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到憂鬱嗎?覺得生活黯淡嗎?
你總是在追求生命的終極解答,卻茫然四望......
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會導致憂慮,程度嚴重者會影響身心健康,使人沮喪、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覺得生活沒有意義……這些都是身心憂鬱的徵兆,應及時設法調理情緒,避免負面情緒持續惡化,影響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
《六祖壇經》被譽為「療癒系佛法寶典」,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人所寫的佛經,記載了六祖惠能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和他親口傳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認的禪宗至高經典,隻字片語都蘊藏著無窮智慧。
六祖總用「一語點醒夢中人」的獨特方式開解,教人頓悟人生的本來面目,放下內在的妄念與執著,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能更自在從容地活在當下,每時每刻保持最安心的生命狀態。
作者簡介:
費勇
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被譽為身心靈導師。
潛心研讀四大佛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法華經》、《阿彌陀經》二十餘年。他將四大佛經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幫助讀者輕鬆理解佛教經典,帶領大家從佛法中獲得緩解疲勞、平撫焦慮、釋放壓力的方便法門。
經典代表作《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穩居當當網身心靈佛法類圖書暢銷榜第一名,受到廣大讀者口碑熱評。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當當網唯一「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的禪宗講解書
名人推薦:
胡海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鄭石岩 作家、心理學家
同心推薦
得獎紀錄:當當網唯一「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的禪宗講解書
名人推薦:胡海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鄭石岩 作家、心理學家
同心推薦
章節試閱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很多人受到憂鬱折磨,更多的人受到憂鬱侵擾。
憂鬱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心理狀態:覺得無形的壓力壓著自己;覺得生活像一張一張網,束縛著自己;覺得前途渺茫、生命沒有意義等,心情很低落,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解決。有些人去旅行,有些人去購物,去看心理醫生,諸如此類都不失為緩解的辦法。
如果你試過很多辦法,還是高興不起來,我建議你不妨讀《六祖壇經》。
為什麼憂鬱的人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簡單地說,《六祖壇經》並非一本宗教書,而是一本關於思維方式的書、一本關於生活方式的書、一本關於創意的書、一本關於自由的書。《六祖壇經》告訴你的不是怎麼樣去做一個佛教徒,不是怎麼樣去念佛,怎麼樣去讀經,而是告訴你如何覺悟,做一個徹底放鬆的人,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六祖壇經》講的頓悟,真正的含義是:你在任何一個刹那,都應該回到那個最終的點上。什麼是最終的點呢?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你應該在任何一個刹那,都不要忘了你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不要忘了佛的最終覺悟是什麼。也就是當下領悟真相,即刻就停下來,讓你的習氣、你的貪欲停下來;讓你自己的心性即刻顯現,即刻回到你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在任何一個刹那,都不要忘了你真正的目的地,不要停留在手段上。
《六祖壇經》提醒我們,不要困在各種形式裡。拜佛一定有什麼儀式嗎?不一定。重要的是你是否覺悟了。沿著《六祖壇經》的思路,你會發現世間的一切都不過形式,比如婚姻、工作等,只是我們忘了我們透過形式想達到的目的,所以形式成了生活的目的、成了壓力。如果你明白這些不過是形式,也許可以用遊戲的態度置身其間,然後突然發現,在煩囂而牢獄般的世間,自己其實可以無礙而行。
《六祖壇經》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遊戲的態度。為什麼美國的嬉皮士喜歡禪宗,而且把他們喜歡的禪師叫作「禪瘋子」,因為《六祖壇經》確立的禪宗,洋溢著自由的氣息和遊戲的喜樂。德國哲學家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不妨遊戲、不妨瘋癲,在一本正經的環境,瘋癲能把你解救出來,能夠提升你的生命,能夠讓你像樣地活著。
《六祖壇經》不認為你一定要到深山隱居或者去寺廟修行,而是鼓勵你在生活裡修行。
有一個人問禪師:「和尚修道,是否用功?」
禪師回答:「用功。」
那個人又問:「怎麼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
那個人很疑惑:「世上的人都是這樣,難道他們也是像師父您那樣修行?」
禪師回答:「他們和我不同。」
那個人又問:「如何不同?」
禪師回答:「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忙碌來忙碌去;他們睡覺時不肯睡覺,計較來計
較去。」
睏了就睡,餓了就吃,這是《六祖壇經》開創的禪宗的修行態度。在另外的宗派裡,教導很確定的方法,比如你每天什麼時候吃飯、吃多少,每天什麼時候睡覺、睡多少時間。這是修行、自律,慢慢地可以達到一定的境界。
《六祖壇經》的思路,讓你覺得世間的一切規定都無足輕重,讓你覺得生命每個瞬間都不應該等待、不應該苦熬,而是自由的。這是我理解《六祖壇經》所講的頓悟的真正含義:每個刹那都是完成。所以每個刹那在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不去分別這、分別那的心;覺悟的心就是喜樂的心。
不妨讀《六祖壇經》,看看是否有一扇自由的門,一直向你敞開著,只要你輕輕打開,生命就永遠在喜樂之中,你將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樂觀自信,活力十足!
