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_哲學篇※
即使提出來的問題讓我們看起來像傻子,
我們也是傻得有道理。
──為什麼香蕉是彎的?
──因為這樣它才能塞進香蕉皮裡!
那些「愚蠢的問題」會被這樣的說詞給擱在一旁。事實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愚蠢,因為香蕉的彎曲其實是可以被解釋的。而能被解釋的事情,自然也就有其意義。
你好奇、你懷疑,藉由每個思考你將得到一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你重新去對那些已知的知識提出問題。最棒的是,在所有事物的背後,的確都還隱藏著某些事物。那些試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便是正在進行哲學思考。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
.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
藉由每個新的問題,你將會愈潛愈深。
※本書特色
◎全書共11個主題、84個子題,涵蓋超過50位重要哲學家的思想;
◎內容循序漸進,化繁於簡: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先是以調皮的方式介紹哲學所關注的一些基本問題,再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過渡到哲學的演變。作者善於組織哲學家的理論思維,並未刻意迴避困難的主題,而是以容易理解的話語講解,並融入日常生活中實際會遭遇到的問題,讀者可以在一兩頁的篇幅中,清楚了解到某位哲學家思想的特別之處。
◎搭配得獎插畫,書末並附有哲學家簡介,整體可謂兼具深度與活潑度。
●《哲學的力量》作者 羅惠珍:
閱讀哲學書就如爬山,一點都不休閒舒適。當你進入思考時,必須耗費腦力和專注力。而哲學書有趣的地方是每個論點你都可以提出質疑和反駁,例如本書中有關說謊者的悖論,我們可以問:「難道會說謊的人時刻都在說謊嗎?」這本書的內容廣泛,你也可以和家人朋友針對某個段落共同討論,例如「人可以全憑經驗做判斷嗎?」這就如同你在爬山時略作休息一般,讓你的思考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是一本西方哲學「微百科」,它為你開啟了哲學的門縫,書中的某些論點,如果你覺得重要,接下來就要靠你自己做延伸閱讀,逐步推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沈清楷:
作者在〈哲學篇〉中,不採取哲學史或概念系統的方式寫作,試圖將哲學知識「化繁為簡」,並建議我們「隨意翻閱」,是因為我們總是要有個機會脫離系統性的知識建構,但這並非意謂著「隨意閱讀」,而是放開既定的框架,留有餘裕地重新思考我們周遭以及自身上所發生的事情。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
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時,代表說話者已在眾生喧嘩的後現代中失去發言權了。因此我們需要閱讀《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重新思考在民主、政治、哲學等架構中,我們的素養拼圖因為缺了哪一塊,而無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發聲者?本書簡明曉暢,以現世為實例,清晰易讀,是德國青少年基本讀物的長銷書籍。期待法政制度多襲自德國的台灣,可以認真研讀這一套書,讓台灣如德國,因為懂得發言,成為世界政經文化的中心!
作者簡介: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
曾先後於愛爾朗根與慕尼黑修習日耳曼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傳播學。於《斯圖加特新聞報》完成實習後,轉任《慕尼黑晚報》政治組記者與編輯,其後晉升報導、雜誌暨新聞部副理。一九九一年,開始以特約記者的身分自立。長期為許多雜誌撰稿,尤其鍾愛針對青少年族群的雜誌,因為在女兒身上獲得大量的啟發。二〇〇四年,以《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olitik)一書獲得「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
著有《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hilosophie)、《這個世界相信什麼?》(Was glaubt die Welt?)等書。
相關著作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繪者
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
出身德國劇場和演藝世家,從小展現出對線條造型和顏色極高的天分,畢業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是童書與青少年叢書插畫界中極具分量的老手,偶爾也創作讀本。作品獲獎無數,包括「德國少年文學獎」的肯定。
譯者簡介: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o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沈有忠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林育立 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
林佳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倩如 建國中學公民社會科教師
林莉菁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林靜君 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畫人
洪偉 清華哲學所碩士、里山咖啡老闆、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
梁家瑜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
許全義 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
番紅花 親子作家
黃益中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淇華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慶樺 獨立評論 @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媒體推薦:
★這本為年輕讀者而寫的哲學史,以簡潔明快的方式引領他們進入哲學殿堂,提供有別於冗長的學術入門書或糾結於軼事的內容,是另一種便捷的選項。
──德國最具權威性報紙《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一部激起個人對於哲學思考與提問濃厚興趣的成功之作。
──《提洛閱讀報》(Lesen in Tirol)
★這是一本非常聰明的書:不僅有助讀者去聊一聊,更有益讀者去想一想!
──《福音日報》(Evangelische Zeitung)
★對於追問與反思的一種鼓勵──無論是對於九歲以上青少年,抑或是對於成人。
──瑞士大報《洞察報》(Blick)
★成人也必讀!
──奧地利《小報》(Kleine Zeitung)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沈有忠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林育立 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
林佳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倩如 建國中學公民社會科教師
林莉菁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林靜君 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畫人
洪偉 清華哲學所碩士、里山咖啡老闆、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
梁家瑜 ...
章節試閱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你曾經戀愛過嗎?如果有過的話,那麼你就會了解這樣的感覺:當你的心裡只想著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你會有種暈頭轉向的感覺。哲學思考的感覺就像這樣,它就像你在自己的腦袋裡乘坐雲霄飛車。
哲學(Philosophie)的意思是「愛智慧」。這個詞彙源自於希臘文,因為兩千七百多年前古希臘人「發明」了哲學;無論如何,至少他們是最早為哲學命名的人。如同愛情,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時,會感到暈頭轉向,它就像個漩渦,會把我們帶往更深的地方。陷入情網的人,也會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起先或許只是渴望能夠瞧上一眼,接著便會渴望更靠近對方,和對方牽牽小手,多了解對方一點;最後更會渴望找個地方共組家庭,一起過著甜蜜的生活。
人們也會利用哲學,在這個世界上尋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不過,為了達到這一點,人們必須先了解,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此,那些投入哲學思考的人便會問:這個世界是什麼?它是由什麼所組成?接著,他們會問:人是什麼?我是誰?為何我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所察覺與思考的那些事物,是否的確是真實的,還是說,我的感官反映給我的,其實都只是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正如我在湖面上所見到的天空?這片天空是什麼?它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在天空的後面又是什麼?為何存在著善與惡?我是從哪裡得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我出生之前我在哪裡?為何我一定會死?隨之而來的是什麼?如果到時什麼都沒有,這個什麼都沒有又是什麼?最後這個問題也經常令人感到害怕。害怕失戀的人,請勿墜入情網。不過在哲學裡,每個人倒是都可以自行決定,自己何時要步下思考的雲霄飛車。
◎「philos」的意思是愛好者,「sophia」,的意思是智慧。「哲學是對我們自身的關懷。」──卡爾・雅斯培(參見P.118)
●問、問、問: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原則?
