在幼獅書店翻揭《灰鴿早晨的話》的喜悅——她說其時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卻又乾淨的語言」:「其實那時我還未開始(寫作)耶。」然後,她又讀到也斯翻譯的外國文學(大概是在台灣陸續出版的《美國地下文學選》、《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與鄭臻合編的《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選》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譯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譯者只是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青年):「多麼、多麼適合我的胃口。」
也斯比我年長三年,我比夏宇年長四年,算是同代人吧,也斯早慧,出道也早,如今想來,他不光光是我的master,更儼然是帶領港台兩地同代人的摩西,我們跟隨著他的腳印走出島與半島、繼而跟反叛或反抗的、革命或改革的、向一切強權或霸權說「不」而重新自我定義的現代主義世界相遇。
〈黃寶蓮讀也斯:〉
這是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距離在臺灣第一次閲讀已近四十年。
這本書全港只得天后的中央圖書館一本,放在參考閲覽室的密室裏,需要由專人提取才能借閲。六月天,坐在圖書館内,窗外是維港暑氣逼人的盛夏午後, 手裏捧著書,四十年光陰在書裏未曾有變,而作爲一個讀者,倏然半生已過,作者亦已不再是叱吒少年。
在這四十年時空距離裏,嘗試尋找當年閲讀灰鴿的心情 以及那個十六嵗開始寫詩的作者風貌,以爲會是風雨故人,卻發現當年書裏提到的諸多情事,自己竟然都是後知後覺,讀的時候依稀記得樣樣生鮮,如今才明白當年囫圇吞棗,原因在於個人經驗視野的侷限,那年頭做學生被各種大考小考周考月考期考臨時考,考得焦頭爛額,即使日後上了大學,過得還是單純的學生日子,舞會、郊遊、期末考,再了不起畢業、就業、戀愛、留學,當時的生活世界相對説是狹隘的。
在臺灣那個瓊瑤與皇冠風行的年代、存在主義彌漫的虛無年代,港式武俠片與愛情文藝片盛行的年代,女孩從窗外的遐思去演繹情竇初開的青澀愛情,在貧瘠失血的蒼白青春裡,半生不熟的文藝少女,對人生和社會的缺乏獨立思考,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以一個早熟的文學青年,向我們揭示另一個嶄新的世界面貌。
四十年前的六、七○年代,也斯生長在香港那樣一個殖民城市,文化大革命就在比鄰的中國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巴黎的學運、美國探索的一代、布拉格的坦克、香港左派暴動、以至越戰……。世界風風火火,而我們卻只能依稀感覺到一種隔著距離的模糊騷動,禁忌造成我們對時局政治的冷感,對外面世界的缺乏認知。
也斯生長的香港,當時還是貧乏的社會,欠缺文藝的環境,政治也有所禁制,也斯卻能在閲讀裏找到自由與精神寄托,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母在四九年逃難的時候,什麽沒帶,就帶了一箱一箱的書,也斯從小沉浸在書堆裏,廣泛涉獵文學電影戲劇現代詩,讀了很多翻譯文學,很早就超越同齡人的見識和閲歷,在大學期間就成爲專欄作者,之後在臺灣成爲暢銷作家;彼時沒有排行榜,但凡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有一本《灰鴿早晨的話》以及後來的《神話午餐》。
在那個古典抒情依舊是正統主流的時代,寫文章必須「文以載道 」,學校作文講究起承轉折的八股教條下,也斯的語言充滿現代性,細膩感性兼具詩意,簡潔利落富有理性思考,在當時充滿文藝腔調的文學環境裡,直是一道清風拂面的喜人景色。
也斯的聯想力豐富而且跳躍,不受常規約束,任何題材在他筆下都鮮活靈動,一個牛肝,一個水瓶,一隻鴿子,都能延伸到哲學思維、人生隱喻或者現實的參照裏,他的文字行雲流水,清淡如風而又生機盎然,隨便一個急轉彎就是另一個意象跳躍,但又不脫離他架構的思維邏輯,不時有他的幽默和戯語,寬容、雅量而又不一定樂於屈就的某种執著。
〈葉輝讀也斯:〉
這本書堪可說明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成長的一代人,如何通過閱讀、思考與寫作,於現代主義思潮浩浩蕩蕩的洪流裡尋索、認識乃至找到自己(以及自己在現代世界裡的位置)。
以往也有一些機會,可是往往只憑記憶,還沒有細心重讀,還沒有安靜下來細想,所以都談得很浮泛,比如有一回便這樣說:「上世紀七○年代初,我在旺角友聯購得也斯的《灰鴿早晨的話》,邊讀邊想:我找到了……」我從不諱言那是我其後寫了半生專欄最重要的一個參照藍本。
那時還沒有安靜下來,細心想清楚,只能這樣說:「也斯寫〈秋與牙痛〉、〈...
