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
來自牛津的羞澀學者,乘上駱駝,披上婆娑白袍,走上那沙礫飛揚的時代
他跨過荒漠,率領阿拉伯人從鄂圖曼帝國和歐洲的統治中獲得自由的理想。
他改變了歷史軌道,寫下現代中東誕生的詩篇。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歷史類第一名
《紐約時報》年度最值得關注好書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最佳圖書
《西雅圖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聖路易斯郵報》年度最佳圖書
《芝加哥論壇報》年度最佳圖書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年度最佳圖書我愛你,所以我才將這些如潮的人流拉進我手中,在繁星燦爛的天空裡寫下我的心願,去為你贏來自由。──T‧E‧勞倫斯
一九一七年七月六日,紅海邊上的海港阿卡巴升起了白旗,這是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土耳其以來,最大的一場勝利。
在阿拉伯人歡慶的海洋中,有個身影格外醒目;那是一個身穿白袍、有著蔚藍眼睛的異國之人─勞倫斯。
他帶領阿拉伯人抗爭,追逐獨立的理想。
所有人都大喊著他的名字、將他視為偉大的英雄。
然而,這些都並非勞倫斯的真正面貌,勝利者要承擔的道德包袱是戰敗者永遠不會理解的。
英雄與現實際遇,是衝突的……為了勝利,他學會變得冷漠、無情,卻又為此自責與崩潰。
最後,當勝利終於到來時,他選擇放棄所有榮譽的桂冠─永遠離開曾寫下的瘋狂。
「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之一,我們再也找不到能相提並論的人了。他會名垂千古……他的名字會永存戰史,永存於阿拉伯的傳說中。」─邱吉爾
作者簡介:
斯科特‧安德森 Scott Anderson
美國資深戰地記者。生於一農業學者家庭,在台灣和南韓度過了年少時光。曾深入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愛爾蘭、車臣、蘇丹、波士尼亞、薩爾瓦多和許多戰亂地區進行採訪報導。一九九四年開始為《哈潑》撰寫文章,自此踏上了寫作之途。他常在《紐約時報雜誌》發表文章,也為《浮華世界》、《君子》、《戶外探索》執筆。二○○七年,他在波士尼亞的經歷被改編為電影《反恐腥聞》,由李察‧吉爾主演。
他的著作包括小說《月光酒店》、《檢傷分類》,非虛構作品《試圖拯救世界的人》、《四點鐘的謀殺》,以及他與自己的兄弟喬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戰區》和《聯盟之內》。
譯者簡介:
陸大鵬
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英德語口筆譯者,熱愛一切long go和far away的東西。代表譯作《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哈比人》(合譯)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傅大為 政大阿語系主任 鄭慧慈 英國皇家哈洛威大學博士、輔大歷史系助教授 陳立樵 專文導讀
外交部次長 吳志中 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玉山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召委 羅致政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交通大學社文所教授 陳光興 成大歷史系教授 林長寬 名記者、作家 張翠容 聯合推薦
