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何以技冠全球?
阿里巴巴如何笑傲網路交易市場?
百度如何搜出天下?
中國移動何以躋身全球電信巨頭?
聯想如何構建全球化的創新體系?
九位身價非凡的世界級巨擘VS.九個超級企業的創新歷程
價值百萬的九堂EMBA課,讓你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創新人才
不可諱言的,中國這塊大市場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的據點。於本書中,我們看到的是國際性的視野,國際級的言論、國際級的提綱、國際級的回應,連用四個「國際級」想要傳達的是,這些身價不凡的超級企業巨人們,他們絲毫不藏私地說出自己的經驗,無論是創業的理念、用人的規則、投資的想法,乃至於買賣公司的初衷,完全是百分之百、零時差的傳達。
以在中國營業額已經贏過家樂福、沃爾瑪的淘寶網來說,創辦人馬雲對於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仍不停歇地繼續追逐。再論中國最大的創業基金機構IDG,其常務副總裁熊曉鴿以宏觀的角度,解構整個中國創業風潮,精闢的言論讓人咋舌,難以想像彼岸的發展之神速。另,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觀察當前的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的程度,若媒合這幾年台灣蔚為創新的經驗和想法,令人驚覺那股強勁的馬力已經回頭在看著我們。
這九堂EMBA課程絕對讓你物超所值,引領你走入管理的新殿堂,大開創新之門,每一章節後更是輔以媲美全球性刊物才看得到的Q&A,讓你的思維提升到不同境地。
作者簡介:
【主編者簡介】
張亞勤
1966年出生山西太原。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整體佈局。同時亦為微軟大中華區戰略決策委員會成員,他與其他成員一起,領導微軟在大中華區統一戰略的制定,深耕微軟在該地區的業務發展、市場策略及本土自主創新。
1997年,年僅31歲的他被授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Fellow of IEEE),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樹立了時代典範。
除引領研發創新外,身為美國傑出華人組織「百人會」的成員,張亞勤積極推動美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作為中國和亞太地區高科技產業的領袖之一,他擔綱多個省市的政府顧問和多所大學的校董或名譽教授,並獲頒諸多獎項;在亞太地區,他是馬來西亞政府國際顧問團成員並擔任澳大利亞資訊與通信技術顧問;作為專家顧問,他亦為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資訊科技發展策略和決策提供者之一。
張維迎
1959年出生于陝西省吳堡縣。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網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亦為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
20多年來,以一個獨立學者的立場,積極參與中國改革實踐的洪流中。是中國最早提出並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其企業理論、有關企業改革的理論成果,以及有關市場化經濟改革的理論分析和政策主張,在經濟學理論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具有廣泛的影響。
近幾年,更致力推動中國大學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商學院教育體制的改革。同時也是2003 年北京大學教師體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設計者。曾出版數十本著作,近期作品為《中國改革30年》、《市場的邏輯》等,另有數10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
【本課程講師群】
【第一堂課】確立企業的創新戰略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張亞勤
【第二堂課】建立企業的價值觀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及CEO 馬雲
【第三堂課】搜尋引擎的獲利模式
──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
【第四堂課】掌握新媒體產業的未來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 季衛東
【第五堂課】價值鏈和企業創新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 王建宙
【第六堂課】高科技創投開創未來
──中國寬帶產業基金主席 田溯寧
【第七堂課】大蕭條後的創業新天堂
──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熊曉鴿
【第八堂課】科技企業與自主創新
──科技日報社社長 張景安
【第九堂課】建構全球化的創新體系
──聯想研究院院長 賀志強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作者們利用他們豐富的創新經驗和創業經歷,向大家講述了創新過程中遇見的一連串問題,並與大家一起分享艱辛創業後的成功和堅持創新後的喜悅。同時告誡大家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堅持的恆心,切忌著急和浮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
對於IT企業來說,有形的資產其實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兩個核心要素,一個是IQ,一個是IP。IQ就是Talent,是智力資源,也就是聰明的人才;IP則是創新成果,也就是知識產權。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
