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有位孫醫師說:先破壞而後建設!
百年後,有位哈佛的破壞大師,跟兩位醫師一起,用「破壞」來「建設」新的醫療!
在美國,付得起醫療費用的人逐年遞減,愈來愈少企業有能力提供健保福利,政府的未來世代照護方案也減少了。
因此,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繼《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之後,又將在醫療界掀起一場變革,推出《創新者的處方》(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通盤分析種種對策來改進健康照護,讓人人都負擔得起醫療服務。
克里斯汀生與格羅斯曼、黃捷昇兩位醫界創新者聯手,應用破壞型創新原理,為支離破碎的健康照護體系把脈,診斷種種症狀,並開出可靠的處方:
● 精確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能降低成本,實現個人化照護。
● 破壞型經營模式(Disruptive business models):能改變醫院和醫師的作
業方式,從而提高醫療品質和可近性,讓大家負擔得起。
● 病患網絡(Patient networks):能改進慢性病治療成效。
● 企業的角色轉變:雇主能改變自己在健康照護方面扮演的角色,提升公司
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能力。
● 保險和法規改革:可以助長健康照護破壞進程。
這是「大破壞」的創新作為、讓人大開眼界的宣言,一定將在全球掀起激
烈思辨,為更健康的未來激發迫切必要的變革。
作者簡介: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Christensen)
克里斯汀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大師,現為哈佛商學院席齊克講座(Robert and Jane Cizik)企管教授,並為創新洞察管理顧問公司(Innosight LLC)、羅斯帕克投資顧問公司(Rose Park Advisors)、非營利智庫創見機構(Innosight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著有 5 本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以及《來上一堂破壞課》(Disrupting Class)等。
傑羅姆‧格羅斯曼(Jerome H.Grossman)
格羅斯曼醫師是美國知名健康照護政策專家,也是衛生資訊學研究先驅,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健康照護施行學程主任(Health Care Delivery Policy Program)、一家大型醫療機構的執行長、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董事長(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以及 4 家成功企業的共同創辦人。
黃捷昇(Jason Hwang)
黃捷昇是位內科醫師,畢業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醫學院及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曾任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住院總醫師和臨床指導醫師,並曾任創見機構健康照護部門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董事,現為創新洞察公司健康照護部資深策略專家。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專職譯者,政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做過行銷研究、消費者調查和媒體研究,曾任職網路公司主持網路市調業務。1998年開始從事科普書本翻譯,從此愈陷愈深不可自拔一直做到現在。
譯作有《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搞什麼,又凸槌了?!》、《大腦比天空更遼闊》、《美麗新視界》、《為什麼公車一次來三班?》、《誰在操縱我們?》、《領導基因》、《公關聖經》等近60冊。
許長禮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EMBA高階經營管理學程科技創新管理組碩士。現為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汎森_中研院副院長
王明鉅_台大醫院副院長*
李仁芳_政大科管所教授*
李明濱_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吳豐祥_政大科管所教授
李應元_立法委員*
邱文祥_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
林芳郁_台北榮總院長
柯文哲_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祝年豐_署東醫院院長
陳明豐_台大醫院院長
陳建仁_中研院副院長*
梁賡義_陽明大學校長*
黃煌雄_監察委員
溫肇東_政大科管所教授*
詹文男_資策會MIC所長*
葉金川_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加*號者為另外為本書專文推薦)
《創新者的處方》提供了完全不同於過去思維的答案。
—王明鉅,台大醫院副院長
三位學者對自身社會所面對重要課題的研究熱忱,讓人感動。
—李仁芳,政大科管所教授
本書作者大膽地提出許多創新想法……我們也無法再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
—李應元,立法委員
此書道出了美國醫界的沉痾,及提出解決之道,值得一讀。
