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骰子已擲下
**** The die has been cast
***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
盧比孔河(Rubicon)的河水安靜地流淌,它是羅馬行省山內高盧(Gallia Cisalpina)(義大利北部)與羅馬京畿的分界。任何羅馬的將領都不得隨意帶兵越過界線,否則就會被視為叛變。凱撒乘車一路行軍至盧比孔河畔,下令全軍停駐,讓拉車的馬匹到河邊去飲水休息。在冬日冷冽的空氣裡隱約可以嗅到凱撒士兵跋山涉水的汗臭水味。凱撒很明白讓軍隊渡河的後果會有多嚴重。
然而,就在西元前四十九年一月的某一天,凱撒終究要面對抉擇:一旦他率軍隊渡河,踏上了羅馬的京畿,一場羅馬的內戰便在所難免。但為了目的,凱撒果決地展開計劃。凱撒的軍隊已經陸續地渡河,現在就等他下達最終進軍命令。
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載,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凱撒以希臘文引用了劇作家米南德(Menander)的話:「骰子已從高處擲下。」(Anerriphtho kybos)普魯塔克則將譯為拉丁文:「骰子已擲下。」(Iacta alea est)然而真有其事嗎?凱撒總是喜歡譁眾取寵,但是在他的《內戰記》(De bello civili)裡對此卻隻字未提。
羅馬作家蘇埃托尼烏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的版本「骰子已擲下」(Alea iacta est)流傳最廣,不過這個拉丁文版本其實不盡符合原意。無論如何,後來的人們每當要做重大決定時,或是某件懸而未決的事總算有了結果時,便會引用這句話。而也有人在面對不確定的冒險時會引用這句話,他們的心態與凱撒當時渡河的決定相似。此外還有一句話叫做「渡過盧比孔河」,描述再也無法回頭的決定,在決定當下,事情最終的結果仍難以逆料。
對於凱撒與他的敵人而言,「渡過盧比孔河」這場豪賭的骰子已經擲下;一直要到等三年之後,羅馬的局勢才又重新回歸平靜。究竟是什麼事讓凱撒要進行這場豪賭呢?這整件事又牽涉到什麼呢?
西元前一百年,凱撒誕生於羅馬,當時看不出來後世的「皇帝」(Kaiser)或「沙皇」(Tsar)都是以他為名。不過,傳說凱撒是剖腹生產,故而日後「剖腹生產」(Sectio caesarea)一詞也是以凱撒命名。雖然凱撒出身於尊貴的儒略家族(Julius),但是當時他的家族在羅馬卻算不上很有影響力。凱撒的外形一點也不像個英雄,個子不高,聲音倒是很宏亮,年輕時的他髮量有點稀少,這一點也讓愛美的他十分苦惱。此外,凱撒還患有病情日益嚴重的癲癇症,而症狀甚至嚴重到曾在臨陣作戰時突然發作。儘管如此,凱撒的長相倒是給人不錯的印象,他的嘴型優美,顴骨高聳,在年輕時便頗有苦行僧的架式。凱撒於年少時就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對於演說極為在行的他,經常在演講時善用休息與停頓吸引眾人的目光。可是隨著年歲增長,他的臉上慢慢出現了兩道較深的法令紋,而且眼角與嘴角也在歷經了人世間的種種變化後,令人感到冷酷與嚴苛。
在完成學業與兵役之後,凱撒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曾經先後擔任過許多羅馬的重要公職。西元前六十八年,凱撒先前往西班牙出任高級財政官員,三年後卸職返回羅馬,並且以金錢疏通取得了市政官一職,負責神殿與節慶等文化事務,而凱撒正好利用他的職權攏絡人心,贏得群眾的支持。西元前六十三年,凱撒出任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成為羅馬大祭司團的領袖。從政期間,凱撒能夠步步高陞,得歸功於他的金主克拉蘇斯(Marcus Licinius Crassus),克拉蘇斯極為富有而且頗具野心,在當時可以說是羅馬的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不過,凱撒卻負債累累,對他而言,這時重回西班牙去出任總督反而較為有利,於是凱撒重作馮婦,而短短數年後,當凱撒於西元前六十年年中重返羅馬時,已無債一身輕。於是,他便趁機邀集了克拉蘇斯以及當時最受歡迎的羅馬統帥龐培(Gnaeus Pompeius)三個人秘密結成了前三頭同盟(Triumvirat),以實現三人的政治利益。因此,龐培與凱撒聯姻,龐培娶了凱撒的女兒尤莉婭(Julia)。西元前五十九年,凱撒順利當上執政官,這是羅馬共和時期最高的官職。然而,慣例上執政官並不只一位,而是同時有兩位出任,且任期也僅有一年。
