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讓學習不只是在教室,打開孩子的格局與視野。
一群15~18歲的孩子透過「交換學生」,實現了「學習不只在教室」的概念,為了體驗不一樣的教育環境,增廣國際視野,他們決定出走一年,到德、法、瑞士、奧地利、荷蘭、瑞典、挪威等國當交換學生。
這一年,這些孩子學到了什麼?成長了哪些?書中收錄這些孩子的故事與經驗分享,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離家,到了異地,在生活上,他們住在接待家庭中,要適應新環境,更要適應接待家庭中每一份子的個性,學習和新家庭相處。在學校裡,陌生的語言變成日常工具,接受異國教育的上課方式,學習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培養如何分辨且消化正確資訊的能力,並懂得如何找出問題。
經過一年從裡到外接收不同文化的洗禮之後,這些孩子都深刻了解到,交換學生不像是遊學或是出國度假,在這些過程中,會遇見許多困難,他們學會了面對困難並且著手解決的決心和能耐,他們用一年交換的是一扇通往世界和轉變的門窗,放大了自己的格局,進一步成為負責任、有能力、擔當、擁有多元文化背景、想法且創新的青年。
作者簡介:
國際愛優生文化交流協會台灣分會(AYUSA)
AYUSA為一非營利機構,成立於1980年,1996年成立台灣分會。在三十年中榮獲美國國會捐助1200萬美金,協助六十餘國的35000名交換學生參與。受美國國務院監督,每年均獲國際教育基準局(Council on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ravel〔CSIET〕)推薦為最高品質的交換生專案。並與國際同濟會(Kiwanis International)共同推廣。AYUSA抱持著世界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大同目標,經過三十年來的努力,已獲得豐碩成果,得到各界佳評。
AYUSA目前在全球設有18個辦事處及50多個代辦中心,於每年一月與八月兩期,安排甄選15 ~18.5歲的青少年由親善家庭接待並就讀。學生除了在語文能力方面突飛猛進,並透過參與各樣的活動結交朋友、融入異國文化及風俗習慣,培養國際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投入交換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將這代代台灣孩子有如種子一般灑向世界,讓他們風吹、日曬、雨淋,從中成長、茁壯、蛻變。期待這本書有拋磚引玉的功效,讓更多的台灣種子灑向地球村的世界各地,唯有打破地域、國界、人種、階級的禁錮,未來的台灣乃至於世界,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張其正 國際愛優生文化交流協會台灣分會執行長
〔好評推薦〕
我我們家有三個女兒也是高中交換學生。為什麼會鼓勵孩子嘗試這種學習?一來是我們家曾當過一年的義務接待家庭;另一則是我強烈認為高中生必須真正成熟獨立。如果有機會能夠到另一個國度,而且在另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相信是他們一生中非常難忘且受用的經驗。
~~溫美玉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當我們還在想英文行不行,這群孩子已經在用英文學芬蘭語、荷蘭語、德語、法語、丹麥語、瑞典語,並且用這些語言與世界交朋友。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不僅只是台灣的未來,更是世界的未來。世界真的已經是一個地球村了,我們怎麼能不去看看外面的遼闊世界呢?
~~林書煒POP Radio台長
我們一直都在講國際化,有什麼比「直接去體驗不同文化,進而用另一個角度了解世界的多元」這個行動更國際化?希望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的孩子們,對學習感到茫然的你,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你年輕的時候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不一樣」會怎樣。
~~陳玉珊知名導演、AYUSA交換學生家長
名人推薦:投入交換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將這代代台灣孩子有如種子一般灑向世界,讓他們風吹、日曬、雨淋,從中成長、茁壯、蛻變。期待這本書有拋磚引玉的功效,讓更多的台灣種子灑向地球村的世界各地,唯有打破地域、國界、人種、階級的禁錮,未來的台灣乃至於世界,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張其正 國際愛優生文化交流協會台灣分會執行長
〔好評推薦〕
我我們家有三個女兒也是高中交換學生。為什麼會鼓勵孩子嘗試這種學習?一來是我們家曾當過一年的義務接待家庭;另一則是我強烈認為高中生必須真正成熟獨立。如果有機會...
