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第I篇 導 言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世界史上有兩次海路地理大發現。第一次是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發現美洲(America),第二次是1606年詹思(Willem Jansz)發現澳洲(Australia)。澳洲位於南半球,因此澳洲的發現亦被稱為「南方大陸地理大發現」。「南方大陸」源自拉丁文“Terra(大陸)Australis(南方)”,英文譯為“The Great South Land”。哥倫布相信地圓說,他航行的目的在證明向西航行可達東方的印度與中國,卻無意誤闖美洲;詹思則事前聽聞南方有大陸而前往尋找它的確實位置。因此,兩次地理大發現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偶然的邂逅,而後者是刻意的訪尋。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南方大陸」這個概念很早已在歐洲哲人的腦海中萌生,這與地球學說發展的歷史有關。泰里斯(Thales, c.620~c.555 B.C.)首先提出大地的形體像圓盤。他的學生阿那西曼德(Anaximander, c.610~c.546 B.C.)繪出第一幅世界地圖,以希臘為中心,周圍是歐洲和亞洲,整體形狀是圓形的。赫卡泰烏斯(Hecataeus, c.550~478 B.C.)寫成《周遊世界》(Ges periodos)一書,也畫了一幅世界地圖,把世界的陸地分成歐、亞兩大部分,而以黑海和高加索山為分界線。對地球學說有重大貢獻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 c.484~425 B.C.),他提出「對蹥說」,認為世界的一切安排都是對稱性的。這個論點孕育了「南方大陸」的概念。西元前四世紀,柏拉圖(Plato, c.427~c.347 B.C.)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繼承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大地是球狀的學說。同時代的希臘學者歐杜克斯(Eudoxus, c.408~c.355 B.C.)根據「球體論」經實驗求證而創立「氣候地帶學說」。亞里斯多德又據此而引申「地球可居性」的觀點。綜合上述這些學說,在希臘哲人之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推論:在這個地球的南方應該有一塊大陸,即歐、非、亞以外的第四塊面積龐大的大陸,足以與北半球現有的陸地對稱平衡,否則上重下輕、立足不牢,腳下的大地就會很容易翻轉過來,掉進無底的深淵。
西元二世紀中,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c.90~168 A.D.)總結前人的資料,寫成了《大綜合論》(Almagest),提出「地球中心說」。又編纂了《地理指南》(Geographia),蒐集八千個地名,分成二十六區,並繪成附有經緯線的世界地圖。1486年翻譯成拉丁文的版本中,除歐、非、亞三大洲外,在印度洋南面畫有一塊想像中的大陸,不知其名。故書以「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字樣。
從現在的地圖上看,亞洲比歐洲更靠近澳洲。早年有三種亞洲人也分別對南方大陸有不同的傳聞。印度教教徒之間流傳著在爪哇以南有黃金島,但途中有一個名叫波深基(Pausengi)的大漩渦,船被吸進,必無生還。中國人傳聞有一個女兒國,在宋朝人趙汝適所著的《諸蕃志》有記載:「闍婆(指爪哇或蘇門答臘或二者合稱)之東,東大洋也,水勢漸低,女人國在焉。愈東則尾閭之所泄(即大海排泄的出口),非復人世。」伊斯蘭教教徒則傳說爪哇以南有個由魔王統治的王國,境內長滿骷髏的巨樹,不可近身。這些亞洲傳說終於在1292年由義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帶回歐洲。由於馬可波羅是從海路經過馬來亞和蘇門答臘返歐的,因此他的記載又增加了可信度。可是,連他也沒有去過由自己命名的南方陸地大爪哇(Java Maior),究竟這個既有黃金又有女人的南方大陸芳蹤何處呢?