禪源於一個很優美的動作
談惠能、談《壇經》,離不開禪宗這個概念。「禪」字在漢語裡,意為單衣,佛教裡的「禪」,是梵文dhyana的漢語音譯,稱為「禪那」,簡稱「禪」。梵文的意思,不過是指沉思和靜觀,是佛教裡的修行方法。在惠能《壇經》之後,禪的含義有所變化,顯然不只指靜修的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態度。
《壇經》開創的禪宗,有很特別的風格,完全沒有一般宗教的神聖氣息,而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生動和活潑。所以,禪宗很難歸類,不像宗教那樣十分注重形式,也不像哲學那樣看中思辨。禪宗有點像行為藝術,一切都由細小而含義深遠的行動或片語枝言構成。或者,禪宗更像一種富有創意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壇經》確立的中國禪宗輕視文字,認為真理是不可言說的,語言常常是我們通向真理的障礙。所以,後來的禪師在回答「什麼是佛法大義」之類的問題時,絕不會做文字的演繹,一定會回答一個無厘頭的答案,比如「麻三斤」。
唐代時,僧問洞山良價禪師:「如何是佛?」禪師正好在稱量胡麻,就順口答道:「麻三斤。」麻三斤正是當時禪師眼前之物,他這麼回答,用以表示佛法的真實,意為身旁無論何物均是佛法,目的是想引導發問者離開語言的軌道,轉向語言之外的廣闊道路。
所以,中國禪宗敘述禪宗源流,雖然也追溯到印度佛陀,但著眼點已經完全「中國禪宗」化了。
比如,在中國禪師的描述裡,禪,源於一個很優美的動作——拈花微笑。
據說當年在靈鷲山上,有信徒獻給佛陀一枝金波羅花,請求佛陀開示成佛的方法。佛陀在座位上只是拿著這朵花讓下面的聽眾看,沒有人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大迦葉會心一笑。於是,佛陀對大家說:「我有得見妙法之眼,即是涅槃,是心,是實有和非實有之奧祕,是文字不能表達,也是一切教規無法抵達的,所以這種法的傳授不依靠文字,不借助教派的規矩。現在我就這樣將它傳給大迦葉。」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成為中國禪宗代代相傳的基本經則。據《壇經》的說法,佛陀之前還有六位佛,佛陀是第七位。佛陀以拈花的方式將禪的心法傳給了大迦葉,大迦葉又以什麼方式傳給阿難呢?
