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好友鄧榮棟接力帶您《挑燈看清朝》。
這是一部續寫大清王朝兩百餘年歷史的斷代史力作。
百家講壇著名講師,清史研究專家紀連海審訂並作序推薦。
挑燈看清朝(叁)《雍正卷》隆重推出
【本書內容簡介】
歷經了順治的柔情,歷經了康熙的大氣,終於走來了雍正的凌厲。
這個時代很短,它只有短短的十三年;這個時代很長,是這個時代奠定了清朝的整體。
如果說是順治與康熙奠定了清朝的版圖的話,那麼就是雍正與乾隆完善了清朝的體制;如果說清朝在順治與康熙時代還是清承明制的話,那麼在雍正禦乾隆時代,它才有它的真實。
這本書從康熙末年諸子爭奪帝位寫起,描述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位鬥爭。
有人說,這段歷史是帝王之術最為高等級的表現。在我們認真閱讀這段歷史之後,才知道皇帝的無奈,才知道帝王之家的悲苦,而引以為鑒的,則是為人的智慧以及那些機變權謀。
康熙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被雍正暗算?雍正究竟是自然繼位,還是奪嫡?如果是自然繼位,康熙在臨終之際為何要選擇他,如果是奪得帝位,他又是怎樣一步步登上皇帝的寶座?
是誰,幫助雍正登上寶座?是年羹堯的地方勢力,或者是隆科多的京中兵力?
得位後的雍正賜死年羹堯,囚禁隆科多,究竟是權臣震主,抑或是殺人滅口,本書將為您揭開這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探尋幾百年前的那場嚴酷事件。
在以上的事件中,雍正也許算不上一個好人,但是餘下的事件,雍正應該算個好皇帝。
清理欠款、耗羨歸功、攤丁入畝、養廉銀、清理賤籍、設立軍機處、實行奏摺制度、台省合一,凡此種種,無一不是反映了雍正過人的智慧,這些制度為何出臺,意義究竟何在?
本書作者鄧榮棟將繼續以幽默詼諧的筆法,機敏而深刻的智慧,向你娓娓道來雍正朝的機變權謀,爾虞我詐,已經隱藏在這之後的歷史必然。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後金與清朝皇帝年表一六一六年~一九一一年
後金皇帝年表一六一六年~一六四三年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西元﹞/(年數) 年號 皇陵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一六一六~一六二六(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一六二七~一六四三(17年) 天驄 昭陵
清朝皇帝年表一六四四年~一九一一年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西元﹞/(年數) 年號 皇陵
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一六四四~一六六一(18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一六六二~一七二二(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愛新覺羅‧胤 一七二三~一七三五(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一七三六~一七九五(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 一七九六~一八二○(25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一八二一~一八五○(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愛新覺羅‧奕 一八五一~一八六一(1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一八六二~一八七四(13年) 祺祥一八六一
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 惠陵
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 一八七五~一九○八(34年) 光緒 崇陵
*(1) 愛新覺羅‧溥儀 一九○八~一九一二(3年) 宣統
*(1)通稱末代皇帝或遜帝
※清朝建國於西元一六一六年,初稱後金,一六三六年改國號為清,一六四四年入關
作者簡介:
鄧榮棟,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法學會法經濟學研究會
理事。著有《大明王朝的最後歲月》、《故宮故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挑燈看清朝》序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要傳播中國文化;不但要嚴謹,而且要好讀。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清史浩繁,而中國文化更加繁雜。要講清史,又要講中國文化,還要寫得好看,堪比小說,怎麼可能?
一年來,鄧榮棟沉寂了,沒有與我聯繫,他好像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突然有一天,鄧榮棟送給了我《挑燈看清朝》第一部順治卷。我釋然了,這本書難道真的出自於這位只有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然而,細細一想,我也不感到詫異。
我知道,鄧榮棟自幼對國學就很有興趣,父親引導他背誦國學經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誦︽四書》,特別是對於︽周易》全篇經傳,他竟能熟練背誦,達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對於中國文化,說他很是了解,應該不為過。
除了中國文化,鄧榮棟對清史也情有獨鍾。《清史稿》、《清實錄》是鄧榮棟常翻閱的書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鄧榮棟竟然也讀得饒有興味,我很佩服,讀這些正統史書的同時,鄧榮棟也時常閱讀清朝筆記小說。
儘管如此,鄧榮棟仍在書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這部作品的第一卷。
當然,有了知識的儲備,還要有藝術的情懷,鄧榮棟寫的畢竟不是學術著作。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非常好讀,︽挑燈看清朝》我是幾個小時內就讀完的作品,因為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一讀便停不下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我只能用這樣來評價鄧榮棟的這本書:
鄧榮棟要藉這本書傳達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貴無邪的品德,是仁者愛人的達觀,是逍遙遨遊的修養。此書是一個學者對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個作者對人情冷暖的哀憫。
鄧榮棟藉順治當皇帝,表達了人性的貪婪與邪惡,指出了中國文化中的﹁無欲則剛﹂;藉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壯舉與馬士英的懦弱,表達了大丈夫的高貴與卑賤小人的無恥;藉多爾袞的遭遇,表達了對人格評價的複雜性,史筆如鐵,難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樣客觀公正,不偏不斜?藉小南明王朝的滅亡,傳達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會更苦。
最讓我感動的,是鄧榮棟藉董鄂妃的遭遇與順治出家,傳達佛教文化的必要。鄧榮棟時常對我說:人到傷心方為佛。鄧榮棟在寫這部分的時候,恰好承受失戀的打擊,我當時真擔心他挺不過來。所以,他是用以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順治與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鄧榮棟描繪了佛家的解脫之道,這便是鄧榮棟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最終從情感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鄧榮棟是一個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歡彈奏琵琶,吹奏笛簫,烹飪水準很是不錯,所以,在整部書中,鄧榮棟的思想始終是堅強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強。我最欽佩的,其實不是鄧榮棟的學識與文章,而是鄧榮棟的為人,交往一年有餘,鄧榮棟上進心強,禮貌周全,老實誠懇,極盡孝道,善於言談,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個老師,我教過很多孩子,鄧榮棟是一個難得的好孩子。我時常在想,是不是他父親傳給他的傳統文化締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挑燈看清朝》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文化寓於歷史故事中,讓人能夠活學活用,得到啟發。居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建議眾多家長,請把這本書作為教育孩子國學的不錯選擇。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是鄧榮棟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是值得我認真閱讀,並且收藏的一本書;也是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值得一讀的書。
是為序!
