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李有成教授繼《他者》與《離散》之後的另一本新著,在精神上與前兩本書有若干親和關係,因為其關注的主體在身分上多屬文化他者或離散者。這本書主要在考察文學生產中所涉及的歷史、過去及記憶等問題,檢視的文類包括小說、回憶錄、傳記等,討論的對象計有石黑一雄、古雷希、謝柏德、趙健秀、蓋慈、歐大旭等當代著名作家,全書的關懷因此具有時間的縱深與空間的寬廣。這本書的重心在探討個人或集體記憶如何可能遭到壓制,泯滅或消除;而作家又如何透過文學生產挖掘,召喚或重建這些記憶。
《記憶》延續作者長期以來的學術關懷,除了理論的鋪陳之外,全書分章以具體的文學事例析論與省思暴力、災難、創傷、遺忘、傷悼、回憶等現象在不同情境與時刻之下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意涵。全書的立意主要在論證記憶其實是某種形式的行動主義,召喚記憶是為了拒絕遺忘,為了糾錯導正,伸張正義,藉此抵拒對歷史與過去的扭曲與壓抑,希望受污衊的可以抬頭挺胸,受屈辱的可以獲得安慰,並在重建人的尊嚴之餘,還原歷史與過去的本來面目。
作者簡介:
李有成,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合聘教授,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科技部)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 人文處諮詢委員,及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並曾多年兼任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等。近期著作有《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在理論的年代》、《文學的複音變奏》、《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他者》、《離散》及詩集《時間》等;另編有《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合編)、《離散與家國想像》(合編)、《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合編)及《生命書寫》(合編)等書。
章節試閱
召喚過去: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
每一個尚未被當下視為與己有關的過去
意象都有永遠消失的危險。
—班雅明(Benjamin 2003: 391)
一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第一部小說《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 1982)榮獲一九八三年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霍爾比獎(Winifred Holtby Memorial Prize)。《群山淡景》是一部完全建立在記憶上的敘事文本,內容敘述一位遲暮之年的寡婦如何回憶她在二戰後長崎的生活。另一方面,這也是一部屬於自我分析的小說,因為她的記憶之旅是個自我指涉的過程,透過回憶,她想要理解她所身處的當下。石黑一雄以過去與現在的交錯為其敘事形式,小說敘事空間的轉換也是如此,一個是二次大戰後的長崎;另一個是介於一九七○年代後期或八○年代初期的英國。作者駕輕就熟,將此時與彼時、他方與這方相互交融,織就一張敘事的錦繡。
《群山淡景》所講述的其實是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的敘事者都是悅子(Etsuko)。她是位形象端莊的日裔婦女,歷經喪偶,眼前住在英國鄉下。第一個故事圍繞著悅子與幸子(Sachiko)的交誼發展。這兩位女性年紀相仿,幸子來自富裕家庭,不幸婚後丈夫死於戰火,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幸子的故事發生在長崎,時間約莫在一九四○年代末或五○年代初的某個夏天,那時候「韓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且「跟以前一樣到處都是美國士兵」(Ishiguro 1990: 11)。悅子跟丈夫次郎(Jiro)住在城東,她當時懷了三、四個月的身孕(懷的是她後來取名為慶子〔Keiko〕的女兒)。她在長崎認識了幸子,一位一心一意撫育女兒真理子(Mariko)的母親。跟其他同年紀的小孩不同的是,真理子並未就學。幸子其時跟一個叫法蘭克(Frank)的美國男子交往,法蘭克答應帶她們母女二人到美國生活,不過卻一再食言。石黑一雄對法蘭克的刻畫顯然諧仿的是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裏的美國軍官平克頓(Pinkerton)(參考 Shaffer 1998:21;Lewis 2000: 22-23)。