第二節 遲來的發現,及時的占領
一、亞洲人的窺探
經過歐洲人的推論和亞洲人的傳聞,南方大陸似乎不是海市蜃樓,應是具體存在的。然而,近水樓臺的亞洲人有沒有曾經邂逅或嘗試訪尋呢?西元前2000年已有馬來人入侵印尼群島。西元一世紀,印度教教徒為了尋找黃金、香料和傳播宗教,開始在印尼殖民,但沒有進一步南下擴展,乃因他們自己國內出現危機。伊斯蘭教教徒在十五世紀侵占印度北部,十五、十六世紀又推翻了印度教教徒在印尼所建立的國家。中國人自九世紀就開始下南洋,一直到十五世紀初,已和蘇門答臘、爪哇、帝汶(Timor)以及西里伯斯海(Celebes Sea)的望加錫島(Macassar Island)建立頻密的貿易關係,其中海參(trepang,俗稱sea slug無殼蝸牛或sea cucumber海瓜)是華人筵席上的佳餚,價值不菲還供不應求。於是華人不得不大量雇用望加錫島上的布吉士(Bugis)漁夫從事撈捕。撈捕殆盡,就轉向南下到澳洲北部沿海搜尋,布吉士漁夫稱這些地區為摩瑞加(Marega),即是「海參之鄉」(Land of trepang)的意思。漁夫通常捕完即行離去,也沒有任何文書的紀錄。明朝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紀錄中到過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岸和紅海沿岸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卻沒有提及澳洲。1879年澳洲北部達爾文港(Darwin Port)樹下發掘出一座十公分高的壽星公騎馬玉雕像,考訂為1400年代製品。這可能是當時人所留下,也可能是由後人攜往澳洲的,事實上在1820年代已有華僑來澳謀生,1848年有成批華僑一百多名包工來澳。華僑將明朝古董隨身帶來的可能性甚高。因為發掘的年代(1879)比他們來澳(1820)為晚。
澳洲史專家寇拉克(Manning Clark, 1915~1991)解釋亞洲人沒有捷足先登的原因是由於他們的造船技術、導航儀器和對地球形狀的觀念造成了局限,使他們的水手只能擔任沿著海岸航行的任務,因此有大漩渦、魔王國和尾閭等阻嚇性的故事,以作為不可南下的藉口。到了十五世紀末和十六世紀初,歐洲人在造船技術、導航設施和測繪學上的進步,足以使他們排斥這些迷信故事而冒險前進。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當時世界局勢也起了變化,十五世紀西歐國家商品經濟和資本日益發達,不再局限西歐狹小的市場而欲向外發展,尤其是馬可波羅等人所描述亞洲的繁華與財富對歐洲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當時東西方貿易仍操縱在阿拉伯人手裡,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前往亞洲的陸路中斷,歐洲人只好從海路打主意。
二、葡、西、荷人的足跡
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Bantolomeu Dias, 1450~1500)在1487年8月沿非洲向南航行,翌年經過非洲南端而進入印度洋。1498年達伽馬(Vascode de Gama, 1460~1524)沿此航線前往印度,使人們認識到航至南半球是可行的。從1516年葡萄牙人占領帝汶島以後,葡國便多次派出船隊尋找「黃金島」和「未知的南方大陸」。1542年法國出版一幅地圖,圖上有一塊名為「大爪哇」(Java La Grande)的大陸,地形與澳洲北部相似,傳說地圖是根據葡人航海圖誌繪製的,這間接證明葡人可能見過澳洲北部,有無登岸就不得而知了。當葡人訪尋「未知的南方大陸」時,西班牙人也在蠢蠢欲動。1502年哥倫布第三次航抵美洲時,發現南美洲的奧蓮奴可河(Orinoco River),懷疑它發源於「南方大陸」。1519~1521年,麥哲倫(Fernao de Magellan, 1480~1521)橫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進入太平洋,由於海流、風向和中間沒有島嶼停靠的原因,不得不向北行駛,因此而誤了西進澳洲的佳期。以致此後近兩個世紀,澳洲都乏人問津。後來西班牙人循麥哲倫航路於1565年征服菲律賓,並以此為基地,也加入了尋覓「南方大陸」的行列。1567年西班牙又派閔當拿(Mendona)由祕魯的卡勞港(Callao Port)出發,找到的不是一塊大陸,而是一群島嶼,即現今的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1595年再度出擊,還是失敗,僅發現了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1605年12月西班牙國王派葡萄牙出生的航海家奎洛斯(Pedro Fernandez de Quiros, 1565~1614)與副手托雷斯(Luis Vaez de Torres, c.1565~?)