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受到全球矚目,再加上它持有數量龐大的美國債券,你一定會以為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國家、其經濟和人民瞭若指掌。其實不然,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了解……但事實上,不只美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全都應該試著去了解。
無論你是想好好發展事業、大賺一筆財富、抑或妥善利用教育體系,閱讀這本精闢著作的道理和故事,都能讓你受益無窮。
我並無意請讀者認同書中提到的所有「中國」方式。可是,中國的經濟勢力日益茁壯,足以為師、堪以為範。
在《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一書中,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李錦樂教授提出八大原則,介紹華人持久的堅韌力量。李教授是撰寫本書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出生於香港、生長於紐約市中國城。
李教授在企業和教育界擁有令人驚艷的廣泛經歷,還曾在《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擔任投資經理和財務長長達二十多年。
此外,他還曾任教於馬里蘭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大學和馬里蘭洛約拉大學金融系課程,也曾在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教授國際企業。他同時也是全美首位勞工部客座金融市場專家。
李教授在書中除了將自己豐富的經驗傾囊相授之外,還引述許多專家意見,並提出不少特別又難忘的軼事趣聞。他真是個天生的老師,教學方式渾然天成。本書不但將改變一般人對華人的既定看法,你還會發現,對於自己在這個日益國際化的經濟中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看待金融市場的種種機會,以及最佳的個人理財方式等議題,你都會有煥然一新的體悟。閱讀它、享受它、然後利用它大賺一筆!
──艾瑞克‧泰森(Eric Tyson)
報社專欄作家、暢銷書《傻瓜理財術》作者
www.erictyson.com
作者簡介:
李景樂(Michael Justin Lee)
出生於香港,生長於紐約中國城,是經驗豐富的「特許金融分析師」,在美國勞工部擔任首席客座市場專家。曾先後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與喬治城大學執教,目前則任教於馬里蘭大學金融系,還曾經擔任該校理事。
李教授畢業於布朗大學東亞研究系,之後進入安杜華牛頓神學院與紐約大學研究所,自紐約大學取得財務企管碩士學位時,還獲得國際商學榮譽學會(Beta Gamma Sigma)表揚。他是經驗豐富的「特許金融分析師」,曾於西元二○○三年獲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薦舉為全美首位客座市場專家。
譯者簡介: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經濟日報記者,現旅居比利時,為專職譯者。譯作近六十本,包括《華頓商學院的高效談判學》、《散戶投資正典》、《海龜投資法則》、《蓋出你的秒殺商城》等。曾獲經濟部金書獎、政治大學科管好書Top 10等殊榮。個人部落格:Clare的文字譯站。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陶冬 瑞信投資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李偉文 親子教養作家
艾瑞克‧泰森 暢銷書《傻瓜理財術》作者
幾個世紀以來,華人打拼成功的事蹟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無論是十九世紀的移民、還是二十一世紀的「虎媽」蔡美兒,他們都展現了令人驚艷的活力與決心,就算身處最艱困的環境、也要成功達成目標。
華人在全球持續發光發熱,背後的祕訣究竟是什麼?那就是「華人致富之道」──八大祖先智慧和現代策略的無敵組合,人人皆適用:
1. 學習為賺錢之本。
2. 勇闖天涯。
3. 建立關係、有恩必報。
4. 降低債務、釋放資本。
5. 打好理財防衛戰。
6. 切莫高興的太早。
7. 熱愛斯土。
8. 賭風不可長。
透過此書,你將能領悟華人「早種、多種」的哲學。了解如何謹遵經得起時間試煉的上一代智慧、隨時檢視你的優先事項、側重最要緊的事,並讓成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書中整理出許多圖表,讓你明白華人如何利用他們擅長的財富累積原則致富。此外,還有許多能應用於今日經濟的古諺和故事。
本書提供過往由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老智慧並開啟現代之鑰,繪出藍圖、讓你走上康莊大道、朝強大的金融未來邁進。
名人推薦:陶冬 瑞信投資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李偉文 親子教養作家
艾瑞克‧泰森 暢銷書《傻瓜理財術》作者
幾個世紀以來,華人打拼成功的事蹟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無論是十九世紀的移民、還是二十一世紀的「虎媽」蔡美兒,他們都展現了令人驚艷的活力與決心,就算身處最艱困的環境、也要成功達成目標。
華人在全球持續發光發熱,背後的祕訣究竟是什麼?那就是「華人致富之道」──八大祖先智慧和現代策略的無敵組合,人人皆適用:
1. 學習為賺錢之本。
2. 勇闖天涯。
3. 建立關係、有恩必報。
4. 降低債務、釋...
章節試閱
【內容摘錄】
推薦序
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受到全球矚目,再加上它持有數量龐大的美國債券,你一定會以為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國家、其經濟和人民瞭若指掌。其實不然,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了解……但事實上,不只美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全都應該試著去了解。
無論你是想好好發展事業、大賺一筆財富、抑或妥善利用教育體系,閱讀這本精闢著作的道理和故事,都能讓你受益無窮。
我並無意請讀者認同書中提到的所有「中國」方式。可是,中國的經濟勢力日益茁壯,足以為師、堪以為範。
在《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儒家致富智慧》一書中,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李錦樂教授提出八大原則,介紹華人持久的堅韌力量。李教授是撰寫本書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出生於香港、生長於紐約市中國城。
李教授在企業和教育界擁有令人驚艷的廣泛經歷,還曾在《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擔任投資經理和財務長長達二十多年。
此外,他還曾任教於馬里蘭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大學和馬里蘭洛約拉大學金融系課程,也曾在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院教授國際企業。他同時也是全美首位勞工部客座金融市場專家。
李教授在書中除了將自己豐富的經驗傾囊相授之外,還引述許多專家意見,並提出不少特別又難忘的軼事趣聞。他真是個天生的老師,教學方式渾然天成。本書不但將改變一般人對華人的既定看法,你還會發現,對於自己在這個日益國際化的經濟中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看待金融市場的種種機會,以及最佳的個人理財方式等議題,你都會有煥然一新的體悟。閱讀它、享受它、然後利用它大賺一筆!
