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開創道家思想後,莊子將之發揚光大,
他生於戰國時代中期,其思想講求順應時代變化,隨遇而安,
讓自己免於外在的干擾和傷害。
司馬遷稱莊子「其學無所不窺」,可見其博學多聞,聰慧異常,
對各方書籍多所涉獵,以故事闡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莊子的人生哲學與豐富的寓言。
強調外化而內不化。內心與道同在,就可以與他逍遙而遊。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內涵與理念。
期望藉由全人的典範,形塑自身的樣貌。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深度虛無主義
老子開創道家思想,由莊子繼承並發揚。莊子生於西元前約三六八年到二八八年間,與孟子同時代,若是對照西方哲學思想的歷程,約是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的亞里斯多德,以及稍晚的伊比鳩魯學派。
我們了解老子的思想之後,可以將其應用在不同的時代。簡單比喻,老子的思想就像公車車尾印的八個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老子主張人要自我約束,從虛到靜。莊子生於戰國時代中期,因此要與世界保持距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哲學思想講求的是人要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並隨之而改變,且不讓自己受到任何干擾和傷害。
《莊子》一書中最推崇的就是老子,並尊稱他為古代的「博大真人」。老子是真人,代表很多人是假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子窮其一生沒有離開過根源,所謂的根源就是道,道是究竟的真實,一切變化最後都要回歸於道。
司馬遷認為莊子發揮了老子的思想,所以在《史記》中將莊子放在老子之後,然而司馬遷對於莊子的描述不見得都適當,也不太公平。司馬遷認為《莊子》十幾萬字(現存約八萬字)的內容,大多沒有事實根據,皆是莊子個人想像的寓言,且其目的是批判孔子等儒家學者。司馬遷只舉出三篇,〈漁父〉、〈盜跖〉、〈胠篋〉,前兩篇屬於雜篇,蘇東坡認為是偽作,第三篇則屬於外篇。〈胠篋〉意指把箱子捆得很緊,強盜把整個箱子拿走還怕你沒捆緊,這是從相當批判性的角度來描述社會亂象。由此可知,對於莊子的著作,司馬遷的看法並不夠全面也不夠完整。
《莊子》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內篇最能代表莊子的內在思想,也是真正的精華所在,七篇都相當重要,依序為〈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是由內到外加以應用發揮,其中有兩篇的重要性不亞於內篇,一是〈秋水〉,一是〈知北遊〉;雜篇所闡述的內容較為混雜,不確定是否受到其他學派影響。總而言之,《莊子》算是莊子跟後代學者合作的成果。
不過司馬遷也稱讚莊子「其學無所不窺」,能讓司馬遷這位著名史學家給出這樣的評價,代表當時的所有著作、各家學說,莊子都有所了解,透過《莊子》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也的確如此。只要你想得到的古代書籍,包括《易經》,莊子都能通盤領略,並適當批判。我們研究莊子的思想時,亦會覺得他是一代奇才。清朝初年金聖嘆選《六大才子書》,第一本就是《莊子》,不過這也是因為莊子的時代較早。
《莊子》這本書確實了不起,若光是從文學角度來看,書中就出現了許多成語、典故,時至今日仍在使用,不過還是很難將真正涵義闡述清楚,莊子的思想已經達到西方哲學的最高程度。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建構系統,所以常會探討自然界跟人類之間的根源。尤其人類在面對生與死的現象時,一定會疑惑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死後又會去哪裡?宗教家在此時發揮他們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哲學家不一定需要宗教,因為他們可以經過探討,設法理性說明。如果一定要強調宗教,就要訴諸信仰,信仰與理性的路線不完全相同,所以真正的哲學家,如莊子,就很有把握,關於這一點,之後會再詳細探討。
莊子認為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體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萬物存在。若依照莊子的想法,我們生活在世是不是在做夢呢?莊子夢為蝴蝶,我們呢?到底有沒有萬物出現呢?就這一點來說,西方哲學家也必須承認,這是最高深的一個問題,人類理性無法超過這個範圍。從這方面來看,莊子確實有他傑出的地方。
