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我們每天都在找方法幫他們想像未來!
太多的課堂故事都在述說某個好老師的偉大與愛,真正的學校卻不該靠這樣的教育英雄。
看獲獎無數的全美傑出教育家怎樣辦出「讓學生自己看見需要而學」、
「老師永遠自問教育本質是否還對」的學校!
本書可說是一所高中校長的教育日記及教育工作者的告白,她與該校老師們均體認到「如何問對問題」,才能讓老師與孩子們真正成長;並因此開始與老師們一起努力改造制式教育及考試/評鑑方法的努力過程。
不論校園教育最常見的「家庭作業」到「校規」、「成績評量」,作者與這所學校的老師們不斷地反思,「這重要嗎」、「這是我們要教孩子們的嗎」;當作者娜生與老師們共同探索,發現許多傳統的教育工具卻造成「學生們可以熬夜K書,隔天考試拚出好成績,卻浪費了真正的人生學習時間」時;他們決定長期不懈地發展更能讓學生自我轉變的制度與教育方式。
於是,這所學校有十多套課表及課程設計、有各種同儕及共享價值的分享場合,有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優勢及補其不足的對話,這些精采的校園教育實況,都收錄在本書內容中。
而更耀眼的成績是,在與娜生與同僚「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努力下,這所學校(波士頓藝術高中,BAA)的升學成績與週邊的名校所差無幾,更有些出身於混亂社區、原本連書寫識字都有困難的孩子,也終於體認到繼續完成高等學院的必備技能、不辜負自身天賦這件事的重要性。
本書除了教育的意義外,對教育工作及現場困境有興趣的讀者也不容錯過,作者娜生在本書中也提及,「我們多半不是因為喜歡喋喋不休講述規則才來當老師;我們變成教育人員,是因為我們喜歡孩子,喜歡各種點子,想把這股愛轉給孩童。我們很多人投入教職,是因為相信教育是改變現狀的關鍵……」;而這群不希望被舊有教育制度綁死、並得面對公立教育體制政治限制的高中老師們,如何突破現狀及教學規範的故事與激烈爭執,也在本書各個篇章中都能找到對「教育」這件事核心本質的精采論辯!
作者簡介:
琳達.娜生(Linda Nathan)
她是一位曾榮獲全美多項教育獎的傑出教育家。1998年,她創立了本書背景故事的波士頓藝術高中,並致力於打造一所能融合多元背景學生,以及鼓勵具特殊技能但未必能通過一般性學力基本測驗的學生,繼續完成人生及學業的學校。該校在當地已成為許多公立高中進行教育創新的師法典範,它招收的學生在該區的素質並不是最為頂尖(有些學生甚至在入校前沒法通過麻州〔該校的所在地〕基本學力鑑定),卻仍創造了90%以上的畢業生大學申請入學成功率。
本書即是娜生以這所高中校長身份寫下的真誠告白,訴說她如何與該校老師共同合作,使學生們得以看清自己的天份與價值,並了解繼續選擇高等教育對人生未來的真正意義。
譯者簡介:
曾沁音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譯作有《綠經濟─提升獲利的綠色企業策略》、《酷效應》等。現為自由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關心教育人士及校長們的一致好評!〕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台灣的學校教育正走向不進則退的險境。越有教育公領域論辯經驗的人,越深刻體認到唯有「互信」、「合作」才能協助台灣教育脫困,進而成就每個學生。本書作者琳達.娜生校長無疑的已在辦學中實踐合作文化,並獲得良好成效。校長是學校組織文化的經營者,「互信」、「合作」的氛圍有助於教師發揮「彈性與力量」,本書有真實的經驗可以佐證,相信有助於教育人員彼此提醒與借鏡。
──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劉欽旭
《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是一本中學教育的經典之作,透過它讓我們省思教育的本質、方法與核心價值所在,更值得各級各類校長們再三閱讀,從中體會學校經營之道……。
──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蔡炳坤
一位學校的領導者,要能將教育理想實踐於教育現場,本書作者娜生正是這樣的人。作為一位首席老師或是教師的教練,她有願景同時有執行力,改變人同時也改變學校。
改革初期一定有反對聲音,校長如何承受、忍受進而成長,在國內如此,在國外也如此。琳達校長帶領變革,進而成長卓越,雖然如她所說是「披荊斬棘」,但最終她的啟發和領導是驚人的。琳達校長和她的團隊運作,在BAA創造奇蹟,也證明創造性、驚人的學校可能存在。
琳達校長以說故事的方式,敘說她實踐教育理想披荊斬棘的歷程,記錄她替都會區高中找出創新可能性的方式。和琳達校長同樣是高中校長,謹以此推薦短文,推薦本書值得教育工作者及一般大眾閱讀。同時,也藉此表達對一位傑出教育工作者最誠摯的敬意!