紀連海
二○○九年十月五日於北京
名人推薦:《挑燈看清朝》序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太子問題
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年。
玄燁回首往事,鼇拜圈禁了,吳三桂消滅了,鄭克塽投降了,噶爾丹敗亡了。
天下乂安,生民樂業,五十五歲的玄燁,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從政四十餘年,夙興夜寐,兢兢業業,從未敢有絲毫懈怠。玄燁從一個虎頭虎腦的毛頭小夥,到意氣風發的少年,沉著穩重的青年,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今日老之將至。
憶往昔,玄燁一直以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樂觀而豪放的性格,走過了人生中的所有艱難坎坷,坑坑窪窪,他有理由相信,他能繼續以這種精神,去迎接人生最後的歲月。
人有五福,最大的福氣,莫過於善終。
大風大浪經過了,艱難坎坷度過了,人生的迷茫與歲月的豪邁也流過了,玄燁望著天邊的夕陽,輕輕地歎了一口氣,人生終究會結束,但是,自己是否能平和安穩地結束呢?
時至今日,玄燁已經不再把自己當成一位君王。
他是一位嚴格的父親。他一生有名可查的有六十餘位妃子,五十餘名子女,其中兒子三十五個,在這三十五個兒子中,個個都聰明伶俐,精明過人,玄燁本應該感到很欣慰。
他是一位慈祥的家長。他下令全國範圍內普免錢糧,自秦始皇時代起,兩千餘年,這是開天闢地以來之壯舉:天地啟宏慈,赤子蒼頭同感戴;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他更是一位歷經歲月風霜,看慣紅塵磨難,對人生大徹大悟的老人。
然而,日中必昃,剝久必復,一件最為惱火的問題,降臨在他的頭上。
諸位讀者請注意,我馬上要講的這個事件,非常複雜而有趣。
曾經有人說過,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上,這是一場最值得思考的政治糾葛。
這場政治糾葛,把帝王權術演繹到了極致,把臣子心計發揮到了尖端,這是實力的比拼,這是智慧的博弈,總之一句話:這場政治糾葛具有永久的魅力,薈萃了政治權術的精華。
所有的一切,還得從康熙的婚姻講起。
和所有皇帝一樣,康熙同志結婚時很早的。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康熙同志與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結婚,二位新人均為十二三歲,如果要他們談什麼感情,純屬是扯淡。
關於這場婚姻背後的權力糾葛,我在以前倒騰過,為了給大家節省精力,在這裏我就不再倒騰了。反正據相關史料記載,成年後的康熙與赫舍里氏的感情是相當好的,伉儷情深。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赫舍里氏為康熙生了第一個兒子,可惜這兒子沒啥福氣,不久後夭折;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赫舍里氏為康熙生了第二個兒子,這回母親沒福氣,當天便死了。
面對死去的赫舍里氏,年僅二十一歲的康熙是萬分悲痛的。在二人結婚的九年時間裏,康熙擒住了鼇拜,康熙對付著吳三桂,他把所有的經歷,都放在祖宗家業,國家福祉上。
還是那句老話,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個不簡單的女人。赫舍里氏始終體諒著丈夫的心情,九年來,她悉心打理後宮,使得後宮相安無事,甚至幫助節省了不少家用。
康熙覺得,還有很長時間,很多機會,來彌補感情上的不足,但是,在一起就是這麼短暫,二十二歲的赫舍里氏與二十一歲的康熙皇帝,永遠的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了。
生前的不珍惜,只能用死後的愧疚與悔恨來補償。
在赫舍里氏死後的一年裏,康熙日夜思戀著這個曾經溫柔而熟悉的人,夜不能寐,他覺得,應該給赫舍里氏以無上的尊榮,以此來為自己的良心贖罪,告慰赫舍里氏的在天之靈。
赫舍里氏的家族已經擁有了無上榮光,這時候,她的爺爺索尼已經病逝,封一等公爵;她的父親噶布喇加封一等公爵,她的三叔索額圖,在朝堂上正春風得意,處於萬萬人之上。
一家隆盛,無以復加!