──艾瑞克‧泰森(Eric Tyson)
報社專欄作家、暢銷書《傻瓜理財術》作者
www.erictyson.com
■前言
鑽石田
且讓中國沉睡,因為當她甦醒,她將撼動全球。
──拿破崙
對拿破崙來說,中國天高皇帝遠,他居然會特別對中國發表高見,實在讓我不可置信。他一生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不懼怕任何強敵,居然能說出如此鞭辟入裡、又透露深深恐懼的話語。拿破崙未曾進一步說明他為何如此看待中國,但近幾年來,許多商場和政治界人士已經開始感同身受。
拿破崙辭世兩個世紀後,全世界對於中國人的了解已經遠超過拿破崙。特別是自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國展開極具野心的資本主義實驗後,中國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包括經濟學家、政治科學家、社會學家、甚至美食家都趕上這一波中國熱潮。我猜,現在中國已經被全球用各種可能的學術角度瓜分、割開、剁碎並切成片來研究。
中國受到注目不是沒有道理的。即便全球陷入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依舊維持復甦力。我認為這份復甦能力正反映出幾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特質。儘管美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中國迅速成長造成的影響,但在政治層面上,緊張態勢卻日益加劇。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企業垂涎於拓展與中國的合作,但許多政客卻持觀望態度。
空氣中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忌妒氣氛。政客們再怎麼極力阻止,也無法反轉歷史的浪潮。如今,這些浪潮已將中國推上世界舞臺。就像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和一九八八年的南韓一樣,中國在二○○八年主辦奧運,這次的粉墨登場雖然不算正式、而且姍姍來遲,但卻驚豔了全世界。
中國的成功不僅僅反映華人的成功。美國社會早已習慣將華裔美籍學生冠上模範生的光環(這也包括其他亞洲族群)。隨便找個對高中、大學校園有點概念的人,問問他對這些學生的看法,我打賭你都會聽到類似的評價。我相信,這種一面倒的評價顯示,在家庭關係、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吃苦耐勞工作觀的綜合作用下,海外華人已經締造了亮麗的成功。
的確,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個人以為尚不足以解釋華人在世界各國活靈活現的原因。因為,上述因素都不是華人獨有的特質。舉例來說,我還沒看過有哪一國人民不重視家庭也不辛勤工作的。我相信華人之所以成功,還有其他原因。
為求數字與公式運算之便,我刻意避開像基因特質這樣的理由,因為就算基因真有作用,對那些沒有這種 DNA 的人毫無幫助。所以,我選出那些任一國家人民都能效法的特質。無論在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之下,即使遭受歧視和壓迫(甚至是在中國本土),全球華人都
持續名留青史,我希望本書提出的原則,能讓每一個人複製出華人的成就。
我明白我闖入的是一個已經有太多人研究的領域。幾百年來,導致人們是貧或富的原因一直讓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傷透腦筋。我認為這是近代最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一。
最後,我居然從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創辦者,羅素‧康威爾(Russell Conwell)說過的寓言當中獲得啟發。這故事是關於一位有錢的農人一心想擁有鑽石,於是他賣掉所有財產,追求他的渴望。但追尋了一輩子還是未能達成目標,最後抑鬱而終。在此同時,買下他房子的人,在房產下方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農人當初若先從自家後院開挖,也會發現鑽石,但他卻離家遠尋。他原有大好機會能找到自己的《鑽石田》(Acres of Diamonds),但卻錯失了。這也就是康威爾這本書的書名由來。
故事的啟示是,遍尋成功千百度,原來機會就在自己身上。康威爾說得巧妙:「鑽石田不在深山遠洋;只要你有心挖掘,會發現它就在自家後院。」康威爾的寓言涵義再清楚不過,他所說的鑽石田就是指我們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人人都蘊藏著鑽石礦。
沒錯,《鑽石田》這本書只是個寓言故事。但我相信其寓意極有道理。人類憑著努力和創造力,就足以發揮無限的可能。幾十年後,經濟學家朱利安‧賽門(Julian Simon)將人類創造力和創新力這個強大的引擎冠上名號,稱之為「終極資源」 (the ultimate resource)。
諾貝爾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甚至將這個議題發展成完整的經濟分科,稱為「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貝克博士將人力資本定義為:我們用來製造經濟價值的整套技術和知識。經過數十年苦心研究,他發現,經濟命運其實操之在我們看待人類行為的態度上面。
在經濟學上,我們都知道,凡是能提高能力、增進績效的事物,都叫做「資本」。金錢是最容易理解的資本形式,但資本其實有無限多種。例如,土地、工廠、甚至人類都符合其定義。不過,貝克博士卻將這份定義做了進一步延伸。
他研究發現,有形資本並非資本的唯一形式。沒錯,人類是資本的一種,但在人的因素當中,包括教育、規矩、勤奮和智力等都是資本形式。這不難理解。試想,勞工若能潛心自修、嚴守本分、勤奮工作,能在經濟層面上創造出多大的價值啊!