──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校長 王登方
這是一本值得校長及學校教職員工共同閱讀的好書,誠如作者所言,好學校是教導學生學會學習的地方,而且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學校的領導者要提供教師真正需要與資源。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兼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吳榕峯
一所創新中學校長的告白,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及關心教育的社會大眾一起來閱讀,汲取新創意,投資在教育。
── 國立彰化女中校長 孔建國
實現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老師要先消除學生在文化刺激、學習成就、抱負水準各方面落差,讓學生「學會學」,學會「如何問對問題」,在共同找答案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看清自己的天分與價值,BAA(本書作者任職校長的學校簡稱)的理念值得深思。
── 國立台南一中校長 黃運生
在教育改革中,學校利害關係人(校長、老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士等)建議應詳加閱讀本書,擺脫以升學智育為目標之教與學。以孩子為中心多元學習、激發潛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適性發展),每個學校都是有特色的好學校。
── 國立板橋高中校長 張輝政
際此全球化時代,閱讀本書,可以獲得良好的啟發,我們更應以「國際思維」的眼光,具體落實「在地作為」的教學……。
── 國立嘉義高級中學校長 黃義春
「疑問」是探索知識的起點,「問問題」是產生智慧的源頭,問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育不僅要鼓勵學生問問題、學如何學;我們更須提出、且深入的探討有意義的問題,這本書在我提出更多深層而有意義的問題時有著許多啟示。
──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戴旭璋
〔更多感動推薦!〕
POWER老師 蘇明進
親子教育作家 李偉文
親子教育專家 游乾桂
台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校長 李慶宗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林麗華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校長 吳清鏞
推薦文/蔡炳坤(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一本讓我們省思教育本質、方法與核心價值所在的經典之作
眾所皆知,教育原本就是一個不斷改革的過程,然而,相對於其他領域的改革,學校教育的改革是比較困難的。《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一書的作者琳達.娜生指出:「學校改革之所以難,就是難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學校專家,因為幾乎每個人都上過學。」所說甚是,作為一個高中校長,我有深切的體會,雖無時不思考著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無刻不心繫於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然當面對以升學為導向的學習考量、以多元為價值的創新思維相衝突時,常陷入兩難困境,若非有堅定的意志力支撐,本著「雖難為,仍有可為,為所應為」的作為,否則將屈就於現實的壓力而隨波逐流。這種情形,不只國內如此,國外亦然,畢竟作為承先啟後、銜接小學與大學之間的中學教育階段,所擔負的是多元學習與身心健全成長的雙重任務,實在是任重而道遠。
