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並非天生有才,
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為何學習」以及「如何學習」。
人類是終生學習的動物;
然而,大多數人不會去特地搞懂「何謂學習」以及「如何學習」;
更驚人的事實是,有些人甚至誤以為死記就是學習。
書中整理出7種天才都知道,有助於深度學習的心態及方法,
從承認「無知」開始,拒絕「不懂裝懂」和「死記硬背」,
透過5大階段,讓所有人都能像天才般為了創造而學習。
如果你是為了提升考試成績,請放下本書
如果你對創造成果有所渴望,本書能助你達成夢想和目標!
▍5大學習階段
承認自己無知│電影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如何拍出曠世鉅作〈阿凡達〉?
面對目標的態度│畫家賈斯培.瓊斯如何透過一幅畫〈國旗〉挑戰舊有觀念?
提升學習次元│詹姆斯.巴哈如何透過拼湊學習,成為蘋果電腦最年輕的經理人?
拿出成果│PayPal創辦人伊隆.馬斯克,為何不惜一切也要成立太空公司SpaceX?
跨越障礙│維京集團創辦人理察.布蘭森如何克服阻礙,成立太空旅遊公司?
▍7種學習核心技術
如何抗拒惰性、結交共學夥伴、拼湊學習、支配感覺、提升想像力層次、直覺力、謙虛
這些世人眼中的天才,都知道要從「自己」開始學習,
唯有了解自身不足,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成就不同於他人的人生。
本書透過他們的故事,說明學習應有的心態及方法,
從認知自我、學習態度、學習層次,賭上一生拿出成果、跨越障礙等面向,
丟開傳統「死記硬背」的方式,讓一般人也能像天才般從「無知→知道→理解」為了創造而學習。
【本書特色】
了解五大學習階段
1.學習何謂學習
2.學習如何學習
3.學習刺激非凡能力
4.學習非凡想法
5.未來必要的學習
了解七種學習核心技術
1. 如何抗拒身體惰性,聽從大腦指揮
2. 擁有能共同學習的朋友
3. 挑需要知識的拼湊學習,讓成果最大化
4. 如何支配感覺,避免「視而不見」
5. 從平面到立體,提升想像力層次
6. 直覺力,瞬間掌握整體的能力
7. 記得需知事物,用遠比已知多
作者簡介:
趙炳鶴(조병학)
畢業於延世大學教育系,曾任職現代集團結構調整本部人才開發組,後來以首席研究委員身分於現代經濟研究院擔任知識商業室室長。目前致力於研究強化人類創造性與學習力的方法,並受邀於各處演講。
過去在文化創造學會、梨花女子大學、濟州大學、中央教育研修院、地方行政研修院、韓國經濟新聞社、韓國生產本部等,超過百處的單位,進行以創造力與學習為主題的演講,廣受好評。
著有《卓越思考─The Brilliant Thinking》(2012年,合著。台灣尚未出版),並獲選為非營利組織「書溫世」2012年人文領域公開推薦圖書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商業管理、親子教養、美體美容、食譜、旅遊、小說等各領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游森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教育部奧林匹亞工作小組委員
名人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游森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教育部奧林匹亞工作小組委員
章節試閱
【Lesson 00】天才都懂的七項深度學習技術
「鋼琴家說他們是靠肌肉記憶所有音符與奏鳴曲。
他們將這些記憶儲存於手指之間。」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神經醫學作家
你可曾認真想過自己的夢想、真誠地思考關於自己的一切,或著透過學習做出某件令人歎為觀止的事情?如果還沒有,那你一定要備齊一項非常重要的條件:放膽去做的勇氣。
關於勇氣這件事,我認為到目前為止說明得最好的人,便是精神科醫師兼暢銷作家摩根.史考特.派克(Morgan Scott Peck),他在其著作《心靈地圖II:探索成熟與自由之旅》(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天下文化,二○一○年)中這樣談論勇氣:
「其中,使我不斷感到驚訝的事情之一,是瞭解何謂勇氣的人佔極少數的事實,大部分人以為,勇氣就是指無所畏懼,然而不恐懼不等於有勇氣,勇氣是你儘管害怕、痛苦,卻還能咬牙繼續向前的能力。」
我認為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便是學習,學習是一直到我們呼吸終止前都得進行之事,也是需要不斷克服心理恐懼與精神折磨之事,而且還得持續進步、創造人生價值。從現在起,我將帶領各位先掌握以下七種學習核心技術,接著再仔細探究天才們的學習方法,並將其內化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方式。
一、拒絕身體,聽從大腦。
