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學的新走向
終結慢性病對人類帶來的威脅與迫害!
★Amazon 網站4.5顆星好評推薦★
過去以器官中心、急性照護為主的醫療模式,雖然對傳染性疾病與緊急事件十分有效,仍是今日的一貫作業流程。但隨著慢性病的受害人數不斷上升,醫療成本也相當昂貴。我們很清楚這套模式已經老朽、完全不足以應付今日的實際健康問題。
因為,現在面對的醫療挑戰是慢性病,而非急性照護,而慢性病的研究結果顯示,焦點必須放在個人,而非平均病患。事實上,數據顯示,除非我們徹底改變現況,否則全人類都將走向脆弱多病的晚年生活,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看病與吃藥。
相對於標準醫療模式,僅專注於處理症狀和提出診斷,
相對於整合或另類療法,僅提供一大堆解決病痛的老舊療法,
功能醫學採用最新生物醫學發現,鎖定個體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
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現在以病人為中心。
功能醫學能深入探討病情背後的失能機制,並提出一套能預防或逆轉這些病痛的治療模式,對抗威脅人類生命的慢性病。在個體獨特基因結構與其生活方式、環境和飲食的互動關係之下,尋找慢性病的根本原因。功能醫學使病患與醫療從業人員共同思考一套量身訂做的健康管理計畫,結合藥劑學,與病患的環境、飲食與生活方式改變,不只為病患緩解症狀,而是實現個人基因完整的生命潛能。
★5大健康新觀念──健康不是基因注定、沒有病痛不一定等於健康、最適合甲的生活習慣、飲食、環境,套用在乙身上可能就是傷害……開始筆記,為健康重新評分!
「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只要環境、飲食、生活習慣都對了,生物就會自我療癒。」時至今日,這個觀念因基因革命而被賦予新義:
1.健康不是基因注定:健康和疾病的型態取決於基因表現方式,而基因表現方式又受各種生活習慣、飲食和環境因素左右,這些因素會傳遞訊息給細胞。
2.慢性病是一種或多種生理過程失調的結果:失調起因於基因體與生活習慣、飲食、環境之間的互動失調,讓人生病。調整它們,可讓生理過程恢復平衡。
3.沒有病痛不一定等於健康:機能退化必須持續一段時間,才能診斷出慢性病。如果你的機能還沒退步,或是才剛剛開始退步,那麼,現在就是執行新生活運動的最佳時機。
4.每個人基因組合不同,對生活習慣、飲食、環境因素的生理反應也各不相同:最適合甲的生活習慣、飲食、環境,套用在乙身上可能就是傷害。
5.藥物能應付急性病症,但是對慢性病的長期治療來說未必最佳。多數藥物的效價在於阻斷引起目標症狀的某個生理過程,長期使用藥物可能帶來有害副作用。慢性病是長期抗戰,最安全的用藥方式是盡可能延後開始用藥的時間,並使用最低劑量,以維持正常機能運作。
★全面戰勝慢性病──慢性病不是突然出現,身體發出的警告你收到了嗎?8份自我評量問卷,審視身體7大核心機能,發覺體內可能存在的失衡狀態!
身體是要相處一輩子的好朋友,但你真的好好認識它了嗎?本書深入淺出介紹7大核心過程、並各附帶一份自我評量問卷,讓你認識每一個過程的運作原理,以及互相連結後對健康的影響,評估體內可能存在的失衡狀態。
扭轉或預防慢性病,就從打造個人專屬的健康管理計劃開始,讓自己活力十足、健康又長壽。7大核心生理過程:
1.吸收與排泄
2.排毒
3.防衛
4.細胞溝通
5.細胞運輸
6.能量
7.結構
★功能醫學掀革命──就現在,打破舊觀念~在慢性病發生之前,就終結它!獨一無二的你,快啟動健康管理新生活,讓自己活力十足、健康又長壽!
1.健康,量身訂做:功能醫學計劃就像雷射,只要你專注尋找個人專屬的鑰匙,就能解開促進人體機能的個體基因潛力。這是一套量身訂做的法則,能找出症狀背後的成因,並恢復體內平衡。它不只是改善飲食、多多運動、管理壓力,或減少接觸環境毒素等等,有益健康的基礎工作。最重要的是,功能醫學就是有益健康的科學。疾病消失只不過是副作用而已。
2.在慢性病發生之前,就終結它:現在我們可以找出特定對象的慢性病成因,並利用本書中詳述的方式,讓慢性病畫下句點。不僅如此,在慢性病的症狀出現前,我們就能就找到成因,並透過早期介入加以預防。這是革命性的轉變;不亞於當年發現疫苗接種與抗生素能夠控管傳染病之後,醫界經歷的典範轉移。作者稱之為「功能醫學革命(Functional Medicine revolution)」。
【誠摯推薦】
面對全球都在老下去的現實處境,如何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誠如布蘭德所說,除非我們徹底改變現況,否則全人類都將走向脆弱多病的晚年生活,大部份時間都用來看病與吃藥。我在我逝去的長輩身上看到多病的晚年,深深期望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以至下一代、下下代,都不再以為健康要靠「看醫生」,而是責任在自己,全面戰勝慢性病。──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本書是一種對人體的生態觀:體內各套系統交錯、互動所形成的動態平衡,一旦喪失就會生病,適當維持就帶來健康。書裡集合了生病與健康背後的一切科學理論、一切拼圖碎片,以及一切數據資料,並將之重組成一套合理論述;如果成功推廣,將能在一夜間化解眼前的醫療危機。──馬克‧海曼(功能醫學研究院院長)
布蘭德博士不是醫師,卻比醫師更了解醫師應該要知道的新醫學知識,是醫師的醫師。他的前瞻洞察力與宏觀的視野,在本書中協助大家走出「疾病的幻象」(Disease Delusion),健康不只是要知道「做什麽」,更要知道「為什麼」!──梁錦華(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
這幾年來在我自己的功能醫學臨床經驗中,我看到了慢性疾病根治的希望所在,也透過親自參與功能醫學人體試驗,見證了它的奇蹟。本書寫得相當有邏輯性,不但不會過於艱澀,反而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您所不知道的功能醫學內涵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劉博仁(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布蘭德博士對於現代人的健康問題有著獨到的觀點。做為功能醫學創導者,他對於許多慢性疾病的問題,以生化學、生理學、以及系統生物學的概念,著重於探討人體基因與環境因子之間的交互影響。從布蘭德博士的著作及學術文獻發表,以及過去我們多次邀請他來到台灣的功能醫學研討會當中所談到的,都讓許多臨床醫師獲得很多啟發。在這本最新的著作當中,布蘭德博士以紮實的科學論述,探究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根源與治療方向,相信不論是對於醫療專業人員或一般讀者,都能有所省思與收穫。──吳銀香(中華生醫Metagenics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作者簡介:
