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半世紀的作文與閱讀指導!
青少年學習作文的必讀經典讀物,語文教師的最佳教學參考!
夏丏尊、葉聖陶繼《文心》、《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再次為近代國文教育奠下基礎的經典之作!
掌握文章的各類形式,寫作與閱讀才能更上一層樓!●從認識文章的形式開始針對不同主題、用途、情感的文章,必須先認識它們的形式,才能掌握特色,進而靈活運用不同的敘述方法,以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依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頻率順序說明先談實用性比較高的書信、日記、遊記、隨筆等類別,而後慢慢擴及抒情文、說明文、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以及詩、小說、戲劇等重要文學形式。
●解讀各個類型文章的章法要領說書信,則談書信的禮儀,以及書信的文體;談到遊記,便說明記述與敘述的方法;而談到抒情文時,則解釋了「人稱」、「印象」、「暗示」等各種技巧的使用方式與時機。
本書由夏丏尊、葉聖陶兩位國文教育大師,親自講述各類文章的寫作方法,兼及閱讀理解和鑒賞。每一篇都寫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關鍵處更是不厭其詳,就像大師們站在課堂上講課一樣。
作者簡介:
夏丏尊(1886-1946)
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位熱心的語文學家。他自幼學習經書,十六歲時(一九○○)考中秀才。隔年赴上海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讀了半年後因家貧不得不中斷學習,回故鄉教書,在教書的同時仍勤奮自修中英文。一九○五年十九歲時負笈東瀛,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之後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而後同樣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輟學回國。至此結束了他的學生時代。
雖然夏丏尊始終未取得過任何畢業文憑,甚至連中學都未曾修業完,但憑著自身的毅力與勤奮自修,在學術、語文、翻譯等方面有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中國最早提倡語文教學革新的人,是白話文運動的健將。歷任浙江春暉中學、上海立達中學教師、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他並創辦開明書局,以及《中學生雜誌》,期望透過出版品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並提出「受教材不等於受教育」的觀點。認為學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日常所必需的各種基本能力。
一九三四年,他與葉聖陶共同撰寫的讀寫故事《文心》出版,是由連載於《中學生雜誌》上的文章所集結而成。該書出版後深受中學師生歡迎,被認為在國文教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葉聖陶(1894-1988)
原名葉紹鈞,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政治活動家。
一九○七年,葉聖陶進入蘇州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就讀時,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不僅深受影響,更與同學組織了詩會《放社》。中學畢業後,於當地一家初等學校任教,並嘗試新式教學法。而後至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終其一生都專注推動文學運動。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一九二一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一九二三年在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擔任編輯。
葉聖陶擔任編輯之前,曾做了十多年的教師,教育名言是:「教是為了不教」。亦即教育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能力,能自覺地豐富和完善自己,而不需再被誰教。更認為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僅止於灌輸書本知識。這個觀念帶給當時強烈依賴記憶與灌注的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相當大的衝擊。
章節試閱
一﹑文章面面觀
