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里曼的21世紀生存指南
《紐約時報》最受歡迎專欄作家,700家國際媒體固定轉載
★盤踞Amazon暢銷排行榜前三名★
看過本書你永遠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看世界,
在數位全球化、氣候變遷及摩爾定律三股勢力的拉扯下,
你的工作價值、你的孩子教育方針、你該如何投資,
你如何解讀新聞、你該面對的地緣政治和國家政策,
都將走向你從沒想到的方向。
沒錯,我們都感覺到了──世界加速變化,有什麼大事正在發生。
本書為《紐約時報》暢銷作者湯馬斯.佛里曼至今最具抱負的一本書。這位專精於全球性議題與時事分析的新聞記者,也是三座普立茲獎的得主。他在書中用許多精彩實例,告訴我們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快到令人目眩神迷的地步,並且為我們提供一些良方,教我們如何安度於這個加速時代。
由於科技呈現指數型發展,當今世界的運作受到地球上三股最大力量的牽引,包括「摩爾定律」(Moore’s Law)、市場(Market)和大自然(Mother Nature)。這三股力量的交互作用,正在快速重塑現代世界,改變地球的面貌。
關於科技,佛里曼帶我們一窺網路時代的萬神殿,為我們指出一顆驚人的「超新星」,了解電腦、感測器、軟體和平台等,如何交互連結、日益演進,導致現在人人手上都有一部微電腦,可用低成本參與全球流動,並從雲端汲取力量。現在,無論個人、機器、企業或國家,都獲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關於市場,佛里曼帶我們觀看各種全球流動,包含Facebook的友誼流、Airbnb的租房流、Amazon和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流、PayPal的支付流、教育流、資訊流、影音串流、工具流等,了解這些流動如何移轉知識、能力與財富,讓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人民受益,也讓窮人中最窮的人──「最後一人」受益。
關於大自然,佛里曼帶我們遠走天涯地角,來到西非觀察黑暗世界的移動,一探難民遷徙的面貌。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土地欠收,全球有高達六千多萬的人被迫流離失所,試圖從失序世界進入有序世界。氣候變遷不是電視上的報導,它真實存在於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升高的海平面、沙漠化的土地,以及冬天熱得像夏天的日常生活裡。
儘管世界加速劇變,身為樂觀主義者的佛里曼認為,就業的前景不是終結,只要個人、企業和政府致力於終身學習,機器人不會搶走所有工作飯碗,科技甚至會創造出更多新職缺。
最後,佛里曼帶我們回到他的家鄉明尼蘇達州,訴說了他的成長故事,讓我們了解,在不斷變化的加速時代中,想要繁榮興盛也必須仰賴一些基本價值,例如開放、信任、合作、建立連結等。
佛里曼說:在加速時代中,偶爾試著「暫停腳步」,省思幫助自己或他人的方法,可以找到新的定錨與啟航之處。若這麼做使你稍有延遲,也別擔心。
作者簡介:
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同步在全球超過七百多個媒體上刊登。三座普立茲獎得主,如今為普立茲獎終身評審。學識淵博並且洞悉國際情勢,獲得五間美國大學榮譽博士。著有《世界是平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我們曾經輝煌》等暢銷書。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 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 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 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 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成為賈伯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李芳齡
譯作超過百本,包括近期作品《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每天最重要的2 小時》、《勝利,並非事事順利》、《平台經濟模式》、《被科技威脅的未來》、《八角哲學》、《Google 模式》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
★《華爾街日報》十大必讀好書
★Amazon.com 商業理財暢銷書 Top1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2016年最佳非文學書籍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2016年秋季最受期待好書
名人推薦:
佛里曼自稱,他志在解釋性新聞報導,喜歡「闡明釋義」。就這個報導領域而言,他無疑是個中翹楚……除了佛里曼,很難想到第二個人能將這麼多複雜主題解釋得一清二楚,讓所有人都能了解……本書是他最具有野心的一本書──不但講述了個人生涯歷程、對人類社會提出最佳發展建言,也為不知該何去何從的人指點迷津……本書可謂解釋性新聞報導的經典之作……作者走訪全球,找出最具衝擊力的議題,認真剖析每個面向……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將會更了解重塑這個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以及這些力量如何交互作用;你將會更了解個人、企業及國家該怎麼做,才能在這個加速時代中繁榮興盛。這是一本條理分明的書,清楚告訴我們世界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模樣,不聳動、不賣弄、不指責,無怪乎是人人期待的佛里曼最新佳作。
──約翰.米克思維特(John Micklethwait),《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極具人道關懷、富有同理心的書。
──大衛.漢金(David Henkin),《華盛頓郵報》
這位足跡踏遍全球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最知名的代表作告訴我們「世界是平的」,這次要告訴我們「世界是快的」……他在本書為個人、企業和國家提出的主要建言,其實很清楚:深呼吸,學會調適於這些加速巨變,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會等你。
──《財星》(Fortune)雜誌
得獎紀錄:★《紐約時報》暢銷書
★《華爾街日報》十大必讀好書
★Amazon.com 商業理財暢銷書 Top1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2016年最佳非文學書籍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2016年秋季最受期待好書名人推薦:佛里曼自稱,他志在解釋性新聞報導,喜歡「闡明釋義」。就這個報導領域而言,他無疑是個中翹楚……除了佛里曼,很難想到第二個人能將這麼多複雜主題解釋得一清二楚,讓所有人都能了解……本書是他最具有野心的一本書──不但講述了個人生涯歷程、對人類社會提出最佳發展建言,也為不知該何去何從的人指...