哪一種方式的學習效果比較好:老師用一些教材去填鴨學生,還是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試著去找出正確答案呢?大家都會覺得自主學習的成效比較好。採取第二種方法,至少不會有人在課堂上睡覺……
借助問題學習,以取代被人教授:這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所採取的方法。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470年,卒於西元前399年。他有時會以一連串沒完沒了的問題,質問雅典同胞到快要發瘋的程度。無論他在哪裡、遇到什麼人,他都會用這種方式「招待」對方:不管是在城市廣場,還是雅典的街頭,無論他談話的對象是受過教育的人,還是沒受過教育的人。蘇格拉底的精神武器是語言。不過,有別於辯士學派的人,他的目的並不在於強詞奪理或傳授技藝,而是要激勵自己的同胞獨立思考。與他交談的人,通常一開始都沒察覺到他要把他們引誘到哪去:舉例來說,如果有人說了像是勇敢、虔誠或美德之類厲害的詞彙,蘇格拉底就會問他們這些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每提出一個解釋,蘇格拉底就會跟著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往往他的「受害者」到了最後只能傻站在那裡。蘇格拉底曾經用「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這樣的話來形容自己。他的意思其實是,我們人類必須不斷地去追尋真與善。在這個過程中,理智能夠幫助人類。蘇格拉底的反問法也稱作「接生術」(Mäeutik),這是根據他母親的職業來命名。在他看來,知識其實已存於在每個人的身上。他希望能充當助產士,幫助和他對話的人,將他們自己的知識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他促使他們去運用自己的理智。
◎我們對於蘇格拉底所知的一切,多半都是來自於他的學生柏拉圖(參見P.42)的記述。他沒有任何親自撰寫的作品流傳於世,據說他本身其實從不書寫。
●這位蘇格拉底到底是誰?為哲學開啟新方向的怪人
據說蘇格拉底長得很醜,他經常光著腳在城裡走來走去,有時他還會因陷於沉思而站在路中間許久,直到突然靈光乍現。這一站,可能就是好幾個鐘頭。
也難怪這位古怪的哲學家遭到許多人的嘲諷:像是「雅典的傻瓜」這類綽號,至少還算是比較好聽的。不過,這位哲學家倒是為哲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蘇格拉底向人們提出一些惱人的問題(參見上一節),但並不像某些詭辯家那樣,是為了強詞奪理或賺取金錢。他並不以此牟利,雖然他經常因為賺錢的事和他的妻子贊西佩(Xanthippe)發生口角。蘇格拉底的目的其實是在於,找出什麼是真、善及正確。
他尋找人生背後更高的意義。
直到今天,與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有關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倫理學,仍然不是只有哲學家在探究,我們所有的人其實也一直在探究這些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如果要正確地過生活,思考、談論與行為這三者就必須相互協調。
身為雅典的議員,這位石匠與產婆的兒子十分受人敬重,因為他總是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追求正義。然而,他在雅典街頭的提問,卻也造成了民眾的不安。他所說的「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這句話是一種挑釁嗎?他是想要嘲弄大家嗎?可是德爾菲神廟(在那裡,人們可以請女祭司皮媞亞〔Pythia〕指點迷津)的神喻卻曾表明,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希臘人。蘇格拉底那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有多少東西是我們不知道的,就會明白我們所知道的其實少得可憐。
為了讓蘇格拉底閉嘴,人們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心靈為由,將他告上法庭。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的演說,可說是上古時期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 。這位被告表示,公開的哲學思考,是他內心一股神聖的聲音賦予他的使命,他必須聽從。這股聲音告訴他,他必須督促這個城邦,就好比一隻蚊子叮咬一匹懶洋洋的馬,促使這匹馬快步奔跑。而法庭的判決是:有罪!處以的刑罰則是:死刑。在被問到就他自己看來,對他施予什麼樣的懲罰才算合理?蘇格拉底的回答竟是:給他終身免費的食宿招待。在當時,這是給予奧運選手的獎勵。於是,蘇格拉底就這樣確定了自己的死刑。他拒絕逃亡,因為這種舉動無異於認罪,而且這也是對城邦不忠(不尊敬)的行為。最後,蘇格拉底就在飲盡一杯毒堇汁後,親自執行了自己的死刑。
◎直到今天,人們還會以贊西佩來稱呼那些喜歡吵架的女性。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參見P.110)曾表示,如果沒有贊西佩,或許就沒有蘇格拉底,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沒有她的嘮叨把他趕出家門,蘇格拉底或許就不會成為蘇格拉底。
◎由於他的死亡,蘇格拉底成了哲學的殉道者。一個殉道者寧可一死,也不願背叛自己的信念。蘇格拉底相信某種死後的生命。也因此,他對死亡一點也不恐懼。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與觀念論
你們想要買一匹馬,於是你們前去某個養馬場參觀。你看上一匹灰斑白馬,可是你的哥哥卻覺得另一匹棕色的馬比較漂亮。他說,「馬」必須是「棕色的」!
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無論白馬還是黑馬,牠們不也都是馬。但是你的哥哥眼裡卻只有棕馬,馬在他的觀念裡就是棕色的。你才不管牠們是什麼顏色,只要會乖乖聽話就好。
這世上有無限多的馬,可是當我們提到馬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曉得,那指的是什麼,雖然我們每個人所想的或許不盡相同。在基本的外型上,所有的馬看起來全都大同小異,牠們看起來不會像豬。為何會如此?是否存在著某種組成一匹馬的模式?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椅子、樹木……那麼,在價值方面呢,例如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不正義等等,它們的情況又是如何?