唯一的彌補,就是讓赫舍里氏唯一的兒子成為當朝的太子,成為未來的皇帝,成為大清國將來的主人。一年後,當赫舍里氏的孩子剛剛滿周歲的時候,被康熙皇帝封為太子。
關於先前清朝皇位繼承問題的研究報告
這是一個被我簡單倒騰過很多次的問題,為了不讓大家再聽我囉嗦,我給個總結。
首先必須指出,皇位繼承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皇帝的權力太大,最高行政權,最高司法權和最高立法權一人掌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有這些,用歷史學的術語來表達,叫君主專制。所謂專制,就是皇帝讓你說話,你才能說話,讓你閉嘴,你就得閉嘴,不然讓你牢裏待去,甚至直接把你送上絞刑架或斷頭臺。
由皇位派生出來的權力,就是皇權。皇權的收益是極大的,所以取得皇權的風險也是極大的,用經濟學的術語講:損益越大,風險就越大。這單生意要麼不幹,要麼就幹到底。
兩千年來,皇位繼承制度是非常單調的,始終遵循著八個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所謂有嫡,就是皇后生了兒子,母以子貴,這兒子就可以當皇帝了;所謂立長,就是皇后沒生兒子或者生的兒子已經死掉,那麼就只能以老大當皇帝了。這就是基本的制度。
嚴格來說,這個制度的設計是非常優秀的。
它至少可以有效避免兄弟爭鬥、骨肉相殘的人間慘劇,對於競爭皇帝這種收益很大,風險很大的買賣,只要有人去爭,就必定有人去死,死人流血,在哪個朝代與地方都不好。
這個制度的優點在於,他規避了這種因爭奪皇位而出現的流血與衝突,誰當皇帝誰不當,不是競爭的結果,而是生下來就這樣,你不用抱怨能力與運氣,要怪就怪你命不好。
當然,再優秀的制度,裏面一定有缺陷。
對於這樣一種繼承制度,最大的缺陷就在於,皇帝是上天賦予的,不是能力角逐的結果,所以,上臺當皇帝的煙鬼、色鬼、甚至小兒麻痹的癡呆兒都有,能不能選好是朝代氣數。
我已經說過,這個制度是漢族老祖宗延續了兩千年的制度,但是清朝並不用。
在玄燁他祖宗努爾哈赤時代,滿洲人是相當落後的,基本屬於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原始社會比較講究民主,打個獵可以分著吃,選個帶頭大哥,當然也大家一起選。
所以,在努爾哈赤病逝的時候,他沒有留下遺詔,而是由諸位旗主共同推舉大汗。
被推舉出來當汗的人是老八皇太極,當然還選出幾個平起平坐的兄弟來輔政,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幾經輪回,皇太極搞定了其他三位,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位。
在皇太極當上大汗的同時,對於另外三位兄弟來說,是一場浩劫,因為他們的母親在這場爭鬥中被白白犧牲,因為本屬於他們的東西會被無情的剝奪,他們不信命,他們只怨人。
其中一位的心中,深埋仇恨的種子,他相信,總有一天他會要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個把仇恨埋在心中,忍氣吞聲活著並奮鬥的人,熬到了十八年後,在十八年後,皇太極去世,他操縱新一次的皇位更迭,最終他如願以償,取得了這個帝國的真正行政權。
在他為取得手中權力而笑傲蒼天的時候,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兢兢業業的豪格卻死在弓弦下,他的妻子被奪去,他的榮耀被消泯,連他的兒子也成了可被奴才唾罵的人。
在貴族公推的制度下,犧牲了至少三個人,一個是褚英,努爾哈赤的大兒子;一個是阿巴亥,多爾袞的親生母親;一個是豪格,皇太極的大兒子。白骨累累,喚醒了重新的認識。
貴族公推看似很民主,實際上很不民主。它沒有公推的基本標準與法定程序,所謂的公推,實際上是智慧的比拼,是實力的博弈,成功者登上了地位,失敗者成了一堆白骨。
最為可悲的是,成功者與失敗者曾經血脈相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時間再過了十八年,當順治帝死去的時候,他再也不想這種骨肉相殘,手足相侵的悲劇重新上演,他在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三子玄燁做為皇帝,繼承帝位,順利過渡了。
應該來說,福臨的選擇是明智的,三子玄燁,他沒有選錯。
但是,也存在一個事實上的缺點,如果福臨突然去世,沒有任何選擇,那麼就會因國家無主而舉國大亂,弄不好血流成河。而事實證明,清朝皇帝猝死的概率,也是相當高的。
玄燁痛定思痛,他在讀了大量漢族的歷史之後,在認真思考清朝四代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出現的坎坷與糾結之後,決定重歸老路,學習漢朝人的做法,設立太子,有嫡便立嫡。
在這種背景下,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赫舍里氏的兒子允礽被立為太子。
這一年,康熙二十二歲,允礽兩歲。
康熙對允礽是非常照顧的,儘管康熙只有二十二歲,他依舊是一個好父親。
康熙給了允礽有如陽光一樣的溫暖,他親自教導允礽學問,並且給允礽選擇了全國最著名的學者作為其老師,與此同時,康熙還給了允礽不同於一般的待遇,讓所有皇子羡慕。
先後給允礽當過老師的有熊賜履、張英、李光地、湯斌等等,都是全國一流的大學者,在他們的悉心教育下,允礽六歲就學,不久後便通曉滿漢兩種語言,擅長騎射,頗有文采。
在允礽感覺到教育的薰陶的同時,康熙還給允礽生活的溫暖。大凡重大節日,朝臣在跪拜完康熙之後,還要到太子寢宮跪拜太子,但凡有敢挑釁太子尊嚴者,不管是誰,撤!
