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有人準備下山了,都以為他半途而廢,
其實是我們本來就從不同的地方出發,走在不同的山徑上。」 廢鬱詩人李豪,直面人生的剖心之作
厭世,有礙健康?抑或是放棄掙扎的自嘲解藥?
在眾人眼中,
他寫詩,他攝影,他穿品味,
他為失戀者抄寫,成為孤獨者的停泊。
但其實他的生命也有黑暗,更曾困惑,
那些難以通透的挫敗,甚至是攸關生存的危機,
告別青春之後,這一次,他寫下你我都曾掩藏的成長痛,
疼痛讓人厭世,但或許,這也是求生方式的一種……
●曾經想成為最出眾的人,一場青春求生記
過去的李豪,善於描寫不安、蒼白的年輕群像,以流行的記號與暗語陪伴無數受傷心靈。在網路社群傳抄的熱潮下,成為新一代愛情觀的詮釋者。
後來我們才明白,書寫背後往往源於成長期的敏感與徬徨。這一次,李豪寫的不再是她與他的情詩,在螢幕比夜還要黑暗的晚上,他直面人生,回頭檢視最初的方向,透過叩問與反思,回應年少的個人期許: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給厭世者的求生指南,從「成長痛」出發
書中觸碰少年結群、離家獨立、追夢、失眠、標籤化、習得性無助等成長痛史,是自己,亦是時代青年的共感話題。
李豪再次拓展書寫體裁,以長篇散文的形式緩緩訴說邊緣、夢碎等生命經歷。在他的筆下,厭世,不過是一種求生的方式。以文字撐出寬闊空間,走過幽谷的人想的是──讓遍體鱗傷、無處安放的靈魂,能夠暫時靠攏於此地;我們也得以看見,那暗夜裡的星星。
「有人說睡眠就像是一場小死亡,
那麼睡不著的你說不定是本能渴望要好好活下去。
如何對抗這漫長的空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說法,
即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豪
作者簡介:
李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和表演藝術學程畢業,當兵抽到外島的外島,念了兩個學士學位,出社會從事四份工作完全無關,其中兩間前公司收了,一間賣掉,2015年失戀,單身至今。
著作
2018 詩集《自討苦吃的人》
2019 詩集《瘦骨嶙峋的愛》
2020文集《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2020文集《厭世者求生指南》
Facebook|李豪,說故事的人。
Instagram|@lh_storyteller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名人推薦: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章節試閱
萬物皆有裂縫
「有時候,我只是聽見他開口叫我媽媽,就覺得很捨不得,很感動。」
也許,意義就在那樣的時刻存在。
他坐在輪椅上,頭斜靠著,我試著注視他的雙眼,對他微笑了一下,像投了石子卻遲遲沒有回音。當年的我,並不知道那谷能有多深。
正在參訪特殊教育學校,若不是因為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大概我此生也不會有機會踏入這裡。該班級的學生不多,因為收的是重度障礙和多重障礙的孩童,在此學習最基礎的溝通與自理能力。我,一個剛上大學的青澀男孩,每天苦惱最多的是沒錢、想談戀愛,還有午餐吃什麼這些瑣事,成長經歷裡還從來沒有見識過任何一個活著如此困難的人。
我就看著文風不動的他,開始思考起人活著的意義。
如今想起來,那樣的凝視多半帶著憐憫與好奇,別責怪我,我那時太年輕,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依然是以我為中心向前展開的。我就是觀察,並且計算眼前這些經歷在生命中呈現什麼意義,最後組合成認知和價值判斷。
當然我現在明白,誰都不該隨意就把他者的人生當作勵志的題材,或是滿足自己同情、知足或幸運的投射。畢竟,眼前的可是活生生的人,他克服社會生活的不便,超越身心理的困境確實是項不容易的成就,但不應該,也沒有必要揹負著我或者誰這些外人的期待。
不知道他是否也有看著我,我試想著他這輩子大概做不了什麼,也無法理解這個宇宙運行的規則,但這樣的人生就不值得活嗎?
我被自己拋出的這一個大問號勾住,往後幾年不斷地搖搖晃晃。
*
參訪時間即將結束,我們一行人穿著亮橘色、過分陽光的系服,穿過迴旋往下的無障礙步道,雖然只是幾樓的差距,但為了減緩坡度,每一層都走得特別漫長,直到我們終於步行出建築物外,盛夏的白晝耀得刺眼。
這趟經歷其實與現時相隔已久,若要回想細節難免有些吃力,唯獨這幾個畫面是少數清晰烙印在記憶裡的,之所以深刻,或許自我感覺它留下了什麼隱喻吧?