—邱文祥,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情,研讀這本書所提出的方法,對於台灣日後的醫療改革,一定大有收穫。
—柯文哲,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無論是對健康照護政策制訂者或從事健康照護產業的經營、管理或專業人員,都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籍。
—陳明豐,台大醫院院長
《創新者的處方》中譯本的問世,給台灣健康照護與全民健保體系的改革創新,注入適時適地新的活水。
—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
希望各方賢達藉由本書,能在討論溝通上更為順暢,激盪出更高明精闢見解,裨益台灣醫療改革。
—梁賡義,陽明大學校長
作者很用心地分別以專章,針對健康照護產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及主要環節進行診斷……並一一以破壞式創新開出處方。
—溫肇東,政大科管所教授
為日趨重要但苦無良策促進其發展的健康照護產業,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答。
—詹文男,資策會MIC所長
「克里斯汀生再締新猷,再次創出充滿卓識洞見的論述……《創新者的處方》極可能為健康照護,開創嶄新時代里程碑。」
─彭博(Michael Bloomberg),紐約市市長
「明晰、有趣又發人深省,凡是對全民保健暨健康照護改善措施有絲毫關切之士,都應該閱讀《創新者的處方》。」
─拉維佐-默瑞醫師(Risa Lavizzo-Mourey),羅勃特.約翰遜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總裁暨執行長
「眼光遠大、診斷敏銳、指導明晰,《創新者的處方》為遠遠稱不上健康的健康照護體系,開出一劑強效良藥。」
─范因柏格博士(Harvey V.Fineberg),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院長
「全書多所洞見──每章都有新概念和新啟示。展閱本書你就能養成扎實概念,懂得該如何讓健康照護變得更好。」
─哈爾沃森(George Halvorson),凱澤基金會保健方案公司(Kaiser Foundation Health Plan, Inc)和凱澤基金會醫院(Kaiser Foundation Hospitals)總裁暨執行長
「《創新者的處方》的研究基礎深厚、結構明晰,可供按圖索驥,發展出能永續經營的健康照護體系。」
─萊維特(Michael O.Leavitt),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
「《創新者的處方》是一項重要貢獻,在全美爭辯健康照護體系改革之際適時推出。投注心思細讀本書,對我們定有好處。」
─達施勒(Tom Daschle),曾任參議會多數黨領袖,榮膺美國發展中心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傑出資深院士
「克里斯汀生施展高妙見識,探究保健與健康照護體系的未來,幫了許多企業(包括我們)找到新的成長契機。我想不出還有哪個人,比他更有才幹來領導這種周延廣博的全球評估。」
─魏登(Bill Weldon),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總裁暨執行長
健康照護產業的創新解答
詹文男
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在老年人口增加、醫療照護需求提升,以及社會經濟漸趨成熟,對醫療健康服務購買力增加的趨勢帶動下,多年來健康照護領域的產業化被寄予厚望。不過由於相關法規的限制、營運模式的缺乏,以及人員心態的保守,市場化效益並不如想像中顯著,如何突破此一困境,是多方關心焦點。
本書作者群透過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提出健康照護產業改革的處方,期望透過突破性科技、破壞型創新的經營模式,以及增益價值網絡的整合,來促成健康照護產業的變革,為日趨重要但苦無良策促進其發展的健康照護產業,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答。
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在世界市場上舉足輕重,醫療技術與水平亦國際知名,如何融合兩者優勢,並策略性的透過產業價值網絡體系的建構,來推動整體健康照護產業的快速發展,本書提供的思考邏輯與方向,絕對值得相關主管單位及企業的研究與參考!
付得起的健康照護
溫肇東 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人類壽命延長,人口不斷地增加,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醫院,健康照護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但美國的問題又最為特殊,美國的健康照護占 GDP 的 16%,在全世界來說是一個奇葩,其他先進國家多只在 10%左右。以我實際在美國和英國居住過(生病過)的經驗,美國的醫療服務成本並沒有表現在它的品質上。雖然各國的健康照護體系都有財政上的問題(包括台灣),但沒有一個國家需要花這麼多錢,且還不是全民受惠(5,000 萬人無健保或保險不足),受惠者獲得的品質也不一定較高,到底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健康(醫療)照護體系是一個包含醫藥、技術、檢驗、診斷、處方、手術、復健、保險福利、公共衛生、病人親屬等面向。從很專業的軟硬體技術研發,到行政管理系統的維運,如病歷資訊的管理到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從人道關懷,到健保給付、誤醫糾紛等社會、法律、人文及政策的層面,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體系。誰才能對這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龐然大物,來進行「診斷」、開「處方」?醫學界或醫院管理領域或許當局者迷,若它們能解決這問題,就不會變成今天的狀態。
