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一輯甫推出就緊急再刷多次,暢銷破萬!
連續二十週高踞書店暢銷排行榜。
──現在,萬眾期盼之 第二輯來了!
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用的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招搖」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又叫搖光、瑤光或招遙。
《禮記》規定,軍隊出征時的儀仗,要有象徵東、西、南、北的四面旗幟按照前、後、左、右的次序豎立起來,居中的則為最重要的「招搖」旗,因此「招搖」被附會為破軍星,又引申出張揚的意思。
「天作孽」原來是月食
傳說月亮上有隻蟾蜍(蝦蟆),喜歡吃吳剛砍伐的那棵桂樹,因此古人用「蝦蟆抱桂」稱月食。
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名為〈月蝕詩〉的奇詩,其中寫道:「傳聞古老說,蝕月蝦蟆精。」又寫道:「嗚呼,人養虎,被虎齧。天媚蟆,被蟆瞎。乃知恩非類,一一自作孽。」就像人養虎一樣,上天諂媚的是蝦蟆;又如同人養虎被虎吃掉一樣,上天諂媚蝦蟆,最終也被蝦蟆吃瞎了眼。
「鴛鴦」原來是指兄弟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鴛鴦的特性,也就是鴛鴦不能落單,否則就會相思而死。
《昭明文選》收錄的蘇武與李陵詩中吟詠道:「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蘇武形容自己和李陵以前是像鴛鴦一樣的好兄弟,如今卻如同參星和商星,一顆在西,一顆在東,此出彼沒,永遠不能再相見了。到了唐朝,詩人們才開始用鴛鴦比喻恩愛夫妻。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歎
「牢騷」和「發牢騷」,毫無疑問最早都和畜圈裡的馬有關。
馬和馬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趕馬車的人被稱為御者,因為幹的是體力活兒,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勞累下來,晚上還要在馬圈裡刷馬。伴隨著馬的擾動,御者不免哀歎自己的身世,有抱負的人更有懷才不遇之感。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叫聲
「得過且過」原來是來自一種鳥的寓言故事,這種鳥叫寒號鳥。寒號鳥夏天羽毛豐盛,冬天毛都褪盡了,晝夜鳴叫,像一個苦孩子,因此稱為「寒號」。盛夏的時候,寒號鳥羽毛豐盛,文采絢爛,因此常常自鳴得意地叫道:「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到了深冬嚴寒之際,寒號鳥的羽毛全部脫落了,就像初生的小鳥兒一樣,悲鳴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
「怪哉」原來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漢武帝到甘泉宮去遊玩,在馳道發現了一種蟲子,全身都是紅色,像人一樣有頭有牙有齒有耳有鼻子,可是誰都沒見過這種蟲子,也沒人認識。漢武帝於是派東方朔前去察看。
東方朔回稟:「此蟲名叫『怪哉』,是被關押到監獄裡的無辜之人憂愁抱怨、仰首歎息的時候發出的聲音。這種哀怨的聲音就是『怪哉怪哉』,因此感動上天,誕生了這種蟲子。此地一定是當年秦朝的監獄。」
……
就讓國學行家帶你重回語文的歷史現場,
一次看完近兩百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
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原來,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誤用、錯用跟濫用中文了!
不說不知道,說出來嚇你一大跳!
以下這些詞,你知道它們的由來與用法的演變嗎?
「連理」原來是兩棵樹
「心腹」和「爪牙」原來都是讚美的詞
「杜撰」原來是姓杜的在撰寫嗎?
「千金」原來是指男孩兒
「小鳥依人」原來是形容男人
「怪哉」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教授」原來是一種官銜
「笨蛋」原來並不笨
「上當」原來是上當鋪典當
「魂飛魄散」的「魂」為什麼會「飛」?「魄」為什麼會「散」?
「打交道」為什麼要使勁地「打」?
「青樓」為什麼會變成妓院?
