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革命》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光明正向的價值,一種台灣公民社會的腳步聲,一份我們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無論是自建農舍、低碳婚禮、手工創意農作、農民市集,乃至於幫助小農產品精緻化,放棄博士學位的大王菜舖子……這些小革命行動都顛覆了台灣社會僵化的既定觀念、挑戰了業已失去合理性的主流思維,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裡,創造出最夯和最新的社會價值,看見了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現台灣的生命之美,深化和拓展台灣的進步面貌,傳達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作者簡介:
何榮幸
台大社會系畢業,1991年7月踏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副主任、調查採訪室主任;曾任台灣記協創會會長、「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民間司改會監事。
曾獲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現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
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獲2009年開卷好書獎),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部落格:「鴕鳥手記」。
黃哲斌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部落客,他的離職宣言《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掀起媒體置入性行銷議題。
對他而言,兩年來採訪、寫作《我的小革命》的經驗,是促使他投入此一運動的重要動力;因為每一個小革命故事的主角,都讓他相信,「勇敢去做,絕不會孤單」。
部落格:【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推特及噗浪帳號均為puppydad。
謝錦芳
政大英文系、輔大大眾傳播所畢業,1991年底進入中國時報,先後主跑市政、財經新聞,曾任經濟組主任,目前為調查採訪室主任記者。曾獲社會光明面、吳舜文新聞獎。希望做一天新聞人,就發揮一分影響力。
郭石城
四十七歲中年男子,雖頭未禿、牙未搖,身材已中廣,一嬌妻三可愛子女,平凡家庭恩愛人間。從小嚮往無冕王生涯,及長世新三專編輯採訪科畢業,如願從事新聞工作,先服務於台灣新生報兩年,再轉任職中國時報迄今。
新聞戰場轉眼20年,主跑過農業產經、與社會司法新聞,看盡浮華世界,也見證中國時報興衰史,置身媒體波動狂潮心如舟,點滴在心頭。長年新聞工作獨家新聞不斷,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
高有智
六十四年次,擺盪在處女座和天秤座的男人,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在中國時報擔任記者7年多,歷經教科文組、政治組與調查採訪室等單位,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
當了記者多年,曾經以為夢想可以讓人偉大,如今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只好珍惜擁有,學會擁有珍惜,但始終相信熱情、美好的事物可以改變世界,每個人的生活小革命都會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社會光明面報導獎。
《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開卷好書獎。
名人推薦:
推薦者:交工樂隊林生祥、導演王小棣、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the Body Shop台灣區董事長黃慧娟。
得獎紀錄:《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社會光明面報導獎。
《我的小革命》(時報2009年版)榮獲開卷好書獎。
名人推薦:推薦者:交工樂隊林生祥、導演王小棣、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the Body Shop台灣區董事長黃慧娟。
章節試閱
老屋再生
英文:Old Houses Rebirth
引言:「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
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
文/黃哲斌、何榮幸
兩名三十歲出頭的男生,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一棟四十年老屋,一個充滿家族記憶與文化創意的故事。
謝文侃與游智維是學生時代的死黨,畢業多年後,前者自澳洲深造回國、後者投入旅遊業。當謝文侃的家族老房子想整修,游智維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大幅翻修這棟位於台南市舊市區的細高老屋,然後按日出租。
講到這裡,必須介紹最重要的主角︰謝宅。古都台南看盡繁華的「大菜市」核心,有一座曾經是台灣最大的布市聚落,在這裡,百年朽頹的木造建築,交錯著日治時期翻建的磚造老屋。數十間店舖櫛比鱗次,店東全家就住樓上,白日樓下沸騰著營生,夜裡飯菜香味穿透天井,戶戶相聞。謝宅,就藏身在其中角落。
大菜市曾經多熱鬧?謝文侃舉了個驚人數字:「我家在附近有個五、六十坪大的店面,二十幾年前,每月租金一百二十萬元。」
然而,這早已是陳年舊事,大菜市沒落已久。走進謝宅所在的布市,掩不住金粉褪逝的歲月感;拉開謝宅店面旁的鐵門,迎面是陡斜七十度角的幽暗鐵梯,雖然高五層樓,但每層樓板只有五坪大小。如此環境、如此老屋,真能翻新生命,吸引外來住客?