文章是記載世間事物、事理,以及描述作者意思、情感的東西。每一篇文章包含內容與形式兩方面:某篇文章記載著什麼事物、事理,或描述什麼意思、情感,其闡述的事物是什麼樣子,事理是否真確,意思是否正當,情感是否真摯,且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與人們有著什麼樣的關聯,或對我們有什麼益處—諸如此類是內容上的探究;同樣是記載事物、事理或描述意思、情感,文章內容用何種方式表達,如何說起,如何接著說下去,什麼地方說得簡單,什麼地方說得繁複,到末段又該如何收場,以及怎麼用詞、造句、分段落、定題目、加標點—諸如此類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讀一篇文章,都該作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探究。文章的內容包括人世間的一切,它的來源是實際的生活經驗,而不僅僅存在於別人的文章裡;相反地,文章的形式卻是由語言、文字,這些基本要素所構成,除了日常用語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讀的文章。
中學時期修習國文科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兩個: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關係密切,都非從形式的探究著手不可。
從古至今,文章不知有多少,可說是讀也讀不盡。取少數的文章來精讀,學得文章上的一切,這才是有效的方法。你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除了內容上的領悟以外,許多形式上的範例都應該留意—倘若對各個範例均能逐一留意到,就能習得文章學中多方面的知識。
一、這篇文章屬於哪一類?和哪一篇性質相似或互異?這類文章有什麼特性和共同形式?(文章的體制)
二、文章裡運用的詞彙,是否有你從未見過的,或者與你所知道的某詞大同小異
的?(語彙的搜集)
三、文章裡詞和詞,或者是句和句的結合方式,是否有特別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認,並且說出個所以然?(文法)
四、文章裡對某一個意思,是用什麼樣的說法?這種說法有什麼效力?和別種說法又有什麼不同?(修辭)
五、文章裡有什麼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麼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欣賞與批評)
六、這篇文章和別人所寫的同類型文章,有什麼明顯不同?你讀完的感覺又是什
麼?(風格)
七、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否前後相關聯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軸?哪些部分是補充說明?(章法布局)
還有許多其他範例可作參考,以上所舉的是最重要的幾個,每個都代表文章可以被探究的一個面相。必須從多方面確實留意,才會得到文章上的真實知識,益於閱讀和寫作。
五﹑文章的分類
文章究竟有多少種類,中外古今說法不一。最基本的分類法把文章分為兩種。一種是作者自己不說話的文章;一種是作者自己說話的文章。前者通常叫做記敘文;後者通常叫做論說文。
記敘文的目的,在把事物的形狀或變化寫出來傳給大家看,讓大家看了文章,猶如親身經驗到的一樣。作者用不著表示意見,只須站在旁觀的立場,把那事物的形狀或變化的所有情形,報告明白就好了。
論說文是作者對於事物的評論或對於事理的說明,目的在叫大家信服、理解。作者在報告事物的情形以外,還要附帶說明自己的意見。如果再分得細些,從這兩種裡把「記」和「敘」、「說」和「論」分開,就成四種:
一、記敘文—記事物的形狀、狀況。
二、敘述文—敘事物的變化經過。
三、說明文—說明事物和事理。
四、議論文—評論事物,發表主張。
這種分類都只是大概的說法,指明文章有這幾種性質而已。實際上一篇普通的文章往往含有兩種以上的性質,或者在記述之外兼有敘述、說明的成分,或者在敘述之外兼有記述、議論的成分,全篇純是一種性質的文章不能說沒有,可是很少見。例如我們聽了演說,提起筆來寫道:「演說臺上擺著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攤著雪白的布,左邊陳設個花瓶,滿插著草花。右邊是水壺和杯子。講演者×××先生年紀在五十左右,中等身材,眉毛濃濃的,看去似乎是一個飽經世故的人。」這是寫事物的形狀和狀況的,屬於記述文。接著說:「他先在黑板上寫了『中國青年的責任』幾個字,就開口演說,從世界大勢講到中國目前的危機,又講到別國困難時的青年界以及中國青年界的現狀,末了歸結到青年與國家的關係。……」這是敘事物的變動的,屬於敘述文。再接下去,
如果說:「這場演說很精彩,論到我國青年界的現狀這一段尤其痛切,我聽了非常感動。……」這是議論文。如果再說一點所以感動的理由,那就是說明文了。
每篇文章的性質雖然難得全體一致,但各部分究竟逃不出上面所講的四種或兩種的範圍。哪一種成分較多,就屬於哪一種。我們平常所謂記述文或敘述文,就是記敘成分較多的文章,所謂說明文或議論文,就是論說成分較多的文章。
七﹑書信的體例
應用文中最普通的是書信,別種應用文也許有人可以不寫,至於書信,幾乎任何人非寫不可。有人說:「現代的廚子,書信來往比古代的大臣要多。」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差不多每天要寫書信,書信的繁忙是現代生活的特徵之一。
