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一步認識基督信仰,卻不知從哪兒起步比較好嗎?
展開這卷《靈性地圖》,讓它伴你穿越重重迷障,走向基督信仰的核心,一窺那核心中的奧祕,如何轉化你的生命。
天路客指南 NO.1
當你搬到一個陌生的新地方,你需要什麼來幫你很快就安頓下來?密密麻麻的街道圖?成山填海的網路資料?如果有個內行人來幫你從繁多資訊中過濾整理出最重要的基本,那就好了。更好的是,這個內行人也是過來人,了解箇中甘苦,不僅指點,還鼓勵安慰,甚至陪你一起去探索這個新天地。
《靈性地圖》就是向剛進入(或剛返回)基督教信仰這片遼闊天地的人,井然有序指出此刻最需要知道的基本是什麼,在表示真摯歡迎的同時,也用無數平凡人的真實例證為你加油打氣,讓你邁出的毎一步都更肯定、更穩定。
或許,不同教會迥異的行事風格、一堆從沒聽過的術語、這個基督徒這樣說而那個基督徒又叫我那樣做……曾令你困惑。想要更多認識基督宗教的你,不必讀完上下兩千多年的基督教史、一頭栽進錯綜複雜的系統神學、搞清楚五花八門的基督教宗派……才能進入這個信仰。在急於探究或裹足不前的擺盪之間;等初信蜜月期過去,許多問號慢慢冒出來之際,這本《靈性地圖》能伴你穿越重重迷障,走向基督信仰的核心,讓這核心中的奧祕,把神創造你的各部分:心智、意志、情感、身體、倫理與社交的自我、個人的才幹……全都整合起來,在這個日益支離破碎的世界裡,重新活出整全而活潑的生命,直到永恆。
作者簡介:
林詩卓(Debra Rienstra)在密西根州西部長大,受教於加爾文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畢業時獲得英國文學最高榮譽。一九九五年獲得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文學博士學位。自一九九六年起,她在密西根州大湍市(Grand Rapids)加爾文大學講授文學和寫作。除了發表學術文章、詩、以及給一般讀者閱讀的文章以外,她也是Great with Child: On Becoming a Mother (Tarcher, 2002)一書的作者。和丈夫合著Worship Words: Discipling Language for Faithful Ministry(Baker Academic, 2009)。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靈性地圖》名副其實,絕不只是一本你印象中的典型護教書、神學書、靈修書。林詩卓是一位有恩賜的作家,為這幾方面平添許多智慧──而且不止於此。這本好書適合剛開始走天路歷程的基督徒,但是這本書也帶來許多指引與鼓勵,給我們當中那些在這趟旅程中行走已久的人。」
──毛勵策(Richard J. Mouw),富樂神學院前院長,基督教哲學教授
「對基督教信仰的介紹,有許多都好像迫於壓抑不住的焦慮而寫,彷彿作者努力想回答每一個想像得到的問題,藉此說服自己。林詩卓的《靈性地圖》不一樣,這本書散發出一種寧靜祥和的自信,就是因為願意承認有些問題無法解決,反而具有說服力。林詩卓深信,我們絕對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已經告訴我們了,確確實實,值得信靠,如信賴同慈愛父母可靠的大手一樣。」
──約翰‧威爾森(John Wilson),Books & Culture 編輯,The Best Christian Writing 系列編輯
名人推薦:「《靈性地圖》名副其實,絕不只是一本你印象中的典型護教書、神學書、靈修書。林詩卓是一位有恩賜的作家,為這幾方面平添許多智慧──而且不止於此。這本好書適合剛開始走天路歷程的基督徒,但是這本書也帶來許多指引與鼓勵,給我們當中那些在這趟旅程中行走已久的人。」
──毛勵策(Richard J. Mouw),富樂神學院前院長,基督教哲學教授
「對基督教信仰的介紹,有許多都好像迫於壓抑不住的焦慮而寫,彷彿作者努力想回答每一個想像得到的問題,藉此說服自己。林詩卓的《靈性地圖》不一樣,這本書散發出一種寧靜祥和的自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別有洞天
超越性
祢將祢的榮耀彰顯於天。
──詩篇八篇1節