被謝文侃戲稱有「妖言惑眾」魅力的游智維,說出他對謝宅的想法︰「台灣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太快,以致於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他認為,保留具有特色的老房子,可以見證時代的氣味,「當你走進一棟有福建杉、壓艙石的房子,就知道它是清代建築。」
游智維說,謝宅見證了台南布市的百年興衰,加上謝家五口數十年的家族氣味,是體會當地常民生活的最佳切片。目睹近年台南的歷史性建築不斷消失,他希望保存謝宅的原汁原味,不但為了開創一種旅遊方式,更為了文化保存與社區營造。「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
學行銷的謝文侃也贊同他的想法。當父親因中風行動不便,無法再攀爬狹窄陡斜的舊宅樓梯,只能不捨地搬離居住半世紀的謝宅,於是他說服父母,重新翻修老家。「這個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我小時喜歡在三樓的院子放鞭炮,因此常被父親責罵;等到我的青春期,院子又加蓋變成我的房間。」謝文侃點滴回憶。
父母點頭只是第一步。他們找了幾位熟識的設計師,商討如何改建,但發現都不符他們的想法。「有位設計師提案,把數十年歷史的檜木窗框都拆掉,改成三大片落地鋁窗,我知道會很漂亮,但就不再是謝宅了。」一開始,游智維很困擾,現時商業化的設計工作室,似乎無法抓緊老宅的精髓。
經過半年反覆磋商,他們決定把改造謝宅的重責,大膽地交給三名成大建築系的應屆畢業生阿廖、豆豆與阿修。這三個還未被建案規格化的學生,背著睡袋住進謝宅,親自體會老屋的一磚一瓦,展開一次另類的「全能住宅改造王」。
游智維與謝文侃說,討論時而有趣,時而痛苦漫長,最大挑戰是五樓的浴廁。原本浴廁擠在三樓不到一坪的狹小空間裡,學生們一度建議改在戶外的半開放空間,後來考慮實用問題,決定搬到五樓。
此外,他們決心保留謝宅充滿古味的磨石子地板,以及簡潔樸拙的風格圖案。然而,年輕師傅早就放棄這種費力費時的古老工藝,謝文侃與游智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來「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用他們畢生的氣力與技巧,在廚房及浴室重現磨石子歲月的單純美好。
謝文侃指著廚房流理台的斧鑿痕跡說,「你可以看到,原有的磨石子光滑平整,不會有這些瑕疵,但這些師傅都老了,力氣不夠,無法作得像以前一樣完美。」也因如此,謝宅的翻新過程,述說著一門工藝的衰微瀕危。
2008年底,謝宅悄悄重生,開始對外營業。雖然住宿價格不輸五星級飯店,仍擄獲不少住客的心,假日幾乎住滿。「有些老客人半年來了四次,當成他們在台南的家」,而謝文侃也會提醒每位入住者「要記得澆花」。
而今謝宅不但成為文建會拍攝「新台風」影片的案例之一,也吸引許多日本、香港設計界的住客。一位香港住客留言,「住在謝宅,讓我想起母親,想起自己應該趕快回家探望她。」
更重要的是,藉由老屋更新,謝家建立新的感情連結。「我媽媽在這裡生活一輩子,從不知道許多人想聽她的故事。每當她帶著房客導覽,逐一樓層講述往事,她的生命出現另一種光采。」謝文侃很驕傲,雖然原本五十萬元的整修預算,最後花了一百六十萬,但他知道,謝宅創造了一種金錢無法計量的價值。