等分乘三艘船去訪尋「南方大陸」,1606年5月下旬發現萬那度(Vanuatu, 1980年前被稱為New Hebrides)誤以為這就是夢寐以求的「南方大陸」,為了紀念與西班牙王國結盟的奧地利王室,也為了多謝上帝的指引,他命名此地為「聖靈的奧地利之地」(Tierra Austrialia del Espiritu Santo)。後來寫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三世(King Philip III, 1598~1621年在位)的報告(1610年在塞維爾出版)才改用拉丁文「未知的南方大陸」(1617年首次以英文在倫敦刊出)。1606年6月11日後暴風雨突襲,奎洛斯船隊被吹散,僅餘托雷斯的「阿爾米蘭塔號」(Almiranta)安然無恙,繼續西航。他無意中進入一條狹長的海峽(1792年被命名為托雷斯海峽),北面是一個大島,即今日的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1607年5月托雷斯抵達西班牙在菲律賓的基地馬尼拉,如實報告了總督。但這位總督對這發現卻祕而不宣,唯恐英荷獲悉而捷足先登。這份報告直至1662年英國占領馬尼拉才被發現,地理學家戴林普(Alexander Dalrymple, 1737~1808)知道它的重要性,立刻送往倫敦。這份報告對後來庫克船長(James Cook, 1728~1779)在1770年發現澳洲是否有所幫助,則有待考證!後人對托雷斯是否見到澳洲北部有所爭議。否定的意見占上風,因為他的航海日誌和報告都沒有提及,況且海峽最狹窄處也有27英里(約43公里)。即使有見到也可能誤以為是航道中的島嶼而已。
此後葡西兩國中止尋覓「未知的南方大陸」。主要原因之一,是兩國占領的殖民地已經很多,需要一段時期來安頓,正是自顧不暇、分身乏術了,何況南方大陸還是未知之數呢!其二則是國勢日衰,被後起之秀取代。1588年與英國海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派兵干涉法國內戰又遭敗北。尼德蘭(Netherland,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之地)由1566年開始反對西班牙統治而進行革命,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停戰協定,等於承認荷蘭獨立。英、法、荷相繼崛起,小國葡萄牙就只好靠邊站了。
荷蘭尚未正式獨立之前已嶄露頭角,其殖民主義者早在1596年就占領了巴達維亞(Batavia,即印尼的雅加達),1602年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為殖民地政府效勞,公司對黃金寶藏甚感興趣,馬可波羅曾傳聞爪哇南方有黃金島,因此在印尼立足之後,1605年11月即派威廉‧詹思指揮一艘三枝桅的探險船「小鴿號」(Duyfken,意即Little Dove)直奔新幾內亞(Nova Guinea)。1606年2月南航進入卡本塔瑞亞灣(Gulf of Carpentaria,以荷屬東印度總督Pieter de Carpentier命名),經過250英里(約400公里)才停泊上岸。原來這是澳洲最大的約克角半島(Cape York Peninsular)。當他們在岸上勘察時,遭當地土著襲擊,互有傷亡,荷方一名水手被刺死,詹思不敢久留,於是打道回航,於1606年6月返抵爪哇。他的報告宣稱此地一片荒涼,無所發現,亦無所作為,至死時詹思也不知道他已發現了歐洲人多年所夢寐以求的「未知的南方大陸」,他自己就是第一個有記載的登陸澳洲的歐洲人。不過,他這篇負面的報告卻使十年內都沒有人對這塊南方新大陸感興趣,直至另一位荷蘭人開闢了另一條海上新航道,情況才有所改善。
從前荷蘭船從歐洲到巴達維亞是走葡萄牙人的舊航路;即沿非洲西岸南下,繞過南端的好望角,再沿非洲東岸北上,越過南回歸線到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 Island)後東航,穿越印度洋,轉航亞洲各地。這條舊航線要經過熾熱區,有時因無風而停航,忍受炎熱與壞血病,容易傷亡,船員多視此為畏途。1611年,荷蘭船長薄羅維(Hendrik Brouwer, 1581~1643)因此嘗試開闢新航路:從歐洲到達好望角沒有立即北上,繼續向東航行3,000英里(約4,800公里),才折北航行,直奔巴達維亞。途中不僅避過了熾熱區,氣候涼爽,並有季風助航,全程僅用七個月時間,與舊航路長達十八個月相比較,省時省力。這條新航路更無意中為尋訪「南方新大陸」創造了條件。因為從好望角向東沿南緯40度與20度之間的水域航行4,300英里(約6,880公里)就可接觸到澳洲西岸了。