章節試閱
第1章 謝謝你遲到了
每一個踏入新聞界的人,入行理由各有不同──大都具有理想色彩。有人想專事調查報導,有人想走某條特定路線,有人喜歡跑突發新聞,還有一些人則志在解釋性新聞報導。我屬於最後一種,會走上記者生涯,正是因為我喜歡闡明釋義。
我喜歡拆解一個複雜的主題,諸如中東問題、環境議題、全球化或美國政治,探究其來龍去脈,為讀者解說,使人不再有霧裡看花之感。唯有當選民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在面對五花八門的政策時,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如此一來,民主政治才可能運作良好,我們也才不會輕易被言語煽動,或是被某種意識型態牽著鼻子走,甚至落入陰謀論的陷阱中。一時迷惑還算是輕微的,嚴重的話則可能被誤導。在我密切關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戰況期間,我發覺居禮夫人(Marie Curie)所言益發真切:「生命無足畏懼,只須了解。現在,就是該好好了解的時候;了解愈多,恐懼愈少。」
難怪現在很多人心中充滿恐懼或隨波逐流,因為我們正面臨史上最大的轉折點,也許是自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在歐洲掀起媒介革命,也為宗教改革鋪好路後無可比擬的巨變。此刻,地球上三股最大的力量──科技、全球化和氣候變遷──同時加速變化,因此社會、職場和地緣政治等很多層面都在飛快轉型。我們必須重新想像,才可能跟得上步伐。
由於多個領域同時快速轉變,我們很容易感到暈頭轉向,無所適從。IBM研究與認知解決方案部門資深副總裁約翰.凱利三世(John E. Kelly III)曾對我說:「我們人類活在線性世界中──距離、時間和速度都是線性的。」但今天的科技發展,卻「呈現指數型曲線成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體驗到指數型的力量時,是當某個東西突然加速,例如汽車,或是突然緊急煞車減速時。當這種情況發生,你會有短暫一段時間覺得不安全、相當難受。」但事後,你可能會覺得興奮莫名。「哇,在短短五秒內,我從零瞬間加速到時速快一百公里。」不過,體驗一下子還可以,長途可教人吃不消。但凱利說,我們已進入這樣的狂飆時代:「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斷加速的狀態中。」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特別需要暫停、反思,切勿恐慌、退縮。這不是在浪費時間,也不是分心。唯有這樣,你才能更了解這個世界,更能有所成就,不會淪於空轉。
為什麼?「若是一部機器,你按下停止按鈕,機器就會停止運轉。但如果是人,你按下停止按鈕,人才會開始思考。」這是我的良師益友LRN顧問公司執行長多夫.賽德曼(Dov Seidman)說的,LRN是一家致力於企業倫理教育與領導力研究的公司。賽德曼又說:「你開始反思,重新思索種種構想,重新想像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更重要的是,你能重新連結內心深處的信念。如此一來,你就能重新想像出一條更好的途徑。」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你在暫停時,做了什麼事。」賽德曼說:「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得最好:『每次暫停,我聽到本心的呼喚。』」
沒有更好的詞彙可以用來總結我寫這本書的用意,就是為了──暫停,暫時脫離旋轉木馬式的生活。這麼多年來,我每週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寫兩篇專欄文章,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就像坐在永遠不停的旋轉木馬上。我得跳下來,好好思索這個史上最重大的轉折點。