如果想要區分身體與大腦想做的事,首先要先將身體與大腦做區分。我們生活的世界,可分成自己讀內部與周圍的外部世界。我們可以認知、分析、接受這個世界;同時也能夠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與外部世界的界線是肌膚,肌膚上有各種感覺器官,所以可以看見、聽見、嚐見、嗅見、觸見,藉由這些感覺來認知世界,並將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則會比照過去所學與經歷進行分析、做出判斷;此時,左腦負責進行邏輯、語言、數理判斷,右腦則負責進行美麗、感性、統合判斷。
不過,大腦的判斷事項不只來自於外部世界,內部也會不斷向大腦提出判斷要求;諸如肚子餓、想睡、覺得冷或熱等事項,有些要求與人類生死存亡有直接相關,有些要求則只是想玩或者發懶,這類型的信號都屬於身體內部提出的要求,而內部要求中還有一種屬於更高層次。例如: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就算覺得疲憊也得強忍睡意、撐起眼皮苦讀;雖然身體感到十分寒冷,還是得對敵軍戒慎警備;務必得學習新知才能夠在這世上生存等,都屬於大腦斷然拒絕身體所提出之要求,主張非做不可的內部要求。
有趣的是,我們的大腦明知道除了特殊情況外,聽從身體要求幾乎不會有好結果,卻依然難以抗拒身體誘惑。舉例來說,距離考試日期只剩下兩天,大腦明知道要趕緊把握僅剩不多的時間,犧牲睡眠、專心準備,身體卻不斷說服大腦,再多睡一小時就開始好好認真讀書,反正在精神不佳的狀態下溫習,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倒不如好好補個眠,一覺醒來專注力更加倍。這時,我們通常會做出何種決定?至少在我還是學生時,見證我每次都輸給身體模樣的爸媽就說過:「都要考試了還睡覺,你這小子根本頭殼壞掉!」
因此,做任何判斷前,最好先確認要求信號的出處來源,我們的身體會追求當下的幸福,大腦則會以更長遠的目標追求未來幸福。當然,有時候當下的幸福也很重要,不過大多時候,後者的選擇往往更明智。雖然兩者都牽扯到生存問題,但只要不是立即攸關性命或身體異狀的狀況,我們都應該傾聽大腦的要求,亦即精神的要求才對。懂得傾聽精神要求的人當中,沒有一位是不善學習之人。
二、不能只有玩伴,還要有能一起討論的朋友。
通常會一起玩樂的朋友都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儕,但可以一起討論事情、交換意見的朋友,則不受年紀與性別限制,就算從事不同的工作或專攻領域也無妨,重點是彼此能夠經常碰面並侃侃而談。當然,還有一點更重要:對方要能夠看見你沒注意到的事,並且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彼此也不會為了意見相左而吵得面紅耳赤,這樣才足以成為彼此的最佳摯友。
面對同一件事情能夠看見不同面向的朋友才是最佳拍檔,雖然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朋友的自尊心太強而產生衝突,但懂得看見其他面向就代表能減少失敗或失誤的機會。如同蘋果的賈伯斯身旁有個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一樣,谷歌(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身邊也有個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微軟比爾蓋茲身旁則有經常起口角卻是最佳建言者的史蒂芬.巴爾默(SteveBallmer)與保羅.艾倫(Paul Allen)。
特斯拉汽車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在TED演講中談及他的朋友,「我尤其會用心聆聽別人對我的負面評語,如果真要區分,這種負面評語往往是由我的好友們負責,這好像沒什麼,但是他們總是能真實說出其他人難以啟齒的建言。」
能成為建言者的朋友大致有四種特點:自尊心強、正面樂觀、失敗後也能快速站起、比誰都還要有熱情。首先,關於第一點自尊心強,不是指態度囂張或頑強固執,這種特性往往出現在目標明確、懂得享受沉浸於追求目標的人身上;第二點樂觀也是,這裡是指思考正向、相信自己一定會達成目標的人,而非天真浪漫、整天遊手好閒的那種人;第三點復原彈性佳則是指,儘管失敗也不屈不撓,重新起身後會有更大幅度成長,認為失敗也是屬於成功的一部分,將其視為又更靠近成功一步,重新繼續專注在同樣一件事情上的那種人;最後一點熱情,則是所有成功人士與即將成功人士所擁有的共同特徵,它可以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三、別想要什麼都會,選擇自己所需,拼湊學習即可。
現今資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每日暴增,這些新知會被整理成輿論、媒體、論文、書籍等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然而,這些知識往往不完整,而是被人整理好的其中一小部分。試想,我們不僅接觸不了完整知識,甚至接觸的還只是部分片段,既然拼湊這些片段知識培養學習廣度很困難,又怎麼可能達到深入探究學習的境界?