蘇格拉底有個名叫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學生,他也參與了控告蘇格拉底的那場審判,並且深深地為自己的老師所遭到的判決及死亡感到哀傷。後來,他不斷地思索:那場審判是否真是正義?到底什麼是善與惡?蘇格拉底不是曾經說過,這一切應當一以貫之,而非取決於意見?萬事萬物,無論是東西還是價值,不是都應該有個基本的理念嗎?
柏拉圖也曾問自己:為何我們會把一匹馬認作是馬?那無非是因為,當我們見到一匹馬的時候,我們再次認出了存在於我們腦袋裡的馬的形式。可是,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馬的一種外型,因為每匹馬看起來還是有所不同。善與惡、正義與不正義這些情況,難道不是類似於馬的情況嗎?蘇格拉底所說的內在的聲音,所指的無非是良心。每個人都曉得這種,當我們做了什麼不是完全正確的事情時,會在內心裡產生的嘀咕。我們通常會稱這種情況為良心不安。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每個人都會如此,難道沒有某種關於善與惡的基本理念,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
後來,柏拉圖發現到,人如何才能找到這些本源理念。在他看來,人的心靈(參見下一節)是感官世界與觀念世界的中間人。
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全都是感官世界的組成部分,而這一切的外貌都會改變。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類的身體:一個人出世時是個嬰兒,接著他會變成兒童、青少年、成人,最後變成老人。我們出世,然後老化,最後死亡。然而,關於什麼是人的觀念,卻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
這些本源理念是萬事萬物不變的形式。
它們存在於觀念世界裡。為此,柏拉圖想出了一個稱作「洞穴比喻」的故事:有一群被綁住的人坐在一個洞穴裡。他們的身體被固定住,只能背向洞口,面向洞內的一面牆。外頭的光線會透過這個洞穴的裂隙照進來,他們則會在牆上見到一些他們認為是樹木、馬匹、岩石之類的東西。他們所看到的,只不過是樹木、馬匹、岩石等東西的原型所造成的陰影,這些東西全在那個洞穴之外,洞裡的這些人對它們一無所知。如果其中有人解開綁住自己的繩索,爬到上頭去,他將會看見那些真實的東西,它們的理想(ideale)原型:也就是樹木、馬匹或岩石等東西最完美、最真實的形式。他同時也將發現,自己在洞穴裡所見到的影像,只不過是些蹩腳的副本。這時他會回去找其他的人,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他們,試著說服他們,與他一同進入那個真實的世界,也就是觀念世界。柏拉圖認為,找出這樣的原型正是哲學家的使命。
◎柏拉圖曾在一片以希臘神話人物阿卡德摩斯(Akademos)命名的小樹林裡,創立了一所哲學學校(學院)。至今,那些做研究的人仍被稱為學者(Akademiker)。
◎理想是完美的體現。沒有什麼能比它更美、更好。它百分之百符合一項事物賴以為基礎的理念。
全都脫離蒙昧!是什麼讓人變成人?
藝術課還是拉丁文課?從前,包括學業在內的各種決定,全都是由你的父母一手包辦。如今,他們則會說:你必須自己做決定。你已經長大了,有足夠的理智。
17、18世紀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對於人之所以為人,也有過同樣的思考。這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康德(參見P.92及接續頁)曾說:「Sapere aude!」這句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勇敢地運用你的理智吧!」洛克、休謨與柏克萊(參見P.79及接續頁)這幾位經驗主義者,是這個時期的先祖。他們曾經挖空心思思索,人如何達到理智,理智究竟是什麼,人可以用理智來做什麼。有別於他們,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則認為,無論理智如何運作,它都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關鍵。它讓人有別於其他的動物。所有的人都擁有它,它讓所有的人平等。就所有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什麼「大人物」與「小人物」的差別。這樣的想法也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社會秩序首次遭到質疑。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啟發了人們的蒙昧,他們向人們說明了:如果你們過得不好,無非只是因為你們脫離了平等與自由的天賦人權。關於何謂啟蒙,康德曾經表示:「啟蒙就是人類擺脫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他人引導就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你的父母經常鼓勵你藉由理性的決定去形塑自己的未來,他們的目的無非在於此。他們不希望見到你因為懶惰或貪圖方便,在思想上任人擺布。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認為,自由、平等、寬容和教育是幸福的基本前提。哲學家憑藉這些價值創造出一套新的政治思想。人們應當察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權利,別再容忍某個當權者去決定他們和他們的人生。
歐洲的王朝與教會注意到了這一點。
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思想上的溫床。1789年,法國人民將專制君主從王位上趕了下來。而在美國,早在1776年人們便已在《獨立宣言》的前言裡,寫下生命、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可剝奪。這是第一份人權與公民權目錄。時至今日,這些人權幾乎成為普世所認同的價值。
◎所謂的專制,是指所有的權力和(統治)暴力全都集中在某個統治者手上。
◎(圖說)《自由引導人民》(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繪,1830)
知識讓人不幸福?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
馬克思和弟弟合資買了一台電腦。馬克思的年紀比較大,比較有錢,所以他出的錢比較多。不過他也因而老是霸占著電腦。他的弟弟總是得向他苦苦哀求,才有機會玩一下電腦。有時馬克思甚至還會耍點心機,不讓弟弟使用。
馬克思的行為十分可惡。不過他卻覺得自己有理。那台電腦在他們兄弟之間引發了許多的爭執。這場兒童房裡的戰爭,直到他們的爸爸出面對兩人做了嚴格的規定,才總算落幕。不單只有在兄弟姊妹間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這種關於「我的」和「你的」,關於自身利益的爭執,其實一直以來也都在人與人或民族與民族之間上演。如果惡鄰不喜歡和平,即使是最好相處的人也難以得到安寧;這麼說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就連領導地位的競爭,如果涉及到知識與科技進步,同樣也可能造成不正義與不和平。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誰可以用最低廉的成本製造商品,藉此搶得最大的市占率?誰製造出第一個能夠自己思考的機器人?如果有人警告世人,進步也可能是一種詛咒,人們或許會把他們說成是牢騷滿腹的悲觀主義者。