謝宅改建後,不少老屋的屋主找上門,委託謝文侃與游智維代為規畫更新。他們很小心,不希望腳步邁得太快,但他們也成立了「老房子事務所」,但願能推廣謝宅的模式,效法日本京都「庵町家」不斷更新活化老屋,作為外來觀光客認識在地文化的窗口。
當被問到「謝宅所在的西市場雖是市定古蹟,但非百年老厝,保留的價值為何」,游智維說,沒有妥善保持的四十年老房子,就沒有百年古厝;而且古蹟代表的只是「文化」,老房子的點點滴滴,更是「文化與生活的綜合體」。
【延伸閱讀】
早在謝宅之前,台南就有許多老房子再生的動人故事,最具代表性的是「奉茶」與「草祭二手書店」。前者是葉東泰開設二十年的茶館,早就是台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後者是攝影師蔡漢忠落腳的基地,兩者都是改造老屋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有趣的是,葉東泰是澎湖人、蔡漢忠來自嘉義,鼓吹改建謝宅的游智維在宜蘭長大。對此,謝文侃分析,「台南人太幸福了,我們從小生長在這裡,反而不覺得老房子的可貴。」
在台北,也有類似故事。2009年剛完成的「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是另一種因緣。建築師鍾永男幾年前競圖得標,負責改造活化三大林場之一的林田山伐木聚落、花蓮舊站日據時代木屋,開始對木造老房子產生微妙情感。
幾年前,政府拍賣一批公家老舊宿舍,鍾永男標購了一棟高齡八十五歲的兩層木造日式建築。這棟位於中山北路「二條通」的老屋,原是一位日籍攝影師佐佐木八二郎的住處,戰後作為警務處宿舍,但木造結構毀壞嚴重,幾乎只剩樓梯完好,外表早已用鐵皮包覆。鍾永男幾經考量,動念讓這棟老屋重獲新生。
鍾永男說,由於該屋不是古蹟或歷史建築,工法及材料比較自由,因此在老舊的檜木樑柱下,他以鋼架支撐全屋,拆除原有隔間,強化採光並美化腐朽的牆面,但又不破壞房子外觀及結構,保留屋內的重要細節,「尊重歷史、新舊共構是最重要的考量。」鍾永男說。
他原本打算兩層樓都當作建築事務所的辦公室,在整修過程中,附近的老鄰居不斷上門關心,常有人指著充滿東瀛味的木屋問:「你們要賣日本料理嗎?」街坊的反應,強化了鍾永男另一個想法:把一樓改造為咖啡店,打開門,讓更多人親近這棟老屋。
「二條通•綠島小夜曲」開始營業後,果然吸引眾多目光。常有阿公、阿嬤柱著拐杖,堅持爬上二樓,看看屋頂下保留完好的樑木,回憶幼時家中的樣貌。鍾永男也與明基友達基金會合作,在店內舉辦小型演唱會及攝影展,胡德夫與巴奈都曾在此高歌。
「本來就知道咖啡店賺不了錢,讓地方與文化連結,這件事才更有意義。」如今敲掉磚牆、打開大門的鍾永男,歡迎任何人「進來閱讀原有的時代氛圍」。充滿歷史感的他,希望大家體會在時空流轉背後,這棟建物的豐厚歷史意義:「八十五年的木頭,自然有八十五歲木頭的氣味。」
從謝宅到「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我們見證了另一種看待老房子的思維,一種推土機之外的選擇,一種尊重歷史與生活的微妙轉變。
【小革命辭典】
老屋再生
老屋再生有「閒置空間再利用」及「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等含義。不同於認定標準較嚴格的「古蹟」,老屋並無一定的年限標準,營建署近年投入十七億預算,補助整修老屋,也未規定屋齡下限。
根據台南「老屋欣力獎」的標準,屋齡超過三十年就能稱為老屋,重要的是具備地方特色及歷史意義。且在再生過程中,必須延續原建物生命及樣貌,並適應新時代需求,轉化機能,良性融合新舊元素,讓老房子再生新功能。