有一次,阿難問大迦葉:「除了衣缽之外,您從佛陀那裡還接受了什麼呢?」阿難實際是想問:「佛法大義是什麼?」大迦葉看著阿難,用很大的聲音叫了一聲:「阿難!」阿難馬上應答:「老師,我在這兒啊。」大迦葉又說了一句:「你能不能把你門口的旗杆放下來?」大迦葉話音剛落,阿難就覺得有一道光穿過心裡,突然明白,大迦葉第一次喊自己,是在提示自己不要執著於文字語言,要從文字語言之外去看見答案。第二次說的話,是提示自己要把心裡的各種成見、概念都清空。大迦葉就這樣把禪的心法傳給了阿難。
《壇經》在阿難之後,列了二十六位印度的祖師,加上大迦葉和阿難,共有二十八位印度祖師,最後一位是菩提達摩,同時也是中國禪宗的祖師。
菩提達摩當年到中國,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神光去向他求教,他不予理會,神光就斷了自己的手臂。達摩問他想求什麼,神光回答:「很多年來我一直想讓我的心安定下來,卻一直沒有辦法做到,請尊者為我安心。」達摩回答:「心在哪裡呢?你拿來我就為你把心安好。」神光說:「我的困難就在於我一直找不到我的心。」達摩回答:「就在那裡,我已經為你安好了。」神光一聽,就覺悟了。神光成了達摩的弟子,改名慧可。後來達摩把衣缽傳給慧可,慧可又傳給僧璨,僧璨傳給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弘忍傳給惠能。
這是惠能的南宗成為禪宗主流後,建立起來的歷史。有意思的是,到了惠能,衣缽沒有再傳下去,因為惠能強調「一切自看」,強調直接見性,非常輕視形式,所以,宗派的儀式變得很薄弱,很難有統一的教主,而出現一個一個活躍的禪師。
傳統的祖師到惠能為止,是一個終結,又是一個開始。
好事壞事,都會過去
《壇經》開創了一種自由的個人修行風格,是對於印度禪過於重視形式和過程的矯正。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惠能並沒有否定神秀的偈,沒有否定傳統的印度禪,他只是認為神秀的方法適合悟性不高的人,而自己的方法適合悟性高的人。
對於悟性高的人來說,確實有可能「酒肉穿腸過,佛性心中存」,但後來的流弊是,人們記住了「酒肉穿腸過」,而忘了「佛性心中存」。忘了「佛性心中存」是一個前提,只有在此情況下,你才能「酒肉穿腸過」。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真的「佛性心中存」,也就不會「酒肉穿腸過」了。
如果你覺悟了,如果你的佛性顯現了,你做什麼事都可以;但另一方面,如果你覺悟了,如果你的佛性顯現了,你就什麼都不會去做了。這裡的言外之意,在實際的生活裡很難考量,只是每個人「冷暖自知」。
所以,《壇經》開創的禪宗,到後來有很多流弊,有很多野狐禪,有很多流派故弄玄虛,或粗鄙放縱。
我第一次閱讀《壇經》是在三十多年前。根據自己的讀經心得和切身體會,我曾寫了這樣一段話:「刹那之間,十多年過去了,再好的事過去了,再壞的事也過去了。彷彿鳥兒飛過天空,沒有留下一絲痕跡。」其實,不說十多年,就說人的一生,甚至人類千萬年的漫長歷史,如果放在宇宙間觀察,也不過彈指一瞬間。所以,惠能才會說:「本來無一物。」
如果我們在事情發生當下,就能覺知到無常背後那安靜的空無,那麼事情還會多嚴重呢?確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一切都在自己。
第一課 大字不識一個,惠能頓悟成佛
從習慣的軌道上逸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人厭惡自己的現狀,但一旦真要捨棄,卻會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結果一生都在悔恨、焦慮、憂鬱中糾纏不已。
賣柴為生的禪宗祖師
惠能的父親去世後,他與母親移居到南海(廣州),因家道落魄,靠賣柴為生。一天,送柴時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那人說是從黃梅弘忍和尚那裡得來的。惠能聽了以後,辭別母親,前往黃梅,禮拜弘忍和尚。
關於這個故事,另有一些版本,增添了客人送銀十兩或百兩給惠能,讓他安頓好母親後才走的情節。印順法師說這樣增補是為顧及中國的孝道,但這個細節引發出疑惑:釋迦牟尼、惠能、弘一法師等一旦覺悟,就拋開家庭不管,是不是沒承擔應有的責任?
