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無意識只是虛空,
但其實無意識對我們的影響無所不在。
唯有懂得和無意識對話,
自我轉化和自我療癒才有可能。無意識,是心靈的內在之地。
當我們做夢,或是驚呼「這不像我!」、「我怎麼辦到的?」、「有個無法掌控的自己席捲了我」,或生活不斷遭遇類似困境時——可能就是無意識來打照面了。
心理學家榮格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發展出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榮格更認為,你我生來注定要成為的完整人類,這過程稱為「個體化」。唯有意識與無意識攜手合作,才能打通個體化的任督二脈,使意識心智成熟,並實現自我內在的潛質。
我們該怎麼主動伸手與無意識合作呢?
本書作者強森為榮格分析師,他認為有兩種「內在工作」可以深入無意識:一是夢境工作,二是積極想像,兩種都是透過象徵、意象與原型來解鎖無意識的大門。
強森在書中提出務實的「夢境工作」的四步驟:聯想、將夢境意象與內在動力連結、解讀、以儀式讓夢境具體化;以及「積極想像」的四步驟:邀請無意識、與無意識對話、加入道德價值、將積極想像透過儀式具體實現。透過淺顯的說明,讀者可以逐步探索無意識,進而更認識並了解深層的自己。
內在工作是進入無意識的直接且強大的方式。透過內在工作,我們可以獲得內在深層意識的覺知,邁向自性的整合,懂得自己內在的富有,不需要成為他人。
「學習與無意識工作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解決衝突或是處理精神官能症狀,而是發現更新、成長、力量及智慧的深刻泉源,得以與發展中的特質根源建立連結,與帶出整體自性的歷程相互合作,學習接觸到在內在等著我們的豐沛能量及智慧。」——羅伯特‧強森
作者簡介:
羅伯特.強森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
美國榮格分析師、作家。生於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畢業於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曾求印度籍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與日本禪師鈴木大拙。1947年接受榮格分析師弗里茨•肯克爾(Fritz Künkel)的分析治療,而後前往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榮格的太太艾瑪‧榮格(Emma Jung)是他的主要分析師。在肯克爾(Künkel)、托尼‧薩斯曼(Tony Sussman)的協助下,他完成分析師訓練,並於五○年代初期與海倫‧盧克(Helen Luke)在洛杉磯開業。六○年代初期結束執業,至密西根州聖格雷戈里修道院的三河修道院(St. Gregory’s Abbey, Three Rivers)待了四年,1976年返回加州重啟心理治療工作。
強森擅長以神話故事演繹人類心理,1974年一場以神話解析男性心理的演講,被謄錄編輯成《他:理解男性的男性心理學》(暫譯,He: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一書,出版後廣受歡迎。強森陸續出版了《她:理解女性的女性心理學》(暫譯,She: Understanding Feminine Psychology)、《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W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Inner Work: Using Dreams and Active Imagination for Personal Growth)、《擁抱自身陰影:理解心靈的黑暗面》(暫譯,Owning Your Own Shadow: Understand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syche)等十餘冊書,暢銷百萬冊。
譯者簡介:
徐碧貞 Pi-Chen Hsu, Psy. D.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巿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皆由心靈工坊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隆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名人推薦:隆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章節試閱