莊子喜歡自由自在的幻想,他曾說:「天空看起來是湛藍色的,非常優美。如果你從天空的高度回頭看地球,也是一樣美。」有距離就有美感,平常我們會抱怨這個世界,是因為沒有距離,距離太近容易產生壓力。天空距離我們很遠,我們自然能夠加以欣賞。莊子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委屈窮困的,一個人若是生在亂世、生活窮困,卻還能活得快樂,是很難得的,一般人如果在那種情境之下,必定是痛苦煩惱甚至會想要自殺。
我們討論儒家時提過虛無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這是儒家所要面對的。真假、是非、善惡、美醜叫作價值分辨,儒家發現,如果善惡標準混淆了,做好事沒有好的結果,做壞事也不會受到懲罰,一般人很容易就會陷入混亂,無法理解為什麼還要做好事,這個時候就會顯得無所措其手足,畢竟做好做壞沒有差別,那我又何必做好呢?只要做壞事不被抓到就好了;另一種則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樣的情況顯然更嚴重了。人不怕死,認為死了跟活著沒有什麼差別,反正最終總是會死,如果活著是受苦,那麼晚死不如早死。道家在這個想法上,比儒家更為深刻。
儒家關注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擔心人找不到分辨善惡的方法,因此儒家強調真誠由內而發,行善的力量在內不在外,如此一來,才能使儒家的教育產生成效,化被動為主動,讓人願意去做好事,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道家則對儒家的學說存有疑慮,善惡標準怎麼定?由誰定?標舉了仁義,就會出現假仁假義,因為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不仁不義還找許多藉口。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胠篋》)這樣的說法很令人傷感。鉤指帶鉤,是古代男子胸前圓盤狀的飾品,也可作保護之用。偷鉤之人要處死,可是篡奪政權的人卻能成為諸侯,仁義的門面也就大言不慚的擺出來,眾人也會對你歌功頌德。舉個例子來說,齊國本來是姜太公建立的國家,後來田恆(陳成子)弒君,其後代篡齊,直到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都是姓田或姓陳,古時候這兩個姓氏是通用的。
莊子對亂世有一定程度的觀察和體認,而且像他這麼有智慧的人,不可能每天渾渾噩噩,他不但過得快樂逍遙,還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讓人欣賞,這就是我們想探討的祕密。
在討論莊子的思想之前,必須先明白什麼叫作深度的虛無主義。前面已經介紹過莊子的背景,現在我們就要把莊子的基本想法鋪展出來,可以歸納為四大主題─第一,人間患難深重;第二,心齋與道契合,也就是修行;第三,外化而內不化,是處世時最具體的方法;最後第四,就是從真實到美感,從真實到欣賞萬物之美。
存在上的虛無主義與生死有關,很多人覺得活著只會受苦,不如死了算了。「死了算了」這四個字就是虛無主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如何談論死亡。
自殺與殺人
先說自殺的例子,第一個是集體自殺。
《莊子‧說劍》,趙文王喜歡鬥劍,希望成為天下第一,所以門下聚集了幾千名劍客,有事沒事就決鬥。太子見狀覺得不妥,國家培養出來的武士,卻彼此決鬥,死傷眾多,國勢也因此慢慢衰弱,於是他派人請求莊子出馬解危。
太子看到莊子穿著儒服而來,就跟他說:「你不能穿這樣的服裝去面見大王,你最好做一套武士的服裝。」莊子真的依言花了三天時間做了一套武士服,還佩了一把劍,這才前去晉見趙文王。
莊子說:「臣的劍十步殺一個人,千里之遠沒有人擋得住。」大王一聽,驚訝得心想這絕對是天下第一了。莊子接著又說:「我與人比劍時,總是後發先制。」趙王說:「太好了,等幾天。」他立刻命令門下的劍士們決鬥,又因此死了好多人,最後終於挑選出五、六個身手最好的劍士與莊子比試,比劍前,莊子又說:「我有三把劍,大王認為要用哪一把?」大王心想這個人怎麼毛病那麼多,但還是問道:「什麼劍呢?」莊子回答:「第一把天子之劍,第二把諸侯之劍,第三把平民之劍。」
趙文王是諸侯,當然想知道什麼是天子之劍。怎料莊子根本就不是真的要比劍,而是把國家境內的山川形勢形容得像一把劍,把它治理好就天下無敵。諸侯之劍亦是根據國家的地理條件把它整理好,有這樣一把劍也沒有人打得過。至於平民之劍就是這批互相決鬥的武士對國家毫無幫助。
趙文王聽了相當慚愧,也覺得很震撼,因為他最希望的還是成為天子。後來趙文王準備盛宴款待莊子,可是因為太過激動,怎麼也坐不住,在宴席桌旁繞了三圈。莊子見狀,便道:「大王請坐,我要講的都講完了。」趙文王之後三個月不出宮門,那些劍士始終等不到大王,最後紛紛自殺。
