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ncounter with Art & Space.
當空間遇到藝術……
以「美術館」為首的藝文空間正在世界各地流行著,不僅成為文化觀光的新寵兒,更是程式復興的催化劑。老P先生和德朵夫人從2002年至今,親身體驗了英國從千禧年以來的劃時代轉變,歷史輝煌的國度,在厚實的根基上,不斷加入新的創意和概念,對於美術創作型態、藝術管理方式、美術館建築呈現,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創見。
《不列顛文件》以「藝術」為主軸來描繪英國多樣化的「空間」型態:由小尺度到大尺度,由虛空間到實空間,由室內到戶外,由形式到具體。將其從「展覽空間」,到「建築空間」,到「景觀空間」,再到「城市空間」,從兩人特殊的在地異鄉人角色,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遍及到文化、歷史、設計、建築、景觀與都市規劃等角度,試著解讀當代英國如何藉由「藝術」來詮釋並賦予這些不同尺度空間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謝統勝【老P】
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永續設計與環境美學,熱愛旅行、建築、攝影、設計、音樂與藝術,以行旅豐厚建築觀察與影像探索。持續發表專文於《建築Dialogue》、《藝術家》、《藝術收藏+設計》等雜誌期刊。2006年獲歐盟獎學金赴德國訪問研究,2007年獲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How We Are Now」攝影大賽首獎,攝影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以老P之名,經營建築與攝影部落格「P的建築心觀點」,獲2007年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肯定。
著有《不列顛‧旅人》(時報出版)、《德意志製造Made in Germany》(時報出版, 98年度第33屆新聞局金鼎獎「一般圖書類出版獎:最佳藝術生活類圖書獎」入圍)、《德意志製造簡體中文版》(三聯書店)、《德朵夫人的「小」不列顛》(謬思出版),合著《都市美感新體驗》(文建會)、《上課了!生物多樣性3》(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等書。
P的建築心觀點:www.archivision.tw
李蕙蓁【德朵夫人】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
文字與影像工作者,喜好旅行、藝術、建築、設計與攝影,研究所期間在澎湖望安與海龜結下不解之緣,有著豐富的「龜」收藏。旅居英國七年,行旅於大不列顛與歐陸各國,持續發表文章於建築雜誌、旅遊雜誌、藝術雜誌與報紙專欄。
經營「德朵夫人Mrs. Turtle」部落格多年。著有《不列顛•旅人》、《德意志製造Made in Germany》、《德意志製造簡體中文版》、《德朵夫人的「小」不列顛》,合著《都市美感新體驗》、《上課了!生物多樣性3》等書。
德朵夫人:www.mrsturtle.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光庭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基義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喻肇青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及建築學系教授
林 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藝術創作暨獨立策展人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顏名宏 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學位學程 副教授
黃承令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暨設計學院院長
劉舜仁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教育合作處國際長
黎淑婷 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
建築、藝術人齊聲推薦