因此管理學界的大師也都想對這問題能有些貢獻(旁觀者清?)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在 2006 年曾寫了一本《重新定義醫療照護》(Redefining Health Care)的書,後續也在相關期刊和不同的學者合作發表過許多文章,或診斷,或開處方。去年(2011)還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寫過〈如何解決健康照護的成本危機〉(How to Solve the Cost Crisis in Health Care)。本書作者,也是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在《創新者的修練》(Seeing What's Next, 2004)一書中即有專章討論健康照護產業,甚至早至 2000 年即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破壞式創新能拯救健康照護嗎?〉(Will Disruptive Innovations Cure Health Care?)
在本書中,克里斯汀和兩位醫師作者對健康照護產業的處方,是以其一貫的「破壞型創新」來解決。首先是他們認為,現在的技術有辦法以患者臨床狀況之根源(而非根據身體症狀),來進行明確診斷,發展出對每位患者都有預期成效的療法,並予標準化,即以「精確醫學」來降低成本。其次是經營模式的創新,綜合醫院和診所原本是來解決三種性質不同的任務,但目前的收費方式全混在一起,作者建議應將問題解決工作坊(以量計酬的診斷)、加值流程企業(以醫療處置產出)、增益式網絡(慢性病治療),三種經營模式分別處理。
作者很用心地分別以專章,針對健康照護產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及主要環節進行診斷,包括醫院、醫師、慢性病照護的經營模式,對健保的給付制度、製藥業、醫療器材的和診斷設備,還有產業人才、醫療教育的未來,還有相關規制(政策與法規)改革等等,並一一以破壞式創新開出處方。
各國人民有適當的醫療照護,應是基本人權,但健康照護不同於其他產業,並不是消費愈多愈好。國民的健康照護做得好,大家都健康,醫療需求就減少,對經濟的貢獻就少。也就是醫療照護花錢最多的國家,不表示他的國民健康最好,可能是最糟,這個矛盾或許是問題的根源。
新照護、生命力,恩典不止息
陳建仁_中研院副院長
承蒙中研院王汎森副院長的介紹,很榮幸認識許長禮醫師,以及他最近的譯作《創新者的處方》(Innovator's Prescription),這本書不僅內容充實、論證有據,而且條理清晰、譯筆流暢。這是一本很值得健康照護者、醫藥科技研發者、醫療機構管理者、健康保險經營者、醫護教育者,甚至一般大眾一讀再讀的好書。
許醫師是一位兼具仁心仁術和創新精進的醫師,他在執業 24 年之後,對台灣健康照護現況深感憂心,亟思變革之道。他意識到多數產業的重大變革創新,很少緣自內部演變,而是藉由外部力量所促成。他毅然決然在 2008 年,攻讀國立政治大學 EMBA 科技創新管理組,希望從創新管理著手,和來自其他產業高階管理人員異業交流學習,從而跳脫框架以不一樣的外部觀點來思考,尋求臺灣甚至全世界健康照護體系的變革創新。他深受麥可‧波特的競爭策略、克雷頓‧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型創新、豐田 TPS 所衍生的精實管理等的深刻啟發。
許醫師和蔡承志先生合譯的這本《創新者的處方》,作者是哈佛商學院以破壞型創新自成一家之言的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以及傑羅姆‧格羅斯曼與黃捷昇兩位傑出優秀的醫師。他們以破壞型創新的理論架構,有系統地剖析美國的健康照護體系,不僅對醫療機構經營管理、製藥業、醫療器材業、保險業、醫學教育,政策體制均有所評論針砭,並且能夠具體提出對症下藥的處方。臺灣與美國的國情民風雖有不同,但是健康照護的經營管理,仍具有普世性的共通特質,本書足以提供台灣各界關心健康照護體系各界人士參考。相信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省思,進而尋找不一樣的整體解決方案。
環顧台灣健康照護的大環境,明顯呈現江河日下的重大危機。全民健保瀕臨財務倒閉;血汗醫院屢屢遭人詬病;醫護人員過勞死亡常常發生;內、外、婦、兒四大科醫師不足;醫病關係惡化而醫療糾紛頻傳;醫德醫望亟待提升。這些問題如果不從全方位的戰略角度與高度,有系統地以邏輯思辨來追根究源,很難對症下藥有效解決。
在 2009 年夏天,監察院黃煌雄委員邀請沈美真、劉興善兩位委員,開始進行全民健保總體檢,他們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訪問了兩百多家醫療院所,邀請三千名以上的學者專家、醫療院所各級主管和民間團體,從早到晚共同討論。雖曾遭到各方多樣的質疑,依然憑著傻勁做到最完美。在他們最近出版的《全民健保總體檢》新書中,指出過去健保改革多以增加健保財源、醫療費用節約策略為重點,未能全面檢討當前醫療分配的現象。該書並認為健保資源應轉移到 3 大方向:重振急重難症四大科、守護社區醫院、無效醫療的有效合理調整,該書具有揭開第三波健保改革序幕的意義。
《創新者的處方》中譯本的問世,給臺灣健康照護與全民健保體系的改革創新,注入適時適地新的活水。本人在閱讀《全民健保總體檢》與《創新者的處方》時,除了十分敬佩作者與譯者們的用心良苦,激賞他們造福人群的旺盛生命力而外,也深切期望這兩本書能給臺灣子民,帶來創新、實惠而永續的健康照護制度,確保全民身、心、靈的健康、平安與喜樂,享有永不止息的恩典!
跳出領域框架,異業交流學習解決問題
梁賡義 陽明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
臺灣醫療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健保瀕臨倒閉;血汗醫院導致醫護人員過勞死;小兒、婦產、內、外四大科及急重症醫學招收不到住院醫師,同時醫療糾紛頻傳。各界檢討聲浪不斷,但都只是就浮淺片斷做文章,在枝微末節爭吵不休,至今尚未能從全方位角度、具策略高度且系統性邏輯思辨,來追根究源,也提不出更好方法。究其原因在於,醫療系統沒有共通語言,對於問題的根源也沒有一致的理解及共識,自然也就不可能闡明、議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基於醫療問題的錯綜複雜及其急迫性,確實需要徹底檢視、窮本溯源,並從根本來尋求創新解決方案。