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國的政策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比如說一個省長說換就換,一個市長說換就換,這是制度和體系的作用,而接班人制度對於組織發展極其重要。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及CEO│馬雲
廣告界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隨著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的出現,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它促使市場變得像人力資源一樣可管理,這是以前很難想像的。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究竟什麼是好的商業模式?我有一個投資金字塔,金字塔底端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例如線上遊戲公司,金字塔中端是以平台為中心的公司,金字塔頂端是以社群為中心的公司。是否擁有稀有的內容和資源,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季衛東
軟實力其實就是一種影響力。要打造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只有硬實力是不夠的,軟實力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相對比較弱的一部分。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王建宙
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電信、高科技、媒體等產業發生迅速變革的時代,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股權投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寬帶產業基金主席│田溯寧
就商業模式和資金這兩方面來看,我認為現在這個階段,一定是資金為主。因為首先要渡過危機,再找出自己存在的模式,這樣才能存活。那些沒錢的公司,模式再好,管理者再厲害,也會垮掉。
──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只有技術獨立才能經濟獨立,進而政治獨立。在一定的條件下技術可以引進,但是創新能力不能引進,因為當你引進某項技術的時候,它在國外可能已面臨淘汰了。
──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
我們日本YAMATO的研發、美國的研發和中國的研發,這三地的運作非常有特色。如果你真的去和全球競爭的時候就會發現,必須要用不同民族最優秀的人才、要多元化,創新才會真的有競爭力。
──聯想研究院院長│賀志強
名人推薦:本書作者們利用他們豐富的創新經驗和創業經歷,向大家講述了創新過程中遇見的一連串問題,並與大家一起分享艱辛創業後的成功和堅持創新後的喜悅。同時告誡大家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堅持的恆心,切忌著急和浮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
對於IT企業來說,有形的資產其實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兩個核心要素,一個是IQ,一個是IP。IQ就是Talent,是智力資源,也就是聰明的人才;IP則是創新成果,也就是知識產權。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
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
章節試閱
第七堂課 大蕭條後的創業新天堂(作者: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熊曉鴿)
從以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當前的創投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做創投不能看著市場,不能看著股票。我們的做法不一樣,我們是投資國內的公司在海外上市。中國去年有很多公司像阿里巴巴、巨人等,在那斯達克、香港的股市上市。創投公司去年並沒有賺很多錢,如果今年再看去年上市的那些公司,沒有哪一家會覺得在它上市前兩輪投進去的私募股權基金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因為創投也好,私募股權投資也好,都要求上市有一個鎖定期,並且不能很快把它抛掉。所以,談到金融危機的機會,不能看短期,市場不好、股票不好,就不要去投資,但是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做一個投資決定時,不僅要考慮它能否賺到錢,還要看這個產業在投資以後是不是可以繼續發展,可以繼續創造新的機會。同時還要看它上市之後,創投機構撤出後,它都能夠繼續成長,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再談談三間公司,一個是搜狐,一個是新浪,一個是網易。這三間公司都是在西元2000年上市的。2000年上市的時候,美國那斯達克最高達到5,200多點,每一間公司的開盤價都在15塊美元左右一股。可是那個時候沒有一間公司知道怎麼賺錢,跟投資人講故事的時候,都在談點擊率──現在想想很好笑,當時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人數才剛超過1,000萬。可是到了2003年,這三間公司都開始持平,開始略有盈餘,後來開始賺錢,也慢慢知道怎麼去賺錢。由於2000年下半年出現網際網路的泡沫,2001年發生911事件,到了2003年時股市掉到1,200多點,股票掉到1美元左右。即便如此,這些公司仍然繼續賺錢,因為這些公司知道怎麼做才能賺錢了。這時沒有人再談點擊率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用戶數也達到了4,000多萬。
