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忘的忘不掉,該記的卻記不住?
據佛陀的說法,記憶奠基於情緒,
情緒一旦失控,知識及記憶就會劇烈震動,讓我們隨著情緒起舞,
而汙濁的心使得記憶的空間受限,無法如願地記住該記得的事物。
清除內心困頓窒礙、控制「欲望」和「忿怒」
提高「整頓內心的能力」,透過複習及實踐,牢記重要訊息
《佛陀教你不生氣》斯里蘭卡知名佛教長老教你,留住真正幸福的記憶術
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昭慧法師/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賴佩霞女士/身心靈老師/作家/魅麗雜誌發行人
記憶深刻推薦
能夠深入內心的,總是貪瞋痴
記得住、記不住,全看這些訊息是否能夠牢牢跟記憶綁在一起,而欲望(貪)和忿怒(瞋)是掛勾(癡是往下的掛勾,暫且不論),貪瞋的力道越強,留在記憶裡的痕跡越深。
但學習並不是知識牢牢記在腦子裡就好,佛教就是必須學習修持到解脫,也就是達到自由無罫礙的狀態,實踐所學的道路。
被情緒緊緊捆綁的記憶
記東西的時候,當下最強烈的情緒會同時進入記憶的訊息中。例如不想上課,內心充滿煩躁,老師說什麼一句也聽不進去,反而隔壁同學偷偷摸摸說的八卦倒是記憶猶新。
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當情緒作怪時,該記住的記不住,不該記住的反而記得比什麼都牢固,大腦把重要的訊息全部刪除,忘得一乾二淨的狀況也時有所見。
不再「輕視」,才能記在心裡
學習,其實是讓你的心容納新的東西。覺得學的東西沒有價值、對授課老師充滿厭惡、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學習,這種種輕視就像替你的大腦上了一道鎖,是阻礙你學習或記憶的最大原因。
唯有放下輕視,才能把心打開,真正接納這些知識。
散亂心讓你無法對焦
99.999%的人都會受到散亂心(也就是妄念)侵襲而使得腦筋變笨。我們的腦子裡,總是不斷胡思亂想,以致新知識進不去腦袋。這是因為妄念在腦海裡迴繞,造成腦子裡沒有容納新訊息的空間。
大腦和相機一樣,不能失焦,必須對準焦點才行。一旦無法對焦,腦子就會失控,而且容易再度失控。
佛陀的內觀冥想,可以整治失控的心。輸入新訊息時,必須防止失控。所以佛道先由防止失控,進行對焦訓練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冥想。
清靜心,習自在
以情緒學習,會阻斷大量而必要的訊息,否定客觀的比較、評價。然而,帶著欲望、忿怒或嫉妒批判,對你沒有幫助,只是批判的人以自己內心汙濁的感情發散到這個世界而已。
不妨把汙濁的情緒換成清靜心吧。但是,「清靜心」是人類很難理解的概念。什麼是清靜心,沒有人知道。因此佛教說,就算勉強,也要實踐慈、悲、喜、捨。只要實踐了,就能產生清靜的感情。然後必須學習,這時一定能夠學得很好。只要能實踐慈悲,就能輕易地記住,而且內心也不會變得汙濁。
只要能夠切割和情緒的關聯,你記得的資訊就不會發生任何問題,反而能夠更清晰地回想起真相。我們不可能抹消記憶,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只記得想記的事情,忘掉不愉快的回憶。但是藉由切割記憶訊息和情緒的關聯,我們的心就能獲得自由、安適。
佛陀教你「九個記憶的訣竅」
1 判斷是否有意義
2 讓大腦覺得「有趣」
3 學習時大腦覺得樂在其中
4 探究心
5 認為「無智很丟臉」的自尊
6 確切的「邏輯性」
7 決定事物順序的故事
8 複習
9 實踐
作者簡介:
蘇曼那沙拉 Alubomulle Sumanasara 著