我不記得我個人發表要脫離旋風生活的獨立宣言是何月何日,只知約莫是在2015年年初,而且完全是因為一場因緣際會。早餐時分,我經常約人在《紐約時報》華府分部附近的鬧區餐廳碰面。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是答應接受我採訪的官員、分析師或外交官。一頓早餐下來,不但吃飽了,又可增廣見聞,可謂一舉數得。在華府地區的上班時間,交通時常大打結,地鐵誤點更是家常便飯,跟我約好共進早餐的人有時會晚十分鐘、十五分鐘,甚至二十分鐘才到。當他們終於出現時,經常神色慌張,一邊坐下,一邊跟我道歉說:「紅線今天誤點……」,「高速環路塞爆了……」,「我的鬧鐘沒響……」,「孩子生病了……。」
有一次,我發現自己真的不介意客人遲到,所以對滿口抱歉的客人說:「沒關係,不用道歉。其實,我反而要謝謝你遲到了!」
我解釋說,因為他遲到了,我才能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突然「找到」幾分鐘的時間,坐著想事情。我偷聽到鄰桌一對男女朋友的私語(實在精彩!),大廳人來人往教我看得興味十足(有點無恥)。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空檔裡,我有時會突然茅塞頓開,幾個在腦中盤旋多日的念頭終於相連。因此,不必向我道歉,應該是我說:「謝謝你遲到了」。
我第一次說出「謝謝你遲到了」,真是脫口而出的,並沒有想太多。幾次下來,我發現自己還挺享受這意外多出來的時間。我想,不只是我一個人如此。為什麼?因為我就跟很多人一樣,生活步調太快而疲於應付。我需要慢下來,我的客人也是。我需要和我自己的思緒獨處──不用急著發推文、拍照記錄或與人分享。每次我告訴我的客人遲到了真的沒關係,他們先是一臉困惑,然後就突然靈光一閃、開竅了,對我說:「我懂了……『謝謝你遲到了!』呵呵,不客氣。」
牧師韋恩.穆勒(Wayne Muller)所著的《安息日》(Sabbath)一書發人深省。他發現經常有人跟他說:「我忙死了。」他說:「我們經常語帶驕傲地提及自己很忙,彷彿忙到精疲力竭是一種勝利標誌,我們的抗壓能力是卓越品格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們忙到沒時間陪家人和朋友,沒空欣賞夕陽餘暉,甚至忙到不知夜幕低垂。我們忙著完成各項工作,沒時間好好喘一口氣,世人皆以為這樣的生活模式就是『成功』。」
我倒是寧願學習暫停。編輯暨作家里昂.韋瑟堤爾(Leon Wieseltier)曾對我說:科技專家要我們覺得耐心成為一種美德,這是因為在過去「我們別無選擇。」以前由於數據機太慢、還沒有寬頻,或是因為手機還沒有升級到iPhone 7,我們只能夠慢慢等待。韋瑟堤爾論道:「所以,我們現在讓等待這件事在科技上被淘汰,大家的態度變成:『誰還需要耐心?』然而,古人相信,我們能從耐心當中發現智慧,而智慧又源自耐心……耐心並非只是忽略速度而已,而是要讓內省和思考獲得足夠的空間。」今天,我們製造出來的訊息和知識比以往都多,「但知識唯有經過省思,才能夠發揮真正的益處。」
暫停不只能使知識變得更為有用,也能加強建立信任的能力。賽德曼補充說道:「與他人建立更深、更好的連結,而非只是泛泛之交;我們建立深厚關係的能力,包括相愛、互相照顧、期望、信賴,以及建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自願型社群,是人類最獨特的能力之一。因為這樣的能力,我們才有別於自然界其他生物和機器。不是所有事都是更快更好,或者都一定得要變快。我天生就會為我的子子孫孫設想,我不是一頭獵豹。」
引發我寫這本書的契機也是一次暫停,這件事也許並非偶然。有一天,我在飯店停車場遇到一個收費員,我決定不像以前那樣來去匆匆,而是跟他聊上幾句。沒想到,這個陌生人對我提出一個奇特的要求。
摘自《謝謝你遲到了》
第1章 謝謝你遲到了
每一個踏入新聞界的人,入行理由各有不同──大都具有理想色彩。有人想專事調查報導,有人想走某條特定路線,有人喜歡跑突發新聞,還有一些人則志在解釋性新聞報導。我屬於最後一種,會走上記者生涯,正是因為我喜歡闡明釋義。
我喜歡拆解一個複雜的主題,諸如中東問題、環境議題、全球化或美國政治,探究其來龍去脈,為讀者解說,使人不再有霧裡看花之感。唯有當選民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在面對五花八門的政策時,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如此一來,民主政治才可能運作良好,我們也才不會輕易被言語煽動...