在現有的一切之外,一定還有什麼,不止於此。物質宇宙有的不只是活蹦亂跳的次原子微粒、廣袤冰寒深不可測的空間;捲過肅穆群山的不只是低語的松濤;生活不單是早晨的通勤時光、紙杯裡的咖啡、路邊賣報的大嬸、應付應付的花言巧語,不是只有晚間新聞一成不變地播報犯罪、戰爭,加上插科打諢和汽車廣告作為點綴;人生不止於片段零星的渴望、殘舊即逝的喜悅。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止於此」一直向我們呢喃低語。山雀在飼料槽輕快地啄食時,我們聽見了;在老婦眼角的皺紋間、暖暖拂過花瓶的陽光裡,在任何熠熠生輝的平凡事物中,我們看見了。當喜樂衝破生命的邊緣,「不止於此」揚聲吶喊,如同呱呱落地的新生兒,彷彿漫天繽紛、恭賀春臨的蘋果花,又如交響曲、奏鳴曲和一切非凡的藝術。當我們孤寂憂傷,「不止於此」轟然咆哮,就在孩童的墓旁、事故的現場,以及大戰的戰場。當人心破碎、文明崩解,在嶙峋嵯峨之間的黑暗中,在我們痛苦難耐的每一幕,我們感受到這個「不止於此」。對我們許多人而言,「不止於此」的揣想,正是信仰的起點。
這個起點真是微妙。我們感受到了嗎?又好像不大有把握。我們活在一個懷疑的時代。至少在西方,我們學會以懷疑論來看待一切超越的感知,和任何無法看見、觸摸、衡量的真實(reality)。這樣的懷疑論一點也不新潮,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懷疑形式。不過,隨著科學、工業、科技在前幾世紀堂而皇之崛起,懷疑論也生出兩條長腿,昂首闊步,大搖大擺起來。懷疑論始終時髦,並且不斷推陳出新,近來更以一種憂鬱美學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因為我以教文學維生,所以我很熟悉那些瑰麗而絕望的小說,處處講空論虛的詩詞,以及表面璀璨、骨子裡哀愁的文章。在文學、歌曲、電影和許多其他領域,這種觀看世界的時髦角度,表面上在向不朽的人類精神致敬,承認存在的奧祕──卻語帶嘲諷。換句話說,這種觀點希望「不止於此」,又想表現得英勇決絕、坦率無諱,於是悲悲戚戚地下了結論:沒有「不止於此」這回事。許許多多現代的藝術和公開言論,都向超越性投以仰慕的飛吻,視之為一種觀念或心理現象,然而這是背叛的吻,因為我們對超越性說的是:「你真美,但你並不真的存在。」這是何等可怕的拒絕方式。
懷疑論可能在派對上贏得點頭稱是,不過,或許你像我一樣,早已察覺那是一種不必要的逞強。到頭來,懷疑論仍舊束手投降,相信冷漠的宇宙就是問題的終點,並且決心用瀟灑的姿態承受一切苦難就好。你圍著窄窄一條別緻時髦的雪紡紗圍巾,讓身體頂著宇宙中零度以下的寒風,似乎很勇敢,但是何必呢?難道寒冷一定是真相,取暖的方法一定是假象?或許帽子、靴子、掛在前廊的長大衣也很真實,而且你剛好穿得下。曾在明尼蘇達州過冬的人都知道,就算把頭髮弄得亂七八糟,也要戴上又大又暖的帽子,無論看來有多傻氣或俗氣。相信確實「不止如此」,就是承認在這種處境中有什麼衣物就穿上,才是明智之舉。
問其所以然
集體智慧不一定正確,卻一定值得深思。歷代各地都出現「超越的真實」(transcendent reality)這種概念,近來興起不時被稱為「科學的自然主義」或「科學主義」的現象,僅是少數的例外。若彙集東方、西方、天南地北、甚至來自叢林沙漠……各式各樣的思想,從中會浮現一種體悟:人類同時具有肉體的、心理的、屬靈的本質。我們除了參與物質的世界以及個人認知和心思的世界之外,也同時參與那「不止於此」之中。雖然關於「超越的真實」本質為何,已有許多討論,現在且讓我們把「超越性」定義為某種存在的層面,既無法被物質世界容納,也無法受人類(無論集體或個人的)心思掌握。超越性可能和這兩者(物質世界和人類心思)交織在一起,卻不等同於它們。總之,在太空塵粒和人腦力所及範圍之外,某種存有的確存在。
當你同意有一個超越物質和人類心思的存在向度,就表示你認同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智慧傳統了。1當你面對那些低語、吶喊、怒吼,你選擇的不是無奈地聳聳肩,而是承認除非先向這「不止於此」說「是」,否則無法真實地探索或解釋你的某些經驗。
