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
大自然雕琢下的台灣海岸與島嶼
王端正
政治人物經常把「愛台灣」掛在自己的嘴上;把「不愛台灣」扣在別人的頭上。
其實「愛台灣」不應只是口號,愛不愛台灣,要看你對台灣的認識有多少,對台灣的感情有多深,對台灣的付出有多大。
遺憾的是,如果我們問:「你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嗎?」或許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會說:「我生於斯,長於斯,那會不認識台灣,不了解台灣。」但如果我們用嚴肅的口氣再一次說:「你真的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此時,也或許會有不少人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沒有錯,我們捫心自問:「我真的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嗎?」恐怕心中也一片迷茫。
說不認識,不了解嘛!台灣景物的親切鮮活;台灣親友顰笑在目,豈能說不認識,不了解。
但說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嘛!除了周遭的環境與人情事物我們可以如數家珍外,周遭之外有關台灣地理歷史、民情風貌等,仍然一知半解,以這種片面的認知,半吊子的了解,豈能說得上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既然不能全方位地認識台灣,全面性地了解台灣,又那有資格說自己「愛台灣」!
所以對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台灣既熟悉,又陌生;既貼近,又疏離。一旦有人問起「你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嗎?」難免就會感到既惶恐又慚愧;談起她來就會既情深又情怯了。
為什麼我們對台灣的認識會在既清晰又模糊中擺盪?因為我們太貼近了,貼近到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部;因為我們太淺薄了,淺薄到只能了解表象,不能了解深層。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因為太貼近了,所以反而看不清楚廬山的真面目。
「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就是因為生命太短暫了,所以對宇宙萬物的認知與了解,顯得太膚淺。就像井底之蛙,誤認井底是世界的全部,不知道井域之外還有更遼闊的海洋;夏蟲誤認夏季是時間的全部,不知道夏天之外還有冰天雪地的冬天。
人的情況其實和井蛙夏蟲沒有兩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空間,相對於整體宇宙而言,何其渺小,又何其局限。而每個人的壽命,相對於亙古時間而言,何其短暫,又何其不足一瞬。局部不能看清全部;瞬間豈能認清亙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宇宙萬物仍然一知半解的原因。
由於生活空間的局限性與生存時間的短暫性,我們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往往以局部看全部,以瞬間度亙古,所以才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貼近又疏離。
誠如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即使上帝關閉了所有的門,也會為人類打開另一扇窗。人類雖然受到局限性與短暫性的制約,但老天還是為我們留下一個可以彌補缺憾的窗口。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個「幾希」就是上帝特別為人類打開的那扇窗。這個異於禽獸「幾希」的不同處,就在於上帝賦予人類細膩思維、邏輯明辨、累積經驗,形成知識,紀錄歷史,薪火相傳的能力。
藉助人類獨有的能力,我們才能在局限性與短暫性中脫穎而出,從層層淺薄與無知裡突圍。萬事萬物在不斷探索、思維、考察、紀錄、整合、儲存,傳承中,累積經驗,擴大眼界,深入認知,減少偏執,突破思維盲區,千百年來許多難解難知的謎團,在翳障層層剝離後,逐漸真相大白。地理的霧區,歷史的詭譎,無常的生滅,種種莫測高深的面紗,一一被揭開了,人類的局限性與短暫性一一被打破了,看清宇宙萬物的本來面目,已不再可望不可及了。
過去我們對臺灣的認識,受到局限性與短暫性的制約下,確實所知有限。現在,我們借助科技的文明,運用衛星的俯瞰,台灣的地形地貌原形畢露了,地上景物的繁茂枯榮也清晰可見了,地面上人物的一舉一動,也都難逃監控衛星的火眼金睛,我們再也不必窮畢生之力,考察名山大川,才能勉強略窺台灣全貌了。
此外,我們又能借助媒體專業採編人員詳實的探索、採擷,系統化的整理、報導,精彩照片適時的畫龍點睛,我們對各地人文歷史的演化,民情生態的興替,能瞭若指掌,再也不必花大半生的時間,訪問耆老、挖掘遺跡、考證史實,才能勉強拼湊歷史的興衰與始末。