當時羅馬的議會,也就是所謂的元老院,對於執政官凱撒其實並不友善,屢屢封殺凱撒的議案。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凱撒偶爾會做出一些公然違法的事。然而,只要他還是執政官,任何人都無法對他提起訴訟,即使是元老院也莫可奈何。一般說來,在執政官任期屆滿後,卸任的執政官通常都會轉赴羅馬的其他省區,繼續擔任資深執政官。凱撒也一樣,只不過他因為得到許多有力人士的幫助,不僅出任一個省區、而是同時出任三個省區的資深執政官。這三個省區分別是:伊利里亞(Illyria),也就是今日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還有山內高盧;第三個省區則是納爾榜南西斯高盧(Gallia Narbonensis),現在的法國南部。納爾榜南西斯高盧是凱撒開疆拓土的出發點,日後他以此為根據地,佔領了整個高盧。只不過他的侵略戰爭並非受命於任何人而發動,更遑論元老院。
凱撒的擅自行動,在羅馬引起一場訴訟,然而諷刺的是,控告凱撒所根據的法律,卻是經他之手唯一生效過的法律。這部《關於斂財的儒略法》(Lex Iulia de Repetundarum),禁止各省區的總督擅自率兵越出其轄區,並且不得在無元老院的指示下發動戰爭。起初,凱撒因為他的總督任期延長了五年,還能逃避審判,但他繼續在高盧爭戰,率領軍隊兩度越過萊茵河,為了保持戰果,他更橫渡大海,陳兵不列顛尼亞。隨著凱撒為羅馬開闢的疆土越來越大,將他解職的呼聲也越來越急。西元前五十六年,凱撒與前三頭同盟的盟友們重新換約,根據新的盟約,盟友克拉蘇斯與龐培將爭取執政官的職位,而他們三人便可藉此瓜分軍權。這三人依計而行,但也因此在羅馬爆發了對於選舉結果的反抗,最後不得已只好進行強力鎮壓,卻也因而造成許多人傷亡。
西元前五十三年,在對安息帝國(Parther)的戰爭中,克拉蘇斯不幸兵敗被殺,羅馬也因此陷入一團混亂,羅馬的大街頓時成為各派政客們旗下武裝團體的戰場,甚至連元老院的議事大廳都慘遭祝融。最後只好龐培出面收拾混亂的殘局,他與元老院言歸於好,並藉此暫時成為單獨執政的執政官,總攬所有大權。很快地,龐培便將所有暴亂弭平,並且進行第二位執政官的補選。西元前五十二年,高盧領袖維欽托利(Vercingetorix)為首的最後一波大規模反抗運動,就在阿萊西亞(Alesia)要塞失守後被蕩平。多年來羅馬在高盧的戰爭,總算在西元前五十一年告終。先前自由地生活在萊茵河與庇里牛斯山之間的高盧人,此時也臣服於羅馬人,而地中海西邊最富庶的區域就這樣落入凱撒手中。
將時間拉回到西元前四十九年,凱撒在渡過盧比孔河的前一刻。凱撒原本打算要爭取下一年的執政官,只要他坐上執政官之位,原本要控告他的訴訟便無法進行。不過,他提議缺席競選卻遭到了否決,而且元老院與龐培更聯手拔掉他。但凱撒早已算到了這一節,於是他便提議,若是龐培也同時交出他在西班牙的兵權,那麼他就願意讓步,而這項提議遭到龐培的拒絕。到了西元前四十九年一月,元老院再度認可龐培的單獨執政,將所有大權託付於他,並向凱撒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交出所轄各省區的兵權。
此時的凱撒已有九年未踏進羅馬半步,期間他四處征戰。當凱撒渡河發動內戰時,守衛羅馬城的軍團毫無招架之力。龐培率領羅馬艦隊棄城遁逃,而元老院也跟著轉移到義大利南部,輾轉到希臘去。不到三個月,整個義大利盡入凱撒之手。凱撒慣用懷柔的方式去瓦解敵人的士氣,人稱「凱撒的悲憫」(clementia caesaris)。他讓戰敗者明白,其實他還有更嚴厲的手段,懷柔的手段讓敵人難以反抗。