傑佛瑞‧布蘭德博士(Dr. Jeffrey S. Bland)
被譽為「功能醫學之父」,這是一套注重個體差異的慢性病預防與治療方式。為了推廣功能醫學,過去35年來,布蘭德博士旅行超過950萬公里,橫跨美、加等全球40多國,教育超過10萬名醫療從業人員。他曾任生物化學教授,於萊納斯鮑林科學及醫學研究所(Linus Paul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Medicine)擔任研究主任,於1991年共同創辦功能醫學中心(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也是個人化生活型態醫學中心(Personalized Lifestyle Medicine Institute)的創辦人兼理事長。布蘭德博士至今發表超過百篇學術論文與十本通俗著作。他與妻子蘇珊居住在華盛頓西雅圖,三個兒子也在附近成家。划船、衝浪、浮潛是他的嗜好,不斷學習則是終身熱情。
譯者簡介:
李漢威
蒙特雷國際研究院會議口譯碩士。曾任民視編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驚人的澱粉減重法》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馬克‧海曼(功能醫學研究院院長)
梁錦華(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
劉博仁(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吳銀香(中華生醫Metagenics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馬克‧海曼(功能醫學研究院院長)
梁錦華(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
劉博仁(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吳銀香(中華生醫Metagenics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誠摯推薦
章節試閱
【什麼是「功能醫學」?】
身體是許多系統構成的網路。我們常提到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每個系統都由攜手合作的器官組成,目的是達成某項生物功能,例如循環系統的心臟與血管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等。
因此,當我們思考身體如何運作(往往在身體狀況不太好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這些系統的各組成部份彼此之間,以及與其他系統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但現行的醫療體系是:「找出病菌,並使用專門殺死這種病菌的藥物加以攻擊。」儘管這種模式對急性醫療非常有效,卻顯然完全無法恢復或維持各個功能系統之間,或連接各系統網絡的平衡。
功能醫學卻翻開威脅人類生命的慢性病,深入探討病情背後的失能機制,並提出一套能預防或逆轉這些病痛的治療模式。它告訴我們:這一切並非由懷孕瞬間就刻劃完成的基因藍圖所決定;而是我們的基因型在人生過程中與環境不斷互動,刺激核心生理機能反應的結果。如此劇烈的觀念變革,絕對需要一種新的醫療模式,聚焦於上述互動關係,以及生理機能運作的原理和水平。
功能醫學將這些科學新知與技術,與現代最迫切的健康問題──慢性病──互相結合,在個體獨特基因結構與其生活方式、環境和飲食的互動關係之下,尋找慢性病的根本原因。接著,功能醫學使病患與醫療從業人員共同思考一套量身訂做的健康管理計劃,結合藥劑學(如有必要)與病患的環境、飲食與生活方式改變─不只為病患緩解症狀,而是實現個人基因完整的生命潛能。
─────────────────────────
第三章 功能醫學革命:戰勝慢性病
愛琴海中央有座叫伊卡利亞的希臘島嶼。島不大,面積連260平方公里都不到,人口則僅僅8000有餘。島上地形崎嶇──大部份居民住在海邊,但一道道丘陵與深谷儘管相當陡峭,卻長滿了茂盛的植披。下海捕魚,還有生產一種口味強勁的紅酒,是居民的主業。
伊卡利亞島也常常有大批科學家造訪。因為這裡是《藍色寶地》(Blue Zone)一書作者布特尼(Dan Buettner)提到的長壽地區(書中稱為藍色寶地)之一,天時地利之下,居民直至遲暮之年依然無病無痛。伊卡利亞人經常突破90歲大關,島上的百歲人壽比例更超出平均許多。但重點不是伊卡利亞人的壽命多長,而是他們的健康與活力。不知為何,伊卡利亞人總能躲過肆虐全球的慢性病,直到邁入高齡壽終正寢之前,始終維持身心健康。科學家來到此處尋找解答,而答案就在他們眼前。
從伊卡利亞的飲食說起,鮮魚、營養完整的未加工食材、以素食為主、乾淨水源、本地出產的橄欖油、花草茶,當然還有紅酒。再加上新鮮空氣,靠雙腿行走為主的交通方式,經常上下坡,還有隨時可以跳進溫暖海水游泳的方便性。伊卡利亞人習慣晚起而且每天睡午覺,藉以恢復在葡萄園工作的疲勞。另外,整座島嶼就是一個大社區,人們共享相同的文化與宗教,隨時互相扶持、伸手照顧,又彼此砥礪、各自盡責。
對研究伊卡利亞罕見長壽現象的學者來說,該地人口特別健康的祕密,在於一切足以影響生理過程的因子又不斷互相增強,從營養到運動,從睡眠到情緒扶助。當然,平靜祥和的氣氛──碧海環繞、陽光普照的單純島嶼生活也是原因之一。
但伊卡利亞給科學家最重要的線索在於,當居民外移到其他地區,不得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時,他們也開始罹患慢性病,與他人無異。換言之,幫伊卡利亞人抵擋慢性病的絕非基因,而是他們透過生活方式與環境對基因送出的訊息。只要訊息一變,伊卡利亞人也難逃我們所面臨的痛苦與疾病。
因此,對抗慢性病的戰爭顯然必須在伊卡利亞島開打。要打贏這場仗,我們得改變生活方式、飲食與環境對體內基因送出的訊息。我們得自己創造自己的伊卡利亞島。這正是功能醫學革命的重點所在。
◎主訴症狀的迷思
還記得第一章的彼得和凱瑟琳嗎?36歲的彼得和64歲的凱瑟琳各自出現一大串症狀,每個症狀都代表身體機能下滑,每個都用一種藥物治療。以凱瑟琳來說,在一群專家治療下,每個症狀都得吃兩種藥。
現在,介紹喬給大家認識。他的身體病痛多如繁星。首先,他有高血壓。就像父親與祖父一樣,他有攝護腺問題,也常因痛風而苦不堪言。喬也抱怨耳朵經常嗡嗡叫,即使周遭一片寂靜;醫學名詞叫耳鳴。彷彿這一切還不夠,他不時會發生夜間腿痙攣──大腿和小腿突然抽筋,害他瞬間痛醒或無法入睡。
