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中,活出讓心靈自由、輕盈的人生姿態
◆1名醫師‧5種生命感悟‧36則短而精深的隨筆手記
◆日本熱銷突破25萬冊
一名行過死蔭之地、看盡生死三十餘載的醫師如此相信--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著時時守護我們的「偉大存在」
在我們活著的世界旁邊,有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
而,肉眼看不見的事物,自有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長年身處急診醫療第一線,每天面對各式各樣的病患與家屬,每年看診超過三千人,看盡人生‧生死百態,卻也一直尋思:「人死後會變怎樣?」
他在親身歷經三次瀕死關頭、透過靈媒與已逝母親溝通之後,開始確信有「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並體悟到「死亡這件事,根本毋須擔心或恐懼」。因為「託您的福‧謝謝您」(おかげさま)這句話的力量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支持著我們。
所謂的「您」,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力量,亦是時時守護著人類的「偉大存在」,我們可以將之稱為神、造物主、大自然、愛、宇宙、真理,並因為「您」讓我們活在這世上,時時心存感謝,進而了解到人活著的使命是:「不急不慌,不去擔心死亡,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沒有什麼比「盡情活在當下」更重要的了。
這是作者的思想手記、隨筆實錄,來自他的行醫經歷與人生體驗,裡頭有生死觀、生活哲學、捨卻欲望的真義、靜心等待的智慧、給予不望報(give and give)的精神……得以一窺作者對人生的大徹大悟,看完後或可問問自己:
「人,為什麼活著?是什麼讓你活?又是什麼值得你活?」
作者簡介:
矢作直樹
東京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急診醫學教授、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部及加護病房部部長。
一九五六年生於神奈川縣。一九八一年畢業於金澤大學醫學院。一九八二年擔任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助教,一九八三年擔任國立循環系統疾病中心的實習醫生,後來擔任同中心的外科體系加護科醫師、主任醫師。一九九九年兼任東京大學研究所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環境學專攻教授、精密機械工學專攻教授。二○○一年起,擔任東京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急診醫學教授及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部、加護病房部部長,直到現在。主要著作有《人不會死》、《天皇》、《緣分與職責》等書。
譯者簡介:
高詹燦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日文譯者,翻譯資歷十九年。
譯作有《人間失格》、《少爺與夢十夜》、《蟬時雨》、《夜市》、《胚胎奇譚》、《光之國度》等書,有一百多本小說譯作。
個人翻譯網站:http://www.translate.url.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洪浩雲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急診女醫師其實
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林書宇 《百日告別》《九降風》導演
賴允亮 馬偕醫學院教授‧馬偕紀念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名人推薦:洪浩雲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急診女醫師其實
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黃勝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林書宇 《百日告別》《九降風》導演
賴允亮 馬偕醫學院教授‧馬偕紀念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章節試閱
前言
我從小就常思考「人死後會變成怎樣」,而我之所以確信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並不是因為相信世界知名的文獻,或是看了某本暢銷書,而是因為至親的死。
我在二○一一年出版的拙作《人不會死》中提到,我透過一位擔任靈媒的朋友與過世的家母展開溝通,期間進行了許多只有我們母子倆才知道的資訊交流。與此同時,我也確知家母辭世後所在的「那個世界」,鄰近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
我從中得到的感想是「根本沒必要擔心死亡」。
肉體的死亡,任誰都無法避免。而死後的世界,其實是緊鄰我們身邊的另一個世界。到了那裡,我們一定能遇見想要「重逢」的人。只是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做好一件事,也就是好好走完自己的人生。何謂好好走完人生呢?意即「了解真正的自己」。我們必須趁著活在世上的時候,頻頻自問自答:「何謂無愧於天的生存之道?」盡情體驗各式各樣的經歷後,
最終回歸「那個世界」──我想,這應該就是人世運行的法則吧。
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他人,反之亦然。
年輕時或許無法掌握這句話的深意,但在累積多方經驗的過程中,你將會在某個瞬間親身體認到──不了解他人,便無法完全了解自己。這個瞬間或許是在好事造訪時到來,也可能是在壞事臨頭時出現。在這個瞬間的當下,人們會學到「託您的福」這句話。雖然肉眼看不見,但你會發現,其實在我們四周充滿了「託您的福」所蘊含的力量。
每個人都是為了能替人類帶來貢獻而過著這一生,是某個偉大的存在讓我們活在這世上。不擔心死亡的到來,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是被賦予人生的我們所肩負的使命,而「享受當下」,正是最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章