這項發現似乎理所當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在貝克博士之前,卻鮮少被人注意。行為特徵能增進人們提升績效的能力,因此顯然符合資本的定義。貝克博士寫道,這類人力資本形式更吸引人,因為人們的知識、技巧、健康或價值和土地或金錢不同,不會像財物一樣被剝奪。
因此,依照貝克博士的說法,就算再窮困的人,也至少擁有一項資本:人力資本,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工作能力。而華人移民美國、遷居全世界時隨身攜帶的正是這種資本。也就是這種人力資本為百萬華人開墾了鑽石田。
整體而言,我認為本書提出的原則綜括了華人身上特別多的人力資本形式。每一原則各以專章探討。我相信讀者看完全書後,會發現有些原則顯而易見,那也沒有關係,只要讀者覺得受用即可。事實上,老實說,基於實用的目的,我並不想提出不合直覺的原則。因為如此一來,還需提出一大堆證明,這已超過本書的宗旨。所以我只列出讀者容易接受的原則,以便讓他們覺得能夠立即實行。
在此強調,我沒有說這些原則只有中國人獨有。我知道它們多半也能用來解釋其他人們成功的原因。然而,基於我的興趣範圍和我的個人背景,我的論點遍指全球華人,而不特別將中國本土的中國人和海外中國人做區隔。
另外,還得讓各位讀者知道,我本人並沒有特別努力實踐這些原則。我真希望當初自己能這麼做。一想到曾經與這些原則背道而馳、失足犯錯,我就忍不住打寒顫。不過,過去的經驗也讓我受益良多,我了解我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以及悔不當初少年時。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是想提醒我的孩子們,別忘了我們祖先的成就。我希望他們能將這些原則身體力行,勝過他們的老爸。
第二個動機,是鼓勵其他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文化的中國人。希望這本書能釐清中國文化的幾個層面,引導他們展開探索之路。
最後一個動機,是希望喚起非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注意。美國開始吹起中國風,我認為現在是開始了解中國的好時機。我真心相信任何人都能毫無障礙地實行這些原則。事實上,我非常希望讀者可以起而效尤。因為更多的成功事蹟能讓這些中國原則獲得更廣泛的驗證。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西元二○一○年底,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蔡教授在文中描述自己是如何使用嚴厲手段來教育她的孩子,包括禁止結交課後玩伴、不看電視、不使用電腦,再加上每天數小時練習樂器。這還只是開始。廣大讀者看到如此駭然的教育方式後,抗議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飛來,紛紛抨擊蔡教授的殘酷。我自己也是中國移民的子女,對於「虎媽」蔡美兒書中提到的教育方式,我並不認同。但我認為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華人父母是如何重視教育過程。
巧的是,就在同一時間,有一份全球性調查報告出爐,雖然它未受到應有的矚目,但其重要性更勝於蔡女士的文章。
位於巴黎的重要非政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最近發布了影響卓著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研究。這份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評估 OECD 三十四個會員國、就讀公立學校的十五歲學童在閱讀、科學和數學能力的表現。想不到調查結果不僅讓美國納稅人大失所望,美國教育部一定也感到灰心。
因為根據 OECD 的排名,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財富鼎盛的大國,學童的數學表現居然只
排第三十一名。美國人的數學成績不佳,已經不算是新聞了,但讓我意外的是,他們在科學上的排名也不過第二十三。想想看,強大的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加州科技大學(Cal Tech)這樣首屈一指的學校,在科學評量上卻排名後段班。
要完全體會美國的窘境,得先知道美國經濟在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有多大。很少有人清楚,美國經濟占全球產出高達四分之一左右、把中國拋在其後,是實至名歸的經濟老大哥!可是,美國的教育成績單滿江紅,經濟龍頭的地位恐怕不保。
對於美國這樣的已開發經濟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是繼續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美國經濟早就不再以傑弗遜的理想農業社會為發展目標。最新統計顯示,美國的農業人口只占 5%。儘管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石(我偶爾還看到汽車保險桿貼紙寫著:「沒有農場,就沒有食物。阿們!」),但農業已經不算是高獲利產業。
那些煙囪林立的重工業也是一樣,不再為全美勞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重工業就業規模便停止擴張,這是個淒涼的事實。
然而,雖然上述產業開始萎縮,從服務業發展出來的知識經濟中,卻有不少新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包括 IBM 和惠普(Hewlett-Packard)等歷久彌新的電腦公司,以及微軟(Microsoft)、Google 和 Facebook 這些新興軟體巨人。這些後起之秀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皆以科學知識為後盾。
科學技術的重要,不僅限於美國這樣高度發展的國家。對於那些長年因共產主義荼毒而停滯不前、現在才開始工業化、企圖急起直追的國家來說,科學和科技更是他們衝入第一世界的跳板。中國和俄國都是鮮明的例子。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遠東國家顯然有一套。為了後代子孫著想,歐美國家必須設法拉近自己和這些國家的差距──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
這些亞洲國家的表現為什麼會遠遠領先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呢?最簡單的答案是,這些亞洲國家非常重視教育,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尚不足以解釋一切。這些文化為什麼會如此重視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關鍵所在。
