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于丹遇上易中天……
易中天:現在的年輕人習慣了密集的圖像、簡潔的內容,喜歡上網查資料,不喜歡讀書,怎樣才能讓年輕人愛上讀書?我問你這麼一個問題,你怎麼能做到讓一個男人愛上你?可愛的人被人愛,很簡單。我們先哲的書,本來都是可愛的。
于丹:兩千多年來,我們曾經以不同的方式誤讀過經典,把經典的力量過分誇大。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存在於你血液裡的一種文化基因,可以用你個人的感悟、體驗去把它激活……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
*
「國學超女」于丹以講《論語》心得聞名,「歷史超男」易中天以品三國人物享譽,當論語遇上三國,當于丹遇上易中天,兩人擦出智慧的火花,點燃了文化的火炬。他們共品人生,妙語如珠,把古典信手拈來,卸去傳統的沉重外衣,用生命的名義、以現代生活的角度去體悟經典,品味出其中簡單卻恆久的智慧,引領讀者輕輕鬆鬆走入經典的世界。除了兩人的同台對談,本書還收錄于丹、易中天的數篇演講紀實,風趣中見智慧,談笑中有見識,帶領讀者從經典中體悟人生。
作者簡介:
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同時也是知名影視策畫人和撰稿人,現任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科學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畫顧問。二○○六年十月以來,于丹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上解讀《論語》和《莊子》,反響熱列,據演講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莊子〉心得》二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累計銷售量超過六百萬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作出巨大貢獻。
易中天
湖南長沙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學術著作,出版《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等文化隨筆,銷售量都多達數十萬冊。易中天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中品評歷史人物,顛覆了原有的歷史人物形象,他主講的〈品三國〉掀起民間熱潮,帶動《品三國》一書熱銷,他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學者明星。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附錄一】易中天幽默語錄
1 晴雯又沒和賈寶玉「那個」,和寶玉「那個」的是襲人!
2 諾,相當於現在的OK。
3 然後韓信就和那個南昌亭長絕交了!不跟他玩了!
4 我被你僱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畫,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掰掰,我換一個老闆。
5 這麼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個韓……什麼信的!
6 不要以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夫,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是什麼,螃蟹!
7 劉邦對蕭何說:「他媽的,你小子跑哪去了?」
8 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呢?應該夾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變法,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寧。
9 哪有大俠用斧頭、或者是兩把鐵錘的(作企鵝狀),這不成體統,所以說劍是很高貴的。
10 項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那時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
11 曹操身材短小,估計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一米八四的諸葛亮比起來,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殘次品。
12 曹操是喜歡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裡都喜歡「摟草打兔子」,收編一些美女什麼的!
13 (曹操勸老婆回家)寶貝,你回來吧,好不好?別鬧了,跟我回去吧……
14 曹操對各路諸侯說:「現在是滅董卓的最好時機--董卓已經把洛陽燒掉了,還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為恐怖組織了。」
15 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地!
16 袁紹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17 袁術以為皇帝的稱號就像現在我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標一樣,要搶先註冊,他以為他搶先註冊了皇帝的商標,別人就不能把他怎麼了,沒想到他反而成了眾矢之的。
18 袁尚、袁熙哥倆一合計:「咱們請公孫康那小子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給做了!」這邊公孫康也合計:「不如我請他們哥倆來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倆給做了!」結果是公孫康把那倆給做了!
19 劉備幹逃跑這事還是很在行的。他就像海輪上的老鼠,好像總是能第一個察覺到哪一艘船會翻掉,先是跟著公孫瓚打袁紹,然後又跟著曹操打呂布,又跟著袁紹打曹操。
20 那時候江東的老百姓都稱孫策為「孫郎」,稱周瑜為「周郎」。郎,就是小夥子,有讚美的意思。所以,「孫郎」就是「孫帥哥」,「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喜歡美眉的,所以孫策和周瑜分別娶到了當時最漂亮的兩個女孩子,可以說這時的周瑜是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反正我是很羨慕!
21 順便說一句,蔣幹這個人也是被冤枉的--他根本就沒盜過什麼書,長得也不醜,而且也是一位帥哥,因為周瑜是帥哥嘛,帥哥的朋友一般也是帥哥。
22 所謂的空城計也是編出來的:諸葛亮搬個琴,擺個香爐,召兩個小孩子,在城樓上唱卡拉OK!