【公民RSS】
近年歐洲、日本、中國,甚至峇里島,都掀起一股改造老舊宅第,活化再生供觀光客入住的旅遊風潮。日本京都的經驗,最值得台灣參考。
●京町家再生研究會︰
「町家」意指日本傳統的住商兩用民居,尤以京都最具代表性,稱為京町家,大多建於十七、十八世紀的江戶時代。近年許多町家被拆建為大樓、或年老失修而傾頹,當地人士組成「京町家再生研究會」,極力發起町家再生運動,因而出現許多修復活化為餐廳、咖啡館、民宿的町家。
●京都「庵町家」(Iori Machiya)︰
由熱愛日本文化的美籍作家Alex Kerr成立的小公司,致力保存、改造京都當地的特色老屋,供遊客入住,體驗最道地的京都生活,目前已成功更新活化十間傳統老屋。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由成大建築系教授及台南當地人士成立的基金會,鼓吹保存台南市具特色的老房屋,除了舉辦講座等活動,並發起數屆「老屋欣力獎」。老屋的定義為三十年以上且能妥善保存的老房子;欣力則指「必須滿足當代需求,且曾調整空間樣貌、使用機能,具體達成新舊融合的良性改造目標」。台南謝宅、草祭二手書店及奉茶都曾上榜「老屋欣力獎」。
●部落格「古蹟與狗」︰
曾獲2008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藝術文化首獎」,由古蹟修復工作者林大緯以職人觀點、平易風格,紀錄他整修艋舺剝皮寮、嘉義舊酒廠、迪化街老屋等古蹟的心情,且圖文並茂解說台灣歷史建築的特色,例如哥德風格的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極富知識性及趣味性。
【教戰守則】
你也可以這樣做
一、行動資格 -有棟老房子最好,你可以親身參與投入;否則,也可以從「關心身邊的老房子」作起。
二、具備能力-相信「舊愛還是最美」,能為老建築找到新生命,尋找新時代的對話可能。
三、行動時機-從關心一棵老樹、一棟老屋開始,為你認為有價值的老房子請命,甚至像游智維一樣,不只「妖言惑眾」,更能親身投入。
四、第一步︰
確立目標-老屋再生活化改成餐廳?咖啡館?辦公室?民宿?何者最適合、最可行?是否作過市場評估及營運規畫?
五、第二步︰
資金與團隊-錢從哪裡來?會不會半途無以為繼?是否找對規畫及施工團隊?後續誰來營運?是否有足夠經驗及把握上手?
六、第三步︰
施工與營運-頭洗下去了,施工目標及時程是否符合預期?是否有備案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工後,如何行銷並開張上路?
七、資源需求-一間老房子,一個好概念,一個能確實執行概念的團隊,還有與白蟻、預算、施工難題奮戰不懈的意志力。
八、心理建設-你的錢可能不夠、你的施工師傅可能落跑、你可能打掉牆壁才發現新問題,更重要的,你可能根本還沒想清楚。
九、最壞準備-活化改造失敗,老房子變成蚊子館,那就砍掉重練吧。(希望不會有這一天)
十、諮詢對象-老房子事務所︰www.wretch.cc/blog/ohworkshop。二條通•綠島小夜曲︰theisland.tw
各界應該這麼做
政府機關︰
促進活化再生,老屋是地方的珍貴文化資產,但縣市政府往往無力出資保存,中央機關又無暇兼顧,應透過獎助措施鼓勵民間活化、再利用,創造豐富的文化地景。
企業團體︰
協助修護利用,企業力量能協助民間或官方保留重要建築,例如台積電基金會出資修復台北光點、明基友達挹注二條通一號,都能貢獻文化心力。
一般民眾︰