在三百多年前的啟蒙時代,進步的信念在歷史上首度顯得極為生氣蓬勃。這個時代的格言之一就是:人類懂得愈多,過得就愈好。然而,有位哲學家卻不以為然,這位哲學家就是出生於瑞士的法國人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他的基本信念是:人類的本質其實是好的,是由於文明、知識與文化,人類才變壞。盧梭曾表示,上帝讓我們在幸福的無知狀態下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這種原始狀態下的我們,可謂是「高貴的野蠻人」。之所以高貴是因為,良心告訴了原始的人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有我覺得是善的便是善,所有我覺得是惡的便是惡。」
文化破壞了人類的這種良心。
因為隨著文化的誕生出現了所有權。而人類的不幸也就此展開。盧梭曾罵道:「那個最先將一塊地圍起,並且跟別人說『這塊地是我的!』的人,就是國家與不平等的締造者。」隨著第一道柵欄的出現,人類忘記了「果實是屬於大家的,但土地卻並非屬於任何人的」。我們都很清楚後果是什麼:如果有人占有了些什麼,他便會想要保有它們,便會去阻止其他人將它們奪走。可是,那些一無所有的人,他們也想擁有些什麼。於是,對盧梭來說,這就開始了人與人之間犯罪,謀殺與戰爭的惡性循環。盧梭的哲學可以用「回歸自然」這句話來總結。人類應該在心態上回歸曾經有過的幸福自然狀態。
◎盧梭也是個浪漫主義者。浪漫主義者希望回歸自然,認為人類不應再被自己的理智所支配。
◎文明是指基於教育、技術發展與人的觀念所促成的進步。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你曾經戀愛過嗎?如果有過的話,那麼你就會了解這樣的感覺:當你的心裡只想著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你會有種暈頭轉向的感覺。哲學思考的感覺就像這樣,它就像你在自己的腦袋裡乘坐雲霄飛車。
哲學(Philosophie)的意思是「愛智慧」。這個詞彙源自於希臘文,因為兩千七百多年前古希臘人「發明」了哲學;無論如何,至少他們是最早為哲學命名的人。如同愛情,當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時,會感到暈頭轉向,它就像個漩渦,會把我們帶往更深的地方。陷入情網的人,也會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起先或許只是渴望能夠...
推薦序
※專文導讀: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光是應付學校的課程、考試和補習就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讀哲學書,不就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嗎?」如果你聽到哲學就頭皮發麻,其實很正常,因為人家都說哲學很艱澀,哲學很難懂;因為人家說,哲學要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讀哲學會腦筋打結……總之,哲學很無聊,哲學很煩。
可是,哲學又很有趣,無論是哲學家的故事還是哲學的主題與概念,都和你我的人生體驗很接近,好像不管經過多少年或在哪個地方,每個人的腦海裡轉的都是很相似的問題。
那些時不時一閃而過的念頭,例如「那麼多人去教會,上帝真的存在嗎?」、「神明真的有在保佑我嗎?」、「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我就不能做壞事嗎?」「爸媽都不會約束我,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的人生真的百分之百自由嗎?」、「為什麼長大後一定要工作?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為什麼班上有些同學的想法跟我不一樣?我們的成長環境相同,為什麼價值觀差那麼多?」、「說謊就是壞孩子嗎?我們可不可以為了某些理由說謊呢?」、「對某些東西特別著迷就是欲望嗎?意志力克制得了欲望嗎?」、「欲望驅使我們實現夢想,為什麼還說不要有太多欲望呢?」、「為什麼要有國家?國家到底是在保護人民,還是限制人民?」
隨著年齡成長,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不斷浮現,然而,這些問題在參考書找不到答案,因為都不是考試的內容。這些問題恐怕也沒有標準答案。從小到大所有考試的經驗,讓你以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而我們不能去質疑是否絕對正確。課堂上,老師拚命趕進度,我們拚命反覆練習背誦,每一字每一句深深刻劃、佔滿了記憶匣,讓你以為長大之後只要遵循那一堆字句就能確保什麼似的。因此,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談論那些不時在腦海裡浮現的問題,甚至認為那些問題都是多餘的。
可是,跟考試無關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嗎?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不需要討論嗎?其實,我們經常這麼問自己,而當你開始思索這些問題時,你已經進入了哲學思考的奇妙世界。不過,若是缺乏繼續往前走的動力和能力,在原地打轉,最後也許會覺得那些根本無關緊要,再糾結下去也只是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天,咦?好像有人開始談論法國高中生必修的哲學課,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門課。還有一些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哲學書在台灣出版了,例如你手上這一本。書中的內容幾乎涵蓋了你腦海裡那些想不透的問題:關於生命欲望,神的存在、人的信仰,社會到底要怎樣才算公平,網路時代和過去產生的斷裂,還有,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這本書好像很厲害,可是你怎麼只讀了三頁就想把它扔到一旁?你覺得每個字都懂,但是每一句都很難懂?有時候好像繞口令似的令人心煩,而且讀了半天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嘛!如果你被它搞得精疲力盡其實很正常,因為就算文字簡單易懂,閱讀哲學書還是有點吃力。
這種感覺跟爬山的情況很接近。不常爬山的人可能沒幾分鐘便覺得兩腿沉重、氣喘吁吁,而且身體發熱汗流不止,這些感覺加起來很難用「舒適」來形容。此時只要稍微放慢腳步調整呼吸,讓身體漸漸適應爬坡的體力耗費,繼續往上時就不會那麼吃力了。
閱讀哲學書好比爬山,一點都不休閒舒適。當你進入思考時,必須耗費腦力和專注力。而哲學書有趣的地方是每個論點你都可以提出質疑和反駁,例如本書中有關說謊者的悖論,我們可以問:「難道會說謊的人時刻都在說謊嗎?」這本書的內容廣泛,你也可以和家人朋友針對某個段落共同討論,例如「人可以全憑經驗做判斷嗎?」這就如同你在爬山時略作休息一般,讓你的思考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是一本西方哲學「微百科」,它為你開啟了哲學的門縫,書中的某些論點,如果你覺得重要,接下來就要靠你自己做延伸閱讀,逐步推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總導讀1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一套三本的書籍,分別是〈人權與民主篇〉、〈政治篇〉、〈哲學篇〉,它假設了,人活在民主的共同體與世界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基本」知識?它指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會的。很可能是我們自以為會的東西,而我們卻不懂或早已遺忘的。另一方面,「基本」知識也可能代表一種「理所當然」的知識。不過,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可能是有問題的,而早已成為我們思考或推論的前提。若是如此,我們依據「所謂的」理所當然所推論出來的東西,會是錯誤或是帶有偏見的。是否因為我們缺乏反思這樣理所當然的機會,而一再積非成是?