還有更多更多……
作者簡介:
許暉/著
一九六九年生,自由作家,現居雲南大理。
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
合著:《趣讀史記》系列,《新說文解詞》,《中華語典1》。
個人著作:《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亂世的標本: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人格症》,《亂世之鞭: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日常俗語》,《悠悠鳳與凰:那些過往的愛情與陰謀》。
獨立博客:http://www.yangpigui.com
章節試閱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史記•孔子世家》載:「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古人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坐,稱「參乘」或「車右」。孔子五十六歲時到了衛國,居住一個多月,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一輛車,宦官雍渠陪待車右,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跟隨,一行人大搖大擺地從街市上招搖走過。有感於這樣的場景,孔子自言自語地感歎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引以為醜,於是離開了衛國。
「招搖過市」這個成語是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搖,虛張聲勢,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別人的注意。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招搖」本來是一顆星星的名字。一顆星星的名字為什麼會演變成炫耀、張揚的意思呢?
「招搖」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又叫搖光、瑤光或招遙。北斗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招搖七星組成的,其中第七星「招搖」又被附會為破軍星。既為破軍,就跟軍事扯上了關係。《禮記•曲禮上》有這樣的規定:「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這指的是軍隊出征時的儀仗。
朱鳥又稱朱雀,是二十八宿的南方七星構成的鳥形,象徵南方;玄武是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構成的龜蛇相纏之形,象徵北方;青龍是二十八宿的東方七星構成的龍形,象徵東方;白虎是二十八宿的西方七星構成的虎形,象徵西方。這四面旗幟要按照前、後、左、右的次序豎立起來,居中的則為最重要的「招搖」旗。所謂「招搖在上」,用第七星「招搖」代指北斗,行軍時要在居中的這面旗幟上畫出北斗七星,同其他四面旗幟一起使用,以確定行軍的方向和佈陣的方位。
招搖旗居中而又高高在上,可以想見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之下,千軍萬馬浩浩蕩蕩開赴前線的盛況,因此「招搖」被附會為破軍星,又引申出張揚的意思,「招搖過市」自然就成了一種恢弘氣勢的象徵。但在漫長的語言演變中,「招搖」和「招搖過市」漸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招搖」的本義也就徹底被遺忘了。
「天作孽」原來是月食
俗語「自作孽不可活」是指自己的作下的孽,想逃也逃不了,比喻自作自受。「孽」這個字很有意思,從這個字的字義演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孽」的本義是庶出的兒子,也就是妾所生的兒子。樹木旁生的枝條稱「蘖」,因此庶出的兒子故稱「孽」就好比樹木旁生的枝幹。例如《史記》記載商鞅的身份即為「魏之庶孽公子也」。因為是庶出,不是嫡子,因此地位低賤,比如用「孽妾」來稱呼地位最低的妾。由此又引申出邪惡、罪惡之意。
「自作孽不可活」是現今日常使用的俗語,可是它的出處卻非常地典雅,因為它出自《尚書》一書,《尚書》的文辭向以古雅著稱。在〈太甲中〉這一篇中,這句俗語的原文為:「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ㄏㄨㄢˋ)。」「違」是避開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上天降下的災難還可以避開,自己作的孽卻逃避不了。
後來,孟子在〈公孫丑〉一文中把這句拗口的話改成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就變得更加清楚了。
有趣的是,古人將月食視作「天作孽」。據《淮南子》記載:「月照天下,蝕於蟾蜍。」傳說月亮上有隻蟾蜍(蝦蟆),喜歡吃吳剛砍伐的那棵桂樹,因此古人用「蝦蟆抱桂」稱月食。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名為〈月蝕詩〉的奇詩,其中寫道:「傳聞古老說,蝕月蝦蟆精。」又寫道:「嗚呼,人養虎,被虎齧。天媚蟆,被蟆瞎。乃知恩非類,一自作孽。」據盧仝所說,就像人養虎一樣,上天諂媚的是蝦蟆;又如同人養虎被虎吃掉一樣,上天諂媚蝦蟆,最終也被蝦蟆吃瞎了眼。「天媚蟆」是天作孽,「人養虎」是人作孽。「天作孽猶可違」,因此月食不會毀滅人類;「自作孽不可活」,因此人被虎所食,就再也不能複生了!
