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最適合當媽媽的地方!(2013國際評比)
開放、自然、創意、尊重,每個孩子都值得最好的!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史英
作家 朱天衣
作家 李偉文
暢銷親子書作家 彭菊仙
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 張純淑
通泉草幼兒園資深教師 謝幸蓉
一致推薦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在芬蘭育兒讓我逐漸學習到,教養可以很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既是外在的大自然,也是內在的自然,那是一種「回到本質」的狀態。回到本質與自然天性,從觀察、了解孩子開始,也許,就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
教養可以很自然,因為只要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將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與孩子身上,也更能尊重彼此時,孩子就得以自然地做自己。」
移居芬蘭後,以分享北歐生活及創意設計而榮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生活品味類嚴選優格,並出版相關芬蘭設計及生活暢銷書的作家凃翠珊,這回,當媽媽了!曾任職芬蘭教育文化組織及芬蘭小學實習老師的翠珊,從懷孕產檢、生產、全職育兒、到小孩上幼稚園,深刻感受到芬蘭不只是自然美景宜人居,芬蘭人更用心在育兒環境的每一個大小細節上!而在孩子唸了以人智學為宗的華德福體系幼兒園後,更讓作者體認到打造一個開放、安心且兼具啟發性的教育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在這裡成長的孩子,還能同時接受到藝術與自然的五感體驗!
芬蘭式教養,教會父母的事~
.在芬蘭待產讓人學到:育兒是從照顧、教育父母開始,父母只要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好好經營夫妻關係,就是育兒最好的後盾。
.自然、尊重、放慢腳步的育兒。
.華德福幼兒園教人尊重孩子自然天性,也讓家長體驗孩子生活、舉辦慶典與畢業典禮的方式,都帶來文化震撼與啟思。
.芬蘭人提供孩子充滿美感的環境,同時放手讓孩子自由創造,志工也不斷示範為社會付出的精神。
.政府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芬蘭人重視兒童權益的價值觀(例如將最好的圖書館空間留給兒童),讓育兒更愉快,也讓人感動。
.從最受芬蘭人喜愛的音樂遊戲課中觀察體會,學習尊重孩子,並鼓勵家長多對孩子唱歌念謠。
.幼兒音樂教育,打破父母的思考侷限(搖滾饒舌也可以是兒童音樂)、創意的音樂實踐(交響樂團演奏給幼兒聽、免費古典音樂會),民間也努力「給孩子最好的聲音」。
.特別收錄【芬蘭育兒趣】小故事,從生活點滴中體會不同的育兒價值觀。
作者簡介:
凃翠珊
筆名北歐四季,曾任職芬蘭教育文化組織,現為自由撰稿人,常為媒體撰寫芬蘭創意、人文、生活,著有《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北歐四季透明筆記》兩書,《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並曾獲選為中時開卷年度美好生活書。
成為媽媽之後,開始記錄在芬蘭的育兒生活,並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網站上。如今最愛跟孩子一起走進自然,採擷認識野莓野菇野草入食,並期許自己的生活,也能越來越自然簡單。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
北歐四季:http://www.facebook.com/shaninordic
Pure Finland - 嘗一口芬蘭:http://www.facebook.com/purefinland
章節試閱
★給「害羞」的孩子,多一點時間
阿雷在一歲半到兩歲多之間時,音樂遊戲課上有個名叫愛瑪的小女孩,比他大七個月,非常地害羞退縮,幾乎從來沒有與任何孩子、或媽媽之外的成人有過互動,總是很容易驚聲啼哭。大部分的時候,她的媽媽必須把她抱在懷裡,牽著她的手,做許多同年紀孩子,早已可以獨立做的事。
幾個月後,我發現她開始有些進步了,至少不再啼哭,雖然仍常面無表情地坐在旁邊看著別的孩子,但她多了一份平靜。她的小小改變,我們都注意到了,有一天上課時,老師對她的母親說:「她進步了喔,現在她開始能用眼神直視對方。」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看到這小女孩一點一滴的進步,我也為她高興。因為我的孩子,在寶寶期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開始,他也常在音樂遊戲課時哭泣。天性似乎比較慢熟的他,對於新的人事物,總是需要多一點時間,慢慢觀察靠近。
當他還是九個月的小寶寶時,我帶他參加音樂遊戲課,有一陣子,他總在進教室之前哭著不肯進去,我猜是因為看到教室中很多其他的小朋友而有些害怕,常得等到音樂聲響起時,他才會被音樂吸引而願意進入。
慢慢的,到了兩歲左右,他不但不退縮,還常是團體中比較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孩子。
音樂遊戲課中,老師三不五時會鼓勵大家手牽手繞圈圈,不過,老師從來不會勉強孩子做不想做的事,如果孩子只願意遠遠地看,或只願意牽媽媽的手,也完全沒問題!
