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這群年輕人組成了野獸團,
以為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在那一場意外之後,
他們分道揚鑣,只希望再也不要提起這一切。
現在,首領「金龍」回來了,
他要尋找過往的愛侶「紅狼」,
而她早已背棄了當初的理想……
最重要的,就是絕對不能背叛「家人」,
因為我們已經一無所有。
六○年代在瑞典北部魯里奧空軍基地發生一起攻擊事件,除了軍機遭到炸燬,還造成人員死傷,多年過去凶手仍舊沒有落網,軍方卻將檔案封存,對整起事件三緘其口。記者安妮卡決定探究這起神祕「意外」的背後真相,她得知任職《北方日報》的記者班尼也在追查這起事件,並且手握許多未曾曝光的資料,於是安妮卡與班尼相約討論內容,但班尼卻在約定碰面的前一晚於住家附近車禍身亡。
警方查出肇事逃逸的是一部贓車,安妮卡也找到疑似目擊車禍真相的少年,正當班尼車禍命案露出破案曙光之際,少年卻於住家遭到割喉殺害,接著居住偏遠鄉村的議員和獻身教育的幼稚園老師也遭到殺害,幾起看似毫無關聯的命案接連發生,但安妮卡發現被害人都收到一樣的信件,相似的信紙上都有著手繪的金龍圖樣,信封上也貼著雷同的郵票,這是否代表這些凶案皆出於同一人之手?安妮卡從警方透露的線索得知,這一切都和恐怖分子「雷格瓦德」有關,但這名消聲匿跡幾十年的恐怖分子為何再次出現?他真的是當年攻擊空軍基地的主腦嗎?又為何要對這些人痛下殺手?安妮卡腦海中浮現曾經目擊過金龍圖樣,但卻想不起在哪裡看過,她是否會是「雷格瓦德」的下一個屠殺目標?
作者簡介:
麗莎.馬克倫德 Liza Marklund
1962年生於瑞典北博騰省(Norrbottens län)的皮特奧(Piteå)。瑞典(北歐)犯罪小說作家、記者、專欄作家,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親善大使,同時是瑞典第三大出版社「海盜出版社」(Piratforlaget)負責人。二十年的專欄生涯,擔任過瑞典《Expressen》、挪威《Verdens Gang》、英國《Financial Times》德國《Welt am Sonntag》、丹麥《Dagbladet Information》和芬蘭《Ilta-Lehti》等報紙雜誌專欄作家。
她以自己過去的採訪經驗,化身成一位不畏強權、勇於追求真相的女記者安妮卡.班森(Annika Bengtzon)的「安妮卡系列」,迄今已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發行全球,銷售量高達一千三百萬冊,也讓麗莎.馬克倫德的魅力橫掃北歐全境,成為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暢銷作者,雄踞瑞典排行榜的常勝軍。2011年與美國驚悚大師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合作的獨立新作《明信片殺手》(中文版由臺灣商務出版),使她繼「千禧」系列小說 (《龍紋身的女孩》等)的作者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後,躋身為北歐地區第二位進軍美國市場的犯罪小說作家。
「安妮卡系列」中的《炸彈客》(Sprängaren),讓麗莎.馬克倫德在1998年獲頒「Poloni Prize」的「瑞典最佳犯罪小說女作家」,同年《炸彈客》獲頒「The Debutant Prize」的年度最佳小說;《69工作室》(Studio Sex)則於1999年獲頒SKTF「年度作家」殊榮。《炸彈客》的原出版時間在《69工作室》之前,可說是「安妮卡」第一次出現在推理小說界,為了完整呈現她的個性以及經歷,中文版以主角的時間順序出版。《炸彈客》的時間設定在《69工作室》後的八年,安妮卡已經從一個約聘菜鳥晉升成《晚報》的主管。麗莎.馬克倫德回憶起創作《炸彈客》的過程:「1995年我剛成為TV4新聞部執行總監,但只做了一年,就發覺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全心全意寫小說。」
一如在《69工作室》與《炸彈客》中,麗莎.馬克倫德將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揭露的事件當作靈感,《紅狼》也不例外:政府高層濫用職權插手新聞傳播的親身體驗,透過主角安妮卡的朋友──任職於電視臺的安娜來訴說。
《紅狼》改編電影2012年6月於美國上映,「安妮卡系列」中的《69工作室》等多部作品皆已售出電影版權。
麗莎現與家人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及西班牙馬貝拉兩地。
作者官網:www.lizamarklund.com/
《明信片殺手》、《69工作室》和《炸彈客》皆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譯者簡介:
陳靜妍
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現為專職譯者。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馬克倫德優秀的第五本小說主角是斯德哥爾摩的記者安妮卡.班森……馬克倫德在安妮卡身上注入強烈的張力,卻沒有犧牲她的脆弱之處。」──美國《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馬克倫德寫出嚴謹的驚悚小說,渾然天成的讀物──正如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美國《書單》Booklist
「本松堅持不妥協的道德標準與正義感使她成為北歐偵探中受歡迎的角色。」──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想看娛樂性高、節奏明快的犯罪小說,來讀馬克倫德的強悍小報女記者安妮卡.班森。」──《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在她國際知名的系列暢銷書第五本小說中,馬克倫德將瑞典當代社會與政治融入嚴謹的謎團裡,一面將懸疑融入傑出而令人滿意的結局,同時也捕捉了北歐的冰冷。喜歡她今夏與詹姆斯.彼德森共同創作之《明信片殺手》的讀者也會喜歡這部優秀的北歐犯罪小說。」──美國《國家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設計精良的情節、生動的召喚出北極圈的冬日情景,斯德哥爾摩的中產階級生活,除此之外,可信度高的角色使本書成為優秀的驚悚小說。」──英國《文學評論》(The Literary Review)
「在記者安妮卡的身上,馬克倫德創作出原創、引發同理心,一般而言實際、可信度的女主角……馬克倫德的手法令人想起她成功的同事賀寧.曼凱爾:犯罪小說是反應社會的明鏡……」──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
「這部小說再度成為她最優秀的作品,麗莎.馬克倫德更加奠定北歐犯罪天后的地位……這個故事綿延穿越當今瑞典北部的森林,所描繪的社會仍然在歷史定位上與政治中立的兩邊奮戰。我要再說一次,這本書……懸疑的驚悚小說,讓馬克倫德穩坐北歐犯罪天后的王位。」──丹麥《政治日報》(Politiken)
「在北歐的女性犯罪小說作家中,馬克倫德顯然領先群倫。」──丹麥《北曰德蘭早報》(Nordjyske Stiftstidende)
「馬克倫德是直接了當、投入的說故事大師,不大驚小怪,對我們的時代維持開放的看法。她的情節細緻、紮實,在《紅狼》一書中,她的寫作技巧比以往更有自信。」──瑞典《每日晚報》(Expressen)
「麗莎.馬克倫德最棒的本松系列小說,令人興奮的故事情節,有效率的敘事方式。」──瑞典《瑞典日報》(Sydsvenska Dagbladet)
「精力十足,故事的內在邏輯如同瑞典的傳統菜餚,以馬克倫德電視名廚般使用主要食材烹煮而成。」──瑞典《Aftonbladet》
「麗莎.馬克倫德所寫出的小說不僅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而且從頭到尾都是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懸疑緊張、真實、與讀者息息相關。」──挪威國家廣播公司(NRK)
「一本引人入勝的驚悚小說,懸疑犯罪小說中的元素都有:真實性、張力、意外、以及當然,懸疑,而且結局也是這種優秀犯罪小說所該有的:令人意外的結局。」──挪威《極光報》(Nordlys)
「令人神往的轉折,保證到最後一頁都讓你緊張的體驗。」──芬蘭《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媒體推薦:「馬克倫德優秀的第五本小說主角是斯德哥爾摩的記者安妮卡.班森……馬克倫德在安妮卡身上注入強烈的張力,卻沒有犧牲她的脆弱之處。」──美國《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馬克倫德寫出嚴謹的驚悚小說,渾然天成的讀物──正如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美國《書單》Booklist
「本松堅持不妥協的道德標準與正義感使她成為北歐偵探中受歡迎的角色。」──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想看娛樂性高、節奏明快的犯罪小說,來讀馬克倫德的強悍小報女記者安妮卡.班森。」──《洛杉磯時報...
章節試閱
安妮卡.班森在編輯部門口停下腳步,對著刺眼的白色霓虹燈眨眼,迎面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聲響:嘎嘎作響的印表機、呼呼叫的掃瞄機、指甲打在鍵盤上的聲音;眾人把文句、影像、字母和指令輸入機器裡,工作永無完成之時。