「連理」原來是兩棵樹
古詩詞裡常常出現「連理」這一意象,比如白居易「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孟郊「昔為連理枝,今為斷弦聲。連理時所重,斷弦今所輕」。人們都知道「連理」指婚姻,「喜結連理」即成婚的意思,但為什麼要把結婚稱作「連理」?
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宋康王有個門客叫韓憑,韓憑的妻子何氏是個漂亮美眉,宋康王垂涎已久,終於把何氏搶到了自己身邊。韓憑當然很生氣,宋康王怕韓憑不利於自己,就把韓憑發配去修城牆。何氏偷偷給丈夫寫了一封信,只有十二個字:「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宋康王得到了這封信,但不懂是什麼意思,於是遍示左右,沒有人懂得其中的意思,只有大臣蘇賀解釋道:「其雨淫淫,是說她愁思很深;河大水深,是說夫妻倆不得往來;日出當心,是指心有死志。」果然不久韓憑就自殺了。
韓憑死後,宋康王以為去掉了心腹大患,就帶著何氏登上樓台遊玩。何氏暗中早已將自己的衣服埋在地裡令其腐爛,登台後一躍跳了下去,宋康王的左右趕緊去拉,卻因為何氏的衣服已經朽爛而沒有拉住。從何氏的遺體還找到一封遺書,上面寫道:「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表達了夫妻兩人合葬的願望。漂亮美眉就這樣死了,美人既逝,宋康王沮喪之餘大怒,堅決不讓兩人合葬,還故意將韓憑和何氏的墓修在一起,近在咫尺,「塚相望也」。宋康王還在兩座墓前發狠道:「既然你倆相愛,你們就自己動手把墓合在一起吧!」
不料一夜之間,兩座墓就長出了兩棵巨大的梓樹,十天後長得連人都無法合抱,而且兩棵樹同往一處長,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雌雄兩隻鴛鴦棲息在樹上,交頸悲鳴。這兩棵樹的狀態就被稱為「連理」,「理」是紋理的意思,指樹的紋理相連交錯在一起。宋國人同情韓憑夫妻,又把這兩棵樹叫作「相思樹」,這就是「相思」一詞的最早來源。南方人聽說了這件奇事,紛紛傳說這兩隻鴛鴦是韓憑夫妻的精魂所變。
從此之後,人們就把成婚稱作「連理」。
白居易「枝枝連理生」的詩句是更深一層的誓言,恨不得每一根樹枝都相連在一起。同樣著名的詩句也出自白居易手下,就是著名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順便說一下,比翼鳥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又叫鶼鶼(ㄐㄧㄢ)、蠻蠻,長得像野鴨,青赤色,只有一隻眼睛一隻翅膀,必須雌雄兩隻一起比翼而飛,因此人們用來形容夫妻恩愛。
「鴛鴦」原來是指兄弟
我們都知道「鴛鴦」是用來形容夫妻,但「鴛鴦」最早卻是用來形容兄弟。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鴛鴦的特性,晉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說:「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說的就是鴛鴦不能落單,否則就會相思而死。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收錄的蘇武與李陵詩中吟詠道:「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蘇武形容自己和李陵以前是像鴛鴦一樣的好兄弟,如今卻如同參星和商星,一顆在西,一顆在東,此出彼沒,永遠不能再相見了。曹植的〈釋思賦〉是贈給弟弟的,「以兄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其中寫道:「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也是用鴛鴦比喻兄弟。三國時期嵇康寫有十八首〈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前兩首中一直用「鴛鴦於飛」來比喻兄弟之情。同一時期的鄭豐在〈答陸士龍詩四首鴛鴦六章〉的序中寫道:「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嶽,揚輝上京。」陸士龍即陸雲,和其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鄭豐讚美陸雲陸機兄弟就像鴛鴦一樣「美賢」。
到了唐朝,詩人們開始用鴛鴦比喻恩愛夫妻。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一詩最早使用了這個比喻:「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自此之後,詩人們開始爭相吟詠鴛鴦這一愛情的意象。最有名的是溫庭筠所作〈南歌子〉:「手裡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做鴛鴦。」從鴛鴦的這一愛情意象演變出許許多多男歡女愛的意象,比如「鴛侶」、「鴛盟」、「鴛衾」、「鴛枕」、「鴛鴦偶」、「鴛夢重溫」等等。
「老頭子」原來是指乾隆
「老頭子」是個民間俗語,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稱為「老頭子」,老夫老妻之間,妻子也可以暱稱丈夫為「老頭子」,幫會裡面的首領也常常被稱為「老頭子」。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詞最早卻是對乾隆皇帝的專用稱呼。