肉眼看不見的事物,自有其重要意義
十分鐘的生死交界
我當醫生三十餘載,經歷過各種醫療現場。
從麻醉科開始,乃至於內科、急診加護醫療,如今回顧過往,我發現在每個醫療現場都充滿著各種內心糾葛,同時也從中獲得許多學習經驗。雖然學習經驗多樣而複雜,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屬「沒人知道生與死的交界為何」這句話。
急診病房每天都會送來重大傷病患者。尚有意識、能與人交談的暫且不談,大部分患者送來時都已失去意識,有些還是在心肺功能停止的狀態下,由擔架扛進病房。原因大多是交通事故、傷人事件、自殺未遂、中風、心肌梗塞等,也有人是病情突然惡化而轉院送來。各種狀況皆有。但在這種狀態下,醫護人員在急診醫療現場能做的實在有限。當然了,我們定會嚴密監控患者的病況,迅速思考採取何種做法較為適當,可說來遺憾,仍有許多無法挽救的生命。醫師們一面向號啕的家屬說明,一面暗自對不夠完備的醫療感到迷惘,卻根本無暇為此煩惱,緊接著又得馬上投入解救下一位患者的工作中──這就是全國急診醫療現場的真實景況。
人類在常溫狀態下,若是持續二十分鐘處於心肺功能停止狀態,便宣告回天乏術。而在連續劇和小說的世界裡,有時會出現心肺停止超過二十分鐘後,經急救又奇蹟生還的誇大情節,但在現實的醫療世界中,發生這種事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般人要在無任何後遺症的情況下獲救並重新回歸社會,搶救時間頂多只有十分鐘。而這短短十分鐘,就是生與死的交界。
然而,並非人人都能剛好在這十分鐘內決定生死。
有人心肺功能停止後,才八分鐘就亡故,也有人超過十二分鐘後,竟然重新活了過來。
這就是生命不可思議之處,同時也是「沒人知道生與死的交界為何」這句話的深層意義。
我並不崇信任何宗教,但身為一位親歷許多醫療現場的見證人,真要我說的話,我覺得生與死的交界,是只有「神」才知道的一條界線。那是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偉大存在」所屬的領域裡所發生的現象,證明了我們人類是因為某種超越人類智慧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也是這種力量在守護著我們。而這時時守護人類的偉大存在,我將之稱為「神」(等同於「天意」)。大家也能以造物主、普遍意識、真理、愛、偉大者、自然、大宇宙等各種名稱來稱呼祂。
如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目標與價值觀一樣,每個人想活下去的力量也各有不同。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死法。只要待過醫療現場,就會明白這不是強詞奪理。
因此,我們應該為自己能活在這世上,心存感謝。
有一百個人, 就有一百種死法。
這是只有「偉大存在」才知曉的領域。
這種力量讓我們活在這世上, 對此我們應心存感謝。
第五章
人們是以靈魂相互連結
在另一個世界開檢討會
如同我在拙作《人不會死》中所述,我一直是將死與舊有的價值觀分
開來看。
死代表肉體之死,這是確切的事,但我們的靈魂卻能永續長存。基於這層含意,我可以公開地說,已故的親友一直都在我們身旁守護著我們,而這的確是事實。坦白說,這也是人自古以來所擁有的感性之一。
這種感性即是「緣分」。緣分是相連的。如是日本人,便會很自然地擁有這種感性。眾所周知,緣分是自己與某人之間的連結。如果與活在世上的人有緣分,與往生者自然也有緣分。緣分同時也是自己與神明之間的連結。雖然我們看不見神明,但祂本就不是肉眼看得見的存在,而是一種感覺的存在。緣分亦非肉眼可見,得憑感覺。
死並不代表結束。我們的靈魂會永存。人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肉體,而是靈魂,所以不論是生病還是變老,都毋須害怕。
對已故者的深切悲傷,只有真正體會過的人才明白。我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都已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曾有失落感,也曾心想,要是能在他們生前多和他們說說話該有多好。不過,現在的我有個很強烈的念頭,那就是日後當我回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想和他們一起開個檢討會。
所以現在的我,已沒有被遺留在人世間的人所感受到的孤寂。世上同時存在著兩個世界,對此我自認了然於心。
留在人世的我們,就像正在體育場上比賽的選手,而往生者則坐在觀眾席上,注視著我們,為我們聲援。這當中隔著一面單面鏡,從體育場看不到觀眾席,但從觀眾席看得到我們。
有各種苦難等著在體育場上參賽的我們,但我們必須加以克服,解決問題,學習在名為人生的這場競賽中所需的各種技能。快樂的學習肯定有之,不過,讓人痛苦的學習也不少。
在我們筋疲力竭、感到苦惱時,觀眾席就會傳來「別認輸」的聲援。
而當我們平安度過難關時,眾祖先們會拍手喝采,對我們說一句:「幹得好。」雖然聲援和拍手不會化為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裡,但我們總能在某個當下、某個瞬間真實地感受到。雖說情況因人而異,但當你感應到某種感覺,百思不得其解時,或許就是一直關心你、守護你的人,正在向你傳達訊息。請好好重視這種感性。雖然看不見形體,仍要對其說一聲:「託您的福,謝謝您。」
並請好好期待日後與他們再次相逢的那一天到來。
這個世界是一座體育場,
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參賽者。
雖然肉眼看不見, 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
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 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之日。
前言
我從小就常思考「人死後會變成怎樣」,而我之所以確信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並不是因為相信世界知名的文獻,或是看了某本暢銷書,而是因為至親的死。
我在二○一一年出版的拙作《人不會死》中提到,我透過一位擔任靈媒的朋友與過世的家母展開溝通,期間進行了許多只有我們母子倆才知道的資訊交流。與此同時,我也確知家母辭世後所在的「那個世界」,鄰近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
我從中得到的感想是「根本沒必要擔心死亡」。
肉體的死亡,任誰都無法避免。而死後的世界,其實是緊鄰我們身邊的另一個世界。到了那裡,我們一定能遇...
