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是莊祖欣近五年來的散文集結。從異國文化到人生體悟,從繪畫到聲樂,從烹飪到日常生活,多才多藝的莊祖欣,將藝術融入生活,她以幽默、調侃的筆觸,非常中式的思維與見解,帶領大家窺探旅居德國森林小鎮22年來,融入日耳曼民族的文化觀察,及多樣的生活樣貌。莊祖欣自幼奠基的文學、美術與音樂涵養,使她的文字詮釋不僅細膩豐富,甚至有點老派,並創造出一點嘲諷、一種獨一無二見解的「莊氏幽默」。而在幽默與調侃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多的鄉愁。
集繪畫、音樂、廚藝天分於一身,使莊祖欣能夠教完合唱之後到廚房煮料理,煮完料理可以到處畫畫,教完畫畫又可以浸淫在文字的森林中,閒暇之餘,還能夠專心地做個好媽媽。這是一本最生活化、最幽默、最無框架與偏見的德國文化觀察書,不同的是,這裡沒有輕華重洋的文化推崇、沒有呼籲大家要學習強國的各種優點,沒有訓誡、沒有「一定要怎樣」……,透過莊祖欣所描述的生活日常,卻更有感染力與穿透力,讓未道破的文化優缺點,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作者簡介:
莊祖欣 Cindy Kuhn-Chuang
1993年,莊祖欣(Cindy)隨夫婿安德烈•庫恩定居德國拉得弗瓦德(Radevormwald ),在寧靜的森林裡結婚、育子、學德文、學繪畫、學聲樂……。旅居德國22年的莊祖欣,在「土著化」的漫漫歲月中,一邊入境隨俗,一邊把中華文化帶到森林小鎮,教德國人書法、畫水墨畫、唱民謠,甚至吸引了許多德國人特地到臺灣來觀光。20年後,莊祖欣被拉得弗瓦德小鎮居民推選為「最能代表小鎮的藝術家」。現為兩個合唱團的指導老師,美術學校老師,經常率學生舉辦聯展,並從事自由文藝創作。
˙臺灣東吳大學英國文學系,德國亞琛大學德文系
˙大學時期師從吳彥萍老師學習國畫
˙1994年至今持續在德國特里爾美術學院(Kunstakademie Trier)修課
˙1998-2000年在科隆繪畫學校(Kölner Malschule)研習美術畫藝,並指導兒童美術班
˙2003-2008年跟隨教授埃森符克丸音樂學院教授 Sokorska Kwicka等學聲樂,演出遍及德國、法國、臺灣及中國大陸……等城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昂 / 作家
張正傑 / 大提琴家
莊祖宜 / 作家
陳玉慧 / 作家,導演
謝哲青 / 作家,飛碟晚餐主持人
韓良憶 / 作家
《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精彩幽默的文章看似毫不費力的潑灑流淌而來,談教養、飲食、人際、男女…,天南地北信手拈來,配上個人畫作,貫穿其中的是她反覆對自幼養成價值觀與現處德國社會的思考比較。時至今日,姐姐在德國生活的年數恰恰相當於在臺灣,早已沒有許多人那種初來乍到把什麼都裝在框框裡,認定「日耳曼性格」和「德國教育」就是怎樣怎樣的片面思考。她的文字裡傳達的是更深刻,微妙,以人為本的複雜情緒,讀了時而讓人捧腹時而會心一笑。----------莊祖宜 / 作家
藝術家是需要孤獨的,在練習樂器上需要孤獨、在孤獨中創作與發想,在不被外界的聲影干擾,也許是在家裡的某個角落,也許是在鄉下,或者在森林裡,就這樣,莊祖欣在孤獨中找到了聲音的出口。---------張正傑 / 大提琴家
名人推薦:李昂 / 作家
張正傑 / 大提琴家
莊祖宜 / 作家
陳玉慧 / 作家,導演
謝哲青 / 作家,飛碟晚餐主持人
韓良憶 / 作家
《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精彩幽默的文章看似毫不費力的潑灑流淌而來,談教養、飲食、人際、男女…,天南地北信手拈來,配上個人畫作,貫穿其中的是她反覆對自幼養成價值觀與現處德國社會的思考比較。時至今日,姐姐在德國生活的年數恰恰相當於在臺灣,早已沒有許多人那種初來乍到把什麼都裝在框框裡,認定「日耳曼性格」和「德國教育」就是怎樣怎樣的片面思考。她的文字裡傳達的是更深刻,微妙,以人為...