紀昀(ㄩㄣˊ),字曉嵐,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學識淵博,才思敏捷,深為乾隆皇帝所激賞,任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最有名的著作是《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身體肥胖,最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節,人們常常看見紀曉嵐身上的衣服總是濕漉漉的,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紀曉嵐掉進了池塘裡呢。
在南書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詩作畫雖然是榮耀之事,但紀曉嵐卻視如畏途,因為裡面太熱,自己汗流浹背的樣子實在太過狼狽。因此一出了南書房,紀曉嵐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邊的便殿,把濕漉漉的衣服脫個精光,納完涼後才出門回家。
乾隆皇帝聽貼身的太監說過紀曉嵐的這個習慣,有一次想故意戲弄紀曉嵐,趁紀曉嵐和別的大臣們在便殿裡裸體聊天的時候突然現身便殿。一看皇帝駕到,大臣們趕緊手忙腳亂地穿衣服,偏偏紀曉嵐是個近視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見,這時已經來不及穿上衣服了,紀曉嵐就這樣赤裸著肥胖的身體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著,一動不敢動。乾隆皇帝一直待了兩個小時,坐在那裡不言不語。紀曉嵐終於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張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還在不在殿裡。過了一會兒,紀曉嵐實在忍無可忍了,小聲問身邊的大臣:「老頭子走了沒有?」眾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乾隆命太監為紀曉嵐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問道:「你為什麼如此輕薄地稱呼朕?太過無禮!今天你必須說出個子丑寅卯,否則就砍了你的頭!」
紀曉嵐回答道:「『老頭子』不是我的發明創造,京城裡的人都這麼稱呼陛下。大家都稱陛下『萬歲』,『萬歲』還不老嗎?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頭嗎?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萬民為子,因此叫『子』。合稱『老頭子』。」
聽了紀曉嵐的這番詭辯,便殿裡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攏嘴。紀曉嵐既為自己解了圍,順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馬屁,真是機智,弄得乾隆皇帝沒辦法怪罪他。從此之後,這個詞就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流行起來了。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歎
在今天的日常用語中,「牢騷」和「發牢騷」都是指發洩煩悶不滿的情緒。到底什麼是「牢騷」呢?這兩個字又是怎麼組合在一起的?
「牢」,是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隻牛,上面像養牛的圈。因此「牢」的本義是關養牛馬等牲畜的圈。《說文解字》解釋道:「牢,閑養牛馬圈也。」比如「亡羊補牢」這個成語就是羊跑了,還要把羊圈補好的意思。古代還把祭祀或者宴享時的牲畜稱為「太牢」、「少牢」,牛羊豬各一隻叫「太牢」,羊豬各一隻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諸侯祭祀叫「少牢」。
「騷」是形聲字,從馬,蚤聲,《說文解字》解釋道:「騷,摩馬。」段玉裁注:「人曰搔,馬曰騷,其意一也。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為「擾也」,馬擾動的樣子,再引申為因紛擾不安而導致的憂愁。屈原所作的「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
「牢騷」和「發牢騷」,毫無疑問最早都和畜圈裡的馬有關。馬和馬車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趕馬車的人被稱為御者,因為幹的是體力活兒,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勞累下來,晚上還要在馬圈裡刷馬。伴隨著馬的擾動,御者不免哀歎自己的身世,有抱負的人更有懷才不遇之感。
而這一職位造就了中國史上四個著名的詞:
「御用」。即用於御,用為王的御者,為王前驅。如此責任重大且辛苦,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馬圈裡哀鳴的時間久了,言為心聲,歌以詠志,遂誕生了「馬圈文學」,純粹幹體力活兒的御者慢慢就轉變成了專事歌詠的「御用文人」。
「輿論」。輿者,車也,車上的言論。黃帝最早設計了車服,御者被分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級制的基礎。既有等級就有不滿,御者駕車的時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車服配不上自己的技術。時間長了,御者的言論漸漸密集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言論圈子,後世就用「輿論」這一專門術語來命名這個獨特的言論圈子。