就是人在質疑「理所當然」,並且重新回到「基本」,反思自己的前提以及背後整個價值系統,才能更理解自身,澄清思考與行動基礎的來源。即使這樣回到基本的過程中,最後了解到自己過去所認識的是盲目的,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開端。
1. 對人的想像
當我們談論人性尊嚴,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或是將它視為一個不可侵犯的價值,然而人性尊嚴的確立,在西方歷史上卻經過一個漫長的道路,歷經「神權、君權、人權」不斷抗爭的過程,才稍稍地在制度上肯定人之為人的價值,逐漸地確立國家必須為了保護人民而存在。不過,即使一個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被監督、無法自我反省,它將會反過來,逐漸從「讓人自由」變成「讓人成為奴隸」,制度也會從保障自由轉變成箝制個人自由的枷鎖。
因此,儘管人類看來變得所謂文明了,卻依然有奴役與剝削他人的現象,相互蔑視而無法相互肯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甚至更多的機巧輔助了一種更大的殘忍,文明無法讓我們停止懷疑人性、擺脫人類固有的自私,人依然壟罩在「我是誰」的巨大謎團當中。但是我們也發現到一些充滿希望的靈魂,他們認為人對自己有責任,相信存在的勇氣,面對任何的不公不義,努力介入,並思索著既然我們並非那麼相信人性的良善,人會被惡所引誘,那麼應該建立起一個好制度。不過,任何的制度都可能避免不了腐化,透過制度來圖利自身,而形成更大的惡。即使一個標榜人民主權的民主國家,它會是保障人權價值的良心所在,也可能變成一塊遮羞布。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是依它能保障多少「個人」的人權做為指標。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揭櫫所保障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自由「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而有任何差別;並且不得基於個人所屬之國家或領土上政治、法律狀態或國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世界人權宣言》明示著人性尊嚴必須不斷捍衛,必須避免苦難重覆不斷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自1948年宣讀開始,根據捍衛不同形式的人權,許多跨國性組織不斷地催生、集結,規範並制止現代國家用各種形式迫害自己的人民。透過一次次的救援行動,對那些不被聞問的弱勢個體,伸出援手,將個人良心凝聚成集體的關懷。如著名的國際特赦組織,試圖營救威權統治下的異議分子,反對國家可以不經正當程序,就隨意地逮捕、監禁、施加酷刑,甚至在毫無辯駁的情況下不明不白地被處死。在台灣過去的戒嚴年代,也曾因為國際特赦組織的援助,將威權時代那些勇敢爭取人權的人拯救出來。
〈人權與民主篇〉透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無國界記者等堅持基本人權價值的眾多不同組織的介紹,不僅對照出那些虛弱悲觀靈魂的自怨自艾,而助長了壓迫與自私,也提醒了我們:是否對那些一波波正向我們侵襲而來的不公平浪潮渾然不覺?是否我們對人如何朝向共善的想像依舊不足?
2. 政策只能由政府主導嗎?
沒有人可以獨自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也不存在一種永久和平:人會彼此爭吵,甚至武力相向。當然,如果在共同生活中,找到一種協調的方式,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至於陷入永恆的衝突,還可能基於某種理想的設定,增進彼此的利益,產生一種良性的互惠,增進整體共同的善,讓「公共性最大化」。無論如何,共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政治中所有利益的角力不見得是以公共化為主,反而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企圖將公共利益變成私人利益,因此,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反省有其必要性。我們政治制度的反省有兩種,一種是效益性的反省,另外一種是從價值面的反省。因為政治制度容易淪為官僚化,看起來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卻也容易陷入「依法行政」而導致「惡法亦法」,讓保護人民的法律僵化在形式主義的思維當中,也因此,當政治制度無法被反省,無法回到原初設計的價值設想當中,就容易陷入一種政治危機。
當我們問:政治是什麼?同樣也在問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政治是否只是少數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讓人厭煩的喧囂?當我們具有一種判讀能力,還是可以在這些喧囂中辨識出真假與良善之所在。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人們對政治的冷漠,乃至於進入到「去政治化」的狀態之中,因為去政治化的語言,就是一種用來鞏固保守勢力的政治化的修辭,進一步地讓政治孤立轉換成個人存在感的孤單,讓不談政治變成一種清高的道德姿態,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
〈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乃至於稅收與分配的問題,到尖銳的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擁有公權力者的利益迴避原則,以及媒體作為第四權如何監督這些擁有權力的人。從關心自己的國內政治到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日內瓦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 歐洲共同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等這些不同組織的介紹,說明一種政治教育的廣度,提供我們理解,作者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政治思考給下一代。
歐洲極右派的出現,甚至新納粹的發生,以及來自於恐怖主義的威脅,德國人是否應該堅持哪一種國家主權的辯解,而對於難民、移民置之不理?還是去理解排外情緒如何被操作以及某種冷靜理性思考的必要?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給未來的政治人物參考,也提供現在的政治人物機會去反思從政的目的,如果不是競逐利益的話,提醒他們原初對公共性嚮往的從政初衷。