大凡一個產業得以變革與創新,很少僅靠內部自發性完成,通常需藉由外部力量的引進,激發不同能量。相同領域的專家往往具有既定的視野,不易突破僵局;不同領域的專家能帶來新穎的觀點,全盤檢視老問題,提出新的洞見。因此跨領域、異業的交流學習,往往是突破重大困境、解決沈痾的第一步。
本書恰是跨領域交流產生的典範。作者之一哈佛商學院大師級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大師,偕同傑羅姆・格羅斯曼與黃捷昇兩位傑出優秀的醫師,針對美國問題重重的醫療照護體系,另闢蹊徑,以他獨創的破壞性創新理論架構,剖析錯綜複雜的醫療產業。不論在醫療院所經營管理、製藥業、醫療器材業、保險業、醫學教育、規制,均有所著墨,並提出他的對症處方。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情雖有不同,但醫療管理在本質上仍具有普世性,相信這本書能為臺灣醫療系統帶來更多的啟發與省思,為攸關全國人民健康的制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向。
在此希望能藉此書論述的幾項重要議題,分享個人心得。
善用資訊科技是醫療照護改革很重要的一環。書中所提的電子健康病歷、病患支持網絡、疾病管理網絡、專家軟體系統,均有助於弭平資訊不對等差距,減少醫病雙方的誤解糾紛,避免防禦性醫療,醫療失誤浪費,也鼓勵病患自我教育學習,進一步自主管理,大幅降低醫療成本。
設計制度時要將誘因納入考量,誘因不足或配置錯誤失當,往往危及制度之運作及其永續生存。書中所提數項研究指出,在美國施行的醫療服務,從醫學角度看來多達半數都是非必要的處置,肇因於以論量計酬為基礎的財務誘因。而就台灣病患求醫行為來說,當全民健保幾乎像空氣、陽光、水一樣是公共財時,濫用浪費則很難避免。在供需雙方如何配置適當誘因、導引合宜行為,讓制度順暢有效率運行,避免減少資源的浪費,是很重要課題。
隨著醫學知識科技快速進展與擴充,醫療機構的經營模式、組織設計、行政流程運作,必須重新思考;醫療專業人員照護流程的施行,管理改善學習及相關規制,也要能與時俱進、相應配合。今天醫療機構普遍面臨困境,導因於組織設計及經營管理趕不上時代的變遷、醫學公衛的進展以及人類疾病的轉換。本書就此議題有相當篇幅的闡述,並提出相應對策,頗具參考性。
醫療專業人才要如何培育才能符合台灣的需求呢?身為醫學教育家,我覺得除了專業技能、人文素養、社會智商、心理素質外,還須具備相當管理能力。今日醫療人員處理的問題往往錯綜複雜,已經不是以往單打獨鬥所能解決,必須透過團隊協同合作,依循醫療照護流程來完成。這中間牽涉到的系統、流程的建構運作管理改善學習,都跟醫療照護成果績效息息相關。各類醫療人員,尤其是醫師,必須在這方面有所承擔,學習並且據以處理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也因此在醫學教育上,如何將相關管理知識技能,溶入醫療專業人才培育訓練中,值得大家深思討論並採取行動。
台灣醫療問題沈痾已久積弊已深,解決之道絕非一蹴可成,未來仍有賴各界建構溝通平台、共同語言,藉由充分討論,對問題本質達成共識,方能有解。本書提出的「處方」足供借鏡,個人在此推薦,希望各方賢達藉由本書,能在討論溝通上更為順暢,激盪出更高明精闢見解,裨益台灣醫療改革。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媒體推薦:
「不可不讀!」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引人入勝!」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灌頂沉思!」 —《財富》雜誌(Fortune)
「精采絕倫!」 —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R.Bloomberg)
「高瞻遠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名人推薦:王汎森_中研院副院長
王明鉅_台大醫院副院長*
李仁芳_政大科管所教授*
李明濱_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吳豐祥_政大科管所教授
李應元_立法委員*
邱文祥_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
林芳郁_台北榮總院長
柯文哲_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祝年豐_署東醫院院長
陳明豐_台大醫院院長
陳建仁_中研院副院長*
梁賡義_陽明大學校長*
黃煌雄_監察委員
溫肇東_政大科管所教授*
詹文男_資策會MIC所長*
葉金川_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加*號者為另外為本書專文推薦)
《創新者的處方》提供了完全不同於過去思維的答案。
...
章節試閱
緒論
美國的健康照護成本到 1970 年已經接近國內生產毛額的 7%。2007 年則占了美國生產毛額的 16%。一般來講,當一個產業的「荷包占有率」以這種幅度提增,我們多半會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就顯示,顧客重視那個產業的產品或服務,願意花錢購買。所以,眼見美國人把更多所得花在健康照護上面,就某個層面來講,我們是應該把這些報導看成好事。他們重視保健。多花錢來保持健康,為他們帶來的好處,肯定超過把錢花在其他眾多消遣上頭。不過就另一個層面看來,這類報導也令人生畏。我們只提出 4 點令人心驚膽顫的因素。
1. 美國健康照護支出的增長速率,經常高於整體經濟成長。過去 35 年來,美國所有產品和服務開銷的平均年增長率為 7.2%,花在健康照護的金額則以 9.8%速率增長。這樣一來,完全無力支付適切照護的美國人,比重也隨之日漸提增。許多措施都著眼給總體成本設限,結果卻導致我們所有人都沒辦法便捷、即時得到照護──連有能力支付的人也不例外。
2. 第二,若是聯邦政府開銷占國內生產毛額之相對比例保持固定不變,而聯邦醫療保險成本依然就現有預算繼續提列,那麼往後不到 20 年內,除國防之外,其他所有開銷都要被排擠一空。