荷蘭航海家哈托(Dirk Hartog, 1580~1621)就是實現了沿此航路而抵達澳洲西海岸的第一人。他乘「安達屈號」(Eendracht)於1616年10月25日駛入鯊魚灣(Shark Bay)登陸一個距離澳洲大陸很近的島(後來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狄克哈托島),並留下一個刻有時間和人名的金屬牌作為標記。從1616年到1640年間,其他荷蘭船隻也循此新航路來澳,稍作停留,然後北上爪哇巴達維亞。其中一艘由紐斯(Pieter Nuyts, 1598~1655)指揮的船因偏離航道而到達澳洲南部的「大澳大利亞海灣」(The Great Australian Bight)中的彼得島(Peter Island)和保羅島(Paul Island)。
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認為探勘這塊南方大陸的其餘部分的時機已經到來,因此殖民地總督范第門(Anthony van Diemen, 1593~1645)任命塔斯曼(Abel Jansz Tasman, 1603~1659)為總指揮,分別於1642~1643年和1644年兩度出征。第一次他意外地發現今日的塔斯曼尼亞島(Tasmania)和紐西蘭(New Zealand),當日他分別命名為范第門之地(Van Diemen~s Land)和史惕坦之地(Staten's Land)。轉航東北又發現東加(Tonga)和斐濟(Fiji)群島,然後折往西北經新幾內亞返回巴達維亞。第二度出征,他在澳洲北岸測繪了從約克角半島向西到澳洲西岸中部的威南士河(Willems River)的海岸線地圖。加上從前荷蘭人在澳洲西海岸以南,以及澳洲南海岸的整個大澳大利亞海灣和塔斯曼尼亞南部(當時尚未知范第門之地是一個大海島),大半個南方大陸(西部)已具雛形,到了1665年,荷蘭殖民政府宣稱為荷蘭所占有,並取名為「新荷蘭」(荷文Nouvelle Hollande,即英文New Holland)。
荷蘭政府原來期望探勘出來的新荷蘭會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藏、貴重的金屬、以及奇異的珍寶。可是,失望得很,他們所目睹的人類,竟然是一絲不掛、一半似人一半像鬼的尚未開化的黑種土著;他們腳踏的土地,一片荒涼、寸草不生,先別說地下有沒有寶藏,連地上的莊稼、果樹也一無所有。氣候乾旱、土地貧瘠,絲毫引不起殖民者落地生根的興趣。美其名的占領,實際上沒有留下一兵一卒,也沒有軍事設施,更遑論政府機構。「新荷蘭」虛有其名百多年,最後擁有南方大陸的主子竟然是後來居上的英國人。
三、英國人後來居上
英國人對南方大陸的探險活動起步較晚,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不像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那般由官方主導,第一個踏足澳洲的竟然是個汪洋大盜丹皮爾(William Dampier, 1651~1751)。丹皮爾在1679年前往中美洲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的牙買加(Jamaica),並參加了海盜集團。1686年3月31日他隨集團去菲律賓闖天下。一年後自立賊首,獨領一船做案,沒想到失去航向,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月,1688年1月5日到達了澳洲西北海岸。他乘小船登陸,停留了兩個月,3月12日離開。在他1697年出版的《航海日誌》(A New Voyage Round the World)上記錄了所見到的沙質乾旱的土地,描述了所遇到的和野獸沒有多大分別的土著。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將此書推薦給海軍大臣,大臣批准了丹皮爾前往「新荷蘭」探險的請求。1699年1月14日丹皮爾開始了二度訪澳的航行,7月26日抵達澳洲西岸南緯26度處,沿岸航行約1,000英里(約1,600公里),上岸取淡水時曾和土著衝突。結果還是乘興而去,敗興而返,他的《新荷蘭航行記》(A Voyage to New Holland)在當時被認為是有關澳洲的權威著作,也因為這書中對澳洲荒涼不毛的負面描述,令英國人和其他歐洲人望洋興歎,卻步不前,此後七十年沒有人再去這個神祕的南方大陸探險。一直到1770年英國人詹士‧庫克登陸富庶肥沃的東岸,才改變世人對南方大陸的成見。