I
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
無意識的覺醒
一天早上,有個女人一如往常地上車,開了好幾哩路前往辦公室。一路上,她的想像力開展精彩的冒險之旅:她看見自己身處遠古時代,是個生活在戰亂及征戰年代的單純女子。後來她成為女英雄,憑藉力量及犧牲拯救了她的子民,遇見一位愛她的堅強、高貴的王子。
想像全盤佔據了她的心思,她就這樣開過數條街道,在每個紅燈前停車,在每個轉彎處打了方向燈,安全地抵達辦公室的停車場。當她回過神後,發現自己竟然記不得是怎麼來到辦公室的,她完全想不起來自己過了哪個街口或是在哪裡轉了彎。她飽受驚嚇,問自己:「我是如何在完全不自覺的情況下開了這麼長的一段路?我的心飛到哪兒去了?當我在做夢神遊時,到底是誰在開車?」不過因為過去曾經發生過相同的情況,她把這個問題暫時擱下,朝辦公室走去。
她坐在辦公桌前開始計畫今天的工作行程,但是被一個同事給打斷了。這位同事就像是一陣颶風般瘋狂掃過她的辦公室,把她先前傳閱的備忘錄重重丟下,因為某些他不贊同的小事而大發雷霆。她被這一幕給嚇壞了,他的憤怒和事件的嚴重程度完全不成比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他,聽見自己的咆哮後,反過來覺察到自己小題大作。出於羞愧感,他低聲道歉之後就離開了。回到辦公室時,他問自己:「我是被什麼上身了?發生了什麼事?我通常不會因為小事而發火。這完全不像我!」他只感覺內在湧起一股怒意,跟朋友所傳閱的備忘錄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卻因為這件小事而浮出檯面。這份怒意從何而來,他自己也不清楚。
如果這兩個人有時間想想這整件事,他們或許會發現自己在當天早上就已經感受到無意識的存在,透過每天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事件,我們得以經驗到無意識在各自身上引發的行為反應。
有時候無意識會與意識心智一起作用,當意識心智專注在其他事物時,無意識會接手駕駛,就如同前文中女子的經驗,「自動駕駛」開過幾個街口。某個片刻,意識心智在他處忙著,而無意識心智就會接手我們手邊正在進行的事:讓我們在紅燈前停下,在綠燈時發動車子,遵守各項規則,直到意識心智回到此時此刻。這雖然不是最安全的開車方式,但是無意識的確提供一個優良且重要的內建備用系統,而且常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
有時候,無意識會產生充滿象徵意象的鮮明幻想,全面占領意識心智,長時間盤據我們的注意力。冒險、危險、英勇犧牲,以及愛戀等幻想內容,讓女子在上班路途中為之著迷,這就是無意識入侵意識心智,試圖表現的主要例子:透過想像的方式,運用情感充沛的意象的象徵語言。
我們經驗無意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突然興起的情緒反應,那些令人費解的歡愉或是非理性的氣憤,突然間侵入了意識心智,接手掌控。從意識心智的角度而言,這如洪水般的感受可說是毫無道理可言,因為並不是意識心智製造出來的。前文描述的男子無法解釋自己表現出來的反應強度,他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他覺得心中的憤怒是來自自身之外的。有那麼一刻,他覺得這一切「不像自己」。事實上,如此失控的情緒表現,真真切切是從某部分的他而來的,來自於他的意識心智所無法看見的內在深處。正因為這般隱晦未見,這個內在之地才被稱為「無意識」。
無意識的概念來自於人類對於日常生活的單純觀察: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內心的某些事物。有時候我們發現了某個記憶、愉悅的念頭、完美的點子及一種信念等,在非預期的狀況下從未知之處慢慢浮現。我們覺得內心某處其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帶著這些念頭,但是到底是在內心的哪個地方?它是我們整體心靈內未知的部分,同時也在意識心智範疇之外。
無意識是個奇妙的宇宙,包含著我們內在不可見的能量、力量、智能表現,甚至是各式人格,比我們大多數人所能了解的來得更大更廣,對照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日常,它有著自有的完整生命我們多數的想法、感受及行為,私底下都是源於無意識,它對我們的影響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也因此更顯重要。