3. 第三個令人害怕的因素是,支付給員工、退休人員暨其眷屬的健康照護費用構成沈重負荷,已經讓部分對美國經濟影響最為重大的公司喪失世界市場競爭能力。舉例來說,為了支付健康照護成本,美國汽車製造業者每賣出 1 輛車,都必須額外多出美元 1, 500 多元成本。
……
我們相互觀望求解,結果似乎沒有人提得出答案。即便許多美國人都開始把眼光放在政府控管的單一支付人(single-payer)保健制度,寄望循此得以解決美國面臨的危機,近來有些施行全民保健制度的政府,則採用了另一類非官方保險方案,提供公民更廣泛的選擇。至於在發展中國家,要他們想方設法仿效已開發國家的制度根本是不堪設想。看來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讓富人享有適切的照護,而其他所有人就只能分得涓滴少數。
……
致力改革之士手頭沒有什麼武器來促成系統性改變。多數只能針對他們隸屬的制度環節,設法撙節成本並提增效能。這些改革勢力懂得制度設計的人非常少,見識能力不足,無從運籌帷幄重新規畫制度要素。
……
那麼寫這本書有什麼用?我們需要一套有競爭力又能順應現況的消費者驅動式制度,而且每花一塊錢所得價值,都必須有明確的衡量指標,這方面大家沒有什麼異議。我們期許《創新者的處方》能為尋求創新、改革之士提供一幅道路圖,為他們精確描繪出眼前地勢,論述哪些資料目前還無從取得。如今有關健康照護改革的政治對話,大半都著眼於將來該如何支付健康照護費用。本書提出方程式的另外那半邊:如何改革健康照護,以削減成本、改進品質並提高可近性(accessibility)。我們不單質問,我們該怎樣做才付得起健康照護。我們闡明該如何讓人人負擔得起健康照護──較低成本、較高品質。
……
我們在《創新者的處方》書中採行獨一無二的途徑。我們也不從健康照護來研究如何解決健康照護問題。實際上,我們的著眼是透過通用的創新管理模式視角來檢視這個產業……我們在本書首先以這類模式來解釋問題根源,闡明為什麼健康照護愈來愈昂貴,可近性則愈來愈遙不可及。這些問題的起因界定完成之後,接著我們還會運用這些模式來闡明該如何解決。
結語
破壞型經營模式
綜合醫院不是種可行的經營模式。若是缺了一系列交叉補貼、競爭限制,還有助其維持一線生機的慈善挹注,多數醫院都要瓦解。綜合醫院的價值主張是來者不拒,任何人上門求醫,不管任何疾病都要予以診斷、治療,然而醫院卻也因此把 3 大類經營模式一個個納入同一個屋簷底下:
● 問題解決工作坊,負責診斷問題並推薦解決方案,必須採行論量計酬制度。
● 加值流程企業,負責執行醫療處置,並以比較標準的步驟,循序修補、處理業經確切診斷的問題,並奉守論成果計酬制度。
● 增益式網絡,所屬專業人員和患者彼此交流並相互提攜,居間協調的人,通常都得依循論會員計酬制來收費。
成本問題根源自間接費用,品質問題肇因於整合不當
「致力為所有人做所有事」逼得多數綜合醫院都必須讓轄下各個專科醫師和種種器材彼此獨立互不相涉,也不得形成緊密整合。這樣才能以最高彈性,採變通做法來引導患者輪序前往不同科別。然而這卻也表示,醫院無法依循最佳方式來進行整合,結果各個患者需要完成的待辦事項,也就沒有一樣能做得好。當醫院想方設法來管理在院內各設施當中蛇行穿梭的無數患者路徑,同時其間接費用也在複雜度帶動之下,攀升到令人苦惱的極高程度。
醫院必須自行破壞,把 3 類經營模式分割開來,否則他們就必須由外力來施加破壞。醫院鋪天蓋地的成本負荷和間接費用連帶有關。而其品質和安全性變動起伏,則是由於照護人員和器材的整合不全東補西綴所致。以醫院所具實力並沒有辦法分頭辦好這每件事項。若能創辦連貫的問題解決工作坊來執行直觀醫學實務,創辦加值流程連鎖診所來執行事先經確診必須實施的醫療處置,並創辦疾病管理網絡來照顧多種慢性病,不但可以降低間接費用,還能幫忙成就妥善的整合。……經濟實惠得自壓低被複雜度托高的間接費用,品質則源自以患者待辦事項為主軸的理性整合。
基層照護醫師實務同樣得分割成這 3 種經營模式──把通則化照護交出由加值流程式連鎖診所接手,並把慢性病患的照護交出由疾病管理網絡接手。接著基層照護醫師就可以投入直觀醫學實務,來專注破壞專科醫師的執業現況。
制訂合理價格
當前體系的收入模式存有 3 種扭曲現象,總和起來就會混淆價值並誤導投資:
● 由於醫院併用三種經營模式,因此所有服務都必須採行論量計酬制度來標價──不局限於問題解決工作坊的活動。同時保健輔助方案還與照護提供機構協商總括合同,談妥以某些服務的大幅折扣低價,來抵銷其他項目的非常高價,而且商談過程還採黑箱作業並不透明。
● 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與私營保險業者依循的訂價公式,並沒有考慮到供應、需求,以及產生的系統價值,或者因透過不同經營模式類別來提供服務所滋生的相關成本差異。
● 幾乎所有美國人都由靠患者生病(而非靠患者身體健康)來獲利的經營模式來負責照顧。
落實「長期健康」的機制
慢性病開銷占了健康照護總支出的 7 成──隨著人口老化,情況只會變得更糟。若是雇主付費來照護罹患具延宕後果之行為相依型慢性病的員工(納入「慢性病四格圖」的病患),這時他們就尤其需要設法把患者遵循處方療法和他們的財務健全串聯在一起。道理就在於,不管喜不喜歡,對多數人來講,致力維持財務健全是比保持身體健康還更普遍擺在心頭的待辦事項。疾病管理網絡的設計旨在藉由保持健康來獲利,患者網絡必須在慢性病照護方面肩負的角色比重還必須大幅提昇。醫師診所的經營模式,完全不是設計來進行這項工作。
……
再者,如今我們投入培訓的專業人員,也不能符合明日健康照護體系的需求。我們的護理人員長期缺額現象還會更加惡化,因為我們的訓練產能根本是不夠的,然而在此同時,各大學院校卻把力量投注在別處。儘管基層照護醫師缺額嚴重而且情況日益惡化,美國的醫學院卻仍投入訓練愈來愈多專科醫師。儘管多數政治家並不會這麼說,不過我們真的要:謝天謝地,幸虧有國際醫學院,也幸虧菲律賓、印度、加勒比海區和拉丁美洲養成一批訓練有素的移民。沒有這些人,我們明日保健所需照護能力就會喪失超過 1/ 4。
緒論
美國的健康照護成本到 1970 年已經接近國內生產毛額的 7%。2007 年則占了美國生產毛額的 16%。一般來講,當一個產業的「荷包占有率」以這種幅度提增,我們多半會認為這是好事,因為這就顯示,顧客重視那個產業的產品或服務,願意花錢購買。所以,眼見美國人把更多所得花在健康照護上面,就某個層面來講,我們是應該把這些報導看成好事。他們重視保健。多花錢來保持健康,為他們帶來的好處,肯定超過把錢花在其他眾多消遣上頭。不過就另一個層面看來,這類報導也令人生畏。我們只提出 4 點令人心驚膽顫的因素。
1. 美國健...