當時十八歲,未來大好前程的青年,一切都有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雖然放棄過,也曾被放棄,可是因為青春,是愛是恨下筆都太重,以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竭力去成為一個更出眾的人,讓所有曾忽視、錯過的都感到後悔。我是被社會達爾文主義那套叢林法則所餵養的信徒。
可是也因為青春,所以愚蠢,先不論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對錯,光在出人頭地這條路上,自己就跌了個大跤。高中畢業沒考好,志願落在為了填補空白隨意填寫的科系上,「特殊教育是什麼?啊!啟智班老師⋯⋯」收到放榜單的當下,那股傲氣瞬時籠罩在百里霧中,心裡一沉,只覺自己似乎正在失去,卻也說不出個確切,可能是從前一再幻想的那個頭角崢嶸的夢。
但也是這股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的傲氣不允許我再次重考,我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只是眼前有路就先走完。表面上仍舊不肯認輸,心裡倒也明白這是人生的一大失敗。過去當然也遭遇過不少挫折,卻沒有以為末日將至,而十八歲正是一個轉入大人的過程,遂誤以為念大學這件事是決定未來人生的重大關卡,說來諷刺,過去那個信仰強者生存的優越者,卻投身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去學習如何面對不夠完美的人。
真正進入「特殊教育」這個學術領域,才明白這個世界是如此之大,以往那些直覺的刻板印象都在透露自己的狹隘無知。原來不是只有智能,還有視力、聽力、肢體、情緒、學習、專注力、社會互動等等能力的缺乏或不足,以致於在適應社會上出現障礙的人,皆是特殊教育服務的對象,除此之外,資賦優異也是其中一環,也需要量身訂製適合他們需求的教材。
「愛心與耐心是不足以支持特教學生與老師的,我們需要的是專業與經驗,」課堂上,教授這樣說著,「有些與其說他們是病患,不如說是與眾不同特別的人,比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生在古早狩獵時期,說不定就是優秀的勞動力來源,只不過來到當代社會,他們無法順利適應,或說不符合我們的文化期待,這種因社會所產生的障礙就是不公平的。」
儘管不時仍會有種飄忽的感覺,「我不屬於這裡,卻也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可是每一天都在打開自己的視野,拓展認知經驗的滿足感,漸漸也讓我隨遇則安。在特教系,每一年夏天都會和一些基金會合作舉辦營隊,很多特殊的孩子年年都會參與,不僅是學習融入社群,也是讓家長能有個喘息的假期,但如果下一屆某幾位孩子不再出現,我們大概也心照不宣,生老病死,原來最難的竟是老字。只是,每一次看見唐寶寶(唐氏症孩童的俗稱)總是笑得那麼快樂,相較之下,我是那麼茫然。
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選錯方向還一直前進的失敗者,我不知道後面有什麼在等著我,也無法不去想像那未行之路上,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我是否成功做著自己喜愛的事,然而我也無法後退,就只能這樣如臨深淵地走到對岸。生活中隱隱仍有缺憾,說不出來的。
或許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平凡此生,就不被愛了。
有一門課需要貼身去理解個案,某次,我們面對是一個肯納症(自閉症的正名)的小男生,他的特徵包含缺乏溝通技巧、沉默寡言、無法直視他人、難以解讀對話的含義、厭惡肢體碰觸等等,簡單說,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第一次與男孩的母親面談,打完招呼沒多久,她立即就聲淚俱下:「老師,怎麼會這樣呢?他出生時一切都還算正常,我們本來想說只是個性比較靜,到兩歲時我們開始覺得有些奇怪,怎麼叫他都不理。後來,看了醫生說我的孩子是自閉症,醫生跟我們說了成因、行為表現等等,可是沒人來告訴我為什麼會是我們?」稚嫩的我們絲毫沒有準備,就要接住一個大人的心。
老實說,我們真的也不知道,領導型的組員試著用一些精神口號安撫家長,其他人如我大半是沉默、不知所措。突然我想起某位教授曾說過的,家長們時常會顯得恐慌、悲傷,甚至無法理喻,但我們要用心存感謝的心去看待,因為他們代替我們承受了這些症狀在一般人之中的機率。想著想著,遂也感到人生有太多是被運氣所決定的,當然這些話並不適合在那個場合說出口。
「可是,我們又能怎麼辦呢?總不能就這樣拋家棄子吧?即使他沒有辦法愛我,我們也不會放棄他,我們還是會盡全力地去愛他,」男孩的媽媽說,「有時候,我只是聽見他開口叫我媽媽,就覺得很捨不得,很感動。」
時至今日,我還是能夠清楚地回想起她說這句話時的神情與語氣,不只是因為母性的可貴,更帶有一點對男孩投以羨慕之情,理性上知道這不應該,而且他們將會過著比一般人辛苦的生活--一個去愛卻收不到回報,另一個想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可是即便如此,我想只要抓住那些平凡微小的片段,它就能在心中燃起火苗。
也許,意義就在那樣的時刻存在。