琳達.娜生這位傑出的教育家,將她經營波士頓藝術高中11年來的所思、所聞、所見、所做,包括學校架構的難題、師生關係、課程、評量、家庭參與,還有種族、階層、語言與文化議題,以及專業學習社群的角色等等,都毫無保留地記錄下來,並整理成書分享給所有教育夥伴們,拜讀之餘,真讓我感悟許多、感佩無似、感動不已!感悟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究竟給了孩子甚麼樣的機會?是否提供了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有沒有讓孩子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作者懇切地提醒:「我們擔不起讓另一代的年輕人上完學後,帶著無關緊要與憤怒的感覺畢業」。感佩的是,作者致力於與老師們共同合作,讓每一位學生的天賦得到了自由與開展,並進一步認清了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將教育的價值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感動的是,儘管作者已是盡心盡力「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披荊斬棘「創造多元化學習方案」,將一所先天條件不佳、原本不被看好的學校,經營成為許多學校師法、取經的典範,他仍然謙虛地說:「我的經驗不是指南,也不是處方,而是讓你看見這段荊棘之路。」
《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是一本中學教育的經典之作,透過它讓我們省思教育的本質、方法與核心價值所在,更值得各級各類校長們再三閱讀,從中體會學校經營之道。(寫于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推薦文/黃義春(國立嘉義高級中學校長)
國際思維,在地作為
拜讀琳達.娜生的大作,對於作者投入辦學的用心,至為激賞,也對其致力解決問題的執著,大感佩服。是從事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讀的一本好書。
處在21世紀的大環境中,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必須秉持:「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原則;不變的是教育本質與理念,改變的則是策略與作法。」本書作者創立了波士頓藝術高中,此書記錄了學校成長歷程,讓我們見識到辦學的艱辛,本書的出版,除為這趟勇氣之旅喝采之外,也忠實的反映出作者對教育本質的堅持、執著與熱情。如文中建構BAA學校願景:「RICO習性」、「10年級基準」及「高年級專業」等,可以看到校長辦學的智慧。另一方面,學校行政系統給予傑出教學工作者充分的需求支援,形成了一股向上向善的團隊合作氛圍。如書中提到的「彈性」與「力量」兩項學校特質:
「彈性」是指因材施教,並善用幽默感等不同的法寶;「力量」則是彈性的進一步發揮,是教學者內在與外在藝術功力的具體展現。
本書《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作者還特別強調:「教育永遠是最好的投資」,而其教學的途徑與方法更值得吾人加以推薦。事實上,它也與我國最早的教育論述《禮記.學記》一文中所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的理念不謀而合。更與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極為符合。此為古今中外相互輝映的教育智慧,歷久彌新,是最好的典範。
際此全球化時代,閱讀本書,可以獲得良好的啟發,我們更應以「國際思維」的眼光,具體落實「在地作為」的教學。只要用心耕耘,則教育的福因,必然能夠百花齊放、璀璨亮麗。
名人推薦:〔關心教育人士及校長們的一致好評!〕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台灣的學校教育正走向不進則退的險境。越有教育公領域論辯經驗的人,越深刻體認到唯有「互信」、「合作」才能協助台灣教育脫困,進而成就每個學生。本書作者琳達.娜生校長無疑的已在辦學中實踐合作文化,並獲得良好成效。校長是學校組織文化的經營者,「互信」、「合作」的氛圍有助於教師發揮「彈性與力量」,本書有真實的經驗可以佐證,相信有助於教育人員彼此提醒與借鏡。
──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劉欽旭
《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是一本中學...
章節試閱
一定要有回家作業嗎?
(序曲摘錄)
“學校改革之所以難,就是難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學校專家,因為幾乎每個人都上過學。”
那是個典型的新英格蘭三月天,飄著小雪,但路上沒什麼積雪。風吹得凌厲,感覺分外寒冷。我不時瞄向電視,希望某個靈光的人能宣布波士頓停課。附近其他城鎮的學校都已經停課,但我們還沒。我很確定有些老師會沒辦法到校,但孩子會來上學,這下子學校可會大亂。
我到的時候,校工巴迪正在用吹雪機清理人行道。他對我搖搖頭,彷彿在說:「誰那麼無腦不宣布今天停課?」我心有戚戚焉地回他一個慘笑。接著,送咖啡和貝果給訪客的外送人員也來了。