推薦序
這帖創新處方,也開給台灣醫護
台大醫院副院長 王明鉅
臺大醫院副院長暨企劃室及心血管中心主任
臺大醫學院麻醉科及法醫學科教授
台灣全民健保自 1995 年 3 月開辦以來,由於醫療的品質優良而且可近性高,不但是全國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之一,也贏得世界許多國家肯定,都認為台灣的全民健保成效卓著。然而健保財務入不敷出的窘境,以及只有中央健保局為單一保險人所帶來的壞處(包括醫界生態隨健保給付變異、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以及護理師所抗議的血汗醫院等),都開始逐一顯現。而從去年到今年為因應健保財務危機推出的「二代健保」,更是讓全國民眾都開始思考,全民健保是否能永續經營。這些狀況困擾著台灣全民健保與醫界已久,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或至少部分解決?
同樣因為民眾健康保險備受困擾的美國,雖然醫療科技領先全球,但是健保支出高達 GDP 的17%以上(台灣不到 7%),而且在過去 25 年中,健保支出每年成長的速度(9.8%),還超過 GDP 的成長率(7.4%)。更有數據指出,如果再不改革,20 年後美國聯邦政府預算中,除了國防預算和健保補助預算之外,其他所有預算全都會被排擠而歸零。面對這麼驚人的健保財務狀況,美國是否有解決之道?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認為已經有人提出了解答。
蜚聲國際的「破壞型創新」理論,對於許多產業,尤其是台灣的科技製造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提出這個理論的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克里斯汀生教授,連同一位成功的醫師企業家格羅斯曼(長期擔任波士頓知名 Tufts Medical Center 的執行長),以及來自台灣、在美國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黃捷昇醫師(也是克里斯汀生教授在哈佛商學院的 MBA 學生),三人耗費近 10 年時間共同完成的鉅作:《創新者的處方》,為前述這些醫療照護產業難解的問題,提供了完全不同於過去思維的答案,以及極具創意的解決方法。
改變供給:讓更多人能被服務,也讓服務變更多
在《創新者的處方》中(以下簡稱本書),作者們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打破目前各國在解決健保爭議時的舊思考框架:只考慮如何在財務上「開源」,好讓健康保險本身能持續下去。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則是,如何改變目前健保的經營與運作型態,也就是如何「節流」也就是改變供給的成本——讓健保在維持品質的前提下能更便宜,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健保、使用得起健保。而健保要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就得使醫療照護產業也如其他產業一樣,啟動「破壞型創新」的過程(例如電腦業由大型電腦走向個人電腦),才能將醫療照護從價格昂貴無法負擔,轉變成低價、品質也夠好的模式。
產業必須具備「科技促能因子」、「經營模式創新」以及「價值網絡」三項先決條件,破壞型創新才會在該產業中出現。科技促能因子的最好例證,就是電腦產業中的微處理器,由於這項科技的進步,賈伯斯才得以發明蘋果電腦。IBM 則是選擇把個人電腦以低價、低利潤的創新經營模式提供給消費者,才造就了個人電腦產業。而大家所熟知的台灣廠商,則是 PC 產業「價值網絡」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書認為在醫療照護產業中,「科技促能因子」這項條件,在醫療科技高速進步的動力下,已經開始有了許多「科技促能因子」,問題是,這些可以減低醫療照護成本的科技進步,目前全部被局限在不適當的醫療機構經營模式中。
醫療院所的模式要創新
目前醫療機構的經營模式,包括了兩種傳統的經營型態:綜合醫院與醫師個人診所。如果再以醫療院所的各種活動來分類,其實包括了「問題解決」、「流程加值」以及「網絡增益」三種不同服務內容。其中,「問題解決」是指醫療過程中,從「望聞問切」乃至得出診斷的過程。「流程加值」,就像是接下來在醫院中治療或照護的部分。而「網絡增益」則是指,針對慢性疾病的病患,在病人間建構互相支持與管理個人健康與疾病的模式。
本書認為,要降低醫療產業的成本,讓健保可以被更多人使用,必須在此產業中產生「破壞型創新」。而只有當醫療機構從現在的綜合醫院與醫師個人診所,轉變成問題解決、流程加值以及網絡增益三種不同的醫療機構模式,也是三種不同的服務內容之後,才能開啟第二波真正的「破壞型創新」。