書信的目的在接洽事務,寫書信給別人,情形和登門訪問面談要事一樣。因此,登門訪問時的談話態度,就可適用於書信。
書信的構造通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叫做「前文」,內容是尋常的招呼和寒
暄;第二部分是事務,這是書信的最主要的部分;第三部分仍是寒暄和招呼,叫做「後文」。
這三部分的組織是很自然的。我們寫書信給別人,目的原為接洽事務,但是不能開端就突然提出事務,事務接洽完畢以後,也不能突然截止,不再講些別的話。這只要看訪問時的談話情形就可以明白。假如我們想向朋友借書,到他家裡去找他談話,見到的時候,絕不能突然說「把×書借給我」;如果是彼此好久不曾看見了,自然會說:
「××兄,久不見了,你好!」如果是昨天才見過的,就會說:「××兄,聽說你已入××大學了,功課忙嗎?」這些話就相當於前文。以後才談到借書的事情上去。那位朋友答應借書了,我們也不會拿了書就走。總得說幾句話。「今天來吵你,對不起」,「這本書我借去,過幾天親自來奉還」,「那麼我把書拿去了,再會」,這就是「後文」了。
前文與後文的繁簡,因對象的親疏而不同。從前的書信,往往有前文、後文,很鄭重累贅,看了一張八行信箋還不知信中的要事是什麼的;近來卻流行簡單的了。但無論如何簡單,一封書信中,三部分的組織是仍舊存在的。
八﹑書信與禮儀
凡是文章,都假想有讀者的,寫作的態度和方法因讀者的不同而變換。說話也是這樣,同是一場演說,對中學生講和對社會大眾講,內容盡可能不變,可是用詞的深淺,引例的難易以及口吻、神情等等都該不一樣才對。
書信的讀者是限定的特殊的個人,作者自己和這個人的關係,寫作的時候須加以注意。寫給老朋友的信和寫給未曾見面的陌生人的信應該不同,寫給長輩的信和寫給平輩或後輩的信也應該不同。言語上的一切交際禮儀,在書信中差不多完全適用。
從一方面說,書信比言語更要注意禮儀。因為我們當面對人說話的時候,除了聲音以外,還有舉動、神情、態度等等幫助。學生拿了書本對先生說:「給我解答一個問題!」這明明是命令口氣,但那學生如果是鞠著躬、用著請求的態度說的,先生聽了絕對不會動氣。在書信裡就不然了,書信是用文字寫成的,除了文字以外沒有舉動、神情、態度等等幫助,一不小心就失了禮儀,使讀者不快。所以「給我解答一個問題」這句話,在書信裡非改作「請給我解答這個問題」不可。歷來書信多用敬語,原因就在這上面。
書信裡的稱呼向來是很複雜的。稱對方的有「仁兄大人」、「閣下」、「足下」、
「執事」、「臺端」和「左右」等等,自稱的有「愚弟」、「鄙人」和「不佞」等等。
現在改得簡單了,除彼此有特殊稱呼的(如母舅和外甥、表兄和表弟、叔叔伯伯和侄等)以外,一般的尊稱是「先生」,知友稱「兄」,自稱是「鄙人」或「弟」。「我」字向來是不常用的,現在不妨用了。「你」字有「你」、「您」兩個,稱同輩以上該用「您」,稱同輩以下不妨用「你」。
書信通常用請安問好作結,署名下常用「頓首」、「敬啟」、「拜啟」、「敬上」
等字樣。這種敬語,在最初也許是表示真實的情意的,流傳下來,成了習慣,就是一種禮儀的虛偽了。在可能的範圍內,這些地方應該力求簡單合理。
一﹑文章面面觀
文章是記載世間事物、事理,以及描述作者意思、情感的東西。每一篇文章包含內容與形式兩方面:某篇文章記載著什麼事物、事理,或描述什麼意思、情感,其闡述的事物是什麼樣子,事理是否真確,意思是否正當,情感是否真摯,且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與人們有著什麼樣的關聯,或對我們有什麼益處—諸如此類是內容上的探究;同樣是記載事物、事理或描述意思、情感,文章內容用何種方式表達,如何說起,如何接著說下去,什麼地方說得簡單,什麼地方說得繁複,到末段又該如何收場,以及怎麼用詞、造句、分段落、定題目、...
作者序
提升作文能力的門徑很多,但歸納起來,總不外三種方式:一是從閱讀與生活著手,二是從寫作技巧著手,三是從認識文章形式著手。
從閱讀與生活著手,主要是為了增廣見聞,培養感受能力,以解決下筆取料時的來源問題。從寫作技巧著手,是為了瞭解文章結構,學習遣詞造句,講究破題、轉折、結尾等方式,以解決材料的鋪排調度問題。從文章的形式著手,則是要分門別類,針對不同主題、用途、情感的文章,掌握特色,靈活運用不同的敘述方法,以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我們可以說,第一、二種門徑,是縱向的把握寫作方法,而第三種門徑,則是橫向的把握寫作特性。每一種門徑都各有針對性,也各有幫助。有人主張先作縱向學習,比較容易看到成果;也有人認為橫向學習比較容易入手,可以幫助中學生迅速打好作文基礎。但不管怎麼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三種方式都具體可行,也在教學上被充分實踐,都是指導寫作的好方法。
這本《文話──寫給中學生的作文與閱讀指導》,從性質上來說,比較屬於第三種門徑,也就是針對不同形式的文章,分析其寫作特點,並互相比較,指點出不同的寫作要領。
由於我們之前出版過《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以及《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而這兩本書正好偏重第一與第二門徑,若結合現在這一本《文話》,三書上下相承,正好涵蓋了提升作文能力的三個面向,組成完整的系列。