而我家阿雷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敢去牽另一個小女孩的手,當老師邀請孩子們一起學大象走路時,他第一個響應,要彈鋼琴時更是一馬當先,他甚至會在穿好外衣後主動伸出手,因為好奇而觸摸另一個孩子的外衣,很顯然的,他開始對別的孩子產生興趣。
我的孩子,彷彿逐漸脫離團體中「最害羞」的角色,變成一個活躍的孩子,我甚至常聽到另一個媽媽對他那看似「更害羞」的兒子說,「你看阿雷怎麼做,你可以跟著一起做啊!」在音樂遊戲課那一兩年的過程中,我看著他逐漸長大,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快樂孩子。
我無法說明他是怎麼做到的,因為我什麼也沒做,就只是一路陪伴他,多給他一點時間而已,當他害羞時,不去勉強他,而去同理他,接受他。
僅管他在熟悉的音樂遊戲課場合中,逐漸如魚得水,他的慢熟本性,仍然需要家長的理解與體會。一換到全新的環境,面對全新的人事物,他的本性又會冒出來,需要多一些時間來慢慢「增溫」。
接受孩子,不「評斷」孩子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不確定西方的社會如何,但在亞洲社會,我自己的經驗是,小孩越活潑外向,越容易得到大人的讚賞,相反的,天性比較害羞慢熟的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比較容易被忽略,或是被大人提醒:「要活潑一點才好喔!」「要多帶出去跟別人相處,才會比較外向喔!」
我也開始注意到,在我們的文化裡,似乎更常在言詞中不經意的為孩子們「下定義」。曾有初次見面不到兩分鐘的人,對我說:「你這孩子好像很文靜」,或是看到孩子依偎在媽媽身邊、還不肯加入群體時,說:「他怎麼這麼害羞!」
其實,人的個性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無論是成人或是孩子,都會在不同的狀況下有不同的反應,我覺得,大人們彼此在交談的時候,應該盡可能不要直接「定義」或「評斷」孩子,尤其是對根本還認識不到兩分鐘的孩子,哪怕只是隨口說說而已,敏感的孩子卻可能無意間記在腦海裡,並影響他們對自我的看法。
事實上,我自己也曾不小心在孩子面前,對朋友解釋:「他比較害羞慢熟。」有一回,一個心靈相通的好朋友聽到了,就委婉的私下提醒我:「妳不要這麼說喔,孩子聽得懂的,妳如果要說,可以說他『今天正好』比較害羞。這樣他才不會內化,覺得自己一定是一個害羞的人。」
我感謝她的提醒,也真心欣賞她的智慧和對孩子的體貼入微。
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
其實,害羞作為天性,不見得不好,這個世界原本就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每種個性都有它的優點值得欣賞,但我不希望大人們無心的評論,會讓已經聽得懂的孩子,不小心的為自己下定義,而這樣的定義,卻又不見得呈現真正的樣貌。
我於是想起音樂遊戲課上那個小女孩愛瑪,沒有人強迫她一定要做什麼,沒有人要求她要跟別的孩子一樣融入,也沒有人直接在孩子的面前對她的母親說:「妳女兒很害羞喔。」
從老師、到愛瑪的媽媽與同儕的媽媽,都只是如實地接受她本來的樣子。不評論也不妄下推斷。她於是可以坐在旁邊,安心地用自己的速度慢慢融入,慢慢適應,於是她一點一滴的進步著。
這樣的經驗,讓我看見什麼叫尊重。那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真誠地試著了解他,接納他原本的樣子,並耐心陪伴他長大,如此而已。
★關於愛、安全感、與分離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週,我因為陪伴而有機會從旁觀察華德福的理念和作法,看他們如何安排孩子的作息與規律也讓我有些體悟。這個過程,收穫滿滿。
安全感,來自內心對愛的完全信賴
每當我們帶孩子去幼兒園,把他交給主要的照護者蓋亞老師後,就可以安心離開,知道他不會想念我們。
看到孩子認定「一位成人」,因為「她」而有安全感、不用依賴爸媽,有任何問題都跑去找「她」,而不是找「媽媽」時,我覺得很安心。
因為這表示,他不需要「媽媽的存在」才有安全感,他也可以信賴別人,這反映的是他內在的安全感,而我對於媽媽這個角色完全被忽略,不但不覺得失落,反而比他還開心。
因為他讓我看見,他可以獨立!