章節試閱
◆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如果說我有那麼點烹飪的天分,肯定是繼承外婆和媽媽的。
小時候家裡請客,婆婆媽媽像變魔術似的,忙進忙出一整天,就能變出一桌子的菜。客人們進席上桌之際,媽媽還在灶邊油煙中忙著呢,一方面熱絡招呼著,「來來來,大家趕快開動趁熱吃」,客人一邊舉箸扒飯,一邊也往廚房裡吆喝著,「嫂子妳別只顧著忙乎,也趕快來趁熱吃吧!」說歸說,熱乎乎、香噴噴的菜餚擺得一大圓桌,誰也沒緩下夾菜咽飯的饞勁,婆婆媽媽在廚房裡見客人吃的香,也是好不開心。直至酒過三巡,菜都上全了,主廚才往圍裙上抹抹油漬的手、給油煙熏紅的臉,拉張椅子加入吃的行列。最後一道菜上完,還不忘及時上點心水果。大夥兒吃得酒足飯飽,不忘讚兩句「嫂子的手藝真不是蓋的,今天吃得太舒服了!」婆婆媽媽也不忘客氣兩句,「哪裡哪裡,沒菜沒菜,手藝不好,過獎了。」
以為這就是下廚燒菜的待客之道,到了德國,才知道大錯了。十幾年前第一次展現手藝給未來的公婆吃,四個人吃,好客大方又勤快的我卻做了大概八個人的量,菜色豐富齊全,戰戰兢兢之餘,也不禁自鳴得意。那時仍住在擁擠的學生公寓裡,書桌收拾乾淨了拿來檊麵兒,床鋪理清了當板凳坐。男友的父母親來了,我像當年的婆婆媽媽仍鏟炒於灶爐旁,一臉一手油光醬漬,哪有功夫跟他們貼面擁抱問好。男友父母親上了座,詫異地看著一桌子的菜,而且似乎沒完沒了,女主人還忙著呢,一邊炒菜一邊招呼他們,「來來來,你們趁熱吃,我再炒兩個菜,一會兒就來!」看著他們沒動靜,再加句「對不起啊,沒什麼菜,委屈你們將就吃吧!」可他父母親一臉不解,「這麼多菜還說沒菜?」堅持大家一塊兒上桌才肯開動。我好不容易忙完上了桌,他們見了又新添的兩個菜,把小桌子弄得更擠,眉頭皺得更深了。還是不肯動刀叉(筷子當然是不會用的),菜真的要涼了,我心裡急得。只見他父親開酒瓶,徐徐倒酒,從從容容地舉杯品看酒色,湊鼻聞聞酒香,非要我說說對這酒的看法。我當年對酒沒概念,喝兩口就臉紅心跳,只覺舌根咽喉處苦澀不已,就想儘快舀一大勺我做的麻婆豆腐,扒兩口飯,可他父親卻嘮叨不完的說起這酒的年份和葡萄栽種地。終於要開動,之前仍不忘說最重要的那句:「Guten Appetit!」(祝你胃口好!)別說菜了,我心都涼了半截,還談什麼胃口好啊?
