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有餘的生命美學,自在自得的處世智慧
人生就是人心引領人物走入人間的一段行程,而身、心、靈三層次卻得面對諸多不得已與無奈何的試煉和考驗,其間生命承受的挫折和失落,與壓在心頭的悲苦和哀傷,莊子給出了無限的悲憫與真切的同情。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以幾十年的研究與講學工夫,結合實際生活經驗,用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譬喻,詮解莊子的理路架構與敘事觀點,將莊子最具代表性也最顯精采的段落,一一引據加以析論,並比較老莊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異同。從生命存在的處境與難關,到解開生死倒懸的執迷困苦,如何直面人生的問題、解消心知的執著、尋求身心的安頓,透過字裡行間的哲思義理與情意蘊涵,展現了莊子的生命理念與應世哲學,讓我們在家常日常的餘地空間中,走出自己的人生逍遙路。
作者簡介:
王邦雄
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暨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擅長以具體的生活經驗談論哲學,數十年來積極於民間講學。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走過人生關卡》、《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莊子七講》、《生命的學問十二講》、《緣命之間》等書。
章節試閱
道家思想直對生命存在的感受發言,很真切也很深刻,所以我們就從生命存在的處境與困局,來開啟莊子生命智慧的大門。
此生有限,而心知想要的太多
人為萬物之靈,活在一個普遍的生命格局中,也投身共同的存在處境。當一個生命來到人間,他要面對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吾生也有涯」:這個吾雖是第一人稱,但事實上泛指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而且不光是普天之下,也是千古下來每一個人的共同命運。「吾生」指的是我的人生行程,「有涯」是有涯岸,有它的限界;那就是說每一個人來到人間,第一個面對的問題就是人生百年,又說是百年大限。
第二個問題是「而知也無涯」:這就比較不好說了,一定要對道家哲學有深切的瞭解,才能知道這個「知」是什麼意思。對道家來說:「知」就是心知,心知是指心有知的作用,而「知」的本質是執著。它跟今天講的客觀意義的知識學問是完全不同的性質。就好像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那個「學」不是專講客觀的學問,反而貼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的那個「知」,是心裡執著了美善的價值標準。「知也無涯」的知也是這個意思。按照字面來說就是你心裡面的想望,或說是你想要抓住擁有的。「無涯」就是無邊無際。
兩句貫串起來講:此生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不過想要的不一定是正面的意思,對道家而言,是說你的執著太多。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因為這一生頂多只有一百年,但你卻什麼都想要,就產生底下「以有涯隨無涯」的問題——以有限的百年之身,去追逐天下無窮的想望。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殆已」;「殆已」就是說這樣的想望注定是落空的。
宣穎的《南華經解》也用兩句話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宣穎對莊子經文的結構有相當深入的分析,在結構性的整體觀照下,要怎樣解讀莊子,並抉發隱藏在語文脈絡中的精義,很有他的獨到之見。)他說「吾生有涯」是「年命在身有盡」;人生百年,這是一種命限;我們這個人物的人生行程,大概在百年之中完成,所以說年命在身是有窮盡的時候。再說「知也無涯」是「心思逐物無邊」,你的心知會去追逐物,逐物無邊指的是打天下;說的不是自然物,而是人文物;譬如說名利、權勢,人會追逐光環,標榜才學;這就是「心思逐物無邊」。年命有盡而逐物無邊,這就道出了生命存在的龐大壓力,因為年命在身是有盡的,但是你的心思卻逐物無邊。你心裡面想要的太多,也就是你心知執著太多;所以這是人生的兩大問題。