送他去幼兒園,我自己也適應得很好,一開始就堅定地做他的後盾,但絕對不干擾他的獨立前行,於是他可以放心去信賴另一個成人或是更多的成人,不用擔心媽媽的愛會減少一分。
這正是我想要的親子關係,相愛而彼此獨立著,短暫分離時不用想念,相聚時仍然可以深深擁抱。這大概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最讓我欣喜而感覺幸福的事情。
我跟老師說:「他比較容易信任大人,跟小孩玩好像需要多一點時間熟悉,比較慢熟。」老師說:「這很正常啊!他過去兩年多一直在家裡由大人照顧,這是自然的喔!」
的確,小小孩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時,需要親密的大人相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無論那個大人是自己的爸媽,還是新認識又願意信賴的老師。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害羞,也不是不想融入群體,只是依照他的個性、年紀、與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反應和時程罷了。我看到另一個四歲多的孩子,早已上過一年的幼兒園,轉學來這裡的頭幾天,也是拉著媽媽的手,不太敢跑遠去跟其他孩子玩。
當我說「阿雷似乎有一點害羞」時,老師總是回答我:「這年紀的孩子都是這樣的,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幾乎每個孩子都需要適應。」對這些看慣各種小孩的老師們來說,孩子對新環境和新的人需要時間適應,似乎只是這個年紀自然的心理發展與行為表現。
孩子確實各有天性,要能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觀察,而不是只站在成人的角度評論,真的是我們要學的功課呢。
誰的分離焦慮?
通常提到上幼兒園,人們想的都是「孩子如何適應」。然而我發現,園裡的老師們也很關心「家長如何適應」。
一位家長就說:「為了是否讓她上幼兒園,我掙扎了好久,畢竟誰能照顧她,像我照顧得一樣好呢!」我們聽了都笑了。我雖然沒有同樣的緊張感,但有一陣子也曾忍不住想,他在家裡應該會被照顧得最好吧?!因為我最了解他,而且我是「一對一」地照顧他。
然而,從我決心放下不捨、送他上幼兒園的那一刻起,我就清楚自己該怎麼做了。在現場遠距離看了兩天,看到老師們有能力迅速安撫,他也適應愉快,於是我放心把孩子留在那裡。
既然放了心,就沒有焦慮。
老師們一再強調,「焦慮的」通常是家長,不是孩子,「有時孩子還會擔心,家長沒有他們在身邊會不會不適應呢!」照顧孩子的空檔,老師常三不五時過來拍拍家長的肩:「還好嗎?」然後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微笑。
孩子小時候,看不見媽媽就會驚慌,於是我們有了「分離焦慮」這個詞,來形容那個階段的狀態。孩子漸長我才慢慢體會,「分離焦慮」,也許其實是父母心中一輩子的重量,無論孩子身在何方,即使不焦慮,心也總會掛著,孩子總會奔向父母無法完全觸及的世界翱翔,從來都是父母想念孩子的多啊,看來,幼兒園老師們對「爸媽狀況」的關心,其實也暗示了接下來的這一段成長路。
★城市藝術之夜,孩子教會我的事
每年八月中,赫爾辛基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藝術之夜,我通常會提早搜尋活動資訊安排行程,四處參加我心目中的精華活動。
有了孩子後,不能再以「上山下海」的衝勁,在有限的時間內東奔西跑,必須顧及孩子的興趣與喜好,尋找適合帶孩子參加的活動,於是,城市的藝術之夜,不再只是我的體驗,而成為「我們共同的一夜」。
兩歲多的孩子,不再是任由媽媽「擺佈」的小嬰兒,已有相當強的意志力,第一次帶他一同前往,對於我們母子倆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我其實充滿了期待。
藝術的體驗,自是在意料之中,沒料到的是,這一夜,孩子竟不知不覺地教了我好多功課,而媽媽的缺點,也在孩子面前無所遁形。
也許,我該學著「陪他等待」?