「貫穿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性及勇氣。從第一個字開始就讓人不忍釋手,我會長久珍愛這本書。」──甘蒂絲•米勒德/暢銷作家
媒體推薦:
華麗而美妙的樂章……安德森將中東若干矛盾複雜的利害關係,做了妥善的拼貼與綰合,成就了一段極具獨創性與啟迪性的歷史,值得密切關注。─《紐約時報》 細緻、繁複,以及無可取代的飽滿細節……饒富閱讀價值。對於那些熟悉且醉心勞倫斯事跡的人來說,安德森深思熟慮的宏觀視角豐富了整個故事。除卻敏銳細緻的觀察,安德森也有把複雜的戰爭故事說得精彩的本領。一部從任何意義與範疇而言皆堪稱波瀾壯闊的鉅著。─《紐約時報》 安德森在《阿拉伯的勞倫斯》中一展恢弘、魅力橫生且劇力萬鈞的敘事能耐,充分示範了歷史與傳記彼此調和的書寫向度。─《華爾街日報》 透過宏大的架構,詮釋了當代情狀,乃是脫胎自戰爭廢墟的根源。安德森透過角色策略,使閱讀振奮人心;展示了個體如何形塑歷史,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在鉅型政治的施力之下如何無助徬徨。─《波士頓全球報》 一部四小時長的電影無法忠實呈現的官僚顢頇,無數的間諜、英雄與惡棍,以及人性最好、最壞的一面,都在書中奏鳴緊張的旋律!─《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舞台是一九一四至一七年中東。令人驚訝的是,敘事於五百頁篇幅裡層層推進,編織了大量細節。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確實做到了!─《今日美國》 令人歡欣鼓舞……透過他的磅礡巨作,安德森從幾個異質領域出發,以啟迪人心的觀點,探索了二十世紀早期中東的亂局……一部引人入勝、發人省思且錯綜複雜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安德森的書寫貼近普羅大眾,但又富寓學術內涵。在作者閉口不語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學到什麼。─《每日野獸》 充分的調查和記錄,一段鮮活且空前絕後的精彩故事。此書的偉大在於揭露了西方的陰謀,以及對戰後中東表現出的傲慢無知。─《明尼亞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安德森娓娓講述戰爭傳奇、背叛與令人沮喪的短視近利。這是暮鼓晨鐘,提醒我們為何今日的中東仍持續擄獲我們的目光。─《里奇蒙時報》 安德森權威性的研究,釐清了一幅複雜畫面的構圖脈絡,展現主要強權的老派愚行,如何孕生戰爭、宗教衝突及殘忍的獨裁專政─種種當今汙染中東發展的事物之源。─《水牛城新聞》 針對中東的政治結構,此書痛苦而清晰地表述了它是如何從古怪的深邃幻念中誕生的。─《紳士雜誌》 如果說,阿拉伯的勞倫斯是戰爭面貌的描繪者,那麼斯科特‧安德森即是勞倫斯面貌的再塑者。安德森並置了勞倫斯與漫遊在阿拉伯戰區的其他冒險家、間諜,精彩再現了現代中東的形成。這本書的研究角度新穎獨特,文字也同樣異彩紛呈,令我完全置身其中,彷彿第一次接觸此一主題的書籍。這委實是種深刻且扣人心弦的閱讀體驗。─塞巴斯蒂安•容格,《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這是近幾年來最令我神馳的閱讀體驗。安德森對人物的鋪排,滿滿餵哺了我們對於真正的間諜如何在此一領域運作的好奇心。─喬瑟夫‧C‧古登,《華盛頓時報》 此書完美地展現「勞倫斯」此一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與此同時,對不知名的德國和美國特工(他們幾乎和勞倫斯一樣古怪)的描繪同樣教人滿意;這些豐滿、立體又頗具啟發性的形象描摹,委實讓人驚歎。這些人對我們所知世界的塑造施加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以致能夠閱讀到他們的故事,令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安德森既是一位文筆暢美的作家,也是一位頑強偏執的研究者,更曾目睹匪夷所思又毫無顧忌的恐怖事件─不亞於他從檔案中發掘的紀錄。