人物有限,而人間複雜
民間世俗老說命運,人的「命」是有限的,而「運」卻落在一個無窮無盡的變化中,這就是「以有涯隨無涯」的人生行程。這個隨是追隨、追逐,或說爭逐奔競。此生有限,想要太多,這是最簡單的說法。所以我說「吾生有涯」是自我的有限性,「知也無涯」是天下的複雜性―這一生是有限的,而天下是複雜的。也就是說人物是有限的,而人間是複雜的。
所以什麼叫人生?就是人物走在人間。心落在物裡面,這是第一個陷落,因為心本來是無限的,卻落在某一個形體裡面,而被這個形體束縛住,所以「心在物中」就是「吾生也有涯」。本來從心來說,應該是無涯的,此心應該是無限寬廣;但此心落在一個有封限的物裡面,這是第一度的沉落。「有涯」是從物來說的,人物的物——這個形軀,包括我們的才氣都是有限的,生命力燃燒完了就沒了。所以一定要靠心靈的調養,心靈的滋潤,心靈的源頭活水;不然光這個物就只那麼多。人的生命力是一個機栝,你把發條扭緊了,它就開始跳動,開始發散,到最後停下來。〈齊物論〉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機栝就是機關。就是說當我們的心落在一個形體中,你立刻面對一個存在處境,一個亙古以來每一個人都相同的命運,「不亡以待盡」,說的是就算一時不亡,也總在等待終了的一天。形體就像那個機栝發條,扭緊的時候,它有很大的張力,一放手,它就會跳舞、會唱歌,等到整個發條鬆散無力的時候它停了。〈齊物論〉的描述說是「其發若機栝」,就是「吾生也有涯」的寫照。
所以我想那一個「吾」指涉的是每一個人的「心」,而「心」的存在處境一定會落在某一個「物」中,而物是有限的。所謂「成形」,是人物在天地造化中,或說是陰陽氣化中,以某一個形體出現,心靈就落在這個形體上,跟物的有限性同在。儘管你的心無限寬廣,但是你已經落在這個有限的形軀裡面了,這是亙古以來沒有人可以突破的困境。這個存在處境是被困住的,困在這個形軀裡面,所以各大教都想擺脫這個形軀;也因為你被困住,所以嚮往一個純粹心靈的自由。
「一受其成形」的存在處境就在「吾生有涯」,莊子說的這一句話,是千古下來每一個人的命運。而「不亡以待盡」,這句話是很酷的,讓我們直接面對存在的困苦跟難關。(道家有時候很酷的,因為他用明鏡般的心觀照,儒家多用心去體貼,所以比較溫暖貼心,會給出一分親切感的撫慰,而道家鏡照比較清冷,直接返照回來。)「一受其成形」,成形等同命定。我們的命就定在我這個人的身體上,這是天生的命定。人物的命就定在「成形」的形軀上。這個形軀的長相與才氣,就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
「生有涯」是「命」,「知無涯」是「緣」
命是一定要運的,命往何處運?這是第二度的劫難。命往複雜的人間世界運。所以「知也無涯」不是正面的意義,無涯指涉的是心知落在人間的複雜,與世事的變遷之中,也隨之搖擺不定。「運」在佛門說是「緣」,也就是「緣會不定」的意思。人間的緣因為複雜多變,所以流落不定;而天生的命卻是命中注定,在你生下來那天已經決定了。所以「吾生有涯」原本指謂的是所有的人共同的命運,是普遍的;但是每一個人天生的命卻不一樣,這又是另一個更大的難題了。原來命是不平等的,聰明才智不一樣,生命氣魄不一樣,長相不一樣,身高體重不一樣,你參與人間的競爭條件是不一樣的。因為你不想定的「命」已經定了;而你想定的「緣」卻偏偏不定。我的觀點是「命」往「緣」中運,往人際關係裡頭運;而人際關係卻這麼複雜,你會因錯過而失落,人間事很難無怨無悔,話說從頭都是有憾有痛的。問題在,時光不能倒流,人生也不能重來,總說就在緣會不定中定了。
「知也無涯」,從另一個角度看起來,人生好像有無限的可能,實則每一當下所面對的抉擇是無比的艱難。今天的人都以為機會來了就好,但是機緣在那裡,千萬人也在那裡,大家都想要問鼎逐鹿,天底下有哪一個人敢說他會打得了天下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機會多的是,實則徒增不知未來會如何變化的迷惘,存在迷失、而心頭亂紛紛。人生就是人物走在人間,人物已經是有限了,人間又那麼複雜,這是雙重的艱難所帶來的生命的不定感。
我們在帶兒女、學生走向成長路的時候,要穿越這兩大關卡,真的是困難重重,不要說是帶兒女、學生,就算心智比較成熟的自己,也一樣面對兩大難題;你這一生擁有的年歲如此有限,但是你又無可避免要投入一個複雜的人間世界,你的才氣要如何在每一當下做出抉擇,突圍而出呢?
