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檢視看看下列這些問題,你是否感同身受?▶ 工作進度稍微慢一點或犯了小錯,就將焦慮無限擴大並開始自我厭惡?
▶ 待在一個人的空間裡,覺得閒不下來,電視頻道換來換去,嘴巴動個不停,非要吃些零嘴或打電話哈拉,要不就是拿起手機滑臉書、玩遊戲,讓心無法安靜?
▶ 明明知道伴侶在忙,但還是忍不住傳訊息、打電話?對方如果已讀不回,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或認為他其實沒有那麼在乎你?
▶ 害怕自己不被愛,努力討好對方、犧牲自己的所有,耗盡一切氣力,只求有個完整的家?或寧願在不健康的關係裡掙扎?
▶ 即使你很憤怒,仍硬生生地將怒氣吞下。因為怕給別人「添麻煩」,或為此感到羞愧,充斥著罪惡感?
人生的課題各式各樣,安全感是一切答案的根基。
有了安全感,才能為自己解套、才能與自己和好。從現在起,學著找回安全感,請練習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我們在每一次的心碎或挫敗裡成長,原本以為時間撫平了傷;原本以為我們學會了放手與遺忘;原本以為自己很堅強,再也不感到害怕……
但當相同或類似的景況再次出現,我們才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踩穩步伐、沒有好好療癒過往。
寂寞與不安緊緊攀附著心靈與思想,像在身體裡扎根一樣;焦躁與批判朝自己襲來,一波又一波,打得你疼、急得你慌。你覺得,怎麼樣都跨越不了那些用成長以來的苦澀所築起的高牆。
究竟,我們還要背負著這些令人難受的情緒到什麼時候呢?
就讓本書陪伴著你,打開心房,領你去深刻感受曾經受傷的回憶,進而聆聽心裡那個還是小孩的自己的聲音,甚至探索另一個也住在你心裡的「大人」形象。
一點一滴地學習,不慌不忙;再一步步練習,不急不徐。你將會知道,你有辦法成為永遠守候在自己身邊的穩固後盾,更有力量地照顧自己。
◎本書特色
★ 不單擁抱內在小孩,同時也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在大人」。
★ 各種互動式練習:從開始閱讀的那一刻起,就是安全感的練習!
★ 特別收錄:吳姵瑩老師親錄「內在小孩冥想引導」,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聆聽。
作者簡介:
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曾經待過企管顧問界,也在醫院、大專院校、法院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一直感念何以心理學有著龐大的理論架構,去理解人們和協助人們度過生命的困頓,創造更好的生活,卻沒有機會被大眾好好認識,並且運用在生活中。
由於很多人依舊對心理諮商存有汙名化的想法,甚至對這樣的課程感到卻步。希望能夠教導大眾並激發對這門生活知識的渴求,因此過去幾年不斷創作、書寫,開辦課程推動心理學習風氣。
喜歡透過旅遊來深度觀察不同的文化與民族,也將旅遊經驗到的衝擊融入在創作與課程中。想告訴大家,生活與思考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種,期望可以提升更多人對自身意識或框架的覺察,為自己創造更幸福的人生。
著有:《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易博士出版)
粉絲頁:www.facebook.com/igoddness
官網:www.iiispace.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唐綺陽/占星專家、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連靜雯/知名藝人、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共感推薦(以上照姓氏筆畫排列)
「每個『虛忙』人的心裡,都有一個不安的小孩。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蹲著和他說說話,那些過往所不被看見的傷口也會漸漸融化。獻給總是要逼死自己才甘心的你!」──海苔熊
「即使現代人身處史上最安全的世代,大多數人卻感到不安與焦慮。本書對安全感有深度剖析,告訴我們,唯有自己與自己建立起深度的連結,好好愛自己,才能重新找回內心本該擁有的力量。」──陳志恆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即使長大了,還是跟孩子一樣渴望愛。」──鄭俊德
「如果你很困難安撫自己的心,又不知從何著手,這本書將是你很好的陪伴與指引。」──蘇絢慧
名人推薦:唐綺陽/占星專家、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連靜雯/知名藝人、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共感推薦(以上照姓氏筆畫排列)
「每個『虛忙』人的心裡,都有一個不安的小孩。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蹲著和他說說話,那些過往所不被看見的傷口也會漸漸融化。獻給總是要逼死自己才甘心的你!」──海苔熊
「即使現代人身處史上最安全的世代,大多數人卻感到不安與焦慮。本書對安全感有深度剖析,告訴我們,唯有自己與自己建立起深度的連結,好好愛自己,才能重新找回內心本該擁有的力量...