當我們聽見無意識這個詞時,多數人都會有直覺感受,知道它意味著什麼。我們會將心中的想法連結上日常形形色色的經驗,無論是大事或是小事都交織在一起。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心思飛到「別處」時,下意識做出某事,之後又對自己所做的事驚訝不已。我們也能記起自己在某次談話中激動說出強烈的意見,那些我們內在所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會訝異:「發生了什麼事?我並不清楚自己對於那件事有如此強烈的感受。」當我們能夠更敏銳覺知無意識所浮現的能量時,就能學會問自己:「是哪部分的我相信那一點?為什麼這個議題會引發那部分未被看見的我如此強烈的反應?」
我們能夠學習更近一點看看這個議題,那個「席捲我的」是一股突然侵入的無意識能量。如果我認為這不像「自己」,那是因為我沒有理解到「自己」也包括我的無意識。我們身上隱藏的這些部分,有著強烈的感受,同時想要有所表現。然而,除非我們學習做內在工作,否則這些部分就是隱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
有時候,這些掩藏起來的人格令人難堪或是帶著暴力,一旦表現出來時,我們會覺得好丟臉。在其他時候,我們對於這些未知的內在力量及良好特質是有所覺察的,我們利用這些潛藏的資源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說出一些遠比過往所能給出的更清晰又聰慧的觀點,表現出從未洞悉的內在智慧,展現我們不清楚自己擁有的慷慨及體悟。這些林林總總的例子都會讓人驚訝:「我不是我原先所以為的我,我有著未知但又屬於我的正面及負面特質。」這些特質就在無意識裡頭,那兒是「眼不見的,心不念」。
我們都更比自身所覺察到的「我」來得浩瀚。在任何時刻,我們的意識心智只能專注在整體存有中有限的部分。儘管我們試圖有自知之明,在無意識的巨大能量系統中,仍然只有小部分被併入意識心智或是在意識層面運作。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進入無意識,同時樂於接受無意識的訊息,這是發掘自身未知部分的唯一可行方式。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非自願
象徵語言是無意識表現自己的方式。我們並非只透過非自願或是衝動的行為而看見無意識,還有另外兩個自然通渠得以讓我們橋接與無意識的間隙,並與之對話:一是透過夢境,另一個則是透過想像。這兩個高度精煉的溝通管道都是從心靈發展出來的,無意識及意識層次因此能夠相互對話、共同工作。
無意識發展出在夢境及想像中所使用的特殊語言,也就是象徵的語言。我們將會看到,所謂的內在工作主要就是學習無意識的象徵語言的這門藝術。因此,我們會將多數的時間放在研究夢境、想像及象徵主義的運用上。
無意識的溝通企圖,多數都不為我們所覺察。無意識會在夢境中浮上表面,但是鮮少有人有足夠的資訊嚴肅看待自身的夢境、了解夢境的語言。無意識的活動也是顯著的想像活動:迸發的幻想就如同泡泡般,飄過意識心智的場域,我們幾乎不會注意到;真實的幻想洪流經常捕獲許多人,如同流水一樣流過心智的邊緣地帶。我們以為是自己「在想」,或是以為是自己「在計畫」,但是更常見的狀況是,我們在做白日夢,在幻想泉流中失神了好幾分鐘,之後才回過神來回到周遭的環境、回到手邊的工作,以及正在和我們說話的人身上。
想要真的理解我們是誰,想要成為更完整且整合的人類,我們必須進入無意識,與之溝通。我們自身及人格中的許多決定性特質,很大部分是包含在無意識當中。唯有進入無意識,我們才有機會成為覺知、完整、完滿的人類。榮格說過,當我們透過進入無意識並學習其象徵語言,我們得以活出更豐富更充實的生命,我們開始與無意識相伴而生,而非受其施捨或是與之不斷交戰。
然而,多數人並非出於自願進入無意識,而是當無意識成了麻煩之後才開始覺察到無意識的存在。現代人失去了與內在世界的接觸,我們與內在世界之所有有所交集幾乎都是因為心理受了苦。