職是之故,即便是一個世紀前的殘暴行為,也被他呈現得極具說服力。相信此壯闊的史詩,能讓熱愛二十世紀大歷史的人享受到涅槃般的極樂。─湯姆•賴斯,普利茲獎得主 《阿拉伯的勞倫斯》實在是一本令人驚歎的傑作。二十世紀初,中東尚處於分娩陣痛期─本書敏銳且準確捕捉了那段宏偉壯闊的史事,並將當時的蠻勇及超現實感描繪得淋漓盡致。安德森運用最高水準的戲劇敘事策略,為勞倫斯此一在戰爭和政治中均永垂青史的偉大人物,繪製了不可磨滅的肖像。除此,更有成群彷彿出自格雷厄姆‧格林小說的人物,共同演繹了這部極生動且意義深遠的歷史,真正不可多得。─道格•斯坦頓,《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不得不承認,《阿拉伯的勞倫斯》確實是經過嚴謹研究、考證的成果,不僅充滿強而有力的洞見,且遍佈熠熠生輝的細節。波瀾壯闊的故事背景,貫穿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性及勇氣。閱讀時,我真切地體會到了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一氣呵成、引人入勝是對此書最好的概括,從第一個字開始就讓人不忍釋手,我會長久珍愛這本書。─甘蒂絲•米勒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歷史罕少有人物能在冒險、密謀,甚至神祕莫測這些面向上,與T‧E‧勞倫斯相提並論。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永不倦怠的記者,他借助自己對阿拉伯世界的深度認識,孜孜不倦地求證,為我們精心擘建了勞倫斯的影子國度。安德森用激情洋溢的筆觸、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領讀者共同領略偉大人物勞倫斯如何在一群惡棍和特工的陪襯下,巧妙佈局,運籌帷幄,為「現代中東」這一爛攤子打下了基礎。這是一部詳盡而深刻的史冊,鋪陳於浩瀚異常的畫布上。拂去故事卷軸的煙塵,撲面而來的是立於中心那位神奇詭譎、充滿魅力、缺陷深刻卻又令人回味無窮的偉大人物。─漢普頓•賽茲,《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一本精彩絕倫的書、近年最棒的軍事歷史著作,點亮了各種議題且迄今猶延燒不熄。─《紐約時報》 十分聰明!一項閃耀的成就,融合了華麗的歷史研究與引人注目的敘事手法。─《西雅圖時報》 震驚、刺激、極度影像化!安德森巧妙喚起了這個時代動盪不安、複雜紛亂的政治議題。─《波士頓全球報》 經由剖析「勞倫斯傳奇」,我們能進一步思考──理解勞倫斯的深層人格,與其教人費解的行動。─《華盛頓郵報》
名人推薦: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傅大為 政大阿語系主任 鄭慧慈 英國皇家哈洛威大學博士、輔大歷史系助教授 陳立樵 專文導讀
外交部次長 吳志中 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玉山 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召委 羅致政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交通大學社文所教授 陳光興 成大歷史系教授 林長寬 名記者、作家 張翠容 聯合推薦
「貫穿無窮無盡的智慧、人性及勇氣。從第一個字開始就讓人不忍釋手,我會長久珍愛這本書。」──甘蒂絲•米勒德/暢銷作家媒體推薦:華麗而美妙的樂章……安德森將中東若干矛盾複雜的利害關係,做了妥善的拼貼...
章節試閱
第13章
阿卡巴
永遠不要懷疑英國的諾言。它睿智而值得信賴。不必害怕。
——一九一七年五月,胡笙國王寫給兒子費薩爾的信
謝里夫陛下(胡笙國王)顯然有著東方君主常見的人格缺陷和對系統工作的無知……指導東方君主或政府走應該走的路並非易事——我為此大傷腦筋,付出了不少代價,所以深知這一點——我對你非常同情。工作有時肯定令人心碎。