章節試閱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親愛的,你是否有「認同上癮症」呢?那種小時候一直渴望被認同,大人可以在外人面前稱讚你,或者只要單純地被看見、被肯定的感受,是否使你一直感到失落與匱乏?會不會有一種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就一定會被罵的感受?
這樣的你很可能對自己不太有自信。因為,當我們把對於自己的認同建構在他人身上時,往往是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感,也在人際互動中缺乏界限,容易以他人為主。在需要依賴他人的認同維生的情形下,失去自我判斷的準則,也失去自我價值感,在他人的眼光中浮沉,卻又經常感到挫敗無力,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卻一直無法獲得認可?又為什麼我一直付出,其他人都看不到?
雖然,在心理學上並沒有明立「認同上癮症」的病名,但我還是用這個詞的概念來描述我所看見的現象,因為它是如此廣泛存在著。
你身旁會不會有個朋友,他已經很努力,而你也覺得他很完美了,可是他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停不下來去追尋更好、更高的目標?你不清楚,而他自己也不清楚,那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你每次都提醒他要停下來,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出問題了;你也看見他在身邊的關係裡已經過度消耗自己,但他永遠跟你說:「好好好,我知道」卻總是做不到?
然而,他們內心裡真正的害怕與恐懼是,「如果不夠努力,就可能會被拋棄」、「如果不夠認真、不夠完美,將會失去他人對我的愛」。因此,他們無止盡地做,同時也害怕,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是在他人眼中那個不夠好的自己,所以努力追求完美的形象,做「好」每一個角色,像是:好女/男人、好孩子、好伴侶、好員工……然後,我們會用「負責」來包裝自己,覺得如果沒有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會對不起自己,也會影響跟妨礙到別人,因此過度忽視自己的感受與身體超支的警訊,身心俱疲。在不斷付出與奔波的生活裡,直到有了疾病才讓自己停下來。
所謂成癮(Addiction)指的是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癮」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即俗稱的濫藥、毒癮)、酒癮、煙癮、性癮(取自維基百科)。
因此,認同上癮症是一種不斷追求完美的行為,追求他人的認可,進而不斷付出自我。而其中的不良後果其實就是「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了身心的平衡。雖然它並不一定像物質成癮一樣直接破壞神經功能,但長期的壓力與不快樂的情緒,也已經讓神經系統內影響心情的激素、內分泌系統,甚至消化功能都出現問題,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阻礙認知思考的能力,對身心產生很多限制。然而,因為這並不像賭博與吸毒會帶來直接財務與犯罪的危機,更讓人忽略其影響力。
在我實務工作的觀察中,從學員身上的經驗歸納出「認同上癮症」的高危險群如下:
1.男尊女卑的家庭: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女性在家族裡不論怎麼做都是次等的,理所當然要去照顧和付出,也理所當然沒有得到感謝與欣賞。因為女性被認為地位低又沒有價值,經常感受到生存或被拋棄的危機。有時候,為了生存以及獲得認可,就會去發掘大人的需求,並承接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和責任。