推薦序
導讀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當世界變動得這麼快,
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
你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需要重新想像。
佛里曼的這本新著在美國出版當日(2016年11月22日),立即攻占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com)三個排行榜的一、二、三名──精裝本、電子書、有聲書。出版前夕,《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專欄作家專文〈在颶風中跳舞〉(“Dancing in a Hurricane”),佛里曼在文中指出:「此文取材自花了近三年時間撰寫的一本書」,也就是本書。
本書書名以《謝謝你遲到了》來引起讀者的好奇與興趣,副標《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則點出書籍的內涵。這位既擅長說故事,又善於把複雜問題說清楚的普立茲獎得主,本本著作都是暢銷書。天下文化十分幸運,有機會出版他最近的三本著作;我為前兩本著作寫過導讀,在這本新書中再做一次嘗試。
這次的導讀除了討論全書的精華,更整合他近十年來對這些大趨勢的觀點,使讀者對這些大議題有全面性的了解。時間不多的讀者,也可挑選標題來閱讀。
改變世界的三股力量
佛里曼在百忙中為天下文化撰寫繁體中文版專序,刊於前面的頁面中。其中的關鍵一段指出:三股力量,包含市場(全球經濟的數位化轉變)、大自然(氣候變遷)、摩爾定律(科技持續躍進),不僅同時加速,而且相互牽連、增強,塑造了世界的劇變,進而影響地緣政治的變化、個人工作的保障、社會倫理的調適、社區角色的轉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台灣極為稱讚的佛里曼,希望本書有助於讀者的安身立命,以及展現傲人的生產力。
這本新著的架構,就建築在這三個「M」之上:(1)市場(Market)、(2)大自然(Mother Nature)、(3)摩爾定律(Moore’s Law)。事實上,還可以加上第四個「M」:明尼蘇達州(Minnesota),因為他在明州展開了生命之旅。接下來,讓我逐一闡釋這些大趨勢的發展背景。
全球化影響的引申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名言更為適用:「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昧的時代……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的絕望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
二次大戰後的近三十年間,世界上發生了幾件大事:
.以德、英、法為主的歐盟,維繫了戰後歐洲的和平,但前有南歐國家的財政危機,近有英國脫歐出現的新變數。
.日本從1980年代的「日本第一」,到1990年代的「失落十年」,已少了昔日雄風。
.中國的經濟實力三十年來在改革與開放下,已經凌駕德國與日本,變成僅次於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唯一「超強」的美國,因接連介入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加上財政赤字龐大,陷入困境。
在這個大變局中,影響全球人類福祉的一件大事,就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快速發展,以及它帶來的正負面效應。
在國際貿易理論的討論中,兩地或兩國間,如果人為的貿易障礙減少,就會增加生產因素(如原料、資本)、產品與勞務的自由流通,兩地的經濟福祉就會增加,產生雙贏。
因此,兩世紀以來大多數的經濟學者,不斷地鼓吹自由貿易。冷戰結束後,資訊流通的加速,以及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更使得「全球化」的範圍、速度、實例如虎添翼般地擴散。
早在1992年,佛里曼就興奮地歡呼:「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全球化」是指任何個人或公司,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競爭、連結、交換,或者合作。透過這些數位工具,這個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連結。
佛里曼在2005年出版的暢銷著作《世界是平的》被譯成幾十國文字,一夕之間,「全球化」與「世界是平的」畫上了等號。
