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
千言萬語堆砌一句:「原來你也在這裡!」 遠東集團代表—太平洋崇光百貨董事長 黃晴雯
兩岸最近的地理距離,在金門;金門與大陸最短距離為2,310公尺。即便這麼短,兩岸對航的便捷水路,從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到2001年小三通,開了整整52年。金門著名的翟山坑道,原是戰備水道,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現在已經開放為觀光景點。一入坑道,兩旁標示停泊小艇的號碼依舊清晰可辨。只不過,四周一片幽深靜巧;走到坑道尾,也就是原來小艇出海的位置,洞口外的海潮流動澎湃。讓我不禁懷疑,坑道內外分別住著兩個集體靈魂:一個擁著家國情懷,沈睡在花崗岩盤的懷抱,醒不過來;另一個,務實地隨著時代潮起潮落、看盡人世滄桑。
在兩岸徵文選粹中,同樣可以發現有兩個類似翟山坑道內外的思維,一種懷舊的、一種現代的。每一篇文選都是鏡子,是歷史的探照鏡,也是當代生活的放大鏡,兩者的心得與觀察彼此驗證、互補,增加兩岸民間對彼此的理解。
「大陸人看台灣」的遠東獎/首獎—王塞壬<台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提到「『寧靜革命』曾經創造過許多台灣奇蹟。如今,它創造了許多寧靜的台灣人。這些台灣人遵守著早已化為無意識行為的小禮節、小尊敬,是她們最不能被忽略的品德。」令我不禁想到,一個年輕下士之死,讓台灣25萬「白衫軍」平和理智堅定上街頭遊行,他們散場後沒有半片垃圾留下,這當中所展現的公民力量。
而「台灣人看大陸」的遠東獎/首獎—簡欣怡<我是誰?>以一個台商或台幹之子的自白,告訴我們身份與歸屬,仍是某些年輕一輩極大的疑惑與課題,這是一群自小離開台灣到大陸居住的「台灣之子」的認同危機。她說,「小時候,來大陸是父母的決定,我和弟弟沒得選擇;現在長大了,回台灣可以自己做主了。可是,我已經弄不清楚,到底是『回去』,還是『回來』?在大陸同學和同事的眼裡,我依舊是,也必須是,一個單純任性的台灣人。一個外在於他們的『他者』。而回到台灣,我還是『你們』,是不屬於『我們』的那個人。」
深圳《晶報》駐台記者黎勇無疑是所有作者中,最勇於實證的,他以最Kuso的行動來核實,台灣公務機關對庶民的平等與開放。一篇<台灣一泡尿 激起大陸千層浪>讓人在笑淚中,感受兩岸民主的差異。他描述,「我『勇闖廁所』的部分情形在微博上直播之後,引起眾多網友的轉發和關注。不少評論認為,『廁所給不給人方便是文明指標』」。黎勇歷經多次「實驗」後,得出結論:「台灣的派出所不但可以喝水、上廁所、存包、休息,甚至還可以借錢、借宿、沖澡、煮泡麵。有網友就發微博介紹說,去台灣派出所上廁所,因廁所有人,警察就給客人倒杯茶水等候;另有網友貼出台灣派出所的告示稱,因廁所在維修,無法讓民眾使用,特此道歉。」這真是有趣的發現!