目錄
第一輯 灰鴿早晨的話
秋與牙痛
斷夢與斷想
猜
年青人的愛情
生長的夏季
怪獸的教訓
歌與饀餅
看見地下的標誌
追問與回答
風馬牛
虛榮者給虛榮者
雨與胡士托
菩提樹草原
灰鴿早晨的話
乘雨來的人
星期日的金句
海潮吞沒腳印?
對死亡怎樣想
珍茜寶印象
沒有一朵小黃花
男孩子女孩子
持着我的房子走路
燈和蝴蝶
書與人
好像是寫日記
水花雀粟紙屑
無人理會的書
還沒有談夠
淺綠色的車票
郵票式的藝術
文化發達
兩手空空
牛的內臟
這這那那
現在式笑話
一條小小的街道
發生的事
紀湼與拜雅絲
三島由紀夫之死
變一變調子
沒有下頦的愛神
這些小女孩子
送你一隻蚊子
路遇消遙車手
不再討厭莎士比亞
雨天的畫冊
濕漉漉的一天
思想的來去
暗夜行路
蘇姍
獻一朵玫瑰
沒有信派
新年怎樣迎接你
第二輯 書與街道
詩的生長
阿奈叔叔與西貝兒
聽費靈格蒂唸詩
灰色的線
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沙德
這邊和那邊
新的形象
廟宇和交響樂
砍碎辦公檯的人
善說故事的加洛克
夏天的書
現代藝壇的傳奇人物:馬素‧杜瀋
以死亡為題材的幾個短篇
鴨跟哨子不同
讀杜赫的「英國戀人」
關於兩個畫家的短片
聲音
Axolotl
蟑螂的妹妹
羅密歐與穆克修
書與街道
失敗的藝術家
幻想與文學
幾對梧桐憶鳳凰
層層死去只為長出新蕊
歌中不是禪
黑童的詩
想乘地下火車的女孩
做不成的夢
克麗西
第三輯 談灰鴿,論香港
「與」的「中間詩學」:重讀青年也斯的散文 ╱ 葉輝
第二次看《灰鴿早晨的話》╱ 黃寶蓮
第一輯 灰鴿早晨的話
秋與牙痛
斷夢與斷想
猜
年青人的愛情
生長的夏季
怪獸的教訓
歌與饀餅
看見地下的標誌
追問與回答
風馬牛
虛榮者給虛榮者
雨與胡士托
菩提樹草原
灰鴿早晨的話
乘雨來的人
星期日的金句
海潮吞沒腳印?
對死亡怎樣想
珍茜寶印象
沒有一朵小黃花
男孩子女孩子
持着我的房子走路
燈和蝴蝶
書與人
好像是寫日記
水花雀粟紙屑
無人理會的書
還沒有談夠
淺綠色的車票
郵票式的藝術
文化發達
兩手空空
牛的內臟
這這那那
現在式笑話
一條小小的街道
發生的事
紀湼與拜雅絲
三島由紀夫...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