我們的藝術教育中心主任柯瑞‧艾凡斯正在大會堂裡架設錄影機和椅子,準備好萬一訪客真的來了。學生也開始出現,可以聽到他們打招呼、擁抱、親吻,甚至在走道上追逐的聲音,好像他們已經幾個禮拜沒見,而不是才隔一夜。他們一路走進餐廳吃早餐,或是到櫃子前準備第一節課,外套和靴子上抖下來的雪,弄得到處都是一灘灘的水。巴迪的助手麥克正耐心把大廳拖掃乾淨,想辦法不讓地板太過濕滑,免得學生跌傷。「小心點,慢慢走。」巴迪提醒那些招呼打得火熱的同學。
BAA的宗旨,是要成為「術科與學科創新的實驗室和燈塔」,因此常有老師和教育界長官前來學習我們的課程、計畫與結構。
我們的學校很小(420人),學生的多元組成也反映出波士頓的公立學校學區狀況(48%為非裔、30%為拉丁裔、17%為白人、3%為亞裔、另外不到3%是原住民和其他族裔)。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BAA有60%的學生可獲得免費午餐補助或午餐費減免,相較之下,本學區的整體補助比例為71%:由此看來我們絕對吸引了比較多中產階級的孩子入學。約有95%的學生繼續升學至大學,相較於波士頓的公立學校,平均只有不到50%的學生繼續升學。
BAA位於波士頓「芬威區」的一棟很不錯但絕不算奢華的大樓裡,區內還有另一間實驗中學是「芬威高中」。由於我們學校不僅異於「典型」公立高中,而且在全國和區域內的政策制訂者眼裡是成功學校,因此每年需接待眾多訪客,包括有意執行改革的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
我感覺今天會很混亂,已知有四位老師因暴風雪而不克前來。當我正傷腦筋該把要上人文科學、但卻沒有老師的高年級學生送去哪裡時,我看到一群不甚熟悉的臉龐:天哪,訪客來了!這些老師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為我們素昧平生,也因為他們清一色是白人。許多人面露一絲彆扭甚至是驚嚇之情,就像中產階級白人突然被許多吵鬧而且多數是黑皮膚的小孩所包圍時會有的表情。我不怪他們。
我一邊自我介紹,一邊把他們帶出吵雜擁擠的大廳前往大會堂,讓他們拍掉大衣上的雪,喝點咖啡吃貝果。我發現,當知道自己受到他人敬重和熱情以待時,全世界的老師都會很高興(還有點驚喜)。在會議上,如果房間裡有舒服的椅子和一壺壺冰水,教育界人士總是非常興奮。「哇,真享受!」他們會這麼想,有時候甚至把感想脫口而出。
幾位學生大使也加入導覽的行列,還有更多學生也希望可以參加早上的校園參訪團:「我們老師不在,也沒有代課老師,我們在這裡還比較有用。」柯瑞和我決定,我們可以讓學生帶著一到兩位訪客參觀,讓他們享受更私人的校園導覽。
好啦,我們的學生大使已經等不及要展現他們的學校,於是我們出發了。
走上三樓時,學生拉傑在樓梯間遇到我們。他自我介紹,跟每位團員握手,紳士風範展露無遺。拉傑的穿著得體,不會太過花俏,但總是非常俐落,配上熨燙過的褲子和領帶。我有次問過他,學校明明沒有制服,他為什麼還要打領帶。「我覺得打領帶是認真的表現。我很看重上學這件事。我想有時候,穿起來像,做事也會像一回事。」看著他讓我驚覺,他正符合了優等榮譽班學生的典型─頭髮剪得整齊、襯衫扣到底、打領帶、穿著筆挺的褲子,只有球鞋洩了底。說起話來字正腔圓,當他笑起來時,整個世界都想一起揚嘴角。他的外表有感染力,聲音也有迴響效果,讓你想接受他說的每一點。
拉傑和善地對著面露滿意甚至有些訝異的訪客說:「我在學校主修音樂,是聲樂家。我也是新成立的男聲合唱團團長,這樣可以讓年輕人更有責任感,大家可以譜曲並唱出他們的問題,特別是有色人種男生。我們有太多人休學或入獄。這一點得改變。我是高年級生,但我明年1月就畢業了。如果你們能蒞臨我們的春季音樂會,那就太棒了。」說完後他走下樓回到班上去。
我轉向其中一位老師說:「他的故事真的很了不起。光是他現在的裝扮就讓我另眼相看。他剛來時完全管不動,和每個人都打架。他已經被兩所學校開除,但擁有天使般的歌聲,所以我們想可以從這方面使力。他有嚴重的學習困難症,未能通過麻省基本學力測驗,所以沒辦法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只能拿到修業證明)。他考了五次了。去年他在州政府作證。我還帶著他的證詞。」我把折起的紙攤平,讓旁邊的老師可以看得到。
『我已經決定要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像是學習人文科學,學習音樂技巧,而不是一直被抓出來考試。
麻省基本學力測驗一直搞砸別人的未來,讓他們不能畢業,這樣不公平。
某些學生覺得很失敗,可能會就此輟學。但我不是。我明年6月就能拿到修業證明。
麻省基本學力測驗只測試了某些你從高中畢業時必須具備的技能。
生長在艱困的環境中,我們在學校可以學會:
被尊重
成為更好的人
和各種人應對
喜歡自己
麻省基本學力測驗只會讓我和其他人喪失自信
我不希望我的弟妹有同樣經歷。
