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生?因何死?
只要活出意義,活出價值,從生到死,無不自在!
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生命的主控權,然而,生命卻是照著自己既定的軌跡不停地往前走──從出生、成長、年老,到死亡。
生命之旅很可能會在每個人不注意的時候,悄然到站。若要避免虛度此生,就必須在匆匆忙忙的例行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善用生命,讓它活得快樂自在,活得更有價值?
聖嚴法師在書中與我們分享自己一路艱辛走來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在顛簸的路上,仍能運用佛法的智慧發揮生命的最大價值,如何能苦也自在、樂也自在、老也自在、病也自在,甚至在生命即將到站前,依然自在。
如果你對生死感到迷惘,記得細細體會書中的話,它們會為你打開生命的另一扇門,帶你通往生死皆自在的人生風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序 一份塵封的書稿
儘管時代會變遷、空間會變動,但是從古至今,人類心中的問題與矛盾根本上是一樣的-恩怨情仇、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居住在深宅大院中的富人,與市井小民同樣會煩惱、會疑惑,只是換了不同的內容與對象。總括來說,似乎人類面臨的兩個最終的大哉問就是:生命為什麼?人生怎麼過?
本書即是關於這兩個議題的問與答。書中,聖嚴法師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與人生所可能產生的疑問,提出了他的智慧觀察與解決之道。全書內容分為五大篇,分別探討人們在生命各階段所關切的議題:從生命的根本價值談起,至教養下一代、個人欲望與生活方式的檢討、老年生活的規畫,乃至死亡的意義、過程與身後事等,都有發人省思的提醒。
聖嚴法師自小體弱多病、貧窮失學,經歷過戰爭、走過物資最匱乏的時代,曾經義無反顧堅持理想、居無定所,也曾經獲得高學歷卻無法發揮所長。法師一路走來,雖艱苦卻踏實,他用以克服逆境的法寶,便是無條件的感恩之心、對佛法的信心,以及佛法的方法與觀念。因此,法師是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來勉勵我們:不得志時或許是時機未成熟,天無絕人之路、現在不能做大事就做小事、沒辦法賺大錢就賺小錢。這些建言在今天這個人心惶惶、經濟衰退的年代,更顯得實用。
本書原訂二○○九年三月出版,因聖嚴法師於出版前圓寂,故而暫緩出版。今因聖嚴教育基金會舉辦「無盡的身教-聖嚴法師最後的一堂課」座談會,當大會討論應送哪一本書與三千位報名聽眾結緣時,此本已進入最後編輯階段的書,才又從儲藏櫃中拿出。本書是整理自新型態《大法鼓》節目中的開示,再次審閱,宛如法師就在眼前,為我們開示從生到死的生命智慧。
病中錄影的聖嚴法師,對製作人的提問,雖無深奧的佛法義理,卻是他老人家生命最後的開示。但願讀者能跟隨著法師的諄諄善誘,打開心眼、轉化心念,在風雨中仍能安穩向前,窺見生命的美麗風光、創造一段最有意義與價值的人生旅程。
法鼓文化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序 一份塵封的書稿
儘管時代會變遷、空間會變動,但是從古至今,人類心中的問題與矛盾根本上是一樣的-恩怨情仇、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居住在深宅大院中的富人,與市井小民同樣會煩惱、會疑惑,只是換了不同的內容與對象。總括來說,似乎人類面臨的兩個最終的大哉問就是:生命為什麼?人生怎麼過?
本書即是關於這兩個議題的問與答。書中,聖嚴法師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與人生所可能產生的疑問,提出了他的智慧觀察與解決之道。全書內容分為五大篇,分別探討人們在生命各階段所關切的議題:從生命的根本價值...
章節試閱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問: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響力,而力不從心或放棄自我,如何轉變此一負面的人生態度?
答:佛經裡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可是當你有心要利益這個世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力量。
像其中有一則故事:一隻小鳥看到森林發生大火,很多鳥獸都爭相倉皇逃走,不能飛走的、逃不掉的都被燒死了。此時小鳥發了一個願:無論如何都要去救火!於是牠用翅膀沾著湖裡的水,在失火的森林上面灑水。或許這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似乎有點不自量力,但是牠的願心感動了天地,因此降下一場及時雨,森林裡的大火就息滅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體悟到,人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就不要對自己失望,因為對自己失望就等於放棄自己;若選擇自殺,那是逃避責任。即使現在逃掉了,未來還是必須償還。
所以,我們遇到了問題或狀況,不要忿忿不平、憂愁苦惱,有時是時機還未成熟,這也沒有關係,現在不能做大事就做小事,現在沒有辦法賺大錢就賺小錢。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你有求生的意志,不管生病也好、窮困也好,都能夠生存下去。
問:人生的際遇總是起起伏伏的,然而我們總是喜歡站在高峰上,一旦走到谷底時,則是痛苦不堪!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谷底?