于丹智慧語錄
1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3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4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5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6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7 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8 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斷地參悟、歷練,就是你心中有一種儀式。
9 在我看來,莊子也罷,孔子也罷,所有作用於生命個體的古聖先賢學說,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內心覺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覺得這就是先賢的一種意義了。
10 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11 真正的文化經典,都是那種可以無比深刻,但也可以無比簡單的東西,深刻是它的精神內涵,簡單是它的表面形式。簡單與深刻有時並不矛盾。
12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永遠保持它那種特別簡單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樣子,這才易傳播,你把它整得特別深邃的話,就傳不出去了。再傳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簡單、「傻瓜」。
13 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
14 我喜歡把生活分成兩個層面:生命層面,生存層面,而且年紀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謂生命層面,就是自己的內心要有所執守的東西;而所謂生存層面,就是你在現實中建功立業的東西。
15 一個人,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有責任把你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你不能說在你年輕的時候一個人就逍遙去了。其實,年輕時不入世,會讓人沒有一種價值實現感,而且你也挺不負責任的。
16 人生其實就是木桶效應,你永遠不要追問你哪塊最高板--你什麼地方更優秀,而是你最低的板最該去考慮。
17 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後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18 我們經常說,命運這個東西太客觀了,完全依附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捨。
19 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種理性是在這個嘈雜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
20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21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22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說,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這是當代社會特別應該提倡的一種職業化的工作態度。
23 禪宗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眼睛裡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會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麼?前生,此際,來世。只要你眼裡的事化不開,心裡成天牽掛著,你就會把前生來世、上輩子下輩子都抵押進去。但是,如果你胸懷開朗,心頭無事,用不著擁有多大的地盤,坐在自家的床上,你都會覺得天地無比寬闊。
24 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沒有走過那一段路程,怎麼能抵達到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能回頭去看,說那是彎路呢?
25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26 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的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只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
27 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附錄一】易中天幽默語錄
1 晴雯又沒和賈寶玉「那個」,和寶玉「那個」的是襲人!
2 諾,相當於現在的OK。
3 然後韓信就和那個南昌亭長絕交了!不跟他玩了!
4 我被你僱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畫,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掰掰,我換一個老闆。
5 這麼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個韓……什麼信的!
6 不要以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夫,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是什麼,螃蟹!
7 劉邦對蕭何說:「他媽的,你小子跑哪去了?」
8 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呢?應該夾起尾巴做人。...
章節試閱
于丹
《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著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釋。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論語》呢?
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家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麼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我想說的是,《論語》是一種文化基因,《論語》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啟動、被喚醒。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那麼,何謂「覺悟」?其實這是一個佛家語。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很有意思。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是豎心加一個「吾」。所以,覺悟、覺悟,本初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在網上,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了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但是,「見我心」的能力,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複雜了。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複。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裡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作為生活的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麼「適可而止」吧。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麼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也就是說,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裡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啟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系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
其實《論語》本來就是一個草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家。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家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家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家」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才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家」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麼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家」遭遇了。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權」。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他要等。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到了唐代,這玩意兒就有用了。自從隋文帝設科舉制度以後,到了唐代這個東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因為魏晉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
于丹
要說到讀《論語》的用處,其實真正悄悄讀的人不是為了「有用」,因為《論語》讀來以後,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種社會功利的實現上,它可能就是一種道德撫慰,使人心安頓。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為什麼在夾壁牆中還能發現那些經典?有些人以生命為代價留下這些經典的時候,他已經不是為了對自己生命有用,可能僅僅是在倉皇亂世中的一種生命安頓。所以讀《論語》的人不會想到他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也不會知道後來還有個「唐」。就像《論語》開始寫的時候,也不知道後來有個「三分天下」。
易中天
有人將儒家視為一種宗教,將孔子當做神一樣跪拜,將《論語》神格化,但《論語》卻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種對孔子的崇拜是「怪力亂神」嗎?是不是有悖於孔子的思想?
我是不贊成把儒學說成儒教的,而且我不贊成把中國說成儒教的國家。中華民族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也不知宗教為何物。中國人有的是什麼?巫術傳統。我小時候經常在電線杆上看到字條,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這是什麼?這是典型的巫術,就是把它當咒語。中國古代,把《論語》當咒語的很可能有,把《論語》當聖經的,我個人認為,真沒有。現在經常有人問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論語》?好像幾歲讀很重要,讀了哪幾章很重要,就好像要立竿見影,就好像要把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什麼人,骨子裡面、潛意識裡面都是巫術傾向。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中國自己也沒有宗教,就連道教也不是本土自然產生的,它是外來宗教進來以後,看到人家有宗教,咱也整一個,然後把老子啊莊子啊整出來弄。但是中國人有個什麼情結呢?就是聖人情結,中國人不崇拜真正意義上的神,你看中國的神譜裡面,那些神都是人變的,大禹啊,或者後來姜子牙啊。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他是對國家、民族有功勞的,他就是神;如果他是一般般、沒有貢獻的,像我這樣的,就是鬼--我說的那是死了之後啊。如果活著的時候就升天了,那叫仙;而活著的時候悟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那叫佛。這個神性是很清楚的,當然還有興妖作怪的,叫妖啊,怪啊,精啊,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那是另外一類,它是很清楚的。我們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你崇拜它?