看著茁壯成長的允礽,康熙的臉上泛起了笑容,他有理由相信,這個孩子能夠記得自己的恩德,記得父親的慈祥,同時能夠學到千百年來的治國理念,若干年後成為偉大的君王。
然而,在允礽的心目中,父親仍然是父親,不管他多麼和藹,他依舊是個君王,他有著別人揣摩不透的反覆無常,有著永遠不可侵犯的神聖權威,有著一張始終嚴肅認真的臉。
有一種愛,叫愛的虐待。在允礽幼小的心靈中,覺得一切都是父親的給與,覺得所有都理所當然,他沒有奮鬥後成功的喜悅,沒有普通孩子本應該有的童趣,他臉上失去了笑容。
所有一切,只有在挫折後才會懂得奮鬥;只有在奮鬥後才會得到喜悅;只有在喜悅之時才能綻開笑容。父親留給兒子的,應該是一片開闊的天空,而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指南針。
康熙留給允礽的,是沒有奮鬥便得到的果實,他永遠不會認真珍惜;是沒有笑容的威嚴,他永遠覺得父親的嚴峻而無法侵犯。愛永遠只會存在在自然之中,威逼與強加都沒有用。
這便是允礽,一個可憐而又可悲的孩子!
允礽在別人羡慕的眼神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幸福與痛苦,只有允礽自己知道。他是生下來就富貴,他是受到了眾人的頂禮膜拜,他是有一個成功的父親和出色的師傅,但是,這一切並不能說明,允礽打小就是幸福的。
很多時候,在人們心中,得到的往往並不幸福,得不到的才最是幸福。
只有在為一個目標,經過長期奮鬥而達到後,才具備真正的幸福感。幸福與得到什麼無關,幸福只與怎麼得到有關,在獲得幸福的道路上走得越曲折,他的人生的幸福感就越大。
允礽是一個不需要渴求,也不需要奮鬥,更不需要追求的人。他出生的時候,他的一切都已經既定,他是那個衣食無憂,生而為貴的富二代,幸福對他來說,奢侈地不能再奢侈。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允礽在沒有歡笑,沒有幸福感的情況下,走完了他人生的童年。
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駐蹕於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由於勞累過度,病得不輕,他立即召太子及老三共同來到他的駐蹕地,他需要兒子的孝順與愛護。
不管玄燁多麼威嚴,多麼強大,他始終是一個人,他需要珍貴的友情、甜蜜的愛情以及無私的親情,然而,他又是一個皇帝,因此他失去了珍貴的友情與甜蜜的愛情,他只要最後一點點無私的親情,在自己病倒的時候有人侍奉,在自己脆弱的時候有人鼓舞,僅此而已。
這就是一個皇帝,真正想要,而也是最難得到的。
這是允礽第一次離開京城,他與弟弟一起,領略到北國的蒼茫與浩瀚,他漸漸認識到自己鬱悶與憋屈,一個心情被壓抑了十六年的孩子,終於領略到了大漠長空,雄鷹翱翔。
允礽與其三弟輕快地來到父親的駐蹕地,他雖然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病重的父親,但是他的思緒始終忘懷不了壓抑數年後的放縱,憋屈許久後的一吐而快,他感到這才是幸福。
所以,在康熙面前,本應該十分悲慟,哭得死去活來的允礽,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傷心與擔心,儘管他也盡心照顧著自己的父親,但是,他的臉上始終無法抹去喜悅的光芒。
病床上的玄燁第一次感覺到了孤獨與無助,揮揮手,你先回去吧(遣太子先還)!
聖人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允礽侍奉父親的表現,讓所有的父母都會感到痛心,但是,也正是這樣,我們才知道允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隨心所欲,不會欺瞞也不會陰謀,胸無心計的普通人。
人類最大的導師,不是父親,也不是老師,而是生活。
允礽應該知道,他的祖宗努爾哈赤並沒有老師,但是,是艱苦的生活教育了他,創立了這份基業;他的祖父皇太極也沒有老師,也是生活教育了他,成就了輝煌而又偉大的事業。
然而,儘管允礽有優秀的父親與博學的老師,但是,沒有生活的磨礪,沒有人生的坎坷,他始終無法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不能通曉生活的不易,更不可能學會政治生存之道。
允礽依舊是輕快地回到了京城,他應該感覺到父親的不悅,但是他也許並沒有感覺到,他此舉不但傷了一位父親敏感的心靈,而且讓一位威嚴的君主感覺到莫名的恐懼。
回顧歷史,因為皇位而兄弟相殘,父子相侵的故事罄竹難書。允礽應該知道,停屍不顧,束甲相攻;允礽也應該知道,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哪一件事不是鮮血淋漓,可怕之極。
康熙首先是一位君王,他承載著祖宗的寄託,承載著天下的期望,承載著自己的理想,他不會因為父子之情而放棄對權力的絕對掌握,如果一個政治家失去權力,也就意味著死亡。
然而,康熙雖然感覺到了恐懼,但是,他有理由相信,他的希望不會破滅。
知子莫若父,他知道允礽的秉性。允礽是一個心無心機而又懦弱無剛的人,但是他卻又是一個沒有野心、心地善良的人;康熙相信,允礽還年輕,經過鍛鍊,將來依舊很有希望。
在康熙繼續的信任與教導下,允礽繼續過著他無憂無慮,苦讀練武的生活。
允礽感覺到父親的偉大,這也直接導致允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事實證明,一個強悍的父親,教育出來的一定是懦弱的兒子。父親的威嚴已經讓兒子沒有了威嚴的理由。
在一個有權力的老好人周圍,總會聚集一批想得到好處的小人!