這個民族最愛的一個字,莫過於‘Ruhe’(寧靜/從容),多次接受德國親友的正式晚餐邀約,重視的也是這「寧靜、從容」的氣氛。當客人到時,男女主人穿戴整齊、全家收拾得乾淨不說,就連廚房,都好像廚具店的展示似的,仔細一看,才發現烤箱裡已是保溫待出爐的整支火腿,涼菜沙拉早就美觀地分配好在各個小碟子上,隨時可以上桌,大鍋裡預熱著濃湯,撒點翠茸就可分成小碗,冰箱裡的甜布丁肯定也是前一晚就做好了。女主人和客人們香臉擁抱,帶我們參觀一家子插滿鮮花、點滿蠟燭的擺設,男主人一會兒送上高腳杯中的香檳,大夥啜著酒,站著聊聊(可沒「請坐」這回事),起碼站他半個小時,肚子已經咕嚕咕嚕叫不停,才「寧靜、從容」地上桌。桌子上,蠟燭靜謐地閃爍著,緞質的桌布從來不會沾上醬汁,一道道菜的間隔不疾不徐。不管主人們之前是如何忙碌安排烹飪,席間完全嗅不出一絲「匆促」。至於好吃不好吃,也說不上來,只記得注意自己的吃相、用食禮節,刀叉相擊、嚐酒揩嘴都得表現地寧靜從容。這麼一寧靜,一從容,味覺和消化器官似乎也遲鈍了,真個是,優雅有餘,熱鬧過癮不足。反之想起我請客時,屢屢催促著客人「來來來,大家快點趁熱吃!」而整個廚房看起來像剛剛試爆過炸彈似的,不禁慚愧又感慨。
多請了幾次客後就知道了,絕對別說什麼「沒菜沒菜」的客氣話,倒是大大方方地吹噓個兩句還像點樣:「這可是我熬了三天三夜的,你們在別處可吃不到喔!」,或「瞧瞧我這刀工,不錯吧!」老德反倒覺得我用心誠懇,被唬的直呼好吃。好幾次被問及,你們中文裡也說「Guten Appetit!」〈類似對同桌人的開動期許〉嗎?不祝同桌人胃口好的話,那你們說點什麼才開動呢?是啊,我們都說什麼呢?想了半天,我猶豫地回答,我們說一長串的,先說「來來來,大家趁熱吃!」,再說「慢慢吃,多吃點兒!」再說「沒什麼菜,吃好不敢當,吃飽倒行」。至於為什麼不說「祝你胃口好」?一來,彆扭,二來,本來我是要說「沒菜沒菜」的,既然沒菜了,哪兒好意思祝人家好胃口啊?
年前搬家,新家地方夠大,想買個中式旋轉圓餐桌。去各大傢具行找了半天,圓桌固然有,但都太小,最多夠坐四個人,加個轉盤的更是沒有。前思後想,決定自己畫圖設計包給木工做。聖誕節前,我朝思暮想的圓餐桌終於完工,木工師傅在電話上聲稱,這是他木工生涯中數一數二的挑戰作品,但成績令他本人相當滿意。桌子送來我家,美麗的核桃木,紋路色澤都叫人心儀;轉盤,依據我的設計,是鑲在桌面裡的黑玻璃。只見四個彪形大漢肌肉緊繃、嘿咻嘿咻地將黑玻璃抬進餐廳,口號聲下,再使勁兒把黑玻璃轉盤抗上桌,對準圓心,放妥了。
「瞧!」木工師傅說,「這塊實心玻璃五公分厚,六十公斤重,轉起來滑順穩重又有質感,您的插花藝術放在桌子中間,訪客一轉,便可從各個角度欣賞花葉的姿態了。」
「插花藝術?」我說「可是這轉盤是用來放菜的,要是一個菜湯打翻了,汁液流下轉盤桌子之間,我一個人怎麼抬得起這麼重的實心玻璃擦拭啊?」
「放菜?」師傅也不解「菜不是放在外緣個人的面前嗎?中間不就是放放花飾、燭台?放燭台還轉來轉去,挺危險的。勸您還是別轉。」
到這時才知道,師傅們一點也沒搞明白,這轉盤是用來轉什麼的。改造也太晚了,祇得再三叮囑來我家的訪客、孩子,夾菜盛湯務必當心,灑不得,灑了就只能靠這核桃木去吸食消化了。
其實轉盤就算有,轉得穩重滑順又有質感,老德訪客仍是不轉的。「寧靜、從容」加上「尊重他人」的民族性,使得沒人吃飯的時候左顧右盼,還去移動別人的碗盤,各人乖乖識相地吃眼前的那盤菜,作為女主人的我,非得一個人勤為大家服務--猛轉,「給您轉到跟前了,也嚐嚐這個吧!」再說,旋轉菜餚為的是方便和同桌人分享,讓個人別只顧著吃跟前的肉,而也嚐嚐另一端的魚。可這點道理,理論上他們是懂得的,點頭讚許我大中華的「大同思想」,實踐上卻十分困難。十個人叫十盤宮保雞丁的例子多的是。人家叫的菜可以分,可是自己的主菜是不分的,如果誰喜歡的話,切一小口給他嚐嚐可以,但是我的菜就是我的菜,就得放在我面前。到頭來桌子上雖是放滿了,只是菜餚各置各人面前,圓桌轉盤上擱的還是只是鮮花和燭台而已。