人的個性;宇宙不可思議的複雜結構;其他活物引起的喜悅;奇怪的事件順序;人與人的至情,逼得我們堅信「死亡」這明顯又普遍的現象實在不合理,於是提出抗議……我們就承認吧,這些「真實」所需要的解釋,早已超越了生存的實用性,也不止於我們的神經元碰撞出來的奇異火花。也許,激動你心的是別的事物──是馬勒一首蕩氣迴腸的交響曲,是海洋那亙古不絕於耳的咆哮,是聖彼得大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畫,是你的兩歲女兒把頭倚在你肩上的動作;甚至很可能,只是簡單的一點觀察(對我來說這就足以拍板定案了):人類有能力讚嘆驚奇,有能力去愛,並且進而問其所以然。
看重靈性但不信教
如果我們願意同意「超越的真實」存在,也相信人類可以透過各種方法察覺到它,我們就會想為這「真實」正名。那是一個不具位格的生命力量嗎?有一位神?許多神?就算你勉強同意有一個具有位格的神祇存在,你仍然得面對許多選擇。有的選擇是由各大宗教的傳統勢力所支持:伊斯蘭教的阿拉,猶太人的神,基督徒的三一神,印度教的各種神明。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選擇,不過背後的群眾勢力就比較小了。例如,很可能有一個網站,是為了埃及太陽神銳神(Ra)的敬拜者而設置。我們深知自己處於各樣見解百花齊放的時代,這是一個匯聚了各種世界觀的大市集。總之,我們得想辦法處理這混亂的局面。
這年頭有一種處理方式,就是自稱看重靈性但不信教。這種說法我聽過許多次,所以當我收到朋友傑夫的來信,我真的很開心。他自認為是「沒有感覺,堅持不可知論的猶太人」,而他在信中承認道:「我這人只是不大看重靈性而已,這種想法讓我愈來愈自在。」我心想:真令人耳目一新,終於有人不堅稱自己多麼看重靈性!
「看重靈性但不信教」往往意指一個人承認有個「超越性」的向度存在,卻寧可不去定義它的本質,讓它保持模糊不清,而且認為它通常不具有位格。這是可以理解的想法,因為替「超越的真實」下定義的選項多到令人發狂。更何況,沒有人能否認:那些堅信「超越的真實」有個名字的人,也可能造成危險。我們回顧上個世紀,看見大地上一片焦黑的戰壕、徒留瓦礫的建築、支離破碎的屍體,看見現代主義對於人性與進步所抱持的樂觀態度從根基裂開大洞、硝煙彌漫。我們罹患了「集體創傷壓力症候群」。我們非常清楚,權力欲一旦結合了有關種族、政府形式──當然,還有信仰──的信念,就會產生世上最致命的力量。更不用說上個世紀的史達林、希特勒、海珊了。他們追隨尼采,把他奉為無人可比的先知。他們披上別的意識形態來掩飾自己狂傲的虛無主義,害我們現在徹底懷疑這些「披風」。
因此,「看重靈性但不信教」似乎是十分人道又愛好和平的做法,但我們無法由此推論說,若想根除不對的信念,就只能用很少、或很朦朧、甚或自相矛盾的解毒劑──畢竟,「宗教味不濃的靈性」背後,所渴望的都是最高貴的人性才能提供的:和平共處,個人至樂,人類福祉(往往也包括動物和樹木的福祉)。更深入個人的層次來說,對超越性抱持含糊不清的信念,可以避開一個有位格的神所帶來的麻煩。一旦你從一個生命力量轉向一位神,你就是在和一個「他者」打交道,祂可能要求你做你不願意的事,例如放棄性行為、或放棄金錢、向別人解釋你為什麼要向一個看不見的存在說話。你寧可默想也不要禱告;你揉合各種令你開心、又對你自身幸福有用的信仰;你的選項保持開放;凡是能奏效的,通通緊抓不放。若是說出「我的意思是,我相信那是真的」,就表示必須謙卑下來,就是在承認自己失敗了。
人生中總有某個時間點,我們必須作兩個決定。首先要決定的,是關於一位超越的神,某些認知是否比別的認知更接近真理?或許你認為,關於「超越事物」的一切概念,都與難解得驚人的真理相距十萬八千里。在這樣的前提下,你確實可以認為一切的宗教要麼的確可以帶人通往神,要麼全都誤解了神。此外,還有另一個可能:無論真理難解到何等驚人的地步,某些概念和別的認知比起來,還是比較精確的。我個人依照後面這個選項而活,因為我認為,當你承認世上有真理的那一刻,必然會認為我們應當竭力弄明白這真理到底是什麼,因為事關人類的尊嚴。我們也許會絆跌仆倒,我們也許會受限於自己的認知,但我們總該努力一試。畢竟,無論我們是否注意過,我們原本就是靠著各種不同的真理概念而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現在開始注意。如果讀者諸君覺得這些話有道理,那麼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才是最困難的:哪些信仰最接近真理?我們如何衡量比較不同的信仰呢?