在允礽的周圍,出現了索額圖,出現了凌普,出現了納爾蘇等等,這些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允礽就是未來的皇帝,只要現在投靠了允礽,將來就是國家的功臣,朝廷的棟樑。
這樣,很多人在允礽門下拜了碼頭,很多人又在允礽的手下那裏拜了碼頭,地盤越來越大,人越拉越多,漸漸的,一個新的組織,在清康熙朝歷史上出現了,它被命名為太子黨。
一股暗湧,漸漸讓清朝的政權搖晃起來。
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康熙皇帝率領群臣祭拜奉先殿,按照規矩,康熙皇帝的拜褥應該放在殿內,允礽的拜褥應該放在殿外,然而,禮部尚書沙穆哈把允礽的拜褥也放在了殿內。
康熙一看這擺設就來氣,老子還沒死呢,你他媽就想散夥?
玄燁很憤怒,他叫來了沙穆哈,你看著辦吧,要麼你把允礽的拜褥挪到殿外,要麼你就捲舖蓋走人吧。沙穆哈兄台相當為難,如果把允礽的拜褥挪到殿外,將來不也要走人?
老子與兒子,得罪哪頭都是一死,沙穆哈經過許久的思考之後,向康熙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把允礽的拜褥挪到殿外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讓史官記下,今日是陛下您讓挪的。
沙穆哈的算盤是打得相當精明的,如果允礽登基後秋後算賬,沙穆哈便可以把史料翻出來給允礽看,您看,當初是您老子讓我挪的!聽了沙穆哈的要求,玄燁給了兩個字,滾蛋!
這是太子黨勢力與皇權勢力的第一次博弈,以太子黨勢力的失敗而告結束。
應該來說,康熙皇帝經過這件事,相當失望。
在康熙自己心中,人生的最高目標,不僅僅是榮華富貴,人高位尊,千古流芳,更是是健康的身體,較長的壽命,以及他一直提到的,能夠順順利利地度過他人生的晚年。
人有五福,最高福者,善終也!
人生看起來很長,其實很短,就像某人說的那句話,眼睛一睜,一輩子開始了,眼睛永遠一閉,一輩子結束了,在人生的歷程中,活得光鮮很難,但是,活得舒坦,難上加難。
對自己的兒子,康熙自己是了解的。允礽是個可憐的孩子,剛剛生下就失去了母親,在最需要父親關懷的日子裏,康熙由於忙於政務,無法給足他陽光般的溫暖,康熙很內疚。
知子莫若父。允礽固然不夠老練,固然不夠成熟,但是,允礽本身不是一個壞人。
生活是一個人變壞的必要理由。我們習慣上把人分為好人與壞人,高尚與卑劣,事實上,一切只是機會與偶然,如果把好人與壞人的生活換位,就完全會替換出兩種不同的人生。
允礽是一個成長在陽光下的孩子。他雖然很幼稚,雖然很漠然,不懂得愛,但是,他更不懂得恨,他生而為貴,他不愁吃喝,不愁名望,不愁富貴,他不會為生活而背叛自己。
讓康熙真正感到不安的是,在允礽背後的那群人,這群人是真正可怕的。
這群人在允礽地下拜了碼頭,這群人會背靠允礽這棵樹去辦一些壞事,這群人會教導著允礽去變壞,同樣這群人,可能利用允礽的幼稚與無知,去做出允礽不會做的事情來。
可怕啊,在康熙心中,感到一陣恐懼。康熙知道歷史上的那些所謂的弒君弒父,往往不是因為不肖子孫,而是因為不肖子孫後面那一雙雙無形的手,把這些人推上了叛逆的舞臺。
不能等了,不能讓允礽的人生毀在一群小人的手中,更不能讓這群小人離間自己與允礽的感情,更不能讓這群小人禍國殃民,儘管康熙以仁政而著稱,但是他依然需要拿起屠刀。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康熙深信著這句話。
對於康熙的疑慮,允礽依然是一片懵懂,以他的眼光根本不足以讀懂康熙的帝王心術。
儘管允礽已經二十多歲了,儘管允礽已經結婚了,但是他仍然只是一個沒有城府的懵懂少年,侍從父親巡遊,他我行我素地索要財物,責打王公貴族,他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
甚至這兄弟發起火來,當著父親大人的面,直接把官員推到了水中。
對於允礽的行為,康熙輕輕歎了口氣。他想了很多,想到了赫舍里氏,想到了疼愛允礽的孝莊皇太后,他想到了允礽的悲苦命運,他覺得,一切終將過去,允礽要的只是歷練。
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康熙給了允礽歷練的機會,康熙親征噶爾丹,把允礽留在北京監國,所有的大事,均聽憑允礽處理,康熙盼望著,允礽能給他掙回面子,帶來一絲希望。
然後,無情的事實再一次打破了康熙的奢望,據康熙得到的消息,允礽在北京,花天酒地,胡作非為,更為危險的是,允礽居然僭越,私用黃色物件,好傢伙,你老子還沒死呢?
很多史書上認為,康熙得到的情報,都是假的。但是,據我研究,康熙的情報,基本上都是真的,允礽這兄弟,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康熙在外打仗,您老弟就不能消停點?