於是,我注意到小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的兒子──詹姆斯.巴哈(James Bach)的學習方式,高中就休學的他,等於只有國中文憑,但他卻是蘋果公司裡最年輕的經理人,還以親自發想出的軟體探索性測試方案分別在科羅拉多學院、佛羅里達理工學院,以及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等進行演講。
他述說自己當初的真正需求,建議台下聽眾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蒐集資料,不斷利用書店、網站、圖書館進行探索,並在蒐集到的所有資料中,挑出符合自己所需的主題全心投入研讀;重要的是只挑自己需要資料閱讀,而非照單全收,並且以這些所需資料為中心,再尋找更深入的延伸資料。當你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便會對該領域有全方位瞭解,不論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能兼得。不過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這樣的學習過程要持之以恆延續下去,光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不了氣候,這點務必要銘記在心。
此外,他也奉勸所有人,為了確認這樣的學習過程或學習結果是否符合書籍與資料上所言,我們得隨時多帶一顆大腦;亦即除了自身觀點以外,還需要另一種觀點,這與前述提及身邊「要有能一起討論的朋友」正好概念一致。然後他還提醒我們,記得將確認過的事實整理成專屬於自己的圖表或圖像,方便我們重新翻閱確認、整理思緒。舉例來說,所謂「畫家」就是擅長用一張圖來呈現個人精神世界的人。
四、別被感覺支配,而是支配感覺。
我們是透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並透過大腦對世界的解釋來學習。因此,「感覺」是接納外部世界的唯一一扇窗,除了「感覺」以外,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學習。不過誠如第一點所述,必須將這項感覺器官是肉體的事實牢記在心,相較於內部臟器會為了延續生命竭盡所能運作,感覺器官只喜歡想盡辦法找藉口放鬆休息。
然而,要是感覺消失的話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看不見、聽不見也感覺不到,接收不到任何外部傳來的資訊,等於大腦處於無法認知的狀態。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認知,處理認知的大腦無法運作,便不能夠輸入或輸出,用醫學術語解釋就是所謂的「腦死」狀態。
那麼,在認知完全中斷、演變成腦死狀態前,是否存有中間階段呢?先說結論,答案是:有的。所有感覺的老化結果都屬於這中間階段,例如,當身體開始老化,感覺能力就會降低,也就是變得看不清楚、聽不清楚。
我們如果要嚐味道,就必須經過味蕾,分布在口腔內與舌頭上的味蕾,正如字面所言,是「感受味覺的蓓蕾」,舌頭上的突起物便是味蕾。據說成人的味蕾有一萬顆左右,隨著年紀增加,數量會逐漸遞減,功能也會逐漸退化,出現老化現象,這也是為什麼上了年紀的母親會把湯越煮越鹹的原因。