冷靜地問:「世界真是平的嗎?」不見得。「全球化真是萬靈藥嗎?」更不見得。可以兩個宏觀觀察概括:
(1)全球化雖然已為眾多國家帶來利益,但是證據也顯示,這個結果並不理想。經濟活動推動著全球化的擴展,政治算計卻左右了全球化的走向。因為這場遊戲規則都是先進國家制定的,尤其會受到利益團體左右,全球化便被塑造成符合自身利益為主。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便曾公開嚴厲批評:「這些利益團體從未想過創造一套公平的遊戲規則,更別提去訂定一套能夠增進貧窮國家福祉的制度了。」
從很多角度來看,世界甚至是愈來愈不平了。東亞國家,例如亞洲四小龍及中國大國,善用了全球化,幫助了自身的發展。可是一些最貧窮的國家,當獲得援助及捐贈時,所加諸的種種限制,常使得他們無法實施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
(2)全球化是一柄雙面刃,產生了不少嚴重的後果,例如:由於跨國企業的幕後操縱金融市場與國際貸款等,又再以壟斷、獨占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廉價採購礦產和木材等天然資源,並將汙染性產業移向第三世界;同時也在第三世界為牟取特權及暴利,賄賂官員、操縱政治。全球化所到之處,也就常常擴大了貧富差距和知識差距,助長了社會的不安。
儘管全球化利弊互見,但它無疑地變成了加速世界劇變的引擎。
大自然惡化的引申
諺語說:「上帝永遠寬恕。人常寬恕。大自然從不寬恕。」
十餘年來,沒有一位世界級的專欄作家像佛里曼一樣,如此鍥而不捨地對「大自然」的變化,投入這麼多的心血,提出這麼多的警告。
本書探討的「大自然」議題,泛指氣候變遷、人口成長,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近年來,佛里曼的論述、演講、訪談,已從人對人、宗教對宗教、國對國的紛爭,轉移到人對自然、人對能源、人對生物、人對子孫的掠奪、人對劇變的調適。
他不斷地提醒所看到的五個趨勢:(1)能源與資源的供需失衡;(2)產油國的獨裁;(3)失控的氣候變遷;(4)能源匱乏(如電力);(5)生物多樣性消失。佛里曼的總結是:21世紀能否安定,端視人類能否處理這些問題。
佛里曼做為一個全球採訪的專欄作家,自然感受到來自東方社會帶給美國及西方世界的指責,試列舉他經常面對的三個說法:
(1)西方認為他們是「問題的解決者」,實際上卻是「麻煩製造者」。他們的優越感與自私心,永遠把自身利益與享受放在第一位。
(2)他們要求新興國家改善(從節約能源到性別平等),但不僅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全都犯過類似錯誤,此刻仍在犯同樣的錯誤。
(3)西方世界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2%,卻占用了地球上太多的能源、市場、財富及權力,而其餘88%的人口還要不斷地接受西方的教訓。
面對這種種指責,更使佛里曼提倡進行「綠能革命」,因為它不僅創造各種商機,而且能使社會更健康、更安全、更有競爭力。人類必須要走向這一場綠色大革命。
摩爾定律的引申
我們現在生活在千變萬化的數位科技世界中,Uber是全球最大的出租汽車公司,但沒有自己的「車輛」;臉書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傳媒公司,沒有自己的「內容」;阿里巴巴集團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網路零售商,沒有自己的「存貨」;Airbnb是全球最大的出租住宿空間供應者,沒有自己的「旅館」。這種在過去難以想像的顛覆愈來愈普遍,佛里曼認為:躲也躲不掉,該來的就會來;問題是你先做,還是別人比你先做。
所有這些該來的破壞及顛覆根源,就是科技以「指數型成長」的速度,滲透你我生活的每個層面。廣被引用的「摩爾定律」,用1975年後的話形容,就是:「晶片元件數量每兩年增加為原來的兩倍,效能倍增,價格幾乎不變。」如果英特爾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與當前第6代處理器Intel Core相比,晶片效能增強3,500倍,能源效率高出90,000倍,價格則只有六萬分之一──這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指數型成長」。若再以1971年德國福斯金龜車(Volkswagen Beetle)來類比,時速可達大約482,803公里,一加侖汽油可跑大約321萬8,688公里,車子的要價卻只要4美分。
摩爾定律也預言了個人電腦、手機、自動駕駛車輛、iPad、智慧型手錶,以及大數據的出現。沒有摩爾定律,就沒有大數據。因為有了摩爾定律,才有更大的記憶空間、更強的運算能力,使得科技更有效率且可靠。