這說明了資本市場和公司的盈利模式沒有直接關係,尤其是新興的產業。所以,我認為對於我們投資的一些公司而言,恐怕要學會這一點,一定要很冷靜地看到這個公司本身是不是賺錢的,是不是有很好的商業模式。最好的投資機會不是在很早以前投資這個公司,而可能是在西元2003年、股票掉到1塊錢,它知道怎麼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買它的股票可能是最好的機會。
中國創投的六個特色
中國的創投正在發展,但就目前來說,我們的發展時間還很短,真正能用到創投的企業還是很少。所以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大家的責任,當前怎麼去得到創投的支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創投的支援毫無疑問是對一個專案的支援,但更是對人的支援。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夠創業的企業家,這樣才能夠得到創投的支援。他要看你的創業精神,看你的冒險精神,看你對事情的敏感度,然後看你有沒有一個團隊,這樣他才敢投資,否則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沒用。
實際上很多的企業家,包括雅虎的楊致遠最初起步也是很困難的,但他得到了創投的支援,因為創投當時很看好楊致遠,同時也看好他的團隊。所以有創業衝動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們要踏實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真正能夠創業的企業家,這樣才有可能發展得更好。另外,我們還要培養和關注創投家,本土的創業投資家非常重要。創投的風險非常大,實際上它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但是這20%所創造的利潤可以將掩蓋全部的損失,而且得到1,000%的利潤。如果你是創業企業家,那麼你是讓別人來投資的,如果你是投資別人的,那麼你就成為一個真正能夠承擔風險的投資家。當然前提是必須對創投有一定的瞭解,目前中國的創投具有六個特色:
1.中國風險資本和風險投資總量創新高:到2006年年底,中國風險資本總量超過583億5,000萬元人民幣,比2005年年底的464億5,000萬元高出了25.69%。2006年的風險資本是240億8,500萬元,比2005年的195億7,500萬元增加了23%。2006年中國風險投資總額是143億6,400萬元,這並不是完整的總額,是一個調查得到的數字,比2005年增加了22.17%。那麼2003到2004年中國的創投投資總額是多少呢?分別都是37億元人民幣。所以說這兩年,尤其是2006年的成長非常快。
2.海外風險資本與投資佔據半壁江山,本土創投則是邊緣化趨勢未改:海外資本所占比例從2003年的5%激增到2005年的33.9%。2006年達到43.7%,不到50%,但是也差不多半壁江山了。外資機構主導的投資額是109億3,000萬元,占投資總額的76.1%,也就是投資總額的一半多了。
3.創投已經從IT行業進入到傳統的產業:應該說傳統產業現在也成為創投的寵兒。
4.風險投資的對象比較集中於北京、上海和深圳:2006年投資於北京的風險投資基金占全國的34.76%,上海占24.8%,大體如此。
5.種子期專案融資水平依舊不足:基本上中國的創投相當部分是投資於成長期或擴張期的專案,真正的種子期專案比較少。
6.資本市場在風險投資中的重要性逐一展現:2006年有62.07%的專案退出股權或是股權轉讓,其中有一部分上市了。所以應該說目前發展情況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大家必須把中國的創投做起來,讓它發展得好、發展得快。
金融危機後的三個機會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蕭條,我們有什麼機會呢?
1.第一個機會是商業模式:當下的話題是談科技創新,科技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談到一個企業,更重要的不是某項專有的技術,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從那斯達克上市的20幾家中國科技型的公司來看,有哪家擁有一個別人不知道的專利?沒有。但是它們都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且都採用了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能夠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技術,主要是網際網路技術。哪怕是很傳統的產業,像是服務業等,也使用了現代化、資訊化的技術。
很多人問我,在金融危機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到底是以通路為主、技術為主還是內容為主?我可以跟大家說,目前中國的通路在很方面是全世界第一位,手機5億多,差不多是美國人口的2倍;網際網路用戶目前為止差不多達到3億,5年以後可能是5、6億,電視更不用說了。未來一定是以中國的內容為主,以電影為例,美國歷史上最賺錢的是《鐵達尼號》,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歷史上這個電影拍了4次,每一次都重複這個故事,因為在美國等西方文化中,能夠從題材上找到的內容比較少,還在談特洛伊木馬等這樣的故事。而中國則有很多這樣的題材、內容,只是我們沒有用商業方法把它變成盈利模式。
中國的外匯存底是2萬億美元,民間個人外匯存底也將近5,000億美元。在金融危機時最好的創新,可能是在金融方面。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將很好的商業模式和我們手中的錢結合起來呢?我們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例如談到迪士尼,如果想要引進,最好的辦法是拿500億元買迪士尼的股票,成為它的第一大股東,當它的董事長,就可以讓它的CEO去上海也好、去哪裡都好,蓋一個迪士尼。