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長老、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長老,暢銷作家
一九四五年四月出生於斯里蘭卡,十三歲出家得度。曾於斯里蘭卡國立卡拉尼亞(Kelaniya)大學教授佛教哲學。一九八○年被派往日本,於駒澤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等處以流暢的日語弘揚原始佛教與教導冥想,由親身實踐所領悟到的大智慧,講述佛陀的基本教義。除此之外,亦於朝日 文化中心擔任講師,並曾受邀為NHK教育頻道《心之時代》節目的來賓,廣受好評。著作包括《佛陀的實踐心理學》、《佛陀教你不生氣》、《不生氣的練習》、《佛陀的聖地》、《心平氣和的佛陀語錄》、《撫平不安的佛陀語錄》等書。
譯者簡介:
卓惠娟 譯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超譯佛經》、《佛陀教你不生氣》、《淡定生活手帖》、《未來記憶成功術》、《蘇格拉底辯證交涉術》、《相信靈魂轉生,改變人生》、《改變人生的超速習法》等。
部落格:譯網情深blog.roodo.com/lovetomo
章節試閱
無法遺忘的痛苦回憶
本書主題談的是對待記憶的方法。
記憶分為遺忘及牢記。
你應該常有因為忘不了某些事,以致感到困擾的經驗。過去的失敗、種種過往怎麼也忘不掉,明知記著也不是辦法,每次回想就覺得煩惱、挫折。仔細一想,這些困擾我們的事,不管是失戀、工作上的失敗、被同伴欺負等,明明都是過往雲煙,卻不斷折磨著我們。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開門見山地說,「我們因為想忘卻忘不掉而苦惱」。
「遺忘」,對人類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們難道不能設法把討厭又一無是處的往事忘得一乾二淨,過著心境海闊天空的日子嗎?
佛教告訴我們如何活得平安快樂、開朗、笑容滿面的生活技巧。只不過,這項技巧是高難度的心理學,所以實際上誰也不願意積極去實踐。這完全表現出「雖然我討厭疼痛,但是不想接受治療」的心態,以佛教觀點來看,只能說:「那就隨你的自由去受苦吧!」不過,我不想就這麼置之不理,希望盡可能簡單地說明,能夠不必活得痛苦的方法。
心是無明與渴愛
先想想看記憶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先說明「記憶」的結構。
因為有心,才可以稱做生命。沒有心只能稱做物體。我這裡指的「心」,並不是
艱深的概念,而是很單純的「感受能力」。一個杯子不會產生任何感覺,所以是物體。小貓、小狗和你、我,對萬事萬物產生的種種感受幾乎到誇張的地步,因此是生物。只要對物體有感覺,就是生命。這是佛教對於「生命」的定義。一般人常說「心」而不是「感覺」。但是,卻沒有人了解「心」的意義。一般人認為心具有思考、判斷的機能,然而,如果肉體沒有感覺,就什麼也做不到,形同物體,和死人沒兩樣。相對於感覺機能,本書使用「心」這個詞彙。那麼,「心」基本上是基於什麼樣的本能而發生作用呢?心的基礎本能是「無明與渴愛」。
心的基本能量是無明與渴愛。無明與渴愛是佛教專門用語,如果要詳盡說明,用掉整本書的篇幅也講不完,所以我在這裡只做最簡單的說明。簡單地說,無明與渴愛,就是「想要活下去」的情感。
渴愛是「枯竭」,巴利語寫成「taṇhā」。渴愛是佛陀首先發現超乎一般常識的真理。想滿足心靈的飢渴非常困難。照理說,我們應該在不知不覺中察覺到這個真理。人們不是常說「欲望無止境」嗎?這就是「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欲望」的意思。不過,佛教所說的渴愛,並不是單純指物質欲望沒有界限的意思。