如果可以,我不希望再有任何年輕有天賦的人,因為未能通過麻省基本學力測驗而不能畢業。
麻省基本學力測驗無法展現這些年輕人知道的任何事情。
我希望麻省的議員可以考慮廢除麻省基本學力測驗。
它只會傷害孩子。謝謝你。』
當然,拉傑也在那張紙上簽了名。老師看著那張紙,詢問是否能傳給同事看。他們邊讀邊點頭。最後一位老師把紙還給我後,我小心收起來。她說:「看了很難過,他是這麼好的年輕人。真高興我們學校沒有這種問題,真的。我們的學生都通過麻省基本學力測驗,通常第一次就考過。但學力測驗肯定也縮小了我們的教學內容,甚至是教學方式。我們得照著考試來教。我們的家長不會接受孩子沒通過測驗這種事。」
我告訴參訪團,儘管拉傑是個極端的個案,這裡有許多學生都需要考一次以上的麻州基本學力測驗。「衡量學生成就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能靠填空測驗。我想要開放針對評量的整個討論,好讓我們可以真正理解,對學生來說清楚理解某件事情來說有何意義。我知道這一類的簡易評分測驗,是為了讓我們能很快得知學生學習的資訊,但它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卻讓我大感悲傷。為什麼不能讓拉傑透過一系列的個人資料來展現學習成果?如果麻州基本學力測驗只是學生成就的指標之一,而不是決定畢業的高風險測驗,這樣我多少還能接受。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不能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只能拿到修業證書這點,對拉傑有何幫助。」
其中一位老師說:「真是難為你了。我們孩子真的有比較多的資源。一切要看他們在八歲或九歲之前讀多少書,是吧。」
我回答:「對,我們有太多孩子家裡沒有書、也不會去圖書館,甚至沒有固定的地方和時間做家庭作業。這不是藉口,只不過對很多我們的孩子來說,這就是現實。」
那位老師再度點頭。
我一直想起我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是我最喜愛的書籍《給老師的一封信》(A Letter to Teachers)的作者培洛尼,早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就對我說的一句話。
他當時正在聽我和一群老師爭論家庭作業的事。我們反覆討論該怎麼處理學生不能定期做家庭作業的情況。我們講到要用各種嚴厲的方式來逼他們,分數打低點,好讓學生有動機寫作業。培洛尼只是平靜地問:「為什麼你要給家庭作業?」我們愣住了,討論停頓了一下。「我們一直都會給家庭作業」這種明顯的回答顯然不夠充分。這個簡單的問題,讓我們開始讓自己問一些看起來很直接,事實上卻很複雜的「為什麼」問題。我試著把這個哲學帶進BAA。答案或解決方案其實不是重點,儘管我們都想要比較有效的方式,但問問題「才是重點」。這幾年來,在每個人的努力之下,我們已經比較能夠表達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也比較能述說我們的學習過程。在參訪團觀察完後,我和他們談到這個想法。
這時,有一位老師回答:「不過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有多少位學生能進入具競爭力的四年制大學。其他的只是白搭。我不知道你要怎麼改變這樣的狀況。」
「我不確定我知道正確答案,但我知道在討論學業成就時,不能只談標準化測驗的分數。」
「這個國家的每個學校都在講『拉近學業成就落差』,或是『平等與近用權』,但這些詞語的真正意義為何?我們如何把它們落實在全國的日常學校生活中?」我突然住嘴了。天啊,我又開始滔滔不絕。但我只是想說,學校裡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是從構思我們所問的問題開始。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此。
在訪客收拾東西道別之際,我也觀察著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許多人看起來都因為吸收太多資訊而有點呆滯。其他人則若有所思。我想他們開始思索今天的見聞。早年訪客來學校參觀時,要是他們臉上沒有帶著敬畏與仰慕,看起來不像受到啟發,我會很失望。我希望他們能替我們打氣,肯定我認為我們做得有多好的感覺。不過,現在看到這些不同的反應,我也很高興。我猜這些老師離開時,心裡想的是他們的學校。或許他們已經準備要好好爭論一番。希望他們可以問出更多問題。
我在本書裡提到的故事,都是我和同事與一系列問題搏鬥的例子。我相信我們這些學校主管與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激起全套的行動、帶動校園裡的每件事情有所不同;從課表到課程,到規範與給分政策,再到學生的關係到與每個人的關係。