還好,噶爾丹戰敗而亡了,康熙馬不停蹄地回到北京,允礽帶著百官在京郊迎接康熙皇帝的凱旋,康熙皇帝臉上並沒有帶著戰勝後的喜悅,而是愁雲慘澹地望著滿臉笑臉的允礽。
允礽腦子中一頭是霧。他不知道,康熙皇帝心中的怒火,正在熊熊地燃燒著,他不知道,由懷疑而引發的不信任,就像一支脫離弓弦的箭一樣,飛快像自己逼近,他卻依然笑著。
康熙沒有詢問允礽任何事情,只是殺了允礽身邊一個管御膳房的太監花喇,為什麼要殺他,史料上沒有記錄,但是,允礽應該知道,父親是在警告自己,讓自己安分著點兒。
花喇死了,允礽並不著急,因為他手下弟兄很多,不缺這一個。
但是,允礽手下弟兄們卻著急了。因為在允礽手下拜碼頭的兄弟們之所以投靠允礽,並不是因為允礽兄高尚,也並不是因為允礽兄他高明,而是跟著允礽兄,能夠升官發財。
但是,花喇的下場告訴拜了碼頭的諸位兄弟,康熙爺他身體還硬朗,允礽兄翅膀還稚嫩,升官發財的希望遠在萬里之遙,如果想贏,只能賭得大一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一個可怕的思想,在允礽的周圍傳播著,領頭的,就是允礽他舅老爺索額圖。
索額圖,我們的老朋友,闊別二十年了,請您上場吧!
索同志我們並不陌生,那個擒拿鼇拜的英雄,那個平定三藩叛亂的功臣,那個曾經在政壇上呼風喚雨的權臣,那個因捲進政治漩渦而黯然離去,滿懷失望與怨恨的富家子弟。
二十年來,索額圖從一個英姿颯爽,滿懷抱負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圓滑老道,辦事沉穩的老人,儘管他參加了尼布楚談判與親征噶爾丹,但是,他始終未能進入權力的中心區。
康熙知道,索額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很有能力,很有眼光也很有作為的人,但是,他心中始終不能放下與不能忘卻的,總是一點點權力,而權力,也是康熙最不能給的。
索額圖與明珠最大的不同,在於索額圖是一個富家子,他不愁吃穿,不愁前途,他奮鬥的目標是權傾朝野,封妻蔭子;而明珠只是個落魄子弟,他奮鬥的目標只是想活得更好。
而對於康熙來說,富貴,尊榮他都可以給以臣子,但是唯獨不能給的,就是權力。
經過二十年來的思考,索額圖最終領悟到了這一點。
索額圖不再幻想康熙能給他往日的權力,不再幻想自己能在康熙在位時候重回政治舞臺的中心,五十已過的人了,知道了什麼叫做天命,所謂天命,就是順時而動,順勢而為。
索額圖悵惘過,他覺得自己真正領悟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含義。
為此,索額圖放棄了在家精心修養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政治的舞臺,雖然不是舞臺的中央,雖然地位還很卑微,雖然前途並不光明,但是他知道,總有一天,這一切都將過去。
人活著,有時候只是為了一個希望!
索額圖有允礽,他是允礽的舅老爺,他知道,總有一天,自己的這個侄孫兒就將取代康熙,那麼,一切都熬到頭了,憑藉擁立之功而出人頭地,萬民稱頌的到來只是個時間問題。
這就是索額圖任勞任怨,不辭奔波萬里去同俄羅斯人談判的原因;這就是索額圖鞍前馬後,不辭勞苦跟隨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的原因;這也是他,卑微地站在政治舞臺上的原因。
一個偉大的人,會在逆境中選擇卑微的活;一個懦弱的人,會在逆境中選擇慷慨的死。
索額圖雖然談不上偉大,他活在自己的希望當中,然而花喇的死去,讓他的這個希望漸漸渺茫起來,允礽已經做了近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但是,儘管如此,他也僅僅是個太子。
翻閱史書,多少太子能夠順利繼位,漢武帝晚年的戾太子的巫蠱事件,使得幾萬人白白喪失了性命,而這個可怕的事件的產生,僅僅是一個十分無厘頭的猜疑,幾個小人的搗鼓。
如果說康熙是一代明君的話,漢武帝也算得上一代英主,事實上,明君,英主,在事關自己權位的取得與失去之間,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李世民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嗎?
花喇的死,允礽雖然僅僅感到了一陣涼意,但是對於索額圖來說,已經是冰寒徹骨了,他知道政治上從來就談不得任意,先發的人,時常能爭取主動;狠毒的人,時常能取得勝利。
在他的心中,只有允礽提前取得帝位,自己的前途才會更加光明。
應該來說,花喇的死,徹底打破了索額圖的計畫。
宦海沉浮幾十年的索額圖,行事變得十分妥帖,當康熙令皇太子在其攻打噶爾丹之際監國的時候,他就明白了康熙的用意,康熙想再一次歷練允礽,這是允礽最後的一次機會。
在離京跟隨康熙攻打噶爾丹的時候,索額圖對允礽千叮嚀,萬囑咐,希望允礽勤勞治國,幹出一點成績,為自己晉升皇上撈足政治資本,也為康熙的臉上增添父慈子孝的光彩。
然而,允礽終究只是一個懵懂的孩子,在父親出門之後,他就把索額圖的叮囑置於了腦後,肆無忌憚地玩樂起來,他的僕人為其製作了龍袍,爹還在呢,你兄弟就想當皇帝?
允礽的周圍,除了自己的人之外,還有數不清的眼線,他是皇太子,眾矢之的,他有那麼多的兄弟,哪一個不希望他能垮臺,允礽的所作所為,必定迅速地傳到康熙的耳朵裏。
不能等了,所有的一切,都打破了索額圖的計畫,必須迅速地採取行動。然而,當索額圖準備唆使皇太子立即行動的時候,康熙那雙犀利的眼睛,早就瞄準了他,你到底想幹嘛?