這個問題得問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這位偉大哲學家流傳給我們的古老價值觀影響卻絲毫不減。雖然現今很少有人費心研讀原始古文,但孔子學說對於遠東文化的影響絕對不容置疑。正因如此,忠、義、禮、行等價值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些奉行孔子學說的國家,用這些價值創造出在教育上的成就。從 OECD 的調查結果可明顯看出,重視儒家思想的國家,教育成果斐然。
中國價值根基
孔子的儒家思想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稱得上宗教,各方看法不同,但它無疑地結合了道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成為中國文化基礎。更重要的是,儒家絲毫沒有神祕色彩。與其說它是宗教,不如說它是道德哲學。因此,無論人們信奉何種宗教,都能夠接受儒家思想。
孔子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但他早年卻不得志,不過是個對腐敗王朝感到失望的平民。可是,即使孔子身處中國君主政體,他卻比西方多數政治理論家都還要早體悟到「主權在民」的觀念。統治者需聆聽民意、公正公平。當統治者恣行暴政,人民有權讓國家回到正軌、恢復和諧、和平的社會秩序。這種雙向制衡不限於君主與人民之間,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之間也是一樣。
儒家思想雖稱不上宗教,但它顯然是一整套讓人生更美好的道德哲學。儒家教義並非全部由孔子親自撰寫,但整體來說,是一套行得通的生活哲學,成為人們行為對錯、支配人類關係的信念系統。
儒家思想當然不是世上唯一的信念系統。世上能與之匹敵的思想絕對不勝枚舉,可是儒家思想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它只著重向「善」。無論是飲食、祭典、祭拜儀式等都須遵行,而且只能奉行適當的禮制。這就是所謂的儒家道德自我修養。
道德自我修養,這個名詞本身也饒富教育意義。它將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強調個人意志。這表示它堅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將人類精神層次提升於本性之上。那些受儒家影響的文化中,教育方針往往有這方面的意味。
儒家道德自我修養涵蓋非常廣泛。人類一切重要關係都有戒律,堪稱創造大同世界的最高指導哲學。依照儒家思想,每個人從修身做起、最後達到平天下的境界,過程當中,永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基本上,儒家哲學認為,要達成社會和諧,借用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專有名詞來說,得從個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做起。儒家主張人初生皆為璞玉,擁有同樣的潛能,但潛能必須加以開發。唯有致力發展這份潛能,才能確保道德行為不致脫軌,否則將危及個人品行,也阻礙世界和諧。
未經教化的璞玉不但無力盡一己之責,更糟糕的是,世界大同的進程會被這些人所拖垮。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這份責任有多重大。假如某人擁有造福社會的能力,卻不加以發揮,此人是否有道德過錯?如果我們只需透過自我教育就能促進世界和諧,但卻不去實行,那麼,我們是否罪大惡極?對此,《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作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絕對深表贊同。
在儒家看來,道德修養不僅是可行之道、更是絕對必要。這也是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求知若渴的動機。不過,雖然教育能提升一個人的賺錢能力,但它絕對不僅侷限於一般人所想的實用性價值。而且,也不是光為了教育本身。一個博學、但在儒家看來屬於缺德的人,其實和未受教育的人沒有兩樣。(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不讀好書的人和文盲大同小異。」)
談到重點了。以中國為首的儒家社會之所以側重教育,是因為教育是成為完人的唯一手段。光為了教育而教育是不夠的。
當社會道德瀕臨淪喪時,東亞國家人民、以及包括我父母在內的新一代東亞移民將教育奉為至高圭臬,何奇之有?無論他們知不知道,全亞洲人民都得感謝孔夫子為我們定下的偉大準則。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一部)
這是個廣為流傳的古老故事,上了年紀的讀者也許會備感熟悉。這個故事講到了寬大慷慨的情操和美國的遍地黃金,也講到逆境中求勝的情況,並描述華人如何憑堅定意志創造成功。
故事發生在美國,並不侷限於華人身上。自由女神像下方刻著這麼一段話:「把你那勞瘁悲慘、渴望自由呼吸的靈魂交給我。」在如此盛情的邀請之下,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紛紛投向美國的懷抱。他們為什麼要冒險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新大陸呢?雖然多數中國移民是從美國西岸進入,但歐洲移民也是一樣的情況。
當然,我們都已經知道答案了: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即使我們一再聽聞相同理由,它依舊是一個偉大又神聖的目標。這些移民之前是如何水深火熱,我們只能憑空想像,但他們的遭遇都很類似:都受到國王、沙皇、皇帝等統治者的迫害。而且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他們聽聞新世界有個很棒的地方。聽說那裡的街道都是用黃金鋪成,而且他們還可能真的相信了。聽說那裡宗教自由、對各種信仰和膚色一律寬容。聽說那裡有無窮的賺錢致富機會。當然也聽聞了那裡有讓子女受教育的希望。
於是他們展開冒險旅程,向此生可能無法再見的親友們道別。整個過程驚險萬分,船在大海中不停搖晃、令人噁心不適,擁擠惡臭的臥舖讓人無法入眠。食物難以下嚥,但他們別無選擇,只得硬是吞下。為求自保,年輕人結黨成群。不知為何,瑣碎的紛爭也可能演變為逞凶鬥狠。
在海上漂流好幾個禮拜,神聖的一刻終於降臨,他們看到遠方有個模糊的人形。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上百名乘客都站上甲板,看著這座愈來愈大的形像。他們還看不清楚它的容貌,但大家都已心知肚明。這不僅是法國對美國的偉大餽贈,更代表了他們一輩子渴望的夢想,它就是自由女神像。