他已經造訪過不同專科醫師,也接受不少治療,他們都以自身專長提供診斷。結果,內科醫師開了高血壓的藥與腳抽筋的藥;泌尿科醫師開了攝護腺肥大的藥;風濕科醫師開了痛風的藥;家庭醫師開了助眠藥;聽力師為了治療耳鳴,建議他在家中裝設白噪音器,整晚開著,製造多重頻率的聲音來阻隔噪聲干擾。換句話說,在6位專家的評估下,他總共有6種不同症狀,每一種都各自獨立,因此都需要不同的處方藥或特定療法。
問題是,喬還是非常不舒服。儘管吃藥讓他的症狀稍稍緩解,他的每一項主訴症狀依然沒有消失。他的生活品質還是打了折:腿抽筋和腳痛已是常態,痛風一發作就打斷日常作息,一覺到天亮根本是妄想;況且,以他自己的話來形容,整個人的感覺是「累到骨子裡」。
彼得和凱瑟琳也是。
原因是,這3人的治療方式完全是針對主訴症狀,而非慢性問題。他們的病痛僅是受到緩和治療,至少是暫時性的,但病痛的根本原因並未獲得解決;事實上,連判定都沒有。焦點完全放在彼得、凱瑟琳和喬哪裡不舒服,而非他們的健康出了什麼問題。真相是:以今日的醫療體系運作模式而言,不可能有其他的處理方式。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正如前一章所言,你我從小接觸的醫療體系,是以細菌學革命之後衍生而成的急性照護模式為基礎。其焦點在於疾病;其標準流程,則是由通常精研身體某部位的專科醫師來找出病理原因,也就是診斷疾病,然後開處方或訂手術時間,將病理原因消滅。
治療彼得、凱瑟琳和喬的專科執業醫師全受過高等教育、頭腦聰明、具同理心,在培訓過程中接受了急性照護思維的專業訓練。他們學的是一種以器官為中心的觀點,然後尋找、鑑定、治療所謂的疾病。這種觀點視身體為一套器官系統,下列為幾個主要系統:
胃腸系統
神經系統
免疫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
心血管系統
眼、耳、鼻、喉系統
生殖系統—男女各一套
皮膚系統
血液系統
耳熟嗎?當然了。它們不只是體內的重要器官系統,更是最常見的重要醫院科別。道理很簡單:如果身體是一組各自獨立的器官系統,那麼醫療系統也該如此進行組織,以獨立身體部位來分工,對應不同的重大器官系統。
當然,根基於急性照護原則的現代醫療體系,正是以此為標準作業流程:一位醫師成為某個特定器官系統的專家,不管你有什麼其他狀況,仍將該系統的健康問題視為單一疾病來治療。所謂「其他狀況」得找其他專科的其他醫師來處理。所以喬要看5位不同醫師加上1名聽力師,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專精器官也只注意自己專精的器官。
確實,喬的每一位專科醫師都知道他有其他的主訴症狀,與自己專精的器官系統無關。他們大概會將這些症狀視為連帶(ancillary)症狀,甚至是次發性(secondary)症狀,依附於自己專業領域的主要疾病之下,他們也可能將其他主訴症狀診斷為共病(comorbidity)現象,或同時間出現但與被認定的主要問題也就是他的專利科範圍內的器官系統無關的病。
所以每一位專家都會繼續替喬設定一套療程,目標是解決自己專業領域內的不正常狀況,而所謂「不正常」的定義,就是不同於這個器官或組織在健康時的表現。每位專家知道喬的其他連帶症狀有多嚴重之後,只為在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問題搖頭嘆息,無法做什麼事。
如果喬的問題是心臟病、癌症、類風濕關節炎、腎臟衰竭或其他具有明確致病病理的疾病──某種特定器官或組織的「不正常」,專科醫師可藉由處方藥或手術加以治療,則這套醫療照護的運作模式就會成功。
但喬的問題不是那一類,所以這套模式不適用。他的多重症狀並非來自單一病理,彼得、凱瑟琳以及一般大眾也是一樣,許多可能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高血壓、肌肉無力、腸躁症、睡眠障礙、慢性疼痛症候群、自閉症譜障礙,或其他威脅我們的21世紀慢性病,都不是來自單一病理因素。相反地,我們有好幾個器官和組織同時出現功能衰退的徵兆與症狀。功能衰退可不是小事,所以我們尋求治療,減輕這些徵兆與症狀,將之消除或抑制—至少撐一陣子。
不幸地,遺傳學革命告訴我們,如果只是緩和徵兆與症狀,而非處理根本原因,久而久之,這些病因真的會變成病理結構,並以急性疾病的形式呈現。這正是上述3位病患的狀況。彼得、凱瑟琳和喬所得到的處方藥物,並沒有改善他們的健康。3人依然不舒服。3人依然逐漸失去身體功能,感到行動力、活力和生命力慢慢受限。不幸的事實是,他們不斷吞服的藥物可能傷害健康,健康正一步步惡化。
由於3人病痛的根本原因沒有獲得解決,他們的基因持續做出反應(這是億萬年前就開始的機制),不只是針對本來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因子,現在還加上大量藥物的刺激成為外在環境的一部份。久而久之,掙扎於不舒服成了身體功能的「正常狀態」。我稱之為「友軍砲火」,也就是在戰鬥中遭到我軍砲火波擊,而最終結果也可用軍事用語說明:「間接傷害」(collateral damage)。就這樣,慢性病病根不除,只是用藥物緩和症狀,演變成急性病。
我們對彼得、凱瑟琳與喬的未來預測如何?不甚樂觀。喬的早期心臟病或中風風險依然居高不下。彼得很可能走向腎臟病或心臟病或兩者兼有。凱瑟琳則處在老年骨折、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全美頭號殺手心臟病的高度威脅之下。等到這些假想狀況一一成真,3人徹底挽救健康的可能性,以及剩下的壽命長度,恐怕也所剩無幾了。
這種以器官中心、急性照護為主的醫療模式,雖然只對傳染性疾病與緊急事件十分有效,卻仍是今日的一貫作業流程。歷經20世紀大半的不斷改善,它已經是一套效率極高的體系,能快速發展出解決方案,對抗具體器官病因與醫療急難。為了維持效率,執業醫師不得不跟主流妥協,任何不同於一般的狀況都視為異常值,必然以平均病患而非個體為治療對象,唯有如此,效率才能提高。
我們很清楚這套模式已經老朽、完全不足以應付今日的實際健康問題。因為,現在面對的醫療挑戰是慢性病,而非急性照護,而慢性病的研究結果顯示,焦點必須放在個人,而非平均病患。我們每一個人事實上都是「異常值」,任何把我們當成平均值的運作模式都不可能有效。
如果你是用心診斷彼得、凱瑟琳和喬的醫師之一,希望找到某個你可以修好的「不正常」問題,在今日醫療體系的限制之下,只有幾分鐘時間做出診斷,並將標準化的解決方式速寫在你的主要醫療工具──處方簽上,那麼你只好「跟主流妥協」,向「一般狀況」投降,採取某種「安全」的解決方式,希望能夠稍稍緩解症狀,然後祈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面對橫跨多個器官系統的症狀,這樣的運作模式,最多只是效果普普,最差則可能毫無作用。彼得、凱瑟琳與喬的健康結果並沒有改善,但正如我們所知,背後的醫療支出卻高得嚇人。不幸的是,這正是今日醫療體系的寫照:全球投入天文數字的醫藥費,但慢性病的發生率、普及率及衝擊效應卻仍穩定上升。
所以,現行醫療照護模式已無法應付絕大多數的現代健康挑戰,成本也太高了。這樣的現況將無以為繼,也突顯出現行制度無力對肆虐醫界的慢性病作為。