儘管康熙很仁厚,但是,從康熙為政六十多年來看,康熙始終是一個很有心機,老道成熟的人,對於索額圖任勞任怨、鞍前馬後的目的,他心知肚明,但他對索額圖還抱有希望。
康熙希望允礽在索額圖的教導之下,能夠迅速地領悟政治,變得成熟起來,但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索額圖唆使允礽把屠刀指向自己,不管允礽如何選擇,但索額圖不能再留。
然而,在康熙正準備對索額圖動手的時候,卻收到了索額圖的辭呈。
索額圖畢竟是索額圖,對康熙的心思與舉動,摸索得是相當透徹的,他知道康熙以仁厚著稱,不會對一個辭職的人追究責任,在最危險的時候,索額圖避開了鋒芒,這招很陰。
雖然索額圖辭去了一切職務,但是,索額圖始終沒有忘記實現心中的夢想,他知道,康熙是皇帝,如果自己處在明處,根本不是康熙的對手,而退居幕後,反而有了取勝的可能。
退休後的索額圖,理所當然地成了允礽的幕後軍師,在索額圖的周密策劃下,一張巨大的陰謀之網已經展開,索額圖只等著在康熙閱河的途中,給予康熙皇帝釜底抽薪的一擊。
閱河對於康熙來說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康熙曾經派靳輔治理過黃河,他自己也經常親到河堤周圍去巡查水利,這一次他帶著太子,巡查河堤到達了德州,突然,允礽卻病倒了。
允礽病倒之後,索額圖收到了一封信,讓他去照顧允礽。
當索額圖仔細讀完這封信時,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已經臨近了,按照常理,康熙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太子生病,康熙會親自陪著,然而這回,康熙撇下太子,快步地回到了北京城。
與此同時,還來信讓自己去德州照顧允礽,康熙的用意已經極其明顯了,他想把自己調離京城,調離自己十多年構築起來的太子黨的中心區域,然後只等著最後輕輕搞定自己。
儘管如此,索額圖還是必須上路,他是臣子,面對聖旨,他沒有選擇。
索額圖黯然地上路了,他知道康熙還不會很快處置自己,康熙收拾完北京的自己的兄弟還要些時日,但是,大勢已去,所有一切,現在看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只能認命。
在德州,索額圖過了他最後的快樂時光,經常騎馬,在他看來,無所謂了,不久之後,太子病癒,索額圖與允礽一起,風風光光回到了北京,在他回北京後不久,他老弟就被查了。
康熙給的理由是虐待死一個家奴,索額圖心裏清楚,康熙動自己的時日已經到來了,果不其然,幾個月後,索額圖被康熙圈禁,不久之後,索額圖病死於寓所,時年五十餘歲。
按照我的慣例,對索額圖這樣的人,應該給個評價。
索額圖一生應該來說是很輝煌的,他擒拿過鼇拜,輔佐過康熙,與俄羅斯談判過,與噶爾丹交鋒過,他在政治上輝煌過,他也在政治上落魄過。他起於政治,他也終於政治。
君以此始,亦以此終!
人往往因為希望而選擇了活,同樣,人也往往因奢望而導致了死。
死與活,功與罪,往往只有一念之差,一步之遙。
在索額圖死後數年,康熙給了索額圖一個評價: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鄧榮棟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於汀蘭苑
第一章 太子問題
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年。
玄燁回首往事,鼇拜圈禁了,吳三桂消滅了,鄭克塽投降了,噶爾丹敗亡了。
天下乂安,生民樂業,五十五歲的玄燁,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從政四十餘年,夙興夜寐,兢兢業業,從未敢有絲毫懈怠。玄燁從一個虎頭虎腦的毛頭小夥,到意氣風發的少年,沉著穩重的青年,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今日老之將至。
憶往昔,玄燁一直以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樂觀而豪放的性格,走過了人生中的所有艱難坎坷,坑坑窪窪,他有理由相信,他能繼續以這種精神,去迎接人生最後的...
作者序
已經寫了兩本有關歷史的書,本來暫時不想寫,但是,思考六個月後,我依然拿起了筆。
寫有關歷史的書,實在是一件勞累活。連續數個月埋首於線裝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堅定,你的身體總是試圖與你的信念相抗衡。習慣於眺望的雙眼死死盯住豎排的繁體古字,習慣於行走的雙腳始終停駐書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覺的反抗與自覺的壓抑日夜不停的對峙與搏鬥。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面對歷史的興亡更替、跌宕起伏。歷史的大喜悅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終只是一個觀賞者,喝采或棒喝之後,必須回歸人情的冷漠與理性的嚴峻,然後塗塗抹抹。
我很想輕鬆,但是,我很難輕鬆。鼓角爭鳴早已遠去,邊城烽火已然熄滅,夕陽下的斷壁頹垣,掩映錦繡河山,浮現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號與呼救,千軍萬馬,流血漂櫓。
面對歷史的厚重,有人選擇了退避,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有人選擇了順從,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有人留下了一聲浩歎,把歷史的模糊坦然遞交給滿首皓髮,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還有人記錄下歷史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傳遞給現代人一根魔杖,心機與圓滑,算計和機巧,歷史黑暗得讓人驚怵。
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退避的,那麼,又有誰人,真正退出了歷史?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順從的,那麼,人類豈不是坦然於歷史的奴隸?如果歷史只能讓我們敬畏與浩歎,那麼我們又需要敬畏浩歎什麼?難道僅僅是那骯髒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亦或還有其他?