不過,有時我們也會遇見感覺器官正常,但無法正常作用的情形,或說這種情形其實很常發生。例如,當你因為找不到桌上的一個小迴紋針而備感焦慮,「迴紋針到底跑去哪裡了?」但迴紋針又沒有長腳,明明放在某處卻怎麼也找不到,說穿了就是「明明沒認真看卻說沒有」,這就是屬於大腦無法準確對感覺器官下指令的情形。
像這種人我們會稱作觀察力較差的人,因為不是「看不見」,而是「視而不見」,或許用「沒在看」會更為貼切。「看見」是指有意識地為了發現某件事或某樣物品所做出的找尋行為。但是當找尋的意志消失,只單純認知眼睛能目視的事物,就等同於「沒在看」,用這種方式很難進行有效的學習。若想要有效學習,切記一定要有目的性的睜大雙眼仔細閱覽,而不是走馬看花、草草掠過。不要直接認知感覺給你的訊息,要利用大腦確實支配感覺,才能夠看見那些原本沒注意到的事物。
五、立體結構化並確認自我意識。
立體結構化是提升想像力的巨大能力,或許有人會好奇:想像力是否也有分次元?假設將一次元線性思維套用於夢想,而你夢想三十年後成為一位資深宇宙飛行師,那麼,現在身為高中生的你,就必須為了考進飛行或宇宙相關科系大學而埋首苦讀。當你成為大學生後,則要為了順利擠進宇宙開發相關公司或NASA工作而努力學習。這種畢業後十年要從事什麼工作,接著又要做什麼等一連串人生夢想,就是由一次元線性思維規畫而成。
如果用二次元平面思維來規畫夢想,就會呈現如平面地圖般的結果。舉例來說,在擬定大學學習計畫時,會在學習項目中填入氣體力學、天體物理、航空溝通、電腦工學、航空法、飛行實習等,無數項科目會如樹枝般延展,然後各個科目又會安排學習進度與目標設定,心智圖(Mind Map)就是將上述內容以二次元方式視覺化呈現的圖像。
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三次元立體思維,三次元思考方式是將平面思維擴張成立體,也就是「立起來思考」,不再是平面式的描繪樹枝與分枝,而是立體式從上下左右圍繞樹枝,根據其空間填補樹葉,也就是設立更精細的計畫。從事建築設計或雕刻的人,就是具備這樣的設計能力,他們不僅要將外觀弄得立體,也得在對方看不見的空間裡放入鐵條、線路配置、空調裝置等設計。
那麼,試問在設計成立體結構以前,如果腦中無法想像成品的話,可以繪製出設計圖嗎?絕對不可能。甚至連一次元線性思維都難以進行,只能想到哪做到哪。英國一位雕刻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針對構思雕刻的立體思維說過下面這段話:「雕刻比平面藝術困難之處在於,需要具備三次元形態的反應能力。就結果而言,這世上的形盲人數遠比色盲人數來得多。」
隨著次元越高,有一件事也會變得更困難,那就是自行確認思想是否在正軌上。次元越高,確認難度就會提高,因為一個小小失誤摧毀整體的機率也會提升,影響變數也會暴增。要是建築物都蓋好了,內部卻漏掉了網路管線設計,或者錯誤計算建物入住後的最終耐重程度的話,後果肯定難以想像。因此,確認自己是否走在正軌上的意識,必須在工作進行同時運作,確認自我意識的能力與立體結構化的能力同等重要。
【Lesson 00】天才都懂的七項深度學習技術
「鋼琴家說他們是靠肌肉記憶所有音符與奏鳴曲。
他們將這些記憶儲存於手指之間。」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神經醫學作家
你可曾認真想過自己的夢想、真誠地思考關於自己的一切,或著透過學習做出某件令人歎為觀止的事情?如果還沒有,那你一定要備齊一項非常重要的條件:放膽去做的勇氣。
關於勇氣這件事,我認為到目前為止說明得最好的人,便是精神科醫師兼暢銷作家摩根.史考特.派克(Morgan Scott Peck),他在其著作《心靈地圖II:探索成熟與自由之旅》(Further Along The Ro...