就商業模式和資金這兩方面來看,我認為現在一定是資金為主,因為首先要渡過危機,然後找出自己存在的模式,這樣才能存活下去。那些沒錢的公司,模式再好,管理者再厲害,也會垮掉。至於我們應該怎麼投資?投資什麼?這是很困難的選項。我很看好中國的市場通路,就像網際網路,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雖然2億多,可是ARPU值,每一個用戶能夠貢獻的銷售額不到7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的ARPU值是100美元,全球平均是25美元左右,就產生一個很大的距離。可是因為我們使用信用卡等,肯定要有一定的時間。怎麼判斷這個時間,是另外一個挑戰。
談到怎麼投資的問題,必須清楚兩個概念:VC(創投)和PE(私募股投資基金)。前幾年談VC,過去兩年談PE。為什麼PE在過去幾年談得比較多?其實PE和VC是同一回事,VC也屬於PE,屬於私募股權基金,只是運作的模式、操作的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我把V當成Vision,因為很多早期的投資不知道怎麼賺錢,這時需要的是Vision,需要你對未來的判斷,敢投資它,就像當年我們敢投資百度、搜狐這樣的公司。我把PE叫做「產品盈利」,因為比較後期一點,或者是IPO以前的公司,產品已經都出來了,商業模式都已經固定了,也盈利了,只是判斷要以多少倍的市盈率把錢投進去,多久能夠把錢賺回來。其實只要做一下計算就可以了,很簡單,但是當然你對這個行業要比較瞭解。在股市好的時候,PE比較願意做這個事,時間比較短,很快就能上市。而不論股市好不好,都需要VC在早期有Vision、有眼光做這樣的事。
要做一個未來的東西,必須承擔風險,需要有一些Vision。當然從賺錢來講,平均下來一定是做VC賺的錢比PE多,美國的統計也是這樣。所以,為什麼很多西方的基金進來,就是想投資VC。我認為在金融危機的時候,不一定要斷言這個好、那個不好,可能都好,問題在於你有沒有那方面的能力,有沒有判斷做VC的能力。這都要仰賴你的經驗和能力。
2.第二個機會是人才:這當然也是中國的一個瓶頸,大家對華爾街做了各種解釋,我的解釋則是管理金融、從事投資方面的人才過剩。尤其是在美國,大家必須要找事情做,形成了競爭,競爭造就創新,創新過度了就泛濫,泛濫之後就會造成危機。美國做次貸產品,連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東西,當然這可能因為公司監管方面做得不夠,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過剩。現在中國有這麼多錢,可是我們管理金融、從事投資的人才很少。做投資必須有很多實戰的經驗,因為做投資最重要的不是你成功的經歷(當然成功很好,別人對你有信心),而是過去的教訓。教訓越多,學的越多,在未來的投資中就可以避免犯這些錯。
我做了一個統計,美國做投資的人,高級的管理人員有125萬,中國勉強算起來大約7萬多人,連5%都不到。可是我們手中的錢很多,怎麼管好這些錢,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在國外讀MBA的優秀人才,也有很多實戰經驗,我覺得此時是他們在金融方面創業的好機會。
3.最後一個機會是第二類股:剛才提到一些很好的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的,因為中國沒有第二類股。像搜狐、新浪這些公司都很好,大家都願意買它們的股票,可是當時它們在國內根本不可能上市,既沒有多少固定資產,又沒有滿足3年盈利的條件,只能在海外上市。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到一點,在適當的時候推出第二類股。在全世界的股市都跌得很厲害的情況下,此時推出第二類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現在,人民幣基金投資的公司不能到海外上市,尤其是新基金不可能到海外上市,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推出第二類股,人民幣的資金可以投資早期不賺錢但是未來看好的一些東西,這樣一來就為中國完成了一套創業的機制。
以上就是這次金融危機我學到的東西,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過去幾年我一直說中國是創業者的天堂,是投資者的煉獄。為什麼說過去是投資者的煉獄?因為錢太多,好的專案太少。然而現在只要抓住了融資的管道、退出的管道,引進更多的人才,在金融模式上有更多創新,中國就能成為投資者的天堂。
中國的創投之路
首先來看看過去的災難帶來什麼機遇。2000年下半年,美國上一次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最大的貢獻是使網際網路成為一個賺錢的產業。泡沫化之後,真正能夠賺錢的網際網路公司找到了成長之路,像雅虎,像中國的新浪、百度、搜狐、網易等,其實都是經歷上一次的危機之後才成長茁壯的。
這次危機中,我說,「中國現在不僅是創業者的天堂,也是投資者的天堂」。我認為這次經濟危機過去之後會出現兩件事,其一是出現一批第二代的網際網路公司。因為中國還沒有一個社交網站是賺錢的,而在國外,MySpace被兼併了,還有Facebook、YouTube等,這些公司能不能存活下去,成為第二代網際網路贏家,還是個問號。二是這次金融危機將促使一些新技術走向市場,吸引我們這些投資者的注意,比如新興能源,它們能夠快速地崛起。
我覺得金融服務也是中國現在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過去的出口賺到很多錢,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現金,那麼現在應該怎麼管理這些錢?怎樣使這個錢產生很高的回報?我過去一直說,中國金融服務跟美國相比,美國人才太多了,人多成災。而且他們很聰明,大家都在競爭,都去創新,創新過度就泛濫成災了。而中國這樣的人才太少,需要管理的現金卻比美國不知道多了幾倍,怎麼來管理這些錢就成為一個大問題。
早在2007年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市場可能會出現一些變化。所以,2008年1~8月,公司進行了15億美元的融資。在過去的1個季度,我們對於一些目標企業追加了很多投資。同時,我們也看到股市出現的一些機會。雖然有些公司的股票不好,但是我們覺得有很好的成長空間,這個時候可能是比較好的進入機會。
任何一個投資公司,希望的都是能夠創造一個很成功的公司,不僅可以幫助這個公司上市,幫助它取得更多的資金來發展,而且能夠使它在投資退出後,也能夠持續地發展,既給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才能夠成功。
Q&A
Q:很多投資家都說,投資就是選拔人才,你最看重專案執行者的哪種特質?