英特爾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自己也沒有想到「網際網路能為人類開啟一個新的宇宙」,「很多人都預測摩爾定律已經走到盡頭,但他們都錯了。」
2015年5月,佛里曼在舊金山探索博物館(Exploratorium)為「摩爾定律」問世50週年,訪問到已高齡86的摩爾,追憶他起初在1965年4月在發表的論文中所做的類似描述,後被加州理工學院卡佛.米德(Carver Mead)教授將這番預測稱為「摩爾定律」。
拜「摩爾定律」之賜,世界不但是「平」的,而且是「快」的──這是科技整合與擴散的自然結果。由此,產生了佛里曼對「超新星」(Supernova)的討論。
佛里曼參觀幾家跨國大企業的總部後,有了這樣的描述:「這些公司可不能像政府那樣上演停擺鬧劇,或是和國會一樣陷入僵局……負責人每天一早起來先看新聞,看哪些公司倒下了,便在心裡默念,但願今天我們不會被『超新星』的熱給融化了。」如果企業負責人沒有強烈的警覺性,只有死路一條。
「超新星」泛指電腦、網際網路、行動裝置和寬頻上網等,它的形成與成功,來自軟硬體的演進。資料數位化和儲存的速度更快速,經過分析轉化成知識。如果一機在手,就可從「超新星」擷取所需資料,複雜已化為無形,迅速、免費、簡便,而且無所不在,任你取用。如果善用「超新星」,「在20世紀,你喜歡別人做的東西;在21世紀,你可以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
那麼,「超新星」能夠促進知識成長嗎?那就要細算新科技帶來的擴散效果與替代效果之間的消長。長期來看,我比較接受麻省理工學院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教授的樂觀看法:各行各業必須在這個轉型期間重新學習、重新投資、重新配置,整體社會才能獲得科技的豐碩之果。
然而,當科技成長率高過人類的適應率時(參見本書第2章的討論),人類就會陷入調適焦慮,覺得錯亂迷失、徬徨不安,難以使用或享受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我們必須透過學習、知識擴展、自身體驗,來迎接「好不容易習慣了一種變化,新變化馬上又要來了」的挑戰。
因此,我要語重心長地提醒國人:個人的遲到,會帶來從容的思考;但是,社會對科技顛覆反應的遲緩,則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佛里曼在本書敘述了很多「超新星」帶來的新創事業成功故事,興奮地指出:「現在,所謂的『弱勢團體』已經不見了。只要你的大腦能夠運轉,可以接受短期訓練,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夠把好點子變成一門好生意。」
由於科技與教育的普及,第三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低收入者,可以獲得新的生活能力。這會是顛覆性的劇變,影響幾十億人的生活。佛里曼鼓舞大家:「這個故事才剛開始。」
樂觀主義者的自述
進入21世紀的第十七個年頭,當川普在2017年元月變成美國總統時,大家屏息以待,全球都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確定感。何來樂觀可言?
讓我率直地先指出:當美國的競爭力已不再遙遙領先時,當政治人物與利益團體相互利用時,當媒體擴大散布社會對立時,當政府的支出超過能力時,當美國人民過度消費時,當不斷增加的社會福利影響工作意願時,當年輕一代失去認真工作與獨立奮鬥的精神時,美國社會的生命力與凝聚力開始渙散,然後就走下坡;尤其是面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產生了複雜的情結。
20世紀的二次世界大戰,曾是美國國力增強的助力,此後的戰爭變成了阻力。從韓戰、越戰,再到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似乎師出有名,但逐漸都遭到國內及國際的反對,最後變成難以收拾的財政負擔,國際聲譽也遭受嚴重的損害。
佛里曼在面對下列這種說法:「英國霸氣地擁有19世紀,美國傲慢地主導20世紀,中國遲早將主宰21世紀」,不得不理性承認,美國的輝煌必須重建。他的內心有現實面的沮喪,但在他的基因中,有著美國立國精神中澎湃的樂觀主義,於是自稱為「沮喪的樂觀主義者」(frustrated optimist)。
佛里曼的「沮喪」是表面的,「樂觀」則是根深柢固的。他的「沮喪」來自現今的美國出現了一連串的問題,包括教育品質、財政赤字、負債、信用擴張、能源與氣候變遷,以及缺乏強勁的整合能力與停擺的政治運作機制。尤有甚者,美國也忘記做一個偉大國家應有的長程投資,包括教育、基礎建設、研究與發展,以及修改法令,吸納有才華的移民等。佛里曼痛心地承認,過去十年對抗恐怖主義及縱容減稅,所付出的代價造成今日「已無存糧」。
佛里曼的「樂觀」,則來自深信美國社會仍擁有龐大無比的無形資產,包括:
.勇往直前的精神
.多元的意見與才華