2.有過度優秀的手足:優秀的手足直接擠壓到大人對你的關注,會讓你覺得,你怎麼做都不如他們,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認同。甚至,有時候覺得自己在家中可有可無,而努力證明自身的存在感,因此一邊覺得自己總是表現不如人,卻又不甘心落後的競爭性。會追求來自他人的肯定,卻又推拒他人的肯定。而由於已經習慣這種肯定是給別人的,所以會經常陷入矛盾之中。
3.曾經有過排擠、霸凌經驗者:如果體驗過被同儕排擠與霸凌,會對自我認同的損傷很大,因為你無法在歸屬的群體裡認識自己,也無法感覺自己被群體接納。這樣的受傷經驗會使得你更容易在將來過度依賴別人或團體的意見,而不敢為自己發聲。由於擔心不被同伴喜歡,又加上曾經歷被排除的經驗,往往會奮力地達成團體的目標。
4.嚴厲又缺乏支持的教養:家裡有個嚴厲權威的形象,很多事情必須按照他的意見為主,因此你不太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在選擇或拒絕時會受到牽制或責備,導致很容易在許多事情上放棄自己的想法,並且容易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親愛的,不論你這樣的情形有多久了,我都想邀請你去看見原因,看見你從哪裡失去認可,是什麼原因讓你失去認可,連你自己都不願意停下來與自己獨處、放空、說話的狀態;連你自己都不願意看見和承認,你這一路以來究竟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付出多少努力的狀態,這都很可能讓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也很可能是因為過往的受傷,讓你更去忽略你的內在小孩。
所以,請與你的內在的孩子對話吧!放過自己,放下標準與完美的形象,擁抱當時受挫與受傷的自己,也擁抱疲憊傷心的自己,停下來看見自己所做的一切,你可以為自己給出認可。只有你先給自己愛,先愛自己,才可以化解這長年糾結的「認同上癮症」。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親愛的,你是否有「認同上癮症」呢?那種小時候一直渴望被認同,大人可以在外人面前稱讚你,或者只要單純地被看見、被肯定的感受,是否使你一直感到失落與匱乏?會不會有一種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就一定會被罵的感受?
這樣的你很可能對自己不太有自信。因為,當我們把對於自己的認同建構在他人身上時,往往是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感,也在人際互動中缺乏界限,容易以他人為主。在需要依賴他人的認同維生的情形下,失去自我判斷的準則,也失去自我價值感,在他人的眼光中浮沉,卻又經常感到挫敗無力,為什...
作者序
大多數的我們都生來孤單,而在這世上卻要學著合群,也要學會獨立。然而,我們自出生的那一刻與母體分離後,就需要感覺身心上的安全,也需要父母照顧得夠好,讓我們存活下來。但安全感卻不是在身體和物質層面的安全,就能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安頓。我們越是成長越發現,以為長大後可以做很多事情會有安全感,以為有錢後有安全感,以為找到另一半會有安全感,總以為「擁有」什麼就會滿足,卻發現「擁有」之後,我們可能開始害怕失去;或者擁有一段時間後,欲望的標準提高而渴望擁有更多,而落入了心靈匱乏與不安的狀態。
當我們沒有伴侶時會說:「如果我現在有另一半就好了。」
當我們有了另一半時會說:「如果我另一半可以再努力一點賺錢就好了。」
當另一半開始努力賺錢時會說:「如果他再多花點時間陪我就好了。」
當另一半開始陪著自己時會說:「如果他再更溫柔體貼一點就好了。」
在一陣陣的不安中,我們渴望他人給我們十足的安全感,無論是經濟上的安穩或者情感支持,渴望他們能夠符合我們的預期。而當對方真正達到預期後,心裡卻還是有說不出的空洞,彷彿覺得「如果對方夠愛我就應該主動看見我的需求」,或者「他真的愛我在乎我嗎?如果是的話,他應該要對我……」
會不會我們要的那種無微不至、完美無瑕的關係根本不存在?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愛情,我們很難找到「完美」的人陪伴我們,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左右。我們也總是將這層「陪伴」與「讓我安心」的需求用外投放,不斷尋找一個適當的人,卻因為他人的「不夠好」,我們內在感覺受傷、失落,甚至憤怒,開始對他人失望、對世界失望,更甚有對自己失望,不由得相信,也許自己就是那個不值得被愛、被珍惜的人,否則怎麼會一個人都找不到。