渴愛是指一切生命想要活下去的本能。這句話似乎很難懂,但我認為這是最簡單明瞭的說明。任何生命都想活下去,都不願意死亡。不論活了多久,都想繼續活下去。想活下去就是欲望沒有極限。物質欲望其實算不了什麼,物品只是維持生存的工具。想活下去,希望逃避死亡的本能,則是渴愛。人們常使用「永生不滅、不死、永遠的天國、永恆的生命」等詞彙,卻沒有人知道這些詞彙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然而,人們希望這些詞彙都是真的。永恆不滅的觀念,就是內心的渴愛產生自我安慰的幻想。希望透過以上的說明,你會明白渴愛根深柢固管轄我們的生存方式的這項事實。
因為不想死去,所以記憶
說實話,沒有人真心想死。因此,才會出現「記憶」的機能。為了活下去,為了避免死亡,所以必須記憶,為了生存而記憶。
不論我們多麼想活下去,只要張開眼睛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活在一個並不容易生存的環境。因為我們活在必須通過許多嚴苛條件才能生存的世界,因此人類為了掩飾不安,寧可遮蔽了雙眼,在盲目的狀態下活著。
人類出生時,所處的環境並不適於生存。足以殺死人類的因素,遠超過能夠活下去的因素。想一想,外面天寒地凍,要是必須露宿街道,會怎麼樣呢?如果跟動物一樣,睡在哪棵樹下,或是睡在道路旁,隔天是不是保得住小命,誰都無法預料。
以食物來說,雖然周遭的環境中有許多植物、水果、乾果等,但是隨便摘來吃也很危險。我們能吃的種類並不多,並不是乾果都能吃,也不是所有的薯類都能入口。我們一定要從無數的植物中,挑選出能吃的食物。如果忘了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就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葉牡丹,它的外觀可能會令人誤以為「這不是高麗菜嗎?」,但實際上,葉牡丹有綠色、紅色或黃色等多種色彩,爭奇鬥艷,常有人在花壇上種植用以取代花卉。我們所吃的高麗菜,並不像葉牡丹那麼漂亮。如果在花壇上看到色彩鮮艷的葉牡丹,心想「長得像高麗菜,應該可以吃吧?」,一吃下去,天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查過相關知識,據說沒有毒性,但並不好吃,和吃草感覺差不多,雖然沒有毒性,卻不能吃。
攝取食物一定要選擇沒有毒性的食物。至少必須選擇身體安全的環境。為了避免死亡,為了活下去,我們必須記憶的事情非常多;也可以反過來說,因為必須避免死亡,因為想要活下去,所以我們會去記憶,記憶許多事物,了解許多事物,就是我們腦子裡充滿了「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的念頭。學習事物,也可以說是因為強烈求生的欲望,並不是值得自豪的生活方式。
欲望和忿怒是記憶的掛勾
接下來解說一下記憶的結構。
這個世界上有數不清的訊息情報,有些和自己有關,有些無關。因此,我們不可能記住所有的訊息。我們要記住訊息,需要具備「被該訊息吸引的掛勾」。我們不是常用掛勾來吊住皮包或外套嗎?有如這些掛勾吸引住內心的東西,就是貪瞋痴。
「痴」就像一個朝下的掛勾,所以什麼也勾不住。只不過是個佔空間、麻煩的東西。我們的內心如果是一面牆,這面牆上釘了許多掛勾,但多數都朝下。
朝上的掛勾可以勾住許多東西。生活中的掛勾可以掛帽子、皮帶、領帶;心靈則有欲望及忿怒兩種掛勾,可以勾住訊息情報。
如果訊息沒有在掛勾上勾好,很快就會忘掉。就算告訴你,你也會立刻就忘掉。
要記住任何事物,都需要欲望及忿怒。
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
假設因為欲望、忿怒來記憶事情。但這確實記住了嗎?不,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你記住的內容只是支撐自我的存在欲。