「騷人」和「騷客」。特指詩人。從「馬圈文學」脫胎而出的御者,春風得意之後,「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糞土當年萬戶侯」,開始了不切實際的妄想。雖然河山還是以前的河山,但揣著俸祿遊山玩水看到的河山,顯然跟駕車時看到的河山大異其趣。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叫聲
「得過且過」是一個成語,人們都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只要能夠過得下去,那就這樣過下去吧。比喻人胸無大志,過一天算一天地混日子。也用來形容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人們口頭上說「得過且過」,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原來,「得過且過」來自一種鳥的寓言故事,這種鳥叫寒號鳥。寒號鳥還有另外三個名字,一個叫鶡鴠(ㄏㄜˊㄉㄢˋ),一個叫鶡旦,還有一個叫獨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如此定義:「鶡鴠,夜鳴求旦之鳥。夏月毛盛,冬月裸體,晝夜鳴叫,故曰寒號。」寒號鳥夏天羽毛豐盛,冬天毛都褪盡了,晝夜鳴叫,像一個苦孩子,因此稱為「寒號」──寒冷的時候還在號叫,感覺非常可憐。
寒號鳥確實也很可憐,它的外形像蝙蝠,但比蝙蝠要大,在岩穴中冬眠。睡覺的時候倒懸身體,只靠吃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為生。明朝文學家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一書中記載了這種鳥的種種情形。
五台山的寒號鳥有四隻腳,背上長有肉翅,但是卻不能飛,其糞便是一種中藥,叫五靈脂。五靈脂的意思是形狀如凝脂,受五行之氣而形成。此藥性味甘溫,無毒,入肝經,具有疏通血脈、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血滯、經閉、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和蛇蟲咬傷等症。盛夏的時候,寒號鳥羽毛豐盛,文采絢爛,因此常常自鳴得意地叫道:「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到了深冬嚴寒之際,寒號鳥的羽毛全部脫落了,就像初生的小鳥兒一樣,悲鳴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雖然鮮少有人見過寒號鳥,也沒有人聽過寒號鳥的叫聲,但是就像鷓鴣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一樣,也許寒號鳥的叫聲的確像「得過且過!得過且過!」。一種鳥的叫聲卻演變成人類的成語,這也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吧。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在日常口語中,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於是會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是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學者孔穎達對這些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漢時呼衽(ㄖㄣˋ)為小要也。」「衽」本來指衣襟,是衣服兩片的連接處,因此引申為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將「衽」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個棺木的中段要處,因此漢代時又稱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於人的腰部。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替代死亡的委婉用語了。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史記•孔子世家》載:「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古人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坐,稱「參乘」或「車右」。孔子五十六歲時到了衛國,居住一個多月,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一輛車,宦官雍渠陪待車右,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跟隨,一行人大搖大擺地從街市上招搖走過。有感於這樣的場景,孔子自言自語地感歎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引以為醜,於是離開了衛國。
「招搖過市」這個成語是指在街市上故意招搖,虛張聲勢,炫耀自己,以期引起別...
目錄
「一寸光陰」為什麼是用「寸」來衡量?
「一刹那」是多長時間?
「一生一世」有多久?
「十八層地獄」是哪十八層?
「人面獸心」原來是在罵匈奴
「入幕之賓」為什麼是指男同性戀?
「七月流火」原來不是形容酷暑
「大手筆」原來專指朝廷詔書
「大駕光臨」原來只能用於皇帝
「下榻」原來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下流」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
「下馬威」原來叫作「下車威」
「三令五申」是哪「三令」和哪「五申」?