舉例而言,一個女子以為事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下,但卻發現自己極度憂鬱,既無能擺脫也無法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又或者是一個男人發現自己的生活與深藏內在、從未檢視的無意識意念格格不入,他覺得被兩邊拉扯或是感到憂心忡忡,但怎麼都無法解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我們經驗到自身無法解決的莫名衝突,當我們開始覺察到內在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原始的以及帶有破壞性的衝動,當我們因為意識到態度與本能自性矛盾而遭受精神官能症狀之苦時,我們就會開始明白無意識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明白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正因為這樣的病理表現,也就是個案的心理苦痛,那源自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關係瓦解所造成的苦難,榮格及佛洛伊德重新發現了無意識的存在。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榮格發現無意識不僅僅是意識心智的附屬物,換句話說不只是遺忘的記憶或是那些被壓抑的不愉快感受。他對無意識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以至於西方世界至今仍然沒有完全領會這個假設的含義。他指出無意識是創意的泉源,從中衍生出單一個體的意識心智及整體人格。正是這些出自於無意識的原始素材,讓我們的意識心智得以發展、成熟,並擴展成包含內在所有的潛在特質。也正是這個珍寶,讓我們得以憑藉這些未察覺但是與生俱有的優點及特質而顯豐饒。
榮格讓我們看見意識及無意識心智在整體自性的平衡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當兩者無法維持平衡時,就會導致精神官能症或是其他的失調。
意識的發展
榮格的研究及臨床工作讓他得出結論,無意識是我們人類整體意識的真正源頭所在;無意識是人類在秩序思維、推理、人類覺知及感受等能力的根源所在;無意識是人類的原初心智(Original Mind),是我們的物種發展出意識心智的原始基礎,接續千年的發展而達到今日我們所擁有的細緻程度。我們的每項能力、意識運作的每個特質,最初都是包含在無意識當中,之後才從那兒找到浮出意識層面的路徑。
榮格針對人類意識能力、其角色及意義發展出令人讚嘆的觀點,他看見在自然中所運作的創意力,透過無垠萬古的宇宙而孕育誕生出這份我們稱之為意識的稀有特質。經由人類這個種族,自然的巨大無意識心靈得以緩慢地讓當中某些部分變成意識。榮格相信神及所有的造物者是隨著時間的孕育將意識覺知帶入宇宙當中,而人類該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動演化繼續向前進。
人類的意識是從無意識的原初物質中發展而來的,透過將無意識內容緩慢提升到意識層面而得到持續滋養,然後成長,其目的在於形成一個更完整、更有意識覺知的個體。無意識素材的納入必須持續進行,直到最後意識心智能夠反映整體自性的全貌。
榮格相信每個人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有各自的角色功能。因為集體人類的意識能力是從無意識心靈演化而成,個體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在各自的人生中再次重複人類種族的演化歷程,每一個人都需要成為個別的容器,帶著意識的演化繼續向前進。
我們每個人都是實現宇宙歷程的縮影,因此會落入無意識內含物邁入意識心智層面的運行歷程。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自我–心智反向運行回到無意識的歷程,再次連結起生命原初的根源。
存在我們無意識之內的是原始模式,也可以說是藍圖;我們的意識心智及整體的人格功能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成形,打從出生開始,年復一年持續歷經緩慢的心理成長,以朝向真誠的內在成熟。這個模式,這個眼所不見的矩陣式能量,包含了組成整體心理存有的所有特質、所有優勢、所有缺陷,以及一切基本的架構及成分。
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這個原始能量倉庫中只有少部分成分得以同化進入意識人格當中,這個原始藍圖中只有少部分得以在意識層面實踐。
個體內在的無意識模式就如同一座教堂的草圖:首先,當這個草圖被轉譯為有形的實體時,只有概略輪廓可見。一段時間之後,實際結構的一小部分完成,足以暗示藝術成品最後的樣貌。幾年過去,一磚砌上一磚之後,宏偉建築聳立眼前,直到嵌入最後一塊磚,完工。唯有在那一刻才能顯現出建築物的華麗景象。
相同的,每一個個體人類的真正深度及高度,唯有當人格的主要成分從無意識潛能層面移轉,並在意識作用層面實踐時,才是完全體現。