我們的第一個行程,是到赫爾辛基的南部海邊,探訪一個現場製造樂器的活動。到了現場,只見草地上展示著許多自製樂器,三四張長桌上擺滿各種工具,每一張長桌邊都有一兩位民眾正專心製作樂器。我帶著阿雷在桌邊晃了一圈,他頗有興致的指著桌上的穿孔機,問我那是什麼,同時說:「我也想試試看!」於是,我們在一旁的長椅上坐了下來,排隊等待。
我很快地就發現,這樣的等待遙遙無期。
我們坐了十分鐘,每一個作樂器的人都仍在製作中。坐在長椅上排隊的人也完全沒有移動,活動簡介上說,每一個樂器的製作時間,從十分鐘到兩小時不等。我看了一下錶,快四點了,我們和朋友約好五點一起去參加樂高工作坊,四點還有個設計花園的活動即將展開,我開始想放棄這個活動了。
我轉頭問阿雷:「排隊排好長喔,我們不等了,走了好嗎?」他搖搖頭,「不要。」「但是,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們耶?可能要等很久很久喔,你要等嗎?」「要!我要試試看那個東西(他指的是穿孔機)。」
其實,哪怕真的排隊輪到我們,以他的年紀,恐怕大部分還是我做,然而,我打從心底訝異他的堅持與耐心。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就這樣坐在我身邊,看著前面的長桌與人們,告訴我他願意等待。
我該這樣等下去嗎?此時天色開始微變,一片烏雲飄到頭上,方才還炙熱的太陽天,瞬間就涼了起來。
又過了十分鐘,長椅上跟我們一起排隊等待的人群,還是沒有任何移動,我看了看阿雷,決定還是帶他走。我沒帶傘,怕會下雨,我們也還有別的活動要參加,為了做一個他其實能參與的部分並不多的樂器,在那裡等上一兩小時,實在不是個好主意。
於是我告訴他,「媽媽知道你願意等,但是,要再等一兩個小時才輪到我們,真的太久了,我們現在走,待會才能跟樂樂哥哥一起玩積木,好不好?」他聽到積木這個關鍵字,心動了,終於願意離開現場。
順利離開時,我的內心卻有著什麼觸動了一下。
我知道,決定離開不無道理,儘管孩子能堅持又有耐心,但真要在原地上坐一兩個小時,我也懷疑他能堅持到最後。然而我卻也忍不住反省,是不是我太沒耐心,一心想著接下去的行程,所以不願意陪孩子再多等一會呢?
也許,我其實可以有另一種做法?
也許,我可以陪著他繼續等,等到他自己決定放棄的那一刻。
至少他可以因此體驗到,等待是怎麼回事,所謂的等很久又是怎麼回事,而不是只由媽媽告訴他:「因為要等太久,所以我們要離開。」
可惜,這樣的思緒,一直到我在電腦前寫下這個過程的此刻才真正釐清,當時只覺得彷彿意會了什麼,卻未真正領悟。
孩子讓我看見,腦海中的「目的性」有多少!