這套運作模式的特色,說穿了是單純,部份原因是長年如此,部份是習慣成自然。另一部份則是第三方保險公司,以及早已投下鉅資並完全掌握遊戲規則的大型藥廠,他們步驟明確、全無意外、對症下藥。法規也已成熟完備;給付制度是依照現行遵守器官中心主義的醫學思維制度而設計。改變這一切實在太麻煩了。
醫師也是這套運作模式的受害者。從事醫學研究與教育40多年來,我與同任教導的學生所展現出的聰明、才幹,以及決心助人的精神,一向令我自己非常感動。但依我看,隨著時間過去,醫師們的熱情似乎都被現行制度消磨殆盡。每位病患不准花超過6分鐘之類的要求──15分鐘是絕對上限,以及完全以數字衡量的「照護標準」,最終取代了他們的思考和行動能力,讓他們無法為病患謀福利。行醫成了標準流程,一個個病患只是有名字的診斷書,治療手段也不過是從標準解決方式的清單中,勾選一項而已。難怪醫師要集體離開職場了。投入了那麼多的時間、訓練和心血,更別說才智與同理心,應該花在創造個人化的病患照護,而非聽聽症狀、寫寫處方。
但建立全新醫療模式的最有力原因,仍是前面章節討論過的科學進展。遺傳學革命使功能醫學革命成為必然。環境、生活方式與遺傳構造之間的彼此互動,可以改變生理狀態、損害身體機能。一旦了解其中原因,我們就必須尋找新的治療方式,扭轉造成我們不舒服的根本原因。這正是功能醫學運作體系的作用。
別誤會:我完全無意揮棄急性照護的運作模式。如果你心臟病發作、罹患傳染性疾病、受到創傷或發生醫療急難,急性照護正是你的救星,能快速有效提供這種照護的現行系統,也能發揮不可思議的功效挽救你的健康。我們必須保留這套系統。然而,面對今日肆虐全球的醫學挑戰,我們必須雙管齊下,用一套全新模式來評估、預防和治療日益龐雜的慢性病問題。
革命已經開始了。
◎以病人為中心,以科學為基礎
讓我談談皮馬印地安人(Pima Indians)。這支曾經輝煌的美國原住民部落,如今聚集在亞利桑納州中部的保留區,而今日皮馬族的糖尿病人口比例,幾乎是全美最高。長久以來,種族一直是公認原因,醫界假設糖尿病基因在皮馬族的血液中流傳,因此糖尿病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換言之,皮馬族小孩一出生就帶著基因缺陷,遺傳糖尿病並不意外。
簡單假設,推導出單純、漂亮的答案。但卻錯得離譜。事實上,直到1940年代之前,皮馬族根本不知糖尿病為何物。當時,他們已經在保留區住了兩個世代,傳統部落飲食也全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糖和脂肪所取代。
因此,皮馬族並沒有先天糖尿病基因,反而是他們的基因撞上全不同的營養實況。皮馬族的基因如果有什麼演化特色,答案應該是「節儉成性」。這是千萬年前開始的演化結果,目的是對抗當時皮馬族的最大生存危機:饑荒。生長在美國西南部沙漠,堪稱全球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皮馬族從史前時代就經常面對飲食匱乏的困境,因此,歷經數千年後,天擇作用自然留下的基因特徵,就是足以讓個體在常年熱量攝取偏低的情況下,還代代生存下來;它們牢牢掌握每一卡的熱量──這是在不定期挨餓的條件下,最恰當的生理反應。
政府的原住民保留區政策實施後,挨餓幾乎不可能。只要開車到保留區雜貨店,大吃一頓飽含空熱量的加工食品、碳酸飲料和酒類。「轟!」的一下,過去的基因優勢─牢牢掌握每一卡的熱量,就成了基因劣勢。基因本身沒病;是它周圍的環境病了。
提這個悲慘故事,是因為正好可以解釋功能醫學。具體來說,它告訴我們為什麼功能醫學不是以治病而是以病患為為目標。皮馬族病患就是一個擁有獨特生化構造的種族。唯有觀察病患的生理過程出現哪些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與環境之間,長達一輩子的互動關係。換言之,唯有通盤考量皮馬族的遺傳特性、生活方式與環境,才能真正掌握他們健康問題的癥結,才能為皮馬族指引一條恢復健康的道路。
這就是功能醫學對每一位病患的作用。它切入健康問題的角度,在於病患本身的遺傳特性,以及遺傳特性與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複雜互動。意思是功能醫學醫師在找的不是某一種病,而是理解病患的過往人生、生理狀態與生活方式的獨特互動模式。掌握全貌之後,功能醫學醫師就能精準定位,是哪一種互動關係導致病痛。唯有如此,醫師與病患才能共同設計改變上述互動關係的方式,完成預防或逆轉病痛的目標。
◎跨器官系統的全面觀點
為達上述目標,功能醫學採用系統性的身體觀。我們已經討論過體內各種互相連結的器官系統──免疫、神經、內分泌、心血管等等。重點在於「互相連結」;一個系統有狀況,就會影響到其他系統;一個系統的某個地方改善了,可能傷害另一個系統的某個部份。之前曾討論過,抗發炎藥物減輕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時,卻可能同時對腸胃系統造成重創,所以儘管關節炎看似好轉,惱人的胃潰瘍卻突然來襲。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例,它們可以降低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卻也會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增加失智症和糖尿病風險。前一種影響是良性的,後一種則是惡性。
採用這種系統性觀念的功能醫學醫師,不會因為找不到急性照護方式「修好」特定故障器官,就放棄診斷。他們會繼續努力,觀察整個人的生理網絡,尋找任何基因表現被環境因子影響的地方。他們的目標是找到失衡狀態──可能存在單一系統的多個元素之間,或多個系統之間。理論上,找出並修正失衡的生理過程,我們就終於能對付慢性病了。這才是趕走那些惱人症狀的正確方式。
但功能醫學的關注重點並不完全是健康問題;檢查外在環境與內在生理的關係,並不只是為了排除身體的健康問題。事實上,這套系統性醫療方式是為了找出你的遺傳特質、環境、生活方式和行為之間,該如何完美配合,使你能發揮基因容許的最大生命潛力,以及累積充足的器官儲備能力。功能醫學的目標是增加你的壽命與延長你的健康歲月。
完成目標必須仰賴兩項前提。首先,你得找出自己體內的失衡狀態在哪裡,第二,你得設計一套個人化療程,才能排除身體健康問題,實現個體獨有的基因潛力。
◎核心生理過程:致病失衡的關鍵
人體共有7種生理過程會影響所有的器官系統,這7種過程都可能陷入失衡狀態。而失衡正是大部份慢性病的根本原因。它們是我們之所以生病的核心關鍵。
失衡怎麼來的?
環境和行為會以各種方式對人體送出訊息──透過飲食、周遭環境(空氣、住居、地貌)、運動或不運動、壓力或創傷──而訊息再經過個體特有的基因特質進一步處理。這一連串互動中,可能有某一環節發生故障。由於你的基因隨時都在針對互動產生的外來訊息做出反應,不斷把訊息轉譯成細胞指令,那麼某一特定訊息絕對可能產生某種特定反應,結果擾亂了某個核心生理過程的平衡。外部和內部之間,也就是體外的周遭世界和體內的基因特質之間,也不無可能出現矛盾。這樣的失衡會引發健康不佳的症狀。
因此功能醫學會通盤考量所有功能失調的現象。否則,怎麼可能找到失衡處,恢復生理過程和環境訊息之間的完美平衡呢?