推薦序
【推薦序】透過學習,原來我們可以離天才那麼近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不盡然是天才,但是我們卻可以向天才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始終相信想法可以改變,並且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中徹底執行。透過想法的改變,進而換來好心情,及積極正向的行動力。
而今,透過《這樣學,成為天才》,作者輕輕點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其實,只要調整一下想法,我們的「學習」也可以帶來極佳成效的變化。
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還好,此刻正閱讀的我們,沒有與這本書擦肩而過。
原來,無垠的學習,竟然可以這般概念清晰。
本書作者正扮演這趟學習之旅的導遊,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如同浩瀚宇宙般,天才們的內在學習世界。與天才相比,我們雖渺小,但閱讀過程中,卻不至於妄自菲薄。因為,作者非常貼心與細膩地,讓我們從文字閱讀中,找到自己與學習的關聯性,而不讓我們覺得學習是那般虛無、遙遠。
若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弄懂學習的真實樣貌,就能發現,原來我們過去對於學習竟存有那麼多迷思。如同沐浴在森林芬多精裡,拋開過去對於學習的刻板印象。恰似撥開森林中的迷霧,引出一道道光芒,照亮我們的學習方向。
本書脈絡分明如捷運路線圖。透過五個階段,七種學習核心技術與心態,全盤且有系統的讓我們透過自我了解,重新「看待學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自己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學習如何學習,同時欣賞天才們如何學習。
讓我們可以合理對待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有機會看見,原來我們內在深處,竟存在各種學習的潛能,等待被發現且值得終身積極開發。
每一道詳盡策略解說,每一項故事案例說明,每一則觀念澄清,與每一次學習思路分析。在在讓我們慶幸,雖然我們無緣遇見天才,卻可以精準穿透天才們的學習模式,讓我們打開眼界,驚訝之餘,欣賞一齣又一齣天才們曼妙的學習世界並化為己用。
【推薦序】夢想,學習,與創造
文.游森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教育部奧林匹亞工作小組委員
本書並非坊間常見的「讀了可以變成天才」的書。台灣版書名定為《這樣學,成為天才》,但韓文原書封面的英文書名「How to Study Like a Genuis」──亦即如何像天才一樣學習,倒是傳神地表達了書中的宗旨。
內容主要是作者透過許多故事,試圖描繪或想像各領域翹楚的成功人士對於「學習」抱持的態度和方法。全書旁徵博引加入許多軼事,包括知名藝術家、科學家、創業家、工程家、實業家等等。這些故事使得全書讀來頗為有趣(例如:肯德雞老爺爺在拜訪第一千零九次後才獲得投資者的首肯)。
但重點是作者從這些成功人物的傳記、訪談或軼事中,歸納出一些他們思考與學習的共同的特質。從而鼓勵讀者,如果要見賢思齊,一樣做出開創性的貢獻,那麼學會這樣學習──亦即學會這些成功人士的學習方法或態度──會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的事。
全書夾敘夾議,沒有太多學術理論與架構。然而在眾多的有趣故事中,我們的確可以體會到許多不凡人士思考模式。這些模式與我個人觀察到最頂尖的學生與學者的行為模式幾乎是完全一致的:朝著夢想與熱情前進,成為學習的最大動力。為了達到宏大的目標,就能主動學習,加上一雙銳利的眼睛、勇氣與意志力、創意與非凡的想法,就能達到創造的境界。而創造,是最高層的學習。
欣見有一本這樣的書,在普遍把成功歸諸於天才的迷思中,點出「天才」透過學習蛻變成長的過程。本書眾多的實例給了我不少啟示,希望各位讀者也能有所收獲。
【推薦序】透過學習,原來我們可以離天才那麼近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不盡然是天才,但是我們卻可以向天才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始終相信想法可以改變,並且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中徹底執行。透過想法的改變,進而換來好心情,及積極正向的行動力。
而今,透過《這樣學,成為天才》,作者輕輕點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其實,只要調整一下想法,我們的「學習」也可以帶來極佳成效的變化。
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還好,此刻正閱讀的我們,沒有與這本書擦肩而過。
原來,無垠的學習,竟然可以這般...
作者序
以嶄新的目光面對學習
世界上什麼行為最愚蠢?
