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積累數十餘年之功,論證嚴密,思路清晰,於紅學又開一新面,為填補曹雪芹最後十年之空白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對曹雪芹晚年的交遊情況、著書進展、傳批過程做了詳盡考證,涉及創作計畫、五次增刪、「命刪」事件、鄉居原因等二三十個疑案,是新紅學建立以來最有代表性的學術論著之一。
其中闡述的觀點,如甲戌年四月曾與二敦等人宗學聯吟;丙子春為雪芹鄉居時間;「丙子本」的題名即《紅樓夢》;「可知野鶴在雞群」一詩與〈題芹圃畫石〉作於同時;「續書」與原著均出自雪芹之手,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頗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崔川榮,1959年12月生於上海南市,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重點研究曹雪芹生平事蹟和《紅樓夢》成書過程。為中國紅樓夢研究學會會員,曾參加過全國和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已發表《曹雪芹生年被埋沒的原因——辨「甲午八日淚筆」》、《鎮江江上打魚船——談畸笏即曹頫化名》、《曹雪芹生於蘇州之我見——重讀〈曹家檔案史料〉有感》、《再談「甲午八日」及其使用價值——關於紅學研究中的幾個難題》、《21世紀應該儘快確定曹雪芹的生年——寫在曹雪芹三百周年誕辰日之前》等論文。三十年來,作者默默耕耘,篤志不倦,沉潛耐心,發前人之所未發,且立論有據,分析鞭辟入裡,是一位頗具考據型的中年學者。
章節試閱
癸酉篇 乾隆十八年(1753)
上半年,初稿已成五十回。
秋末,決定做第四次增刪。
《金陵十二釵》改為《石頭記》。
將大觀園從南京搬遷到北京。
冬月,最新增刪稿分批傳出。
雪芹之父——曹頫,加入批書行列。
第一節 撰成五十回
胡適在〈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
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沒有八十回之多,也許止有二十八回,也許止有四十回……。如果甲戌以前雪芹已成八十回,那麼,從甲戌到壬午除夕,這九年之中雪芹做的是什麼書……
我現在進一步說:甲戌本雖然已說「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其實止寫成十六回……
俞平伯在〈影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六回後記〉中也說過:
甲戌本原有多少,今不得知,以常情推測,固不如十六回、廿八回之少,也不會有八十回之多,如今傳己卯、庚辰本。甲戌時如已有八十回,下距作者之死尚有九年,他做點什麼呢?若在專寫後回,我們今天或當看見完全的真本《紅樓夢》了。
兩位先生有一個共同看法,即「甲戌前」或「甲戌時」曹雪芹寫成的稿本沒有八十回之多。從少的方面來說,胡適最初推測「止有二十八回」或「止有四十回」,到後來又「進一步說:止寫成十六回」。對此,俞平伯先生持否定態度,並以常情推測:應多於今本二十八回。
那麼,曹雪芹在「甲戌前」或「甲戌時」究竟寫成多少回呢?
答曰:甲戌前一年癸酉(1753),初稿已成五十回。甲戌年至乙亥年,初稿已成七十回。後一個問題暫且不談。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卷首列出的B表。試問,B表為何要將回次停留在今本第五十八回呢?再答:癸酉年,《金陵十二釵》已成此數。請看四條證據——
(一)從追查茗煙的下落來看
茗煙一名初見於今本第九回。其人一出場,府本即有雙行批注寫道:「又出一茗煙。」據李昕統計:「各本有茗煙這個名字的批語,共四回七條十三處,而焙茗這個名字,卻無一條批語寫到。」但李先生得出的結論卻令人失望:焙茗一名早於茗煙,始用焙茗的時間「或在脂硯齋一評之前」。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脂硯齋一評之前,曹雪芹即已使用茗煙一名,直到甲戌年才改稱焙茗。