凱撒步步進逼,先攻佔龐培轄下的西班牙,接著拿下馬西利亞(Massilia),也就是今日法國馬賽,隨後出兵到位於現在希臘北部的帖撒里亞(Thessalia),最後,就在西元前四十八年八月九日,凱撒與龐培兩軍在帖撒里亞的法薩盧斯(Pharsalos)附近正面決戰。凱撒在此役大獲全勝,龐培一方幾乎全軍覆沒,而龐培本人也僅以身免,狼狽地逃往埃及。當時埃及的國王托勒密十四世(Ptolemaios XIV.)正與和他共治的姐姐克麗奧佩脫拉在爭權,心裡正好可以求助於凱撒,於是將前來投靠的龐培逮捕並殺害,更將龐培的頭顱獻給凱撒。然而,當凱撒見到龐培的頭顱時卻大驚失色,但隨即轉念一想,埃及人謀害了龐培,倒也給了他一個出兵埃及的藉口。不論凱撒原先計畫了什麼,當他到了埃及認識了克麗奧佩脫拉之後,這位女法老顯然打亂了凱撒原有的規畫。凱撒將克麗奧佩脫拉扶上王位,讓她單獨統治埃及,而托勒密十四世則在與凱撒戰敗後溺死於尼羅河。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凱撒與克麗奧佩脫拉一起在埃及渡過甜蜜的時光,不久後,克麗奧佩脫拉更產下一名男嬰,取名為凱撒里昂(Caesarion)。只是,這名男嬰究竟是不是凱撒的親生兒子呢?這個問題始終爭議不斷,不過凱撒本人並不相信他是這名男嬰的親生父親。
西元前四十六年的年初,凱撒先在北非的塔普蘇斯(Thapsus)擊潰了龐培的殘部,隔年又在西班牙剿滅龐培的幾個兒子。至此,這整場政治豪賭算是完全落幕,當初所擲下的骰子也重歸靜止。這場內戰的結果,讓凱撒獲得了無可限量的勝利。
當凱撒正打算在羅馬一逞其無人可擋的權力欲,並趁勢將自己推上專制統治者的寶座時,凱撒的擴權舉動卻也引起了眾人的疑慮。在他有生之年便已有人用「獨裁者」來稱呼他,隨著凱撒越來越恣意專擅並且大肆提拔自己的人馬,他的種種作為也被視為是麻煩,於是反對凱撒的新一批政敵又逐漸成形。
西元前四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在一場為牧神獻祭的慶典上,前執政官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在眾目睽睽之下竟公然稱呼凱撒為王。凱撒當場嚴詞回絕。當日,他整個人顯得神情沮喪且興味索然,彷彿他的重大成功給了他沉重的打擊。然而,此舉卻讓反對凱撒的人恐慌至極,促使他們密謀刺殺凱撒。
以布魯圖斯(Marcus Iunius Brutus)與隆吉努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為首的六十位元老共同計畫刺殺暴君,他們認為此舉無可避免且符合正義公理。就在西元前四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反凱撒的元老們決定採取行動,當時凱撒正在準備出兵討伐安息帝國的事宜,雖然事發當天已有人警告凱撒要小心,但他還是按照既定行程前往元老院議事,甚至在前往元老院的途中,仍有人再度對他提出警告,但凱撒依然置之不理。由於元老院在動亂中被焚毀,議事改在由龐培興建的劇院舉行。凱撒到劇院後,參與密謀的元老們將他引到劇院的東門廊,接著,一群身著白袍的元老們將身著紫袍的凱撒團團圍住,眾人開始用匕首輪流刺殺凱撒。凱撒身中二十三刀最終不支倒地。他在臨死時是否曾對著布魯圖斯問:「我的孩子,也有你嗎?」雖然蘇埃托尼烏斯與卡西烏斯‧狄奧(Lucius Cassius Dio Cocceianus)兩位史家都如此記載,但是可信度不高。凱撒當時應該是被矇住了頭,由眾位元老輪流刺死他。
*****骰子已擲下
**** The die has been cast
***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
盧比孔河(Rubicon)的河水安靜地流淌,它是羅馬行省山內高盧(Gallia Cisalpina)(義大利北部)與羅馬京畿的分界。任何羅馬的將領都不得隨意帶兵越過界線,否則就會被視為叛變。凱撒乘車一路行軍至盧比孔河畔,下令全軍停駐,讓拉車的馬匹到河邊去飲水休息。在冬日冷冽的空氣裡隱約可以嗅到凱撒士兵跋山涉水的汗臭水味。凱撒很明白讓軍隊渡河的後果會有多嚴重。
然而,就在西元前四十九年一月的某一天,凱撒終究要面對抉擇:一旦他率軍隊...