有人一輩子就為了比劍、找祕笈而活,就像武俠小說寫的那樣,最後好不容易練成了武功,卻赫然驚覺沒有武林大會、沒有比武決鬥,最終活不下去而集體自殺了。很多人將人生目標設定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外在成就上,到最後恐怕是因為發現它其實是虛幻的而活不下去。
《莊子‧列禦寇》中,莊子講了一個讀書人自殺的故事。緩是鄭國人,他學習儒家思想,學成後做官。為官期間他盡力造福百姓,將地方治理得很好,人民也都生活得很開心。他的弟弟學習墨家思想,時常和他爭辯不休,並且父親也贊成弟弟的想法,緩感到很難過,說:「我致力學習儒家,造福鄉里,弟弟還是我出錢讓他去學習墨家,可是他學成後老是與我爭論,父親竟然還贊成弟弟。」幾年之後緩就自殺了。為什麼?因為儒家最重視情感,對緩而言,這等同於父子親情、兄弟手足之情一起幻滅,導致他活不下去而自殺。死後緩還託夢給父親說:「讓你兒子成為墨家的也是我,我死了那麼多年,我墳上的楸樹、柏樹都開花了,你還不來看我的墳墓嗎?」
在《莊子‧外物》篇中,那個自殺的故事更離奇。演門這地方有個人為父母守喪,心情哀悽,每天吃素,最後身體消瘦,生命垂危。官府看到這麼孝順的人,就讓他做官。鄉民知道後,紛紛效仿,結果死了一大半的人。因為人生的目標太簡單了,尤其是做官,如果替父母守孝不吃不喝、身形削瘦就可以做官的話,每個人都會想要。這證明很多人對於死亡沒有概念,反正活著也沒什麼希望。
還有一些人死得莫名其妙,《莊子‧讓王》中是這麼說的,商湯要把王位讓給卞隨,卞隨說:「你以為我是喜歡當帝王的人嗎?」他覺得太可恥了,於是跳河自殺。後來商湯想把王位讓給務光,務光則說:「我難道是這種人嗎?」而後也跳河自殺。若是這樣的場景換成今日,誰不歡欣鼓舞?然而當時有些人都不喜歡當帝王,甚至覺得受徵詢而深感羞恥,紛紛自殺。
莊子寫這樣的故事毫不手軟,人的生命在那個時代似乎很容易幻滅。《莊子‧人間世》有一段描寫顏淵想去衛國幫忙。他的理由是衛國國君正當壯年,行事獨斷,治理國家十分輕率,卻不知是自己的過錯,輕易就讓百姓送死,為國事而死的人,漫山遍野有如亂麻。看到這種描述,會想到與莊子同時代的孟子。孟子是儒家,總是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人生。他苦勸梁惠王、齊宣王,希望他們善待百姓。他說老百姓「輾轉乎溝壑之中」。因為太餓了,到山上去挖樹根,找樹皮來吃。因此,山溝裡堆滿了因飢餓而亡的百姓屍體。
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古代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相較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應該算是不錯的了,可是我們還是常常覺得無聊,煩惱要做什麼事打發時間,也不認為自己幸福,即使時代比較太平,我們心中有時候還是很亂。
莊子當然反對戰爭,他認為戰爭是很無聊的事情,這樣的想法體現在《莊子‧則陽》中。魏瑩與田侯牟訂定盟約,田侯牟違背盟約,魏瑩大怒,打算行刺田侯牟。結果大臣們意見不一,惠子為魏瑩引見戴晉人,設法提醒魏瑩。戴晉人說:「蝸牛頭上有兩個角,有一個國家在蝸牛的左角上,名為觸氏;另一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上,叫作蠻氏。這兩個國家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打仗,一打就是十幾天,死了幾萬人。」人的心思可以遨遊於無窮的境界,反觀這塊有形的土地,更顯渺小,也不過是蝸牛角而已。
莊子眼光深遠,明白為爭奪一塊土地而犧牲人命是划不來的。土地是要養人的,如果沒有養人,還為了爭土地而殺人,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第一講
深度虛無主義
老子開創道家思想,由莊子繼承並發揚。莊子生於西元前約三六八年到二八八年間,與孟子同時代,若是對照西方哲學思想的歷程,約是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的亞里斯多德,以及稍晚的伊比鳩魯學派。
我們了解老子的思想之後,可以將其應用在不同的時代。簡單比喻,老子的思想就像公車車尾印的八個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老子主張人要自我約束,從虛到靜。莊子生於戰國時代中期,因此要與世界保持距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哲學思想講求的是人要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並隨之而改變,且不讓自己受到任何干擾和傷害。
《莊子》一書中...