從命來說「生也有涯」,你不想定的已經定了;從緣來說「知也無涯」,你想定的偏不定;命定與緣起確是人生的兩大難題。
道家思想直對生命存在的感受發言,很真切也很深刻,所以我們就從生命存在的處境與困局,來開啟莊子生命智慧的大門。
此生有限,而心知想要的太多
人為萬物之靈,活在一個普遍的生命格局中,也投身共同的存在處境。當一個生命來到人間,他要面對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吾生也有涯」:這個吾雖是第一人稱,但事實上泛指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而且不光是普天之下,也是千古下來每一個人的共同命運。「吾生」指的是我的人生行程,「有涯」是有涯岸,有它的限界;那就是說每一個人來到人間,第一個面對的問題就是人生百年,又說是百年大...
作者序
自序
莊子「遊刃有餘」的生命美學
《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在十幾二十年前,委請商務印書館編排出版,不經意間二十年時光已從身邊流逝,時移勢易,今重讀舊作,雖然當初解讀莊子的理路架構與詮釋系統,在年壯之時早已成形,而藏在字裡行間的敘事觀點與情意抒發,卻有不同的感觸與體會,加上這麼多年來的講學工夫,也激發出些許的創意與更趨圓熟的見解,所以全書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與補充,甚至整頁刪除重寫,在求得商務的諒解之下,轉請遠流出版公司重刊發行。惟書名略為更動,二十年歲月過去了,不能老走在路上,也該走出上道了。
全書章節,由「心在形中」的存在處境,說「心執著形」的存在困局;再依本德天真的存在本質,尋求解消執著而釋放生命的可能出路;出路由修養工夫打開,而工夫在心上做,心虛靜如鏡,照現本德天真的真實美好;此照現等同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生成原理,就此開顯了與天地同在,與萬物同行的無待境界;並生發回歸生命本身之「無用之用」的自家大用,最後解開了生死倒懸的執迷困苦。
〈齊物論〉有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此從「其行盡如馳,莫之能止」之人物的「忙碌不堪」說「悲」;再從「不見其成功」與「不知其所歸」之人間的「茫然不定」說「哀」;最後從「其形化,其心與之然」之人心的「盲昧不明」說「大哀」。人生就是人心引領人物而走入人間的一段行程,而身、心、靈三層次卻得面對諸多不得已與無奈何的試煉和考驗,其間生命承受的挫折和失落,與壓在心頭的悲苦和哀傷,莊子給出無限的悲憫,與真切的同情。牟宗三先生說,這一段的存在感受,非常真切,才能生發而為豐富的義理;開創由感受悟入,才能感人至深:老莊之所以成大家在此。
由老而莊,老子只說「慈」,莊子卻多說了一個「悲」字,此透露一點生命的訊息,「慈」心總藏有「悲願」在。老子說:「慈故能勇。」(六十七章),又說:「勇於不敢則活。」(七十三章)「不敢」是在位者慈心所生發出來之藉以保護天下百姓的悲願。且「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就因為「後其身而身先」(第七章),才能成為百官之長。這是道家「曲則全」之在放下中成全的大智慧,也是「有生於無」的生成之道。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謂之「大哀」,是心知執著形,形在氣化中流轉變化,而「心」竟隨之而轉,而失落自家的虛靜,故修養工夫在解消心知的執著,與人為的造作。老子從心說「致虛」,從形說「守靜」;莊子「心齋」說致虛,「坐忘」則是守靜。「心齋」從心說,「坐忘」從形說。「心」不執著「形」,「心」歸於「虛」,「形」也歸於「靜」。此所以「心齋」說「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心知」不起執著,放開「形氣」,生命得到了釋放,而遊於天地一氣之化中;而「坐忘」說「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心」的主體就在「離形」中「去知」,也在「去知」中「離形」,「心」回歸「心」的自在,「形」也回歸「形」的自得,而融入在天地一體的和諧理序中。