我們每個人都在建造人生、建造宏偉建築物,每個人內在的藍圖及基本架構都奠基在無意識深處,因而需要向無意識諮詢、與之合作,以實踐與生俱有的完整潛能,而我們也需要面對伴隨內在成長歷程而來的挑戰及痛苦改變。
處在無意識當中的自我
無意識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遠較意識心智來得廣大。榮格將自我,也就是意識心智比作是無意識巨大海洋上載浮載沉的軟木,也將意識心智比喻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尖頂,冰山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隱藏在闇黑的結冰水面之下。無意識就像是冰山的絕大部分一樣,是眼所不見的,但是卻有著無比巨大的力量,它的危險度就跟看輕水底深處的冰山是一樣的。與無意識擦撞而沉入水中的人要遠比鐵達尼號與冰山擦撞後沉入水中的人來得多。
自我一詞,在拉丁文中意味著「我」。佛洛伊德與榮格將意識心智稱為自我,因為這是心靈中自稱為「我」的那部分,也就是「自知」,覺知自身是個存有,一個獨立且自外於他者的能量場。當我們說「我」時,所指的只有自身覺知的那個小部分的自己。我們認為「我」只包括在自我眼界範圍浮現在表面的這個人格、這些特質、這些價值及觀點,是意識可及的。這正是針對「我」是誰的侷限版本,也是極度不正確的版本。
自我心智並沒有察覺到整體的「我」遠比自我來得更大更深刻,也沒有察覺到藏在無意識之內的心靈遠比意識心智來得更浩瀚更強大。
我們的自我傾向於認為無意識是在自身之外,即使無意識實際上就在我們的深層內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聽到人們說出「當時的我一點都不像是我」這樣的話。當我們發現自己做出非預期的事情,而那些事情並不符合意識認知的自己時,我們以為彷彿是他人的作為而不是自己。意識心智嚇到了,因為它假定無意識是不存在的。正因為整體心靈遠比自我心智所能理解的來得更巨大、更複雜,這些非預期的事物總讓人覺得彷彿是來自我們自身之外,而不是出自自己身上。
在夢境及神話當中,意識心智經常象徵性地表現為一座島嶼,就好比是島國世界中的島國人民,為自己設立了一個小世界、一個規則系統,以及對於現實的假設。我們的自我並沒有意識到在所屬的小島界限之外,在狹隘的視野邊緣之外,有片無意識的大海包含著整個宇宙現實及真實,這是我們的自我所無法覺察的。
在這個眼所不見的能量深海處,巨大的力量運作著,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這個神話王國就是一個象徵,屹立於海底深處,也平行於意識心智的每日日常生命.。與此不同的意識、不同的價值、態度及意念等中心也在那兒,好比汪汪大洋中的其他島嶼,等待探索中的意識心智發現及認可。
學習與無意識工作的目的並非只在於解決我們的衝突或是處理我們的精神官能症狀,而是我們可以發現更新、成長、力量及智慧的深刻泉源,我們得以與發展中的特質根源建立連結,得以與帶出整體自性的歷程相互合作,得以學習接觸到那些在內在等著我們的豐沛能量及智慧。
無意識與內在生命
榮格所描述的內在生命是我們每個人的秘密生命,那些日夜陪伴著我們眼所不見的無意識內在自性。當人類生命處於平衡狀態,意識心智與無意識就是互有關連的存在。每當它們在夢境、靈境、儀式及想像的國度中相遇時,能量與訊息在這兩個層次之間不斷流動。
當代世界遭遇的災難就是意識心智完全從無意識根源中分裂時所導致的。為我們的祖先帶來滋養的無意識互動形式,像是夢境、靈境、儀式及宗教經驗等,我們幾乎全都失去了,被現代心智中的原始或是迷信等概念所打發掉。因此,出於你我的自尊及傲慢,出於自身憑藉的無懈可擊的理智信念,我們將自己從無意識的源頭、從自身最深刻的部分切割出來。
在當代的西方社會中,我們甚至完全無視內在生命地過日子。我們表現得彷彿沒有無意識、靈魂是不存在的,彷彿我們可以完全只專注在外在的物質世界過日子。我們試圖以外在的方式來處理生命的所有議題,賺更多的錢、獲取更大的權力、開始一段愛情,或是在物質世界中「有所成就」,但出乎意料之外的,內在世界才是我們最終必須面對的現實。
榮格觀察到,現代生活中大部分的精神官能症狀、分崩離析的感受及虛無飄渺的意義感都是肇因於自我心智自絕於無意識之外。身為意識的存有,我們依稀感覺失去了部分的自己,某些原本屬於我們的什麼,不見了。
當我們自絕於無意識之外就等於是自絕於靈魂、自絕於精神生命之外,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失去宗教生活,因為我們是在無意識中找尋個人對神的認知,以及體驗我們的神性。宗教的功能,也就是我們生來對於意義及內在經驗的渴求,連同其他的內在生命都一起被切斷了。最後只能透過那些逼得我們不得不關注的精神官能症狀、內在衝突及心理症狀等,強行回到我們的生命中。
