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第一輯,創下連續36週高踞誠品書店排行榜佳績!
《這個詞》第一輯+第二輯,銷售突破50,000冊,掀起兩岸中文國學書熱潮!
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用的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烏賊」為什麼用「賊」來命名?
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續集》,其中「烏賊得名」一條說:「世號墨魚為烏賊,何為獨得賊名?蓋其腹中之墨可寫偽契券,宛然如新,過半年則淡然如無字。故狡者專以此為騙詐之謀,故諡曰賊云。」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
古人用一塊布斜著裹在小腿上,這就叫「邪幅」。「邪幅」又稱「偪」,取其緊裹在小腿上,逼束之意,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裹腳布,緊緊裹著腳,以便於騰跳,故稱「行縢」。「在下」一詞即出自「邪幅在下」。
「哭喪棒」原來有兩種!
「哭喪棒」是古時父母過世後,出殯時孝子所持表示悲哀之杖,今天有些地方的農村尚有此遺制。而父喪要持竹杖,又叫苴杖;母喪要持桐杖,又叫削杖。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鬼見愁」其實是無患子的俗稱,無患子是無患木的果實,可做中藥,也是佛教的重要道具。晉人崔豹所著《古今注》:「拾櫨木一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寶眊,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畏,競取為器用,以卻厭邪鬼,故號曰無患也。」
讓國學行家帶你重回語文的歷史現場,
一次看完近兩百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
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原來,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誤用、錯用跟濫用中文了!
不說不知道,說出來嚇你一大跳!
以下這些詞,你知道它們的由來與用法的演變嗎?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
「銅臭」原來是買官錢!
「風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敦倫」為什麼用來指房事?
「喜鵲」喜從何來?
「糟蹋」原來是遭水獺之禍?
「嘍囉」原來是讚美的詞
「新郎」原來是指進士
「和緩」原來是兩位醫生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得饒人處且饒人」原來是指下棋讓先
「墊背」原來是往死人身下墊錢
「尾大不掉」是形容哪種動物的尾巴大?
「出恭」為什麼是指上廁所?
「開葷」開的是什麼「葷」?
還有更多更多……
作者簡介:
許暉,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旅居雲南大理。
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
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亂世之鞭: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日常俗語》,《悠悠鳳與凰:那些過往的愛情與陰謀》,《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這個字,原來有這樣的身世》。
章節試閱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
「在下」是用於自稱的謙詞,但這個詞的詞源卻從未搞清楚過。大部分辭典都解釋為古時飲宴等場合的坐席,尊者在上,卑者在下,故用作自謙。台灣教育部辭典則解釋為「稱自己處於下賤的職位」。這些解釋都缺乏有力的文獻支持,要麼屬於臆測,要麼屬於引申義。
其實,「在下」一詞出自《詩經》,而且跟古人的一種服飾密切相關。
《詩經•采菽》是一首諸侯來朝之詩,其中第三章鋪排了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芾」通「韍(ㄈㄨˊ)」,熟皮製成,用於祭祀、朝見等隆重場合,遮在禮服的膝前,故又稱「蔽膝」。紅色的蔽膝即「赤芾」,乃大夫以上所服,再細分的話,「天子純朱,諸侯黃朱」。《毛傳》稱「大夫以上,赤芾乘軒」,〈采菽〉一詩中諸侯朝見天子而「赤芾在股」,就是這種禮儀的生動呈現。
「邪」通「斜」,古人用一塊布斜著裹在小腿上,這就叫「邪幅」。《毛傳》:「邪幅,偪也,偪所以自偪束也。」「邪幅」又稱「偪(ㄅㄧ)」,取其緊裹在小腿上,逼束之意。鄭玄進一步注解說:「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漢代時稱「行縢(ㄊㄥˊ)」,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裹腳布,緊緊裹著腳,以便於騰跳,故稱「行縢」。
「在下」一詞即出自「邪幅在下」。鄭玄說:「彼與人交接,自偪束如此,則非有解怠紓緩之心,天子以是故賜予之。」這是說諸侯與人交接之際,深自約束自己,一切都要按照禮制來行事,不能逾禮,治理政事的時候也就不會有懈怠舒緩之心,因此天子才會賜予「赤芾」和「邪幅」,「彼交匪紓,天子所予」就是這個意思。「在下」因此引申為人際交往時的謙詞,其實本義是像緊緊的裹腿布一樣「逼束」自己依禮行事而不能失禮。
這就是「在下」這一謙稱的詞源。古人重視禮儀一至於此,是今天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
「烏賊」為什麼用「賊」來命名?