名人推薦:吳光庭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基義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喻肇青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及建築學系教授
林 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藝術創作暨獨立策展人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顏名宏 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學位學程 副教授
黃承令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暨設計學院院長
劉舜仁 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教育合作處國際長
黎淑婷 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
建築、藝術人齊聲推薦
章節試閱
泰晤士河畔的現代主義嘉年華:Southbank Centre
南岸藝術中心
現代主義風格的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是倫敦的藝術重鎮,也是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型藝術專區,佔地約85,000平方公尺。藝術中心介於泰晤士河南岸的滑鐵盧橋與倫敦眼之間,是南岸河濱散步道的精華路段,提供倫敦市民與遊客一個充足的室內外展演與休憩場所。在2007年全區整建完成後,步行空間變得更通透愉悅,開放空間更加連貫完整,除了既有的表演廳,也多了許多藝品店、餐飲店,帶給了南岸一個全新樣貌。
南岸藝術中心由三個主要建築群組成,分別為皇家慶典廳(Royal Festival Hall,完成於1951年)、伊麗莎白女王廳(Queen Elizabeth Hall,完成於1967年)以及何沃藝廊(Hayward Art Gallery,完成於1968年),這裡每年有超過1,000場的舞蹈、音樂、電影、文學等付費藝文活動,也有超過300場的免費展演及教育課程,而主要的靜態展覽則集中在何沃藝廊。
每年夏天的倫敦文學嘉年華(London Literature Festival)也在此熱鬧舉辦,皇家慶典廳中有一座收藏豐富的「塞森詩詞圖書館(Saison Poetry Library)」,這裡有許多關於文學的聚會。2008年一部英國女星艾瑪湯普遜主演的「愛•從心開始(Last Chance Harvey)」,以倫敦為背景的電影中,這裡就是女主角參加文學課程的取景地點。
這裡也是我們旅居英國期間經常造訪的藝文場所,除了質量兼具的展演活動之外,就算只是隨意漫步演奏廳的裡外,欣賞社區小朋友們熱鬧地彩排歌舞,或者坐下來喝杯咖啡,或者走上建築物的露台,觀賞泰晤士河景觀,都是極大的享受。
現代主義在英國
這三棟不能算美麗的建築,是英國現代主義的開端,曾給了戰後英國人一個未來世界的夢,然而,英國社會對於現代主義的負面印象,也讓使用者對於這個藝術場域愛恨兩極。
提到現代主義,1928年成立的國際現代建築師組織(Congrés Internationaux ďArchitecture Moderne,CIAM),可謂現代主義的開端,之後有1932年紐約的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英國隨後也因應這股風潮,在1933年成立了現代建築研究社MARS(Modern Architecture Research)。
二次大戰之後,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在內,開始思索現代生活的意義,也因為戰爭的破壞,人心開始積極找尋未來的方向與新的契機,這些想法也都反映在設計的層面中。英國人也開始思考,傳統的英式價值觀該如何與這個勢不可檔的國際風潮融合,而現代主義確實也為當時的大環境提供了一個解套之策。
戰後新契機
MARS在當時受官方委託,舉辦了兩檔與現代主義相關的大型展覽,分別是1947年的「建築與常民的關係(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to the common man)」特展,以及1951年搭配「英國嘉年華(Festival of Britain)」所舉辦的「城市之心(Heart of the City)」特展。英國嘉年華這個為期數個月的大型博覽會,對於戰後的現代英國而言是個里程碑,地點特別選在戰爭中被嚴重轟炸的南岸舉行,因為淨空而帶給了現代生活一個新契機,尤其是現代主義所提及的文化層面與生活層面。展覽除了是重要的政治宣示外,也是對於未來城市更新的想像。