成年之後,我的認知與經驗也終於從自己這一個點,到被打開了許多不同的窗,看見不同人、不同家庭的故事。我依然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更好不再是指生活不虞匱乏,或擁有更傑出的交換條件,而是成為一個更有同理心的人。我和所有的人都一樣,都在一個不斷想要取得認同的階段,正因為經歷過失敗,所以更懂得自己;正因為明白了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所以更懂得沒有人是孤獨一人。
畢業後,我還是沒有選擇走上教職這條路。當完兵,出了社會,在幾份工作中浮浮沉沉,屢屢挫敗。直到現在,許多問題我仍舊沒有答案,偶爾看見自己的同學十之八九都安安穩穩地從事教育工作,為他們驕傲的同時,倒不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懊悔。這在校四年的光陰,也不覺得浪費時間。
我想我已經學到最重要的了。
[厭世者求生指南]
如果你正處於一片迷霧之中,此刻遭遇了生存意義的危機,以為前方沒有路可行,回頭沒有人在等,請不要為孤獨而悲傷,好好地與自己對話,要有耐心,因為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透進來的契機。
*標題引用自加拿大創作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歌曲〈Anthem〉,其歌詞寫道:「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萬物皆有裂縫
「有時候,我只是聽見他開口叫我媽媽,就覺得很捨不得,很感動。」
也許,意義就在那樣的時刻存在。
他坐在輪椅上,頭斜靠著,我試著注視他的雙眼,對他微笑了一下,像投了石子卻遲遲沒有回音。當年的我,並不知道那谷能有多深。
正在參訪特殊教育學校,若不是因為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大概我此生也不會有機會踏入這裡。該班級的學生不多,因為收的是重度障礙和多重障礙的孩童,在此學習最基礎的溝通與自理能力。我,一個剛上大學的青澀男孩,每天苦惱最多的是沒錢、想談戀愛,還有午餐吃什麼這些瑣事,成長經歷裡還從來...
推薦序
推薦文
在亂世感襲來之際(凌性傑/作家)
一直很喜歡李豪的詩,因為其中有無比真誠的覺知體驗。那些看似憂傷絕望的句子裡,有著晶瑩剔透的微光,帶來一絲絲溫暖。
讀了《厭世者求生指南》才知道,詩人最好的自處方式,無非弄清楚這些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存在主義總愛說,人被造物者拋擲於這個世界,其中的生滅何其憂傷。對此,李豪有一層積極的翻轉詮釋:「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總是懷疑一切正確性的人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代表我們毫無包袱,必須依靠自己判斷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厭世者」這枚標籤僅僅是標籤而已,自己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該怎麼生存也向來是自己說了算。「求生指南」或許才是李豪最珍貴的心事,也正是這本書閃閃發亮的地方。成長的艱難、家庭的變故、愛情的幻滅、職場的困頓……這些生而為人必須承受的境遇,李豪不避諱也不遮掩,一邊勾勒問題,一邊分享最私密的解方。
害怕跟自己相處、沒勇氣做自己、總是徬徨歧路的人,尤其適合讀《厭世者求生指南》。世上苦人多,但苦的不只自己一個。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用一念之轉來化解糾結。糾結太多,只會放大痛苦,無益於解決痛苦。
從厭世到追求幸福,正是一念之轉的結果。我很贊同李豪說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和對的人分享自己的美麗與哀愁,分享才能使幸福成真。」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
推薦文
厭世與求生之間的張力裡,藏著什麼?(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某段時期,我在演講結束時,都會請觀眾填寫一份不具名問卷。上頭問著,你心中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整年下來,上百份回應包含和家人在一起、吃大餐、放長假等,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答案,都有人提過。
後來,我把這些答案拿去做「文字雲」分析後,結果跑出了大大的三個字:做自己。(按:文字雲分析後,出現的最大字,是指被最多人提到的字)
顯然對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是最快樂的事。只是,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容易。各種社會束縛與框架限制,我們都不陌生。但當中我覺得最難的關鍵,其實源自於做自己的起點: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書裡三個讓人屏息地提問:「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裡?」其實這些問題,正隱約地呼應著那最難的關鍵。容我再問你一次: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而本書正是作者李豪在不斷探問自己這些命題時,目前的暫時性答案。