作者序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讀、所聽、所說的許多名言,有些已經存在超過了千年之久。這些名言誕生在世界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時刻;某些是脫口而出,某些則是被書寫下來。在這當中,有些名言,甚至比我們今日所使用的語言還要古老;而這些名言告訴我們,關於文化與歷史的二、三事。
追尋這些名言的歷史,回顧這些名言的創造者,並且研究它們誕生時所處的背景,在此同時,我們不僅與這些名言一同進行了一場時光之旅,更細數了人類歷史上許多意義重大的里程碑。
本書誠摯地邀請各位讀者,共享一趟特殊的歷史之旅。就像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那樣,他讓他書裡的英雄菲利雅‧斯福格(Phileas Fogg),在八十天當中就環遊了全世界,我們的旅程,也是由八十個句子所組成;從「認識你自己!」,一直到「邪惡軸心」,八十個句子橫跨了兩千六百年的時空,帶您穿越世界的歷史,去拜訪在歷史上的那些關鍵時刻所登場的人物與發生的舞台。
在本書所探尋的每一句名言背後,都隱含著十分有意思的某段歷史時期。當我們透過這些名言敲開每一段不同時、空的大門,在這每一段過往的時期裡,當時人們觀看世界的各種獨特眼光,總會讓我們一再地感到驚奇。
就如每一趟旅行一樣,總是要在途中作出許多決定,像是,要在哪裡落腳、要去哪裡參觀、甚至是要在哪裡結束旅程等等。由於本書主要是講述世界史,因此,某些文學性的名言,就只有當它們,對於某段特別的歷史時期,或是對於重大的政治與社會事件,扮演著重要角色時,才會將其選入。這趟旅行並不要求平衡或詳盡;所以,有時雖然我們的行程繼續前往下一站,可是您或許會寧願在原地多佇足、留連一番;此外,由於並非世界史上所有重要的事件,都曾經創造出某句名言,因此,這趟旅行也無法將世界史完整地瀏覽一遍。而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散播閱讀歷史的樂趣;不過倘若您對書中的內容有興趣,想更深入地閱讀時,本書所附的參考文獻的部分,將能協助您找到本書所選用的每句名言的來源。
最後,容我提示各位讀者:雖然本書是以編年的方式安排,不過每一個章節都是各自獨立,若是您在初步閱讀時,某些名言無法提起您的興趣,您可以就此跳過;或許,當日後,您在生活當中再度遇到了某些名言所描述的類似情況,您可以回過頭,再看看您曾經略過的那些名言。
我由衷地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滿意,我利用這八十個句子,為各位所做的世界史「導遊」;我深切地期盼,透過本書,可以讓各位讀者感受到,歷史是多麼地有趣。祝您閱讀愉快!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讀、所聽、所說的許多名言,有些已經存在超過了千年之久。這些名言誕生在世界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時刻;某些是脫口而出,某些則是被書寫下來。在這當中,有些名言,甚至比我們今日所使用的語言還要古老;而這些名言告訴我們,關於文化與歷史的二、三事。
追尋這些名言的歷史,回顧這些名言的創造者,並且研究它們誕生時所處的背景,在此同時,我們不僅與這些名言一同進行了一場時光之旅,更細數了人類歷史上許多意義重大的里程碑。
本書誠摯地邀請各位讀者,共享一趟特殊的歷史之旅。就像儒勒‧凡爾納(Jule...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上古時代
1. 認識你自己! 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 ca. 625-547 B.C.)
2. 萬物流轉
赫拉克利特(Heraklit, ca. 540-480 B.C.)
3. 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斯(Protagoras, ca. 485-415 B.C.)
4.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Socrates, ca. 470-399 B.C.)
5. 失敗者真可悲!
布倫努斯(Brennus, ca. 400 B.C.)
6. 這是跨越點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 ca. 384-322B.C.)
7. 閃開一點,別遮住我的陽光
錫諾普的第歐根尼(Diogenes of Sinope, ca. 404-323 B.C.)
8. 證明終了
歐基里德(Euklid, ca. 320-275 B.C.)
9. 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老子(ca.300-400 B.C.)
10. 你懂得勝利,卻不懂得善用勝利
馬哈巴爾(Marhabal, ca. 300 B.C.)
11. 別踩壞我的圓
阿基米德(Archimedes, ca. 287-212 B.C.)
12. 骰子已擲下 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
13. 犯錯是人的天性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143 B.C.)
14. 把握今天!
賀拉斯(Horace, 650-8 B.C.)
15. 我以洗手表明無辜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us)
16. 像我這樣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就要死去了!
尼祿(Nero, 37-68)
17. 錢一點也不臭
維斯帕先(Vespasian, 9-79 B.C.)