多年前,我受邀到一間羅馬天主教神學院演講。在最後一刻,我興起一股惡作劇的衝動,把演講主題定為「將你的精神官能症視為低層次的宗教經驗」。顯然的,這場演講深深震撼了在場的會眾。我收到排山倒海而來的提問,熱烈討論;我還史無前例地提高音量,這個主題所碰觸到的痛處是無庸置疑的。聽到我說如果我們不進入神靈,那麼神靈就會以精神官能症狀的方式進入我們,現場的人們莫不感到震驚,這是當代心理與宗教兩者之間最即時且實際的連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以某種形式活出內在生命,無論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出於自願或是非自願,內在的世界勢必會找上我們、向我們追討。假定我們能帶著意識進入那個範疇,也就是透過我們的內在工作,像是禱告、冥想、夢境工作、儀式,以及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等方式。如果我們試圖忽視內在世界,誠如多數人所做的,無意識會找到方法透過病理進入我們的生命,像是心身症症狀、強迫行為、憂鬱、精神官能症等症狀。
個體化的歷程
個體化(Individuation)一詞是榮格用來指稱成為你我生來就注定要成為的完整人類的一生歷程。個體化意指覺醒於整體的自性,允許意識人格發展成包括所有在前意識層中與生俱有的基本元素,也就是我們先前提過的「藍圖的實踐」。
為什麼稱作「個體化」?因為這個自我實現,以及變成更完整的歷程本身,同時揭示了個人的獨特性及個體的架構。它指出普世的人類特質及潛能是如何透過不同於其他人的方式而結合在每個個體身上。
榮格強調每個人心理架構的獨特性。因此,他為這個歷程所賦予的名稱並非偶然,它反應出榮格的信念,認為當人愈能夠面對無意識,同時將無意識的內含物與意識心智的內容加以結合,就愈能認知到自己的獨特個體性。
同時,個體化並非意味著將自己孤立於人類族群之外。舉凡我們對於身為個體更感安心、內在更完整時,自然就會尋求各式各樣的方式來看見我們與其他人的相似性,亦即在價值觀、興趣等,特別是那些將我們連繫上人類種族,專屬於人類的特質。假使我們能更仔細地檢視,我們會看見你我的個體性都是以特有的方式組成,亦即我們結合了所有人類共有的普世心理模式及能量系統。榮格將這些模式稱之為原型(archetypes)。
既然原型本是普世共有,存於每個人的無意識當中,但是原型的組成有著無限的變異性,以創造出個別人類心靈。我們或許可以將原型與人類的生理身體相比較,就某方面而言,我們的身體和所有其他人類的身體組成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有雙手、雙腳、心臟、肝臟及皮膚等,這些都是人類種族的共有特徵。然而,如果拿我的指紋或是髮絲和其他人對照,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同理,人類種族的普世心理能量及能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組成表現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獨有的心理架構,唯有活出那個與生俱來的架構,個體才能發現身為人的意義為何。
假若我們開始針對個體化下工夫,我們會看見自身俱有的意念和價值,與從周遭世界所吸收的社會觀點之間的差別。我們能夠停止將自身視為不過是社會或一小圈子人們當中的附屬品,我們可以學到我們擁有自身的價值、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是從天生本質中自然發展出來的。
藉由這個個體化歷程,我們得以發展出強大的安全感。人們開始了解自己並不需要掙扎於成為像其他人一樣,因為透過成為自己,我們就站在不容置疑的位置。我們理解,對自我的全然認識、發展天生內建的優勢是一輩子的課題,我們不需要模仿其他人的人生,也不需要進一步假裝成為他人,因為我們自身擁有的就已經夠富有了,遠較我們期待擁有的來得豐饒。
I
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
無意識的覺醒
一天早上,有個女人一如往常地上車,開了好幾哩路前往辦公室。一路上,她的想像力開展精彩的冒險之旅:她看見自己身處遠古時代,是個生活在戰亂及征戰年代的單純女子。後來她成為女英雄,憑藉力量及犧牲拯救了她的子民,遇見一位愛她的堅強、高貴的王子。
想像全盤佔據了她的心思,她就這樣開過數條街道,在每個紅燈前停車,在每個轉彎處打了方向燈,安全地抵達辦公室的停車場。當她回過神後,發現自己竟然記不得是怎麼來到辦公室的,她完全想不起來自己過了哪個街口或是在哪裡轉了彎。她...