舉個例子來說,門診或急診的病人往往是因為身體病痛,而到醫院接受診斷與治療。診斷的過程,需要醫師的經驗、知識與判斷,加上所選擇的各種協助診斷工具,是一種以「找到問題原因、解決問題」為主的服務模式。但是在診斷確定了之後,就需要一個治療的流程,真正解決病人的問題。例如診斷出是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就要進行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同時還要持續使用藥物;老人被診斷出膝蓋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之後,就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病患被診斷出細菌性肺炎時,就要使用正確的抗生素才能治癒。由於問題已經明確化,因此後續的治療流程就很明確。因此這些後續的治療成果,就常和醫療流程的嚴謹與效率相關,這也就屬於「流程加值」模式的服務內容。至於「網絡增益」在目前的醫療機構中則較為少見,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者某些較少見疾病的處理與治療成果,由於有很大程度和病人本身的生活與健康習慣管理相關,而社群媒體與網絡就能提供許多相同疾病病人的類似經驗,因此是改善這一類疾病病情的重要部分。然而在醫院或是診所中,醫師對於生活與健康習慣這個重要部分,就很少能發揮功能。
由新模式帶動產業變身
本書認為,當醫療機構先分成「問題解決」(採取fee for service)、「流程加值」(fee for outcome)以及「網絡增益」(fee for membership)三種不同服務內容的模式以及上述的論量計酬(fee for service)、以結果計酬(fee for outcome)以及以會員制計酬(fee for membership)之後,每一種不同經營焦點的醫療機構,就可以接著展開「破壞型創新」的降低成本過程。例如以遠距醫療診斷病人問題的機構,由於成本下降,而且能服務更多人、服務範圍更廣,因此原本在醫院或診所裡進行的診斷活動(如先照X光、抽血之後,再預約門診),就有可能產生破壞型經營模式(因為遠距醫療機構與合作的網絡——如各地的檢驗所,也都可以做到這些服務,但因醫師以遠距方式提供,所以成本更低)。門診中心與行動醫院,也可能因為同樣可以提供某些醫療加值流程,例如治療感染、進行小型手術,而對這些原本在綜合或專科醫院進行的治療流程,產生破壞型創新。
過去的「問題解決」模式,必須倚賴醫師的知識與經驗,為病人的症狀找到答案。而在未來,也有可能由於電腦累積了大量的數據與資料,進而讓沒有那麼多經驗與知識的一般醫師,也能擁有跟專科醫師一樣強的「問題解決」能力。這種由資料與科技帶來的「科技促能因子」,促使原有經營模式產生破壞型創新,也是本書認為未來醫療照護會產生的根本性大變化。就如同電腦業從原先一台 5 萬美元、只有少數人負擔得起的狀況,一路演變到每個人家中都有一部 PC 的全新時代。
轉變需求:鼓勵追求健康,愈健康賺愈多
在這本由一位管理大師、醫師企業家以及年輕醫師 MBA 合著的《創新者的處方》中,作者們的基本理念是,破壞型創新也會在醫療照護產業中發生,而過程大致如下:
1. 醫學本身將由直觀式醫學(intuitive medicine),進步到實證醫學(empirical medicine),再藉由基因體醫學邁入精確醫學(precise medicine):進入精確醫學的境界之後,未來在疾病診斷與治療上,都更有精確的規則可循。同時,有了這些科技促能因子以及資料庫化的醫師診斷經驗,就可以有更多醫療人員無須受過那麼多年訓練,就能具備豐富經驗,也就可以由他們來做許多目前一定要有經驗醫師才做得到的事。
2. 未來的醫療機構,應該依照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內容,分解成「問題解決」、「流程加值」與「協作網路」等 3 種不同類型: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服務,績效評估方式與付費依據也有所分別。問題解決型是以量計價、流程加值是以醫療成果計價,至於增益網絡的服務,則是以會員制方式收費。有不同的績效評估及計價方式,才可能搭配出低成本、但仍有足夠品質的醫療照護產業破壞型創新。
3. 健康保險制度必須大幅改變,不能把保大病的真正保險,和保小病的健康福利措施混為一談:同時應該加入財務誘因,讓民眾因注意自己健康而能得益,並搭配降低保費的高自付額健保,再由企業雇主將原來該為員工支出的保費,存入員工的健康儲蓄帳戶中。如此一來,民眾才會節制醫療支出,並盡量讓自己健康,好讓退休帳戶中有更多基金。民眾如果生了小病,自然就會選擇較為便宜、但可能不是由醫師來診治的門診來治療。
4. 醫療器材、製藥產業以及法規面,也都要因應上述的變革而改變。
健康保險的制度也要創新
本書提出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是,為了讓醫療照護產業出現破壞型創新,保險制度也必須進行大幅度改革。雖然本書談及的是美國的醫療健康保險,但也反映出類似於台灣的窘境:目前美國的醫療保險,既承保可能讓民眾傾家盪產的重症,也承保只要門診診療就能處理的小病。處理這麼多小病將帶來許多間接與行政費用,因此這種大小病都保的全面綜合型健康保險,也是造成健保費率節節上漲的主要原因。本書提出的理念是,健康保險應該改革,改成二種模式中取一種。
其一是保險只給付整合式醫療機構的論人計酬方案(integrated capitation)。原因在於,由於只給付給從家庭醫師到醫學中心都有的整合式醫療機構,本身就有能力針對不同疾病的嚴重度,加以分工處理。因此以論人數計算給付金額也就等同為固定總額給付的方式,很明顯地將做醫療機構努力減少它所負責照護的民眾的醫療支出。最好是讓所照顧的消費者一直都很健康,生病的人愈少愈好,這樣才能減少這些醫療機構的支出。因此醫療機構投入於處理病患的資源愈多,所能獲得的利潤就愈少,也就將造成財務上的損失愈大。
其二則是鼓勵個人或公司為員工投保時,採取高自付額健保與健康儲蓄帳戶的保險方式。本書提出的概念是,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民眾在身體健康時,想保持健康的動力,遠遠不及財務誘因帶來的吸引力。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有益健康的活動成效不彰,因為對健康的民眾來說,他已經擁有健康,而在當下根本沒有繼續追求健康的動力與需求。因此對這些人來說,想要讓他們不選擇目前這種大病小病都保障的綜合性醫療健康保險,一定要有另外的誘因。而這個誘因就是,讓民眾一旦選擇了高自付額的醫療健康保險,只要節省平常小病的健保支出,省下的醫療費用就會反應在自己的健康儲蓄帳戶中。