遠東集團涵括十大領域,年產值高達數千億,「以人為本」始終是我們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集團內無論是產業佈局、公益活動推廣,都與兩岸有極深的互動。包含每年透過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支持旺報徵文,透過太平洋SOGO百貨推動童年紀事兩岸兒童繪畫比賽,有遠東新世紀在大陸的穩定投資、遠傳電信與中國移動的結盟、亞洲水泥的開發、遠東百貨的展店、遠東銀行辦事處即將落腳上海,甚而是整個集團積極籌設位於浦東的大陸總部。
集團內有這麼多的兩岸互動,是因為我們對兩岸交流有使命感!我們相信,兩岸透過不斷的溝通、互動,如同旺報徵文的千言萬語,建立同理心、逐漸拉近兩岸之間文化的溝渠,創造雙贏的未來!屆時,我們將歡天喜地,拉著彼此激動道:「原來你也在這裡!」
從長遠的視野看兩岸 中華民國文化總會會長 劉兆玄
大陸的朋友來台灣,總是感嘆在台灣所感受的中華文化內涵,遠比大陸深厚。不管是在生活中、街道邊、市招上都讓人感受到;更不用說各種文化演出、藝術活動、以及為人津津樂道的濃厚人情味了。
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則是:台灣城市建設的速度遠不如大陸,一些國外朋友來此,有時會感嘆台灣怎麼有一種停滯感。
相對的,台灣人對大陸的觀感也在不斷改變。從1990年代的經濟落後,強調經濟發展至上,到今天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地區,經濟成長迅速,亞洲與國際的影響力正不斷增長。但文明的普及與生活的安全感,仍有所缺乏。而高度的城市化發展,更帶來空氣污染、社會穩定破壞、人文生態失序的種種危機。
兩岸民眾的對看,互相觀察與反省,因此有一種不同於政府的、官方的意義。政府的立場終究只能從政策面著眼,看大處,看政策的影響力,而很難像一般民眾,由細微之處,觀察到一個社會的深刻變化。
而民間則可以從各自角度與立場出發,以直觀去談社會生活、南北差距、人文變化、習俗風情等等。它可以是細緻的,也可以是百無禁忌的描寫。也正因此,它往往具有更強的直觀的穿透力,甚至更具有反省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一個大陸作家認為台灣是一個充滿中華文化底蘊的地方,有一種「溫良恭儉讓」的特質時,也許有台灣人反而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夠勇敢的過度溫柔。當大陸人來台灣看著電視台的談話節目是如此辛辣,而感到民主台灣的不可思議時,台灣人可能已經疲倦於這種節目的型態。但相對的,大陸人所喜聞的經濟發展,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更擔心其環境的破壞,遠大於急速發展的效益。
從更遠大的視野來看,兩岸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更需要互相借鏡,以尋求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
基於此,我曾倡議兩岸成立一個民間的「兩岸永續發展論壇」。
「這是由於我們已經體認到現在的兩岸都面臨發展的難局。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面臨了政府貪腐、社會正義、人民參與等重大政改問題;台灣也面臨產業轉型、政府效能、司法、國會、媒體改革的難局。而兩岸共同的課題則是:西方現代化用了三百年所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體系,曾為西方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及進步,但也漸漸浮現出各種族群的落差、公平正義的受損、霸權掌控資源,不同文化的衝突…,已不是用金錢遊戲或船堅砲利所能解決。而中國的現代化只有短短幾十年歷史,我們雖沒有歐美的成熟體系,但卻有可能在此時來尋找一種符合中華文化(或廣義的東方文化)的更永續的新發展模式。
所謂「永續發展」,包含著: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正義。大家所關心的人文關懷、政治改革等議題,都將包含在內。基於此,我們認為兩岸可以設立一個「兩岸永續發展論壇」,以此機制,由民間先開始,每年設定議題,撇開現實的統獨,談未來的中華民國及未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雙方共同參與討論,為未來的兩岸;無論是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正義,甚至政治制度等找到改進的作法,規劃出進步的、創意的、合理的、可持續的願景。
這個機制最好由民間推動,以避開政府互相承認與否的尷尬,同時尋求兩岸、朝野、海外有代表性的人,不分意識形態,不分政黨派別,共同來參與探討兩岸人民的未來。但它又必須有兩岸政府充分的信任及重視,才能有相對的影響力。這個機制如果設計得好,能有進度,能得到雙方民意的信任,產生更大的實質影響,那麼未來的兩岸人民無論作出什麼樣的決定,兩岸都將因有這一努力的過程,而演進成為更進步的、對人民更好的兩岸。
未來的兩岸人要在更進步、更瞭解、更有同理心的狀態下來作他們的決定,現在的兩岸人就要為未來寬廣的空間,打造那個進步的可能性。」
基於這樣的理念,中國時報的《台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台灣》一書的編輯寫作,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它讓兩岸的認知與溝通,從民間開始。而民間的了解與互動,才能建立兩岸交流的民意基礎,這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