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了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也引發了大眾的狂熱。
博覽會既是消費文化的廣告機制,也是大眾娛樂的遊興對象,同時還是帝國主義的宣傳設備。
這種場域進到新興國家日本,成為了曖昧模糊的存在物。
本書以博覽會為鏡,試著剖析:現代所編織的「視線」如何逼近、「力量」如何運作。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
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東京大學新聞社理事長;曾任東京大學社會情報研究所教授(學科已重組)、情報學環學環長。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學術專長為社會學、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視聽眾研究、全球化、技術的社會建構、大眾文化等。主要著作『都市のドラマトゥルギー』(1987/2008)、『声の資本主義』(1995)、『万博幻想:戦後政治の呪縛』(2005)、『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2007)、『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9──ポスト戦後社会)(2009)等,另有合編著書刊數十冊。
譯者簡介: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系。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閒、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礎社會學》(合譯)、《媒介文化論》。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學術專長為大眾文化、歷史與記憶等。著有《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譯有《後現代性》(合譯)。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專長為臺灣經濟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等,著有《對西方社會學思想的反思》(合著),期刊論文〈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譯有《後現代性》(合譯)等。
陳韻如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學研究室研修。學術專長中國書畫史、宮廷收藏等領域,著有《造型與美感──繪畫的發展:看得見的過去》。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時代在人類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中無止盡地蛻變著,而博覽會凝結動態時空,匯聚了萬象與人潮,井然有序地呈現多樣性及新奇性的事物,不僅是全球視線的焦點,也是吸引觀眾目光凝視的場所,人們在此相互觀摩學習,瞭解彼此文化,見其差異而反思自身,以作為創新的動力。更甚者,藉由匯聚而流傳,影響普羅大眾之消費生活,這是有形博覽會背後的無形影響,一種公開展示未來生活與制度的場域。本書詳盡且細膩地從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及大眾娛樂三個要素,解析19至20世紀時期的博覽會,旁徵博引,讓讀者得以全面性地透視博覽會的政治性意義。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請敞開胸懷、縱情想像,不要局限於書名的「博覽會」。
在台灣、在歡欣鼓舞的慶典氣氛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隨著煙火燦爛消逝。跨年、燈會、○○祭、○○文化節、○○運動會……各種政府舉辦的慶典活動,早已成為首長、官員們炫耀政績的必要做為,而且一屆要比一屆更花錢,即使財政短絀,也要拼場面、鬥熱鬧。另一方面,民間公司拿了優惠條例的好處,尾牙當然要盛大、藝人要獻唱、獎金要上億,不只要讓股東以為我賺錢,更怕台灣沒人知道我賺大錢。其他廠商也動不動就來個車展、書展、資訊展、旅遊展、婚紗展、家舉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創新的所謂「展覽」,早已被削價競爭、傾銷庫存的商業邏輯淹沒。
在這種集體動員的儀式與慶典中,國家、資本家與大眾有各自的盤算與期待,但從來沒人深究誰將受到傷害,而這本書正是要拆解這之間的權力運作與拉扯。所以看完本書,下次看到○○祭的宣傳時,除了活動內容,不妨細看主辦單位、贊助廠商,說不定活動背後的意涵與角力,比台上表演還精彩咧!
名人推薦:時代在人類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中無止盡地蛻變著,而博覽會凝結動態時空,匯聚了萬象與人潮,井然有序地呈現多樣性及新奇性的事物,不僅是全球視線的焦點,也是吸引觀眾目光凝視的場所,人們在此相互觀摩學習,瞭解彼此文化,見其差異而反思自身,以作為創新的動力。更甚者,藉由匯聚而流傳,影響普羅大眾之消費生活,這是有形博覽會背後的無形影響,一種公開展示未來生活與制度的場域。本書詳盡且細膩地從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及大眾娛樂三個要素,解析19至20世紀時期的博覽會,旁徵博引,讓讀者得以全面性地透視博覽會的政治性意義...