章節試閱
時光倒流八○年代,我在柏林留長髮玩搖滾 (摘錄)
(潘藝恩,交換到德國)
念建中與交換生的抉擇
那年夏天,我不僅收到了建中的錄取通知書,也得到了夢寐以求去德國柏林的交換機會。怎麼辦?一邊是全台北最好的高中,一邊是去世界另一端知名的搖滾樂城市──我的腦海裡一下子湧出各種聲音:「潘藝恩,難道你不怕過了一年,很多知識都忘了嗎?上了建中,就代表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能順利地找到工作,這樣的人生你不想要嗎?」
「可是,在十六歲去柏林的機會,一生中只有一次啊⋯⋯」我想,趁我還年輕的時候,花一點時間去認識外面的世界,說不定回來之後,我不僅可以更了解自己多年來在學校和補習班兩點一線生活的目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方向。
柏林開啟了我的樂團夢
轟家和我最親近的就是小我半歲的轟弟了。在機場見第一面的時候,感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最不相關的同齡人了,可是慢慢接觸後才發現我們有很多相同的興趣:80年代的搖滾樂、柏林的流行文化、彈吉他、美國英雄動作片⋯⋯我們很快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練樂團。有一天,他提議要一起組一個樂團,他做吉他手,他舊樂團的好友做貝斯,我做第二吉他手,我另一個朋友Damian做替補鼓手。我們每次練團都不能去設備最齊全的2號室,只能窩在小小的3號室裡練。轟弟有次一拍桌子,當場決定:「不如我們樂團就叫3號室(Raum Drei)吧!」大家全數通過。我們四個人自己寫歌填詞,每週三都去練團,終於在一個學期的努力下,有了兩個拿得出手的小演出。轟家所有人都來捧場,還邀請他們的朋友來看我們表演。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樂團,我們在台上既緊張又興奮地演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表演完卻有著極大成就感。我不禁想,如果我是一個台灣高中生,我的夢想估計也被考試、排名和成績淹沒了。
多方位的體驗異國生活
我還參加了學校裡最道地的足球隊。球隊裡的同伴們大多是從小開始練球,所以都很厲害,和他們在一起做熱身運動真的很辛苦,因為他們的目標是足球員,而我只是去體驗而已。無論草地結冰、下雨、下雪,都照練不誤,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相較於在台灣的體育課,一下雨就改為室內,實在是太輕鬆了!一年的體力挑戰,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竟然咬牙堅持下來了!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沒有這樣的機會,在新的國家就抓緊一切機會讓自己鍛鍊身體。相較於台灣的高中生,我發現德國高中生有很多時間培養自己的愛好和交朋友。
生活中不一定只有課本和成績
在柏林的這一年裡,玩樂的確有很多,但更多的是體驗:體驗全新的地方,體驗全新的生活,體驗陌生的語言,體驗結識新朋友,體驗不顧天氣都照常的足球訓練⋯⋯這些體驗絕對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換回來的。國外的生活多彩多姿,台灣的生活不一定黑白,生活中不一定只有課本和成績,我想要把在柏林學到的東西在台灣延續下去。於是回台灣到建中復學之後,我參加了熱音社,也組了自己的樂隊,經常上臺表演,鼓勵追求音樂夢想的同齡人。
法式慢生活 (摘錄)
(陳思樸交換到法國)
從藝術到美食的掙扎