就算你欠缺「寬廣又粗淺的知識」,只要不做這件事,也會被人誇讚聰明有智慧。究竟是什麼事呢?就是「不懂裝懂」。你可能會半信半疑,覺得「怎麼可能有這種人?」但事實上我見過許多人都有這種毛病,這些人多半認為,只要自己不承認不知道、不理解,或者不要拜託對方重新說明一次,對方就不會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實。但是我認為最好別不懂裝懂,有任何不知道、不理解或者需要對方重新說明的,最好還是直說,如果你不認同我的觀點,那麼建議你闔上本書不要繼續讀下去了。
這其實是關乎一個人的知識與學習問題,為何要在意對方眼光,到現在我始終還是想不透。我猜想可能是因為怕對方一旦察覺自己不知道,就會感到十分羞愧所致;然而,我認為明明不懂卻還不想弄懂才是真正值得羞愧的事情。因此,只要稍微轉變一下觀念,就能夠快速學會學習的方法。
這本《這樣學,成為天才》正是在講述這種學習心態與方法,而不是教你如何有效記憶或死背。記得市面上有一本強調「只要讀七次,就能輕鬆背」的書籍,我承認那本書很熱門,但更令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偏偏是七次?」而當我發現作者所說的理由竟然是「閱讀七次以後便能充分理解」時,這答案著實令我感到十分驚訝。當然,我們確實也需要分階段從粗略看過到詳細閱讀,但是如果要用這種方來法學習世界上浩瀚無窮的知識,就毫無勝算可言,那種方法只適合準考生參考使用,對於多少有些基礎的人來說,這種學習法只是在浪費時間。
我反而想建議各位,「閱讀前最好先想想自己為何而讀,儘管只讀一次,也得全神貫注。」要是辦得到,最好也要對自己目前所學的內容有所意識,以學習目的為中心不斷累積相關知識;也就是說,別想要將每一件事情瞭解到相同程度,應該先設定好優先順序,再來調整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如果給我二十天解題,我會花十九天研究題目。」
這本書分別由五個階段組成,第一章先學習如何認知自我,並且瞭解何謂超越單純知道、到達理解的境界;第二章則講述學習態度,學習雖然是一項行動,實際上卻是意志問題,因此,本章我們要向那些超越「態度」或「意志」以更高次元學習的人學習;第三章是提升學習次元的方法,用什麼方式學習會得到更大啟發;第四章則是學習如何讓賭上一生學習並結出果實,尤其是會告訴你如何讓生活與學習合而為一;而在最後第五章內容中,也會學到如何跨越學習最大障礙,以及為何有許多人會在賭上一生的學習中面臨失敗。
閱讀前,最好先知道幾個重點方向相信會更受用。第一、「學習目的」要明確才能夠順利學習,「為了考試有好成績」這種目的則不包含在這本書內。書中所講述的學習,不是指幾天後、幾個月後、幾年後的學習,而是一輩子的學習。並且只有介紹為了實現「夢想」該如何學習,所以如果你是為了短期目標而拿起這本書,抱歉,可能會一無所獲。
第二、要先理解「真正的自己」,才能夠有效學習。當你知道自己的理解程度處於何種狀態,將決定你的學習速度。我們經常自欺欺人,明明不懂卻裝懂,甚至還以為自己真懂。最近腦科學研究的創新進展之一,是發現人類會隨著不斷進化,將他人眼中的自己錯認成是真正的自己,就像照鏡子時會以為鏡中的那個人是真正的我一樣。要是這樣的問題一日不解,就不可能達到完整徹底的學習。切記愛因斯坦說過的那句名言:為能徹底理解題目,他願意耗費掉二十天中的十九天。
第三、要為創造出「新穎且與眾不同」的事物而學習。我們的學習目的絕對不是為了複製同樣的事物使其重現,唯有在為創造非凡的新奇事物而學習時,才能夠發揮學習效率,而這也是學習的根本理由及目的。希望各位能夠將內文中提及到的創意型人才樣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我在增進創意相關的各個演講以及前作《卓越思考》(브릴리언트─The Brilliant Thinking)(編按:台灣尚未出版)的讀者回覆中,接獲了許多請求,因此才會有這本以「學習」為主題的《這樣學,成為天才》誕生。藉此機會,我想要向不吝指教的諸位人士,以及給予我的網路連載諸多好評、帶給我許多勇氣的讀者朋友們致謝。此外,也要感謝過去十五年來一直都是我的討論夥伴、幫忙找尋學習素材、為我插上翅膀的李素英和嚴智賢。當然,還要感謝沒有用異樣眼光看待針對一項主題會打破沙鍋問到底,陪著我一起好奇、不斷反問有何意義的家人。
最後,我要在此公開聲明,針對前作中的某些主題,我有努力嘗試在本書用全新的角度去解釋。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大陸,而是擁有嶄新的視野看世界。」
-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法國作家
以嶄新的目光面對學習
世界上什麼行為最愚蠢?