本書接下來7個章節將聚焦7大核心生理過程,解釋每一項過程如何運作,失衡時又將造成什麼影響。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份問卷;如果你的回答中有5個以上的「是」,那麼你的該項生理過程就很可能處在失衡。如果可以的話,注意哪幾題你答「是」,哪些生理過程有可能陷入失衡。你會在本書第三部份獲得進一步說明。順道一提,這7份問卷都會在第三部份再度出現,你也將從第三部份開始,實際將問卷答案應用在個人狀況上。
以下是7大核心生理過程:
1. 吸收與排泄。消化、吸收、使用養分與排出廢物的各種相關功能,形成好幾個階段的複雜生理過程。顯然,養分的價值高低,完全取決於消化和吸收能力,而整個過程前後兩半──消化/吸收與排泄/排廢──的生理機制能否分工合作,對維護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將食物的大分子打散成小分子,以便讓身體進一步利用的過程,首先從嘴巴開始,接著在胃部和大小腸持續進行。中間歷經幾個階段,維他命、礦物質和其他來自植物的養分,慢慢獲得釋放,使得身體可以攝取吸收。接著,細胞活動產生的廢物必須被排泄,可能透過糞便或透過腎臟形成尿液。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點小小失衡,就可能導致嚴重病症。
2. 排毒。人類的生活環境一向不是完美的。不論什麼原因,我們都會接觸各種有毒物質,可能來自空氣、水、食物,或遮風避雨的建材、衣料,甚至是腸胃病菌和細胞代謝。因此,數百萬年下來,我們的身體演化出一套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我們稱之為排毒功能。這套過程主要在肝臟進行,肝臟有許多排毒機制,可將有毒物質轉換為無毒副產品,接著透過腎臟和大小腸排泄,這2個器官本身也有一些額外的排毒能力。
妙的是,每個人的獨特基因遺傳中,有相當大一部份與控制排毒功能有關,也象徵這個過程對人體健康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排毒能力不足,那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一樣──代表接觸到人體無法有效排出的有毒物質。通常這會導致不斷惡化的慢性病。
3.防衛。我對這個詞的定義,是保護人體受到感染和細胞傷害的各種生理過程。我們每天都面對很多外來異族,例如細菌和病毒,它們想盡辦法要在體內找地方落腳。作為細胞保衛者的免疫系統,有責任尋找和摧毀這些不速之客,因為它們可能會導致急性感染或引發一系列慢性病。我們也得靠防衛機制來辨認和消滅體內的老舊細胞;如果無法消滅,這些不斷累積的廢物可能會造成嚴重負面作用,因此消滅老舊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另一項工作。
4. 細胞通訊。我們的細胞時時刻刻在偵測並回應環境刺激,並且在身體各個部位之間來回傳送生理訊息;這就是細胞通訊過程。過程牽涉到幾個不同器官系統,這部份在第七章會更深入討論。
基本上,神經系統將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份互相連結。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和一系列特殊目的訊號(發炎訊號、生長和修護訊號等等)都會與細胞表面的特定受器結合,影響該器官的生理過程,以達成通訊目的。每個細胞內部也有具體的通訊系統,例如激酶調節網路和核轉錄因子將外來訊息導引至細胞內的基因,從而改變細胞的生理功能。上述通訊機制中,只要任何一項的任一處的功能失常,並導致生理功能失常,就會產生各種慢性病的相關徵兆與症狀。
5. 細胞運輸。各種物質必須在體內流動運輸。舉個例子,被消化系統吸收的養分當然得送到細胞才行。怎麼送?得靠運輸過程。基本上,必須仰賴血液循環系統,以心臟為動力來源,通過肺部和淋巴系統(或稱淋巴腺系統)不斷更新全身血液。上述運輸功能如果功能失常,顯然會導致各種障礙。若發生在循環系統,會釀成心血管疾病,這仍是美國,甚至是全世界最氾濫也最致命的慢性病。
6. 能量。有時被稱做「生物能量學」,將食物轉化為能量以及管理能量使用的種種過程,是由細胞內部名為「粒線體」的胞器進行的。(胞器是每個細胞內部都有的構造,功能類似臟器之於人體。)在吸收過程中產生的食物分子──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都在粒線體與氧分子結合,進一步分解為能量以及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廢棄物。與疼痛和疲勞相關的慢性病,經常來自粒線體功能失常。
7. 結構。我們該如何確保身體的一磚一瓦完好無缺,讓生理結構好好支持生理功能呢?過去觀念認為,以韌帶與肌腱連接骨骼的結締組織以及人體骨架,就像是大樓的鋼骨、房子的樑柱,一旦完工就永遠不動了,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反之也不受影響。
現在我們知道這觀念錯了。首先,每5到7年人體骨架就會「更新」1次。另外,骨骼和結締組織時常影響生理功能,也正由於完善結構會影響正常生理功能,結構本身就成了健康與生病的指標。結構一旦改變,功能也將失常。換言之,姿勢、肌肉張力、骨骼健康,以及結締組織的強度,都是健康的重要指標。假如骨骼健康不良,意思不只是骨折機率上升,還會增加某些慢性病的風險。
上述一切的綜合—基因,環境與行為帶來的外部訊息,以及可能存在7大生理過程中的一個或多個失衡狀態—就是功能醫學的運作模式之雛形。
【什麼是「功能醫學」?】
身體是許多系統構成的網路。我們常提到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每個系統都由攜手合作的器官組成,目的是達成某項生物功能,例如循環系統的心臟與血管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等。
因此,當我們思考身體如何運作(往往在身體狀況不太好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這些系統的各組成部份彼此之間,以及與其他系統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但現行的醫療體系是:「找出病菌,並使用專門殺死這種病菌的藥物加以攻擊。」儘管這種模式對急性醫療非常有效,卻顯然完全無法恢復或...
推薦序
【推薦序1】要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當我跟朋友說我的父母分別享夀87與83歲而辭世,他說,那你應該也會活到八十幾。
我看他一眼,心裡很清楚,除非上天有什麼特殊安排,若依目前狀況發展下去,我應該可以活過我父母的天年,因為在《康健雜誌》工作十多年,深諳預防性的健康生活之道,吃對、運動、自我調適紓壓、追求身心靈的平衡,更且在讀完有「功能醫學之父」之稱的布蘭德博士長達十六萬字的這本書《功能醫學聖經──全面戰勝慢性病》之後,再次證明:基因遺傳不是命運,你有機會與能力去創造自己的健康與長壽,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的健康管理的目標。
而且,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台灣的健保將愈來愈有希望不會倒。
到目前為止,我還滿健康的,很少生病,連感冒都很少找上門。而面對我未來三十多年如何減少帶著慢性病開心地活下去,直到告別人世前幾週才要臥床,則更是我要繼續加強自主健康管理的任務。
我相信會把這本書讀完的人,一定會從此認真對待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不讓生活習慣所帶來的慢性病纏身,並且也會增加很多知識去辨別網路上各種似是而非的養生流言或疾病的迷思,從此不再以訛傳訛,甚而轉發連自己都無法判別的流言。
面對全球都在老下去的現實處境,如何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誠如布蘭德所說,除非我們徹底改變現況,否則全人類都將走向脆弱多病的晚年生活,大部份時間都用來看病與吃藥。我在我逝去的長輩身上看到多病的晚年,深深期望從我們這一代開始以至下一代、下下代,都不再以為健康要靠「看醫生」,而是責任在自己,全面戰勝慢性病。
【推薦序2】顛覆疾病觀念,新一代醫療從「功能醫學」開始!