下船後,這些能吃苦耐勞的人們立刻就地安頓,在紐約市最接近他們下船的艾利斯島附近落腳。這裡是紐約市下東城,充斥著骯髒、殘暴、又往往短命的人生。這裡的居住環境比污臭的輪船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它不再是暫時的棲身之地。我對這裡的居住環境再清楚不過,我就是在這裡長大。
少數人認為在這裡受苦不值得,同樣是水深火熱,他們寧願選擇故鄉的水深火熱。不過,多數人忍耐著待了下來,從不質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明智,只一再地鍛鍊著自己的意志力。
一年又一年,老一輩移民也許不會說英文,但他們的子女不僅學會了英文,更學會了許多事情。他們浸淫在新世界的藝術與科學薰陶中。他們努力學習,自小學便嶄露頭角,然後一直到國中、高中。大學畢業典禮上,他們站在畢業生隊伍中,享受著這榮耀的時刻。他們的父母掩不住滿心的喜悅,幾十年前促使他們來到美國的夢想終於成真。他們成功了。他們實現了美國夢。
多數中國移民從西岸進入,並沒有看到自由女神像。不過,這條移民之路不但描述了中國移民的坎坷經歷,在他們之前,猶太人、俄國人、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等無數移民也走過相同的道路。他們追尋的都是教育價值的機會,中國移民更是典型代表。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二部)
美國故事有新版本,一樣鼓舞人心。這是資訊時代的美國夢故事。在這個版本當中,人們不再孤注一擲,但野心不減。他們不再勞瘁悲慘、也不是因為渴望自由呼吸。他們的確心有渴望,但渴望的是那些在自己國家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些夢想比以往更為崇高。他們不僅僅想謀生、還想海撈一筆。他們比上一代移民更確定美國是機會樂土,因為他們已經聽聞不少成功的經驗,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因此他們也來到了美國。
這些人並不貧窮;他們放棄了家鄉的大好機會。以他們的能力來說,他們放棄的機會已經夠讓人羨慕,但他們卻寧願捨棄,為的是讓他們最棒的資產得以充分發揮,那就是他們的知識和野心,他們真正的人力資本。
他們並非搭乘擁擠不堪的移民船,而是坐上最新型的飛機,搞不好還是頭等艙。他們不在艾利斯島登陸,美國大陸他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下了飛機,稍做了解之後,他們便直奔大學校園。
他們不是大學新鮮人,多數人之前都上過大學。有些人甚至已經取得一、兩個學位。可是,求學的腳步不曾停歇。他們渴望吸收更多知識,因此申請了碩士班、博士班、法律學分班或商業學分班。他們在家鄉都已經有這方面的學位,但他們知道在這裡求得的知識更有價值。
於是,他們繼續進修專業。他們比以前更嚴厲地鞭策自己,因為他們同時還得學好英文。不過他們如願跑到學業終點。
接著,賺錢的時候到了。他們一樣不敢鬆懈,繼續努力。無論他們來自哪一個國家,他們都學會如何搶收美國自由市場的果實。他們在美國金融機構的交易大廳、在矽谷實驗室、在全國各大企業的主管辦公室裡搶收豐碩果實。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們都將透過教育建立的人力資本發揮到極致。對於新世代而言,這就是──「華人致富之道」。
【內容摘錄】
推薦序
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受到全球矚目,再加上它持有數量龐大的美國債券,你一定會以為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對於中國這個國家、其經濟和人民瞭若指掌。其實不然,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了解……但事實上,不只美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全都應該試著去了解。
無論你是想好好發展事業、大賺一筆財富、抑或妥善利用教育體系,閱讀這本精闢著作的道理和故事,都能讓你受益無窮。
我並無意請讀者認同書中提到的所有「中國」方式。可是,中國的經濟勢力日益茁壯,足以為師、堪以為範。
在《後院的鑽石田:一位華人父親想留給子女的...
作者序
前言
鑽石田
且讓中國沉睡,因為當她甦醒,她將撼動全球。
──拿破崙
對拿破崙來說,中國天高皇帝遠,他居然會特別對中國發表高見,實在讓我不可置信。他一生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不懼怕任何強敵,居然能說出如此鞭辟入裡、又透露深深恐懼的話語。拿破崙未曾進一步說明他為何如此看待中國,但近幾年來,許多商場和政治界人士已經開始感同身受。
拿破崙辭世兩個世紀後,全世界對於中國人的了解已經遠超過拿破崙。特別是自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國展開極具野心的資本主義實驗後,中國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包括經濟學家、政治科學家、社會學家、甚至美食家都趕上這一波中國熱潮。我猜,現在中國已經被全球用各種可能的學術角度瓜分、割開、剁碎並切成片來研究。
中國受到注目不是沒有道理的。即便全球陷入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依舊維持復甦力。我認為這份復甦能力正反映出幾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特質。儘管美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中國迅速成長造成的影響,但在政治層面上,緊張態勢卻日益加劇。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企業垂涎於拓展與中國的合作,但許多政客卻持觀望態度。
空氣中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忌妒氣氛。政客們再怎麼極力阻止,也無法反轉歷史的浪潮。如今,這些浪潮已將中國推上世界舞臺。就像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和一九八八年的南韓一樣,中國在二○○八年主辦奧運,這次的粉墨登場雖然不算正式、而且姍姍來遲,但卻驚豔了全世界。
中國的成功不僅僅反映華人的成功。美國社會早已習慣將華裔美籍學生冠上模範生的光環(這也包括其他亞洲族群)。隨便找個對高中、大學校園有點概念的人,問問他對這些學生的看法,我打賭你都會聽到類似的評價。我相信,這種一面倒的評價顯示,在家庭關係、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吃苦耐勞工作觀的綜合作用下,海外華人已經締造了亮麗的成功。
的確,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個人以為尚不足以解釋華人在世界各國活靈活現的原因。因為,上述因素都不是華人獨有的特質。舉例來說,我還沒看過有哪一國人民不重視家庭也不辛勤工作的。我相信華人之所以成功,還有其他原因。