每天我都會遇到其他老師或學校主管,他們有勇氣與慾望提出可能會挑戰常規或標準的問題。老師和校長知道,我們擔不起讓另一代的年輕人上完學後,帶著無關緊要與憤怒的感覺畢業。老師和校長要能夠找出一個方法,與同事一起,在他們的學校、更大的社區、教師組織、聯盟,和其他專業組織一起,進一步提出與他們自己和學校有關的問題。
我自問,也覺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問自己:我的學校代表了什麼?如何訂出一個對學生有用的課程?老師、主管還有學生該如何協助打造這個學校?我們一直避著不問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所面臨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
學校可能會用不同於我們在BAA所用的方式,來達成同樣的成果。事實上,他們也得這麼做。每間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解決方案也是。或許某間學校會想要主要透過科學與科技而不是藝術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或許另一間學校的核心價值比較看重個人努力,而不是群體互動。不過,只要教師與主管仔細花時間瞭解並經營學校,就能決定出學校的新行動。我相信,他們也能替學生帶來更好的成果。
比起以往,現在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找出方式替都會區高中創造新的可能性(事實上也是替所有的高中)。我不認為我們的學校盡了全力。不是靠校長與學校主管的決策來促成變革,而是要靠我們持續提出最難問的問題。我寫出自己披荊斬棘的經驗,讓你看見這些問題最終會帶領你走到何處,我的經驗不是指南,也不是處方,而是讓你看見這段荊棘之路。
我想讓你知道,某位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很久的人,仍覺得這是段樂趣無窮且非常重要的道路。
(本文僅部分節錄。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寫出版《先別教答案,帶孩子自己找到想問的事》一書)
摘錄自1-2
對抗壞行為
學校裡的日常風景
許多年輕人經歷的高中生涯,都是「成年人叫他們要這麼做那麼做」,而不是學生主動參與,並感覺到有歸屬感。
但是讓孩子接受BAA(波士頓藝術高中BostonArts Academy,BAA)的共享價值觀這個層級的集體規範,卻讓這個情況改觀。我很高興說,多數BAA的學生都展現出他們至少瞭解共同價值觀裡的一項。
BAA的四個共享價值觀:
熱情又不失平衡
願景裡堅持正直
擔負社群責任
尊重多元
由於我們藉由共享價值觀來討論在社群裡何者為重,甚至是該如何處理某些規則,因此有些學生建議,應該改變每季舉行的榮譽大會,更名為榮譽/共享價值觀大會。他們希望學校能夠表揚「共享價值觀行動表率」的學生(這是他們想出來的詞)。
學生或教職員可以提名曾做過彰顯其中一項共享價值的學生。不一定要是什麼大事,但一定是大家讚賞的。
舉例來說,我們曾經獎勵的「行動表率」包括:將某人撕下的海報貼回、留下來清理教室、在一整天累人的考試後帶甜甜圈給教室裡的每個人吃、確保餐廳桌子都擦乾淨,或甚至是提醒同學脫帽。我喜歡「行動表率」這個詞,因為它完全抓住其中精髓:只有在有人犯規時,大家才會認知到某一規則,而在實踐共享價值觀的同時,這個價值觀也能為人所知。
某一年,多位教師與學生接連成為學校裡「iPod與手機慣竊」的犧牲者,於是他們在校內組成委員會,名為:「社會責任小組」,開始大力宣傳抵制竊盜。他們喊出的口號是「我罩你!」意思是:「你的東西有我罩著,我不會袖手旁觀再讓東西被偷。」
超過三百位學生簽署了請願書,並購買由視覺藝術學生設計的「我罩你!」貼紙。除了募捐到的金額(捐款用於白血病孩童基金會「捐款救病童」),大家在對話、辯論和共識上的水準也因而提高,真能稱得上是一次真正的運動。
我不敢說BAA完全沒小偷,但現在走廊上貼滿了「我罩你」,而力行共享價值觀成為我們每天的詞彙。
我拜訪過其他學校,特別是在都會區高中裡,每天的學校生活裡充斥著負面的街頭義氣與學校管理的禁令。因為這兩者恰恰相對,學校領導者又怎能期待並要求大家談論共享價值觀?學生如何能接納學校的規則,而不覺得自己是背叛了朋友同儕的價值觀?
芬威高中曾有句口號:「認真努力、做自己、做正確的事」,代表了學校的共享價值觀。芬威的學生與教職員把這個口號當成探索、定義與重新定義社群裡的要事。芬威校友說,他們是從作業中以及學校教職員與學生的對話裡,學到這些價值。
該名校友繼續告訴我,他們是如何試著「做正確的事」,不管在工作、家庭,或是宗教與社區活動中皆然。
BAA的共享價值觀迅速成為我們社群的解決之道,用以維繫住眼前對社群來說,必要且正面的東西。當然,當學校中提倡的價值也可能崩裂,身為學校領導者的我,也得學會面對以下的事件。
偷酒事件