到了法國之後,我原本打算繼續走藝術這條路,還特別去了幾次藝術展,尋找適合的學校。後來會轉換到美食專業,說來得感謝當時的轟媽。我的轟家在波爾多南部郊區La Brède,是個很小的城鎮,圍繞著葡萄酒田莊,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葡萄的香甜味。 轟爸來自西南法和西班牙邊境的巴斯克區,道地波爾多人的轟媽是名符其實的美食烹飪愛好者,和她在一起總是很有口福;而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覺得十分興奮,原來美食也是一種藝術。當時我正在為尋找適合的藝術學校感到煩惱和迷惘,轟媽的無心之語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妳好像沒有常常畫畫或去看藝術展,我發現妳比較愛做菜呢。」想想也是,記得小時候上美術班,閒來無事就會去圖書館翻看藝術類的書,但每次看不到半個小時,手上拿著的已經換成美食書。於是我開始跟父母商量想從藝術轉學烹飪。媽媽一直支持我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但爸爸則一直很難理解為何我想去廚房工作,我還記得他不滿地說:「油油膩膩的,很不適合淑女。」我也很掙扎,最後還是決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比較開心。
扎實的法國技職學校
除了生活模式,我發現美國和法國在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交換高中Lycée de La Sauque位於法國西南部的拉佈雷德縣,課程時間和台灣高中大同小異:早上七、八點到學校,下午四點多放學。法國的高中生要考BAC會考(類似台灣的學測)才能進入大學,所以學業壓力很大;其實跟台灣高中生很相似,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大考小考、外加模擬考。相較之下,我在美國俄勒岡州的學校管理比較不嚴格,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並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也容易在課外時間交到朋友 。
在法國,除了通過BAC會考上大學之外,還有另外一條路:技職學校。我現在就讀的法國保羅.博古斯酒店與廚藝學院(InstitutPaul Bocuse),是由法國知名廚師保羅.博古斯(Paul Bocuse)創建於1990年。在廚藝界頗負盛名,因此不易進入,申請時需準備自傳(Personal Statement)、履歷,並需通過面試和筆試,再加上一個法語水準測試 (Test d'Evaluation de Francais)。只有18%是留學生,而我這一屆的亞洲學生只有二名。廚藝學校很重視學生的基礎課程,扎根牢實,但更特別的是,學校選取學生的條件不在於基礎有多好,而在於學生對廚藝的熱情和強大的動力。我的同學有讀過法律、醫科、甚至建築系的,最後轉到餐飲領域。他們都是在不斷摸索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並有著堅定的信念,才承受得了跨學科、從頭來過的巨大挑戰。很多畢業生現在都在餐飲界嶄露頭角,甚至大多擁有自己的餐廳。
法國中學制度
法國為14~18歲的中學生提供多元的教育選擇,中等教育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普通高中修業三年,學生數占七成;職業高中修業二至四年,學生數占三成;這些學校由教育部管理。另有三年制的農業學校,則由農業漁業部設置。
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摘錄)
(賴偉軒交換到荷蘭)
從小到大在台灣長大的我,並沒有接觸過文化差異,自然而然覺得台灣就是世界的中心,就連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都是以台灣為主觀出發。到了荷蘭後,才發現原來很少人知道台灣,甚至還有人把台灣和泰國、緬甸都混淆。在荷蘭上歷史課的時候,更讓我感到驚訝,荷蘭統治台灣的歷史只佔一個小角落;可是台灣歷史課本裡,這段歷史是十分重要的,從荷蘭的動植物到科技,洋洋灑灑的陳述了好幾頁。