「三更半夜」原來有陰謀的含義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三隻手」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上當」原來是指上當鋪典當
「小鳥依人」原來是形容男人
「千金」原來是指男孩兒
「小蠻腰」的比喻是怎麼來的?
「子虛烏有」原來是兩個人
「犬子」原來不能指別人的兒子
「不分軒輊」的「軒輊」是什麼東西?
「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
「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
「斤斤計較」原來是稱讚人明察秋毫
「文不加點」的「點」指什麼?
「心腹」和「爪牙」原來是讚美的詞
「心懷叵測」的「叵測」原來是讚美的詞
「打交道」為什麼要使勁兒「打」?
「打烊」為什麼是表示停止營業?
「出爾反爾」原來不是反覆無常
「四不像」原來是麋鹿
「北侉子」、「南蠻子」的蔑稱是怎麼來的?
「皮裡陽秋」原來是稱讚人的詞
「司空見慣」的「司空」原來是官名
「白丁」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失足」為什麼表示墮落?
「桑榆」為什麼是指晚年?
「老頭子」原來是指乾隆
「老油條」為什麼是比喻圓滑?
「交椅」原來是一種小矮凳
「汗青」原來是烤青竹
「因緣」原來共有十二種
「名堂」為什麼是指花招?
「拔得頭籌」拔的是什麼「籌」?
「伙伴」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合巹」為什麼是指成婚?
「如喪考妣」的「考妣」到底指什麼?
「天作孽」原來是月食
「杜撰」原來真的是姓杜的人撰寫
「杏林」為什麼用來指醫界?
「吹噓」原來是指互相幫助、提拔人才
「呆若木雞」原來是指凶猛的鬥雞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原來是一句偈語
「沐浴」原來是一種嚴格的禮儀制度
「牢騷」原來是刷馬時的哀歎
「伯仲之間」為什麼是比喻不相上下?
「忌諱」原來不能用在活人身上
「青梅竹馬」原來是一種遊戲
「青燈黃卷」為什麼是比喻清苦生活?
「青樓」原來是帝王的居所
「拙荊」為什麼是謙稱自己的妻子?
「招搖」原來是一顆星星
「固若金湯」的「金湯」指的是什麼?
「明目張膽」原來是讚美的詞
「長舌婦」原來是指哪個女人?
「狗尾續貂」為什麼要「續貂」?
「金雞獨立」為什麼要用金雞來形容?
「岳父」為什麼是對妻子父親的尊稱?
「兔兒爺」為什麼是比喻男同性戀?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池魚」原來是人名
「城狐社鼠」為什麼是比喻小人?
「城府」為什麼是比喻人有心機?
「冒天下之大不韙」原來共有「五不韙」
「胡椒」的「胡」到底是指哪個國家?
「飛毛腿」是長滿腿毛的腿嗎?
「飛揚跋扈」的「跋扈」是指什麼?
「斧正」為什麼跟斧頭有關?
「怪哉」原來是一種訴冤的蟲子
「放肆」原來是指死人
「床前明月光」真的是躺在「床」上嗎?
「空穴來風」原來是指有根有據
「革命」原來古今意義差很大
「甚囂塵上」原來沒有貶義
「飛黃騰達」的「飛黃」是什麼?
「哄堂大笑」原來是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食言而肥」真的是把話吃下去嗎?
「促織」為什麼是指蟋蟀?
「風箏」原來是間諜工具
「風騷」原來是褒義詞
「後來居上」原來是貶義詞
「屋漏」原來是指屋子的西北角
「郎中」為什麼是尊稱醫生?
「洞房」原來並不是指婚房
「美輪美奐」原來只能形容建築物
「首飾」原來是指男人戴的帽子
「紅杏出牆」為什麼是比喻女子不貞?
「紈絝子弟」的「紈絝」是什麼東西?
「監獄」原來是指門房
「烈士」原來並不必犧牲生命
「馬虎」為什麼用馬跟虎連在一起形容粗心?
「陛下」為什麼是對皇帝的敬稱?
「員外」原來是個官銜
「笑面虎」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徒步」原來是指平民老百姓
「倒霉」倒的是什麼「霉」?