推薦序
【推薦序】思考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練習題
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談論生死,但不把生死當作名詞,而是動詞。本書的重點在於告訴讀者,該如何活,就必須思考怎麼死。因此,這不是一本有關生死學理論的書,而是一位每天面對死亡的醫生手記。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三個特點。第一,缺乏系統性;第二,充滿說教性;第三,隱含超越性。在討論生死的問題上,這三項特點卻正好是一般人最期待能夠受到啟發的部分。
本書分為五章,但從各章節的題目之中,完全看不出它們之間想要呈現的結構。作者透過職涯經驗與個人體悟,不斷地舉例說明病人以及他本人的瀕死經驗。我想,任何一位讀者在看到作者本人三次面對死亡的驚嚇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融入他的情緒,想問作者是如何克服這些恐懼的。在這種尋覓答案的心境中,沒有人會在乎本書有沒有系統,更遑論這是不是有關生死學的探討。
書中記錄許多作者在急診室治療病患的經驗。閱讀它們,讓我對於作者的職業產生肅然起敬的感覺。在即將死亡的病患面前,他被家屬毫不質疑地認為是救命的神。可是,沒多久,這位家屬眼中的神卻面對了無力回天的限制,時常立即成為咒罵的對象。這種平常稱為「醫療糾紛」的不愉快經驗,卻能夠在作者的筆下,呈現人生的限制與無奈。
本書作者在每一小節之後,以斷言的風格,提出非常具有說教意味,但也甚具說服力的話語。這些話讓人感覺到,一位承認限制的醫師能夠對我們說的,就是我們都是人。在面對親屬死亡的家人心中,這是最渴望被說教與被說服的時候,尤其來自一位已經盡力急救的醫師。我必須坦承,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都因為這些話語而深深感動。
雖說本書沒有明顯的系統,但是讀者會發覺,不讀到最後,是不能夠理解作者在章節編排上的用心。最後一章的題目是:〈人們是以靈魂相互連結〉;這一章,將本書的內容提升到最高點。
對於渴望知道如何活,怎麼死的讀者而言,本章處理了三個涉及道德、國家以及宗教的議題。在行為道德上,作者以江戶人體恤對方的傳統作為尊重生命的方式。同時,他也明白地彰顯,日本人的愛國心理是活著時候的人生方向。然後,作者以泛神論的觀點,詮釋日本的神道教。他認為神道,是一股對萬物都心存感謝的力量。在這種結合道德、政治與宗教的鋪陳當中,我深深覺得,的確如此;人活著的時候就應當注意行為,為國盡忠,做好在人生的終點時,以感謝的心情迎向與宇宙融為一體的神道境界。
我很想告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我意識到,生死是人生中最需要不斷練習的兩項工作。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學會思考,尤其是從日常經驗中,透過思考擷取人生的智慧。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步在作者的引導之下,從高潮迭起的人生經驗中,漸漸感覺到人人皆如此。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都出現許多涉及生命價值的體驗,是我們反省人生的素材。起初,我會覺得醫生的經驗很特殊,所以對於生死議題的理解比較深刻。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伴隨著作者所寫的例證,我意識到,因為我們都是人,所以對於生死必然都面對相同的課題。
最後,我再次強調,本書最可貴之處,就是最後一章,尤其是對於超自然現象的描述。當人能夠延續傳統,做到體恤對方、敬愛國家,以及感受神道的境界時,我們都能夠體悟生死的價值。這是因為,一旦承認有限,必然轉向無限。我很喜歡作者的一個觀念,在「那個世界」裡,你終能遇見所有你想見的親人;他們在「那兒」等你!