——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日,雷金納德‧溫蓋特給西里爾‧威爾遜的信
在這個時刻,就像兩個月前在瓦迪季坦那樣,領袖的可怕負擔又落在了勞倫斯肩上。當時,領導人的職責要求他處死一個人。現在,他又必須去營救一個人,但在這過程中很可能會丟掉自己的性命。
這是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大約九點鐘,他的隊伍在胡爾沙漠的第五天。「胡爾」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恐怖」,這是阿拉伯半島北部的一片杳無人跡、淡水匱乏的廣闊沙漠,沒有任何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跡象。勞倫斯自離開沃季赫以來,就一直非常害怕通往敘利亞之路的這一段路程。現實比想像更可怕。進入胡爾沙漠幾個小時之後,四十五人的隊伍就遭遇了迎面而來的狂風的抽打。據勞倫斯估計,風力相當於「六、七級,非常乾燥,我們的乾枯的嘴唇全部裂開,面部皮膚都皸裂了」。狂風和它掀起的熾熱的、令人盲目的沙暴在隨後四天內幾乎一刻不停。
為了在這種可怕環境中堅持下去,人們的思想往往會退縮到一種封閉狀態,全副精力都用於努力熬下去。勞倫斯的隊伍在胡爾沙漠就是這樣,以至於在五月二十四日上午,沒有人發現他們身邊有一匹駱駝沒了騎手。他們或許認為,這是一匹一般在隊伍末尾的背負輜重的駱駝,或者騎手換到了另外一匹駱駝上,就在長長隊伍的某處。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在他們近似冬眠的狀態下,他們根本沒有精力去注意。勞倫斯最後對這匹神祕的駱駝進行調查時發現,它是卡西姆的座騎。
卡西姆是個「牙齒尖利、面色發黃的不法之徒」,來自敘利亞城市馬安。勞倫斯帶上他,是希望他能夠聯繫到自己家鄉的其他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但是,隊伍的大部分人是霍威塔和阿格伊爾部落的人,卡西姆是個外來者,在沙漠的殘酷法則裡,他沒有任何朋友,在危機中就像被判死刑的哈米德在瓦迪季坦一樣無助。勞倫斯記述道,卡西姆的身分使得「重擔落在了我的肩上」。
胡爾沙漠的巨大壓力或許已經影響了勞倫斯的理智,他做出了一個非常有勇無謀的決定,不僅要獨自回去尋找卡西姆,而且不告訴其他人他要這麼做。走了沒多遠,他就發現,隊伍的蹤跡全都消失了,駱駝的腳印被怒號的狂風掀起的沙子掃清,隊伍越來越小,最後消失在黑暗中。為了找到卡西姆並返回隊伍,勞倫斯只能依賴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在日記本中記錄的羅盤讀數,並相信自己沒有搞錯。
他們出發已經十五天了。根據貝都因人的傳統,一些部落酋長,包括費薩爾,陪伴他們從沃季赫出發,走了最初的幾英里,以示辭別,隨後約四十五名旅行者就進入了東北方的黑暗。在隨後的兩個多月中,漢志將得不到任何關於他們的音訊。
他們輕裝上陣。除了一些步槍和兩萬枚沙弗林金幣(譯註:當時一枚沙弗林金幣的面值是一英鎊。)——用來發給他們希望爭取到自己這邊的敘利亞部落領袖——之外,每個人在自己的鞍囊中攜帶了約四十五磅麵粉。在抵達他們最初的集結地——敘利亞邊境上的瓦迪西爾漢窪地,估計要三週路程——之前,他們的主食就是麵粉和水。
勞倫斯雖然又患上了熱病、長了癤子,但後來將旅途的最初幾天描繪得非常詩情畫意,是一次偉大冒險的開端。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他在阿拉伯半島期間最有趣的軼事之一。他得到了兩名勤務兵,在《智慧七柱》中,他們被稱為達烏德和法拉傑(他們的真實名字是阿里和歐士曼)。