就算你欠缺「寬廣又粗淺的知識」,只要不做這件事,也會被人誇讚聰明有智慧。究竟是什麼事呢?就是「不懂裝懂」。你可能會半信半疑,覺得「怎麼可能有這種人?」但事實上我見過許多人都有這種毛病,這些人多半認為,只要自己不承認不知道、不理解,或者不要拜託對方重新說明一次,對方就不會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實。但是我認為最好別不懂裝懂,有任何不知道、不理解或者需要對方重新說明的,最好還是直說,如果你不認同我的觀點,那麼建議你闔上本書不要繼續讀下去了。
這其實是關乎一個人的知...
目錄
推薦文 透過學習,原來我們可以離天才那麼近──王意中
推薦文 夢想,學習,與創造──游森棚
前言 換一雙全新的眼睛
Lesson 00天才都懂的七項深度學習技術
一、拒絕身體,聽從大腦。
二、不能只有玩伴,要有個能一起討論的朋友。
三、別想要什麼都會,選擇自己所需,拼湊學習即可。
四、別被感覺支配,要能支配感覺。
五、立體結構化並確認自我意識。
六、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七、「需知」事物絕對遠比「已知」事物還要多。
CHAPTER 1 何謂學習
Lesson 01 先從承認自己無知開始
Lesson 02 不知道、知道、理解──喬治亞.歐姬芙
Lesson 03 將感覺轉化為創造力──斯蒂芬.威爾特希爾
Lesson 04 掌握語言語圖像的表現力
CHAPTER 2 如何學習
Lesson 05 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詹姆斯.卡麥隆
Lesson 06 摸索出獨有的世界觀──杜象
Lesson 07 挑戰既有觀念──賈斯培.瓊斯、畢卡索
Lesson 08 投入所有的熱情──蘇菲亞.柯瓦列芙斯卡婭
CHAPTER 3 提升學習層次
Lesson 09 空想與懷抱夢想的差別──李察.巴哈
Lesson 10 懂得在玩樂中學習──詹姆斯.巴哈
Lesson 11 培養靈感──愛因斯坦
Lesson 12 以嶄新眼光看待事物
CHAPTER 4 天才都有的想法
Lesson 13 天才獨有的思考儀式──羅丹、海明威、富蘭克林、雨果
Lesson 14 找出現實中沒有的──伊隆.馬斯克
Lesson 15 洞見未來──安迪.沃荷、雷.柯茲威爾
Lesson 16 趁早體驗失敗──傑佛瑞.貝佐斯、詹姆士.戴森
CHAPTER 5 未來式學習
Lesson 17 活到老,學到老──理查.布蘭森
Lesson 18 用「為什麼」不停自我更新
Lesson 19 盡情夢想──Space X、藍色起源
Lesson 20 人類超越人工智能之處
推薦文 透過學習,原來我們可以離天才那麼近──王意中
推薦文 夢想,學習,與創造──游森棚
前言 換一雙全新的眼睛
Lesson 00天才都懂的七項深度學習技術
一、拒絕身體,聽從大腦。
二、不能只有玩伴,要有個能一起討論的朋友。
三、別想要什麼都會,選擇自己所需,拼湊學習即可。
四、別被感覺支配,要能支配感覺。
五、立體結構化並確認自我意識。
六、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七、「需知」事物絕對遠比「已知」事物還要多。
CHAPTER 1 何謂學習
Lesson 01 先從承認自己無知開始
Lesson 02 不知道、知道、理解──喬治亞.歐姬芙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