我們就算說是記住事物而學習,為的也不是成為偉大的學者,一切都是因為存在欲。只要記住了某些知識,就能活下去、保住立場、對社會沒有虧欠、能夠抬頭挺胸、不會被公司解雇……等等。我們記憶,到頭來都是為了保住性命。
因此,看看知識世界的例子,許多人拚命準備考試取得證照,大學教授每年都要提交報告……,除了當事人以外,誰都不會看的報告,卻特別花錢印刷提交大學的教授會。但真要探究這麼做的用意,不過是宣告:「我今年做了這麼多事唷!」並不是以增長知識為目的,只是為了維持工作安定而已。
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知識的世界,不論任何人、任何領域,都是相同的,只是用來粉飾存在欲而已。從佛教觀點來看,實在很可悲。
與正確性無關
雖然我們總是確信所知道的事物正確無誤,其實最好抱著懷疑。因為就算我們認為「記住了」,我們記住的往往並非真相。對一般人而言,記住的事物正確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記住的事物足夠活下去就夠了。
比方說賣毒品給年輕人,這是很殘忍的行為,年輕人的未來將因此而毀於一旦。不過,毒販照賣不誤,如果你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做?難道你不認為正在做壞事嗎?難道你不認為欺騙了無知的年輕人,毀了這些孩子的未來嗎?」毒販大概會回你一句:「干我屁事,買毒品的人自己應該負責!」或許他會滿不在乎地說:「保護身體原本就是自己的責任,我又不是他們的父母。」只要賣出去了,就能賺到錢,自己就能活下去,因此他們不認為販毒有什麼錯。
舉販毒的例子或許很極端,我要表達的是: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然而,在知識的領域中,客觀來看,究竟正確與否根本不重要。
以現在我們所知的歷史來說,不也都已經失真了嗎?全都是創造出的故事。我
從孩提時起,最討厭讀的科目就是歷史。我一直這麼認為:「讀這些東西根本蠢透了!」因為歷史的真實性令人存疑。
年紀增長後,我的懷疑不減反增。每當看報紙、網路新聞,或是電視新聞等各種來源的報導,就會了解這些報導,並未傳達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的真相。這些報導都是基於某個人的主觀,加入自我的偏見,因應社會的狀況,報導充滿偏見的內容。美其名為新聞報導,卻毫不可信。連現代的新聞報導都如此缺乏可信度,你還認為久遠以前的歷史有什麼可信度?
但是,現實社會中有歷史學家,也有喜歡研究歷史的人,日本人最近甚至把喜愛歷史的女性稱為「歷女」,她們雖然喜歡歷史,但是史實難道真的如她們所知的那樣嗎?
事實上,歷史學者是靠著學歷史而謀生計,就只是如此而已。雖然他們在學生時代,覺得學習歷史很有趣,也只是因為和難以理解的數學及國文相較之下,讀歷史還算輕鬆。也就是說,心情愉快與否是他們偏好學習歷史的主因。基於感情因素,使他們選擇研究歷史來謀生。
我讀國中以前,每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述歷史時,內心總嘀咕著:「這什麼鬼?」因此完全沒有興趣。我當時總覺得:「為什麼一定要背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有夠麻煩!」我生長的國家斯里蘭卡歷史非常悠久,歷史從西元前六百年開始記錄,不過,因為我對於歷史課本的記載,總認為「這太奇怪了」、「這是事實嗎?」,所以完全沒興趣。我歷史成績很差,歷史老師說我「腦筋不好」。但是因為我數學及英文經常滿分,所以英、數老師誇獎我「相當聰明」。不過,提到我的過去,也都是歷史了,一點都不重要。
我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因為有興趣才會記憶,和內容是否正確無關。」「對我來說很有趣」,所以我們才記住,只是這樣而已。
記憶建築在情緒之上