小說的第二個故事發生在英國,此時悅子已是一位中年寡婦。敘事裏的悅子反覆思忖著大女兒慶子的自殺悲劇:慶子一年前在曼徹斯特的租屋裏上吊自盡。先後失去親人的傷痛似乎還籠罩著悅子,因為在女兒結束其青春生命之前,她的丈夫佘寧漢先生(Mr. Sheringham)才離開人世不久。當她陷入對慶子的回憶時,正好二女兒霓紀(Niki)回家來探望她(霓紀是她與英國丈夫所生的女兒)。這段在英國的敘事以霓紀離家前往倫敦結束。
小說的兩段故事都以悅子的遭遇為主軸,她進入過去的唯一通道是她的記憶。在一開始敘述其故事時,她就表示:「容我自私一點,我不想回憶過去」(Ishiguro 1990: 9),不過她後來卻變成了主動的敘事者,儘管她的敘述未必完全可信。她的回憶無疑經過刻意謹慎的策略性選擇,因此影響到讀者對她的現況的了解。然而她的記憶裏的空缺與疏漏—或許由於過去曾經發生過她不想提起的事—卻反而在回憶的過程中不斷出現。譬如,悅子尚未講完幸子這對母女的結局,故事便戛然而止。至於喪夫的幸子與她舉止怪異的女兒最後的下落為何,或者她們是否順利移民美國,我們都一無所知。甚至悅子的一生也充滿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們無從得知她的日本丈夫次郎為何不再出現。是因為他們離婚了?或者他過世了?為什麼悅子後來嫁給英國人,而且定居英國?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懸而未決。
悅子在提到往事時,往往將自己記憶的空缺與疏漏歸咎於時間的流逝。她說:「我的記憶可能隨時間而模糊了,也許事實並非完全如我現在記得的那樣」(Ishiguro 1990: 41)。她又輕描淡寫地解釋,一個人的處境會影響其回憶的過程,此之所以記憶會紛陳雜亂而不可靠。她說:「記憶往往是不怎麼可靠的。回憶往往把過去染上不同的色彩。我現在敘述的事自然也不例外」(156)。悅子認為記憶會變得模糊,而且有其局限性,這個看法不無道理。不過同樣有道理的,恐怕是她存心排斥某些記憶,尤其是那些與現在無甚關係卻又無法明言的事情。當她提到次郎與慶子的事情時,她迅速一言帶過, 還說:「這些都是陳年往事了, 我無意再去想這些事。……如今多想以前的事也於事無補」(91)。就這點來看,薛佛(Brian W. Shaffer)的說法是對的。他說:「悅子在壓抑記憶」(Shaffer 1998: 17)。因此就小說的書名而言,或許「淡景」 指的不是群山朦朧,而是視線模糊。悅子的過去就如群山,總在遠方,但她有股逃避回想過去某些事件的意念,使得她刻意封閉自己的視野,從而無法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一生。
有論者指出,幸子母女的故事與悅子的故事具有平行關係。以欣席雅‧王(Cynthia F. Wong)為例,她嘗試藉白朗修(Maurice Blanchot)的「自我剝奪」(self-dispossession)概念來解讀《群山淡景》。她表示,透過亡女的生命意義,「悅子訴說自己在長崎的故事。故事聚焦在她和一位叫幸子的女人之間怪異的謎樣友誼。而幸子女兒的行為似乎預告著多年後悅子女兒會走向自殺一途」(Wong 1995: 129)。她進一步指出,幸子有意離開日本移民美國的慾望其實是「悅子多年後所重構的故事」(138)。薛佛更認為悅子「過去與慶子有相處上的困難」(Shaffer 1998: 25),因此幸子母女的故事是悅子心理投射下重建的產物。甚至石黑一雄本人也有類似的看法。在一次與梅森(Gregory Mason)的訪談中,他被問到悅子與幸子「是否為同一人」時,他答道:
我原先的用意是這樣的:的確悅子是在敘述自己的故事,幸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悅子賦予幸子身上的某些意義,顯然與悅子的一生有關。不管幸子母女的真實情況為何,悅子之所以會關心她們的事,是因為她要藉由談論這對母女來訴說自己。(Mason 1989: 337)
召喚過去: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
每一個尚未被當下視為與己有關的過去
意象都有永遠消失的危險。
—班雅明(Benjamin 2003: 391)
一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第一部小說《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 1982)榮獲一九八三年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霍爾比獎(Winifred Holtby Memorial Prize)。《群山淡景》是一部完全建立在記憶上的敘事文本,內容敘述一位遲暮之年的寡婦如何回憶她在二戰後長崎的生活。另一方面,這也是一部屬於自我分析的小說,因為她的記憶之旅是個自我指涉的過程,透過回憶,她想要理解她所身處的當...