當時的展覽使用輕鬆易懂的方式呈現,搭配鮮明的顏色與易懂的文字、影像、模型來傳達概念,展館配置避免規矩對稱,對於「大英帝國」這個已成過去式的字眼更是隻字未提。當時構築了許多固定及臨時展館,包括了由英國現代主義建築師Robert Matthew(1906-1975)及Leslie Martin(1908-99)所共同設計的「皇家慶典廳」,一個設定為「人民的殿堂(People’s Palace)」的表演廳,讓所有公民在開放時間都可隨意進出,就像現在我們可以自由進出一樣。
隨後,大倫敦議會(GLC)通過藝術專區的計畫,加入了「伊麗莎白女王廳」及「何沃藝廊」這兩棟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建築作品。然而,因為國際戰爭、石油危機、經濟衰退、社會價值觀不合等原因,民眾對於1960年代末期開幕的這兩座建築呈現了愛恨兩極的情況。現代主義冰冷、幾何、理性的外觀,被認為與一般人的美學觀對立,就城市環境而言也被認為是孤立且裂解的,就此,現代主義的夢開始在英國逐漸泡沫化,藝術中心也成為一座乏人問津的孤島。
沈寂多年之後,大倫敦議會在1983年大力整頓南岸藝術中心,這裡也開始恢復生機,不過因為整體配套措施不健全與預算遭大幅刪減,成效還是不彰。一直到了2002年新執行長上任後,開始委託規劃單位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
千禧年更新計畫
千禧年之初,館方提出了整體更新的重要計畫,陸續在2004至2007年間完成。藝術中心一直以來的最大的問題是空間過於零散,動線過於複雜,完整的開放空間嚴重不足。對於這個每年有3百萬人次造訪的藝術專區,不僅要將建築內部空間徹底改善,更重要的是外部環境的整頓,將城市遭阻斷的動線與碎裂空間重新整合。建築師特別在鐵道橋旁增加了一座新人行橋,將人群成功的自熱鬧的北岸延伸至南岸。過河之後,沿著鐵道增建了一座此區30幾年來的第一棟新建築,這座細長型玻璃屋建築介於鐵道與皇家慶典廳之間,是員工辦公室,也是餐廳與商店,成功帶動了人氣。整頓動線之餘,亦拆除零碎的舊辦公室建築群,以騰出35%的開放空間,也為後續的三座主建築整建打下了成功基礎。
整個整建計畫搭配鄰近區域的都市更新,總共耗資9100萬英磅(約新台幣45億元),除了政府贊助外,大部分資金來自企業贊助、私人捐贈與營運收入,而主建築整建中最重要的皇家慶典廳也進行了內部全面整修,大幅提昇了表演廳的音場環境與觀眾席的觀賞品質。皇家慶典廳面臨河岸立面的地面層,也經過重新規劃,加入了新的建築元素與服務空間,並將動線重新安排,讓絡繹不絕的行人與表演廳有更多的互動,並提升停留的空間品質。
成功的都市空間為市民之福,卻往往不是一蹴可幾,南岸藝術中心自興起至沒落再到更新成功,歷經了半世紀的努力,端靠公部門與市民長期努力方有機會實現,倫敦近十年來寶貴的都市更新經驗,著實值得台灣在思考都市空間再生時做為參考。
Southbank Centre:http://www.southbankcentre.co.uk/
香蕉庫房與當代設計的對話:Design Museum
關於設計博物館
特有的品味與新的文化價值,將會形塑新的文化場域。位於倫敦塔橋(Tower Bridge)附近,泰晤士河南岸巴特勒碼頭(Butler Wharf)的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設計博物館與歷史悠久的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同為英國工藝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雖然兩者的規模不同,但其結合當代工藝、技術、藝術、文化與商業行為的宗旨與模式非常近似。兩者皆將「設計」置於當代文化的核心,認為「設計」是當代創意產業經濟的主要驅動力,而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則是彰顯、懷抱與宣揚設計。
設計博物館在它開館的第一場展覽「商業與文化(Commerce and Culture)」中,已清楚陳述它存在的價值。展覽手冊中提到「商店與博物館殊途同歸且相互牽連,都會生活與中產階級的崛起,讓展覽、影像、創意與商品有了舞台,對於市場與消費而言更有所奉獻。」
設計博物館原本座落於V&A博物館地下室的鍋爐間,之後移至現址,由英國設計界的教父級人物康倫(Terence Conran)所創立,1989年由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開幕,堪稱是英國第一個標榜現代與當代設計的博物館,其展覽主題含括商品設計、工業設計、流行時尚、建築設計、平面設計等。設計博物館在英國當代設計界的地位,相當於1851年因萬國博覽會所成立的V&A博物館在藝術與工藝風潮中的地位,兩者皆試圖在藝術與產業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培養社會大眾對於好設計的鑑賞與品味為目標。