◎梁錦華(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
這一本屬醫學院教材的著作,是醫學生、各領域醫療人員,都可以作為教科書仔細閱讀;此外這亦是一本幫助普羅大眾,從新醫學典範中,了解與實踐健康又長壽生活的健康書。至於對執行真正功能醫學的醫界同仁來說,這更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經典作品!
作為一位從事醫療服務超過35年的臨床醫師,我在90年代後期赴美進修,有幸成為台灣第一位專科醫師,受業於傑佛瑞‧布蘭德博士及其所創立的「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門下,學習及研究功能醫學,回想起來,實在是醫路歷程中難得的奇妙機遇。轉瞬十六、七年,我本著布蘭德博士的鑽研精神,堅持專業創新的理念,成為華人地區推動新一代醫療藍本先鋒,見證新醫學對重拾健康的關鍵影響,點點滴滴,一路走來,愈發體認醫海浩瀚,繼承傳統,觀念更新的非凡意義。
2001年,個人在一家健診機構,開創了台灣第一個以「功能醫學」作診療的服務平台,這也是兩岸三地華人地區最早應用「功能醫學」在健康醫療上。同年,我撰文〈21世紀醫學新思維──功能醫學〉,刊載於《台灣醫界》成為全球第一篇以中文發表有關「功能醫學」的醫學文獻,把「功能醫學」理念正式引進華人世界。
十多年來,為了把布蘭德博士這個嶄新醫療觀念,進一步推及於醫護同仁和普羅大眾,個人持續完成並出版了數本與功能醫學相關的著作,告訴大家醫療保健的未來趨勢,與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各書中所有談論到的內容與方法,憑藉的,即是源自功能醫學的理念與內涵,和不斷累積的臨床經驗。不過,真正賦予本人有如此學識及力量的,就是來自布蘭德博士的啟蒙、指導與諄諄啟發。
我們都知道,現代醫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礎理論是建立在「發現錯誤、分析錯誤、解決錯誤」的「還原觀」(reductionism)價值上,因此只適合「急症照護」(acute care)。此外由於醫療目的(GOM)是在於在診斷與治療,而不是維持及促進健康,以至過度聚焦在「疾病」層面,忽略了人的複雜性。這種「治病」模式,雖然拯救了無數寶貴生命,貢獻良多,但在面對錯節盤根的慢性毛病時,往往由於缺乏整體性 (holism) 深度與內涵,乃至常陷入頭痛醫頭的窘境,最終只能長期依賴各種藥物。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人口生態丕變,「少子化」現象愈來愈惡化,青壯人口遞減而老化人口卻急遽增加。以台灣來說,兩年後,即2018年就正式成為「老人國」(全國14%人口超過65歲),再不到十年,至2026年,全台高達1/5的人口,已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義的老人,同屬華人地區的香港,甚至在2022年即已迫近20%為老人;至於中國,6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現已超過2億,至2030年更將倍增至4億,相當於15個歐盟國家的人口總和,全面老化將是各華人社會一大特色!
顯而易見,老化人口所衍生的照護效應,定必成為每一個政府的迫切危機。在可預見的未來,醫療福利將呈現「矛盾困境」,仰賴公共資源,包括保健醫療,是必捉襟見肘,即使是末端治療,也注定越來越艱難。因此如何跳脫疾病思維,學會自我養生保健,把慢性病的出現壓縮至人生最後一刻,避免「床命百歲」,應該是每個人的當前急務!
2013年12月,八大工業國(G8)在英國倫敦舉行了一個「失智高峰會」(Dementia Summit),把「失智症」議題,正式搬到世界舞台上。但,為什麼需要如此大陣仗?恐怕就是多國領袖們,都看到慢性病的醫療資源惡化先兆了。
以美國為例,目前花在「失智症」的照護費用,每年達1,000億美元,推估未來40年,花費將超越20兆;但到2050年,隨著患者綿延不斷的上升,照護預算將暴增10倍,至每年高達一兆美元!到時候,恐怕再多的「量化寬鬆」政策,也無濟於事!當回頭來看看台灣的老化程度時,難道我們可置身事外?事實上,早在2012年10月WHO就已發出驚人預測,推估到2050年全球將有高達20億失智人口!
說起來,單單「失智症」一項毛病,即令個人生命品質驟降、整個家庭陷入失序風暴,使國家面臨沉重醫療負擔。隨著老化社會速度加快,其他衰老性與退化性疾病,猶如「無聲海嘯」,亦告一觸即發,像各類癌症肆虐、心肺疾病、腦中風、糖胖症、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肌少症、孱弱症等等,現行的急症治療藍本又如何面對這股慢性病洪流?只要稍一不慎,大家即被迫「病態龍鍾」!當深深想一想,大眾又豈能不尊重「複雜理論」,為健康老化作未雨綢繆呢?
由於「生活型態」已成為十大死亡原因的關鍵元素,而高達90% 的醫療資源也都是落在相關的慢性、衰老性疾病族群中,尤其是,近年來這類疾病,更隨新興的乖張生活,發生年齡層愈來愈年輕化,因此創新醫療模式的需求,迫在眉睫,《功能醫學聖經──全面戰勝慢性病》也就是在這關鍵時刻的一本關鍵著作,彌足珍貴!