答: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從逆向來思考人生的谷底和低潮。就好像在旅行中,當你走到山頂時,再往前走一定是下坡,天底下哪有這麼多的山頂可攀?到了最高峰的時候要有自覺,知道接下來就是往谷底走了。相同地,當到了谷底時,往前走又會遇到另外一座山,又是邁向另一高峰的時候。
看別人站在高峰上,不要以為上高峰是很舒服的,認為登峰造極非常威風,事實上要上高峰之前的過程是滿辛苦的。對於已登上最高峰的人而言,自己心裡應該清楚,接下來必然會往下走,但心裡不是失意,而應該歡喜,告訴自己,這下子又可以省一點力,準備要往下走了。因為下坡比上坡輕鬆,只是當走下坡的時候,別人會看不到你,也沒有風光了,但還是要不斷努力。
既然到了谷底,不妨欣賞一下谷底的景色,山是青的,水是綠的,山谷是幽靜的,空谷也會有跫音,這和山頂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欣賞完谷底的景色之後,我們又要準備往上走了。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起起伏伏、連綿不斷,人生也就是因此而精彩,因此而不斷成長。
問:《道德經》裡提到「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的道理,人在世上,是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答:如果希望人生一帆風順,永遠站在高峰,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古代的皇帝,從選為皇太子到登基為止,難道都沒有經歷過低潮嗎?皇帝這個位子並不好坐,從當皇太子的時候就要接受一般人沒有受過的訓練;做了皇帝即使大權在握,除了要鞏固自己的權位,還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這些都必須花費很多心思,也沒辦法高枕無憂。
所以說,就算是全世界最有權勢、最有錢的人,他們的人生也都會遇到低潮。人生不可能永遠是直線上升的,生命過程中的波波折折要視為一種磨鍊,是成長的必經過程;如果沒有勇氣面對,不但錯失成長的機會,也將會煩惱重重。
問:煩惱人人都有,應如何處理自己的煩惱呢?
答:要除煩惱,談何容易!在沒有斷煩惱之前,唯有用佛法的智慧來幫助自己化解煩惱。佛法的智慧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只有兩個觀念:一個是「因緣」,另外一個是「因果」。
任何一項事情的成敗得失、聚散離合都是有因有緣,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這一切不是自己能夠掌控,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既然不能掌控,就不需要對自己失望,因為其他人也是沒辦法掌控的。所以做不到的時候,不需要認為自己無能。
因緣也就是時機,包括自己的能力、健康,以及環境裡的種種現象,例如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家庭的倫理現象等。我們的身體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受了這些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這就是「因果」。當許許多多的因素湊合起來完成了一件事,已經有了結果,那只有接受它了。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問:生病住院對多數人而言,是相當痛苦的事,如何轉換心境而能活在當下?
答:「活在當下」是面對現實,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就要把這個階段的角色扮演好。所以,對於生病而住院的人,就不要住在醫院裡還想著:「如果不是住院,我現在可以做很多的事,可以賺很多的錢。」如果一直這樣想,不就是自尋煩惱嗎?既然已經住院了,就面對這個事實,活在當下,把病治好為目標,將害病當成一個機緣,平常忙得沒有時間修行,現在躺在病床上就可以多念幾句佛號了。
或許有人覺得躺在病床上很痛苦,那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體驗一下生病的滋味,增長慈悲心和同情心。出家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指受了比丘戒的法師常常帶著三分病痛,能成為助道的因緣,因為自己有病痛而能心存慈悲,看到其他病人時,比較能體會他們的病苦,會想辦法協助,這就是慈悲心。
要逆向思考地將生病視為助道的因緣,不要把它當成倒楣的事,能夠這樣想,那麼就能病得很健康。
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常會希望自己對待別人幾分,別人也要同樣地回饋自己,認為這樣才公平。請問這種觀念正確嗎?
答:人與人的對立是與生俱來的,所謂愛恨交加,因為愛的時候,若沒有給對方全部,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就算給了他全部,他或許還是會質疑:「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心愛我?你現在所說的是不是在欺騙我?」戀愛中的情侶或是夫妻之間,經常會問這些無聊的問題。
此時,應該先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全部給了對方,就是將人心比己心,將己心比人心。在愛別人的同時,你希望人家百分之百地愛你,而你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愛對方呢?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既然你是百分之百地愛著對方,你又何必還要問他究竟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愛自己?愛是沒有條件的。如果說你不愛我,那我也不愛你,彼此之間變成一種條件交換,並不是所謂百分之百的愛!