文化視野角度轉換的感覺是奇妙的;當我有了兩個角度,兩點形成一條線,對比巨大差異的同時,我也意識到了思考模式可以更客觀,更多緯度。在台灣,了解荷蘭文化的人並不多,而我可以把荷蘭經驗當成我的特色。未來無論我想做什麼事情,都會把荷蘭的角度帶上,讓它成為我的一部分。
在兩個轟家的經歷正反映了「給予」和「接受」。在第一個轟家的時候,他們很樂意讓我盡情演說關於台灣的事情,在學校我也做了很多關於台灣的剪報分享給大家;我不斷給予卻沒有機會嘗試他們的文化。而在第二個轟家,我則是一直接受,尤其是轟媽,在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很多文化,逐漸內化到我的心裡。在我看來,交換的意義就是達到一種「給予」和「付出」平衡的狀態。
交換後,毅然選擇自主學習的道路
經過一年荷蘭的交換,回到國內高中繼續就學的我,總是感覺缺少了些什麼。於是,一個新奇而冒險的念頭在我腦海裡產生:既然對學習荷蘭文的渴求那麼大,但受限於學校資源有限而無法繼續進修荷蘭文,何不嘗試自主學習呢?我馬上在白紙上寫下大標題:「AUTODIDACT 適性,個人化,契約自主的學習者高中階段學習方案」。於是,我開始用表格的方式拉了一條從國小到高中的時間軸,來表明自己的就讀經歷、得獎記錄以及志工服務。然後,我用繪畫加文字說明的方式,分析了自己的性格特質、興趣專長、語言能力和理想職業,讓「賴偉軒」不再是簡單的三個字,而是一個能躍出紙面的靈活人。
在荷蘭的那一年,每逢假日,我都會規劃行程並計算最便宜玩法,到荷蘭各地旅行。也會事先查詢城市或展覽館導覽資訊,參加荷蘭文導覽,同時也增進語言能力。短短一年的國外經歷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發現自己擅長於反思整理,也對志工旅行、閱讀、分享故事有著極大的熱忱。我便一步一步的開始做自主學習規劃,運用資源整合的方法、開放的測量方式,和把時事新知化為學科問題的應用,來整體性地讓自己更滲透在知識中,向未來的社會科學研究員的職業方向更進一步。
我的天空不設限(摘錄)
(吳宣萱交換到瑞典)
學校老師只講20分鐘的課
剛到瑞典學校上課的時候,我幾乎每堂課都感覺很錯愕:為什麼老師只講20分鐘的課,接下來就讓我們做題目?尤其是數學課,習慣把事情很快做完的我,5分鐘就把題目完成了,剩下的25分鐘(double check)就在發呆。後來經過一番觀察,偷瞄了同學的筆記本好幾眼之後,我才猛然意識到數學老師的意圖:原來並不是老師偷懶才只講20分鐘課,而是要讓我們自己去發掘出原理,並發現作業中的問題,再去和老師討論。讀書應該是學怎麼念,而不是老師一味地教授知識。
歷史課也是同樣的模式。首先老師讓我們決定要學什麼內容,然後發練習紙,上面有大約5~6條問題。跟數學老師一樣,他也是用20分鐘講解了一下課本內容,之後的時間就讓大家自行運用;有人上網查資料,有人玩電腦,也有人根本不聽課。老師不會逼迫你學習,也不會管你是不是在做課堂相關的內容。如果想學習就自己查資料,有問題就請問老師,因為學習並不是老師的責任。
藝術歷史課則是以一個畫家為中心,老師大約只用10分鐘講述其生平,接下來也是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的自主學習。不同的是,藝術歷史老師會給我們充足兩個禮拜,之後要分組報告,把這名畫家的著名畫作、背景、某幅畫的繪畫技巧、個人對畫家的感覺等表現出來。我和兩個瑞典朋友一起組了小組,一個學期下來,每次講幾頁的報告,在不知不覺之中,我的瑞典文變得很流利。到瑞典半年之後,已經可以不用講英文來輔助溝通了。
兩門藝術課的老師很喜歡我,因為我的進步很大,他們就讓我跳級上課,成績也拿到中等水準。在台灣學素描的時候,老師要求的是「畫得像」;可是瑞典的繪畫課,老師卻要求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和風格,一定要運用到某種繪畫技巧,但不一定要畫得像。瑞典教學著重的是技巧累積。