于丹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為什麼會被尊為聖人?就是易老師說的這種實體崇拜、真人崇拜,儒家本初的說法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這個概念很好。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到超驗的東西,說神神鬼鬼怎麼樣,我們對此大多持兩種態度:一種是跟著疑神疑鬼,篤信不移;另一種是斷然喝斥說不存在。但孔子有第三種態度,叫「存而不論」。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理性的態度,他不會盲從或輕易否定,「六合之外」: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東西;「存而不論」:它有可能存在,但我不了解,我就不去討論。
學生問鬼神的事,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間事,對父母,對國君,對社會,該做的事你做好了嗎?你能做到敬事而信,把眼前的事都完成了嗎?這點事都還沒做好,你還能「事鬼」嗎?先不想了,你就活在當下。學生又問孔子,老師給我講講死亡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活明白了嗎?你知道這輩子該做什麼事了嗎?還沒弄明白吧?那就好好活著,先不用管死的事。
實際上這就是儒家的態度,它沒有斷然去否定神鬼的世界,只不過「子不語」。不討論,不一定是反對。所以我說的是一種文化心態,我覺得《論語》在今天的意義,重要的不是對文化基因的傳承,而在於一種文化態度的包容。也就是在一種文化態度上,很多我們不了解的、誤讀的、不同立場的東西,不要立刻拉出來,一棒子打死,用這樣的態度來證明那就是謬誤。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絕對的真理和謬誤呢?有很多時候是審視的角度不同而已,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或者某種學說,往往有如盲人摸象,摸到耳朵的人說我確實摸到象了,牠長得就像扇子;摸到尾巴的人說我也確實摸到象了,牠長得就像繩子;摸到象腿的人說牠就像柱子;摸到象身的人說牠就像堵牆。你能說他們誰摸到的不是真象?最後四個人打起來了。其實這四個人如果不打,真正進行溝通的話,就無限接近於一頭真象了。
所以今天我們追究世界的真相,就應該具有這種不了解時不武斷的態度,可以存而不論,你可以不去討論,你可以說你自己擅長的那個部分,然後大家匯合起來。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不一定是孔子說不存在或是怎樣。
其實我覺得很多儒家的東西後來被大家認為是唯我獨尊的,要罷黜百家的,這並不是它最本初的意思,它最本初的意思應該是謙遜的、寬厚的,所以它說一言行之終生,行之天下,就是一個「恕」字,為什麼非得較勁不可呢?
中國人在死亡面前的態度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六個字:不怕死,不找死。所謂「不怕死」,是說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你要坦然接受,不要有太多的畏懼;再說「不找死」,在歷史上,相對於西方來講,中國自殺的人是比較少的。屈原是一個激烈的代表,因為他是殉國,他是楚之同姓,他宗廟沒有了,郢都已經被攻破屠城了,他是一個很極端個別的例子,你看整個中國的歷史上,文人採取這種激烈決絕方式的多嗎?很少。所以呢,中國人是很樂生的,既不怕死也不找死,當死亡沒有來臨的時候,就好好地事人,不去論這些個世外的「世界」,這就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基本態度。
易中天
我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講「三國」,怎麼挨那麼多罵呢?因為我顛覆了太多人固有的想法了。大家的想法都是文學的想法,都是《三國演義》的想法。這樣一來,一個歷史人物就有了三種形象:第一個是我講的歷史形象,第二個是文學形象,還有一個是民間形象,就是廟裡供著的那個關公。
我有個觀點,曹操和諸葛亮有驚人的相似,就連他們的官職也是一樣的,都是丞相;曹操封武平侯,諸葛亮封武鄉侯;曹操領冀州牧,諸葛亮領益州牧。而且他們當政的時候,他們的皇帝都是「橡皮圖章」,漢獻帝就不用說吧,這劉阿斗也沒什麼權力,這個《三國志》記載得很清楚,「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就是芝麻大的事都得諸葛亮拍板,但是為什麼到後世,兩個人卻有了截然相反的舞台形象呢?說到底是人性的問題。我覺得,因為人性本來就有兩面性,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人性的善惡兩面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這個東西要投射到文學藝術當中去,然後被傳統的民間藝術臉譜化,然後分出了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一方是紅臉的關公、一身正氣的諸葛亮;一方是白臉的曹操,賊眉鼠眼。
所以我們不能把民族的情感過於擴大化、分極化,我們的民眾要學會理智地對待歷史,當然更要理智地對待現實。曾經有一個學者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看到所有國家領導人都穿唐裝的時候,他說,哎呀,二十一世紀肯定是中國的世紀了,你看他們都穿什麼衣服了。我說他們到菲律賓穿菲律賓的,到印度尼西亞穿印度尼西亞的,那二十一世紀是誰的世紀啊?現在連流行歌曲都大唱三國和中國話,像周杰倫啊,還有S.H.E.,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文化正在、或即將統帥全球?反過來說,是不是說明中國人面臨著信心危機,需要借古人以服天下?用不著這麼小題大做,不就是唱唱歌、穿穿衣服嘛!既不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也不意味著中國文化走向衰亡。