十八世紀中葉,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的結果,法國戰敗,喪失了殖民地的強大勢力,英國獲得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以東的全部領土;又取得印度的絕對優勢,得以立足亞洲,並且確立了海上霸權的地位。國內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必須擴大海外的商品市場和增加原料來源。同時,為了鞏固亞洲,也有必要多些了解亞洲南方的地理狀況,因此進行南方探險,勢在必行。1767年初,英國海軍部和皇家學會決定派探險船隊前往南太平洋。出身海軍軍官、曾經參加過英法戰爭、精於天文數學、尤其是測繪和製圖專業技能的庫克,因緣際會,被相中為探險隊的指揮官。此行有兩大重要任務:一是為皇家學會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Tahiti),觀察由天文學家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所預測1769年6月3日發生的金星凌日的天文現象。這是千載難逢的奇景,而且根據金星的運行軌道可以計算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這是天文學與航海術密切相關的年代所不可錯過的盛事。另一任務是為海軍部付託的尋找尚未為人所知的「南方大陸」。因為英國當局以及已占為己有的荷蘭政府,還不清楚了解到「新荷蘭」是一塊大陸,而且就是南方新大陸。
第I篇 導 言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世界史上有兩次海路地理大發現。第一次是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發現美洲(America),第二次是1606年詹思(Willem Jansz)發現澳洲(Australia)。澳洲位於南半球,因此澳洲的發現亦被稱為「南方大陸地理大發現」。「南方大陸」源自拉丁文“Terra(大陸)Australis(南方)”,英文譯為“The Great South Land”。哥倫布相信地圓說,他航行的目的在證明向西航行可達東方的印度與中國,卻無意誤闖美洲;詹思則事前聽聞南方有大陸而前往尋找它的確實位置。因此,兩次地理大發現的...
作者序
序言
我自1974年留學澳洲並定居彼邦,迄今已有二十八個寒暑。澳大利亞聯邦建國(1901)已逾百年,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風雲變幻,諸如廢除白澳政策(1973),推行多元文化(1978)、疏英親美、脫歐歸亞等等,我都親歷其境,躬逢其盛。1993年返臺任教,1995年開授「澳大利亞史」,翌年(1996)加上紐西蘭,改開「紐澳史」。發覺學生除瞭解舊的歷史之外,更喜歡知道新的資訊。因此每年回澳渡假,必往國家圖書館和政府部門蒐集最近新增的訊息,以便充實授課的內容。去年(2001)承臺北三民書局的邀請撰寫《澳大利亞史》,對象是一般社會人士,字數限十萬,內容以歷史發展為主軸,概論地介紹民族起源、建國、政治變革、社會情勢、文化風貌,以至當前的現況。我依據這個稿約規劃擬定大綱,前五章主要講歷史脈絡,後五章的內容是近五十年的政治、社會、經濟、移民、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文學、藝術、宗教、風俗、民情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的發展與現狀,並且在結尾時討論到國家定位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遂於今年(2002) 3月執筆,6月完稿。本書是三民書局《國別史叢書》的一種,體例由編輯委員會統籌辦理,題目改為《澳大利亞史古大陸‧新國度》。由於字數已超過十三萬,因此資料來源不再一一詳註。書後臚列的中英文參考書籍加上網路和電話的查詢,都是本書的資料來源。在此特別多謝參考書的中外作者,沒有他們的著作成果,本書將無以為據。如有成就,不敢掠美,願與他們共享;如有錯漏舛誤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如蒙方家糾謬,當於再版時修正。是為序。
李龍華2002年6月20日於嘉義
序言
我自1974年留學澳洲並定居彼邦,迄今已有二十八個寒暑。澳大利亞聯邦建國(1901)已逾百年,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風雲變幻,諸如廢除白澳政策(1973),推行多元文化(1978)、疏英親美、脫歐歸亞等等,我都親歷其境,躬逢其盛。1993年返臺任教,1995年開授「澳大利亞史」,翌年(1996)加上紐西蘭,改開「紐澳史」。發覺學生除瞭解舊的歷史之外,更喜歡知道新的資訊。因此每年回澳渡假,必往國家圖書館和政府部門蒐集最近新增的訊息,以便充實授課的內容。去年(2001)承臺北三民書局的邀請撰寫《澳大利亞史》,對象是一般社會人士,字數限十...