為求數字與公式運算之便,我刻意避開像基因特質這樣的理由,因為就算基因真有作用,對那些沒有這種 DNA 的人毫無幫助。所以,我選出那些任一國家人民都能效法的特質。無論在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之下,即使遭受歧視和壓迫(甚至是在中國本土),全球華人都
持續名留青史,我希望本書提出的原則,能讓每一個人複製出華人的成就。
我明白我闖入的是一個已經有太多人研究的領域。幾百年來,導致人們是貧或富的原因一直讓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傷透腦筋。我認為這是近代最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一。
最後,我居然從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創辦者,羅素‧康威爾(Russell Conwell)說過的寓言當中獲得啟發。這故事是關於一位有錢的農人一心想擁有鑽石,於是他賣掉所有財產,追求他的渴望。但追尋了一輩子還是未能達成目標,最後抑鬱而終。在此同時,買下他房子的人,在房產下方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農人當初若先從自家後院開挖,也會發現鑽石,但他卻離家遠尋。他原有大好機會能找到自己的《鑽石田》(Acres of Diamonds),但卻錯失了。這也就是康威爾這本書的書名由來。
故事的啟示是,遍尋成功千百度,原來機會就在自己身上。康威爾說得巧妙:「鑽石田不在深山遠洋;只要你有心挖掘,會發現它就在自家後院。」康威爾的寓言涵義再清楚不過,他所說的鑽石田就是指我們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人人都蘊藏著鑽石礦。
沒錯,《鑽石田》這本書只是個寓言故事。但我相信其寓意極有道理。人類憑著努力和創造力,就足以發揮無限的可能。幾十年後,經濟學家朱利安‧賽門(Julian Simon)將人類創造力和創新力這個強大的引擎冠上名號,稱之為「終極資源」 (the ultimate resource)。
諾貝爾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甚至將這個議題發展成完整的經濟分科,稱為「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貝克博士將人力資本定義為:我們用來製造經濟價值的整套技術和知識。經過數十年苦心研究,他發現,經濟命運其實操之在我們看待人類行為的態度上面。
在經濟學上,我們都知道,凡是能提高能力、增進績效的事物,都叫做「資本」。金錢是最容易理解的資本形式,但資本其實有無限多種。例如,土地、工廠、甚至人類都符合其定義。不過,貝克博士卻將這份定義做了進一步延伸。
他研究發現,有形資本並非資本的唯一形式。沒錯,人類是資本的一種,但在人的因素當中,包括教育、規矩、勤奮和智力等都是資本形式。這不難理解。試想,勞工若能潛心自修、嚴守本分、勤奮工作,能在經濟層面上創造出多大的價值啊!
這項發現似乎理所當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但在貝克博士之前,卻鮮少被人注意。行為特徵能增進人們提升績效的能力,因此顯然符合資本的定義。貝克博士寫道,這類人力資本形式更吸引人,因為人們的知識、技巧、健康或價值和土地或金錢不同,不會像財物一樣被剝奪。
因此,依照貝克博士的說法,就算再窮困的人,也至少擁有一項資本:人力資本,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工作能力。而華人移民美國、遷居全世界時隨身攜帶的正是這種資本。也就是這種人力資本為百萬華人開墾了鑽石田。
整體而言,我認為本書提出的原則綜括了華人身上特別多的人力資本形式。每一原則各以專章探討。我相信讀者看完全書後,會發現有些原則顯而易見,那也沒有關係,只要讀者覺得受用即可。事實上,老實說,基於實用的目的,我並不想提出不合直覺的原則。因為如此一來,還需提出一大堆證明,這已超過本書的宗旨。所以我只列出讀者容易接受的原則,以便讓他們覺得能夠立即實行。
在此強調,我沒有說這些原則只有中國人獨有。我知道它們多半也能用來解釋其他人們成功的原因。然而,基於我的興趣範圍和我的個人背景,我的論點遍指全球華人,而不特別將中國本土的中國人和海外中國人做區隔。
另外,還得讓各位讀者知道,我本人並沒有特別努力實踐這些原則。我真希望當初自己能這麼做。一想到曾經與這些原則背道而馳、失足犯錯,我就忍不住打寒顫。不過,過去的經驗也讓我受益良多,我了解我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以及悔不當初少年時。
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動機,是想提醒我的孩子們,別忘了我們祖先的成就。我希望他們能將這些原則身體力行,勝過他們的老爸。
第二個動機,是鼓勵其他沒有機會探索自己文化的中國人。希望這本書能釐清中國文化的幾個層面,引導他們展開探索之路。
最後一個動機,是希望喚起非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注意。美國開始吹起中國風,我認為現在是開始了解中國的好時機。我真心相信任何人都能毫無障礙地實行這些原則。事實上,我非常希望讀者可以起而效尤。因為更多的成功事蹟能讓這些中國原則獲得更廣泛的驗證。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西元二○一○年底,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蔡教授在文中描述自己是如何使用嚴厲手段來教育她的孩子,包括禁止結交課後玩伴、不看電視、不使用電腦,再加上每天數小時練習樂器。這還只是開始。廣大讀者看到如此駭然的教育方式後,抗議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飛來,紛紛抨擊蔡教授的殘酷。我自己也是中國移民的子女,對於「虎媽」蔡美兒書中提到的教育方式,我並不認同。但我認為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華人父母是如何重視教育過程。
巧的是,就在同一時間,有一份全球性調查報告出爐,雖然它未受到應有的矚目,但其重要性更勝於蔡女士的文章。
位於巴黎的重要非政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最近發布了影響卓著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研究。這份研究每三年進行一次,評估 OECD 三十四個會員國、就讀公立學校的十五歲學童在閱讀、科學和數學能力的表現。想不到調查結果不僅讓美國納稅人大失所望,美國教育部一定也感到灰心。
因為根據 OECD 的排名,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財富鼎盛的大國,學童的數學表現居然只