作者序
《記憶》是我構思多年的他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一部《他者》出版於二○一二年,第二部《離散》則在二○一三年出版。我很高興這三部曲終於次第完成,可以放下縈繞內心多年的懸念,將心思轉移到其他的學術議題上面。
這三部曲雖然在這幾年陸續成書,但是我對書中各議題的關心卻遠早於此。以記憶為例,一九八○年代初在求學的最後階段,正好是理論所謂語言轉向的時代,我受到後結構主義符號理論的影響,花了不少時間了解自傳研究,特別是自傳中自我的問題方面。自傳當然與記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記憶本來是各種形式自傳的基礎。那個階段佛洛伊德、羅蘭‧巴特、德希達等的理論對我頗有影響,這些影響都明顯反映在我那本有關自傳研究的學位論文裏。
我後來的學術關懷繼續激發我對記憶的思考,尤其是後殖民與少數族裔論述,以及與這些論述密切相關的創傷理論。我早年對記憶偏於形式主義的思考也因此面臨修正與調整。這樣的改變都可以看到後來理論對我的啟發。《記憶》一書的不同章節雖然各有關懷,貫穿這些關懷的則是記憶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正是受到這些啟發的結果。我很早就體會到理論的文化獨特性,這是理論的長處,也是理論的局限,如何反芻,消化,讓理論成為自己無形的營養,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功課。這本書與之前的《他者》與《離散》都是這種思考下的產品,也因此具有相當清楚的我一貫的批判立場。
這樣的思考也影響了《記憶》一書各個章節的安排。第一章以觀照亞洲的歷史記憶始,討論的是石黑一雄早期的小說。最後一章分析歐大旭的作品,我特意把討論拉回到亞洲的歷史現場。全書中間的其他章節則分論殖民遺緒與移民記憶,特別是少數族裔的離散經驗。整體而言,《記憶》一書確實頗能呼應我在《他者》與《離散》二書中念茲在茲的淑世關懷,也因此構成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跟《他者》與《離散》一樣,《記憶》一書的各個章節也是在不同階段完成的。業師朱炎教授生前對我的學術生涯關懷備至,我終生不敢忘記。我的研究工作在不同階段獲得田維新老師、滕以魯老師、周英雄老師、鄭樹森教授,以及單德興、馮品佳、張錦忠等好友的鼓勵與指正,我要向他們表示謝意。在修訂全書章節,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我的助理曾嘉琦耗費最多心力。我至今仍一格一字以鋼筆在稿紙上寫作,嘉琦必須將手稿輸入為電腦文字,同時為全書製作書目與索引,並協助校對,沒有她的協助,這本書是不可能在這個階段完成的。我的學生吳哲硯幫我整理與檢查若干資料。謝謝嘉琦與哲硯的幫忙。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科技部)長期支援我的研究工作,特此致謝。這本書的出版尤其要謝謝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廖志峰總編輯。廖先生不僅耐心催稿,同時還提供他的精彩攝影作品,為《記憶》一書的封面造像。這是第二次廖先生慷慨讓我使用他的攝影作品,第一次是我的散文集《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廖先生的攝影作品為我的書增色不少。允晨的美術編輯劉寶榮先生與編輯部同仁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給予不少建議與協助,謹致感謝之意。
是為序。
《記憶》是我構思多年的他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一部《他者》出版於二○一二年,第二部《離散》則在二○一三年出版。我很高興這三部曲終於次第完成,可以放下縈繞內心多年的懸念,將心思轉移到其他的學術議題上面。
這三部曲雖然在這幾年陸續成書,但是我對書中各議題的關心卻遠早於此。以記憶為例,一九八○年代初在求學的最後階段,正好是理論所謂語言轉向的時代,我受到後結構主義符號理論的影響,花了不少時間了解自傳研究,特別是自傳中自我的問題方面。自傳當然與記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記憶本來是各種形式自傳的基礎。那個階...
目錄
自序
緒論
一、召喚過去: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
二、傷悼:謝柏德的《土星之環》
三、帝國遺緒:古雷希的《郊區佛陀》
四、記憶政治:趙健秀的《唐老亞》
五、陳查禮的幽靈:趙健秀的《甘卡丁公路》
六、鄉愁的儀式:蓋慈的《有色人種》
七、楷模:蓋慈的《十三種觀看黑人男性的方法》
八、冷戰歲月:歐大旭的《沒有地圖的世界》
餘論
書目
索引
自序
緒論
一、召喚過去:石黑一雄的《群山淡景》
二、傷悼:謝柏德的《土星之環》
三、帝國遺緒:古雷希的《郊區佛陀》
四、記憶政治:趙健秀的《唐老亞》
五、陳查禮的幽靈:趙健秀的《甘卡丁公路》
六、鄉愁的儀式:蓋慈的《有色人種》
七、楷模:蓋慈的《十三種觀看黑人男性的方法》
八、冷戰歲月:歐大旭的《沒有地圖的世界》
餘論
書目
索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