這是閒散無事的一天,身上長了癤子的勞倫斯非常疲憊,躺在一面岩石峭壁的陰影中休息,這時一個少年跑來求他幫助。這個叫作達烏德的少年是從附近的阿格伊爾部落營地逃出來的,他說,他的朋友法拉傑因為不小心燒燬了一頂帳篷,將要遭到營地指揮官的毒打。他說,如果勞倫斯發句話,或許能將法拉傑救下。過了一會兒,勞倫斯和經過他身邊的阿格伊爾營地指揮官薩阿德談了此事,後者毫不動搖。薩阿德解釋說,這兩個孩子老是惹事生非,必須要好好教訓一頓。但為了給勞倫斯面子,薩阿德提出了一個所羅門一般睿智的方案:達烏德可以替自己的朋友挨一半毆打,這樣就能將他的懲罰減輕一半。「達烏德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勞倫斯寫道,「吻了我和薩阿德的手,跑向山谷。」
在《智慧七柱》中,勞倫斯強烈地暗示說,法拉傑和達烏德是同性戀關係,將他們的關係描繪為「東方的男孩與男孩之間的深情厚誼,由於女性被隔離在深閨,這種感情是不可避免的」。勞倫斯這麼寫讓人不禁猜測,他自己或許也是同性戀者,甚至在一個世紀之後,在某些圈子裡,勞倫斯的性取向仍然是個激烈辯論的話題。這種猜測的很大一部分源自他對法拉傑和達烏德的描述。他們在次日早上來到他的營地,「彎著腰,眼睛裡帶著痛苦,嘴唇上卻掛著扭曲的笑容」,懇求他收下他們作為僕人。
「這是急性子達烏德和他的情人法拉傑,一個俊美、體格柔和、貌似女孩的少年,面龐光滑而清純無辜,眼波如水。」勞倫斯起初想要拒絕他們,解釋說自己不需要僕人,但最後同意了,「主要是因為他們看上去如此年輕和乾淨」。從那天起,達烏德和法拉傑淘氣的惡作劇將給勞倫斯的旅途帶來許多輕鬆的快樂。
但在旅途的最初日子裡,隊伍已經面臨了一個惱人的問題:他們幾乎所有的駱駝,包括運載輜重和供騎乘的駱駝,都患上了正在沃季赫肆虐的疥癬,沒有最基本的軟膏來控制病情——沙漠中常用黃油來醫治疥癬——很多駱駝很快就瘸了,或者發了瘋。這種疫病或許就是兩匹輜重駱駝死亡的原因,它們在爬過一條特別狹窄的隘道時,立足不穩,跌下了下方的深淵。在他們接近胡爾沙漠邊緣的時候,這一切都是糟糕的預兆。
勞倫斯寫道:「在費薩爾的所有騎乘駱駝中,沒有一匹是健康的。在我們的小小隊伍中,所有駱駝都一天天虛弱下去。納西爾(奧達的主要副手)非常擔憂,害怕在我們即將開始的強行軍中會有很多駱駝垮掉,把騎手困在沙漠裡。」
勞倫斯在隨身攜帶的袖珍日記本上記錄了穿越胡爾沙漠道路的艱難痛苦。他以往在旅途中寫下的記錄一般篇幅很長,但在胡爾沙漠卻只寫了幾個短小的片段,而且越來越前言不搭後語,幾乎雜亂無章。後來,在第五天,卡西姆失蹤了。
勞倫斯決定返回尋找掉隊的卡西姆時肯定知道,他很可能已經死了;任何人如果在這個時節被困在胡爾沙漠而沒有任何遮蔽或者飲水,就只能存活幾個鐘頭。他肯定也知道,如果自己讀羅盤時有一丁點兒錯誤,自己也很快會丟掉性命。但他仍然堅持要去,最後非常幸運。騎行一個半小時之後,他看到遠方有一個小黑點,走近之後發現那是精神錯亂的卡西姆在跌跌撞撞地行進。勞倫斯把他拉上自己的駱駝,掉頭去追趕其他人。
在大衛‧連的史詩電影中,營救卡西姆的行動被拍攝為十分鐘的永垂不朽的情節,最後高潮是勞倫斯終於和夥伴們會合,他們鬆了一口氣,嘶啞地歡呼起來,勞倫斯的高尚行為奠定了他作為真正的「沙漠之子」的光輝形象。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卡西姆在停下大小便的時候沒把自己的駱駝拴好,按照殘酷的沙漠法則,他這是自取滅亡。勞倫斯不但沒有得到讚揚,還因為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去救一個窩囊廢而受到一些夥伴的批評。另外,隊伍的指揮官把達烏德和法拉傑又揍了一頓,懲罰他們膽敢讓勞倫斯獨自返回。
第13章
阿卡巴
永遠不要懷疑英國的諾言。它睿智而值得信賴。不必害怕。
——一九一七年五月,胡笙國王寫給兒子費薩爾的信
謝里夫陛下(胡笙國王)顯然有著東方君主常見的人格缺陷和對系統工作的無知……指導東方君主或政府走應該走的路並非易事——我為此大傷腦筋,付出了不少代價,所以深知這一點——我對你非常同情。工作有時肯定令人心碎。
——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日,雷金納德‧溫蓋特給西里爾‧威爾遜的信
在這個時刻,就像兩個月前在瓦迪季坦那樣,領袖的可怕負擔又落在了勞倫斯肩上。當時,領導人的職責要求他處死一個人...