【推薦序】面對生死,坦然且不畏懼,面對人生,努力但不執著
急診女醫師其實.
其實我很怕死。
我曾經因為想到人終有一天會死,會離開這個熟悉的世界,再也無法表達自己,再也不能思考,再也見不到生命的一切,最終無可避免地歸於虛無,這件事實讓我害怕到半夜哭泣而睡不著。
當了急診醫師之後,每天都在面對人生的意外與無常。我遇過年輕的女大生,開開心心地跟朋友去泛舟,沒想到一個翻覆,應該要救她的救生衣卻勾到河底的樹枝,讓她再也無法離開水中而呼吸。也遇過年僅十五歲的孩子,跟朋友喝酒之後,沒有戴安全帽,騎著機車,本來應該是想要享受在夜裡迎著涼風、頭髮亂飄的快感,卻在人生最後的一瞬間,只見到對向的車燈,然後就再也聽不到父母悲愴的呼喚。有的人早上還好好的出門,突然地就在工作時倒下。有的人則是好好的在路邊走著,被酒駕的肇事者迎面撞上,到院時肉體或面目全非,或七孔流血。但更多是除了臉色蒼白,嘴唇發黑,其他的部分則僅僅像睡著一樣,甚至有時還有體溫。看到家屬接到通知來到急診室不能接受的樣子,哭到全身癱軟,跪倒在地,苦苦哀求醫護人員的場景,我即使見得再多,心裡的痛仍無法釋懷,甚至有時一轉身還得偷偷拭淚,心裡既無奈又怨恨著,即使我們掌握最先進的醫學,卻無法再多做一些。
漸漸地,我體會到,我們真的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這世界就是有那麼多無可奈何的事,要怎樣才能看得開?
這本書的作者,矢作直樹教授,是東京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急診醫學教授,及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部及加護病房部部長。他看過的人生百態,遠比我多得多了。他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母親及弟弟的辭世,甚至在登山時滑落了一千公尺之深,差點沒命。他在書中寫到,「沒人知道生與死的交界為何」「生與死的交界,是只有『神』才知道的一條界線。」「死代表肉體之死,這是確切的事,但我們的靈魂卻能永續長存。」「雖肉眼看不見,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我們要好好活當下,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之日。」「所以現在的我,已沒有被遺留在人世間的人所感受到的孤寂。世上同時存在著兩個世界,對此我自認了然於心。」「無論死於何處,切莫忘記,我還是我。」「每個人離開人世的形態,不會有所不同。」「不管死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一樣是人。」「不論死於何處都一樣。」
他對生死是如此的坦然,因此,他說,「如何好好度過有限的生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要好好的過這一生,毋須過度執著於不必要之事。我們會執著於別人的想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執著於一定要達成的人生目標,如一定要結婚、一定要生孩子等等,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價值觀下,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沒必要苦苦束縛自己。
在這本短短不到二百頁的小書中,蘊藏著珍貴的人生道理。不僅僅是對生死、對做人,作者也在無數面對意外與不幸的人們的經驗當中,體會到如何處理這些狀況,像是如何告知壞消息、遇上壞事怎麼面對、醫師的自豪與驕傲怎麼調適、悲傷與痛苦的過去要怎麼改變等等。
這是一本教我們怎麼做人的書。看著這本書時,我忍不住一直微微地點頭,心裡的結似乎漸漸解開。作者不是用嚴肅的說教的方式,而是能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他的平靜和溫柔。這是一位經歷人生百態,閱歷豐富的長者,誠懇地分享他的體驗,如同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咀嚼,一讀再讀的好書。
【推薦序】敬畏著死亡,所以我認真地活著
洪浩雲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小時候,在那個懵懂的年紀,對於「死亡」有一種全然陌生的恐懼。恐懼來自於無知,對於死亡本身無知,對於死後的世界無知。隨著學識的增長,理性思維的成熟,對於「死亡」有了逐漸的了解之後,恐懼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現世事物的專注與追求。直到進入臨床多年之後,經歷了許多的生老病死,才又重新對於「死亡」有了新的體悟。
本書的作者矢作直樹是個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醫師,本身是東京大學研究所醫學系急診醫學教授暨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部及加護病房部部長,他從至親的辭世體悟出「死亡的意義」,確認了「死後世界」的存在,那是一個鄰近我們世界的存在!因此我們在世上生活的日子都是在為了將來的「重逢」作準備,一旦有了這樣的體悟,你就能理解「根本沒必要擔心死亡」的道理!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死亡,而且因為不敢將希望投注在虛無縹緲的來世或是「另一個世界」,因此在生前便汲汲營營,一切以追求現世利益為重,這是讓人感到非常無奈的狀況。
其實死亡不是一切的終結,反而可能是另外一場壯遊的開端,關於這一點,許多醫護人員甚至殯葬業者都有各自的靈魂體驗。從各種瀕死體驗,附身現象等等,讓人們了解到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是會延續的。所以說,死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應該是一種遺憾。
不過「死亡」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對於在世者的激勵作用!因為生命有了限制,所以人們才會努力追求美好!「長生不老」雖然是許多人的夢想,實際上卻是一種詛咒!沒有死亡的威脅,無止境的時間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無法激起人們的雄心壯志去完成任何偉大的成就或目標。生命因為有了限制方能更顯珍貴,如何好好度過有限的生命並書寫出完美的篇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人生的好壞,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在於其中歲月的精采!