.富於彈性的經濟
.工作道德與追求創新
.可以調整的政治和經濟體系
佛里曼指出,美國想在21世紀領先,必須處理好四大挑戰:適應全球化壓力、減緩國家財政長期赤字、減輕能源消耗與氣候威脅、善用資訊科技革命,而本書持續闡述相關的處方內容。
回到明州家鄉找到處方
身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之一,佛里曼走遍全世界,在試著為本書尋找各種難題的解方時,他想到青少年成長時代的明尼蘇達州。那是個萬湖之州,四季分明,風景優美,民風樸實,人才輩出。明州的最大城市明尼亞波利市(Minneapolis),經常被選為全美生活品質最高的城市之一。
佛里曼以全書五分之一的篇幅(共三章),敘述他們猶太家庭在郊區聖路易公園(St. Louis Park)社區在1950年代的遷移、融合、生活及成長。他的文筆細膩、感情濃厚、故事動人,宛如一本傳記。這使我想起本書首頁中的第一句話:「這是我的第七本書,誰知道?也許這會是最後一本。」如果他真不寫自傳,那麼這三章的內容(第12、13、14章)就是簡要版。
近年,他幾次回到明州,深度採訪,又再體驗到一個現代的民主社會仍然可以有效地運作。那裡的州政府、議會、學校、社區、醫院、博物館、藝術中心、職業球隊等,都非常富有創意、有執行力。即使一年有四個月冰天雪地,仍然(1)彼此合作、(2)同心協力、(3)相互支援、(4)共同分享,這真是值得學習的運作模式。
佛里曼的明州尋根之旅,發現了「禮失求諸野」,發現了這是一個「接地氣」的社會,發現了基本價值的堅持與實踐。明州提供了面對劇變、尋求繁榮的重要藍圖,展現出下列這些基本價值:
(1)「妥協」(彼此理性退讓)的重要:不能陷入中東地區相互對立的死胡同:「我弱,如何妥協?我強,何必讓步?」
(2)「信任」的重要:沒有人與人之間、人與公部門之間、政商之間、多色人種之間的信任,社會就無法包容、適應、合作、進步。
(3)「教育」的重要:年輕人需要導師、教練;出了校門的人,要不斷自修。有人擔心川普的決策,因為他聽了很多情緒性的話,讀了太少理性的書。
(4)「連結」的重要:美國最嚴重的病不是癌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孤獨、不接觸、不交流。
(5)「家庭」與「社區」的重要:要在「颶風中跳舞」,必須要有溫暖的家庭與和諧的社區,它是社會安定的兩大基石。
這些看來平淡的處方,對美國社會來說,卻是「對症下藥」。當然,這些處方也是佛里曼半世紀以來孕育的價值判斷下的對策。他在第12章中,對自己的價值有這樣的描述:
.社會改革傾向自由派
.強烈的愛國情操
.贊成多元文化
.社區扮演主導角色
.財政政策適度中庸
.偏向自由貿易
.創新狂熱下的的環境保護者及資本主義信徒
湊巧的是,我在明州的右鄰威斯康辛州,生活及教書有四十年的時間,比他在明州的時間長了一倍,也偶爾有機會開車經過他少年時代居住過的聖路易公園社區。
我們的價值觀念幾乎雷同。美國中部人民的樸實、熱心、專注、認真、分享,正是我會留在那裡這麼多年的重要原因。他們建構了美國社會做人做事的的厚實基礎,也享有現代社會的高度文明。
結語:關注美國的盛衰
對於美國的盛衰,不只是美國人關心。做為一個曾在美國讀書、教書及生活近半世紀的中國人,我也很關心。必須先說明的是:我對美國情有獨鍾。它是一個偉大、開放、富裕的國家;但半世紀以來,政府權力的傲慢,企業營運的自滿,人民生活的浪費,造成了東方文化中「驕必敗」的嚴重失衡。所幸,美國社會從不缺乏有識之士(如佛里曼),他們總會及時提出警告與忠言。
近十年來,隨處可以感覺到美國經濟的衰落。近年的資料指出:4,900萬人陷入貧窮,9,700萬人為低收入者,兩者占美國總人口的48%。
二十年來的幾件大事,提供了衰落的線索及轉捩點:
.1991年蘇聯解體,市場經濟終於獨領風騷,美國變成唯一超強,可是絕對的權力開始了相對的衰落。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摧毀了紐約世貿大樓,布希先後發動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報復。十年的戰爭,重創了美國的元氣及國際地位。
.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的貪婪使美國經濟自身變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資本主義的運作再度面臨危機。
.在金融風暴後,中國以龐大的外匯及其政府效率,扮演了穩定及刺激全球經濟的角色。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第一次與美國並駕齊驅;但中共領導人在國際場合一再宣稱:「中國不搞霸權,中國本身還有很多難題要解決。」
.2016年底,川普在主流媒體普遍看衰中逆轉勝,當選了美國總統。