A:我認為首先一定要對市場很敏感,要貼近市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知道現在有什麼樣的機會,未來又有什麼樣的機會。其次要能夠與創業者交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要做什麼。
Q:微軟花2億4,000萬美元買了Facebook 1.6%的股權,相當於Facebook擁有了150億美元。公司這麼小的又沒有盈利,為什麼微軟願意花這麼多錢去買未來概念的一個網路公司呢?
A:我覺得這要看微軟怎麼判斷。現在還沒有一家真正的WEB2.0公司。當然大家都知道MySpace賣了5億8,000萬,然後YouTube 17億賣給Google,當年雅虎想出10億沒有買到,現在過了一年變成150億,說明這個產業發展得很快,而且那麼多人在做,就像滾雪球一樣。當然這種商業模式是不是一定能夠成功呢?我覺得還不太清楚。因為它們還沒有自己盈利,或者說它的商業模式並沒有被市場認同。舉一個例子,馬雲的阿里巴巴很成功,但是他的B2C還沒有證明一定能做起來,因為他現在還是依靠當年雅虎給他很多的錢,3年不收費。等到3年之後開始收費了,才知道是不是能夠成功。
Q:IDG在國內做投資的時間非常長,你也累積了許多財富,現在平面媒體面臨很大的危機,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A:目前全球所有的平面媒體都面臨一個挑戰:網際網路。我覺得做媒體首先不要想著怎麼賺錢,老是想著怎麼賺錢,很可能永遠賺不到錢。做媒體要思考的是怎麼服務,把大家需要的資訊,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給他,只要大家願意用你的東西,就會付你一定的錢,使你得到回報。還有一個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可以溝通、可以對話,但是你永遠不能取代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換句話說,你越想溝通、越想見面,所以創造了很多非出版的收入。比如說我們開IT峰會,收費很高,而且贊助商也很多,因為大家更珍惜面對面交流的時間。
美國最有名的一個平面媒體叫《富比士》,2年前,他們的Forbes.com只有短短5年的時間,其收入、利潤就超過了原來的平面雜誌。就平面雜誌而言它的收益變小了,可是網路上帶來的收入越來越多,所以它的利潤還是很高,而且用戶也很多,而且紙張也浪費得越來越少。美國的雜誌都是在報刊亭販售,進貨10本,能夠賣出6本就不錯了,其他40%只能回收,成為廢紙。
所以我覺得網際網路的時代,網路對平面媒體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輔助。要是不改變的話,肯定會完蛋。而且就這方面來說,創造了更多學電腦的人群或者是與網路相關的一些工作機會。
Q:假設我給了你一份策劃書,得到你的認可之後,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展開工作?
A:當你拿了一份計劃書過來,我們會對3件事進行評估。第一,我會看你針對什麼樣的市場,這個市場夠不夠大,有沒有發展空間,甚至是想像的空間。第二,你的產品是不是有一定的創意,夠不夠新穎,我倒不覺得一定要有什麼專利。為什麼不一定要有專利呢?我不認為專利有多了不起。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知道軟體6個月就換一代,沒有什麼專利可言。所以說創意很重要。第三,我會瞭解你的執行力,也就是你團隊的執行力如何?你的靈感可能占2%,98%則是你的汗水。你有沒有辦法把一些很能幹的人集合起來,跟你一起做事?