接著我們走到設計博物館的後院,庭院裡四處放滿了盛著花草植物的小盆栽,這裡正舉辦「讓我們一起造花園」工作坊。負責人一看到我們,就拿了可愛的彩色澆花壺來,問阿雷要不要澆花。
喜歡玩水的他,馬上拿起澆花壺澆完一圈又一圈,竟澆了三四十分鐘的花!哪怕褲子鞋子都被那一路滴的水給弄溼了,他一點也不在意,在意的是在旁邊看著的媽媽,就怕他鞋子全溼後不得不回家,就沒辦法繼續接下去的行程了。
好不容易說服他離開,沒想到臨走前,他又發現地上的木板上畫滿彩色的畫,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他拿起刷子大刷特刷,不只刷木板,也把旁邊的葉子刷成藍色。
陪著他在花園裡,看他光是澆花、畫木板,就可以玩上一小時也不厭倦,忍不住讓我思考,也許,對於小小孩來說,需要的只是一片花園,或一片空間,照顧花草、灌溉生命、在木頭與石頭上揮攦創意。只要爸媽也發揮想像力,用新的眼光來看身邊的自然與事物,就會懂得跟小孩一起,用隨手可得的素材來玩遊戲。
儘管看他玩得盡興,我又有所體悟,然而腦子裡仍記掛著待會和朋友有約,要去參加別的活動,加上他開始把顏料抹到衣服和褲子上,我又沒帶換洗衣服或紙巾,只好想辦法催他上推車,中止了他的畫木頭初體驗。
其實,我心裡是有點自責的。我知道,會擔心衣服鞋子髒掉,是因為我的頭腦裡帶著那麼多的「目的性」,會想到「髒掉後不方便接下去的活動」,然而對孩子而言,全部都弄髒又如何呢?省略下一個活動,直接回家又如何呢?也許對他而言,這一夜,就在這個小花園裡畫到盡興,已經足夠。
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不是我在陪他,是他在陪我!在這個我自以為的、以兒童為名的藝術之夜裡。
孩子,最有嘗試的勇氣!
接著,我們與朋友相約在兒童藝術文化中心安娜大樓,這一天,裡裡外外都有很多免費工作坊,有彩繪、手作面具、從廢棄電器用品中創造新東西、也有給三歲以下小孩看的兒童動畫、和織品工作坊。
最後我們在織品工作坊停留,對手工藝超級不在行的我,問老師可否教我做?老師露出「從沒聽過這種問題似的表情」說,你可以自由發揮啊!
當下我才發現,自己對於不擅長的事物,少了點嘗試的勇氣,的確,隨便試試也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別人教呢?
我選了三個彩帶,像綁辮子一樣做了小手環給孩子,阿雷則拿了一團毛線坐在我旁邊亂玩,最後拿起不同尺寸、顏色的勾針,玩起吊毛線的遊戲,相較於我沒什麼創意的編彩帶,他倒是發明了毛線和勾針的新玩法!不會打毛線就用勾的,小孩對材料果然完全沒有成見,沒有既定的玩法,當然也不需要詢問大人、專家、老師怎麼做,就是可以那麼直覺地動手做任何想做的事。
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藝術家。
我不禁問自己,在教導他生活規範、基本禮儀的同時,該如何也盡可能讓他能無拘無束地繼續用這天真的眼睛、不受限的想像力,來探索這每一天都為他打開的新世界呢?
後來,我們沒有再參加任何工作坊,就讓孩子們在庭院的樹叢小迷宮裡,自由奔跑嬉戲。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打從心底感謝這一天。感謝孩子在無須言語的直覺行動中,教了我那麼多事。
感謝孩子,讓我看見我的腦海中有多少的框架、多少的目的性。
感謝孩子,讓我體會到,耐心、等待、活在當下、盡情享受眼前這一刻,忘掉原本的計畫,可以是多珍貴的特質,而我,又多麼常忘記。
我打從心底開始認清,雖然我以帶孩子參加活動為名,來參與藝術之夜,但事實上,是他在陪伴我,一切,仍是由媽媽的意志力在決定。
我從心裡告訴自己,要學著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他在當下的樂趣與專注,不要總為了自己的計畫而打斷他,尤其在那些其實並不是真的需要被打斷的時刻。
也許,帶著孩子參加藝術之夜,只是要讓已經成人的我們,再一次重新體會,生活的藝術是怎麼回事,而我們最好的導師,就是我們的孩子。
★給「害羞」的孩子,多一點時間
阿雷在一歲半到兩歲多之間時,音樂遊戲課上有個名叫愛瑪的小女孩,比他大七個月,非常地害羞退縮,幾乎從來沒有與任何孩子、或媽媽之外的成人有過互動,總是很容易驚聲啼哭。大部分的時候,她的媽媽必須把她抱在懷裡,牽著她的手,做許多同年紀孩子,早已可以獨立做的事。
幾個月後,我發現她開始有些進步了,至少不再啼哭,雖然仍常面無表情地坐在旁邊看著別的孩子,但她多了一份平靜。她的小小改變,我們都注意到了,有一天上課時,老師對她的母親說:「她進步了喔,現在她開始能用眼神直視對方。」...