因此,矢作直樹教授以一個「生命體驗者」的角色,認真地和大家分享生活的重要態度,諸如「珍惜等待的快樂」、「不對自己的選擇迷惘」、「關心社會時事」、「懂得放手」等等,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夠沒有遺憾,充實而精采!
作者最打動我的文字,是關於生命的譬喻:
「這個世界是一座體育場,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參賽者。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
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之日。」
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
【推薦序】思考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練習題
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談論生死,但不把生死當作名詞,而是動詞。本書的重點在於告訴讀者,該如何活,就必須思考怎麼死。因此,這不是一本有關生死學理論的書,而是一位每天面對死亡的醫生手記。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三個特點。第一,缺乏系統性;第二,充滿說教性;第三,隱含超越性。在討論生死的問題上,這三項特點卻正好是一般人最期待能夠受到啟發的部分。
本書分為五章,但從各章節的題目之中,完全看不出它們之間想要呈現的結構。作者透過職涯經...
目錄
〔推薦序〕思考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練習題 苑舉正
〔推薦序〕面對生死,坦然且不畏懼 面對人生,努力但不執著 急診女醫師其實.
〔推薦序〕敬畏著死亡,所以我認真地活著 洪浩雲
前言
第一章 肉眼看不見的事物,自有其重要意義
十分鐘的生死交界
從一千公尺高的地方意外墜谷,我所聽到的聲音
醫院不是什麼病都治得好的地方
氣──生命之源
雙手的療癒力量
死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謝謝讓我活在當下
在急救現場,出乎意料的事乃家常便飯
獨自走完人生者,其實並不孤獨
第二章 毋須苦尋答案‧答案自會出現
不急,不慌,靜靜等待的智慧
無可奈何的事,一樣無可奈何
腦中要惦記的,不是壽命,而是「餘命」
忙碌的時候,更要環視四周
走出半徑五公尺外,累積溝通能力
眼前的人生僅只一次,就這一次
「勉強」折磨著我們
不論是好是壞,一旦握在手中,就要放手
第三章 捨卻欲望
課題若不解決,就會追著你跑
明白自己的立場,就能博得信賴
年紀愈大,愈該拋卻欲望
儘管青春不再,還是能發現快樂
別切斷關聯,而是要斬斷牽絆
第四章 評價,不過是某人的自以為是
告訴病患「你得了癌症」,是體貼嗎?
自己播的種,要自己收割
人在做,天都照看著
人天生擁有自豪
好與壞,常在模糊不明時
人生是「運、鈍、耐、金、健」
第五章 人們是以靈魂相互連結
生命的接力,編織出歷史
江戶人慣用的「要是我死了,可就抱歉了」
應該教育下一代「不可以騙人」還是「不可以被騙」?
神道,一種對萬物都心存感謝的力量
「正大光明」面對人生
在另一個世界開檢討會
懷有一顆「別品之心」
過去,是可以改變的
〔推薦序〕思考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練習題 苑舉正
〔推薦序〕面對生死,坦然且不畏懼 面對人生,努力但不執著 急診女醫師其實.
〔推薦序〕敬畏著死亡,所以我認真地活著 洪浩雲
前言
第一章 肉眼看不見的事物,自有其重要意義
十分鐘的生死交界
從一千公尺高的地方意外墜谷,我所聽到的聲音
醫院不是什麼病都治得好的地方
氣──生命之源
雙手的療癒力量
死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謝謝讓我活在當下
在急救現場,出乎意料的事乃家常便飯
獨自走完人生者,其實並不孤獨
第二章 毋須苦尋答案‧答案自會出現
不急,不慌,靜靜...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