近年來,設計博物館每年皆推出建築大師展,我們為了Zaha Hadid、Richard Rogers、David Chipperfield等展覽,多次進出這裡。我們總喜歡搭地鐵來到南岸的London Bridge站,經過了倫敦地牢、穿越了由碼頭改建的Hay’s Galleria拱廊商場,然後走上泰晤士河畔的散步道,途經HMS Belfast戰艦、倫敦市政府和倫敦塔橋,這一段亦是首都The Jubilee Walkway散步路線的南岸精華區,最後的終點就是設計博物館。
香蕉庫房vs現代主義
博物館建築本身是1940年代碼頭邊的香蕉庫房,經過整修之後的樣貌完全擺脫庫房的意向,所呈現的是1930年代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內外主色調採用白色,暗示著它與現代及當代設計的關連。介於博物館與泰晤士河之間的入口廣場,擺放著知名義大利裔蘇格蘭籍藝術家帕洛齊(Sir Eduardo Paolozzi,1924-2005)的大型雕塑作品「發明之首(Head of Invention)」。
室內展場共計三層,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空間不大卻非常溫馨,入口層為服務櫃臺、咖啡館及書店,還有一套充滿當代設計趣味且頗受觀光客歡迎的廁所。循著有天井採光的白色樓梯而上,首先進入的是二樓的主要展覽空間,這是目前館方最大的展示室,所有年度的重要展覽都在此進行,同一樓層還有一個名為「藍圖咖啡館(Blueprint Café)」的小餐廳。最頂層則分成一大一小的展覽空間,面對泰晤士河擁有絕佳視野的是小展覽室,裡頭有半固定性的當代設計展,後方較大的展覽室則為小型特展之用。館方礙於空間限制,以輪替性的特展為主,目前暫無固定館藏展。
設計博物館一開始為非政府補助的藝文單位,營收主要來自捐助、門票、書店、咖啡店等,一年有超過20萬人次造訪,直至2005年才開始有英國文化部門(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的部分補助挹注。
博物館形成的1980與1990年代,剛好是英國普遍將博物館與藝廊等文化設施,視為建築革新與都市更新必要手段的年代,是個賦予「過去」重新定義與建構國家認同的年代。許多重要的文化設施,紛紛選在工業或歷史建築場域中,以舊建築再利用的手法做為都市再生的催化劑,擔負「復興再造」的大任。如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2000)與紐卡塞(Newcastle)的Baltic in Gateshead美術館(2002),都是成功藉由當代設計手法以提升文化資產價值與都市活力的知名案例。
英國當代設計推手
提到設計博物館,勢必得提及背後催生的關鍵人物康倫(Terence Conran,1931-)。他是英國設計界、出版界與餐飲界的知名企業家,積極運用他的個人品味與充裕的資金來推廣設計,也為他的關係企業帶來可觀的附加價值。康倫於1964年在倫敦雀爾喜區開設的家居家飾名店「Habitat」,目前已是英國此類連鎖商店的標竿。他在2003年接下倫敦藝術學院教務長之職,為設計教育做出貢獻,在同年更獲菲利普親王設計師獎的終身成就獎肯定。
康倫重視設計師與商業產值的關係,讓設計師的地位與影響力大幅提昇,甚至將設計師明星化以利市場行銷,他更善於結合懷舊復古與文化資產,創造相關展覽、廣告與出版的附加價值,直接間接的讓設計產業開始具有龐大產值,也讓1980與 1990年代英國本土訓練的設計師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近年來更以建築與設計做為主要文化議題,與倫敦金士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合作,開設設計策展的碩士學位課程,對於英國當代設計的推廣功不可沒。
康倫努力提升,甚至「神話」設計與設計師的價值,促成了許多沒沒無名的設計師與商品,讓設計的附加價值一再被提升於流行時尚、建築、傢俱、商品與平面設計層面,更提升設計在資本導向經濟中的地位。在文化層面上,他對於民眾教育的強調,使其重視生活事物的價值與層次亦頗具貢獻。然而,設計博物館與康倫的經營理念,也不意外的被批評過於商業化、過於中產階級導向、只為雅痞服務、過於提倡消費主義,過於彰顯白人、男性與西方的觀點,甚至被冠上販賣歷史、文化、藝術的極右派博物館封號。
然而,因為「設計」而刺激創新並提倡實驗精神,加上企業經營理念的注入,為英國近年來的創意產業經濟找到了出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對於經濟的貢獻之外,在20世紀最後的20年,也就是所謂的後大英帝國時期,「設計」更跨越了政治、階級、性別、種族,為英國的國家識別與認同找到了部分解答,讓當代英國社會層次多樣且鮮明的族群,得以藉由設計重新探索何謂「英國(Britishness)」?何謂「英格蘭(Englishness)」?