不過,這種疑惑大概只是普通人的疑惑,尤其是信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一定的去處)」的普通中國人。對於聖者或覺悟者而言,完全從世俗生活之外的層面來理解實踐孝道的責任。也許,這不是什麼問題。
這段敘述的魅力在於:以漫不經心的語調,道出人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我們每個人出生以後就納入了體制,如果不發生什麼意外的事,一輩子就這麼過了,活著就是沿著社會所設計的軌道前行,重複無數前人與同時代人所走過的或正在走的路,很少有生命能夠煥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
如果沒有與《金剛經》相遇,惠能的一生就在偏僻的嶺南度過,只是無數個賣柴人中的一個,悄無聲息。然而,那一天好像冥冥中註定似的,恰好他聽到了別人誦讀佛的經典。這是一種機緣,並非人人都能遇到。但是,機緣只為生命提供了拓展的可能性,卻沒有改變生命的質地。
如果《金剛經》對惠能沒有任何觸動,這個機緣就隨風而逝,毫無意義。又或者惠能聽到後有所觸動,覺得只為謀生、算計的生活沒有靈性,應當尋找最終極的活法,但是他想到賣柴的生意剛開始興旺、想到母親會不會寂寞、想到路途遙遠等,就打消了尋求佛法的念頭,繼續做賣柴生意,那麼這個機緣只是稍稍激起了一點漣漪,旋即就又恢復到一潭靜水的日常狀態。
惠能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天才的領悟力,更在於他決然割捨的勇氣和行動力。
所有偉大的人物,乃至一般所謂的成功人士,都具備這樣的特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然後,全神貫注地做自己所喜歡的。因為是自己所喜歡的,所以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一種歡喜。
當那片刻,惠能聽到了《金剛經》,那些文字像是敲在他的靈魂上,激發起他積澱已久的沉思與期待。這時,一切變得那麼明晰,他立即明白他這一生要做的是什麼,然後毫不猶豫地離棄塵俗的一切,朝著北方走,展開另一種生命。
做自己喜歡的,喜歡自己做的
我想再談談惠能聽到《金剛經》就覺悟的事。惠能在大梵寺講法的時候,已經是一位高僧,但他對於自己曾經只是一個打柴的樵夫,一點也不隱諱。他打柴的時候,就好好做好打柴這件事,沒有一點不滿或抱怨。然後在某一天,因著某個機緣,聽到別人念金剛經,發現在打柴之外有一種活法,那才是他想要的,就毫不猶豫地北上,去做一個修行者。
這就是惠能,打柴的時候好好打柴,發現了自己喜歡的,就立即去做。很多人之所以憂鬱,是因為他們不能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喜歡的,於是活在糾結之中、活在分裂的自我之中。明明在做這件事,卻覺得有另一個我在遠處召喚。總是不能喜歡當下的那個我。
這是經常發生的情況,比如,一個年輕人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按照社會的要求找到了好的工作。但是在隨後的生活裡,他卻越活越壓抑,越活越無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只是找一個社會認定的好工作,卻沒有好好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人要找的不應該是所謂好的工作,而應該找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如果你找到了適合你做一輩子的事情,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憂鬱。
年輕人找到了所謂好的工作,但很快就清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有機會改變的時候,總是有許多理由讓他難以改變。結果,他就這樣一直活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裡,活在無法逃離的牢籠裡。
實際上,這個世界並沒有牢籠,所有的牢籠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如果惠能也像很多人那樣,總是覺得要現實一點,那麼他在決定北上求法時,會有多不勝數的理由讓他放棄念頭。比如,照顧老母、沒有路費,僅僅這兩點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打消心念。但是,惠能的頭腦裡沒有現實的考慮,他只是很自然地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聽到那個召喚,他就跨出去。一旦跨出就會越走越寬敞,因為你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按照社會規範的方向走,開始的時候會很順利,但越走越狹礙,因為你走在別人的道路上。
生如曇花。你應當歡喜盛開。你應當去喜歡你的人那裡,做你喜歡的事,走你喜歡的路。如果那個人不喜歡你,遠遠地離開他;如果你不喜歡那個人,遠遠地離開他。我們終將死亡,所以,此刻多麼美好。在此刻,不論你在做什麼,都抱著歡喜的心。如果有自己喜歡的事,不必猶豫、不必計較,即刻去做,這就是惠能的態度,這種態度會讓人遠離憂鬱的情緒。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很多人受到憂鬱折磨,更多的人受到憂鬱侵擾。
憂鬱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心理狀態:覺得無形的壓力壓著自己;覺得生活像一張一張網,束縛著自己;覺得前途渺茫、生命沒有意義等,心情很低落,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解決。有些人去旅行,有些人去購物,去看心理醫生,諸如此類都不失為緩解的辦法。
如果你試過很多辦法,還是高興不起來,我建議你不妨讀《六祖壇經》。
為什麼憂鬱的人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為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讀讀《六祖壇經》?簡單地說,《六祖壇經》並非一本宗教書,而是一本關於思維...