我個人覺得,特別是早期的創業,你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代價,所以除了這些能力以外,我會注意你的身體好不好?因為很多人想得很完美,最後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那也很不好。
Q:我有一個朋友在做IT公司,現在處於天使投資的階段,希望明年引進創投,但他很矛盾,一方面認為創投可能加速公司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擔心大筆資金進入之後,會威脅到公司核心團隊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掌控。所以我想請教,創投除了帶來錢之外,還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利益?
A:我覺得這是他最不用擔心的,這就是我們創投者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只是金錢的投資,你不用找我,我也不敢投資,我們不做小股東,也不控股。假設你來找我,我首先想的是自己懂不懂這行?我能不能幫你?當然我願意學也可以,但是如果我真正不懂的話也不敢投資。所以我們一定會把很多關係介紹給你,設法幫助你。不要把創投當成你的競爭對手,它永遠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像一個教練,幫助你獲得成功。當然,一流的教練都想幫助最厲害的、國家隊的運動員成為世界冠軍。我們是一流的創投公司,我們是國家隊的教練。你一定要找一個好教練,能夠跟他交流,不在於他有錢,而是他能幫你什麼。
世界上有三種人是值得尊敬的,第一個是中學老師,因為中學老師會對學生的成功感到非常高興,他不會對你造成威脅。為什麼不是大學老師?因為有時大學老師寫論文掛名,但其實是學生寫的。第二個是父母,因為父母永遠都會為孩子的成功由衷感到高興。最後一個則是做創投的,因為創投不會嫉妒,你的成功是我投資公司的成功。很多人都知道張朝陽,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我們投資的,無所謂,對於我們而言,目標就是幫助他成功,當然我們也從中獲得很高的回報。我們不可能成為創業者的競爭對手,而且我怎麼可能去管100間公司?他根本不用擔心我把他開除,開除他之後,我也不懂他公司的業務。
Q:你覺得這一路走過來,是什麼樣的特質使你獲得今日的成就?對於80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你覺得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才能抓住這個時代的機會?
A:我每年都會去學校跟大家聊一聊,每個人都在談夢想,我覺得夢想不能考慮得太遠,而是要實際一點。我經常說,你一定要有一個階段性的偶像,在那個時間覺得誰特別棒,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看看那個人是怎麼做的,就去模仿他、學習他,我覺得重點在於夢想的目標要能夠達到,這樣才會有熱情,而且在過程中會比較開心。
比如我在大學的時候,有個偶然的機會,一些外國的老師跟我們談話,要我寫一篇文章。我寫了一篇文章,他們登在《湖南日報》的頭版,給了我7塊人民幣,很多人看到了那篇文章。我那時剛讀大二,感覺這樣也挺好,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生活補助費才11塊錢,加上很多人說我文章寫得不錯,於是覺得做記者不錯,又有名又有利,但是第一次考研究生沒考上,在北京工作兩年之後終於考上了。後來我很想當一個戰地記者,主動要求到中東非洲組。有個老外跟我說:「你不到國外學習,永遠當不成最好的記者。」所以我就想辦法出國。出國採訪時跑矽谷,得知一些關於創投的概念,知道許多創業者的故事,覺得做創投的人太了不起了,他們什麼都要知道,什麼都要去學習,比如說你要投資餐館,就要明白餐館是怎麼運作的;你要投資酒店,就要知道酒店是怎麼經營的。美國有好幾個特別厲害的創投者都是做記者出身的,於是我就決定自己也要做這一行。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馬雲當年連杭州大學都沒考上,可是這個人很有毅力,很聰明,很肯學。當了6年老師,他當時也沒想到要去做阿里巴巴,也不知道要做電子商務。現在馬雲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知道的人物,這就是時勢造英雄。可是如果沒有中國,沒有網際網路,我想也沒有馬雲吧?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要有一點夢想,但是別想得太遠,別不著邊際,要腳踏實地去學習。
最後總結一句:在這個時候,中國是創業者的天堂。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出一個比阿里巴巴更厲害的企業,只要你們肯努力。(本文摘自《百萬商學院》第七堂課部分內容)
第七堂課 大蕭條後的創業新天堂(作者: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熊曉鴿)
從以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當前的創投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做創投不能看著市場,不能看著股票。我們的做法不一樣,我們是投資國內的公司在海外上市。中國去年有很多公司像阿里巴巴、巨人等,在那斯達克、香港的股市上市。創投公司去年並沒有賺很多錢,如果今年再看去年上市的那些公司,沒有哪一家會覺得在它上市前兩輪投進去的私募股權基金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因為創投也好,私募股權投資也好,都要求上市有一個鎖定期,並且不...