不論「致虛守靜」,或「心齋」、「坐忘」,工夫都在「心」上做,「無心」是無掉「德性心」的道德擔負,「無知」是解消「認知心」的知識鑽研,「無為」是放下「實用心」的功效講求。道德的擔負,知識的鑽研,與功利的講求,幾乎填滿了百年人生每一天的行程。從真、美、善三分之價值領域來說,正與知、情、意之三面向的心靈能力一一相應,「真」由「知」而來,「美」由「情」而現,「善」由「意」(自由意志)而有。
在這三者之間,老莊道家在文化傳統中,獨擅勝場就在美感欣趣的顯發。勞思光先生直指道家的心靈,既不是認知我,也不是德性我,而在「情意我」的開顯。問題在,莊子〈德充符〉篇,一者謂「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二者謂「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又在下一段落莊子與惠施的生命對話中如斯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此回應惠施「人固無情乎」的質疑,故莊子做出澄清,「無人之情」,是專就心知執著所拖帶出來的好惡之情而言,故莊子所開顯的「情意我」,是順應天地自然,而解消人為造作之「無情意的情意」,無掉世俗民情之人間現實的利害關心,而凸顯情意自身的審美品味。且「情意我」之虛以待物的觀賞雅趣,本質上已排除「認知我」的概念思考,與「德性我」的道德良知。莊子說試圖以執著造作來增益生,反而傷害了生命自身,因為悖離了道家解消心知而釋放形氣的存在之理。「不益生」是解消心知,「常因自然」是釋放形氣,解消心知是「心」在虛靜中自在,釋放形氣是「形」在氣化中自得。「心自在」是「能」觀賞的主體心靈,「形自得」是「所」觀賞的自然物象,主客在人間相遇,一如蘇東坡〈前赤壁賦〉筆下的天地之美:「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心靈中的品味美感,就在主客間碰觸出火花的當下朗現。
莊子在〈養生主〉「庖丁解牛」的主題寓言中,說庖丁之生命自我的「刀刃者無厚」,與牛體之人間天下的「彼節者有間」,而人物走在人間的人生路上,如同「以無厚入有間」之「由技進乎道」的解牛過程。從「所見無非牛」的「目視」,進為「未嘗見全牛」的「心知」,終至「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神遇」。此由官能、心知的作用皆止息,而以神遇牛的工夫進程,莊子有一小段現在進行式的描繪:「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視」為之而止,說的是心神的專注;「行」為之而遲,說的是心神依神感神應而行;「動刀甚微」,是說刀刃之動在若有還無之間,妙在看似動了,又好像沒動;就在不知不覺間牛體解開了,如塵埃飄落大地般的無聲無息。庖丁自抒懷抱云:「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說放眼天下,獨我一人挺立人間,當下有一分快意自得的美感湧現心頭。「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開顯的是「一切已在這裡,所以一切可以放下」的生命體悟。
綜觀整段寓言的義理轉折,關鍵在「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生命自我的刀刃無厚,透入了人間天下的牛體有間,無厚刀刃就在牛體有間中自在的揮舞,感覺上還有多餘的空間。此一「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是刀刃自我的主體修養開發出來的餘地,而餘地給出閒情,無「德性我」的道德擔負,無「認知我」的知識壓力,也無「形軀我」的器用需求,而「情意我」的品味雅趣就有展現的餘地空間。
宋代大儒程明道在〈秋日偶成〉詩作中有一絕佳的對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此可能從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十六章)這一段話得來的靈感創意,把老子四句話才說得清楚的義理,濃縮成「萬物靜觀皆自得」一句來說,直截了當有如神來之筆,人間街頭一起執著造作的人潮紛擾,在吾心虛靜的觀照之下,紛紛回歸自家生命的本德天真。且引出下半句「四時佳興與人同」,是主體心靈的審美品味,與四季氣化的美景光采相遇,當下朗現的美感雅趣。此南宋詞家辛棄疾的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道先生另有〈春日偶成〉的詩篇:「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此從「雲淡風輕」的自然氣象,轉接「傍花隨柳」的人間風光,再通過「余心之樂」而「時人竟不識」的人文省思,點出生命悅樂不從少年浪漫來,而從「偷閒」的生命體悟來。問「閒情」向誰家「偷」得,答曰僅能向自家「心」上求取,生命「閒情」僅能從心靈的餘地空間取得。