2005年春天,幾位BAA音樂系的學生在當地音樂俱樂部表演,替音樂系募款。音樂會很成功,現場大爆滿,親朋好友都前來捧場。同台的還有波士頓的音樂新秀,他們用時間與行動來支持學生。不過,第二天俱樂部老闆來電,說店裡的酒被偷了。
托瑞斯老師叫來所有的樂手,但一開始學生硬是不肯鬆口。最後,年輕的團長馬丁對大家說:「嘿,聽好,一定有人看到,要是我們不找出是誰做的,並確保事情不會再發生,對學校和我們的名聲的傷害都將不堪設想。要是你知道是誰,一定得說出來。我明年還想回來這裡演奏,在這樣的場地演出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讓我們可以免費演出。這會傳得滿城風雨,說是BAA學生幹的好事,我們將無法再在此演出。沒有人想要這種結局。」
馬丁說得慷慨激昂,但還是沒人吭聲,至少過了幾天都是。在這幾天裡,全校都在傳有人被開除了,還謠傳音樂系將永遠沒辦法在校外表演。同時間,托瑞斯老師與保全人員則忙著找出真相:到底是哪個學生偷了酒、是誰視而不見,以及誰全無所知,因為他們根本不在附近。
最後,犯罪者坦承犯行。他們全都被停學,帶頭的艾莎則被開除。這表示她不能再回到BAA。家庭提出上訴,聽證更是沒完沒了。懲罰學生的感覺一點也不好,但我總希望學生可以從懲罰措施中學到教訓。
我常常懷疑,他們和我是否做了正確的抉擇。不過,開除艾莎儘管讓我備受煎熬,但是當我把眼光放在整體學校的福祉上時,我看到了許多成長。在我們敦促學生替自己行為負責之際,這個事件讓我們有機會討論「社群社會責任」。
即便這件事僅直接牽涉到一小群學生,但許多學生都在談,所以托瑞斯老師決定要舉行另一場全校大會。她也決定也讓學生對學生演講,而不是(如通常的情況)聽老師教訓學生。
托瑞斯詢問馬丁,是否願意向全體學生解釋這件事的重要性。她會提到這件事情引發的效應─停學與開除─但又不會透露任何學生的名字。托瑞斯老師解釋:「馬丁,我需要你談談更廣的問題,我們需要解決這件事。這對學校和你們所有人來說都是非常不好的。」馬丁同意。
在大會上,馬丁起身,一手轉著鼓棒,開始說:「我們都知道這是一所很不錯的學校。我們都學到很多,也有些是我們覺得愚蠢而想要改變的。有時候我們也真的能改變。舉例來說,我知道新生都想在校外午餐。或許你們可以改變這點。但你知道,讓我們凝聚在一起的是這些『共享價值觀』。當然,每天早上聽到托瑞斯老師在廣播裡告訴我們要每日力行一個『共享價值觀』時,有些人會笑出來,但這也沒問題。我們真的相信尊重多元,看看四周,這裡聚集了多少不同種的人。還有熱情又不失…」
接著他像DJ一樣把麥克風指向觀眾,大家回答:「平衡」。
「沒錯!」馬丁繼續說:「我們也都相信肩負」大家也再次回答:「社群責任」。「沒錯,等等,還有一個。」
馬丁顯出困惑的樣子,「這個我不是很瞭解,我似乎每次都搞錯。」托瑞斯老師給他提示,他趕忙說:「對,就是『願景裡堅持正直』。」
「就像托瑞斯老師跟你們說的,他們處分了做這件事的學生,但我只覺得,大家得想想,這對我們整個社群還有在外的名聲來說有何意義。身為藝術家,出外就得靠名聲,要是外面都防著我們,我們將沒辦法表演,這可不妙,你懂我的意思吧?」多數時候,學生安靜尊重地聽著馬丁演講。等大家離場時,托瑞斯老師再度要求顧問老師在顧問團體裡討論這件事。
我們不希望學生把這件事當成是「發生在音樂系的事」。未成年人常做這樣愚蠢、具破壞力的行為。哪個校長沒處理過學生偷竊、喝酒、嗑藥問題。有多少青少年喝酒醉或嗑藥搞雜了自己的舞會?
但悲哀的是,目睹這些行為卻莫不吭聲的學生也一樣常見,或是全體學生對這種事也只是聳聳肩或一笑置之。儘管BAA學生偷酒讓我非常傷心,其他學生沒舉發罪行也讓我感到失望,但全校對這件事的整體反應卻讓我非常驕傲。馬丁的領導對我意義重大。這也立下一個規範,受敬重的的學生領袖可以公開支持學校的價值觀,而不會被認為是「告密」或是「討好」大人。
如何讓共享價值觀跟上時代,孩子們聽得進去?
在某些方面,高中是個非常不自然的概念。我們這群成年人把數百個青少年集合在同一個地方,要求他們在多數人還睡眼惺忪的一大早就得集中注意力,才能學會不同的學科。
我們還進一步要求同一批青少年遵守一系列我們創造的規則,這些規則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並讓他們循著我們預先決定是有意義的路線發展。我們期望他們瞭解身為美國人的意義、該如何參與一個民主社會,以及為何尊重別人是件重要的事。通常我們也會要求學生展示出他們知道要如何負起社會責任。針對這些行為我們也訂出了規矩。這樣不是錯。我們是在回應社會對我們教育機構的期待。
但我們不能僅止於此。通常一開始規矩是管理當局訂的(有時候是教職員),然後學生會學著順從規定,不然就得受罰。我喜歡BAA的一點在於,儘管一開始是教職員創造出四大共享價值觀,但是我們這群大人很快瞭解到,一定得想辦法讓學生把這些價值觀納入己見,並打造這些價值觀。學生一定要能覺得這些價值觀屬於他們,打從心裡表現出來。否則學校又怎麼能成為理想的場所,可以平衡成年人知道一定得讓學生覺得是屬於他們的架構(或規則),並納入這些規則所代表的價值觀?