章節試閱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系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歷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從而親自下場演出,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制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產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產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只法國國內風行,也擴展到歐洲各地。1851年,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也就是日本習稱的「萬博」),宣告真正的博覽會時代來臨。自此以後,1855年的巴黎萬博、1862年的倫敦萬博、1867年的巴黎萬博、1873年的維也納萬博、1876年的費城萬博、1878年的巴黎萬博、1889年的巴黎萬博、1893年的芝加哥萬博、1900年的巴黎萬博、1904年的聖路易萬博、1915年的舊金山萬博、1933年的芝加哥萬博、1937年的巴黎萬博、1939年的紐約萬博,19世紀到20世紀的歐美,就是將萬國博覽會當作最重要的國家慶典的全盛期。這個趨勢不久也波及日本,19世紀末以降的博覽會實際上舉辦有多頻繁,從表1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從19世紀到20世紀博覽會時代的展開,在第一章將有更具體的介紹,這個序章的最後,將簡單說明本書對於一連串博覽會是採取什麼樣的觀點來研究。關於博覽會,在日本已有各種論點的研究成果。首先,從技術史觀點來理解博覽會歷史的,已有吉田光邦為主的研究成果。吉田光邦等人的研究,確實已將日本的博覽會歷史進行了扎實的通史性研究。11第二,從建築史和設計史觀來理解博覽會,也有不少學者關注過,例如1851年倫敦萬博的水晶宮、1889年巴黎萬博的艾菲爾鐵塔、1900年巴黎萬博的新藝術(Art Nouveau)、1925年巴黎裝飾博覽會的裝飾藝術(Art Deco)。其中,也有學者研究過19世紀末萬國博覽會的日本展示和歐美日本主義〔ジャパニズム〔Japanism或Japonism〕)的流行。另外,博覽會的意義、效果與工業發達史的關係,也有不少經濟史方面的研究作品。這些過去有關博覽會研究的主流,可以見到很多饒富意義的成果。
然而,本書與過去研究的觀點有所不同。前述研究的取向大都將博覽會定位在技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史的一環;也就是說,他們思考的是以技術發展史、建築設計及工業設計發展史、工業經濟發展史中的技術、經濟與風格演進,來看待博覽會扮演什麼角色。因此,他們的焦點也就是那些使用新技術的展示品、展場的設計創意、製造廠商的角色等等。相對的,本書的企圖不在描述博覽會的客觀事實發展史,而在於捕捉聚集於博覽會的人們擁有的社會性體驗的歷史。亦即,在博覽會的場域中,哪些人被吸引?什麼事物被看見?什麼感覺被觸發?人們的經驗結構在博覽會時代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都是本書要探索的問題。因此本書討論的焦點,也就不是個別的展品和展場,而是由展品和展場所編織出來的世界圖像,以及這個圖像被接受的過程。
本書的焦點雖在描述博覽會這個同時代的人所共同接受的社會經驗,但這種社會經驗絕非由博覽會場參觀者自由決定。由前述的說明應可清楚看到,打從成立的一開始,博覽會就是一種國家和資本共同演出、人民被動吸引和接受的制度性存在。如果博覽會是一場被演出的文化性文本,前來參加的人群就是作者,在上述文本中自由投射自我意識的故事。然而,這個文本是在一種由編劇家打造結構、提供上演的條件下成立。這個編劇家,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現代國家本身,同時還有包含了眾多企業家和巡迴表演師(興行師)、大眾媒體、旅行社的複合結構體。但是,博覽會的經驗結構也絕非這些編劇企畫者可以片面決定。在博覽會的場域中,移動自己的身體前去參加的人們,仍然是這個特殊經驗的最終表演者。因此,博覽會可說是由作為編劇家的國家和資本、巡迴表演師的各種演出過程,以及作為演員的入場者的各種觀賞活動,三者複雜交錯、編織而被上演的多層次文本。