功能醫學之父布蘭德博士不是醫師,卻比醫師更了解醫師應該要知道的新醫學知識,是醫師的醫師。他的前瞻洞察力與宏觀的視野,在他這本最新的《功能醫學聖經》中文翻譯本中,協助大家走出「疾病的幻象」(Disease Delusion),健康不只是要知道「做什麽」,更要知道「為什麼」!他告訴了我們功能醫學的革命性發展,如何打破現行疾病醫療的盲點,引導我們進一步了解醫學典範移轉的力量及蘊涵,所有林林總總,書中提供了健康曙光,為大眾帶來醫療保健的新方向。
個人能有此機會推薦布蘭德博士的新書,實在備感榮幸,他的真知灼見與海量醫學知識,早已改變全球數以萬計醫療專業人員的執業態度,個人十多年來應用功能醫學於臨床上,自我受惠也嘉惠他人。如果教育是百年樹人,「功能醫學」可說是改良醫學教育的種苗,布蘭德博士就是那位一代宗師的播種者。
「思想是行為的種子」,當我們改變了思考方向,各種行為習慣也就會隨之起變化。如果你想要認識真正的「功能醫學」,想要遠離慢性疾病,想要避免未老先衰,那麼,就請你從本書第一頁慢慢好好的看起了。
Box:梁錦華醫師小檔案:
養齡診所國際功能醫學健康老化中心負責人、美國抗衰老醫學會專科醫師(Board-Certified Anti-Aging Physician)、哈佛醫學院醫學中心(BIDMC)ReyLab訪問醫師,曾任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敏盛醫療體系大園分院創院院長、聯安預防醫療機構功能醫學中心創始人。
他接受正統的內科專科與消化系次專科訓練,在教學醫院從事服務、研究與教育工作多年,隨後放棄既有成就,毅然重新學習新一代的醫療典範,致力於創新的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成為亞洲第一位推動「功能醫學」的華裔專科醫師。著有《無聲海嘯》、《健康關鍵,先減再加》、《無齡的祕密》、《你還在看西醫嗎?》等健康好書。
【推薦序3】這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
◎劉博仁(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醫食同源」這句話告訴我們藥物不如食補,而食補的精髓在各民族都有其經驗法則。近三十年來,全世界自然營養醫學界將各種動植物營養素以及微量元素應用在疾病的預防及調理,已有其成效。
多年來,我自己接觸了自然營養療法,開始了一連串疾病治療的新思維,為了能夠幫助更多患者擺脫疾病之苦,我嘗試應用營養素在體質的調理。之後因緣際會,經過營養醫學研究所以及博士班的學術洗禮,透過研究、人體實驗、廣查資料、論文發表,這才發現,其實,許多慢性疾病只要針對生活型態調整、飲食輪替,加上個人化的營養素調理,就有根除的機會。
功能醫學是這二十多年來致力於慢性疾病根除療法的代表顯學,其中特別要提到美國功能醫學之父傑佛瑞‧布蘭德教授(Dr. Jeffrey Bland),他於1993年於華盛頓州成立了功能醫學院(IFM,http://www.functionalmedicine.org/),專門研究有關各種慢性疾病,包括心臟病、關節炎、老年痴呆症、關節炎、腸道慢性疾病、肝臟排毒、過敏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的功能醫學治療方法。
他所提倡的功能醫學,最主要就是以許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草本植物等,做不同配方組合,經過稹密的臨床試驗,藉由調整一個人整體細胞的各項功能,來達到治癒慢性疾病的目的。
功能醫學強調的是預防以及處理可能造成疾病的原因,與正統西醫治療症狀及疾病為主的專科醫療有所區別,並且以實證醫學來強化其治療準則,治療是以人為主,而不是以器官為導向,每個人體內生化活性不同,所有器官細胞所建構的網絡是息息相關的,治療是要達到重現活力,並且提升器官儲備能量,進而增加健康歲月及延長壽命。
細胞內激素、溝通的不平衡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功能醫學就是要處理這身體不平衡狀態,包括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氧化還原不平衡及粒腺體病變、排毒及生物生化轉換不平衡、免疫不平衡、發炎不平衡、消化吸收及微生物菌叢不平衡、細胞膜功能到骨骼肌肉系統的結構不平衡。
我在2007年就以營養醫學處方研究過氣喘患者之功能營養療法,結果發現30位參加氣喘營養介入試驗的患者,在實施為期三個月的試驗期間,結果這些患者的營養狀況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有顯著驚人的進步,這研究結果還發表在2012年世界整合醫療期刊第一名的雜誌《Alter Med Rev》。
2014年我透過中華生醫科技公司,與美國功能醫學會的主要功能醫學處方公司Metagenics合作之下,執行美國本土以外第一個功能醫學營養介入的人體試驗,實施對象為肥胖又合併打呼以及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
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同意之後,我網羅了30位符合條件的肥胖男性朋友,以布蘭德教授本書提到的新陳代謝症功能醫學處方來給予這些患者,實驗維持了三個月,結果真的讓我驚豔,這些患者三個月體重平均減了8公斤。
其餘包括頸圍、腰圍、腰臀比、BMI、體脂率、總膽固醇、壞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肝功能指數、腎功能指數肌酸酐、收縮壓、舒張壓、尿酸、發炎指數CRP、氧化壓力指標MDA都呈現顯著下降。
當然我們重視的呼吸中止症指標──「呼吸中止次數」,也從每小時53次降到34次,而且是統計上顯著的進步,生活品質問卷量表也有大幅改善。當然有沒有副作用,我必須承認,有,就是褲子都鬆了,他們必須換size比較小的褲子,身形變好了,有些人甚至不需在睡覺時戴上睡眠呼吸正壓儀器了。
裡面比較特殊的是,好膽固醇HDL居然是上升,這表示血液中膽固醇的清道夫增加,如此更可以維護心血管的健康,未來會降低腦中風以及冠心病的機會,另外,尿酸也下降了。
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有什麼稀奇?」我跟大家說明,一個不健康的減重方式是會增加尿酸,造成關節痠痛、腎功能損傷的可能,還有,大多數減重法,其HDL很少會增加那麼多的,這一定與功能醫學食品內的特殊成分有關。而這也是本書中,布蘭德教授一直強調的功能醫學精神。
當出版社邀我為布蘭德教授所著《功能醫學聖經—全面戰勝慢性病》寫推薦序文的時候,我是當仁不讓的,因為這幾年來在我自己的功能醫學臨床經驗中,我看到了慢性疾病根治的希望所在,也透過親自參與功能醫學人體試驗,見證了它的奇蹟。
本書寫得相當有邏輯性,不但不會過於艱澀,反而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您所不知道的功能醫學內涵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
Box:劉博仁醫師小檔案
現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台中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功能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商業週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著有《疾病,不一定靠藥醫》、《營養醫學抗癌奇蹟》、《過敏,不一定靠藥醫》等。
【推薦序4】通往真正健康與療癒的藍圖
◎馬克‧海曼(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院長)
想像一個人類生命受急性感染症威脅的年代,無藥可醫。想像一個抗生素尚未發明的年代,光是產褥熱就能殺死女性、嚴重的胸腔感染就能致命、鏈球菌咽喉炎就能導致心臟衰竭、傷口感染就得被迫截肢。這些歷史上的常態,如今簡直令人無法想像。
但這正是今日醫界的現狀,宛如海嘯來襲的慢性病,未來20年將造成全球經濟47兆美元損失,全世界的致死人數更將達到傳染病的兩倍。