作者序
創新時代的管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爲高科技時代、資訊時代,還有人稱之爲知識經濟時代,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爲創新時代。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徵就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持續創新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這一充滿變化的時代,要使社會財富的創造主體——企業基業長青,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把握創新本質,不斷超越自己。
創新是一個持續的、持之以恒的過程,也就是說,企業要實現創新,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長遠的目光——沒有任何一個創新能夠即刻實現,任何一個創新也不會對企業發展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寶鹼(P&G)公司在60年代開發出的嬰兒一次性尿布,從開始研發到真正投入市場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這一漫長的過程不是由於技術問題,而是尿布的價格降低到市場可接受的程度整整耗費了10年光陰。
好多的創新可能在眼前看不出成果,但是它爲企業未來的大發展提供了基礎,因此我們有沒有持之以恆的心態來做這件事兒就變得特別重要。而本書的作者們利用他們豐富的創新經驗和創業經歷,向大家講述了創新過程中遇見的一系列問題,並與大家一起分享他們艱辛創業後的成功和堅持創新後的快樂。同時告誡大家在創新中一定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堅持的恒心,切忌著急和浮躁——不要企圖用最短的時間通過創新出一個技術、産品,就能夠很快佔領全部的市場,或者很大的市場。
創新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創新對企業的持續發展意義尤其重大。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給我們的企業提供了參與全球競爭的「入場券」,但是能否屹立於世界企業之林,還要看我們的企業能否通過技術、商務等創新打造出核心競爭力。而要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並不僅僅靠幾個企業的研發投入就能實現,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套用一句現成的話就是「推進創新,人人有責」。
而這也是本書出版的初衷之一。我們的社會要想成爲一個創新的社會,首先必須要有自由的思維方式,而這又取決於我們基礎教育方式的改變;其次還要形成一些核心的價值觀念,如創新風險、知識産權保護、自由競爭,等等。本書的作者們就是就這諸多問題,和大家分享經驗、交流思想、闡述理論,同時更希望通過本書引導大家進行深入的思索,以讓我們的社會早日形成一個真正良好的創新環境,讓創新之路越走越好,越走越遠……。
創新時代的管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爲高科技時代、資訊時代,還有人稱之爲知識經濟時代,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爲創新時代。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徵就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持續創新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這一充滿變化的時代,要使社會財富的創造主體——企業基業長青,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把握創新本質,不斷超越自己。
創新是一個持續的、持之以恒的過程,也就是說,企業要實現創新,我們的企業家、管理者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長遠的目光——沒有任何一個創新能夠即刻實現,任何一個...
目錄
前言 創新時代的管理
【第一堂課】確立企業的創新戰略 作者: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張亞勤
【第二堂課】建立企業的價值觀 作者: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及CEO 馬雲
【第三堂課】搜尋引擎的獲利模式 作者: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
【第四堂課】掌握新媒體產業的未來 作者: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 季衛東
【第五堂課】價值鏈和企業創新 作者: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 王建宙
【第六堂課】高科技創投開創未來 作者:中國寬帶產業基金主席 田溯寧
【第七堂課】大蕭條後的創業新天堂 作者: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熊曉鴿
【第八堂課】科技企業與自主創新 作者:科技日報社社長 張景安
【第九堂課】建構全球化的創新體系 作者:聯想研究院院長 賀志強
前言 創新時代的管理
【第一堂課】確立企業的創新戰略 作者: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張亞勤
【第二堂課】建立企業的價值觀 作者: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及CEO 馬雲
【第三堂課】搜尋引擎的獲利模式 作者: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
【第四堂課】掌握新媒體產業的未來 作者: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 季衛東
【第五堂課】價值鏈和企業創新 作者: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 王建宙
【第六堂課】高科技創投開創未來 作者:中國寬帶產業基金主席 田溯寧
【第七堂課】大蕭條後的創業新天堂 作者: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 熊曉鴿...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