雖然我說了人類都是藉由煩惱、忿怒或欲望來記憶,但我自己也免不了以情緒記憶事物。最近在某個電視節目上看到北野武提到聖誕節,他說:「我是佛教徒,才不過聖誕節呢。」年輕的主播則反駁:「現在哪有人不過聖誕節。」針對主播這句話,北野武以他一貫幽默的風格說:「我老爸也不過聖誕節唷,我是佛教徒,所以我也不過聖誕節呀!」當時我對那位年輕主播的態度非常不以為然,他表現出不慶祝聖誕節就是老土、跟不上時代的態度令我很生氣。明明只要有自信地說「我會慶祝聖誕節」就好了,我帶著個人情緒,認為他不需要表現出輕蔑的態度,以致怎麼也忘不了。
明明平時一大堆事都立刻忘得一乾二淨,一旦情緒被牽動,只要看一下電視,立刻就想起來,這是因為我感到忿怒,所以才會記住。
記憶就是像這樣,奠基在莫名其妙的情緒。尤其是情緒經常不受控制,當情緒失控,就會對知識、記憶造成影響。情緒是不講道理的,一旦情緒失控,記憶就會難以收拾。
比方說,忿怒的情緒失控時,因為忿怒而記住的知識、記憶就會產生激烈地運
轉,欲望也是一樣。煩惱的數量有一千五百個。就算說一千五百個,也很難產生具體的概念。隨著忿怒和欲望起舞,因而產生的情緒分化為一千五百個,如嫉妒、沮喪、後悔、興高采烈、看不起他人、打腫臉充胖子等。而且人類總是隨這些情緒的擺佈而記憶事物。
例如為了想炫耀而用功,記住了一些知識,然而因為種種情緒失控,使得記住的觀念也跟著失控而產生激烈的震盪。
舉例來說,日本位在重疊的板塊上,也就是說地面上的建築,都建在無數的斷層帶上。如果抱著「斷層的移動干我屁事?」的態度,當建築物搖晃毀損,海上發生海嘯、道路斷成兩截、橋也斷裂掉落,這會怎麼樣呢?你會高興嗎?應該不會覺得開心吧?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緒如果失控,記憶的訊息浮出形成狂風巨浪,被情緒淹沒,這就像大地震或海嘯般危險。
記憶隨情緒波動
情緒原本就不是好東西,因此建立在情緒上的概念、記憶等,雖然無法一口咬定是壞的事物,卻絕非好事,一旦失控更是棘手。
某種情緒強烈的時候,容易導致種種麻煩。
和情緒相關的事物能輕易地記住;平時必須牢記的,怎麼也記不住;記住了,卻又被內心削除;記住的訊息變得混亂──成為實際上不存在、奇怪的事物等。
好比我的心非常忿怒的時候,和這個忿怒相關的事物,毫不費力就能記住。假設我對B很生氣,結果有個人對我說:「某年某月某日幾點時,B 在某個地方對C 說了某件事喔。」我會把這件事記得很清楚。平時我的記憶力很差,什麼也記不住,但一聽到這件事,卻怎麼也忘不掉。
當人類記憶時,一千五百個煩惱中,當下最強烈的情緒將會同時進入記憶的訊息中。例如不想上課,卻不得不專心聽講的時候,內心因此充滿忿怒,「上課必須專心聽講真討厭」,這時候,隔壁同學告訴你:「我跟你說,老師就住在我家隔壁,昨天他被老婆痛揍了一頓。」結果你把這句話記得一清二楚,課堂上老師講課的內容反而沒在聽。一心只想著「啊,原來如此,下次我把老師這件糗事告訴別人」等不相干的事。
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當情緒作怪時,該記住的記不住,不該記住的反而記得比什麼都牢固,大腦把重要的訊息全部刪除,忘得一乾二淨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必須費心記憶的,是對於生存間接必要的事物
接下來要說明的是怎麼記憶,以及記憶的方法。
首先,要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是自動記憶,也就是不需要費力就能記住某些事
物。一般人都不會故意去玩火,也不會沒事去闖紅燈。唔,雖說也有人會闖紅燈,不過,除非是懷著輕生的念頭,否則應該沒有人會在明知生命會遭受威脅的狀況下,還故意闖紅燈。
