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00
二手價:62 折,NT$ 310
限量商品已售完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種標榜市場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新自由主義形式的統治形態已經儼然成為全球最具主導性的趨勢。「政治」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由官僚系統與專家學者所構成的管理階層來經營治理的場域;政治上的異議,被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判與溝通尋求政策上的解決。
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出現的抗爭、結盟、動亂、佔領活動,提醒我們「政治」沒有消失、也沒有被馴化,而是以更為複雜的模式與尺度在發生。本書一方面對各種國家與權力理論進行反省與批判;另一方面分別利用美國資訊業、台灣新竹科學城、香港新界的宗教儀式與宗族、魯凱人的情緒政治等個案來說明政治的形式如何繼續在當代轉化與萌生,重新去定義生命與生活的內容。
作者簡介:
林開世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有文化與權力的比較、人類學理論、歷史與意識型態的生產、國家形成。研究的領域是漢人社會文化、複雜社會與比較殖民主義。著有〈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等論文多篇。
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內在的例外:作為類屬程序的政治主體〉、〈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容邵武
現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重點聚焦在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首先,針對「鄉鎮調解委員會」研究,將政治、法律的脈絡關連到文化要素的複雜結合裡,寫成〈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07)。進而將法律人類學的成果擴大成為「公共人類學」提供對公共議題的見解,在《文化研究學刊》刊出〈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2012)。同時,田野主題從一開始圍繞著921大地震所帶來的創傷、記憶,寫成〈災難的永恆回歸:記憶政治與災難反覆的探討〉(台灣人類學刊,2011),以及“Never Again”: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and Memory of the 9/ 21 Earthquake in Taiwan(台灣人類學刊,2009);到稍後強調快樂、希望的社區營造〈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3),以及Landscapes and governance: Practicing citize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village in Taiwan(Citizenship Studies, 2016),一直到最近對日常倫理的探索。同時,近年來也在香港田野工作,觀察到一部分香港民主奮鬥時所帶來的創傷,以及在政治挫折中強調希望的重要,目前朝著英文專書努力,書名為Together We Can Make a World: Doing Politics and Living Ethics in Hong Kong(暫定)。
莊雅仲
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著有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2013)和《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2014),在本書系之一《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裡發表〈厝邊隔壁、巷弄生活與住居倫理〉(2016)一文,與Arif Dirlik、廖炳惠合編Taiwan: The Land Colonialisms Made期刊專號(Boundary 2, 2018)。最近關注新竹縣市都會化過程的在地衝擊,尤其是新竹科學城想像與實現牽涉到的空間、土地與生態問題。
陳舜伶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2013),科學、科技與社會博士第二專長領域學程修畢。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所助研究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原住民族權利與自治,爾後因緣際會踏入自由軟體、自由文化、公民科學等領域,研究興趣轉向網際網路協作社群的自治,包含社群內部的治理機制,以及有利於促成此等網際網域自治社群的技術與法律條件,如使用者隱私、言論自由、平台角色與責任等。
黃應貴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與鄭瑋寧合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等書。
鄭瑋寧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長期關注魯凱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專長為人觀及性別與親屬,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類學研究,近年研究視角觸及情感、存有、美學以及知識本體論等課題。著有《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2019),以及與黃應貴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2017)。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作者:黃應貴(主編)、林開世(主編)、洪世謙、陳舜伶、容邵武、鄭瑋寧、莊雅仲
二手價:62 折,NT$ 310 NT$ 500
限量商品已售完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種標榜市場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新自由主義形式的統治形態已經儼然成為全球最具主導性的趨勢。「政治」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由官僚系統與專家學者所構成的管理階層來經營治理的場域;政治上的異議,被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判與溝通尋求政策上的解決。
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出現的抗爭、結盟、動亂、佔領活動,提醒我們「政治」沒有消失、也沒有被馴化,而是以更為複雜的模式與尺度在發生。本書一方面對各種國家與權力理論進行反省與批判;另一方面分別利用美國資訊業、台灣新竹科學城、香港新界的宗教儀式與宗族、魯凱人的情緒政治等個案來說明政治的形式如何繼續在當代轉化與萌生,重新去定義生命與生活的內容。
作者簡介:
林開世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有文化與權力的比較、人類學理論、歷史與意識型態的生產、國家形成。研究的領域是漢人社會文化、複雜社會與比較殖民主義。著有〈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等論文多篇。
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內在的例外:作為類屬程序的政治主體〉、〈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容邵武
現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重點聚焦在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首先,針對「鄉鎮調解委員會」研究,將政治、法律的脈絡關連到文化要素的複雜結合裡,寫成〈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07)。進而將法律人類學的成果擴大成為「公共人類學」提供對公共議題的見解,在《文化研究學刊》刊出〈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2012)。同時,田野主題從一開始圍繞著921大地震所帶來的創傷、記憶,寫成〈災難的永恆回歸:記憶政治與災難反覆的探討〉(台灣人類學刊,2011),以及“Never Again”: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and Memory of the 9/ 21 Earthquake in Taiwan(台灣人類學刊,2009);到稍後強調快樂、希望的社區營造〈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3),以及Landscapes and governance: Practicing citize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village in Taiwan(Citizenship Studies, 2016),一直到最近對日常倫理的探索。同時,近年來也在香港田野工作,觀察到一部分香港民主奮鬥時所帶來的創傷,以及在政治挫折中強調希望的重要,目前朝著英文專書努力,書名為Together We Can Make a World: Doing Politics and Living Ethics in Hong Kong(暫定)。
莊雅仲
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著有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2013)和《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2014),在本書系之一《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裡發表〈厝邊隔壁、巷弄生活與住居倫理〉(2016)一文,與Arif Dirlik、廖炳惠合編Taiwan: The Land Colonialisms Made期刊專號(Boundary 2, 2018)。最近關注新竹縣市都會化過程的在地衝擊,尤其是新竹科學城想像與實現牽涉到的空間、土地與生態問題。
陳舜伶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2013),科學、科技與社會博士第二專長領域學程修畢。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所助研究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原住民族權利與自治,爾後因緣際會踏入自由軟體、自由文化、公民科學等領域,研究興趣轉向網際網路協作社群的自治,包含社群內部的治理機制,以及有利於促成此等網際網域自治社群的技術與法律條件,如使用者隱私、言論自由、平台角色與責任等。
黃應貴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與鄭瑋寧合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等書。
鄭瑋寧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長期關注魯凱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專長為人觀及性別與親屬,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類學研究,近年研究視角觸及情感、存有、美學以及知識本體論等課題。著有《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2019),以及與黃應貴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2017)。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