烏賊又叫墨魚。墨魚的得名人盡皆知:此魚體內的囊狀物能分泌黑色液體,遇到危險時放出,以掩護逃避,故稱墨魚。古人認為此魚分泌的黑色液體是腹中有墨,「懷墨而知禮」,文墨可為法則,故又稱烏鰂,「鰂(ㄗㄟˊ)」通「則」。因此古人又附會它是河神河伯的度事小吏,類似於文書。
烏賊還有一個有趣的別名,叫「算袋魚」。算袋是古時百官隨身攜帶,放置筆硯等的袋子。宋人蘇易簡所著《文房四譜》中載:「陶隱居云:烏賊魚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海人云:烏賊魚,即秦王算袋魚也。昔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形一如算袋,兩帶極長,墨猶在腹,人捕之,必噴墨昏人目也。」
那麼,烏賊又為什麼用「賊」來命名呢?據唐人徐謙益《初學記》所引南朝沈懷遠所著《南越志》載:「烏賊魚,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賊魚。」意思是「言為烏之賊害也」。
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續集》,其中「烏賊得名」一條說:「世號墨魚為烏賊,何為獨得賊名?蓋其腹中之墨可寫偽契券,宛然如新,過半年則淡然如無字。故狡者專以此為騙詐之謀,故諡曰賊云。」正因為烏賊腹中之墨過時則淡,易於用來行騙的這種特性,所以《文房四譜》說:「其墨人用寫券,歲久其字磨滅,如空紙焉,無行者多用之。」
按照周密的說法,烏賊之得名就是人類對烏賊的誣衊,烏賊的腹中之墨為人所用而作偽詐騙,關烏賊何事?烏賊又何辜焉?人心之壞而移之於烏賊之名,嗚呼!可發一嘆!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常常使用「鬼見愁」這句俗語,用來形容人或物某一方面之厲害,以至於連鬼見了都要發愁,比如有些山的頂峰就被稱作「鬼見愁」。鮮為人知的是,「鬼見愁」原來是一種樹木的果實,可做中藥,也是佛教的重要道具。
「鬼見愁」其實是無患子的俗稱,無患子是無患木的果實。無患木為什麼稱「無患」呢?又為什麼和鬼有關係呢?最早的記載出自晉人崔豹所著《古今注》一書:「拾櫨木一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寶眊(ㄇㄠˋ),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畏,競取為器用,以卻魘邪鬼,故號曰無患也。」原來,用拾櫨木製成棍棒可以殺鬼。
唐代著名博物學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中也記載了這種神奇的樹木:「無患木,燒之極香,辟惡氣,一名噤婁,一名桓。昔有神巫曰瑤眊,能符劾百鬼,擒魑魅,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木。」
無患木的果實無患子「黑如漆珠」,非常堅硬,除了入藥之外,據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ㄕˋ)《本草衍義》載:「今釋子取認為念珠,出佛經。惟取紫紅色,小者佳。」寇宗奭所說的「出佛經」指《佛說木患子經》,其中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
在李時珍之前,民間已經俗稱無患子為「鬼見愁」,佛教用作念珠正取此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俗名為鬼見愁,道家禳解方中用之,緣此義也。釋家取為數珠,故謂之菩提子。」道、佛兩家都使用無患子,用意是一樣的。
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甚至作有一首《鬼見愁贊》,介紹說:「鬼見愁,亦草木之實,生武當山谷。或采令童子佩之,云辟鬼魅。狀類粵西所產豬腰子,而圓小精潤,茶褐色,有深黑文緣其間。」其辭曰:「鬼愁不愁,人亦不知。如彼明王,守在四夷。爾不我佩,鬼愁何有。使爾今存,人胥疾首。」
「鬼見愁」一詞進入人們的日常俗語,正是由無患子的這種功能而來。
「風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今天的成語和日常口語中都經常使用「風靡一時」這個詞,形容著裝、愛好等各種時尚在一個時期內非常流行。「靡」的本義是散亂、倒下,比如「望風披靡」是形容草木隨風倒伏之態,「風靡」即風行,也是形容風吹倒草木的樣子,引申而指競相效仿和傾慕。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風靡」一詞最初的用法卻令人跌破眼鏡!