這自成系列的三本書,都出自夏丏尊與葉聖陶兩位先生之手。這兩位先生對二十世紀中學國文教育的影響,是沒有人不知道的。他們不但全力推廣白話語文教育,而且親自籌辦《中學生》雜誌、編選中學國文教材,並提出各種教學上的改進辦法,為國文教育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以及《給中學生的十二堂作文課》這兩本書,最早即是兩位先生在《中學生》雜誌上連載的專欄。而這本《文話》,則是兩位先生在編寫國文教材時所創作的內容。
當時的國文教材,只有選文和簡單的介紹,雖然選的都是好文章,可是東一篇、西一篇,缺少應有的系統。為了改進這種現象,夏丏尊和葉聖陶便先對文章作形式上的分類,以此為主幹,再附上選文,以及修辭和文法上的說明,讓教材顯得比較充實完整,也顯出了條理與邏輯。但文章既作了分類,並以此為主導結構,這就必須對不同形式的文章,一一加以剖析解說。這些剖析的文字,在教材裡,稱為「文話」,每課都有一篇。我們將全部的七十二篇「文話」集結成書,這就是本書的由來了。
夏、陶兩位先生在編寫「文話」時,十分注重「由近而遠」的次序,所以其文章先談實用性比較高的書信、日記、遊記、隨筆等類別,而後慢慢擴及抒情文、說明文、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以及詩、小說、戲劇等重要文學形式。
在各類別的說明之後,作者又細演出不同的章法要項。例如,說書信時,便另開幾篇談書信的禮儀,以及書信的文體;談到遊記,便需另對記述與敘述的方法加以說明;而談到抒情文時,更需要向讀者解釋「人稱」、「印象」、「暗示」等各種技巧的使用方式。如此層層交織,使得全書內容緊密紮實,等於是一本全方位的作文與閱讀的指導手冊。
正如作者在本書一開始所說的,如果對文章的形式沒有瞭解,這樣讀一篇文章只學會一篇文章的好處,太不經濟了。但如果掌握了不同文章形式的竅門,那讀一篇文章就能體會到許多同類文章的優點,這樣就事半功倍了。
我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都能獲得啟發與幫助,一方面體認到閱讀與生活感受的重要性,一方面又對形式的理解毫不陌生。若能兼顧這兩方面,以後提筆為文必然勝任愉快,不再是難事了。
如果編輯部
提升作文能力的門徑很多,但歸納起來,總不外三種方式:一是從閱讀與生活著手,二是從寫作技巧著手,三是從認識文章形式著手。
從閱讀與生活著手,主要是為了增廣見聞,培養感受能力,以解決下筆取料時的來源問題。從寫作技巧著手,是為了瞭解文章結構,學習遣詞造句,講究破題、轉折、結尾等方式,以解決材料的鋪排調度問題。從文章的形式著手,則是要分門別類,針對不同主題、用途、情感的文章,掌握特色,靈活運用不同的敘述方法,以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我們可以說,第一、二種門徑,是縱向的把握寫作方法,而第三種門徑,則是橫向...
目錄
一、文章面面觀
二、文言體和語體(一)
三、文言體和語體(二)
四、作者意見的有無
五、文章的分類
六、應用文
七、書信的體式
八、書信與禮儀
九、書信和諸文體
十、記述和敍述
十一、記述的順序
十二、敍述的順序
十三、記敍的題材
十四、材料的判別和取捨
十五、敍述的快慢
十六、敍述的倒錯
十七、過去的現在化
十八、觀點的一致與移動
十九、日記
二十、遊記
二十一、隨筆
二十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二十三、間接經驗的證明
二十四、第一人稱的立腳點
二十五、第二人稱的立腳點
二十六、第三人稱的立腳點
二十七、敍述的場面
二十八、事物與心情
二十九、情感的流露
三十、抒情的方式
三十一、情緒與情操
三十二、記敍與描寫
三十三、印象
三十四、景物描寫
三十五、人物描寫
三十六、背景
三十七、記敍文與小說
三十八、小說的真實性
三十九、韻文和散文
四十、詩的本質
四十一、暗示
四十二、報告書
四十三、說明書
四十四、說明和記述
四十五、說明和敍述
四十六、說明和議論
四十七、說明的方法
四十八、類型的事物
四十九、抽象的事理
五十、事物的異同
五十一、事物間的關係
五十二、事物的處理法
五十三、語義的詮釋
五十四、獨語式和問答式
五十五、知的文和情的文
五十六、學術文
五十七、對話
五十八、戲劇
五十九、文章中的會話
六十、抒情詩
六十一、敍事詩
六十二、律詩
六十三、儀式文(一)
六十四、儀式文(二)
六十五、宣言
六十六、意的文
六十七、議論文的主旨
六十八、立論和駁論
六十九、議論文的變裝
七十、推理方式(一)——演繹
七十一、推理方式(二)——歸納
七十二、推理方式(三)——辯證
一、文章面面觀
二、文言體和語體(一)
三、文言體和語體(二)
四、作者意見的有無
五、文章的分類
六、應用文
七、書信的體式
八、書信與禮儀
九、書信和諸文體
十、記述和敍述
十一、記述的順序
十二、敍述的順序
十三、記敍的題材
十四、材料的判別和取捨
十五、敍述的快慢
十六、敍述的倒錯
十七、過去的現在化
十八、觀點的一致與移動
十九、日記
二十、遊記
二十一、隨筆
二十二、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二十三、間接經驗的證明
二十四、第一人稱的立腳點
二十五、第二人稱的立腳點
二十六、第三人稱的立腳點
二...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