欲解讀這個多層次文本的博覽會,單以新工業技術展示場的角度來看待,當然有所不足。本書將博覽會和產業技術的結合視為當然的前提,再由下述三個觀點為主軸,考察博覽會如何被大眾接受。第一,博覽會既是「工業」的展示,同時也是「帝國」的展示。博覽會被現代國家當作最大祭典而賦予極重要意義的1851年至1940年間,在這個空間中不斷由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巧妙進行大規模的展示,例如1851年的倫敦萬博,除了是「萬國」的祭典,更是「大英帝國」的祭典,這在後文會再提及。再者在第二章將會討論,1870年代後期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出現了更大規模的殖民地主義式展示。這種趨勢,在1880年到1910年代的博覽會更加顯著,不只增建許多殖民地展館,甚至也公開「展示」殖民地的人類及殖民地戰爭的戰利品。約略在日俄戰爭前後,日本的博覽會也明顯出現同樣的情況。除了設置朝鮮館、臺灣館、滿蒙館、南洋館等人氣展館,也推出愛奴人、琉球人、臺灣人的公開「展示」。這種帝國主義與博覽會的結合,在第五章會有詳細討論。
第二,博覽會是19世紀的大眾與現代商品世界最初相逢的場所。在那個視覺資訊媒介尚未取得壓倒性力量、資訊流動也尚未由空間場所完全脫離的時代,人們最早就是由博覽會知悉現代商品世界的模樣。就像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深刻評論,「商品拜物教的神廟」以各種面貌現身於世。這種商品世界的展示策略,不久也由百貨公司的展售櫥窗接續擴張。這一點,在歐美的萬國博覽會和日本的國內博覽會都可以見到。本書將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討論相關問題。在萬國博覽會中,商品世界展現的意義要凌駕帝國主義展示的面向,已經是1930年代之後的事。在第六章也將說明,1930年代之後的萬國博覽會,已成為巨大的廣告展示場,亦是大企業形象戰略的一個環節。在日本的情況,大正到昭和時代,博覽會都是各種消費生活模範的展示場。例如,現在住宅展示原型的華麗樣品屋,就是因報社、百貨公司、鐵道公司等各種資本積極舉辦博覽會而產生。關於這點,在第四章會提到。
第三,本書的另一個主軸,是作為「見世物」觀點。在博覽會的發展史中,原本活躍在現代都市的見世物師們,都被博覽會納進成為自身演出機構的一部分。1851年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後的一個世紀,大英帝國的首都其實聚集了很多見世物,也煽惑了人們的好奇心。然而,一如歐提克所描述的,倫敦萬博的舉辦,大幅改變了這些見世物與現代都市的關係。作為資本主義文化機制的博覽會,收服了源自中世紀見世物師的想像力,並納編為自身想像力的一部分。這種趨勢雖然在1867年巴黎萬博就能見到,然而真正明顯的出現則是1880年代以後的事。1889年的巴黎博覽會排除了過去博覽會場常見的見世物特質,並將這種見世物特質導入意圖性的展示;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的娛樂街「中途街樂園」(Midway Plaisance),更是這種作法的典型。日本的博覽會也有類似的發展趨勢,明治末期以後,一度已在博覽會消聲匿跡的見世物性格,又重新被納編進來。尤其這個時候也開始有一種專門承包博覽會場展示設計的攬開屋(ランカイ屋),亦即將博覽會當作同時代大眾的娛樂活動而加以安排演出。這種博覽會的娛樂性擴張,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將有較多探討。
綜上所述,從19世紀到20世紀迎向全盛時期的博覽會,其實就是融合了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大眾娛樂三個要素。博覽會既是帝國主義宣傳的機制,同時也是不停誘惑消費者進入商品世界的廣告機制。在本書中,一方面以博覽會的三個主題—「帝國」的展示、「商品」的展示、「見世物」—為縱軸,另一方面則以歐美萬國博覽會和日本國內博覽會的參照關係為橫軸,試著解明博覽會如何動員並重新整編現代大眾的感覺及欲望。本書對博覽會的分析,也被用於分析 20世紀30年代以降,取代博覽會而成為國家最大祭典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另外,對博覽會展示戰略的分析,也更專門的應用於商品樣品會(見本市)、美術館,以及後來的百貨公司、遊樂場及廣告的分析。本書雖無餘裕針對上述議題具體陳述,但在終章將提出一些基本概念。
序章最後要特別說明「萬國博覽會」以及「博覽會」這個用語。日本所謂的「萬國博覽會」,在英國稱Great Exhibition,法國稱Exposition Universalle,美國稱World Fair。依照1928年的國際展覽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正式的「萬國博覽會」必須取得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博覽會事務局(BIE)認可,博覽會可分為兩種:其一是類別和主題為一般性且規模較大的一般博覽會(general exhibition),以及主題特定而規模不及一般博覽會的特別博覽會(special exhibition)。