不用來德國很久,就能感受到這個民族喜歡的是質量穩健,設計流線簡單的東西,像汽車(Porche,BMW),像德式傢俱和家電用品(Bauhaus,Miller),像叔本華、尼采和康德,像貝多芬、巴哈、舒伯特,像公共電視中,自我剖析再剖析的德國人歷史包袱。這樣的民族,對「吃」沒有什麼熱情,大部分的人不能瞭解,為啥我等動的腦筋盡是「什麼好吃、該吃什麼、去哪裡吃」此類的重大人生課題,即使吃飽了仍在想吃、睡著了也在夢吃。德國人最驕傲的食物,莫過於他們的「黑麵包」,整個麵包又硬又黑,稜稜角角,活像把餵食鸚鵡的穀子硬鑲在一起來烤個麵包,配上香腸、酸菜、乳酪和啤酒,對他們而言,真是說不出的美味,一天三餐都能吃這個,冷的!十幾年前跟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開車旅遊,到了中飯時間問他吃什麼,他說不餓,不吃了,可是我餓耶,怎麼辦?他往車座椅下掏掏挖挖,挖出個溫熱的「優酪乳」,那,就吃這個吧!一霎那間,只有一個念頭,這樣不愛吃的,這樣不能體貼我吃的,在人生的如此重大課題上不能達成共識的,不能陷得太深,不能嫁。
事實證明,很快地,對吃食的享受和熱情是具有強大傳染力的。當年在大學城常來我家打牙祭的老德同學們,今天就算立業成家分散各地,仍不忘把我當年傳授的「大同思想」在他們的同事親友中潛移默化地散播,偶爾重聚還不忘跟我抱怨兩句,「跟我同事去吃中國菜還真沒勁兒,各點各的,沒人願意分享,還是來妳家跟妳吃好!」至於老公,就像小時候蹉跎了這項心理需求似的,現在等不及地補償--完全不能理解,他的同胞是怎麼每天吃黑麵包夾香腸活下去的,更矢口否認當年會提議我,肚子餓的時候吃個溫熱的優酪乳了事。週一到週五得上班上學,走不遠,咱住的小鄉鎮除了麥當勞和一家Pizza Taxi外,沒啥別的餐館;但週末假日,進城找好吃的是義務,翻雜誌、上網找新興人氣餐廳,他的勁頭可比我還高,到臺北願意忍著饞花兩個鐘頭,癡心等待「鼎泰豐」一個餐桌的也是他,就恨怎麼一天只有三餐,而且肚子容量竟是如此有限?
上回在上海和家人團聚,吃了一餐又一餐的大江南北口味後,父母提議也去吃吃德國菜--我們的家鄉菜。上海的德國餐廳裝璜成道地的德國巴伐利亞風味,就連女服務員寬肩低胸的身材服飾都搭配地很道地。一會兒維也納式炸豬排、香腸拼盤、豬腳、芥末酸菜、乳酪烤馬鈴薯都來了,媽媽指示,菜都擱到桌中間去,以便分食,並說「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從「馬」談德國女生
生活在德國,即使自己沒有女兒,也知道周遭朋友的女兒、兒子的女同學、鄰居的小女孩當中,九十八%都迷戀馬。每一個六至十四歲的女生,只要家長稍微負擔得起,一定會讓她去學騎馬。駕馭馬、穿馬褲、馬靴、戴頭盔、揮擲馬鞭、揚起下巴、挺起胸膛,坐在高大俊秀的馬背上,踢踢躂躂地踱步在原野阡陌裡,實在是每個德國女生意識到「我是女生!」時,所憧憬的完美形象。
我從小就很會畫大眼睛的漫畫美女、做紙娃娃、換紙衣服……,這兩下子功夫向來是騙得小女生青睞的把戲。每回跟朋友或鄰居烤肉聚會,一堆小孩追撞打鬧其間,吵得震耳欲聾,本來只是去管管秩序的,到最後,不知道怎麼搞的,總是被一群小女生圍在中間,要我畫公主給她們。
德國的小女生很切實際,眼睛太大了,不合比例,不行;腿太長了,不合比例,不行;著色,皮膚太白了,沒曬太陽,也不行,最重要的,每個女孩都會要求,「馬咧?她的坐騎呢?」畫完了公主裝,第二套行頭絕對是「騎馬裝」。搞得我這個臺北長大的、只會招手坐計程車的阿姨很為難,不知道馬和騎馬裝怎麼畫?