于丹
其實我很認同易老師這種心態,我把這種心態叫做「不較勁心態」,我覺得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東西過於較勁,但是較勁之後,就會適得其反。有個詞叫「局限」,什麼叫局限,有局才有限。我們老是人為地做一個很小的局,然後為其所限,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其實在個人生活中,我更喜歡莊子,我覺得我們不要過分地攻伐異端,不要過分地把一種莊嚴肅穆的東西變成我們的主旋律。「無為而治」,有時候可以從無為達到無不為。我覺得一個人生命的成長,不能揠苗助長,要尊重人的性情;文化形態的局面也不要刻意去修建,一定要用什麼去打敗什麼,用什麼去取代什麼,就以一種審美的方式去看待,順其自然是最好的。
其實周杰倫的歌我非常喜歡,從最早的時候我就喜歡,周杰倫的歌我都很熟悉。大家可以看到二○○六年的樂壇,那是一個網路音樂的天下,專業歌手裡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銷量最好的就是周杰倫的《依然范特西》,在這張碟裡面,就收了很多很中國風的曲子,比如說大家很熟悉的〈菊花台〉,整個他的造型、他的詞,包括之前的〈東風破〉、〈髮如雪〉,方文山整個的創作,我覺得都是很中國意象的。但這種中國意象是非常時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實是完成了對中國詩詞意象的解構,而不是結構。我們去寫格律詩的時候,是從一個平仄格局裡面去一點一點地完成七寶樓台的堆砌,但在周杰倫的歌裡面,在方文山的詞裡面,是做了一種情趣的解構,最後總會放上一點點中國音樂的造型元素。
我喜歡的中國文化是什麼呢?就比如現在的時裝設計,它可能會設計得非常時尚,但裡面有一點點中國元素在,有一點元素,中國文化就被啟動了。文化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成長,不一定非要端著面孔莊嚴肅穆地出來亮相,說我一定要在意識形態主流的位置上被大家尊重。非得要「罷黜百家、獨尊一種」之後它才是健康的嗎?真正的健康就是被孩子們喜歡。比周杰倫還年輕的樂團--南拳媽媽在〈牡丹江〉裡唱道:「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這句歌詞多深刻呀,是吧?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
于丹
《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著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釋。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論語》呢?
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家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麼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我想說的...
目錄
序一 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發動機 /張曉卿
序二 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 /邱立本
卷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是否有能力看見我的心
不要誤讀君子
數英雄,誰是英雄
不較勁的心態
快樂的事才能融進生命
做正常人就好
卷二 《論語》、《莊子》裡的生活智慧
以生命的名義打通儒與道
興之所至,隨處可及
用仁心溫暖世道
尋找自我救贖的力量
你成就世界,世界才會成就你
給你的是情分,不給的是本分
無為無不為的生命境界
做最美的自己
卷三 什麼樣的生命是快樂的
最難抓住的是自己安靜的心
李白的狂歌空度日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
完成一場豪奢的逍遙遊
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
千刀萬剮,終於成佛
卷四 為人生尋找座標
在時代的迷惑中確認自我
別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仁厚多一點,憂傷少一點
成事者的人格修煉
懂得害怕的人最可信
擔承重任,舉重若輕
走過歲月,終於成為自己
夢想是知識的翅膀
融入社會,堅持自我
卷五 歷史裡的人性
歷史的留白
歷史的弔詭
歷史的誤解
卷六 歷史裡的人生智慧
戲說歷史與香港古裝戲
代入角色才能深入歷史
經典本來都是可愛的
卷七 當經典走入尋常百姓家──專訪于丹
卷八 他勾動歷史的天雷地火──側寫易中天
附錄一 易中天幽默語錄
附錄二 于丹智慧語錄
序一 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發動機 /張曉卿
序二 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 /邱立本
卷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是否有能力看見我的心
不要誤讀君子
數英雄,誰是英雄
不較勁的心態
快樂的事才能融進生命
做正常人就好
卷二 《論語》、《莊子》裡的生活智慧
以生命的名義打通儒與道
興之所至,隨處可及
用仁心溫暖世道
尋找自我救贖的力量
你成就世界,世界才會成就你
給你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