作者序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這本書,是我從孕育新生命開始,到孩子四歲之間的體會。
我想寫下的,是孩子教會我的事,以及芬蘭這個國家帶給我的生命啟發。
在芬蘭育兒讓我逐漸學習到,教養可以很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既是外在的大自然,也是內在的自然,那是一種「回到本質」的狀態。回到本質與自然天性,從觀察、了解孩子開始,也許,就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
教養可以很自然,因為只要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將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與孩子身上,也更能尊重彼此時,孩子就得以自然的做自己。
也許是因為在芬蘭育兒的生活簡單自然,正好讓我有機會重新體會這樣的「本質」。
也或許是芬蘭的地理環境讓人容易親近自然,因此讓人相信自然最好。
懷孕時我開始體會到,只要能順著身體的自然韻律而行,生產也可以是美好的生命經驗。孩子出生後,大自然成了最好的生活教室,幼兒園裡,順著自然四季與孩子天性的教育不斷感動著我,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美感常來自於自然環境的創意啟發,觀察芬蘭人教養孩子,就是自然地隨著日常生活的節奏而行,音樂遊戲課裡的主題常呼應自然,老師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交響樂團也順著孩子的自然成長時程來安排節目內容。「自然最好」成為內化的價值觀與行為實踐,市面上甚至不常見到五花八門的育兒參考書籍,或許是因為,只要能順著自然的韻律養孩子,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又不同的個體,就不用比較也不用焦慮,教養其實可以是件很自然的事?
然而,看似簡單的道理,常常最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就曾經是個容易焦慮又不懂得順應自然的媽媽。
尤其是當媽的頭一年,我像是患了資訊焦慮症一樣,把家裡變成育兒書籍圖書館,甚至中、英、芬三語都有。我努力地想做「對」做「好」,卻忘了這是件很不自然的事,因為媽媽和孩子一樣都會犯錯,在錯誤中重新學習成長,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於是我才開始學著放下書,學著以生命面對生命的姿態來認識自己與孩子,重新回歸自然,並相信生命的道理其實都在自然裡。
我越來越相信,無論是育兒還是生活,少即是多,簡單自然就好。而教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回到自然的過程。
孩子教我「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雖然這些功課,我學得不夠好,但是孩子比我有耐心,他會一遍又一遍地給媽媽機會,接受媽媽也會犯錯,讓媽媽得以跟他一起成長。教養孩子讓我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並學習做個更能順應自然的人。孩子,原來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育兒的同時,芬蘭這個國度,也不斷帶給我啟發。我親身體會他們如何以尊重為前提、以自然為師,來教育啟發父母與孩子,同時也以行動落實:孩子,值得給他們「最好的」。
這裡的「最好」,指的不是物質上的豐裕,而是心靈的向度,與美感的體驗。
在物質上,芬蘭人會去給孩子買二手用品、二手衣,然而在美感上,他們卻堅持要給孩子最高品質的藝術、與最真實的體驗。給孩子的音樂必須是最好的,因為嬰幼兒的聽力是一生中最敏銳的時期,所以給孩子的樂器,必須發出最真實的聲音。因此,「值得最好」,不是將孩子養在保護重重的象牙塔裡,而是放手讓他們去體驗真實的世界,同時又為他們塑造啟發想像力的環境。
於是,每個人都可以從自然本性出發,相信自己、勇於嘗試,孩子也可以從自然與生活中,自由創造屬於他們的藝術與空間。
我相信,不同的環境與個體,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與自然體會,只要我們都能學著讓生活與育兒更回到自然本質,那麼生命,應該會展現一番不一樣的風景吧。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這本書,是我從孕育新生命開始,到孩子四歲之間的體會。
我想寫下的,是孩子教會我的事,以及芬蘭這個國家帶給我的生命啟發。
在芬蘭育兒讓我逐漸學習到,教養可以很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既是外在的大自然,也是內在的自然,那是一種「回到本質」的狀態。回到本質與自然天性,從觀察、了解孩子開始,也許,就更懂得尊重孩子,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
教養可以很自然,因為只要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將目光重新拉回自己與孩子身上,也更能尊重彼此時,孩子就得以自然的做自己。
...