排第三十一名。美國人的數學成績不佳,已經不算是新聞了,但讓我意外的是,他們在科學上的排名也不過第二十三。想想看,強大的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加州科技大學(Cal Tech)這樣首屈一指的學校,在科學評量上卻排名後段班。
要完全體會美國的窘境,得先知道美國經濟在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有多大。很少有人清楚,美國經濟占全球產出高達四分之一左右、把中國拋在其後,是實至名歸的經濟老大哥!可是,美國的教育成績單滿江紅,經濟龍頭的地位恐怕不保。
對於美國這樣的已開發經濟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是繼續發展的首要驅動力,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美國經濟早就不再以傑弗遜的理想農業社會為發展目標。最新統計顯示,美國的農業人口只占 5%。儘管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石(我偶爾還看到汽車保險桿貼紙寫著:「沒有農場,就沒有食物。阿們!」),但農業已經不算是高獲利產業。
那些煙囪林立的重工業也是一樣,不再為全美勞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的重工業就業規模便停止擴張,這是個淒涼的事實。
然而,雖然上述產業開始萎縮,從服務業發展出來的知識經濟中,卻有不少新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包括 IBM 和惠普(Hewlett-Packard)等歷久彌新的電腦公司,以及微軟(Microsoft)、Google 和 Facebook 這些新興軟體巨人。這些後起之秀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皆以科學知識為後盾。
科學技術的重要,不僅限於美國這樣高度發展的國家。對於那些長年因共產主義荼毒而停滯不前、現在才開始工業化、企圖急起直追的國家來說,科學和科技更是他們衝入第一世界的跳板。中國和俄國都是鮮明的例子。
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遠東國家顯然有一套。為了後代子孫著想,歐美國家必須設法拉近自己和這些國家的差距──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
這些亞洲國家的表現為什麼會遠遠領先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呢?最簡單的答案是,這些亞洲國家非常重視教育,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尚不足以解釋一切。這些文化為什麼會如此重視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關鍵所在。
這個問題得問中國的至聖先師──孔子。時代的巨輪不停轉動,這位偉大哲學家流傳給我們的古老價值觀影響卻絲毫不減。雖然現今很少有人費心研讀原始古文,但孔子學說對於遠東文化的影響絕對不容置疑。正因如此,忠、義、禮、行等價值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些奉行孔子學說的國家,用這些價值創造出在教育上的成就。從 OECD 的調查結果可明顯看出,重視儒家思想的國家,教育成果斐然。
中國價值根基
孔子的儒家思想究竟是什麼?它是否稱得上宗教,各方看法不同,但它無疑地結合了道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成為中國文化基礎。更重要的是,儒家絲毫沒有神祕色彩。與其說它是宗教,不如說它是道德哲學。因此,無論人們信奉何種宗教,都能夠接受儒家思想。
孔子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但他早年卻不得志,不過是個對腐敗王朝感到失望的平民。可是,即使孔子身處中國君主政體,他卻比西方多數政治理論家都還要早體悟到「主權在民」的觀念。統治者需聆聽民意、公正公平。當統治者恣行暴政,人民有權讓國家回到正軌、恢復和諧、和平的社會秩序。這種雙向制衡不限於君主與人民之間,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之間也是一樣。
儒家思想雖稱不上宗教,但它顯然是一整套讓人生更美好的道德哲學。儒家教義並非全部由孔子親自撰寫,但整體來說,是一套行得通的生活哲學,成為人們行為對錯、支配人類關係的信念系統。
儒家思想當然不是世上唯一的信念系統。世上能與之匹敵的思想絕對不勝枚舉,可是儒家思想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它只著重向「善」。無論是飲食、祭典、祭拜儀式等都須遵行,而且只能奉行適當的禮制。這就是所謂的儒家道德自我修養。
道德自我修養,這個名詞本身也饒富教育意義。它將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強調個人意志。這表示它堅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將人類精神層次提升於本性之上。那些受儒家影響的文化中,教育方針往往有這方面的意味。
儒家道德自我修養涵蓋非常廣泛。人類一切重要關係都有戒律,堪稱創造大同世界的最高指導哲學。依照儒家思想,每個人從修身做起、最後達到平天下的境界,過程當中,永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基本上,儒家哲學認為,要達成社會和諧,借用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專有名詞來說,得從個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做起。儒家主張人初生皆為璞玉,擁有同樣的潛能,但潛能必須加以開發。唯有致力發展這份潛能,才能確保道德行為不致脫軌,否則將危及個人品行,也阻礙世界和諧。
未經教化的璞玉不但無力盡一己之責,更糟糕的是,世界大同的進程會被這些人所拖垮。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這份責任有多重大。假如某人擁有造福社會的能力,卻不加以發揮,此人是否有道德過錯?如果我們只需透過自我教育就能促進世界和諧,但卻不去實行,那麼,我們是否罪大惡極?對此,《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作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絕對深表贊同。
在儒家看來,道德修養不僅是可行之道、更是絕對必要。這也是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求知若渴的動機。不過,雖然教育能提升一個人的賺錢能力,但它絕對不僅侷限於一般人所想的實用性價值。而且,也不是光為了教育本身。一個博學、但在儒家看來屬於缺德的人,其實和未受教育的人沒有兩樣。(馬克‧吐溫也說過類似的話:「不讀好書的人和文盲大同小異。」)