《韓非子•內儲說下》記載了晉平公的一個故事,不僅有趣,而且含有古人關於疾病的獨特禁忌。
「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髮繞之。平公趣殺炮人,毋有反令。炮人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謂也?』對曰:『臣刀之利,風靡骨斷,而髮不斷,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紅白而發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視之,髮繞炙而目不見,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殺臣不亦蚤乎!』」
少庶子,戰國時對年輕家臣的稱謂;炙,烤肉;趣,通「促」,催促;炮人,廚師;反令,赦免;桑炭,桑木所燒的上等木炭;重睫,睫毛相重,形容眯著眼仔細查看;翳憎,暗中憎恨;蚤,通「早」。
這幾個詞解釋清楚之後,這個故事就非常好懂了。其中炮人所說的「臣刀之利」竟至於「風靡骨斷」,像一陣風吹過去,骨頭就砍斷了。此處的「風靡」雖然是形容詞,但卻由此可見炮人的這把廚刀之鋒利。炮人為自己辯解,說如此鋒利的廚刀能砍斷骨頭卻砍不斷頭髮,桑炭能把肉烤得紅紅白白卻燒不焦頭髮,眯著眼仔細觀察烤好的肉卻看不到頭髮,顯然不合常理,而是有人暗中憎恨我才陷害我的。
一根纏繞在烤肉上的頭髮就讓晉平公憤怒到要殺人的地步,如果不瞭解古人關於頭髮和疾病的關係,就會覺得非常費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髮者血之餘。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複有液出。誤食入腹,變為症蟲。煆冶服餌,令髮不白。此正神化之應驗也。」晉平公之所以大動肝火,看似因為小事,其實正是出於頭髮「誤食入腹,變為症蟲」的認識所致。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
「在下」是用於自稱的謙詞,但這個詞的詞源卻從未搞清楚過。大部分辭典都解釋為古時飲宴等場合的坐席,尊者在上,卑者在下,故用作自謙。台灣教育部辭典則解釋為「稱自己處於下賤的職位」。這些解釋都缺乏有力的文獻支持,要麼屬於臆測,要麼屬於引申義。
其實,「在下」一詞出自《詩經》,而且跟古人的一種服飾密切相關。
《詩經•采菽》是一首諸侯來朝之詩,其中第三章鋪排了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紓,天子所予。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芾」通「韍(ㄈㄨ...
目錄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一頓飯」為什麼是用「頓」來計算?
「丁憂」的「丁」是什麼意思?
「九五之尊」為什麼用來指皇帝?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入流」原來是古代官制
「八面來風」來的是哪八種風?
「三宮六院」是哪三宮和哪六院?
「三魂七魄」是哪三魂和哪七魄?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下海」竟然是指妓女接客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大相徑庭」的「徑庭」原來是失禮之舉
「大紅大紫」為什麼是比喻顯赫
「女紅」的「紅」原來是「工」字
「尸位素餐」的「尸」原來不是指屍體
「山盟海誓」為什麼不能說成「山誓」、「海盟」?
「不名一錢」的「名」是什麼意思?
「不名一錢」的「名」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不肖子孫」原來不是指子孫不孝順
「不欺暗室」為什麼是比喻光明磊落?