拾級而上與縱身一躍
魯益師在上個世紀中葉寫下《返璞歸真》,主張基督教信仰最能說明真理。他從宇宙的道德律開始論述,一直推論到基督教教義,巧妙呈現兩者的同質性。這項策略在今日惟一的缺點,就是理性已經遭受重創。我們已經失去信心,不再視理性為解答真理的萬能工具。人們曾經以為,理性、科學、科技,還有資本主義,終究能解決人類自古以來的問題,但是經過二十世紀的多次大戰以及其他的道德災難,這種過度的樂觀早已瓦解了。我們必須承認,理性並非如西方一直認為的那樣是社會的救主,也不是最高的仲裁者。理性很少是通往宗教信仰的路。
毫無疑問,理性必須得到滿足,信仰才有可能持久。套用中世紀歐洲寓言作家的說法,理性是一位美麗又霸道的人物,她頭戴王冠。上個世紀頂尖的哲學家柏庭格(Alvin Plantinga)在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任教多年,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思考、撰寫有關知識和信仰的事。柏庭格在最近期的作品中,以哲學上極度嚴謹的方法,論證了「相信神」這件事有理性為據:「相信神」是「相當基本的」,正如我們相信其他人存在,相信自己能記得一件事,或相信我們的感官在正確情況下能提供可靠的資訊。他為有神論(特別是基督教)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論據,甚至連他不信神的同事都不得不放棄靠著「邏輯的重拳,一拳擊倒」信仰。2
不過,雖然理性和「信仰一位神」相容,但理性的架構通常不會像一道梯子般,領人從不信步步爬到信;想要獲得信仰,還得透過其他媒介。哲學家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指出,人的信仰是一種跳躍。有人是跳一小步,有人是向死亡挑戰的大飛躍。對某些人而言,跳躍的比喻根本不適合,信仰反而比較像一再轉向或跨步,甚至只是傾身靠近而已。但總有理性以外的某樣事物,輕輕推了人一把,使人朝信仰而去。近來我們在承認「超越的真實」方面有一大優勢:理性現在比較不令人執迷了,我們比較容易把同等或甚至更重的份量賦予特殊的經驗,多過於繁複的理性。
魯益師接受基督教信仰並非藉由理性,不過他和許多人一樣,是先走理性路線來接近信仰。我想他了解,理性思辨的功能主要像是在開墾灌木地帶,挪去樹枝殘根,使信仰有成長的空間,或解放早已栽種的信仰,使它能進一步成長。使人往信仰而去的「輕推一把」,反而是由經驗而來。這裡說的「經驗」是指一種個人的變化力量,融合了認知、理解、記憶。我們一向努力為自己的經驗取名,增進自己對經驗的理解;因此,我們要靠著聆聽別人描述他們的經驗、仰賴他們見證自己的見所聞。當某件事喚醒我們,想起自己擁有卻不明白的經驗,當某件事終於賦予我們的經驗一個貼切之至的名稱,深印心中,我們就會改變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了。別人見證了自己對「超越的事物」的經驗;這些事在我們腦海中盤旋打轉;我們一次又一次嘗試捕捉當中某些可能的解釋,並且測試這些解釋能否吻合我們自己對於「超越的事物」的經驗。隨著事件和認知不斷累積,描述那些經驗的某些名稱始終深印心中,一個輪廓逐漸浮現,而我們混亂的理解也慢慢轉化為信仰。
到現在為止,我把宗教信仰講得像是一個人悄悄推理一番之後做的選擇,如同考選擇題時選A而不選B,或是在沙拉吧前選用烤麵包丁而不選農家乳酪。然而,我傾聽人們的見證故事後發現,基督教信仰首先並非一套經過謹慎選擇的信念,而是關於與一位神人相遇。人們解釋道:無論他們願不願意,他們遇到了某件事,而且無法否認這件事的真實性。他們認為,神抓住了他們。
摘自第一章〈不止於此:超越性〉
第一章
別有洞天
超越性
祢將祢的榮耀彰顯於天。
──詩篇八篇1節
在現有的一切之外,一定還有什麼,不止於此。物質宇宙有的不只是活蹦亂跳的次原子微粒、廣袤冰寒深不可測的空間;捲過肅穆群山的不只是低語的松濤;生活不單是早晨的通勤時光、紙杯裡的咖啡、路邊賣報的大嬸、應付應付的花言巧語,不是只有晚間新聞一成不變地播報犯罪、戰爭,加上插科打諢和汽車廣告作為點綴;人生不止於片段零星的渴望、殘舊即逝的喜悅。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止於此」一直向我們呢喃低語。山雀在飼料槽輕快地啄食時,我們聽見了;在...