在瑞典學校不僅課堂的自主性很強,課外活動也是由學生自行一手包辦。學校交給學生辦一個文化夜(cultural night)的活動,並給了充裕的五個禮拜來計劃,每周還挪出90分鐘的上課時間讓大家分工合作。文化夜的前一個星期,學校甚至停課讓學生練習排演活動。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五個星期的準備成果果然讓人驚豔,完全看不出是由學生辦的。我想,這或許就是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吧。
瑞典的中學制度
瑞典的高中學制一般為2~4年,分普通專業班和特殊專業班,各設有幾種不同修業年限的課程。普通專業班:二年制有23種專業,三年制有4個專業,四年制有1個專業。特殊專業班則設有400多種不同類型的課程,一般分為初級特殊班和高級特殊班,修業年限從1週到幾年不等。有些特殊班程度較高,必須上完普通班後才可升入。新體制高中畢業生升學和就業有很大靈活性。1977年規定,學生無論由哪種類型的高中畢業,都可以進各種類型的高等學校學習。
挫折是生活常態(摘錄)
(楊絜儀交換到奧地利。在2016年3月底榮登師大榜首,北藝大正取,並且收到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在奧地利學習音樂比在台灣容易,台灣很重視樂理的學習,經常會給刁鑽的考題;也許是因為基礎打得牢固,我很輕鬆就在奧地利考到A班。我能夠憑藉聽力就把譜子寫出來,全班同學都嚇傻了,因為這在奧地利是很難的內容。相較於奧地利,台灣的教育的確是特別紮實。
奧地利的放學時間很早,通常下午一點就放學了,我便利用課餘時間練琴。回台灣前一個月,我參加了國際音樂夏令營(Internationale Musiktage Bad Leonfelden),營隊每天晚上都有音樂會。有一天剛結束練琴時,中提琴老師走過來跟我說:「妳今晚就上台演出吧。」我突然害怕起來,真的可以嗎?我才練了幾天時間。但老師都下了命令,於是我和一個主修鋼琴的朋友搭檔,她幫我伴奏。走上舞臺的時候,我頭都不敢抬,彷彿下面坐了一群老虎,目光對視的一瞬間就能把我活活生吞掉。拉完一首曲,雙手都被冷汗浸濕了。終於,我站起身,臉朝向耀眼的閃光燈,那一刻只看到白光的我,聽見了臺下老師和學生的掌聲,覺得這些日子辛苦的練琴都值得了!
最難忘的表演經歷就是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了。每年的音樂節,古典樂團都會在金色大廳表演,我們學校以古典樂出名,在表演中佔有一席之位。學校對這個盛會十分重視,甚至會全天停課讓全校學生都參加排練。當然上臺表演的成員要通過層層篩選,才組成一個最完美的樂團。但是學校也會給每個人一個機會,沒有被選上的同學可以選擇在樂團後面伴唱。因為我是交換生並不能參加甄選,我執意要求老師給我一個面試機會;如果不試一試,我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剛好學校樂團非常缺中提琴手,老師就讓我去參加面試了。當我走進面試房間,面對著幾個專業音樂教授時,手心沁出一層汗。拉完一曲後,教授給了我一張陌生的譜,要求我當場拉出從未見過的曲目,最後還有樂理聽寫。走出房間時,我想面試這麼難,大概要與去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的機會錯肩而過了吧。
沒想到,過了兩天,我收到了好消息:我被選中當樂團的中提琴手。我可以和學校裡最厲害的音樂系學生們,一起去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了!
我們表演了莫扎特的「彌撒」(背後有幾百人的合唱團)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整場音樂會持續了三個小時,我的心一直緊張地隨著古典樂上下跳動,生怕自己彈錯一個音。最後當整個樂團站起來謝幕時,我的眼眶都濕了,我簡直不敢相信16歲的自己能夠在全世界最著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登臺演出了!