「不齒」的「齒」原來是排座次
「五毒」原來是良藥
「井水不犯河水」原來是天文學術語
「元寶」的「元」原來是指年號
「內子」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分庭抗禮」為什麼是形容平等相待?
「天潢貴胄」為什麼用來比喻帝王或貴族的後裔?
「少艾」原來是指美男子
「文身」原來是為了避蛟龍之害
「方舟」原來是大夫所乘的船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
「冬烘先生」為什麼要叫做「冬烘」?
「出恭」為什麼是指上廁所?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平易近人」原來是形容政事簡易
「正室」跟「側室」原來不是指妻跟妾
「玉樹臨風」的「玉樹」原來是槐樹
「再醮」為什麼是形容女人改嫁?
「冰人」為什麼是指媒人?
「刑不上大夫」原來是讓大夫自殺
「吃茶」原來是指女子受聘
「合葬」原來是從周公開始的
「同僚」為什麼是指同事?
「名」和「字」原來是兩回事
「名列前茅」的「前茅」原來是軍旗
「在下」原來是裹腿布
「地老天荒」的「天」到底有多「荒」?
「如坐針氈」原來是真的坐上了針氈
「宇宙」原來是指屋簷和棟樑
「扛鼎」到底要怎麼「扛」?
「牝雞司晨」的「牝雞」是什麼雞?
「老死牖下」為什麼用來指善終?
「血氣方剛」原來不是形容年輕人
「作家」原來是管理家務
「吝嗇」原來是對大地母親的讚美
「妖孽」原來不是形容女色
「尾大不掉」是形容哪種動物的尾巴大?
「希望」原來是仰望星星
「弄璋之喜」原來是指生兒子
「戒指」原來是皇帝寵幸后妃的標誌
「步驟」原來是指由慢走到快跑
「男女授受不親」是怎樣演變的?
「私淑弟子」是什麼樣的弟子?
「角色」原來跟飲酒的等級有關
「身懷六甲」為什麼是表示懷孕?
「佩服」為什麼跟衣服有關?
「使節」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兔死狐悲」原來不是比喻物傷其類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和緩」原來是秦國的兩位良醫
「姓」和「氏」原來有差別
「尚方寶劍」的「尚方」原來是官署名
「板蕩識誠臣」的「板蕩」指的是什麼?
「狀元」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長跪」原來跟謝罪無關
「門婿」原來專指入贅的女婿
「信件」為什麼用「封」來計量?
「姘頭」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屏風」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急急如律令」原來是公文用語
「指南」為什麼不叫「指北」?
「按圖索驥」的「圖」是什麼圖?
「挑釁」原來跟祭祀有關
「星期」原來是指浪漫的婚期
「春夢」從來不用於男女情欲
「為虎作倀」的「倀」是人還是鬼?
「皇親」和「國戚」的地位原來差別非常大
「秋老虎」原來是「秋老火」之誤
「背井離鄉」的「井」原來不是指水井
「胎教」原來自古就有 「風靡」原來是形容廚刀太鋒利
「首當其衝」的「衝」應該是指戰車
「哭喪棒」原來有竹杖和桐杖之分
「唇亡齒寒」原來曾遭遇性生活比喻的反擊
「差強人意」原來是誇讚之詞
「挽歌」必須執紼而歌
「捉刀」和「捉筆」絕對不能混用
「書信」原來指傳遞信劄的人
「浮以大白」原來是指罰酒
「烏賊」為什麼用「賊」來命名?
「素面朝天」的「天」原來是指天子
「討厭」原來是巫術用語
「酒有別腸」不是形容兩副腸胃
「酒德」竟然是指酒後無德
「馬弁」原來出自冠服制度
「骨朵」原來是一種兵器
「高屋建瓴」的「瓴」是什麼東西?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偷香竊玉」為什麼是比喻男女私通?
「堂皇」原來是指盛大的廳堂
「得饒人處且饒人」原來是指下棋讓先
「授人以柄」原來是指彗星
「望洋興嘆」的「望洋」原來是一種眼病
「梧桐引鳳」為什麼能引來鳳凰?