書店裡賣的「少女著色畫本」、鉛筆盒、書包,只要是以「馬」作為主題的,一定銷路棒。小女生最夢想的禮物,就是Pony小馬一匹。她會為牠鞠躬盡瘁、刷毛梳鬃、清洗馬蹄、拍盡馬屁,就為有一天她能騎在高大壯碩的馬背上,駕馭牠、叫牠往東就往東、叫牠往西就往西。她會居高臨下地踢踏而過,給那些爬樹、射彈弓、玩汽車、超人的男孩子驕傲、不屑的一瞥!
喜歡騎馬形象的德國女生早早就幻想著自己成為那位昂首挺胸、高高在上的原野女神,她們的字典裡印得最粗大醒目的字體就是「自信 Selbstbewusstsein」,翻遍整本辭海也找不到「撒嬌」這個字眼。她們會像馬一樣,跟你貼臉「廝磨schmusen」、對你任勞任怨,不開心的時候則鼻子呼呼、哄哄,哼大炮。
德國女人不懂打情罵俏,不懂得可愛俏皮,所以稍微一不自信自在,就一副正經八百樣,像從馬背上掉下來似的,又氣又髒又痛。他們絕對不會像千頌伊一樣,嘟嘴、裝傻、勤練瘋癲術,在床上對枕頭亂踢亂打,大吼「都敏俊兮」,害人家(都敏俊和螢幕前的觀眾)對她又愛又好笑又可憐。我家三位男士瞥見我著迷的韓劇片段,訝異無言到下巴掉到肚臍,說:「原來妳已經很德國化了,妳的神經鬼叫跟她比起來,實在文雅多了!」
德國超級名模Heidi Klum製作多年的「德國名模選秀」中,Heidi要參選的年輕美眉穿熱褲、蹬著五寸高跟鞋在沙漠陡坡裡走臺步,美眉們一個個摔得人仰馬翻、四腳朝天、一臉囧樣,Heidi和其他評審一面做出同情狀,一面鼓勵她們,「站起來!繼續走!記得,妳是自信的!妳是性感的!」我每次都覺得電視臺這時候該播個秀逗音階、抽筋卡通人物畫面之類的。但是沒有,美眉總是自信、性感、酷的令人尊敬地,走下去。
她們不會假假地吐舌頭、眨眼睛、扭扭捏捏、嗲里嗲氣,不懂為什麼Hello Kitty在東洋大受歡迎,亮片蝴蝶結、粉紅小花衣,這是什麼變種貓!德國填充玩具名牌 Steiff 做的毛茸茸小動物柔軟逼真,沒有蝴蝶結或大笨鞋,只有自然信任的表情,不咧嘴笑,不擺姿勢。妹妹祖宜來德國找我,上藥妝店買洗面乳,直稱不可思議,德國品牌怎麼做的這麼「直線條設計」——不晶瑩也不夢幻?化妝品模特兒沒有無懈可擊的美肌,只有個人風格和魅力?我當時也回答不上來,現在我知道了,這一切從小女生的愛馬行為開始,不要花俏、不用可愛,自然質樸、貨真價實,如馬的廝磨、狗的忠心、牛嚼青草、鴿子點頭。
小時候發瘋地愛馬、長大了自然務實的日耳曼女性之終極完美典型,應該就是像我婆婆一樣吧。對丈夫和兒子充滿了愛和理解,對鄰里朋友總保有溫柔慈悲的笑容,對陌生的人事物靦腆又懷疑。愛,誰都會說,愛法不同而已,重點是「理解」,毫無條件地覺得他做的就是對的,不來「打是情罵是愛」假惺惺的撒嬌這套。
比如說,有一次我把安德烈從電腦前挖過來,叫他為我擦擦指甲油,他勉強做了。看他兩支大粗手攆住小蔻丹瓶那個滑稽樣就好笑,指甲油量拿捏不穩,滴得到處都是,指甲被擦的一坨一坨的龔起來又凸出去,歪醜不堪!我逮到機會了,橫眉豎眼、跺腳叉腰、蠻起花拳、大嚷「討厭啦、討厭啦!給人家擦得這麼醜!重來重來!賠我指甲油和纖纖玉指!……」安德烈被我又罵又捶,辯解喊冤(好好玩!),我婆婆被兩個人吵吵鬧鬧聲給引來了,問我們「怎麼回事?」我伸出十根擦得像巨大火柴棒的手指頭,要婆婆評評理,「瞧,你兒子給人家擦的啦,醜屎了!」講完馬上後悔,這下子撒嬌撒到德國青椒上了。
婆婆一驚非同小可,以為愛美虛榮的媳婦兒生氣了,為了個指甲搞什麼婚姻危機來了!她不訓人,只露出溫柔慈悲理解狀,摟住安德烈的肩,安慰受委屈的兒子,並深沉地看著我和指甲「噢,我覺得還不錯啊!Cindy啊,妳怎麼能怪他呢?他可從來沒塗過指甲油呢?畢竟努力試了,他是個多好的丈夫啊!」
我看到鄰居小女孩玩沙盪鞦韆,每個禮拜花三個鐘頭去馬廄清理馬蹄、刷馬鬃,回到家來一身泥濘、汗臭、辮子糾結披散時,就懂了,跟動物打交道長大的,怎麼學得會裝腔作勢或打情罵俏呢?