本書談「厭世」,也談「求生」。困在這二元之間,時常弄得我們不太舒服。但或許,在這看似對立的張力之中,很可能藏著許多線索,將告訴我們剛剛那些命題的可能答案。
讀過本書,或許未必能立刻不厭世。但你會發現,原來在做自己、探究生命意義的路上,必然有痛苦的成分,每個人都一樣;而這苦,時常會以厭世的狀態包裹著。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似乎決定了我們能否跳脫厭世,甚至善用厭世,來回答某些生命裡重要的提問。
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推薦文
在亂世感襲來之際(凌性傑/作家)
一直很喜歡李豪的詩,因為其中有無比真誠的覺知體驗。那些看似憂傷絕望的句子裡,有著晶瑩剔透的微光,帶來一絲絲溫暖。
讀了《厭世者求生指南》才知道,詩人最好的自處方式,無非弄清楚這些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存在主義總愛說,人被造物者拋擲於這個世界,其中的生滅何其憂傷。對此,李豪有一層積極的翻轉詮釋:「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總是懷疑一切正確性的人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代表我們毫無包袱,必須依靠自己判斷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厭世者...
作者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不知道有過多少個相似的時刻,靠在頂樓圍牆邊,居高臨下看整座城市沉睡的樣子,夜色將我隱去,彷彿我是這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我也沒有人能夠注視,不只是空間上的寂靜,連聲音也是,一切彷彿都在這個時刻凝結,除了辛勤的交通號誌,還在為沒有人通行的路口變換燈號。
雖然紅燈綠燈在此刻看似毫無作用,倒卻提醒了我時間是流動的,意義就發生在這個它不知道的小角落裡。其實我也不是失眠,不想入睡的成分居多,那種倔,彷彿在抵抗著心裡似乎還有個缺沒被滿足,如果現在就寢,那一天就真的過完了,而我又浪費了。
理性上都明白再耗下去也不會有結果,不如早睡早起,好好規劃善用自己的時間,但在我的歷史裡卻還是一再重蹈覆轍,若是痛苦的根源沒有止息,再多正向的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始終沒有想通的,自己為什麼又過了這一天,而明天又有什麼值得過的?
沒有不知足,也並非經歷什麼一蹶不振的挫折,更沒有遭遇任何無法挽回的劫難,只不過生活裡總會走過幾個坎、吃過一些苦,可是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對自己所知甚少,為何光是活在這世上就費盡力氣了,也許那些痛苦的根源就連本人也沒有覺察。
做人不難,難的是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活著不難,難的是說服自己這樣也算活著。說不定厭世者沒有不喜歡這個世界,只是因為太努力了,努力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夠變好。
一個幽靈,一個虛無主義的幽靈,在黑夜遊蕩。
十四歲時面臨人生第一個升學關卡,年少的我初次面對如此緊繃的壓力,彷彿反覆訓誡著失敗的代價,每每想起過完這關還有下一關,讀書考試升學後又是讀書考試升學,遂開始對人生提出了第一個質疑,我們都是否必須得照著寫定的劇本走?當時寫了一首青澀的新詩,把生命比擬成列車,我們都在一趟明知會有終點卻不知何時抵達的旅程上,卻定然得轉乘一班又一班的車次,再與片刻的緣分失之交臂。
旅途尚未結束,早已經下了車,當初那個少年應該從未想過,比起不斷轉乘的過程,離站後面對茫無涯際的前方,那才是人生裡最令人惘然的風景。
從那時對自我存在的詰問,之後又過了雙倍的生命,至今依然恍惚、依然疏離,時時還是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倒也不是從此消極面對,我試著從許多書中找尋答案,想以他山之石在一片漆黑中點燃火花,結果發現人生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但說的是一種類似使命或來世的客觀意義。
有信仰的人或許會反對這樣的結論,對我來說卻倒像放下了一塊大石,一趟旅途如果抵達終點並非終極的目標,那麼最重要的就落在過程。這個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在學者們的解讀中,我最認同的是蘇格蘭哲學家麥金泰爾的敘事歷史論,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敘事者,他只說自己的故事,所以他的問題應該轉向在這個故事裡到底要傳達什麼?