目錄
目錄
自序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Part 1 芬蘭教育,從「教育爸媽」開始
關於懷孕、生產與生命:與好友的一席談話
孕,一場奇妙的生命之旅
「顛覆想像」的產檢體驗
牙齒檢查變成「牙齒保健課」
在產房裡,感受「尊重」——我的「不痛」自然產
Part 2 育兒,自然就對了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
廚房,我們共同的遊樂場
給害羞的孩子,多一點時間
一堂「尊重個體」的課——三歲的健檢體驗
「媽媽,蝸牛教妳要慢慢來喔!」
Part 3 華德福幼兒園的生命功課
母子一起,認識華德福幼兒園
「適應」,原來也是一種學習
關於愛、安全感、與分離焦慮
入學會談與家訪,讓親師緊密合作
家長會,居然變成藝術體驗
秋收日,給孩子更多勇氣
三歲的慶生會
秋季慶典:光之節,學習如何面對黑暗
冬季慶典:慶祝耶誕,可以這麼「安靜」
春季慶典:「平淡最美」的畢業典禮
Part 4 讓孩子,在美的環境長大
與書相遇,從零歲開始
屬於兒童的圖書咖啡館
讓幼兒,用相機為自己發聲
在森林邊,遇見小學的藝術課
兒童建築展,讓成人也開眼界
屬於孩子的藍調音樂節
城市藝術之夜,孩子教會我的事
Part 5 公家及民間組織,讓育兒更安心愉悅
傳說中的芬蘭媽媽盒
帶著小孩,暢所欲行
為什麼到處都是免費遊樂場?
育兒?政府也幫你!談密集的育兒支持網
從美麗的小鎮圖書館說起
Part 6 幼兒音樂教育,給孩子最好的聲音
人生中的第一張結業證書——芬蘭音樂遊戲課
從一本經典寶寶詩歌集說起
孩子的第一場音樂會,在最好的音樂廳
搖滾與饒舌,原來都可以是兒童音樂!
將兒童音樂會,帶到芬蘭大城小鎮
芬蘭創舉:讓交響樂團,陪嬰幼兒一起成長
芬蘭幼兒音樂教育的祕密
【特別收錄】芬蘭育兒趣
給芬蘭爸媽的九個建議
零下氣溫,讓嬰兒在陽台午睡
三個月寶寶,也可以「學游泳」
所有的幼兒園都一樣好?
貴桑桑芬蘭,也有平價運動遊戲課
趕四點半接小孩!
華德福幼兒園的蔬食午餐和鄰家蘋果
「孩子的權利」
在幼兒園裡,幫忙老師修門
到二手店挖寶去!
歷史,原來可以用「玩」的
沒有壞天氣!下雨天,照樣出去玩!
目錄
自序 活在當下、享受自然、學習緩慢、回到簡單
Part 1 芬蘭教育,從「教育爸媽」開始
關於懷孕、生產與生命:與好友的一席談話
孕,一場奇妙的生命之旅
「顛覆想像」的產檢體驗
牙齒檢查變成「牙齒保健課」
在產房裡,感受「尊重」——我的「不痛」自然產
Part 2 育兒,自然就對了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
廚房,我們共同的遊樂場
給害羞的孩子,多一點時間
一堂「尊重個體」的課——三歲的健檢體驗
「媽媽,蝸牛教妳要慢慢來喔!」
Part 3 華德福幼兒園的生命功課
母子一起,認識華德福幼兒園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