1. 始用「茗煙」的原因
移用朱淡文女士的看法來回答:
作者給此小廝原定名為「茗煙」,以使寶玉的八個小廝名字配成四對:茗煙與墨雨,鋤藥和掃紅,引泉與伴鶴,雙壽和雙瑞。
2. 改用「焙茗」的原因
移用俞平伯先生的小注來回答:
為什麼在二十四回上便叫焙茗,也稍微有點原故。這回裡把寶玉的小廝一古腦兒開列出五個來:鋤藥、引泉、掃花、挑雲、伴鶴,只剩了孤零特出的茗煙,不在排行內,所以便作焙茗。
俞先生所說的「不在排行內」仍可以細說一番。這裡不妨再移用胡文彬先生的一段原文:
小說第二十四回寫寶玉身邊共有五個小廝,一曰焙茗、二曰引泉、三曰掃花、四曰挑雲、五曰伴鶴。後來幾個小廝的名字不見了,只剩了「焙茗」了。這五個小廝的名字都很雅致,有茗、泉、花、雲、鶴,非曹雪芹又有誰能想得如此之妙呢?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這五個人名字——焙、引、掃、挑、伴,都是「動詞」。顯然這不是隨便用的,……因此,我認為曹雪芹改茗煙為焙茗,是經過一番考慮的。
3. 甲戌年改稱焙茗
如卷首所說,改稱的範圍在二十四至三十四回內,與甲戌年的傳批格局相同,我們判斷改稱焙茗的年代即在甲戌年。查甲戌年抄出的過錄本——今傳甲戌本第二十八回,茗煙一名已改稱焙茗可作旁證。另據下一節考證,當時三十五至四十二回正在畸笏手上批閱,雪芹未能繼續修改下去。這便是三十四回以後茗煙這一舊名仍使用下去的原因。
由甲戌年逆推,茗煙一名始用的年代必在癸酉或癸酉前幾年。
4. 茗煙一名消失之謎
三十四回之後,茗煙一名又見於三十九、四十三、四十七、五十二、五十六等回。五十六回之後,茗煙這個人物幾乎消失殆盡,難道是曹雪芹的疏忽,竟然不著一筆即抹去這個人物?不僅如此,五十八回在寫到解散戲班的時候,齡官一名亦消失得無影無蹤。所幸民國元年(1912)吳克岐在南京舊貨攤中曾購得一個「殘鈔本」,讓我們知道了舊本中的情況:茗煙趁寧府遣放大丫頭出來擇配時求了寶玉,由寶玉出面向賈珍討出萬兒,隨賈薔、齡官在外賃了幾間房子共同生活去了(原文見丙子篇第一節)。據此,齡官之下落、茗煙之去向,總算有了一個滿意的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殘鈔本」第五十八回「茗煙」一名凡六見,作者將其打發出去,不再寫到此人,才是茗煙一名消失的真正原因。從這個角度判斷,《金陵十二釵》時期初稿已成五十回(今本五十八回)也就找到了第一證據。
(二)從描寫「駕娘」的情況來看
庚辰本第五十八回有如下一段敘述:
因近日將園中分與眾婆子料理,各司各業,皆在忙時,也有修竹的,也有烏刂樹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種豆的,池中又有駕娘們行著船夾泥種藕。香菱、湘雲、寶琴與丫環等都坐在山石上瞧他們取樂……
對此,吳世昌先生在「吳語以外的江南資料」中特地選錄了「夾泥的駕娘」一條:
「夾泥」是江南婦女用兩根竹竿下端附著的竹箕從河底夾起爛泥來做肥料,同時也具有疏浚的作用。
吳先生舉出的其他例證,如「竹橋暗接」,見三十八回;「竹椅小轎」,見四十二回;「竹剪」(摘花專用)見四十四回。又如「手爐」見五十回;「花廳」見五十三回,均在今本五十八回之內。有趣的是,「駕娘」一例,恰好止於今本五十八回(初稿五十回)。其後「吳語以外的江南資料」,再也沒有找出任何一條。此謂第二證據。
癸酉篇 乾隆十八年(1753)
上半年,初稿已成五十回。
秋末,決定做第四次增刪。
《金陵十二釵》改為《石頭記》。
將大觀園從南京搬遷到北京。
冬月,最新增刪稿分批傳出。
雪芹之父——曹頫,加入批書行列。
第一節 撰成五十回
胡適在〈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
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沒有八十回之多,也許止有二十八回,也許止有四十回……。如果甲戌以前雪芹已成八十回,那麼,從甲戌到壬午除夕,這九年之中雪芹做的是什麼書……
我現在進一步說:甲戌本雖然已說「披閱十載...