關心老屋議題,關心老房子與自己、社區的關係,體認老房子保有的重要家族記憶與人文價值,從親近老屋開始,做好準備即可投入老屋再生行動。
在地食材
英文:Local Food Ingredients
引言: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竟然能幫助小農,「原來吃也有力量」。那夜,大王在浴室哭得稀哩嘩啦。
大王挺小農 博士生開心賣菜
文/黃哲斌
他四十歲,姓王,朋友都叫他「大王」。六年前,他還是成大城鄉所的博士生,跟著老師在花蓮研擬政府的「東部領航計畫」。但他放棄學位,串連當地有機小農銷售蔬果,恩師一度氣得罵他「玩物喪志,樂不思蜀」。但當一群農民主動找上大王,希望他為他們辛苦收成的作物賣出好價錢,他說,他半夜趁妻女熟睡,獨自在浴室泣不成聲。
而今,王福裕與小他七歲的妻子落腳花蓮,幫四、五十戶有機小農整合各種蔬菜水果,直接銷售到兩百多戶家庭的餐桌上,被認為是台灣「在地食材」的成功行銷案例。而他一歲半的愛女,小名就叫「菜菜子」。
王福裕是台南安定人,從小在曾文溪畔長大,祖父種植甘蔗等旱作,父母改行擺地攤、開小百貨店,忙得沒時間管他。他樂得在鄉野間竄走躲藏,幫鄰居農家採收水果,打工換來泡麵與沙士。
或許童年記憶種下基因,當他就讀成大博士班,成為老師的得意門生,負責在花蓮規劃行政院委託的城鄉發展案時,他發現,自己與當地農民特別親近。「自我辨識與他們是同一群人,反而跟知識分子有疏離感。」
就在此時,妻子懷孕了。由於長期在農村作田野調查,大王知道慣行農法的蔬果,對人體的威脅很大,他與兩個朋友到熟識的有機小農家裡「買菜回家吃」,由於量小,農夫也隨他們自己收割、自己採摘。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等到他們有四十戶人家共同採購,反倒有七家農戶找上門,希望供貨給大王。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竟然能幫助小農,「原來吃也有力量」。那夜,大王在浴室哭得稀哩嘩啦。
他放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專心幫小農賣菜:「我作了許多城鄉規畫,但只要捲入選舉,到頭來都是政治,一切都是假的。既然我沒有能力改變,我就不做了。」他反而覺得,幫助小農解決銷售問題「才是真的」。
王福裕發現,台灣鄉間有許多認真的農夫,這些農地不大、產量不穩定,他們自覺必須有機耕作,提升作物單價,彌補產量不足。然而傳統的果菜盤商為免麻煩,寧可與大農戶交易,讓這些小農被通路商忽視,或任人宰割。
於是,王福裕開了「大王菜舖子」,效法歐美盛行的「社區協力農業」模式,串連在地消費者的購買力,直接向當地的小農取得最新鮮、最乾淨的食材;同時對抗跨國農業的強勢輸入,以及因「食物里程」激增而導致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大王說,「台灣農民的痛苦,其實是被英雄創造出來的」。當民間團體指責政府與財團聯手破壞農業,針砭問題的人成為正義的一方,但問題根源無法解決。他「不想只當勸架的人」,於是學著印傳單、找包裝、建立供需流程,幫大家宅配當天採收的有機蔬果。
大王繳了許多學費。光是包裝就從包粽用的藺草、回收塑膠袋到環保紙箱,繞一大圈;又因他沒有成本概念,一整個月東扣西扣,發現他與太太只有一萬多元收入。友人提醒他,如果他不妥適訂價,「加入的人越多,菜舖子倒得越快」。