作者序
把日常生活的層次,織進偉大的基督教故事
誰會歡迎我呢?每回搬家,無論是上大學或研究所,或隨夫婿赴任第一份工作,或前往海外幾個月,總有一部分的我,納悶著該如何在新地點弄清楚東西南北。當然啦,街道圖和電話簿是有的,但它們提供太多資訊了。我想安然度過最初幾週,並不需要摸清每一條街,只要曉得哪些街道能帶我到一家不錯的雜貨店、可以給小孩買襪子的地方、一家可靠的修車行即可。我需要內行人的知識協助我找到這些基本要件,甚至需要內行人作朋友。我需要有人適時伸出援手,至少幫我一陣子;我需要有個了解箇中甘苦的人來鼓勵我,幫助我從成千上萬混亂的細節中,整理出重要的基本原理。
這本書就是向剛認識、或剛返回基督教信仰的人──那些正在尋求、窺伺、嚮往,或學習的人,表示竭誠歡迎之意。委身或重新委身於基督徒生活,感覺上可能比在國內長途遷徙還要方向大亂。基督教的信念以許多不同風貌呈現,因此可能難以找出信仰的核心,也難以想像這會怎麼影響你的生活。基督教的實踐方式也差異甚大,尤其先前缺少知識經驗,也不通曉內行詞彙的人,很難知道從哪裡著手。有人發現自己來到這新天地,或急於探究,或裹足不前,或兩種心情各有幾分,為了這些人,我會儘可能把混亂的細節擱置一旁,詳細地說明主要事項。
主要事項是什麼呢?我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在和這個繁難的問題較勁。魯益師(C. S. Lewis)於上世紀中葉撰寫他那本歷久不衰的《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時,努力把焦點放在「幾乎歷代一切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1本書承襲了這項挑戰,嘗試找出基督教信念各種變化之中的核心,並以淺顯易懂的用語來說明。然而,基督教不只是一套信念而已;魯益師也很清楚這一點,於是以另外許多著作充分闡釋。基督教的信念與實踐並行,一切順利的話,兩者會重塑我們的熱情、想像力和我們的每個部分──我們與神的關係不斷成長,正是重塑的途徑。
因此,雖然我的確肯定基督教信仰的理性思辨很重要,,但我在這裡並不想鑽這層功夫。一方面,我還沒那資格。另一方面,滿足理性只是人信主時會考慮的許多事情之一,而且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裡,可能還不是第一優先考慮的事。相反地,在這個日益支離破碎的世界裡,大家想要的是一個方法,能夠療傷止痛、重拾整全、找回誠信。他們希望有關自己存在的大哉問能夠獲得一個大哉答,使生命的各部分(無論禍福)整合起來有意義。我們處於「未來」似乎迎面衝來的世界,渴望在「傳統」中立穩根基,認真看待前人在他們的時空裡尋求神而得來不易的智慧。雖然基督教的重大真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並不改變,我們卻是從稍微不同的需求處境來尋找真理;我們用不同術語來解釋那些真理,也以自己所處時空的特殊方式生活來回應。我斟酌了這一切之後,嘗試創作出一幅圖畫,說明基督教的信念、實踐、熱情、想像力,如何開創出我們都切慕的整合,也說明在現今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整全生命可能是什麼樣子。於是我為本書定名為《靈性地圖:踏上基督信仰的豐盛旅程》,而我所謂的靈性是:讓神把我們的各部分、我們生命的各部分都結合在一起,成為活潑恆久的整體。
喬西巴斯出版社(Jossey-Bass)的編輯雪柔‧傅樂敦(Sheryl Fullerton)最初邀我寫這本書時,我就向她鄭重表明我既不是牧師也不是神學家,只是平凡的基督徒,不知怎地生來有一股寫作衝動而已。聰穎的雪柔以兩大手法說服我不再猶豫:她把這專案說成一項富有魅力的挑戰,我猜她知道我難以抗拒這樣的挑戰;她也提醒我,有時候讀者最歡迎的指引不是來自專家,而是來自同行的旅人。我必須承認這是真的。記得初中時,我拉中提琴才幾年,聽一名高中生演奏中提琴協奏曲,比聆賞專業人士的錄音更能激勵我練習。職業音樂家的演奏極其快速靈巧,我無法想像自己哪天能達到他們的水準。相反地,那名高中生的表現聽起來美妙,卻並非遙不可及。所以我們除了需要真正的專業人士的專門技術以外,也需要旅途中走在我們附近的同伴才能給予的特別鼓勵。
秉持著這種精神,我儘量讓本書平易近人。我沒有蒐羅名人奇事,反而儘可能以我自己和熟人的生活作為例證和故事。我發現不凡的故事也能激勵人心;我當然也努力閱讀古今最有智慧、最出名的基督徒的見解,這也算是聆聽專業人士的錄音吧。但我們的生活週遭多半是平凡的人事物,我們自己的故事是在日常生活的層次被織進偉大的基督教故事。