如同法國作家馬爾羅所說:「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唯有去釐清整體脈絡才能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必然要先確認自己是誰;想要探問自己該往哪裡去,必然就得知悉自己從何而來。
年方逾三十,還未達不惑,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歲數,想說自己老,又有太多人情世故仍尚未熟諳,但說自己年輕,卻已不再像過去橫衝直撞、愛恨分明。處在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期,或許恰好是這漫長人生的測量點,我要站在標的上,回頭檢視最初的自己,再轉身望向最終的方向。
「所以,你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了嗎?」
一些人在手機的另一邊向我這樣請益,或者該說求救。往往在這句疑問之後,他們便開始拋出自己沉甸甸的人生經歷,在無月無晴的晚上,螢幕裡有時顯得比這夜還要黑暗。我曾經嘗試一一接住這些問句,甚至把自己的心神都拉扯進去,後來仍舊發現諸如此類的事只是一再輪迴,可能他們不過是希望有個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故事,投射一些同情;又可能要如看一部電影般地去徹底讀懂他人的人生,任誰都無能為力,就像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能過,不是另一個人可以救援。
當然也遇過不少人對我說著:「謝謝你的詩和文章,在我最低落時拉了我一把。」我接受這樣的好意,卻不免感到困惑,總是只能誠實回應:「我並沒有為你做了什麼,老實說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你真要感謝,是要謝謝你自己,因為是你自己選擇了做些什麼,是你救了你自己。」
我知道痛苦不能比擬,但處在社會相對優勢位置的我,故事應該算是輕盈了一些,儘管如此,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在這求生的過程中,雖然是幸運才能夠倖存,也許一念之差就墜入寂靜了,但必然是對生命的真理還有一絲期望。
這本書是我試著從眾多的經驗或知識中整理自己的人生,或者記錄著某些思維轉變的過程。也許不一定有他人什麼幫助,但對我來說,能夠寫下來就是一種幸運了。
交通號誌不知道換了多少次的紅燈,說不定會像深夜路口的那一個,總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產生了意義。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不知道有過多少個相似的時刻,靠在頂樓圍牆邊,居高臨下看整座城市沉睡的樣子,夜色將我隱去,彷彿我是這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我也沒有人能夠注視,不只是空間上的寂靜,連聲音也是,一切彷彿都在這個時刻凝結,除了辛勤的交通號誌,還在為沒有人通行的路口變換燈號。
雖然紅燈綠燈在此刻看似毫無作用,倒卻提醒了我時間是流動的,意義就發生在這個它不知道的小角落裡。其實我也不是失眠,不想入睡的成分居多,那種倔,彷彿在抵抗著心裡似乎還有個缺沒被滿足,如果現在就寢,那一天就真的過...
目錄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第一信條 成為更好的人
萬物皆有裂縫
死不了也睡不著
誰能給我孤獨的門窗
不完美的完美
我是三重之子
愛本身即是原因,也是答案
曾經我想要成為最出眾的人
第二信條 追求快樂的人
每一天都要快樂
別帶著悔恨回頭看
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不願失去的,反而使我們失去更多
頭銜的戰爭
追太陽的人
推石頭的人
第三信條 說故事的人
活著就是活著
應作如是觀
真實的你正慢慢消融不見
旅行的意義
合作、反抗、分享
光透進來的契機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第一信條 成為更好的人
萬物皆有裂縫
死不了也睡不著
誰能給我孤獨的門窗
不完美的完美
我是三重之子
愛本身即是原因,也是答案
曾經我想要成為最出眾的人
第二信條 追求快樂的人
每一天都要快樂
別帶著悔恨回頭看
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不願失去的,反而使我們失去更多
頭銜的戰爭
追太陽的人
推石頭的人
第三信條 說故事的人
活著就是活著
應作如是觀
真實的你正慢慢消融不見
旅行的意義
合作、反抗、分享
光透進來的契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