當台灣在貧窮、落後的年代,美國是我們最要學習的。從台灣看美國,我們充滿了自卑與嚮往。佛里曼在六年前出版的《我們曾經輝煌》一書,卻表達了他們的焦慮。在該書首頁中,他引用了歐巴馬在2010年11月說過的話:「中國的鐵路系統比我們完備,新加坡的國際機場比我們進步,這根本沒有道理。我們剛聽說了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這樣的成就,原該屬於美國。」
在這本新著中,佛里曼再度鼓舞美國人民。面對加速劇變的世界,他相信個人透過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與技能成長(Skills Growth),可以追求到美國夢。這一代能比上一代好,下一代能比這一代好。
導讀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當世界變動得這麼快,
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
你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需要重新想像。
佛里曼的這本新著在美國出版當日(2016年11月22日),立即攻占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com)三個排行榜的一、二、三名──精裝本、電子書、有聲書。出版前夕,《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專欄作家專文〈在颶風中跳舞〉(“Dancing in a Hurricane”),佛里曼在文中指出:「此文取材自花了近三年時間撰寫的一本書」...
作者序
台灣的讀者朋友:
感謝各位撥冗閱讀《謝謝你遲到了》這本書!我對台灣人民的能量與專注力印象深刻。儘管你們在一個小島上生活,卻能掌握全球脈動,躋身世界最富裕國家之林。我想,你們必定非常關注本書所探討的議題,也就是主導未來數十年的重大趨勢──地球上最大的三股力量──我稱為「市場」(數位全球化)、「大自然」(氣候變遷),以及「摩爾定律」(電晶體的效能每兩年就會倍增。)
這三股力量不僅同時呈指數型加速,更是彼此餵養,不但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更重新形塑了現代世界。這三股力量重新形塑了政治、地緣政治、職場、倫理與社區,本書聚焦討論這五大場域的變化,也討論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這些場域的未來。台灣是一個終身學習型的國家,相信各位必然關注這類論述。我對台灣的未來十分看好──在這個加速發展的未來中,希望本書有助於各位安度這個轉變的過渡期,展現更傲人的生產力。
謹此致謝,
湯馬斯.佛里曼
台灣的讀者朋友:
感謝各位撥冗閱讀《謝謝你遲到了》這本書!我對台灣人民的能量與專注力印象深刻。儘管你們在一個小島上生活,卻能掌握全球脈動,躋身世界最富裕國家之林。我想,你們必定非常關注本書所探討的議題,也就是主導未來數十年的重大趨勢──地球上最大的三股力量──我稱為「市場」(數位全球化)、「大自然」(氣候變遷),以及「摩爾定律」(電晶體的效能每兩年就會倍增。)
這三股力量不僅同時呈指數型加速,更是彼此餵養,不但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更重新形塑了現代世界。這三股力量重新形塑了政治、地緣政治、職場、...
目錄
繁體中文版序
導讀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高希均
第一部 反思
第1章 謝謝你遲到了
第二部 加速
第2章 200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3章 摩爾定律
第4章 超新星
第5章 市場
第6章 大自然
第三部 創新
第7章 真的太快了
第8章 把AI變成IA
第9章 控制&混亂
第10章 大自然是政治的導師
第11章 上帝是否存在於網際空間?
第12章 總是追尋明尼蘇達
第13章 你可以再回故鄉(你應該這麼做!)
第四部 定錨
第14章 從明尼蘇達到世界,再返明尼蘇達
謝辭
繁體中文版序
導讀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 高希均
第一部 反思
第1章 謝謝你遲到了
第二部 加速
第2章 200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3章 摩爾定律
第4章 超新星
第5章 市場
第6章 大自然
第三部 創新
第7章 真的太快了
第8章 把AI變成IA
第9章 控制&混亂
第10章 大自然是政治的導師
第11章 上帝是否存在於網際空間?
第12章 總是追尋明尼蘇達
第13章 你可以再回故鄉(你應該這麼做!)
第四部 定錨
第14章 從明...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