本書的編排,前五章談基督教的基礎信念,包括一點點基督教歷史,更多談的是聖經。這幾章的主題像針織毛線衫上的針法般,環環相扣;如果你覺得奇怪,某一章居然遺漏了某一點,請務必有耐心,遺漏的要素大概會在另一章出現。本書的第二部,描述的是基礎信念如何應用於核心的基督教常規,例如祈禱、讀經、崇拜、群體生活、服事。本書的結尾和開頭一樣,滿有信心地回應我們慈愛偉大的神,以此表彰當中特有的奇妙和奧祕。
至於聖經的不同譯本,我幾乎都引用新國際版(NIV),主要因為這是廣泛使用的當代譯本,語法既富詩意又清晰曉暢。本書中若出現聖經引句,讀者可以假定我用的是新國際版。偶爾我也會引用別的譯本;很少見的情況下,我會為了某種原因而改寫某段經文;遇到關鍵處,我會查考經文的原文來佐證我的看法。
接下來的章節中,我要做眾多前人已做過的事:重新述說一個偉大的古代故事。我邀請你一起來探索如何把你的生命活進這故事中。你探索時,我盼望也誠心祈禱,願這本書使你感受到歡迎、鼓勵、有趣、挑戰,進而發現那等候我們眾人的原來是別有洞天。
摘自作者序
把日常生活的層次,織進偉大的基督教故事
誰會歡迎我呢?每回搬家,無論是上大學或研究所,或隨夫婿赴任第一份工作,或前往海外幾個月,總有一部分的我,納悶著該如何在新地點弄清楚東西南北。當然啦,街道圖和電話簿是有的,但它們提供太多資訊了。我想安然度過最初幾週,並不需要摸清每一條街,只要曉得哪些街道能帶我到一家不錯的雜貨店、可以給小孩買襪子的地方、一家可靠的修車行即可。我需要內行人的知識協助我找到這些基本要件,甚至需要內行人作朋友。我需要有人適時伸出援手,至少幫我一陣子;我需要有個了解箇中甘苦的人來...
目錄
序 ........................................ 10
第一部 基督徒的信仰
第1章 不止於此:超越性 ........................................ 17
第2章 神之舞:神與我們同在 ........................................ 37
第3章 遠離了神:人類的光景、罪、悔改 ........................................ 63
第4章 拯救與恢復:神拯救的恩典 ........................................ 91
第5章 未到最後定論:苦難與盼望 ........................................ 125
第二部 基督徒的生命
第6章 尋求神的心意:禱告 ........................................ 157
第7章 生命之道:聖經 ........................................ 187
第8章 一同塑造我們的靈魂:敬拜 ........................................ 217
第9章 旅程的同伴:基督徒群體的挑戰 ........................................ 243
第10章 我們手所做的工:服事神、服事人 ........................................ 273
跋:奧祕 ........................................ 295
附註 ........................................ 301
進深閱讀 ........................................ 311
致謝 ........................................ 319
索引 ........................................ 322
序 ........................................ 10
第一部 基督徒的信仰
第1章 不止於此:超越性 ........................................ 17
第2章 神之舞:神與我們同在 ........................................ 37
第3章 遠離了神:人類的光景、罪、悔改 ........................................ 63
第4章 拯救與恢復:神拯救的恩典 ........................................ 91
第5章 未到最後定論:苦難與盼望 ........................................ 125
第二部 基督徒的生命
第6章 尋求神的心意:禱告...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