作者序
紅樓沉思錄 馮其庸
還是十多年前,我讀崔川榮先生的稿子才與他有聯繫的;後來我到上海,又面談了一次。我讀他的稿子,感到他對問題很能深思,往往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新的思路,而且又是依據文獻資料所做的比較切實的分析,我感到這是很難得的。讀書一要沉潛而戒浮躁;二要深思而不做表面的淺解;三要自覺地經受歷史的驗證,歷史不是瞬間,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歷史不是主觀,而是純客觀。所以,任何一個真誠地做學問的人,真誠地追求客觀真理的人,都應該自覺地服從這一認識的規律而摒棄自我誇張,要真像黃山谷說的「醫得儒生自聖顛」。
我與崔川榮先生交往的十多年來,感到他沉潛而又客觀耐心,所以他每有所作,並不立即要求發表,總是要沉思再沉思。
他研究曹雪芹的最後十年也已經好多年了,我說不清究竟是幾易其稿。前幾年我還能看一些稿子,然而近一年來,我的視力大為退化,幾乎很難看稿,所以他後來的稿子我無力再看。現在我只好憑記憶,記一點與他的書稿相關或略有關係的思考;所以叫作「沉思錄」,思考的問題較多,不可能都寫在這篇文章裡,而且都只是思考而並非結果,更非結論。
首先是關於脂硯齋的問題。
已經有不少人做了研究,除了完全否定脂硯齋其人的這種觀點根本不成立外,對這個問題從多方面做些思考還是有意義的。我自己至今尚無定見,其原因是曹家的家學傳統、思想傳統是程朱理學,是經學。康熙六十年的《曹璽傳》說曹寅「偕弟子猷講性命之學」,子猷是曹宣(曹荃),「性命之學」是程朱理學。曹寅《楝亭文鈔》:〈周易本義序〉裡說:「六經在世 ,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他的《楝亭詩別集》卷四:「辛卯三月十六日聞珍兒殤,書此忍慟,兼示四侄,寄西軒諸友三首」,其中第二首說:
予仲多遺息,成材在四三。承家望猶子,努力做奇男。經義談何易,程朱理必探。殷勤慰衰朽,素髮滿朝簪。
「經義談何易,程朱理必探」,曹雪芹家的經學傳統、理學傳統多麼明確而牢固啊!可是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卻大反程朱理學,大反孔孟之道,大大地「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而脂硯齋卻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他對《紅樓夢》的評價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他對《紅樓夢》裡的典型人物賈寶玉分析得多麼深刻精采啊!特別是十九回裡對賈寶玉其人的兩段評,我稱之為最早的「典型論」,這當然是與曹雪芹的反程朱理學思想、反傳統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以往較多的研究者都比較傾向於脂硯齋可能是曹,可是康熙六十年的《曹璽傳》說「字昂友,好古嗜學,紹聞衣德,識者以為曹氏世有其人云」。很明顯,曹頫是曹寅理學傳統的繼承者,他當然是信奉程朱理學、信奉孔孟之道的。那麼,他有可能就是支持曹雪芹大反程朱理學、大反孔孟之道的脂硯齋嗎?是否抄家以後曹頫思想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了呢?如果有,何以證明?