◆姑娘生來愛唱歌
二十幾年前初識安德烈的時候,他說,他老爸開工廠,媽媽是家庭主婦,「那妳父母呢?」他問。
「我老爸造橋修路,我老媽啊……」,講到我老媽我總是格外得意,我說:「我媽是聲樂家、女高音,她很有名氣呢!」
「什麼?那個呀……」他居然面露難色地皺眉咽口水。
「怎麼啦?」我說:「你知道的嘛,唱古典歌劇的,茶花女、費加洛婚禮……那些,我也很愛唱的,你聽,啊~啊~(我信口捻來兩句「魔笛」夜之后的詠嘆調過門,自認聽起來還蠻以假亂真的)」,「我知道,我知道,」然後結結巴巴地,「只是,我老爸說的啦,不是我哦,他每次一聽到電視上或收音機裡女高音演唱,就撫著面頰說:『轉臺轉臺,別聽這種令人牙痛的鬼叫歌聲!』所以,我承認有點受老爸觀點影響啦!」
怎麼「有藝術水準」的德國人會有這種想法呢?德國是巴哈、蕭邦、貝多芬的故鄉,不是人人都愛欣賞歌劇和古典聲樂嗎?我承認,有些強調皇家水準的古典「學院派」唱起女高音的詠嘆調來真的讓人敬而遠之,一想到得正經危坐地聽她雙手握拳摀著小腹,滿臉痛苦地從丹田中逼出驚人的高音時,牙痛也許真的難免。但是,真正的聲樂訓練是任何一種歌唱技巧的基礎功,至於該怎麼表達,實在是見仁見智。我敢說,親臨過我母親演唱會的觀眾,肯定都會大點其頭地說:趣味、享受、意猶未盡。不但喜歡,而且會上癮!
這種意猶未盡的趣味和享受,我暗中思忖,接下來首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安德烈和他的父母去欣賞,別的不敢說,但是起碼保證他們越聽牙齒會越健康!
學唱歌、登臺,從小舞臺到大舞臺十幾年來,如今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大小的演唱會邀約。山丘小鎮的教會、合唱團、管風琴師辦的大小活動、義演工藝團體、華人文化團體,都喜歡找我去高歌數曲、軋一角。元月份教會辦的募款活動後來結算,除掉租場地、燈光、音響的開支,想不到我們小地方竟募到了三千多歐元的款項,承辦人後來跟我大大致謝,說觀眾幾乎都是衝著Cindy的歌聲慕名而來的。聽得我真是輕飄飄。但是,歌唱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把原來受到父親誤導、一聽到女高音歌聲就牙痛的另一半,訓練成為我的頭號歌迷,現在他還是我帶的「福爾摩沙合唱團」裡的中堅男低音,每回練完唱,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總要跟我說:「好好玩,好好玩!唱歌這麼好玩怎麼以前我都不知道?」
其實小時候並沒打算走唱歌這條路的。媽媽在家教學生,她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我每天總要聽個好幾遍,聽著聽著就潛移默化,學生在鋼琴房內練唱發聲「啊~啊~」,我邊做功課也邊「啊~啊~」,媽媽注重訓練學生的姿勢臺風,常叫學生要對著鏡子唱,所以我把功課撇一邊,也去對著鏡子唱,唱著唱著竟發現,我還真像媽媽!我心血來潮跑去跟媽媽說:「看,我會學妳唱歌!」媽媽先是發愣,之後大笑,說:「這孩子去考聲樂系,一定沒問題!」可是,不知為何,後來考大學根本沒往這方面去動腦筋。而這點「學媽媽」的模仿功夫只成了家中宴客、茶餘飯後的餘興節目,客人撫掌大笑後,也常說,Cindy不往聲樂方面發展太可惜了!