這種分類始自1935年布魯塞爾博覽會,1920年代以前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其實都沒有明確的判別基準。所以1930年代之後,即使實質上無異於萬國博覽會的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因未受該事務局的認可,也就不是正式的「萬國博覽會」。另外,博覽會對應的西方語文是Exposition及Fair,這二個詞彙都包含一般性的博覽會之意,意義多少有些含混。至於日本語的博覽會一詞,本身的界定也很模糊,後面要提的百貨公司博覽會即是一例。這樣看來,不論是「萬國博覽會」或是「博覽會」,都無法放在一個嚴密、正式、標準的範圍中討論。因此本書使用的「博覽會」,是廣義上指稱內容普遍的大規模展示活動,而「萬國博覽會」則是廣義上指稱眾多國家參展的國際性大規模博覽會。
序章 第3節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從大航海時代到博物學時代的進展,也就是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的系統化與公開化的進展。在這種重層歷史過程的前提下,歐洲各國將博物學視線場域,當成新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制,從而親自下場演出,博覽會的時代也就出現在這個時刻。博物館、植物園、動物園所發展的視覺制度,被博覽會利用工業技術加以發揚光大,並總結在奇觀(spectacle)的形式之中。就如下一章的討論,這個趨勢的先驅就是法國。延續革命慶典的興奮,1798年巴黎開辦首次產業博覽會,之後不斷有產業博在巴黎舉行,這個趨勢當然不只...
推薦序
推薦序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紹理
《博覽會的政治學》這本書,是我在撰寫《展示臺灣》時深受啟發的作品。本書不但提供了我觀察日本博覽會歷史的基本線索,更引領我注意博覽會與消費社會、大眾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受益受惠於這本書甚多,是以蘇碩斌教授將此書譯成中文初稿時,我非常興奮,也很榮幸在此向讀者們鄭重推薦。
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是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為日本著名的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他的另一本《媒介文化論》也已由群學出版,臺灣的讀者也許對他並不陌生。早在1992年吉見教授即出版了《博覽會政治學》一書。這本書裡所提到的博覽會,對長久以來具有豐富籌展各種規模不等博覽會的日本而言,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1970年即有戰後第一次,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於大阪舉行,或如1985年的筑波博覽會。除了一般經驗所及的博覽會,學界探究此種展示活動的作品也不絕如縷。例如早在1930年代,即有永山定富寫過有關博覽會的書,或如1970年山本光雄也出版了有關如何籌備萬國博覽會的專書。這兩本書大體上屬實務操作之大成。1981年,也就是本書日文原版出版的前九年,日本另一位著名的歷史學者吉田光邦在日本文部省科研經費贊助下,推動了為期三年有關萬國博覽會的研究,以較學術的眼光探討博覽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美學等層面,並且陸續在1985-1986年間,出版了該計畫的初步研究成果,包括《圖說萬國博覽會史》和《萬國博覽會研究》(兩書皆為京都思文閣出版)等專書和論文集。
然而,儘管日本實務界及學者探討博覽會者不在少數,卻少有人能像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教授,透過傅柯式的「凝視」(gaze,或者本書所用的まなざし),開展出異於往昔日本學者的角度,從一個嶄新的視野,不但回顧過往百餘年的世界博覽會,還將眼光投射到更為深遠的歷史框架:五百年來「發現」思維與視線所引動的「奇觀」視野,以及由此衍生出無數的各種政治、社會乃至經濟文化體制上的巨烈變動。他指出了博覽會和帝國建構、消費社會、大眾文化之間具有極為緊密的關係。循著這個視線,吉見教授邀請讀者理解日本在過往歷史中所創造的各種博覽展示活動,必須放到此一發現視野及其所捲入的種種權力運作脈絡下來考量,如同他在〈後記〉中所言,他想要藉著如鏡中夢幻般的博覽會諸相,「在日常世界結構空間層次上,去揭露貫穿所謂『現代』的一種力量」。