我們即使不用勞心勞力、沒有人教導,為了生存仍會記住許多事物。比方說,我們會害怕巨大的動物,就算我們沒有被熊攻擊過,也會覺得熊很可怕。又或是,回溯七代、八代前的祖先,雖然蛇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困擾,他們照樣討厭蛇。這些都是人們自動記憶的基本訊息。
此外,人們不會輕易忘記這些基本訊息,人類可能會把知交好友對自己的善意輕易地忘得一乾二淨,卻絕對不會忘記和生存有關的基本訊息。我們不會忘記應該對蛇懷著恐懼。和生存息息相關的訊息,會以自動模式記憶下來。
必須費心記住的,是對於生存間接必要的事物。例如數學等知識,和生存沒有任何關係,卻能產生間接作用,因此人類需要費心去記憶。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對於生存沒有直接效用,但卻能產生間接助益。這些知識能夠讓我們順利就業、能夠讀寫文章、學習工作需要的技巧加以運用,就能獲得薪資求三餐溫飽。換句話說,都因為不是直接產生效用才必須費心費力,實際上根本不想學習這些事物。
無法遺忘的痛苦回憶
本書主題談的是對待記憶的方法。
記憶分為遺忘及牢記。
你應該常有因為忘不了某些事,以致感到困擾的經驗。過去的失敗、種種過往怎麼也忘不掉,明知記著也不是辦法,每次回想就覺得煩惱、挫折。仔細一想,這些困擾我們的事,不管是失戀、工作上的失敗、被同伴欺負等,明明都是過往雲煙,卻不斷折磨著我們。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開門見山地說,「我們因為想忘卻忘不掉而苦惱」。
「遺忘」,對人類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我們難道不能設法把討厭又一無是處的往事忘得一乾二淨,過著心境海闊天空的日子...
作者序
前言
聽到「念念不忘的事」,你的腦海浮現什麼樣的記憶?當然,一定有人想起幸福的回憶;不過,有時浮現的,則是盤纏腦海的痛苦回憶。
佛教提出的疑問是:「縈繞在你腦海那些幸福的回憶,事實上真的如你記憶中一樣嗎?而那些你不願回想的痛苦記憶,是否如記憶中折磨你,讓你痛苦不堪呢?」
記憶,是過去發生的事。不論是什麼樣的事,都已經是往事雲煙,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消弭。「過去」,不存在於此時此刻,已莫可奈何。所以從佛教觀點來看,一直受到過去的束縛不但愚蠢,也是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
相對的,「記憶」和未來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讀書為例,你就能立刻了解。背誦單字、公式、年表……成為社會人士後的各種檢定,或和工作有關而必須記住的事等,怎麼也記不住想記住或非記住不可的事情時,容易引起許多問題。
為什麼怎麼也記不住?釋迦牟尼給我們的答案是「因為心受到汙染,以致缺乏記憶必要訊息的空間,這種狀況可以說就是無知。」因此,釋迦牟尼循循善誘,教導我們如何提高整頓內心的能力,以免遺忘必須牢記的事物。
「遺忘練習」與「記憶的訣竅」,只要具備這兩項能力,就能清心自在地活下去。這就是幸福之道。請你務必一試。
蘇曼那沙拉
前言
聽到「念念不忘的事」,你的腦海浮現什麼樣的記憶?當然,一定有人想起幸福的回憶;不過,有時浮現的,則是盤纏腦海的痛苦回憶。
佛教提出的疑問是:「縈繞在你腦海那些幸福的回憶,事實上真的如你記憶中一樣嗎?而那些你不願回想的痛苦記憶,是否如記憶中折磨你,讓你痛苦不堪呢?」
記憶,是過去發生的事。不論是什麼樣的事,都已經是往事雲煙,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消弭。「過去」,不存在於此時此刻,已莫可奈何。所以從佛教觀點來看,一直受到過去的束縛不但愚蠢,也是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
相對的,「記...