我記得我的波蘭籍聲樂教授雅格娜曾告訴我她學習聲樂的故事。她的母親是一九五○、六○年代波蘭的首席著名女高音,有「華沙的黃鶯」之美譽,父親也是當時小有名氣的鋼琴家兼作曲家,但是她年紀輕有自己的主張,選擇和父母走完全不同的路,大學裡她主修了「日本文學」。我聽得出神,一九六○年代的波蘭和日本有什麼關係呢?等不及問:「然後呢?」她說,「然後,我的聲音破谷而出,這聲音,是上帝給你的禮物,壓抑不住的,它會自己找到路子,就是要唱出來,而且會被聽到!So-desそです」所以,她的聲音破谷而出,不但走了這條路,還當了聲樂教授。
我的聲音是否也是自己找到了路子?其實也說不清楚,我只知道,在這個無聲無息的森林小鎮裡,沒有卡拉OK,沒有一票「歌友」,真悶!唱歌,不能說是「認真努力的朝目標前進」,其實目標是什麼,當時也不太清楚;只是不可自拔地。非。唱。不。可!一唱,精神就來了,我家狗狗、鳥兒都跟著唱,卡通裡寂寞公主和森林中小動物合唱的畫面,果然成真!
這一切還得感激繪畫。二十七歲時在美術學院已修了好幾年的課,終於在拉得弗森林小鎮開第一次的個展,特別請母親來德國,以她的歌聲為我的畫展揭開序幕。無巧無不巧,韓國籍男高音Jael Jul Lim也被朋友拉來看畫,聽到我母親的歌聲,驚為天人,推崇不已。一個禮拜之後,他打電話給我,說,雖然只看了我的畫,沒聽過我唱歌,但是猜想,虎母無犬女,願不願意拜他為師?不不,不是只為了要收學生賺錢,是這樣的,他正與室內樂團、山丘音樂學校籌辦明年的音樂節,計劃將「魔笛」的部分場景搬上舞臺,問我是否有興趣共相盛舉,出一臂之力?比如說,從事舞臺佈景繪畫?我大喜過望,好像收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說實在話,我想唱歌想瘋了!而從事舞臺佈景設計也是極度令人興奮的差事。向來山丘森林小鎮把我和繁華世界隔絕,除了安安靜靜地畫畫,還真沒什麼人跟我講話,這下竟然有如此「盛舉」邀請我加入,怎麼能不開心呢?
後來,在那次的音樂節裡我擔任了魔笛公主帕米娜的角色,總彩排的時候兒子剛滿一歲八個月,看到妖人「薩拉斯妥」居然要綁架公主媽媽,樂團鑼鼓笙簫地製造危險音效,嚇得他大哭大叫,衝到臺前非要媽媽抱。這件軼事,至今還為當時的共事人津津樂道呢,只是我家十四歲的酷哥兒怎麼也不承認當年他竟會那麼不酷。
後來韓國老師回了韓國。我求地利之便,便與小鎮和我年齡相仿的女中音繼續上課。唱歌本身無比快樂,但是年輕的女中音老師常跟我強調,她是正規大學音樂系畢業,而我是半路出家的業餘歌者,怎麼也別想達到她的「專業」歌唱素質。學習聲樂至此,我從未想過專業不專業這回事,不知為何,聽了她的專業忠告卻經不住任性,我非得唱出什麼東西來!專業是什麼?若歌唱只剩下呼吸、技巧和文憑,是否就是專業大歌唱家了?