比起古人來,我們的視野確實寬廣了,對世界的認知確實超越了,今後只要能充分借助科技的日新優勢,借助媒體的精準專業,就能不斷跳脫空間的局限性與生存時間的短暫性,就能照見宇宙萬物的本源與真相。
做為一本極具人文性、關懷性,重視發現與探索的專業性雜誌,《經典》一直以「充當讀者的眼睛與耳朵」自許,期望讀者透過《經典》的專業報導,練就一身「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功夫,讓自己更有能力透視霧區,更全面,更真實地認知世界,了解萬事萬物的來龍去脈。
過去《經典》為了讓讀者深層地認識台灣、了解台灣、深入台灣,曾先後策畫出版了一系列專書,例如《風中之葉》、《島與陸》、《發現南島》、《地震島的生命力》、《川流台灣》、《台灣脈動》、《山國誌》、《台灣原生種》、《赤日炎炎》、《島嶼生息》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好書,對幫助我們如實的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做出了巨大貢獻。
現在,《經典》又以台灣的海岸與島嶼為題,細膩地、深刻地、鮮活地採訪與報導,並精心編輯成書付梓了。我們敢說這又是一本有助於我們認識台灣海岸,了解附近島嶼的好書。
這本書歷經兩年的實地採訪與拍攝,依地質屬性的異同,分門別類,編輯成冊的好書,動用人力之眾,耗費物力之巨,花用時間之長,誠屬罕見,而採訪同仁殫精竭智,不畏挫折,不辭勞苦,全力以赴的表現,亦是可敬可佩,可圈可點。他們「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勤找資料,勤訪耆老,求教專家,實地探究,不斷求真釋疑,才能成就這本全方位,多面向,既科學又人文,既地理又歷史,既嚴肅又有趣,既有精彩文字,又有生動照片的一本佳作。
本書編輯匠心獨運,將台灣海岸依地質特性、人文景觀、產業發展、歷史源流、生態異同等,做了次第的銜接,系統的陳述,有因有果的詮釋,讓我們對台灣的海岸更透澈,更清晰的認識與了解。
台灣像汪洋中的一條船,受到海洋的擁抱與撫育,似乎台灣誕生於海洋,成長於海洋,放逐於海洋。但我們對於護衛著台灣的迢迢海岸所知又有多少?這些時時面臨海洋一波接著一波的沖擊,天天與海洋潮汐相互進退攻防,這種悲壯的事實與攻防的現況,我們又知道多少?多少關心?海岸線潮來潮往的波濤聲,如泣如訴,驚濤裂岸時,有如千軍萬馬,執戈廝殺的慘烈悲壯,令人動容;風和日麗,兩情相悅時,輕柔軟語的潮音水韻,有如情人脈脈含情,扣人心弦。
「淡金海岸」是火山與大海淬鍊下的產物;「西北沙丘海岸」是海沙被強風聚攏的作品;「嘉南沙洲海岸」從北港溪到二仁溪,迤邐六十六公里,沙洲在海水的侵蝕下,頑強抵抗,似乎誓言不到最後關頭不言退守。
「宜蘭沖積平原」是河流夾帶泥沙沖積而成的沃土平原,與海洋相互激盪,已成一彎弧線;「東部斷層海岸」位於板塊交接處,地殼運動活躍,海岸斷崖千仞,是台灣跨向太平洋的濫觴。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宛如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臍帶,沿岸海域生態繽紛,群礁風情萬種,令人眼花撩亂;「高屏洲潟海岸」潟湖廣布,大小潟湖均為洋流與季風,在河川出海口處相互推移、相互拉鋸、相互較勁後的結果,蘊含著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慨嘆。
台灣除了有多彩多姿,儀態萬千的多樣性海岸外,周遭還有不少島嶼環列。這些島嶼,有的過去幾乎聞所未聞,不為人知。但誠如哲學家所說的:「存在就是意義。」它們不僅有存在的必然,更有存在的應然,都有不凡的來歷。例如「澎湖」,記錄著大地的運動史,留下大量的地質演化足跡;「蘭嶼」則訴說了南島語族的傳奇,它像是一部古典文學的佳作;「金門」、「馬祖」的戰地風情,讓人難忘當年兩岸對峙的海峽風雲,而閩南文化播遷的鮮明軌跡,又述說著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在傳統與現代化過度之間別有一番韻味。
鮮少人知的花瓶嶼、棉花嶼和彭佳嶼,所謂的台灣北方三島,像是想要抖去人間紛擾紅塵的隱士,也像是「養在閨中人不識」的小家碧玉,在記者的生花妙筆下,又喚醒我們的注意。這海外三嶼,因為斷崖難登,人跡罕至,卻也成了海鳥棲息的樂園。
總而言之,這本以台灣海岸與其周遭羅列島嶼為主題的專書,不僅充滿知識性,人文性、歷史性,更描述著大自然對台灣精雕細琢,鬼斧神工的神秘性,文字妙趣橫生,圖像張張令人驚艷,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看完這本書,如果有人再問您:「您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嗎?」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如數家珍,毫無愧色地告訴他:「我當然認識台灣,了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