目錄
I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無意識的覺醒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意識的發展
處在無意識當中的自我
無意識與內在生命
個體化的歷程
│第二章│內在工作:探尋無意識
分析與回家作業
在沒有分析師的情況下工作
│第三章│另類真實:夢的世界與想像國度
想像與象徵
積極想像:有意識地使用想像力
│第四章│原型與無意識
│第五章│衝突與合一:我相信獨一(Credo in Unum)
II夢境工作
│第六章│進入夢境工作
│第七章│四步驟模式
│第八章│步驟一:聯想
直接聯想
對於俚語的敏銳度
運用「恍然大悟」法
夢境工作實例:修道院
運用原型擴大法(Archetypal Amplification)
運用個人聯想
│第九章│步驟二:動力
將夢境帶向內在
將意象與具體的特徵連結
看待信念、態度及價值
定位內在人格
確認其他內在真實
夢境工作案例說明:有著閃亮雙眼的女孩
│第十章│步驟三:解讀
在各式選項中選擇
決定能量的深度
依循小線索
從對立面爭辯
驗證解讀的四項原則
│第十一章│步驟四:儀式
帶著意識的行動向夢境致敬
使用身體
再次發現儀式的力量
花朵的儀典
當你想不出任和可為之事時
運用常識
夢境工作實例:四個惡棍
步驟一:聯想
步驟二:將夢境意象套用在自己的特定部分及內在生命的動力中
夢境解讀
結語
III積極想像
│第十二章│定義及進入積極想像
區分積極想像與被動幻想
積極想像的實例:和內在藝術家說話
當你認為自己是在虛構故事時
│第十三章│猶如神祕旅程的積極想像
│第十四章│積極想像的四步驟模式
選擇一個具體的方法記錄你的想像
如何書寫
記錄積極想像的其他方法
具體設置
│第十五章│步驟一:邀請
保持警覺的等待
如何開始
積極想像範例
│第十六章│步驟二:對話
與意象交談
帶著情感參與其中
學習聆聽
學習回應
不操控
│第十七章│步驟三:價值
│第十八章│步驟四:儀式
│第十九章│運用層次
討價還價
懷抱無意識
活出從未好好活過的生命
經驗靈性維度
參考文獻
關於作者
延伸閱讀
I導論:無意識及其語言
│第一章│無意識的覺醒
進入無意識:無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
榮格對無意識的觀點
意識的發展
處在無意識當中的自我
無意識與內在生命
個體化的歷程
│第二章│內在工作:探尋無意識
分析與回家作業
在沒有分析師的情況下工作
│第三章│另類真實:夢的世界與想像國度
想像與象徵
積極想像:有意識地使用想像力
│第四章│原型與無意識
│第五章│衝突與合一:我相信獨一(Credo in Unum)
II夢境工作
│第六章│進入夢境工作
│第七章│四步驟模式
│第八章│步驟一:聯想
直接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