推薦序
薩伊德的預言與安德森的轉換
一九六二年彼得奧圖主演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已經是西方影史中的經典,而本書的作者安德森(Scott Anderson)小時候,隨著父親作為美國的東亞農業顧問而成長於台灣,所以當年在台灣他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不知道誰是勞倫斯,但電影卻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腦海裡。而後他在美國發展,成為國際級的資深記者,特別著重戰爭與中東的報導;他也是小說家與評論家。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放映半個世紀後,安德森終於寫了一本歷史記實小說Lawrence in Arabia,其實翻成「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比較恰當。或許,這是成熟的安德森所做的轉換,把「of」改成「in」,勞倫斯不再是阿拉伯的了,用來回顧他童年的勞倫斯印象吧。
我們知道在薩伊德(Edward Said)的名著《東方主義》(1978)中,曾仔細地討論過T‧E‧勞倫斯、還有他的自傳《智慧七柱》。在薩伊德的分析裡,勞倫斯其實是承續著歐洲東方主義學術傳統的行動者,但與十九世紀英法的東方主義大師們從歐洲的文化高度俯視古老落後的中東不同,勞倫斯代表著新一代的東方主義行動者,他們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勢下,投身於中東的歷史行動中。他一方面企圖燃起阿拉伯人的熱情與反叛鄂圖曼帝國,但另一方面仍然要按照東方主義的傳統,去導引與控制這股熱情。先不說後來是否勞倫斯被大英帝國耍弄了,而就《智慧七柱》的文本與敘事分析裡,薩伊德認為勞倫斯仍然延續著東方主義的精神──做為帝國的特派員(agent),他是帝國官僚體系的另一面。無論成功或失敗,無論阿拉伯世界之後如何的分崩離析,勞倫斯都是是以導演的身份自居,都是導演自己的成功或失敗,而阿拉伯世界則隱沒入背景中。
我不清楚作者安德森如何看薩伊德的東方主義論點,但與其追隨著薩伊德的腳步,作者採取了一個不太一樣的視角,除了英國之外,透過一位德國間諜,他還挖掘了與鄂圖曼聯盟的德國史料,同時又呈現了一位來自巴勒斯坦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以及一位來自即將主導世界局勢的美國的標準石油特派員。不同於薩伊德將勞倫斯及其戰役全部吸納進英法的東方主義系譜中,安德森企圖呈現一個更國際性多角度的複雜視野。但在時勢造英雄的大時代中,勞倫斯仍然是上述四人組網絡的核心。
作者說寫勞倫斯的專書,已經出版了七、八十本了,他不願意再寫一本勞倫斯的傳記,而採取了更為複雜多視角的國際觀點。熟知中東戰爭的安德森,今年八月還在紐約時報發表紀實長文〈Fractured Lands〉,這是他長期一貫的投入與承諾。但就如薩伊德過去的預言,一位在東方的美國人,他首先是個美國人,然後才是個人,出身於台灣的作者安德森,在美國發言與成名,卻不斷投身於中東作觀察,他能夠逃避《東方主義》提出的宿命嗎?過去對此書的書評中,我們也看到說他在描寫鄂圖曼人或阿拉伯人時有見仁見智之別,但不論如何,做為讀者,讓我們來仔細讀讀此書,自己作個判斷吧。
雖然這是一個極端複雜又非常有趣的故事,英文與其他語言名詞史料的複雜度都很高,但我感覺,譯者仍然作了一個稱職的翻譯。我相當高度地推薦此書。
作者簡介
傅大為 台灣科學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創社社長,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薩伊德的預言與安德森的轉換
一九六二年彼得奧圖主演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已經是西方影史中的經典,而本書的作者安德森(Scott Anderson)小時候,隨著父親作為美國的東亞農業顧問而成長於台灣,所以當年在台灣他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不知道誰是勞倫斯,但電影卻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腦海裡。而後他在美國發展,成為國際級的資深記者,特別著重戰爭與中東的報導;他也是小說家與評論家。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放映半個世紀後,安德森終於寫了一本歷史記實小說Lawrence in Arabia,其實翻成「在阿拉伯的勞倫斯」...
目錄
序章
花花公子在聖地
非同尋常的人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到最後一百萬人
可鄙的亂局
保守祕密的人
背信棄義
短兵相接
意圖擁立君主的人
進軍沃季赫
欺騙的迷霧
大膽的計畫
阿卡巴
狂傲
奔向火焰
風暴聚集
孤獨的追尋
大馬士革
尾聲
謝辭
註釋
薩伊德的預言與安德森的轉換 傅大為
阿拉伯勞倫斯或西方勞倫斯? 鄭慧慈
阿拉伯的勞倫斯——敗給巨人歌利亞的大衛 陳立樵
參考書目
序章
花花公子在聖地
非同尋常的人
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情
到最後一百萬人
可鄙的亂局
保守祕密的人
背信棄義
短兵相接
意圖擁立君主的人
進軍沃季赫
欺騙的迷霧
大膽的計畫
阿卡巴
狂傲
奔向火焰
風暴聚集
孤獨的追尋
大馬士革
尾聲
謝辭
註釋
薩伊德的預言與安德森的轉換 傅大為
阿拉伯勞倫斯或西方勞倫斯? 鄭慧慈
阿拉伯的勞倫斯——敗給巨人歌利亞的大衛 陳立樵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