目錄
序 言
第I篇 導 言 1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3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3
第二節 遲來的發現,及時的占領 5
第二章 民族的來歷 17
第一節 誰是主人黑種土著的來源 17
第二節 鳩占鵲巢白種英人的蒞臨 21
第三節 喧賓奪主歐亞移民的加入 24
第II篇 早期澳洲的發展 27
第三章 英屬殖民地時代(1788~1900) 29
第一節 篳路藍縷流犯殖民時期(1788~1830) 29
第二節 開天闢地移民拓展時期(1830~1850) 40
第三節 六合歸宗統一國家的形成(1851~1900) 49
第四章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初期(1901~1914) 73
第一節 淨化江山國家統一與白澳政策 73
第二節 法馭黎民國家法制與聯邦政府 75
第三節 黨同伐異政黨建立暨澳英關係 79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1914~1949) 85
第一節 為誰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18) 85
第二節 民生何價戰後復原與世界經濟大蕭條(1919~1933) 90
第三節 浴火重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1934~1949) 95
第III篇 近五十年來的澳大利亞 107
第六章 近五十年的政局演變(1950~2000) 109
第一節 固本培元孟席斯雄霸政壇(1949~1966) 109
第二節 風雲激盪從霍爾特到惠特藍(1966~1975) 113
第三節 務實開放從傅雷澤到何華德(1975~2002) 123
第七章 近五十年的社會情勢 139
第一節 龍騰虎躍經濟貿易發展 139
第二節 民胞物與社會福利事業 143
第三節 涵濡眾生人口與移民政策 146
第八章 近五十年的文化發展 149
第一節 百川匯海多元文化的形成 149
第二節 百年樹人教育、科技與體育 153
第三節 百家爭鳴文學與藝術 162
第四節 和諧共處宗教、風俗與民情 167
第九章 近五十年來的對外關係 173
第一節 同文同種與英、美的關係 174
第二節 否極泰來與東北亞的關係 176
第三節 敦邦睦鄰與東南亞的關係 179
第四節 領袖群倫與南太平洋的關係 182
第五節 廣結善緣參與世界性事務 183
第十章 國家定位與未來發展 187
第一節 國家定位聯邦與共和之間的抉擇 187
第二節 未來發展守成乎?稱霸乎?中度強權乎? 190
附 錄 193
大事年表 195
參考書目 211
序 言
第I篇 導 言 1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3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3
第二節 遲來的發現,及時的占領 5
第二章 民族的來歷 17
第一節 誰是主人黑種土著的來源 17
第二節 鳩占鵲巢白種英人的蒞臨 21
第三節 喧賓奪主歐亞移民的加入 24
第II篇 早期澳洲的發展 27
第三章 英屬殖民地時代(1788~1900) 29
第一節 篳路藍縷流犯殖民時期(1788~1830) 29
第二節 開天闢地移民拓展時期(1830~1850) 40
第三節 六合歸宗統一國家的形成(1851~1900) 49
第四章...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