雖然指導教授的態度轉變,積極鼓勵大王投身農業,但父母對於唯一的博士兒子,竟然放棄學位跑去賣菜一直耿耿於懷。「早知道,國小畢業就送你去賣菜。」但是,大王還是撐下來。
他買了一台冷藏車,堅持清晨採收的蔬果,早上集中分裝,下午配送出門,最遲隔天就宅配到府。為了節省人力成本,童年換泡麵、沙士的經驗,讓他號召一群當地婦女以及學生「打工換菜」,幫他快速分裝包裹,換取自己想要的蔬菜水果。
大王嘲笑自己的知識分子性格,也被迫因應現實調整。起初,他嚴守「當地採買、當地消費」的精神,不願配送到外縣市,後來頓悟花蓮是農業輸出縣分,三十幾萬人口能生產餵養一百多萬人的食物,他才將銷售範圍放寬到宜蘭、台北等地。
但他不妥協的是,供貨農人一定要採取有機農法,不能用農藥或化肥。大王除了常下田幫忙,還會「不定期出現」,確認田裡沒有農藥機具或其他「可疑物品」。相對地,大王讓農民自己為作物開價,甚至幫他們爭取更高的價格,鼓勵他們使用比有機農法更無害的自然農法,讓作物自己生長,也不刻意防治病蟲害,雖然產量更少,但更健康,味道也更好。
「菜菜子的教養,我也是用自然農法。」他讓女兒打赤腳在屋內水泥地亂爬亂跑,小傷小痛也不擦藥,任由自然癒合,抵抗力反而比較強。
大王的供貨農田幾乎都經過有機認證,但他不在包裝或網站上強調「有機」兩字。「認證是解決人與人不信任的機制,認證制度越多的國家,代表社會信任越低。」他希望重建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信任感。消費者可以跟他聊天、聽他講在地農業的理念,或到花蓮找他,他會帶著大家下田,認識農人、實地觀察耕種環境與農法,然後決定是否相信他。
因為對土地與人的信任,大王為這些作物創造附加價值。他的蔬果貌不驚人,但只經過陽光、雨水及土壤的親吻,別人的有機玉米每支三十元,「我的一支賣七十」。他甚至千辛萬苦找到非基改本土黃豆,但因種植成本高,「德國有機黃豆每公斤超過市價八十元,但台灣黃豆的大盤收購價就要一百元。」然而,大王契作的兩塊黃豆田,總是賣光光。
「台灣的農業問題不在菜蟲,而在市場。當消費者開心地在大賣場買一把五元的青菜,背後只有兩個可能,一是菜的來源或種植方法有問題,二是你正在幫助商人欺負農民。」
曾經對商人充滿反感的大王,而今發願當一名「有良心的菜蟲」。他有信心,全球化的反思下,在地食材的概念會快速蔓延,就連台北的北投農家也來集體取經,希望複製大王菜舖子的經驗。「等著看,未來台灣會有無數個大王。」
【延伸閱讀】
的確,不只是菜農及果農,已有更多人投入稻米的創意行銷,希望讓台灣米重拾新生命。近年在WTO的衝擊下,美國、澳洲及東南亞的稻米大量輸入,加上台灣穀價長期受到政策性壓抑、盤商的操縱,關心稻農的人士也開始突圍,以特殊的市場供需或行銷創意,向消費者訴求在地食材。
其中又以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以及數十位稻農成立的「台灣稻農公司」最具代表性。前者由兩百多位「穀東」共同投資,委託賴青松耕作宜蘭羅東的五甲地,並強調以自然農法施作,生產最天然的稻米。「台灣稻農公司」的農夫則遍布七個縣市,並開放企業認養及下田體驗稻作。
另一個特殊例子是李建德與程昀儀的「掌生穀粒」。這對夫妻原本在台北從事廣告業,有感於台灣的政治亂象,決定捲起袖子作些積極快樂的事。加上喜愛看漫畫的程昀儀,受到日本漫畫《夏子的酒》感動,發現「生機就是最大的商機」,於是回到李建德的台東老家,用他們作廣告的筆,述說在地農人的故事。
程昀儀又舉日本節目「料理東西軍」為例,強調台灣有許多深具職人精神的小農,他們的稻米都是珍貴的作品,但他們不知道市場在哪裡,所以除了自己吃、分送親友,剩下的都混進大包裝的一般米,無法彰顯出在地食材的獨特性。