3. 我和世界
「何為哲學?」這雖然是大哉問。我們依然可以從哲學這個學科所面對的事情來理解「哲學是什麼」。哲學面對「存在」(being)的問題,從而去思考存在以及這個世界背後的原因原理、去思考什麼「是」(being)真的、人如何存在(to be)、行動(動機到結果之間的關係)。或者我們可以簡單化約為兩個,面對「世界」和面對「自我」,接下來所面對的是「兩者之間的關係」。哲學要求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後設思考,不僅反思各種可能性,還在可能性中尋找可行性。也就是靜下心去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這些理所當然也往往充滿了條件性的偶然。
古希臘哲學家高吉亞(Gorgias)宣稱「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認識、即使認識也無法告訴他人」,徹底質疑我們所謂的理所當然:「存在」、「認識」、「人我溝通」,雖然他正在把他的認識告訴我們,而產生自相矛盾,卻也提供對我們認識確實性的反省。到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主張即使懷疑也必須有個懷疑的我,即使被欺騙也要有一個被欺騙的我,我們得出一個不可懷疑的我,或是更精準地說是那個思考我的確信。不過,這個「思考我」的存在如果沒有進一步填充其內容,它卻很可能是空洞的。
我們可以在廣義的存在主義者身上,看到人雖然肯定自我存在,但卻會是一種空洞的確信,人因而不斷地焦慮著自身存在的意義,而產生了虛無感。存在是一種行動,而行動則是不斷地面臨選擇,因此選擇成為一個人在面對自我及其行動不可避免的態度,雖然如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說的「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為了避免「選擇」一詞語意過於空洞,而迴避了選擇,我們則可以進一步說「選擇的選擇」和「不選擇的選擇」是兩個不一樣的選擇。
人有選擇的前提,在於他擁有自由,雖然這樣的自由是有局限的。人只要依自己所認為的、所希望、所欲求的……自由地去行動,他就必須擔負起行為的後果。因此,自由與責任之間是密不可分。不過,當我們進一步將真、假問題放進自由與責任中,就會展開一連串的辯證,從而了解到自己並非如此的自由,或是責任可能成為他人剝削我們的道德話術等等。
〈哲學篇〉中,作者不採取哲學史或概念系統的方式寫作,試圖將哲學知識「化繁為簡」,並建議我們「隨意翻閱」,是因為我們總是要有個機會脫離系統性的知識建構,但這並非意謂著「隨意閱讀」,而是放開既定的框架,留有餘裕地重新思考我們周遭以及自身上所發生的事情。
【結語】
當我們羨慕歐洲的教育制度之際,羨慕人才養成是多麼優秀,這並非是人種的聰明才智,而是教育制度與外在環境所形塑出來的。「人性無法進化」,我們無法將自己所累積的知識、經驗,透過遺傳讓下一代自然獲得,因此,一旦,我們不認為知識的傳遞是必要的,上一代所累積的知識將一點一滴的流逝,過去的知識,若是不透過教育傳承,前人苦思反省所得到的智慧注定消失,人將會從頭開始,不斷地重來,包括重複著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不過,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它卻可以藉由制度創造某種良善的基礎,在教育中緩解人性中無法避免的貪婪。在這套「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的叢書出版之際,台灣現行的12年國教課綱,將最能帶給學生反思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的學科──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的必修時數,從8小時變成6小時。「借鏡」這套書,或許可以幫我們思考台灣教育改革之「未竟」,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中,遺漏了什麼?
◎總導讀2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德國畢勒佛大學、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博士生/自由寫作者)
儘管台灣書市好不容易藉著《哈利波特》打破了僅為考試與教化的閱讀慣性,開啟了「一無是用」純智性與想像的奇幻世界,除此之外,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在哪裡?大人常說開卷有益,學校要求經典閱讀,社會鼓勵書香風氣,但是放眼書市,除了兒童繪本,絕大多數是以成人思維編輯出版的各種書籍,逼著中學生早早啃讀所謂的經典名著,可惜的是,超齡閱讀不會帶來超齡的興味。青少年這個尷尬的年齡層,有屬於自己的好奇與困惑,經歷小學階段之後,對家庭與社會有不一樣的觀察,嘗試摸索自己的定位,繪本與經典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獨特的閱讀需求。這一套書《Nachgefragt: Basiswissen zum Mitreden》是希望在奇幻文學之外,提供給年輕讀者另類選項,若是他們在疲於篩選與掙扎於規訓之下,依然不忘探問世界與思索自身時,還有一些不會壞了胃口與品味的閱讀選擇。
這套書三冊〈哲學篇〉、〈政治篇〉和〈人權與民主篇〉,是從德國一個青少年系列叢書中挑選出來的。這叢書的德文副標題為「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標明了編輯立意是專為青少年而寫的入門書。引領什麼呢?引領青少年進入公民社會。公民社會並不抽象也不遙遠,就是從如何共同生活開始。而共同生活是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始於好奇,好奇也是一切知識與思索的起點。從窮究所見所聞,到發展出自己能思會想,進而得以與人對話,捍衛自己的主張,傾聽他人的需求,釐清公與私的界線,知道政治的運作,明白個人在社會上的權利與義務;這一切從個人認同到公民身分的理解不會憑空而來,需要某些背景知識。這套書從哲學、政治與人權三個角度,勾勒出一份完整公民教育的基礎知識,提供給青少年在成為正式公民擁有投票權之前,一個思考求索的依憑。
〈哲學篇〉寫的不是哲學史,而是針對青少年提出基本哲學問題,也就是「思考」這回事,以及「如何認識自己」這個命題。全篇從生命關注開始,之後進入哲學史概覽,從古典到現在,囊括整個歐陸哲學發展的大脈絡,收尾落在一個問題:在現代科技不斷翻新進步之下,人又該如何認識自己。作者不單介紹哲學家,也善於組織哲學家的理論思維,以簡化的方式重新提問,隨手撿拾這些哲學思想在生活中的運用,比如德國有名的萊布尼茲餅乾、綠色和平組織所引用席勒的話:錢買不到吃的。書中舉的例子和假設的情境貼近青少年生活,並且兼顧某些哲學思維在歷史脈絡的前後關聯。