作者序
【自序】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針對的「他」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我在這兒要向大家介紹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並稱為「中國四哲」,但我年輕時,只覺得他們難以親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說話精簡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結果落個好辯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見地,內容卻是恍惚難解;莊子寓言常有巧思,讓人感嘆浮生若夢。我曾想過,如果沒有這四哲,我們求學時會不會輕鬆一點?傳統的包袱會不會減少一點?
他們身處危機時代,虛無主義的威脅有如張牙舞爪的惡魔。孔子與孟子代表儒家,主張「由真誠引發內心行善的力量」,使價值的基礎安立於人性中,如此可化解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老子與莊子代表道家,主張「凡存在之物皆有其來源與歸宿」,那即是作為究竟真實的道,如此可消除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前者重視「真誠」,後者肯定「真實」,殊途同歸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現明確意義,有如麗日當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悅與快樂也有如空氣般自然遍存。
我歸納儒家思想為四字訣: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至於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訣: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這簡單的八字心得,可以在這四本書中找到詳細的說明。
「孔孟老莊」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難遇的良師與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學四十餘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並了解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關他們思想的書籍與有聲書很多,現在這一套書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講的課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經修訂而成,所以內容淺顯易懂,文字輕鬆可讀,結構完整周延,論述一氣呵成。不限時空,隨手翻閱,壓力不大,心得甚深。談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嗎?
本書之整理,要感謝葉蓮芬小姐,她在中學擔任煩忙的輔導工作之餘,全力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任務。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們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謝。有關「孔孟老莊」四哲的原典與譯文,請參考我在天下文化出版的《人能弘道》、《人性向善》、《究竟真實》、《逍遙之樂》。每次出新書,我都憂喜參半。喜的是心得可以與人共享,憂的是我還可以做得更好啊!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自序
【自序】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針對的「他」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我在這兒要向大家介紹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並稱為「中國四哲」,但我年輕時,只覺得他們難以親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說話精簡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結果落個好辯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見地,內容卻是恍惚難解;莊子寓言常有巧思,讓人感嘆浮生若夢。我曾想過,如果沒有這四哲,我們求學時會不會輕鬆一點?傳統的包袱會不會減少一點?
他們身處危機時代,虛無主義的威脅有如張牙舞爪的惡魔。孔子與孟子代表儒...
目錄
自 序
主題一:人間患難深重
第一講:深度虛無主義
自殺與殺人
富貴暗藏危機
但求明哲保身
第二講:身體的困境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勾心鬥角,欲望無窮
情緒複雜多變,難以安頓
第三講:心智的茫然.
人類中心的價值觀是虛妄的
本末倒置,輕重不分
賣弄智巧,錯失大道
主題二:心齋與道契合
第一講:心齋的修練
以「氣」取代耳與心:虛
虛而待物,唯道集虛
虛室生白,展現光明
第二講:順從「不得已」
身體的變化:老,病,醜,怪
處境的壓力:貧窮與委靡
算命的難題:吉凶依於欲望
第三講:化解一切的執著
無情:不受好惡的干擾
無動於衷:天下人的毀譽
乘物以遊心:當下自在逍遙
主題三:外化而內不化
第一講:不與世俗爭勝
和光同塵,不露鋒芒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與義
隨順客觀形勢:順人而不失己
第二講:外化的祕訣
明白生死的常態現象
孝順的初階:敬,愛,忘親
孝順的高階:使親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第三講:內不化的快樂
悟道: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虛己以遊世:與道為友
相忘於大道,永不乾涸
主題四:從真實到美感
第一講:以身合心:從技術到藝術
專注熟練而巧奪天工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忘適之適:一切安好
第二講:以心合道:靜與遊
心如止水,水靜則明如鏡
精神生於道:在整體中,一無所礙
萬物無一不可欣賞
第三講:美感洋溢的生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萬物平等,依其個體而得到全盤肯定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自 序
主題一:人間患難深重
第一講:深度虛無主義
自殺與殺人
富貴暗藏危機
但求明哲保身
第二講:身體的困境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勾心鬥角,欲望無窮
情緒複雜多變,難以安頓
第三講:心智的茫然.
人類中心的價值觀是虛妄的
本末倒置,輕重不分
賣弄智巧,錯失大道
主題二:心齋與道契合
第一講:心齋的修練
以「氣」取代耳與心:虛
虛而待物,唯道集虛
虛室生白,展現光明
第二講:順從「不得已」
身體的變化:老,病,醜,怪
處境的壓力:貧窮與委靡
算命的難題:吉凶依於欲望
第三講:化解一切的執著
無情:不受好惡的干擾
無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