她深呼吸幾次後開步走進編輯部裡,新聞組一片完全地靜默與專注。組長「榔頭」正雙腳翹在桌上在閱讀著,新聞組的代理組長紅著眼專注地瞪著電腦螢幕──來自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新聞通訊社國內外組等世界各地的體育、財經新聞與電報沒完沒了地滾滾而來。興高采烈的喊叫聲,對效果良好或引起嘩然的新聞報導發出吵雜的熱誠或失望之聲,或是興奮地爭執哪一個報導角度較為優秀,這一切都還沒開始。
她漠視地走過他們身邊,也沒有人注意到她。
突然間,一陣雜音、質疑的說話聲打破了電子器械的喋喋不休:「所以妳又要出門了嗎?」
嚇一跳的安妮卡不自覺地往旁邊跳一步,目光轉向「榔頭」,卻因他桌上檯燈的光線而看不見對方。
「聽說妳今天下午要飛去魯里奧。」
她走向自己的座位時速度太快,大腿撞到日班小組辦公桌的桌角,她停下來閉上眼睛,轉身時包包滑下手臂。
「也許。怎麼樣?」
不過那位編輯已經回到自己的工作上了,留下安妮卡獨自茫然失措,夾在眾人的注視與編輯部的嗡嗡聲之間。她緊張地舔舔嘴脣,把包包甩回肩上,感覺他們的質疑黏在她鋪棉外套的尼龍上。
起步、離開、抵達。安妮卡金魚缸般辦公室的玻璃就在眼前,如釋重負的她打開門逃進去,輕輕地隨手關上,後腦勺靠在冰冷的玻璃上。至少他們讓她保留了自己的辦公室。她很清楚地明白安定感和安全感越來越重要,對她個人和一般社會大眾都一樣。隨著混亂發生,戰爭的本質改變;回顧歷史、從中記取教訓從來不曾這麼重要過。
安妮卡把包包和外套丟在沙發上,打開電腦。雖然人就坐在新聞報導脈動的電子運作中心,她卻覺得距離越來越遙遠。今天登上頭版的新聞明天就被遺忘,她已經沒有精力跟上數位時代最新的怪獸了,也就是美聯社的電子新聞編輯系統。
她用手指梳理頭髮,覺得也許自己只是累了。她耐心地用手撐著下巴等待軟體啟動,接著打開自己所寫的報導內容,覺得看起來已經很有意思,可是高層還是興趣缺缺。
她想起坐在外面的「榔頭」,他的聲音如何出現在波浪般起伏的雜音中。她拿起筆記,準備簡報。
***
樓梯間很陰暗,男孩隨手關上公寓大門,專注地聆聽著。通往樓上老安德森家樓梯間的窗戶鬆脫了,一如往常地發出咻咻聲,老先生的收音機開著,除此之外,一切都很安靜,完全靜默。
你真沒用,他對自己說,這裡一個鬼影也沒有,真是膽小鬼。
他動也不動的站在那裡,接著下定決心朝大門走去。真正的戰士永遠不會有那種行為。他已經快要變成大師了,「鐵面惡魔」正要變身為「特斯拉豋超凡大帝」。他知道重要的是什麼:在戰役中絕對不能遲疑。
他推開大門時聽到同樣哀鳴的嘎嘎聲。無盡的冬雪使得大門只能打開一個細縫──那天早上沒人清理臺階。他用力從細縫中擠出門外,可是背包卡到門把,突如其來的拉扯差點使他不悅地大叫。他的一番拉扯使背包的接縫處裂開,可是他不在乎。
他踉蹌地走下臺階,雙手狂亂地揮舞保持平衡。在臺階的底部,他透過圍欄上的積雪往外看,靜止不動。
閃爍的藍光照亮整個天空,他們來了,他告訴自己,感覺到喉嚨緊縮。這次是來真的。
他舉步出發,卻在幾乎完全被積雪覆蓋的故障除草機旁停下來,感覺到心臟砰砰地跳,越來越快,噗通、噗通。他緊閉雙眼不想看到,也不敢上前看,只是站在那裡,在寒風中他頭上的髮膠變得僵硬,片片雪花停留在脖子上,耳朵刺痛……每一種聲音都包覆在厚棉般的白雪裡,幾乎聽不到煉鋼廠的聲音。
接著他聽到了汽車引擎聲,也許有兩部車。他睜大眼睛,透過圍欄看著足球場的方向。
警察,他告訴自己,沒有危險。
他等自己鎮定下來後才緩緩地走向馬路,小心翼翼地縮著身體。路上有兩輛警車和一輛救護車,帶著自信姿勢與寬肩的警察身著制服、配著皮帶。
武器。男孩思索著,手槍。砰!砰!你死掉了。
他們站在那裡交談著,四處走動指指點點。其中一名男子正拉開手上的警示膠帶,一名女子關上救護車後門後爬上副駕駛座。他等著救護車發出警笛聲,但沒有發生,沒有必要趕到醫院。
因為他已經死了,男孩告訴自己,我也無能為力。
一輛公車加速開往街道盡頭的聲音越來越接近,他看著一號公車經過眼前的圍欄,很不高興自己錯過了,遲到的話母親可是會很生氣的。
他應該加快腳步,應該用跑的,可是雙腳拒絕移動,沒辦法踩上馬路。那裡可能會有車子,金黃色的車子。
他跪下來,雙手顫抖開始哭泣,想到自己是多麼地軟弱,卻止不住淚水。
「媽媽,」他低聲說,「我什麼也不想看到的。」
安妮卡.班森在編輯部門口停下腳步,對著刺眼的白色霓虹燈眨眼,迎面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聲響:嘎嘎作響的印表機、呼呼叫的掃瞄機、指甲打在鍵盤上的聲音;眾人把文句、影像、字母和指令輸入機器裡,工作永無完成之時。
她深呼吸幾次後開步走進編輯部裡,新聞組一片完全地靜默與專注。組長「榔頭」正雙腳翹在桌上在閱讀著,新聞組的代理組長紅著眼專注地瞪著電腦螢幕──來自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新聞通訊社國內外組等世界各地的體育、財經新聞與電報沒完沒了地滾滾而來。興高采烈的喊叫聲,對效果良好或引起嘩然的新聞報導發出吵雜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