〈政治篇〉是從日常生活的面向解釋何謂政治。政治,不僅在台灣,在德國日常生活中,也常以負面形象出現,被鄙夷被唾棄,甚至冷漠以待,但是政治的影響力卻散發在所有生活領域裡,有必要正眼以對,看清楚其中權力關係下自身的權利與義務。這本書裡介紹的議題都是現代民主政治裡的基本問題,從個人到國家、歐盟、國際關係,到非國家組織,描寫出一個非常清楚的圖像:「我們」如何被統治;在各不同層級的政治機構之間,如何規範和保障了我們的共同生活?最後收尾收在,兒童在政治場域裡可以做什麼?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也就決定了在家、在村、在城乃至在國,我們如何追求共同的幸福感(wohl fühlen),這是古典政治學裡所揭櫫,卻在現代失落的最高理想。此外,本書雖然是以德國的政治現狀解釋給德國的青少年,但是,台灣法政制度多方面襲自德國,書中所提供的法政背景對台灣讀者也有所助益。
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人權。〈人權與民主篇〉成書於2008年,尚未觸及台灣當前最熱門的婚姻平權議題。作者從更基礎而廣泛的方式解釋了「人權」概念的三代發展,人權與國家權力之間彼此制約又互相保證的辯證關係,以及透過許多非政府的人權組織勾勒出現代世界人權的圖像,藉著各種國際社運團體呈現出當代為人權努力奮鬥的未竟之業。當我們對人權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會對當代的婚姻平權議題的爭議有更清晰的價值取捨。貫穿全書而未明言的軸心是1948年通過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這篇宣言總結了前代人的受困經驗,奠定了當代人權的基本格局,本書許多篇章包含人權訴訟、新聞自由、平等受教權等等,都在呼應聯合國三十條的人權宣言。書末筆者以聯合國中英德三種官方譯本互校,附上一個讓青少年容易理解的世界人權宣言版本,雖然不能取代正式的官方版本,但足以參考。
這類給青少年看的導論型書籍在德國書市不少,但能寫得舉重若輕的也不多見,這系列叢書從90年代起出版一直是風評極佳的長銷書。作者克里斯汀.舒茨-萊斯擔任過編輯,後來成為兒童青少年書籍的專業作者,擅長以生活化的例子解釋抽象的政治文化概念,文字簡明架構簡潔。這套書不僅是議題更是寫作筆法值得做為台灣出版借鏡,希望作者務實而全面的引導,帶給青少年讀者更犀利的思考能力和更能參與社會表達自我的發言能力,以面對當代複雜多端的公民社會。
※專文導讀: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光是應付學校的課程、考試和補習就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讀哲學書,不就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嗎?」如果你聽到哲學就頭皮發麻,其實很正常,因為人家都說哲學很艱澀,哲學很難懂;因為人家說,哲學要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讀哲學會腦筋打結……總之,哲學很無聊,哲學很煩。
可是,哲學又很有趣,無論是哲學家的故事還是哲學的主題與概念,都和你我的人生體驗很接近,好像不管經過多少年或在哪個地方,每個人的腦海裡轉...
作者序
﹝前言﹞
哲學!?如果有人問你:「你在讀些什麼?」而你告訴他:「一本與哲學有關的書。」那個人或許會張大眼睛看著你,你可以從他的眼中見到訝異或欽敬。不過,你所得到的反應,卻也有可能是搖頭或皺眉。他或她也許會說:「這真是太棒了!你居然會這種東西!」也許會說:「咦,你是吃錯了什麼藥!?」或者,也可能會說:「你這傢伙不是太假掰,就是頭殼壞去!」
光是對於「哲學」一詞,人們就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對於某些人而言,哲學家就是一些心不在焉的教授,他們只懂得沉思,卻看不見自己周遭的世界,也因此,人們並不看重他們。有些人則把哲學家想成是令人敬畏的人,他們聰明到令人肅然起敬,因為我們在思想上總是無法跟上他們。更有一些人認為,所謂的哲學家根本就是些瘋子,他們一天到晚總是在想些,與日常生活根本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事情,想到頭殼都壞了。
統統不對!如果你的手上正拿著這本書,這就代表:你並沒有被那些成見給唬住!你想要親眼看看,這背後究竟隱藏了些什麼。你單純只是受好奇心所驅使,從而你也邁出了哲學思考的第一步。因為哲學也是始於,對於藏在所有事物背後的是什麼感到好奇。它最初所涉及到的是,我們可以觀察、接觸與獲取的東西。這個世界是什麼做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就有第一批思想家在思索這樣的問題。他們所提出的答案,有些很古怪,有些顯然是錯的,不過也有些令人十分驚異,因為在歷經許多個世紀後,當代的自然科學家證實了僅有的工具只是腦袋和理智的古希臘人,居然早已得出了正確的答案!
雖然有些哲學家的相關書籍多到能放滿一整個書櫃,不過沒有人非得要將那些書全部讀過一遍,才能理解某位哲學家的思想。往往少即是多,即使是艱深的論述,也能分解成容易消化的文字。「化繁為簡」正是我在這本書裡所要做的嘗試。你可以從頭到尾依序閱讀,也可以像點菜那樣,按照自己的胃口挑選喜歡的篇章閱讀。也許你比較感興趣的是第一位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von Milet)。也許你想直接翻到蘇格拉底(Sokrates)或康德(Kant)的部分,因為你曾耳聞他們的大名,想看看他們能夠帶給你什麼啟發。當然,你也可以從尾讀到頭。喜歡怎麼讀,都可隨心所欲!
這本書不僅邀請你來進行一場穿越人類思想的探索之旅,同時也邀請你一起來動動腦。你將訝異於,一路上有多少景點是你早已熟悉,而讓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想破頭的許多事情,你自己其實也曾思索過。或許,其中有些答案會讓你感到可笑。不過,無論如何,閱讀人類歷史上曾經提出過的種種想法,本身就是件充滿樂趣的事情;而這也是我對讀者們的祝福!
﹝前言﹞
哲學!?如果有人問你:「你在讀些什麼?」而你告訴他:「一本與哲學有關的書。」那個人或許會張大眼睛看著你,你可以從他的眼中見到訝異或欽敬。不過,你所得到的反應,卻也有可能是搖頭或皺眉。他或她也許會說:「這真是太棒了!你居然會這種東西!」也許會說:「咦,你是吃錯了什麼藥!?」或者,也可能會說:「你這傢伙不是太假掰,就是頭殼壞去!」
光是對於「哲學」一詞,人們就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對於某些人而言,哲學家就是一些心不在焉的教授,他們只懂得沉思,卻看不見自己周遭的世界,也因此,人們並不看重他們。...