隨著醫療支出不斷提高,療效卻一路下滑。相對其他已開發國家,美國的醫療結果與預期壽命幾乎是敬陪末座。心臟病、糖尿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消化疾病、失智症、過敏、氣喘、關節炎、憂鬱症、注意力缺失症、自閉症、帕金森氏症、青春期提前與不孕症等內分泌問題─各式各樣的症狀除了帶來無限苦痛,更使經濟資源枯竭。目前,每2位美國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病,佔醫療總成本的80%。儘管種種新藥與手術接連問世,慢性病發生率卻持續上升;隨著開發中國家染上西方文化與飲食惡習,這波海嘯更從美國侵襲全世界。
投入資源卻看不到成效,其中癥結應該再明顯不過:我們的方法錯了。現行醫療模式的基礎是治療急性病,而我們也幾乎將之消滅殆盡。我們找出單一致病原因──微生物──以及單一治療方式:抗生素。隨後,醫界全力追尋一個任務:為每種疾病找出相對藥物。這項任務已經宣告失敗。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典範,一種全新的診斷與治療模式,才能遏止慢性病的狂潮。
《The Disease Delusion》剖析醫界為何無法扭轉這波健康危機,並畫出一張認識與治療疾病的新藍圖,其出發點為功能醫學──這是一種基礎性的典範轉移,從治療症狀到治療病因、從治療疾病到治療系統、從治療單一器官到治療整個有機體。
本書是一種對人體的生態觀:體內各套系統交錯、互動所形成的動態平衡,一旦喪失就會生病,適當維持就帶來健康。書裡集合了生病與健康背後的一切科學理論、一切拼圖碎片,以及一切數據資料,並將之重組成一套合理論述;如果成功推廣,將能在一夜間化解眼前的醫療危機。
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學門。沒有所謂的「醫學論」。沒有一套組織原則幫我們探索慢性病的領域。功能醫學就是這套突破性理論,從發現微生物與抗生素之後,醫界最大的突破性思維。
這是生物觀點的劇烈變革。有時,科學演進不是點滴累積,而是瞬間顛覆──哥倫布證明地球為球體而非平面,伽利略指出地球並非宇宙中心,達爾文說明物種是由進化而來,不是以現有的固定形式出現,愛因斯坦粉碎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作為典範轉移,功能醫學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疾病似乎是具體而固定不變的,就像地球似乎是平的,時空似乎是線性而牢不可破的。功能醫學之父傑佛瑞布蘭德博士,過去30年來綜合無數領域的海量醫學研究,如今以《The Disease Delusion》一書顛覆了我們對疾病的認知。其實一般人對疾病的概念似是而非。疾病的存在方式與大眾想像不同。疾病被賦予的名稱能方便我們找到對應藥物,卻不能釐清病灶或產生療程。
面對一位悲傷無助又失眠,對日常活動、飲食與性愛都興趣缺缺的病患,我們告訴他這是憂鬱症,其實於事無補。憂鬱並非他苦痛的根源;只是我們給這一大群症狀的名稱。然後,我們以抗憂鬱藥治療症狀,效果只比碰運氣好一點點。
不同病患罹患憂鬱症的具體原因可能有極大差異。也許是由於麩質造成的腸漏徵候群,啟動免疫系統製造抗體攻擊甲狀腺,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情緒低落。也許是長期服用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制酸劑,造成維他命B12不足,也許是MTFHR基因異常導致葉酸攝取不足,或者日曬不足引起維他命D缺乏。
可能是太常吃鮪魚導致汞中毒,或太少吃高脂魚所以Omega-3缺乏,或糖分攝取過多造成前期糖尿病。可能因為遭逢人生重大創傷事件或巨大壓力,或甚至吃抗生素影響腸道菌叢生態,而引起腦部化學變化,才產生憂鬱症狀。上述每一種因素──飲食、環境、生活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失衡狀況,但結果都是憂鬱症。疾病的名稱無益於了解其真正起因,也無法帶來正確療法。這就是disease delusion。
研究功能醫學20年來,我天天在職場上目睹現行醫療模式的失敗,同時又見證這項新醫學典範的奇蹟療效,因此個人強烈相信真正的醫學革命即將出現。
功能醫學不只是改善飲食、多多運動、管理壓力,或減少接觸環境毒素等等,有益健康的基礎工作。最重要的是,功能醫學就是有益健康的科學。疾病消失只不過是副作用而已。
功能醫學是一套量身訂做的法則,能找出症狀背後的成因,並恢復體內平衡。它是小女孩伊莉絲的故事:她從出生6個月起就罹患了難纏的乾癬症,從頭到腳的皮膚紅腫破皮。父母已經帶她到各大醫院求診,也試過最先進的藥物,包括強力免疫抑制劑和化學療法,希望停止反覆發炎。
我第一次見到伊莉絲是她4歲的時候。由於服用免疫抑制劑恩博所引發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她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一個月,才剛剛出院。醫師們並未釐清皮膚發炎的起因,只是用藥物抑制症狀。她依然不見起色。沒人詢問她的飲食狀況,或思考嬰兒時期大量服用抗生素會如何改變敏感的腸道菌叢生態,進而產生容易發炎的體質。
功能醫學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我並未思考該用哪一種藥物治療症狀,而是發炎起因究竟為何,而我們的醫學訓練中缺乏這樣的簡單想法。造成發炎的原因並不多,微生物、敏感源、毒素、飲食不良、壓力。我首先尋思,她的免疫系統該如何找回平衡。
接著,我把這套原則套用在她身上,去除一項常見的飲食性發炎成因──已被證明與乾癬有關的麩質,然後將多年服用抗生素與類固醇產生的腸道惡性微生物(酵母菌)清理乾淨。另外,我也加入一些有益免疫機能的營養成分──Omega-3脂肪酸、鋅、維他命D和益生菌,促進腸道菌叢平衡。
不到2星期,紅腫破皮長達3年的皮膚,就恢復了健康的外表。這不是奇蹟,而是可以重複證實的療效,只要打破disease delusion,採用全新的思維模式來遏止慢性病狂潮。
典範轉移相當困難,反對者眾,但證據充分,任何醫療研究者都能看出現行體制的失敗之處。醫學劇烈革命的時機已然成熟,其成果將免除數百萬人的苦痛。The Disease Delusion就是這門新醫學思維的宣言。所有醫學生,所有醫護產業人士,所有與醫療政策相關的政府領袖都該閱讀本書。至於其他人,本書是通往真正健康與療癒的藍圖。
【推薦序1】要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當我跟朋友說我的父母分別享夀87與83歲而辭世,他說,那你應該也會活到八十幾。
我看他一眼,心裡很清楚,除非上天有什麼特殊安排,若依目前狀況發展下去,我應該可以活過我父母的天年,因為在《康健雜誌》工作十多年,深諳預防性的健康生活之道,吃對、運動、自我調適紓壓、追求身心靈的平衡,更且在讀完有「功能醫學之父」之稱的布蘭德博士長達十六萬字的這本書《功能醫學聖經──全面戰勝慢性病》之後,再次證明:基因遺傳不是命運,你有機會與能力去創造自己的...
目錄
推薦序1 要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李瑟
推薦序2 顛覆疾病觀念,新一代醫療從「功能醫學」開始!/梁錦華
推薦序3 這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劉博仁
推薦序4 通往真正健康與療癒的藍圖/馬克海曼
簡介 慢性病的崛起
Part1 背景介紹
第一章 疾病幻象與慢性病難題
第二章 劃時代的生物學突破
第三章 功能醫學革命:戰勝慢性病
Part2 7大核心生理過程
第四章 吸收與排泄
第五章 排毒
第六章 防衛
第七章 細胞溝通
第八章 細胞運輸
第九章 能量
第十章 結構
Part 3 打造個人健康管理計劃
第十一章 健康新觀點
第十二章 設計基本健康計劃
第十三章 打造個人健康管理計劃
第十四章 健康革命
推薦序1 要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李瑟
推薦序2 顛覆疾病觀念,新一代醫療從「功能醫學」開始!/梁錦華
推薦序3 這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劉博仁
推薦序4 通往真正健康與療癒的藍圖/馬克海曼
簡介 慢性病的崛起
Part1 背景介紹
第一章 疾病幻象與慢性病難題
第二章 劃時代的生物學突破
第三章 功能醫學革命:戰勝慢性病
Part2 7大核心生理過程
第四章 吸收與排泄
第五章 排毒
第六章 防衛
第七章 細胞溝通
第八章 細胞運輸
第九章 能量
第十章 結構
Part 3 打...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