「倒插門」為什麼是比喻入贅?
「鬼畫符」的「符」是什麼東西?
「家賊」原來是豢養的刺客
「座右銘」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浮財」和「橫財」有什麼差別?
「浪子」從來不可羨
「桑梓」為什麼是指故鄉?
「桑間濮上」為什麼是指男女幽會的場所?
「連襟」原來是形容友情
「連理」原來是兩棵樹
「現世報」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
「掉書袋」到底是在賣弄什麼?
「眼中釘」的「釘」是比喻兩個壞蛋
「梟首示眾」為什麼要稱「梟首」?
「偏袒」為什麼跟袒露胳膊有關?
「得過且過」原來是鳥叫聲
「笨蛋」原來並不笨
「殺手鐧」其實應該是「撒手鐧」
「商女」是什麼樣的歌女?
「紳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袈裟」原來是指雜色
「無所不用其極」原來是褒義詞
「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斯文」為什麼會「掃地」?
「尋常」原來是度量單位
「蛛絲馬跡」中的「馬」是什麼馬?
「喝墨水」竟然是真的喝
「猩紅」跟猩猩有關係嗎?
「喬遷」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窗戶」原來是指窗和門
「訴訟」為什麼是指打官司?
「鄉愿」為什麼是指敗壞道德的人?
「陽春白雪」為什麼是形容高雅?
「椿萱」為什麼是指父母?
「睡覺」竟然是指睡醒了!
「嗟來之食」的「嗟」原來是表示輕蔑
「遇人不淑」原來只能出自已婚女性之口
「衙門」跟「衙內」原來是「牙門」跟「牙內」
「筵席」原來是嚴格的禮儀制度
「歃血而盟」是要如何立盟?
「飲鴆止渴」的「鴆」是毒酒嗎?
「腹笥」為什麼用來形容讀書多?
「痴人說夢」原來是對著痴人說夢話
「魂飛魄散」的魂為什麼會飛?魄為什麼會散?
「壽比南山」的「南山」並不是一座山
「華表」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與虎謀皮」原來是「與狐謀皮」
「敲門磚」原來是應付科考的文章
「敲竹槓」的由來
「滿城風雨」原來是形容秋景
「萬乘之尊」為什麼是指皇帝?
「賦閒」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嘯聚」的「嘯」原來是吹口哨演奏音樂
「百姓」原來是指官員
「糊口」是如何把口糊起來?
「談何容易」原來誤用了兩千年
「駐錫」只能用於僧侶
「醍醐灌頂」的「醍醐」是什麼東西?
「親戚」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雕蟲小技」的「蟲」是什麼蟲?
「鴛鴦」原來是指兄弟
「壓歲錢」原來是要趨吉避凶
「應酬」原來是飲酒的禮節
「鴻運當頭」為什麼跟鴻雁有關係?
「鞭策」原來都是指馬鞭
「戴高帽」的高帽是什麼帽子?
「舊雨新知」為什麼是指朋友?
「爵位」原來是飲酒的等級
「懷璧其罪」到底是什麼罪?
「懸壺」為什麼是指行醫?
「犧牲」原來是指祭品
「鐘鳴鼎食」原來是嚴格的等級制
「露馬腳」露的為什麼是馬腳?
「鐵馬」原來是風鈴
「饕餮」為什麼是形容貪吃?
「齷齪」原來不是指卑鄙
「一寸光陰」為什麼是用「寸」來衡量?
「一刹那」是多長時間?
「一生一世」有多久?
「十八層地獄」是哪十八層?
「人面獸心」原來是在罵匈奴
「入幕之賓」為什麼是指男同性戀?
「七月流火」原來不是形容酷暑
「大手筆」原來專指朝廷詔書
「大駕光臨」原來只能用於皇帝
「下榻」原來是真的把床放下來
「下流」為什麼會變成罵人的話?
「下馬威」原來叫作「下車威」
「三令五申」是哪「三令」和哪「五申」?
「三更半夜」原來有陰謀的含義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的方法
「三隻手」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上當」原來是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