目錄
總導讀1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總導讀2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德國畢勒佛大學、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博士生/自由寫作者)
專文導讀 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前言
◎第1章 誰、如何、什麼:為何、何故、為什麼……
.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為何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種科學嗎?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哲學家是什麼?無論如何,不會是自作聰明的人
.沒有語言的思考……這行得通嗎?長襪皮皮與「Spunk」
.是我們讓事物變成了事物,或者,一塊石頭就只是一塊石頭?
.是誰做的?萬物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世界是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
.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會變成什麼?
.你打我,我就打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第2章 發現自然--萬物是如何開始的?
.神與世界:信仰和哲學彼此有何關係?
.發現自然:誰是最早的哲學家?
.我們是水做的嗎?米利都的泰勒斯是如何發現他的原始物質
.什麼是哲學學派?第一個哲學學派是如何在米利都形成?
.萬物皆數?好吧,謝謝你,畢達哥拉斯先生!
.我能否在同一條河流裡游兩次泳?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
.虛無不能存在嗎?巴門尼德的「存在」
.世界是一個拼圖嗎?德謨克利特所想到的永生
◎第3章 思考、談論、行為
.斷章取義的人或自以為是的人:誰是詭辯學者?
.什麼是懷疑論者?普羅泰格拉與「人是萬物的尺度」
.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高吉亞的「玩笑」
.問、問、問: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原則?
.這位蘇格拉底到底是誰?為哲學開啟新方向的怪人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與觀念論
.什麼人是最好的君主?柏拉圖的靈魂、國家和愛的觀念
.什麼是邏輯?亞里斯多德如何利用概念推得正確的結論
.人該如何正確地過活?從自然到國家
.加油!我要快樂!伊比鳩魯派是什麼人?
.什麼是斯多噶的平靜?芝諾的門廊使徒
.古希臘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第4章 我的上帝,讓我更靠近祢一點!
.思考需要多少的自由?上帝到底是福還是禍?
.惡從哪裡來?哲學家主教奧古斯丁
.什麼是上帝的預見?波艾修斯的《哲學的慰藉》
.先相信再思考,還是先思考再相信?經院哲學是什麼?
.我可否想要我想要的?愛留根納的人的概念
.能否證明上帝的存在?坎特伯雷的安瑟倫:信仰才能理解
.一頭啞牛能否吼叫?聖阿奎納的五項上帝存在證明
.無是可以計算的嗎?阿拉伯的哲學與「零」的祕密
.在我知道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我還能信仰嗎?
.如果能夠簡單處理,為何要弄得那麼複雜?奧卡姆的剃刀
◎第5章 回到根源,可是揚棄舊習!
.從天上回地上: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是什麼?
.君王能做些什麼?馬基維利的國家哲學
.烏托邦是什麼?摩爾的理想國度
.知識如何變成力量?培根的思想新工具
.人性本惡?霍布斯與他的「利維坦」
◎第6章 進入新時代!
.理性主義:人是可測度的嗎?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笛卡兒的「人是一種在思考著的東西」
.如果我存在,那麼我是什麼?史賓諾沙與做為某種「上帝的思維」的人
.餅乾還是碎屑?萊布尼茲與他的單子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誰是經驗主義者?
.思想從何而來?洛克的白板
.誰能做什麼?權力分立的發明者洛克
.當我感覺到它時,它才存在?還是說,光是想到它,就夠了?
◎第7章 腦袋還是肚子?
.全都脫離蒙昧!是什麼讓人變成人?
.知識讓人不幸福?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
.誰來救救自由?盧梭的「公共意志」
.能多有趣?喜歡嘲諷的伏爾泰與他的上帝存在證明
.理性讓我們跌入深淵?康德如何讓我們免於傷腦筋
.己所不欲……康德的「絕對命令」
.又是康德!?向現代前進
◎第8章 上到令人頭暈目眩的高處──「我」的祕密
.「我」在哪裡?從冷靜的康德到觀念的世界
.我是我,或者,我只是一場夢?費希特的害怕自由
.一切都只是上帝的精神?謝林,第一個綠黨黨徒
.一加一如何等於三?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1
.吵架會讓人變聰明?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2
.熱情何在?齊克果,第一位存在主義者
.誰創造了上帝?費爾巴哈的相信自己
.只是我一廂情願?悲觀主義者叔本華
.什麼是幸福?功利主義與人類行為的益處
.究竟是我是我所知道的,抑或是我知道我是什麼?從存在到意識,或者顛倒過來
.價值有價值嗎?尼采是如何宣告道德與信仰為廢物
.誰在生存的競爭中活了下來?達爾文與他的演化論
.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佛洛伊德如何揭露心靈
◎第9章 美麗新世界
.人類還是過去的人類嗎?進步與科技如何翻轉思想
.人生在世是被詛咒?存在主義者
.為死而生?馬丁・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
.是什麼讓人成為人?卡爾・雅斯培的自我關懷
.總是我自作孽嗎?沙特的「判處自由」
.全都只是廢話?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羅素的關懷人類
◎第10章 還是缺了什麼!
.女性在哪?沉默的智者
.女性讓男性變聰明?最早的女哲學家
.從靈視到智慧:上帝會令人恍然大悟嗎?
.是什麼讓人生成為人生?漢娜・鄂蘭的對世界的愛
.是什麼讓女人成為女人?西蒙・波娃的女性主義哲學
◎第11章 落入無底深淵還是飛上新的高峰?
.所有的問題都被思考過了嗎?為何你還是必須自己去動動腦筋
.複製有限公司:如果人造了人,人會變成什麼?
●附錄:54位哲學家簡歷
總導讀1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總導讀2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德國畢勒佛大學、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博士生/自由寫作者)
專文導讀 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前言
◎第1章 誰、如何、什麼:為何、何故、為什麼……
.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為何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種科學嗎?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哲學家是什麼?無論如何,不會是自...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