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吉見教授固然希望透過博覽會試圖建立「奇觀的社會理論」,不過這本書中仍有許多饒富興味的歷史場景重建與追索,使讀者不僅能具有理論意涵的透視,也能穿梭於時光隧道,一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博覽會場景,增加讀者的臨場感;更能使吾人理解戰前的日本,如何在亦步亦趨學習歐美萬國博覽會的過程中,投射出其渴望成為帝國的心願、醉心成為現代化國家的夢想、追求奇觀現代都市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這樣的視野及反省值得任何一位觀眾在觀看21世紀各種博覽展示活動時仔細思考。所以,當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時,讀者們可以帶著這本書進入會場,透過吉見教授所提供的視野,仔細玩味在上海的這場博覽會。
推薦序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呂紹理
《博覽會的政治學》這本書,是我在撰寫《展示臺灣》時深受啟發的作品。本書不但提供了我觀察日本博覽會歷史的基本線索,更引領我注意博覽會與消費社會、大眾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受益受惠於這本書甚多,是以蘇碩斌教授將此書譯成中文初稿時,我非常興奮,也很榮幸在此向讀者們鄭重推薦。
本書作者吉見俊哉是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為日本著名的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學者,他的另一本《媒介文化論》也已由群學出版,臺灣的讀者也許對他並不陌生。早在1992年吉見教授即出版了《博覽會政治...
目錄
致台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推薦序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臺灣譯者說明 蘇碩斌
序 章 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1 被「發現」的世界
2 博物學視線的壯大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第1章 水晶宮的誕生
1 從革命祭典到博覽會
2 名為水晶宮的巨大溫室
3 被觀覽的商品世界
4 以奇觀為消費對象的大眾
5 轉變中的見世物都市
第2章 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1 第二帝國與萬國博覽會
2 艾菲爾鐵塔與世界觀光
3 工業的宮殿、消費的宮殿
4 作為博覽會都市的巴黎
5 蔓延的博覽會都市
第3章 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1 日本人看萬國博覽會
2 明治日本與博覽會的思想
3 視線中的現代性再編
4 民眾之間的內國勸業博覽會
5 博覽會、勸工場、百貨公司
第4章 演出的消費文化
1 作為見世物的博覽會
2 被展示的家庭生活
3 百貨店中的博覽會
4 電鐵.報社與博覽會
5 博覽會攬開屋的出現
第5章 帝國主義的祭典
1 博覽會場中的殖民地
2 白城與中途街樂園
3 作為「帝國」的美國
4 持續增殖的「帝國」視線
5 日本主義與帝國主義
第6章 轉變的博覽會空間
1 名為大阪萬博的「祭典」
2 大眾傳播媒體的民眾動員
3 企業展覽館與未來都市
4 商業主義中的「未來」
5 從萬國博覽會到主題樂園
終 章 博覽會與文化的政治學
1 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大眾娛樂
2 作為權力機制的博覽會
3 朝向「奇觀」的社會理論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致台灣版讀者 吉見俊哉
推薦序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臺灣譯者說明 蘇碩斌
序 章 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1 被「發現」的世界
2 博物學視線的壯大
3 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第1章 水晶宮的誕生
1 從革命祭典到博覽會
2 名為水晶宮的巨大溫室
3 被觀覽的商品世界
4 以奇觀為消費對象的大眾
5 轉變中的見世物都市
第2章 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1 第二帝國與萬國博覽會
2 艾菲爾鐵塔與世界觀光
3 工業的宮殿、消費的宮殿
4 作為博覽會都市的巴黎
5 蔓延的博覽會都市
第3章 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1 日本人看萬國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