於是,程昀儀夫婦鎖定高消費族群,開發出牛皮紙的包裝,紙袋上以毛筆寫著每一款米背後,農人與土地的故事,他們自詡是一個「經營農業與文學價值的信賴產業」。
而且程昀儀希望打破「米是廉價民生用品」的刻板印象,逆向操作禮品市場,他們的八成客戶都拿「掌生穀粒」饋贈親友,雖然市價高,但創造了奇特的市場。接下來,他們還要鎖定台灣的在地茶葉與蜂蜜,開發不同產品線。
對於全球化的農業衝擊,程昀儀胸有成竹:「在地化發揮到極致,就不必怕全球化。」無數像是王福裕、賴青松或程昀儀的新農人,正在開創一種台灣的新農業,讓我們「從產地到餐桌」,吃得更安心,也更心安理得。
【小革命辭典】
在地食材
在WTO的全球化浪潮下,工業國家大規模生產的農作物低價外銷,嚴重打擊許多國家的小農,而跨國運輸產生的碳排量,也成為地球暖化的幫兇。因此,歐美興起一股「在地食材」的反思風潮,鼓吹消費當地食材、縮短餐桌上的食物里程,同時透過社區採購力量,建立一種「當地採買、當地消費」的社區協力農業,支持小農以合理價格生產無毒無害的農作物。
對於「在地」的定義,目前並無一致,有些以城市或生活圈為單位,有些以國家或省份為單位,但「一天內開車可達」則被視為折衷標準。
以美國為例,據統計,食材平均的食物里程高達一千五百英哩,民間團體希望縮短為一百英哩(一百六十公里),藉由在地食材,不但減少長程運輸、保存帶來的能源消耗,更能重新建立消費者與農人、土地的連結。
【公民RSS】
為了反思通路商、跨國農業、基改作物取代傳統農業模式,各國興起「在地食材(Local Food)」的風潮,藉由推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讓消費者重新找到農人、認識農人,進而掌握食物的來源與品質。
●美國:Local Harvest網站
加州一位軟體工程師架設的網站。透過便利的搜尋平台,消費者可以找到離家最近的協力農業站,直接向家庭農場、農夫市集訂購有機蔬果,目前擁有一萬七千名會員。
●歐洲:URGENCI組織
設立於法國的跨國「社區協力農業」組織,串連法、西、葡等三個國家的生產及消費團體,依議題發展出八個工作計畫,各自募款及運作,最終目標為發展地方農業,並連結消費者與農人。
●日本:Seikatsu Club
日本的社區協力農業稱之為Teikei,目前約有六百個團體,餵養人口超過二千二百萬人。最大的團體為Seikatsu Club,意即「生活俱樂部」,由日本一群家庭主婦發起,本意為關心食品安全,標榜「從農人臉上看見他們的蔬菜」。
【教戰守則】
你也可以這樣做
一、行動資格 -愛吃,懂得吃,而且知道滿足味蕾之餘,還要讓自己吃得健康,也讓地球也健康。
二、具備能力-理解「遠來和尚會念經」這句話,套用在食物上往往是反證。最美好、最當令的食物,往往最簡單、最純粹,而且就在身邊。
三、行動時機-人是鐵,飯是鋼。當你拿起鍋鏟或碗筷的一剎那,就可以下定決心:我不要再吃來路不明的進口蔬果或食材。
四、注意事項-在地食材需要情感與知識的連結,需要你認識產地或農人,而且絕對比大賣場更貴,你必須在價值與價格間尋求平衡。
五、基本行動-打聽哪裡有適合你的在地食材經銷商,了解他們的產品是否符合你的家庭需求,若是,不妨先小量訂購試吃。
六、進階行動-透過口碑,幫助這些小農及在地食材推廣者,甚至到產地去看看他們、鼓勵他們,思考是否能幫上更多忙。
七、資源需求-通常不多,一口灶、一只米缸、一些買菜錢,不知不覺間,你就可能改變整個農業生態。
八、心理建設-記得,吃不是作公益。當你認同理念,又有消費需求,再開始採買行動。支持台灣農業只是口號,重點是你有需求及認同。