目錄
自序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學前課 十六分鐘讀懂《六祖壇經》的來龍去脈
第一部分 不憂鬱的活法:六祖壇經修心課
第一課 大字不識一個,惠能頓悟成佛
賣柴為生的禪宗祖師
做自己喜歡的,喜歡自己做的
率直是最完美的處世藝術
鬱鬱而終的智士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鬱悶時說出來,負累感就會消散
惠能參透的人生本質
風吹幡動,惠能的心不動
第二課 最容易被忽略的小幸福
惠能在大梵寺講法的第一句話
釋迦牟尼佛留給世人的遺言
你的內心潛藏治癒憂鬱的智慧
最容易被你忽略的小幸福
快樂就在一呼一吸之間
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
順其自然就好,幸福地活在當下
第三課 餓了專心吃飯,困了安心睡覺,就是在修心
覺悟不是經序漸進,而是豁然開朗
禪修是一種生活態度
看到地上不乾淨,佛陀拿起了掃帚
告別懷才不遇的煩悶
跳出思維的陷阱
面對不想做又必須做的事,如何調整情緒
常識一定是對的嗎
惠能的獨特智慧
第四課 你不要刻意控制念頭,也不要被念頭牽著走
兩種不同的覺悟方法
普通人如何去除分別心
虛妄的源頭在哪裡
每次發脾氣前,都是你改善心境的最好時機
盲眼老人過獨木橋的啟示
世事多變,隨遇而安
你不要刻意控制念頭,也不要被念頭牽著走
改善人際關係的必修課
你可以試試和花朵聊天
第五課 擺脫憂鬱的方便法門
惡念頭,毀你千年善緣;善念頭,消你千年惡緣
覺悟即佛聖,迷惘則庸眾
什麼才是真正的功德
破灶禪師指點灶神
佛祖救度眾生的四種工具
高興不起來怎麼辦
害怕與人交往怎麼辦
感覺前途暗淡經怎麼辦
第六課 遇見無牽無掛的六祖惠能
守也守不住,有生就有滅
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此時此地
愚公移山的心態
超然物外的六祖惠能
怎樣理解「煩惱即菩提」
通過念佛可以達到極樂世界嗎
遇見無牽無掛的六祖惠能
第二部分 《六祖壇經》原文及優美白話譯文
禪宗至高經典,讀後受用無窮
自序 讀懂《六祖壇經》,喚醒身心潛藏活力
學前課 十六分鐘讀懂《六祖壇經》的來龍去脈
第一部分 不憂鬱的活法:六祖壇經修心課
第一課 大字不識一個,惠能頓悟成佛
賣柴為生的禪宗祖師
做自己喜歡的,喜歡自己做的
率直是最完美的處世藝術
鬱鬱而終的智士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鬱悶時說出來,負累感就會消散
惠能參透的人生本質
風吹幡動,惠能的心不動
第二課 最容易被忽略的小幸福
惠能在大梵寺講法的第一句話
釋迦牟尼佛留給世人的遺言
你的內心潛藏治癒憂鬱的智慧
最容易被你忽略的小幸福
快樂就在一呼一吸之間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