目錄
前言 3
第一章 記憶的結構 15
無法遺忘的痛苦回憶
心是無明與渴愛
回應無明與渴愛的宗教
因為不想死去所以記憶
渴愛=貪瞋痴的機能
欲望和忿怒是記憶的掛勾
探索真實的佛教心理學
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
與正確性無關
記憶很重要嗎?
不讀書就能安享天年
一切生命都在記憶
必要的訊息在生命形成時就安裝好了
記憶保持一五○○煩惱
記憶建築在情緒之上
記憶隨情緒波動
記憶資料庫會進行竄改
必須費心記憶的,是對於生存間接必要的事物
消失的記憶
所謂忘不了的記憶
記憶的有效期限
死亡了記憶就跟著抹消
記憶的影響會留下
冥想實踐超越認識次元
記憶的品質很重要
記憶是曖昧的
關於回想
①記憶擅自甦醒
②有企圖的回想
③事到臨頭才回想起來
所謂遺忘
記憶不可能管理
第二章 無法學習的原因69
以提升人格為目標而學習
知識和智慧大不相同
學習並付諸實行的佛道
學習而使人格下降
想學卻學不了
無法欠缺的社會知識
封閉的宗教知識
闡述真理的佛教
佛陀的教誨=dhamma(真理、真實、真實)
智慧無法顯現的原因
什麼是「輕視」?
無法學習是因為「輕視」
解決輕視
「初次接觸」的心情很重要
消除對師父的輕視
日本學力低下是因為敬意不夠
什麼是輕視自己?
散亂(妄念)的問題
考察的問題
個人特有的模式
思考模式的大問題
思考中沒有自由
超越思考模式吧!
重要的是柔軟度
腦筋不靈光的其他原因
無知的自豪能治療
不同目的造成智慧無法顯現
學了也會忘
第三章 教導的訣竅 129
教導很困難
良好的教導方法
世代交替下的發展
性格與教育
學習與才能
不明白自我的才能
無法發揮才能的教育
性格、才能的適性與否
現代教育是獲利工具
無視個別性的鑄模教育
鑄模社會的失敗案例
任何時刻犯人都是國民
本性與學習
性格難以改善
改善性格的計劃
本性受侷限
佛教教育能夠改變本性
本性和學習的關係
不努力就無法淨化
佛教所說的性格分類
任何人都有雙重(多重)性格
以本性+性格接受教育
佛教學習與性格
配合性格加以教導
不同分類的性格解析
益友才是寶
世間關係就是互相爭奪
善友及朋友
看所屬群體就知道本性
本性=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可以破除的東西
牢記就能認同的佛陀法話
打破本性的戰役
第四章 佛教的記憶術 203
應記得的先後順序
訂定目的及意義
學習有意義的事及「善」
控制情緒
捏造知識
以理性及客觀性學習
一次就牢記的技巧
佛教記憶術
邏輯性及故事
以發現的喜悅來記憶
以Sati的實踐提高記憶力
將回憶與情緒切割
佛教記憶的訣竅
前言 3
第一章 記憶的結構 15
無法遺忘的痛苦回憶
心是無明與渴愛
回應無明與渴愛的宗教
因為不想死去所以記憶
渴愛=貪瞋痴的機能
欲望和忿怒是記憶的掛勾
探索真實的佛教心理學
你記住的並不是真相
與正確性無關
記憶很重要嗎?
不讀書就能安享天年
一切生命都在記憶
必要的訊息在生命形成時就安裝好了
記憶保持一五○○煩惱
記憶建築在情緒之上
記憶隨情緒波動
記憶資料...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