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杉.庫馬(Krishan Kumar)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威廉.克南二世慈善信託傑出教授(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著有《英格蘭屬性的概念:英格蘭文化、民族身份、社會思想》(The Idea of Englishness: English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Thought)、《從後工業到後現代的社會:當代世界新論》(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一九八九:革命概念與理想》(1989: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Ideals)。
「精彩佳作。」 ──安東尼.帕格登,《帝國的負擔:一五三九迄今》(The Burdens of Empire: 1539 to the Present)作者
「本書實為佳作。洞見獨到,深入帝國歷史與統治者及捍衛者的論述。儘管研究材料龐大,庫馬的文筆生動淺顯,清楚剖析了複雜的主題。」 ──羅納德.吉爾格.蘇尼(Ronald Grigor Suny),《「他們能住在沙漠,但不能住在別的地方」:美國種族屠殺史》("They Can Live in the Desert but Nowhere Else": A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巨作中,庫馬帶領我們暢遊數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帝國,指出帝國重要的概念與意識形態,用以了解他們的治理形態與遭遇的衝突。同時,他深入民族主義與帝國互相競爭的場域,並探討帝國身後的遺產。」 ──馬克.貝辛格(Mark R. Beissinger),普林斯頓大學
推薦序(節錄) 帝國的辯證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帝國」(empire)並非一個陌生的詞彙。在十七世紀荷蘭海上帝國擴張的背景下,作為中國與日本轉口貿易根據地的臺灣,活躍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舞臺。另一方面,十七世紀下半大清帝國的版圖開拓,最終亦使得臺灣進入滿洲皇帝的統治視野,從而與內陸亞洲(Inner Asia)世界產生各種直接與間接的聯繫。不僅如此,在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崛起,挑戰過往東亞世界以所謂中國為核心的天下秩序時,臺灣亦在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歷史角色,從而成為日本帝國海外統治的一環。要言之,荷蘭、大清以及日本等帝國的歷史興革,不僅對於理解近世(early modern)乃至於現代(modern)世界史的進程舉足輕重,亦是深入認識臺灣歷史發展脈絡之關鍵。因此探討何謂帝國,一方面自是人文、社會科學學人鑽研探究的學術議題,另一方面亦是臺灣讀者值得培養之人文關懷。而映入讀者眼簾的這本《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正是一部深入淺出介紹帝國的參考讀物。 本書《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原書名直譯為「帝國視野」),原於二○一七年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刊行,曾獲得二○一八年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之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等學術榮譽。本書主要透過梳理鄂圖曼、哈布斯堡、俄羅斯/蘇維埃、不列顛、法蘭西這五大帝國的政權性質以及歷史發展(編註:因考量篇幅與重要性,中文副書名納入第二章羅馬帝國,以六個帝國標明本書自羅馬起始、法蘭西帝國而終的脈絡),從而歸納各種帝國的不同類型,並比較異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主要聚焦歷史議題以探討帝國的概念,但就論證分析與組織結構而言,卻並非同一般著眼於個案精細考證的實證史學著作,而是嘗試透過歸納比較不同的歐亞政權,總結「陸地」、「海洋」等不同帝國類型,以進一步探討「多元帝國」與「統一民族」之間的辯證關係……
克里杉.庫馬(Krishan Kumar)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威廉.克南二世慈善信託傑出教授(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著有《英格蘭屬性的概念:英格蘭文化、民族身份、社會思想》(The Idea of Englishness: English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cial Thought)、《從後工業到後現代的社會:當代世界新論》(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New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一九八九:革命概念與理想》(1989: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Ideals)。
「精彩佳作。」 ──安東尼.帕格登,《帝國的負擔:一五三九迄今》(The Burdens of Empire: 1539 to the Present)作者
「本書實為佳作。洞見獨到,深入帝國歷史與統治者及捍衛者的論述。儘管研究材料龐大,庫馬的文筆生動淺顯,清楚剖析了複雜的主題。」 ──羅納德.吉爾格.蘇尼(Ronald Grigor Suny),《「他們能住在沙漠,但不能住在別的地方」:美國種族屠殺史》("They Can Live in the Desert but Nowhere Else": A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巨作中,庫馬帶領我們暢遊數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帝國,指出帝國重要的概念與意識形態,用以了解他們的治理形態與遭遇的衝突。同時,他深入民族主義與帝國互相競爭的場域,並探討帝國身後的遺產。」 ──馬克.貝辛格(Mark R. Beissinger),普林斯頓大學
推薦序(節錄) 帝國的辯證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帝國」(empire)並非一個陌生的詞彙。在十七世紀荷蘭海上帝國擴張的背景下,作為中國與日本轉口貿易根據地的臺灣,活躍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舞臺。另一方面,十七世紀下半大清帝國的版圖開拓,最終亦使得臺灣進入滿洲皇帝的統治視野,從而與內陸亞洲(Inner Asia)世界產生各種直接與間接的聯繫。不僅如此,在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崛起,挑戰過往東亞世界以所謂中國為核心的天下秩序時,臺灣亦在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歷史角色,從而成為日本帝國海外統治的一環。要言之,荷蘭、大清以及日本等帝國的歷史興革,不僅對於理解近世(early modern)乃至於現代(modern)世界史的進程舉足輕重,亦是深入認識臺灣歷史發展脈絡之關鍵。因此探討何謂帝國,一方面自是人文、社會科學學人鑽研探究的學術議題,另一方面亦是臺灣讀者值得培養之人文關懷。而映入讀者眼簾的這本《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正是一部深入淺出介紹帝國的參考讀物。 本書《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從大國起源羅馬到民族國家法蘭西,塑造現代世界的六個帝國》(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 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原書名直譯為「帝國視野」),原於二○一七年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刊行,曾獲得二○一八年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之巴林頓.摩爾圖書獎(Barrington Moore Book Award)等學術榮譽。本書主要透過梳理鄂圖曼、哈布斯堡、俄羅斯/蘇維埃、不列顛、法蘭西這五大帝國的政權性質以及歷史發展(編註:因考量篇幅與重要性,中文副書名納入第二章羅馬帝國,以六個帝國標明本書自羅馬起始、法蘭西帝國而終的脈絡),從而歸納各種帝國的不同類型,並比較異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主要聚焦歷史議題以探討帝國的概念,但就論證分析與組織結構而言,卻並非同一般著眼於個案精細考證的實證史學著作,而是嘗試透過歸納比較不同的歐亞政權,總結「陸地」、「海洋」等不同帝國類型,以進一步探討「多元帝國」與「統一民族」之間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