新設計博物館
雖然目前具現代主義風格的博物館空間與地點都無可挑剔,可是空間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館方這些年來遍尋新館空間,包括市府旁的Potters Field,甚至也曾考慮將空間移至泰德現代美術館內。非常幸運的,這個問題即將獲得解決,倫敦市政府已於2009年9月決定,將博物館由現址遷往荷蘭公園內的前大英國協總部(The Commonwealth Institute Building)建築內。
因緣際會之下,擁有前大英國協總部建築的建商願意提供土地、建築與贊助,這裡將有比以往大三倍以上的展覽空間,讓固定展藏有機會對外展示。荷蘭公園內搶眼的拋物線綠色屋頂與藍綠色玻璃牆面的前大英國協總部,1962年開幕啟用,至2001年閒置,擁有地產權的建商為了提升企業本身於文化藝術上的形象,欣然同意採象徵性長期租約方式,將地權與地上物租給設計博物館,並捐助兩千萬英鎊(約新台幣1億元)給設計博物館作為整修之用。
整個建築的改造工程,將由具話題性與爭議性的荷蘭建築團隊庫哈斯(Rem Koolhaas’s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負責。新館啟用之後預計可吸引目前兩倍的訪客量,達每年40萬人次之多。如果與監管單位英國遺產組織(English Heritage)溝通協調順利,新館預計2013年正式開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Design Museum:http://designmuseum.org/
泰晤士河畔的現代主義嘉年華:Southbank Centre南岸藝術中心現代主義風格的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是倫敦的藝術重鎮,也是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型藝術專區,佔地約85,000平方公尺。藝術中心介於泰晤士河南岸的滑鐵盧橋與倫敦眼之間,是南岸河濱散步道的精華路段,提供倫敦市民與遊客一個充足的室內外展演與休憩場所。在2007年全區整建完成後,步行空間變得更通透愉悅,開放空間更加連貫完整,除了既有的表演廳,也多了許多藝品店、餐飲店,帶給了南岸一個全新樣貌。南岸藝術中心由三個主要建築群組成,分別為皇家慶典廳(Royal Fest...
目錄
推薦文一 在建築之中,從「藝術」切入英國…… /吳光庭
推薦文二 「德朵夫人」和「老P」與世界的獨特關聯方式 /林平
推薦文三 銜接空間與藝術介面的生活感動 /曾光宗
推薦文四 不列顛的建築藝術大時代 /張基義
推薦文五 當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相遇 /黃承令
推薦文六 都市建築中的人文藝術 /顏名宏
0.前言
A.建築空間 Art + Architecture
1.浪漫的起點•相遇的所在: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2.從火力發電廠到藝術殿堂:Tate Modern
3.從紡織聚落到藝文空間:Saltaire & 1853 Gallery
4.從軍團總部到當代藝術場域:Saatchi Gallery
5.塵世中的避難所:Whitechapel Gallery
B.景觀空間 Art + Landscape
6.在秘密花園與大師相遇:Royal Botanical Gardens, Kew
7.荒原中的藝廊: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8.古典場域與當代藝術:Beyond Limits, Sotheby’s
9.英國當代「分身」藝術家:Antony Gormley
10.花園裡的建築狂想曲: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C.城市空間 Art + City
11.泰晤士河畔的現代主義嘉年華:Southbank Centre
12.從工人城市到文化之都:Liverpool
13.當感性介入理性:Somerset House
14.粗獷主義的藝術堡壘:Barbican Centre
15.當工業革命與海權不再:Salford Quays
D.市民空間 Art + Citizenship
16.國家廣場的藝術小舞台:Fourth Plinth @ Trafalgar Square
17.香蕉庫房與當代設計的對話:Design Museum
18.皮卡第里的夏日嘉年華:RA Summer Exhibition
19.不只是建築師公會:RIBA
20.國家藝廊搬上街:The Grand Tour™ @ National Gallery
推薦文一 在建築之中,從「藝術」切入英國…… /吳光庭
推薦文二 「德朵夫人」和「老P」與世界的獨特關聯方式 /林平
推薦文三 銜接空間與藝術介面的生活感動 /曾光宗
推薦文四 不列顛的建築藝術大時代 /張基義
推薦文五 當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相遇 /黃承令
推薦文六 都市建築中的人文藝術 /顏名宏
0.前言
A.建築空間 Art + Architecture
1.浪漫的起點•相遇的所在: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2.從火力發電廠到藝術殿堂:Tate Modern
3.從紡織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