談到重點了。以中國為首的儒家社會之所以側重教育,是因為教育是成為完人的唯一手段。光為了教育而教育是不夠的。
當社會道德瀕臨淪喪時,東亞國家人民、以及包括我父母在內的新一代東亞移民將教育奉為至高圭臬,何奇之有?無論他們知不知道,全亞洲人民都得感謝孔夫子為我們定下的偉大準則。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一部)
這是個廣為流傳的古老故事,上了年紀的讀者也許會備感熟悉。這個故事講到了寬大慷慨的情操和美國的遍地黃金,也講到逆境中求勝的情況,並描述華人如何憑堅定意志創造成功。
故事發生在美國,並不侷限於華人身上。自由女神像下方刻著這麼一段話:「把你那勞瘁悲慘、渴望自由呼吸的靈魂交給我。」在如此盛情的邀請之下,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紛紛投向美國的懷抱。他們為什麼要冒險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新大陸呢?雖然多數中國移民是從美國西岸進入,但歐洲移民也是一樣的情況。
當然,我們都已經知道答案了: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即使我們一再聽聞相同理由,它依舊是一個偉大又神聖的目標。這些移民之前是如何水深火熱,我們只能憑空想像,但他們的遭遇都很類似:都受到國王、沙皇、皇帝等統治者的迫害。而且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
他們聽聞新世界有個很棒的地方。聽說那裡的街道都是用黃金鋪成,而且他們還可能真的相信了。聽說那裡宗教自由、對各種信仰和膚色一律寬容。聽說那裡有無窮的賺錢致富機會。當然也聽聞了那裡有讓子女受教育的希望。
於是他們展開冒險旅程,向此生可能無法再見的親友們道別。整個過程驚險萬分,船在大海中不停搖晃、令人噁心不適,擁擠惡臭的臥舖讓人無法入眠。食物難以下嚥,但他們別無選擇,只得硬是吞下。為求自保,年輕人結黨成群。不知為何,瑣碎的紛爭也可能演變為逞凶鬥狠。
在海上漂流好幾個禮拜,神聖的一刻終於降臨,他們看到遠方有個模糊的人形。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上百名乘客都站上甲板,看著這座愈來愈大的形像。他們還看不清楚它的容貌,但大家都已心知肚明。這不僅是法國對美國的偉大餽贈,更代表了他們一輩子渴望的夢想,它就是自由女神像。
下船後,這些能吃苦耐勞的人們立刻就地安頓,在紐約市最接近他們下船的艾利斯島附近落腳。這裡是紐約市下東城,充斥著骯髒、殘暴、又往往短命的人生。這裡的居住環境比污臭的輪船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它不再是暫時的棲身之地。我對這裡的居住環境再清楚不過,我就是在這裡長大。
少數人認為在這裡受苦不值得,同樣是水深火熱,他們寧願選擇故鄉的水深火熱。不過,多數人忍耐著待了下來,從不質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明智,只一再地鍛鍊著自己的意志力。
一年又一年,老一輩移民也許不會說英文,但他們的子女不僅學會了英文,更學會了許多事情。他們浸淫在新世界的藝術與科學薰陶中。他們努力學習,自小學便嶄露頭角,然後一直到國中、高中。大學畢業典禮上,他們站在畢業生隊伍中,享受著這榮耀的時刻。他們的父母掩不住滿心的喜悅,幾十年前促使他們來到美國的夢想終於成真。他們成功了。他們實現了美國夢。
多數中國移民從西岸進入,並沒有看到自由女神像。不過,這條移民之路不但描述了中國移民的坎坷經歷,在他們之前,猶太人、俄國人、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等無數移民也走過相同的道路。他們追尋的都是教育價值的機會,中國移民更是典型代表。
偉大美國的故事(第二部)
美國故事有新版本,一樣鼓舞人心。這是資訊時代的美國夢故事。在這個版本當中,人們不再孤注一擲,但野心不減。他們不再勞瘁悲慘、也不是因為渴望自由呼吸。他們的確心有渴望,但渴望的是那些在自己國家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些夢想比以往更為崇高。他們不僅僅想謀生、還想海撈一筆。他們比上一代移民更確定美國是機會樂土,因為他們已經聽聞不少成功的經驗,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因此他們也來到了美國。
這些人並不貧窮;他們放棄了家鄉的大好機會。以他們的能力來說,他們放棄的機會已經夠讓人羨慕,但他們卻寧願捨棄,為的是讓他們最棒的資產得以充分發揮,那就是他們的知識和野心,他們真正的人力資本。
他們並非搭乘擁擠不堪的移民船,而是坐上最新型的飛機,搞不好還是頭等艙。他們不在艾利斯島登陸,美國大陸他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下了飛機,稍做了解之後,他們便直奔大學校園。
他們不是大學新鮮人,多數人之前都上過大學。有些人甚至已經取得一、兩個學位。可是,求學的腳步不曾停歇。他們渴望吸收更多知識,因此申請了碩士班、博士班、法律學分班或商業學分班。他們在家鄉都已經有這方面的學位,但他們知道在這裡求得的知識更有價值。
於是,他們繼續進修專業。他們比以前更嚴厲地鞭策自己,因為他們同時還得學好英文。不過他們如願跑到學業終點。
接著,賺錢的時候到了。他們一樣不敢鬆懈,繼續努力。無論他們來自哪一個國家,他們都學會如何搶收美國自由市場的果實。他們在美國金融機構的交易大廳、在矽谷實驗室、在全國各大企業的主管辦公室裡搶收豐碩果實。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們都將透過教育建立的人力資本發揮到極致。對於新世代而言,這就是──「華人致富之道」。
前言
鑽石田
且讓中國沉睡,因為當她甦醒,她將撼動全球。
──拿破崙
對拿破崙來說,中國天高皇帝遠,他居然會特別對中國發表高見,實在讓我不可置信。他一生從未踏上中國土地、不懼怕任何強敵,居然能說出如此鞭辟入裡、又透露深深恐懼的話語。拿破崙未曾進一步說明他為何如此看待中國,但近幾年來,許多商場和政治界人士已經開始感同身受。
拿破崙辭世兩個世紀後,全世界對於中國人的了解已經遠超過拿破崙。特別是自一九七○年代末期,中國展開極具野心的資本主義實驗後,中國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包括經濟學家、政治科...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鑽石田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第二章 勇闖天涯
第三章 了解關係的價值
第四章 債務降至最低
第五章 打好理財防衛戰
第六章 切莫高興的太早
第七章 熱愛斯土
第八章 賭風不可長
後記
推薦序
前言 鑽石田
第一章 從教育學「功夫」
第二章 勇闖天涯
第三章 了解關係的價值
第四章 債務降至最低
第五章 打好理財防衛戰
第六章 切莫高興的太早
第七章 熱愛斯土
第八章 賭風不可長
後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