再看中唐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壁.登山〉的詩篇:「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從「終日昏昏醉夢間」的生活寫照,轉折在忽聞春日將盡,告訴自己或許可以登山走走,路過一座竹林寺院,偶遇出家僧說了些修行悟得的話語,當下似從醉夢中醒覺,滿心歡喜無意間為自己爭取了半日「閒情」的美好時光。
就當前新冠病毒依然猖狂流竄之際,正好忙裡偷閒,給出了「閒情」的餘地空間。大家儘可能不出門,即使出門也一定戴上口罩,大大減少了人我互動的紛擾,與口舌爭鋒的是非。小兒女可以在家視訊聽課上學,父母親也可以遠距開會上班,在家陪伴兒女的時間增長了,拉近了兩代間的疏離感。夫妻間也因更多的相處,更深入的了解,少了猜疑與責難,多了諒解與包容,這是一家人共修的好時光。疫情迫使全球人類改變了生活形態,從街頭流落回歸家居日常,不說治國平天下的大話,而多講修身齊家的禮數。人生的翻轉之道,要從儒家有心、有知、有為之理想抱負的擔當氣魄,走向道家無心、無知、無為之守柔居弱的化解智慧。無利害關心,無概念思考,無道德責求,「無」給出了餘地,給出了空間,也給出了閒情,回歸「即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之即形體之有限,而遊於心靈之無限;就在不得已的人間複雜中,涵養吾心之沖虛(「中」當「沖」解)。多一點心神自在,少一點物欲爭逐,心靈歸於虛靜,心知不執著形氣,在「無」了自己的同時,「有」出了被心知禁閉的形氣,在虛靜觀照之下,給出了多餘的空間,而釋放的形氣也散發出氣化中的光采,所謂審美品味的美情雅趣,就在氣化世界多餘的光采中朗現。
完成了這本大幅修改重整的新書工程,費時半年之久,理論架構依舊,增補了近二十年間體悟有得的內涵,與融會貫通的見解。沒有「提刀而立」的豪情,放下了手中的筆,只是鬆了一口氣;也沒有「為之四顧」的氣勢,而是翻看全面修補的厚重稿本,好像也為自己爭取了生命中一點多餘的光采;更沒有「為之躊躇滿志」之一切已在這裡的成就感,總算盡了一分學人對自家著作該負起的責任。莊子以「善刀而藏之」終結,善在無心,放下自我,將一切美好還諸天地,「藏天下於天下」的生命理念,就在「不藏」。一切已在這裡,所以一切可以放下。或許自家也該收筆,在藏拙中休養生息,尋求另一多餘的可能空間。
自序
莊子「遊刃有餘」的生命美學
《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在十幾二十年前,委請商務印書館編排出版,不經意間二十年時光已從身邊流逝,時移勢易,今重讀舊作,雖然當初解讀莊子的理路架構與詮釋系統,在年壯之時早已成形,而藏在字裡行間的敘事觀點與情意抒發,卻有不同的感觸與體會,加上這麼多年來的講學工夫,也激發出些許的創意與更趨圓熟的見解,所以全書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與補充,甚至整頁刪除重寫,在求得商務的諒解之下,轉請遠流出版公司重刊發行。惟書名略為更動,二十年歲月過去了,不能老走在路上,也該走出上道了。...
目錄
自序 莊子「遊刃有餘」的生命美學
導言 老莊思想的流傳與轉折
第一章 生有涯而知無涯的處境與困局
第二章 乘物以遊心的本質與出路
第三章 心齋與坐忘的修養工夫
第四章 才全而德不形的自在天真
第五章 用心若鏡的實現原理
第六章 大鵬怒飛的主體境界
第七章 無用之用的生命大用
第八章 生死大關的懸解火傳
自序 莊子「遊刃有餘」的生命美學
導言 老莊思想的流傳與轉折
第一章 生有涯而知無涯的處境與困局
第二章 乘物以遊心的本質與出路
第三章 心齋與坐忘的修養工夫
第四章 才全而德不形的自在天真
第五章 用心若鏡的實現原理
第六章 大鵬怒飛的主體境界
第七章 無用之用的生命大用
第八章 生死大關的懸解火傳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