也就是說,民眾平常看小病時,由於都在高自付額的額度內,因此都要自己付費,只有一旦罹患大病時,才會得到保障。但是原本要負擔員工許多健保費用的企業主,因為員工投保了高自付額的醫療健康保險,因此原本要為員工負擔的保費會減少,而減少的部分就可以轉存到員工個人的健康儲蓄帳戶中,成為退休基金帳戶的一部分。設置這種財務上的誘因,才可能讓民眾選擇高自付額健保及健康儲蓄帳戶。
但是另一個重要的配套是,當民眾有小的健康需求,例如治療簡單的傳染病,或是處理一些小問題時,在健康照護體系這一邊,也必須有便宜又實惠的方案可供選擇。在美國,這一類的「一分鐘診所(one minute clinic)」或是「大賣場診所(retail clinic)」,其實也都已經出現,是由很有經驗的護理師管理,只處理固定一、二十種狀況,如打疫苗、處理傷口等。
也許,台灣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解方
本書作者由管理學者的角度,針對美國的醫療現狀寫就而成。雖然情境和台灣不同之處很多,但是對於台灣醫療照護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包括醫療科別中五大皆空、護理人員工作條件不佳、醫療糾紛頻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未來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衝擊,以及健保財務無法永續的威脅等等,確實是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石。
前一陣子甫通過的二代健保,台灣社會在討論過程中,也似乎一直只注意健保財務的開源。但是筆者大膽預言,一個 17 年來從未停止成長的健保給付制度,如果不能開源與節流同時並進,那除非保費也能同時成長,否則財務崩潰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如本書作者所言,我們不能只問如何讓民眾負擔得起健保,而是該開始問一問,我們該如何降低健保成本,讓它能被民眾負擔得起,而這也正是健保財務上節流的概念。
作者在所提概念中也討論到,醫學教育以及專科醫師的經驗與能力,是否能經由基因體醫學的發展,讓更多較低成本的醫療人員,也有能力提供同樣好的醫療品質。雖然本書已然提出許多例證,但我想可能還有待時間證明。但是本書針對健康保險制度所提的各項做法,包括保重病不保小病、以財務誘因讓民眾盡可能維持自己的健康,都是值得台灣各界深深思考的方向。
「如果健保規定,罹患高血壓的人每星期必須量一次血壓,每個月必須透過遠距、電話、看診等方式與醫師保持聯絡,並且確保血壓獲得控制。要是沒有做到這些規定,未來因高血壓發生併發症而必須處理時,健保只付一半費用。」請問如果健保有這些規定的話,有高血壓的民眾是否會更加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如果有慢性疾病的民眾,都必須配合採取慢性疾病的管理作為,否則未來真的致病時,健保給付減半……」
「如果民眾因為身體健康,減少使用健保資源,下一年度的健保保費可以打九折……」
「如果民眾看小病的健保自付額是 2 萬元,意即 2 萬元以下的醫療費用都要自己負擔,但是 2 萬元以上全都由健保負擔,同時企業因此省下的健保費負擔,會全部存入這個員工的勞保退休帳戶,那麼請問民眾會不會更注意健康,生了病也會設法先到診所看病,不會全擠到大醫院去?」
藉由上述這些假設性問題的答案,我想也許台灣社會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之道。
這帖創新處方,也開給台灣醫護
台大醫院副院長 王明鉅
臺大醫院副院長暨企劃室及心血管中心主任
臺大醫學院麻醉科及法醫學科教授
台灣全民健保自 1995 年 3 月開辦以來,由於醫療的品質優良而且可近性高,不但是全國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之一,也贏得世界許多國家肯定,都認為台灣的全民健保成效卓著。然而健保財務入不敷出的窘境,以及只有中央健保局為單一保險人所帶來的壞處(包括醫界生態隨健保給付變異、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以及護理師所抗議的血汗醫院等),都開始逐一顯現。而從去年到今年為因應健保財務危機推出的...
目錄
緒論
第1章|破壞型技術和經營模式創新,如何讓產品、服務變得經濟實惠又平
易近人
第2章|推動破壞的科技促能因子
第3章|動手破壞醫院經營模式
第4章|動手破壞醫師的實務經營模式
第5章|解決慢性病照護問題的破壞型方案
第6章|整合創新落實成果
第7章|動手破壞給付制度
第8章|製藥業的未來
第9章|醫療器材和診斷設備的未來走向
第10章|醫學教育的未來
第11章|規制改革和健康照護的破壞式進展
緒論
第1章|破壞型技術和經營模式創新,如何讓產品、服務變得經濟實惠又平
易近人
第2章|推動破壞的科技促能因子
第3章|動手破壞醫院經營模式
第4章|動手破壞醫師的實務經營模式
第5章|解決慢性病照護問題的破壞型方案
第6章|整合創新落實成果
第7章|動手破壞給付制度
第8章|製藥業的未來
第9章|醫療器材和診斷設備的未來走向
第10章|醫學教育的未來
第11章|規制改革和健康照護的破壞式進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