「烽火」原來是兩種信號
「袞袞諸公」的「袞袞」是什麼東西?
「陰溝裡翻船」的「陰溝」為什麼會翻船?
「頂缸」為什麼用來比喻代人受過?
「魚水」原來不是形容男女歡愛
「喜鵲」喜從何來?
「媒妁之言」的「媒」和「妁」原來是不同的人
「尋短見」為什麼用來比喻自殺?
「惡客」原來專指不飲酒的客人
「敦倫」原來是房事的隱語
「無它」原來是問候「你家裡沒有蛇吧?」
「犀牛望月」為什麼是比喻長久盼望?
「琵琶別抱」為什麼是比喻婦女改嫁?
「登基」原來是「登極」之誤
「結縭」為什麼是指成婚?
「買路錢」原來是出喪時撒的紙錢
「開天窗」原來是比喻侵吞財物
「開先河」為什麼要以河為先?
「開葷」開的是什麼「葷」?
「集腋成裘」原來集的是狐狸的腋毛
「亂點鴛鴦」原來是做好事
「傾蓋之交」是什麼樣的交情?
「搖錢樹」原來是形容妓女
「新郎」原來是指新科進士
「會計」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當頭棒喝」原來是禪宗用語
「睥睨」原來是女牆的代稱
「誇海口」原來誇的是孔子的口
「跳槽」原來是青樓用語
「電光石火」的「石火」原來是取火之法
「馳道」只能供國君行駛車馬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嘍囉」原來是讚美的詞
「墊背」原來是往死人身下墊錢
「墓木已拱」原來是詛咒之詞
「壽終正寢」的「正寢」是什麼地方?
「蒲柳之姿」並非專門用來形容女人
「說項」原來是誇讚姓項的人
「銅臭」原來是買官錢
「閣下」為什麼是敬稱?
「墨守成規」的「墨」原來是指墨子
「撲滿」為什麼用來稱呼存錢罐?
「模棱兩可」原來是諷刺唐朝宰相蘇味道
「蝸居」原來不是形容居室窄小
「學而優則仕」不是形容優秀
「橋梓」為什麼是比喻父子?
「螟蛉之子」為什麼是指義子?
「諡號」不可能生前就有
「遺孀」為什麼是指寡婦?
「隨和」原來是兩件寶物的並稱
「應聲蟲」原來真是一種怪蟲
「斂衽而拜」原來不是婦女的專利
「濫觴」原來是指浮起酒杯
「糟蹋」原來是遭水獺之禍
「薪水」為什麼是指工資?
「薪盡火傳」不是指火種傳了下來
「蟊賊」原來是兩種害蟲
「轅門」原來是象徵性的門
「簪纓世家」為什麼是指顯貴人家?
「爆竹」原來真是燒竹子
「穩操勝券」操的原來是左券
「臘月」為什麼要用「臘」命名?
「靡靡之音」原來特指亡國之音
「籌碼」原來跟「馬」大有關係
「戀棧」為什麼是比喻貪戀官位?
「靈柩」原來不是棺材
「蠻夷戎狄」原來並非蔑稱
「鑾駕」為什麼是比喻天子的車駕?
「一日三餐」原來始於漢代
「一頓飯」為什麼是用「頓」來計算?
「丁憂」的「丁」是什麼意思?
「九五之尊」為什麼用來指皇帝?
「人盡可夫」原來不是形容女人淫蕩
「入流」原來是古代官制
「八面來風」來的是哪八種風?
「三宮六院」是哪三宮和哪六院?
「三魂七魄」是哪三魂和哪七魄?
「上乘」原來指四馬共駕一車
「下海」竟然是指妓女接客
「口實」原來是陪葬品
「大相徑庭」的「徑庭」原來是失禮之舉
「大紅大紫」為什麼是比喻顯赫
「女紅」的「紅」原來是「工」字
「尸位素餐」的「尸」原來不是指屍體
「山盟海誓」...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