至於說脂硯齋是勸賈寶玉走仕途經濟道路的史湘雲,不用說史湘雲是小說人物,不能與真實的人物相混,就算說史湘雲的生活模型,又何以證明她也一改初衷,反對走仕途經濟之路了呢?由於以上這些思考,所以我對脂硯齋到底是何人,一直未敢持確認是哪一個人的意見,因為實在想不好。
現在崔川榮先生提出來是曹雪芹的弟弟曹棠村,並且說他並沒有死得那麼早。
曹棠村,當然就是為雪芹《風月寶鑑》作序的那一位。我不知道崔川榮是如何論證的,因為我無法看稿子。但《風月寶鑑》我想不會是「程朱理學」的思想,倒有可能是大不合「程朱理學」,甚至是違反「程朱理學」的。那麼為《風月寶鑑》作序,當然也不可能是宣揚「程朱理學」那一套了,這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他是雪芹的弟弟(脂批裡有多處稱「玉兄」),是屬於雪芹同輩而與上一輩有年輩上的差距,當然更是在抄家以後成長的。如果他確實並未早死的話,那麼他對雪芹的反傳統思想理解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一些,為此,崔川榮提出來的這條新思路,也許很有深入探究的價值。
其次,崔川榮先生提出雪芹可能生於康熙五十五年,我原先的想法是康熙五十四年。即依這個五十五年說來論,那麼曹家抄家時,雪芹虛歲已是十三歲,按曹家是雍正五年底查封,六年初正式抄家;如果按照這個年歲來看,曹雪芹是經歷過繁華,更歷盡敗落的辛酸歲月。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說曹家抄家時曹雪芹還只有三、四歲,《紅樓夢》裡所寫的內容,都是聽老人傳述的。我認為這個看法並不符合《紅樓夢》所寫的內容。《紅樓夢》開頭說:
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 一併使其泯滅也。
在《紅樓夢》裡,這是唯一的一段「作者自云」,表明它不是「假語村言」,完全是實話,是小說故事以外的說明文字,因此他說的事情, 自然是可信的。
其實,就《紅樓夢》整體的反程朱理學、反孔孟之道、反一切封建正統的思想傾向來說,又何止有一二處「礙語」,簡直可以說是一部「礙書」,無怪有人認為八十回以後之所以未能傳下來,是因為批判性太強,別人不敢傳抄,所以終於未能流傳。這當然也只能聊存一說而已。
總之,《紅樓夢》一書令人沉思的問題太多,而曹雪芹最後十年,是最令人沉思而最難下筆的,今崔川榮先生首先拿起了這個難題, 作了最費力的沉思,為紅學又開一新面,這是令人十分高興的事。
然而,紅學的沉思是無止境的,《曹雪芹最後十年考》是紅學新的沉思的開端,而不是終結。
紅樓沉思錄 馮其庸
還是十多年前,我讀崔川榮先生的稿子才與他有聯繫的;後來我到上海,又面談了一次。我讀他的稿子,感到他對問題很能深思,往往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新的思路,而且又是依據文獻資料所做的比較切實的分析,我感到這是很難得的。讀書一要沉潛而戒浮躁;二要深思而不做表面的淺解;三要自覺地經受歷史的驗證,歷史不是瞬間,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歷史不是主觀,而是純客觀。所以,任何一個真誠地做學問的人,真誠地追求客觀真理的人,都應該自覺地服從這一認識的規律而摒棄自我誇張,要真像黃山谷說的「醫得儒生自聖顛...
目錄
序一 紅樓沉思錄——《曹雪芹最後十年考》序 馮其庸
序二 《曹雪芹最後十年考》序 鄭慶山
卷首 最後十年探源頭
——論《石頭記》的傳批格局
癸酉篇 乾隆十八年(1753)
第一節 撰成五十回
第二節 大觀園北遷
第三節 曹頫首評
第四節 曹頫同年評語
甲戌篇 乾隆十九年(1754)
第一節 脂硯齋再評
第二節 往返曹頫宅
第三節 憐友
第四節 宗學聯吟
第五節 曹頫同年評語
乙亥篇 乾隆二十年(1755)
第一節 補說再評
第二節 曹頫同年評語
第三節 續成七十回
第四節 難忘家事
丙子篇 乾隆二十一年(1756)
第一節 找出分界
第二節 鄉居
第三節 未傷襟懷筆墨
第四節 曹頫同年評語(上)
第五節 脂硯齋三評
第六節 家宴
第七節 返回西郊以後
第八節 曹頫同年評語(下)
第九節 續成八十四回
丁丑篇 乾隆二十二年(1757)
第一節 補說三評
第二節 曹頫同年評語(上)
第三節 從西郊到京城
第四節 親傳《紅樓夢》
第五節 話別
第六節 曹頫同年評語(下)
第七節 續成九十回
序一 紅樓沉思錄——《曹雪芹最後十年考》序 馮其庸
序二 《曹雪芹最後十年考》序 鄭慶山
卷首 最後十年探源頭
——論《石頭記》的傳批格局
癸酉篇 乾隆十八年(1753)
第一節 撰成五十回
第二節 大觀園北遷
第三節 曹頫首評
第四節 曹頫同年評語
甲戌篇 乾隆十九年(1754)
第一節 脂硯齋再評
第二節 往返曹頫宅
第三節 憐友
第四節 宗學聯吟
第五節 曹頫同年評語
乙亥篇 乾隆二十年(1755)
第一節 補說再評
第二節 曹頫同年評語
第三節 續成七十回
第四節 難忘家事
丙子篇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