要是學生不能主動像伙伴一樣參與,不覺得自己有權力創造公平合理的社群,他們要為何要做出符合社會責任的行為?
如果學校裡的其他東西都不屬於他們的話,他們又為何應該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任?
許多學校都有活躍的學生政府,這肯定也是廣納學生聲音的方式,但這樣還不夠。一定要創造出共同的字彙,讓所有學生在監督自己與其他時,可以清楚說明並不斷回顧。
我需要提醒自己,每年我們都要重新教導共享價值的意義。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就因為去年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談「尊重多元」,所以今年不用再做。對學校領導人和老師來說這非常累人。但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把這些價值觀放在第一線,才不會變得陳舊過時。我還是擔心,我們學生常常不會尊重彼此,或甚至是不對長輩心懷感激或尊重。我們的學生很容易因為被批評而出現排拒。我思考我們如何能真的教導願景裡堅持正直。正直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後天教導而成?
我很自傲的一點是,在BAA裡學生可以有不同意見。舉例來說,當我們第一次入侵伊拉克時,我允許學生罷課。但一位舞蹈系新生雪莉(Sherry)來找我,生氣的說:「你怎麼能讓學生去抗議,卻不讓其他人有機會表達我們贊同布希的決策?」我大為震驚。但我瞭解,就因為一些政治感夠強的學生會抗議我在伊拉克戰爭中所見到的瘋狂行為,使得我鬆懈了,忘記我的責任在於教導,而不是傳道。雪莉幫助我安排了一堂戰爭時事座談,納入了各種觀點。下一次,我會禁止學生罷課嗎?我不知道。
「共享價值觀」讓我們有辦法迎戰白人至上這種破壞主義,也是我們討論恐同症,甚至是偷竊議題的平台。BAA的目標在於讓「共享價值觀」的語言與時俱進,並獲得學生與教師認同。這可要花很大的功夫。
「早安,BAA!恭喜我們的查理布朗藍調樂團贏得高中國際爵士節第二名!現在時間是七點五十五分,請調整手錶。每個人都應該進教室了。請記得力行『熱情中不失平衡』這個『共享價值觀』。祝大家今天愉快。」
每天早上我都會聽到助理校長托瑞斯女士提醒BAA大家庭,要力行一個學校的共享價值觀。要是她忘了,學生會注意到,老師也會。
一定要有回家作業嗎?
(序曲摘錄)
“學校改革之所以難,就是難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學校專家,因為幾乎每個人都上過學。”
那是個典型的新英格蘭三月天,飄著小雪,但路上沒什麼積雪。風吹得凌厲,感覺分外寒冷。我不時瞄向電視,希望某個靈光的人能宣布波士頓停課。附近其他城鎮的學校都已經停課,但我們還沒。我很確定有些老師會沒辦法到校,但孩子會來上學,這下子學校可會大亂。
我到的時候,校工巴迪正在用吹雪機清理人行道。他對我搖搖頭,彷彿在說:「誰那麼無腦不宣布今天停課?」我心有戚戚焉地回他一個慘笑。接著,送咖...
目錄
推薦文 一本讓我們省思教育本質、方法與核心價值所在的經典之作/蔡炳坤
推薦文 國際思維,在地作為/黃義春
第1部 什麼是一間好學校?
①比「教哪些」更重要的事:辦一所帶孩子們「學會學」的高中……
②對抗壞行為:當年輕孩子犯了錯,懲罰正考驗著教育本質
第2部 老師也是人
③好老師不孤獨:給傑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支援
④什麼對孩子最好?老師辦公室裡的無止境爭論
第3部 孩子,你們能應付世界的不公平
⑤原來,身份就是教育的第一道牆:老師們的大夢魘:消除落差
⑥打開大門還不夠: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帶高中孩子們認路
尾聲 一所創新中學校長的告白:教育永遠是最好的投資
致謝
推薦文 一本讓我們省思教育本質、方法與核心價值所在的經典之作/蔡炳坤
推薦文 國際思維,在地作為/黃義春
第1部 什麼是一間好學校?
①比「教哪些」更重要的事:辦一所帶孩子們「學會學」的高中……
②對抗壞行為:當年輕孩子犯了錯,懲罰正考驗著教育本質
第2部 老師也是人
③好老師不孤獨:給傑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的支援
④什麼對孩子最好?老師辦公室裡的無止境爭論
第3部 孩子,你們能應付世界的不公平
⑤原來,身份就是教育的第一道牆:老師們的大夢魘:消除落差
⑥打開大門還不夠:在第一個十字路口,...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