而我們其實都沒有被教會,其實自己才是一直陪著自己的人,可是這個概念的抽象與非實體的存在,讓人感覺又荒謬又困惑,多數原因是我們沒有機會好好感受自己──感受到慌亂,就趕緊滑手機找人聊天;也沒有機會好好安撫自己,因為我們期待別人安撫,不知道自己可以安撫自己,覺得自己只有一個人,要怎麼安撫自己?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最重要的在於安全感的探索與鞏固,當我們跟自己在一起都感覺安心自在,我們自然可以創造舒服的關係,散發平和穩定的氛圍,讓更多人向你靠攏。
生活不會一路平穩,有時即便是我們生活經歷改變,都會考驗我們的安全感,以及自身的情緒穩定度。當我們有辦法對自己的情緒和安全感抽絲剝繭,就能對自己的不安給出理解支持和陪伴,成為自己穩定的後盾,更成為自己永恆的支持者。
即便到今天,我還是不停地自我對話。對話不僅幫助我覺察,更幫助我停下來審視自己,更讓我懂得適時的安撫和照顧自己。這一路以來心理的學習與體悟,以及學員個案們的經驗,不斷交織出我對安全感更多更深刻的理解。我也看見擁有安全感的人,在獨處時感覺安適,在人際互動時也感覺自在,因為對自己的理解和肯定,在人生目的地追尋上也有更多堅定和勇氣。
最後,很感謝這本書的出版有非常多的人幫忙,很感謝一路以來參與課程和講座的學員,也很感謝我的個案們帶給我靈感也帶給我成長,不斷激發我學習和反思,如何用更精簡、白話與深刻的文字幫助到他們,以及如何透過故事讓更多人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有機會被療癒與獲得成長。同時,很感謝工作室的夥伴林俐,在忙碌的階段幫忙處理很多業務;感謝遠流出版社的用心,編輯智妮、行銷凱鈞,還有總編輯若蘭,讓我們共同創造出這本著作,謝謝你們!
大多數的我們都生來孤單,而在這世上卻要學著合群,也要學會獨立。然而,我們自出生的那一刻與母體分離後,就需要感覺身心上的安全,也需要父母照顧得夠好,讓我們存活下來。但安全感卻不是在身體和物質層面的安全,就能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安頓。我們越是成長越發現,以為長大後可以做很多事情會有安全感,以為有錢後有安全感,以為找到另一半會有安全感,總以為「擁有」什麼就會滿足,卻發現「擁有」之後,我們可能開始害怕失去;或者擁有一段時間後,欲望的標準提高而渴望擁有更多,而落入了心靈匱乏與不安的狀態。
當我們沒有伴侶時會說...
目錄
前言
Lesson 1/學會跟自己作伴
‧ 安全感是一輩子的練習
‧ 渴望他人陪伴的人們
‧ 缺乏安全感的情感魔咒
‧ 內在大人與內在小孩的安全感對話
Lesson 2/內在小孩的樣貌
‧ 憤怒的內在小孩/1
‧ 憤怒的內在小孩/2
‧ 羞愧的內在小孩
‧ 無助的內在小孩
Lesson 3/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 在排擠中找回內在力量
‧ 療癒自己也療癒心中的父母
‧ 四件事,帶你走回家的路
Lesson 4/從頭找回安全感
‧ 疼愛與理解的經驗
‧ 生命事件的回顧
‧ 重要事件的解讀
‧ 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
Lesson 5/安全感的自我練習
‧ 視覺化內在大人
‧ 管理內在大人
‧ 轉化內在大人
‧ 成為自己穩固的後盾
前言
Lesson 1/學會跟自己作伴
‧ 安全感是一輩子的練習
‧ 渴望他人陪伴的人們
‧ 缺乏安全感的情感魔咒
‧ 內在大人與內在小孩的安全感對話
Lesson 2/內在小孩的樣貌
‧ 憤怒的內在小孩/1
‧ 憤怒的內在小孩/2
‧ 羞愧的內在小孩
‧ 無助的內在小孩
Lesson 3/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 在排擠中找回內在力量
‧ 療癒自己也療癒心中的父母
‧ 四件事,帶你走回家的路
Lesson 4/從頭找回安全感
‧ 疼愛與理解的經驗
‧ 生命事件的回顧
‧ 重要事件的解讀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