心頭埋藏的這些疑問,被始終縈繞在耳旁的呼喚驚醒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告訴我這個命題的,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的對象就是思想,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古人的思想,歷史學的證據不是證詞,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們同時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方式,我稱之為歷史文化慣性。
於是,我退避出故舊紙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諸子們,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這時代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裏,呈現出全人類的思想範式與行為模式,一直延伸到現代。
但是,當我翻閱先秦諸子的時候,我顯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現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樣,蠶食了諸多文化,我們兩千年多前的中華文明,還能否在這個錯位的時代大放光彩?我腦中始終縈繞著亨廷頓教授的︽文明與衝突︾,一種文化的生存是否總以擊敗它的對手為其代價?
然而,在讀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對話錄︽展望二十一世紀︾後,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本上世紀七○年代的對話錄中,湯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指的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軍事,也不是中國經濟,而是中國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不僅僅是塵封的經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種歷史的沉澱,具備某種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邏輯,這便是瑞士哲學家榮格所謂的集體人格。
所以,當我細閱諸子思想以後,又小心翼翼地進入歷史,把歷史人物的具體行為輕輕剝落,留下的,依然還是諸子的思想,我想,這就是我為之感動並要傳達的中國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響起了祖先的鏗鏘音響,我覺得,應該拿筆了。祖先們有的就像一個嘮嘮叨叨的鄉村老嫗,有的則像青燈古殿中的一尊威嚴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發。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個樸實的願望,讓後代能在閒暇時刻,駐足緬懷一下他們。
於是,我從先秦出發,走過了秦漢,走過了唐宋,也走過了元明,心情變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與宋朝的熙和,元朝的廣博與明朝的繁榮,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後一點自慚形穢,最後,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我不斷的反問自己。
它收編了中國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庫全書︾就是明證;但是,它也讓中國文化飽經浩劫,一度走到滅絕的邊緣,最終,我幸運的看到,我們挺過來了。
就從它落筆了,這是我的選擇。我驚歎於清朝的歷史與文化的吻合。我藉順治統一中原來講中國兵家思想的具體運用;藉康熙治國傳達儒家的政治思想;藉短暫的雍正王朝來寫法家的必要;藉清朝鼎盛的乾隆時期,來傳達中國﹁外儒內法、濟之以道﹂的完整治國理念。
我們常說清朝是一個異族入侵的朝代,其實不是,是漢族戰勝了滿族。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沒有國家,是喪失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平心而問,今日滿族人識得滿文尚有幾人?
所以,清朝是中國的清朝。他不同於元朝,元朝人對於漢文化充滿著抵拒,而清朝統治者們,他們一開始,就向漢文化稱臣,他們只敢用漢族聖人的口氣來發布命令,號令於國。
當然,還要繼續。藉嘉慶與道光,來探討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諸多矛盾。再以後的歲月,總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湘軍與太平天國,中國文化與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較量;還有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從戊戌變法、預備立憲再到辛亥革命,這是一條怎樣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運動一聲疾呼,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這麼多,我終於釋然了。釋然於人類的脆弱,歷史的大勢真的就能由人類而輕易逆轉?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無奈順從,陰謀權術也僅僅是看不見的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藉清朝傳達的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權術,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對它的簡單演繹。不講陰謀,我又能講什麼呢?︽易傳·繫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我要講的主要是陽謀,陽謀實際上是一種吻合於歷史大勢的文化,是看得見的大智慧。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講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為通俗的國學讀本,因為在書裏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諸子言論,並且對諸子思想,做了詼諧而易懂的闡述。當然,它還可以是一本勵志書,很多人的事蹟與精神都讓人感動。
我對讀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是,這僅僅是一句安慰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無情的指出: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能夠改變者,是缺點;不能改變者,是弱點。人類的弱點豈能輕易改易?
並且,由於我的知識淺薄、才情有限,本書中的舛誤定然不少。故而,我對諸位讀者沒有些許希望,我只想讓大家在沒事的時候打開翻翻,靜靜聆聽我們祖先的教誨。
已經寫了兩本有關歷史的書,本來暫時不想寫,但是,思考六個月後,我依然拿起了筆。
寫有關歷史的書,實在是一件勞累活。連續數個月埋首於線裝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堅定,你的身體總是試圖與你的信念相抗衡。習慣於眺望的雙眼死死盯住豎排的繁體古字,習慣於行走的雙腳始終停駐書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覺的反抗與自覺的壓抑日夜不停的對峙與搏鬥。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面對歷史的興亡更替、跌宕起伏。歷史的大喜悅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終只是一個觀賞者,喝采或棒喝之後,必須回歸人情的冷漠與理性的嚴峻,然後塗塗抹抹。
我很想輕...
目錄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燈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太子問題/013
第二章 得到與失去/030
第三章 還是太子/047
第四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067
第五章 無言的結局/082
第六章 報復/094
第七章 功臣的來歷/105
第八章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114
第九章 決戰時刻/130
第十章 孤獨的人/148
第十一章 反擊/167
第十二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185
第十三章 萬里江山一卷書/202
第十四章 偉人出世/212
第十五章 命途多舛/230
第十六章 忠臣/251
第十七章 最後的歲月/272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燈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太子問題/013
第二章 得到與失去/030
第三章 還是太子/047
第四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067
第五章 無言的結局/082
第六章 報復/094
第七章 功臣的來歷/105
第八章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114
第九章 決戰時刻/130
第十章 孤獨的人/148
第十一章 反擊/167
第十二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185
第十三章 萬里江山一卷書/202
第十四章 偉人出世/212
第十五章 命途多舛/230
第十六章 忠臣/251
第十七章 最後的歲月/272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