九、最壞準備-或許你吃不習慣、或許不符合家人口味、或許超出家庭飲食預算,那就停止購買,回到大賣場去。
十、諮詢對象-大王菜鋪子: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 掌生穀粒:www.greeninhand.com 穀東俱樂部:blog.roodo.com/sioong
各界應該這麼做
政府
鼓勵在地小農。-農政單位應支持或輔導在地食材通路的發起與運作,鼓勵小農發揮多元化創意,並設法分擔檢驗與認證的成本。
企業
建構通路平台。-具理想性的企業或團體,可以挑選適當地點,發起或支持一個小型通路平台,協助更多小農販售在地食材。
家庭
購買在地食材。-選擇有機小農供應的食材,以實際購買表達支持,並以口碑讓更多人知道。
老屋再生英文:Old Houses Rebirth引言:「當老房子變成一種流行」,讓外國旅客來台灣,體驗最道地的台南生活,這個模式一旦成功,就會有更多老房子被保留下來。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文/黃哲斌、何榮幸兩名三十歲出頭的男生,五位加起來四百歲的老師傅,一棟四十年老屋,一個充滿家族記憶與文化創意的故事。謝文侃與游智維是學生時代的死黨,畢業多年後,前者自澳洲深造回國、後者投入旅遊業。當謝文侃的家族老房子想整修,游智維提出一個大膽建議︰大幅翻修這棟位於台南市舊市區的細高老屋,然後按日出租。講到這裡,必須介紹最...
目錄
在地食材:大王挺小農 博士生開心賣菜
老屋再生: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
綠色地圖:生態人文製圖 社區有氧運
低碳生活:阿乾綠婚禮 別人減肥他減碳
手作產業:阿之寶牽線 手工創意找出路
新素食運動:健康減碳 醫生家庭歡喜「素」求
生態教育:余遠猛執丹青 細繪彩鷸十四載
資源再生:有心插柳 女作業員回收一片天
地方學:土地驗屍官 黃煥彰就地戰鬥
生態教養:范欽慧帶女兒 大自然裡找感動
對抗基改:神農賴兆炫 崇尚自然反基改
社區產業:生態寶地 林銀河改造老漁村
自力造屋:農田變荒地 上班族另類農舍夢
農民市集:合樸挺小農 有機農業找出路
歸農運動: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青年壯遊:騎遍全台省縣道 徐子涵第一人
民歌採集:海角尋寶 楊美雲歌聲滿行囊
遊子返鄉:泰雅青年回部落 找到真舞台
公益旅行:走逛六十國 郵輪送書大冒險
文物保存:小鎮重現平埔文化 墓碑嫁衣入列
環保律師:仗劍法律 林三加為環保奮戰
種樹運動:愛妻步道 種出櫻花社區
部落音樂:雲力思回「原」點 教泰雅童唱古調
搶救傳藝:棄公職返鄉 尤瑪樂當織女二十年
在地食材:大王挺小農 博士生開心賣菜
老屋再生:翻修家族記憶 台南謝宅活出新意
綠色地圖:生態人文製圖 社區有氧運
低碳生活:阿乾綠婚禮 別人減肥他減碳
手作產業:阿之寶牽線 手工創意找出路
新素食運動:健康減碳 醫生家庭歡喜「素」求
生態教育:余遠猛執丹青 細繪彩鷸十四載
資源再生:有心插柳 女作業員回收一片天
地方學:土地驗屍官 黃煥彰就地戰鬥
生態教養:范欽慧帶女兒 大自然裡找感動
對抗基改:神農賴兆炫 崇尚自然反基改
社區產業:生態寶地 林銀河改造老漁村
自力造屋:農田變荒地 上班族另類農舍夢
農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