18. 你必以此兆獲勝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 ca. 288-337)
@中古時代
19. 遇有疑義應該有利於被告
《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 528-534)
20. 祈禱並工作 努西亞的聖本篤(Benedikt von Nursia, 480-547)
21. 時代在變,而我們也跟著時代在變 洛泰爾一世(Lothair I, 795-855)
22. 我欲明,故我信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Anselm von Canterbury, 1033-1109)
23. 先到先磨 艾克‧馮‧萊普哥夫(Eike von Repgow, 1180-1233)
24. 白板
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25. 分而治之
路易十一世(Louis XI., 1423-1483)
26. 目的可以合理化手段 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
27. 我別無選擇,唯有挺身而出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近世
28. 在我的帝國日不落 查理五世(Karl V., 1500-1558)
29. 知識就是力量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30. 地球還是在動啊!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31.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32. 每個人對於其他人而言都是狼 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33. 朕即國家
路易十四世(Louis XIV., 1638-1715)
34. 自由放任! 皮耶‧德‧布阿吉爾貝爾(Pierre de Boisguilbert, 1646-1714)
35. 大洪水就在我們身後! 龐巴度侯爵(Marquise de Pompadour, 1721-1764)
36. 每個人都應該依照自己的方式上天堂
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der Große, 1712-1786)
37. 人生而自由,卻處處縛於枷鎖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88)
38. 啟蒙就是人類走出自己所造成的蒙昧狀態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88)
39. 時間就是金錢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40. 我們擁有力量可以讓這個世界重新開始
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
41.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42. 人民若無麵包,那就改吃蛋糕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
43. 革命將吞噬掉他自己的兒女 皮耶‧維尼奧(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 1753-1793)
44. 四千年的歷史正俯視著你們! 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45. 請賜給我黑夜,或是將布呂歇爾給我送來! 威靈頓公爵(Arthur Wellesley,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
46. 戰爭只是政治運用其他手段的延伸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 1781-1831)
47. 把和平給茅屋!把戰爭給皇宮!
畢希納(Georg Büchner, 1813-1837)
48. 所有權是竊盜行為! 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1865)
49. 德國!德國!高於一切! 法勒斯雷本(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 1798-1874)
50. 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吧! 馬克思(Karl Marx, 18118-1883)
51. 直到最後一棵樹枯死、最後一條河川被污染、最後一條魚被捕殺後,我們才會發覺,錢是不能拿來吃的 印地安克里人的預言
52. 鐵與血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
53. 所有的輪子都將靜止,當你強壯的手臂意欲如此 格奧爾格‧黑爾維格(Georg Herwegh, 1817-1875)
54. 分進合擊 毛奇伯爵(Helmuth Graf von Moltke, 1800-1891)
55. 從開普到開羅 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1853-1902)
56. 輕聲細語,手執巨棒 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
@現代
57. 在我眼裡,不再有黨派之別,在我眼裡,只有德國人! 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
58. 信任固然好,但控制更佳! 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1924)
59. 自由總是異言者的自由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1870-1919)
60. 德國的軍隊讓人從背後捅了一刀 興登堡(Paul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1934)
61. 對於不可談論的事物,我們則應該保持沉默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62. 上帝不玩骰子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63. 我能吃下的,遠遠不及我想吐出來的 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
64. 從清晨五點四十五分起,我們業已展開還擊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65. 血、汗與淚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
66. 你們想要總體戰嗎? 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 1897-1945)
67. 他人便是地獄!
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68. 嘗試在人間建立天國,結果總是會創造出地獄 卡爾‧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
69. 惡的尋常性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當代
70. 我是柏林人 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
71. 我有一個夢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
72.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 1930- )
73. 我們要更大膽地追求民主 威利‧布蘭特(Willy Brandt, 1913-1992)
74. 比賽必須繼續! 艾弗里‧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 1887-1975)
75. 誰來晚了,誰就將受到生活的懲罰 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1931-)
76. 欣欣向榮的景象 赫爾穆特‧柯爾(Helmut Kohl, 1930-)
77. 百戰之母已經開始了! 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 1937—2006)
78. 我並沒有與那個女人發生性關係…陸文斯基小姐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 1946-)
79. 年金是安全無虞的! 諾伯特‧布呂姆(Norbert Blüm, 1935-)
80. 邪惡軸心
小布希(George W. Bush, 1946-)
推薦序
前言
@上古時代
1. 認識你自己! 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 ca. 625-547 B.C.)
2. 萬物流轉
赫拉克利特(Heraklit, ca. 540-480 B.C.)
3. 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斯(Protagoras, ca. 485-415 B.C.)
4.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Socrates, ca. 470-399 B.C.)
5. 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