奧地利中學制度
奧地利14~18歲的中學生在教育上有多元的選擇,可以從4種教育機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就讀,即普通高中(AHS Oberstufe)、高階職訓學校(BHS, Berufsbildende höhere Schulen)、中級職訓學校(BMS, Berufsbildende mittlere Schulen),多元技術學校附設進階職校(Polytechnischer Schule mit anschließender Berufsschule)。每一種皆為新的階段,而其中只有高階職訓學校(BHS)須要考試且有分數門檻。由高階職業學校及普通高中躍升至高等教育時,須通過畢業考試 (Matura)。
時光倒流八○年代,我在柏林留長髮玩搖滾 (摘錄)
(潘藝恩,交換到德國)
念建中與交換生的抉擇
那年夏天,我不僅收到了建中的錄取通知書,也得到了夢寐以求去德國柏林的交換機會。怎麼辦?一邊是全台北最好的高中,一邊是去世界另一端知名的搖滾樂城市──我的腦海裡一下子湧出各種聲音:「潘藝恩,難道你不怕過了一年,很多知識都忘了嗎?上了建中,就代表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能順利地找到工作,這樣的人生你不想要嗎?」
「可是,在十六歲去柏林的機會,一生中只有一次啊⋯⋯」我想,趁我還年輕的時候,花一點時間去認識外面的世...
推薦序
〔推薦文〕
連熟女都心動的超級學習—高中交換學生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溫美玉
《熱情讓我擁有全世界》是AYUSA繼《學習,不只在教室》之後,第二本記錄高中交換學生的書籍,前一本是美國交換學生的故事,這本則來到讓大家好奇與著迷的歐洲。我們家有三個女兒也是高中交換學生。為什麼會鼓勵孩子嘗試這種學習?一來是我們家也曾當過一年的義務接待家庭;另一則是我強烈認為高中生必須真正成熟獨立,如果有機會能夠到另一個國度,而且在另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相信是她們一生中非常難忘且受用的經驗。
當然,以我擔任教師更務實的角度來分析與觀察,高中交換學生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甚至是最被推崇與肯定的一種教育方式,多方考量加速我讓孩子走出舒適圈的決心。不過,當初要選擇地點時,雖然我和先生都極力慫恿她們到歐洲,種種因素考量,最終她們還是落腳美國,所以,歐洲交換學生成了我心中的小小遺憾。還好,每年暑假AYUSA都會邀請學長姐為即將接受挑戰的學弟妹,舉辦盛大且溫馨的傳承會,每每看到從歐洲回來的孩子,我的神經就會變得更為敏感,所以,書裡提及的幾個案例,因為他們與我的孩子同時出國,我曾經親臨現場,看著經過一年洗禮之後的大孩子,落落大方且自信有加的談及一年中的點點滴滴,坐在台下的我們也為他們的遭遇或成長感動不已。很難想像,如果不是海外學校、家庭、社會帶給他們的挫折,他們能充滿熱情且毫無畏懼的上台分享嗎?或說,他們的人生有這麼多動人的故事嗎?
上述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談這件事,然而,其實,這些年陸續接觸交換學生經歷的故事,我可能比同齡孩子、一般家長還要激動許多。為什麼?即將邁入五十歲,我不曉得同年紀的人的想法,我則已經悄悄規劃再過幾年退休之後的大計畫,也就是到國外念書,或者遊學,總之,就是想彌補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的夢想。我們的年代,生活中不愁沒有挫折,所以,即使不出國,各項能力依然能夠持續增進,但是,按部就班地一路念書、就業、結婚生子、照顧家庭,那些錯過的年輕時國外就學的風景,成了片片斷斷的幻影。因此,每每看到網路上年輕人可以打工遊學,或者當高中交換學生之類的訊息,都讓我砰然心跳,腦海裡總是浮現穿越陌生地方的勇敢身影,接著就是微微的惆悵與不甘心。
因此,看著書裡這些年輕孩子的境遇,真叫人血脈賁張心動不已,彷彿我的夢想疊在他們的身影之間,他們幫我實現了那些年我想做的事啊!我常想,人生若能夠在最單純最華美的時光,到歐洲充滿人文風情與自然田野風光的美麗國度求學,即使不能享受到精緻可口的菜餚,無法快速便利取得生活所需,或者,不得流利順暢的與人溝通,但當理想與夢想同時在眼前,這些生活的困境應該也就顯得渺小無所謂了。只可惜,這世界上竟然沒有「熟女」交換學生的機制,否則,勢必有一大堆與我一樣有遺憾的人,想要在離開這世界之前,好好一圓在國外生活與學習的夢想。所以,想要給親愛的大孩子們一些話:我們這年代的人為何如此渴望用這種方式學習,已經用無比羨慕的眼神,還有用盡力氣給你們的掌聲中回答你們了。在此恭喜已經走出去的孩子,也鼓勵尚未接受挑戰的你,無論到幾歲,再回首這一段人生旅程,你一定覺得不虛此行。別再猶豫了,勇敢出去闖吧!