有人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中國人為什麼稱夫妻為小冤家,是因為彼此之間時常分不清楚究竟是恩愛,還是怨恨、嫉妒?甚至猜忌與懷疑也全都混雜在一起,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糾葛。
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條件的,如果百分之百地愛人,就不會有懷疑,也沒有嫉妒和怨恨。
所以,基督教說的「神愛世人」是沒有條件的,因為神愛世人,所以我們一定也要愛世人。對方對我好不好,這是他的事,我要愛人,這是沒有條件的,也就沒有對立的問題存在了。
問: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求回饋、一生無怨無悔的。如果我們對世人都抱持著類似的心意,是否世界上冰冷的恨都能化成溫暖的愛?
答:父母對子女的愛多半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說法,這是古代人希望年老的時候有孩子來照顧餘生。大部分的現代人沒有這種想法,養兒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像父母生養我們一般,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如果愛沒有條件,彼此之間互動時只有付出,而沒有想要得到回饋,這樣就不會由「愛」產生「恨」或「怨」。因為如果彼此沒有想要求得回報,而覺得我對你好是自己願意的,對方接受,就是我的快樂;如果對方不接受,也沒關係,尊重對方的需求和想法。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傻,也沒有交換的條件,但這是最健康的辦法,否則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了。
問: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在心裡留下印記。法師要我們將人生的困頓、逆境當作修行,我們應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而不會受到陰霾的影響?
答:人要前瞻,要往前看而不要往後看。所謂的陰影,有的是自己犯的錯誤,不過那已經過去了,不需要再提起,更不要把自己困在相同的情境當中。或許其他的人會跟你翻舊帳,但是自己不要算自己的舊帳,可以檢討,但是不要覺得痛苦。因為過去的錯誤是因為愚癡,那時候沒有智慧也還不成熟,現在年紀大了、經驗也多了,只要不再重蹈覆轍就可以了。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老是處在失敗的心情下,而要面對自己過去的事實,不管過去是不是有人扯我的後腿、是否被他人一棒打倒,都不要再陷入被人打倒的情緒中,繼續走自己的路,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此外,也不要回頭報復,像《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那樣,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之後才消氣,這樣自己就沒有辦法往未來的路平順地走下去了。要時時想著自己的因果由自己承擔,怨家宜解不宜結,對於他人給予自己的折磨,唯有心存感謝才能化解怨恨。
譬如有些受刑人,一生沒有做過壞事,但是卻一失足成千古恨,犯一次錯誤就進了監牢,服刑期滿出獄後還是要面對現實生活。對於過去所犯的錯,已經接受懲罰坐過牢了,被人看不起沒有關係,只要不再犯錯,並且往前看,終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經過長時間的反省,再加上自己也做了一些修養的工夫,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過去是過去,現在的自己已經不一樣了。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問: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響力,而力不從心或放棄自我,如何轉變此一負面的人生態度?
答:佛經裡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可是當你有心要利益這個世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力量。
像其中有一則故事:一隻小鳥看到森林發生大火,很多鳥獸都爭相倉皇逃走,不能飛走的、逃不掉的都被燒死了。此時小鳥發了一個願:無論如何都要去救火!於是牠用翅膀沾著湖裡的水,在失火的森林上面灑水。或許這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似乎有點不自量力,但是牠的願心感動了天地,因此降下...
目錄
【編者序】一份塵封的書稿
◎正確的人生態度
人,為何而活?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自殺,真的能一了百了?
◎培養良好的品格
父母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如何與人和樂相處?
◎簡單生活護地球
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如何從個人做好環保?
如何遠離外境誘惑?
如何有智慧地「理財」?
◎健康快樂的老年
如何規畫銀髮生活?
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如何「病得很健康」?
◎坦然面對生死
好活?歹活?心態決定!
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身後事,怎麼辦?
【編者序】一份塵封的書稿
◎正確的人生態度
人,為何而活?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自殺,真的能一了百了?
◎培養良好的品格
父母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如何與人和樂相處?
◎簡單生活護地球
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如何從個人做好環保?
如何遠離外境誘惑?
如何有智慧地「理財」?
◎健康快樂的老年
如何規畫銀髮生活?
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如何「病得很健康」?
◎坦然面對生死
好活?歹活?心態決定!
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身後事,怎麼辦?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