〔推薦文〕
連熟女都心動的超級學習—高中交換學生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溫美玉
《熱情讓我擁有全世界》是AYUSA繼《學習,不只在教室》之後,第二本記錄高中交換學生的書籍,前一本是美國交換學生的故事,這本則來到讓大家好奇與著迷的歐洲。我們家有三個女兒也是高中交換學生。為什麼會鼓勵孩子嘗試這種學習?一來是我們家也曾當過一年的義務接待家庭;另一則是我強烈認為高中生必須真正成熟獨立,如果有機會能夠到另一個國度,而且在另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相信是她們一生中非常難忘且受用的經驗。
當然,以我擔任教...
目錄
一、前言:找到自己的起跑點
一群15~18歲的台灣年輕孩子,用一年的時間深度沉浸在歐陸之中;藉由歐洲教育的滋養灌溉而向下扎根,未來在世界任何角落發展不僅僅是精彩豐富了自己的人生,更是對這世代有積極向上的貢獻。
〔前言〕台灣孩子有如種子一般灑向全世界 張其正
〔推薦序〕連熟女都超級心動的超級學習—高中交換學生 溫美玉
〔推薦序〕這一代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林書煒
〔推薦文〕看看「不一樣」會怎樣 陳玉珊
二、歐洲學習大不同:交換學生的故事經驗分享
交換的意義是付出和給予,並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交換生來到歐洲,與當地的轟家、同學分享他們的文化、語言、個性;同時,他們也對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產生好奇。在交流過程中,從轟家、學校、同學身上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從而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興趣所在、讀書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法式慢生活,陳思樸(法國)
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賴偉軒(荷蘭)
我的天空不設限,吳宣萱(瑞典)
挫折是生活常態,楊絜儀(奧地利)
改變思考的方式,做一名有彈性的人,謝孟翰(芬蘭)
青生代的發聲:「我希望台灣變得更好」,宋運川(芬蘭)
把台灣文化帶到蘇爾塞,羅珮云(瑞士)
用筆記本學德文,一個人旅行也不怕,吳佳芸(德國)
時光倒流八O年代,我在柏林留長髮玩搖滾,潘藝恩(德國)
從做菜中學丹麥文,趙中(丹麥)
丹麥瑣事反映大不同,林亭攸(丹麥)
隨性和自由的丹麥精神:生命只有一次,劉志浩(丹麥)
最快樂的國家,從見面抱抱開始,黃昱翔(丹麥)
只是習慣不同,沒有孰優孰劣,Honoka(從日本到台灣)
三、附錄
【採訪後記1】交換,用一年的時間學會生活(訪問AYUSA德國柏林交換生專案主任)
【採訪後記2】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李舒晴)
返台後的升學之路
一、前言:找到自己的起跑點
一群15~18歲的台灣年輕孩子,用一年的時間深度沉浸在歐陸之中;藉由歐洲教育的滋養灌溉而向下扎根,未來在世界任何角落發展不僅僅是精彩豐富了自己的人生,更是對這世代有積極向上的貢獻。
〔前言〕台灣孩子有如種子一般灑向全世界 張其正
〔推薦序〕連熟女都超級心動的超級學習—高中交換學生 溫美玉
〔推薦序〕這一代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林書煒
〔推薦文〕看看「不一樣」會怎樣 陳玉珊
二、歐洲學習大不同:交換學生的故事經驗分享
交換的意義是付出和給予,並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交...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