I want to be MORE!但是森林原野廣稠無際,我怨有志難伸……
魔笛演出四年之後,我家老二也長到了兩歲,才在一次小鎮演出中場休息中認識了Wuppertal來的鋼琴家Rempel女士,Rempel特別驚訝我並沒在大學受過正式聲樂訓練,她說,我的聲音,只在這兒小鎮唱唱,不去大城市裡找好老師學,實在可惜了。
經Rempel女士介紹,我認識了埃森符克丸音樂學院(Folkwang Musik Hochschule)的雅格娜教授(Jagna Sokorska Kwika)。雅格娜給我上了兩次課就遞給我符克丸音樂學院的報考表格,叫我從現在起就開始練習甄試曲目。我盯著表格看,腦中閃過小時候媽媽的評語、親友的期許,如今,兩個小小孩的媽,我真的還能進音樂學院走這條路嗎?我說,「可是,我的兩個孩子這麼小,我......」
「什麼?」雅格娜說,「妳才幾歲?已經兩個小孩了?」
「我……我快三十二了。」
「三十二?」雅格娜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兒,「妳們亞洲人的年齡真是謎,要我猜的話,我以為你才二十二、三呢。這樣的話,報考音樂學院就不行了,音樂學院的報考年齡限制是二十七。不過,我真的喜歡妳的聲音,琢磨幾年,肯定別出凡響,妳願意的話,就做我的私人學生,我提供妳參予所有活動、音樂會,甚至考試的機會,怎麼樣?」
就這樣,我跟著雅格娜學習有五年之久,孩子白天上幼稚園,我就飆車去埃森上課。雅格娜的發聲教法很不同凡響,她的教室裡總是備有腳踏車橡皮輪胎圈一條,輪胎圈的一頭套在門把上,另一頭卡在臀部下,唱到高音,身體必須略蹲並往後退一步,橡皮輪胎圈就剛好襯住下蹲的臀部,「就是那兒!」雅格娜說,「發音中樞就在下腹部,往下坐,妳就感覺到了!」有些技巧部分我苦練死練,無奈總是時好時壞,把自己弄的很沮喪,雅格娜說:「我知道妳會的,妳只是想得太多,越想越對自己沒信心。跳舞吧!唱到這兒妳就隨著旋律轉圈圈!」剛開始彆彆扭扭,可是奇怪,轉了幾次,頭有點昏,可是我居然遊刃有餘地唱出來了!
雅格娜給了我很多機會,帶我去了希臘、北德諸多城市參加研習營及演出,讓我集結了不少舞臺經驗,也和許多聲樂研究所學生及歌劇院唱將同臺演出過。有一次在Liebstadt的演唱會中,我大膽嘗試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和民歌,想不到竟成為當晚高潮,壓軸的節目其實是聲樂研究所的高材生女高音演唱「羅西尼」的花腔歌劇選曲,但是節目結束後記者一窩蜂地來採訪我,事後雅格娜遞給我看當地的報紙,標題「天生下來愛唱歌的臺灣姑娘」!她說,恭喜啊Cindy,看來觀眾和記者都很喜歡妳呢!從此不知多少次,應觀眾要求,要我把「姑娘生來愛唱歌」一唱再唱。
雅格娜跟我說,想像妳的音色在哪兒,用眼睛看到它,它就在那兒!全世界都跟妳說”No“的時候,只有妳, 妳唱出來,就跟自己和全世界說:Yes!
那五年,我不但每個禮拜飆車至埃森上聲樂課,還開車去Ratingen找老師上「歌劇指導」課(Correpetition)。教歌劇指導的多明尼克老師很兇,從頭到尾眉頭皺皺,叫我拿到譜就得馬上唱,只要一唱錯,或是表達不盡他的理想,就猛敲鋼琴,大搖其頭,說「 錯錯錯全部錯!」弄得我神經緊張,越錯越多。有一次去大學上他的團體課,見他把學生一個一個叫到臺上去「詮釋」神劇選曲,然後一個一個地罵:「這種唱法?拜託,我看你還是去開計程車好了,學什麼聲樂?」害我躲到最後一排去,把頭縮在個子高的同學後面,輕聲拿出隨身攜帶的寫生簿,低頭給眉頭皺皺、肚子大大的多明尼克老師速寫畫像。後來我把那一頁肖像撕下來,貼在謝卡上,寄給老師,但是以後真的不敢去上他的課了。想不到半年後我在埃森的演唱會中,竟見他笑眯眯地坐在觀眾席裡,為我鼓掌!
還有一陣子跟來自蘇聯的鋼琴家塔曇尼雅合作,我二人共辦了三場演唱會。塔曇尼雅不會開車,她家又住得遠,光搭火車來離我家最近的車站就要一個半小時,我再開車半小時去車站接她,這麼來來回回,光是路程就得花三、四個鐘頭,但是為了練唱,而且可以以樂會友,再多的舟車勞頓都值得。塔曇尼雅特別推崇意大利鬼才女高音 Cecilia Bartoli,她把家裡蒐藏的Bartoli演唱會錄影帶全拿來借我,要我一看再看,學她的音色表情,收放自如、渾圓厚實的中低音。是的,她不斷加強我的中低音訓練,用呼吸法把腹腔、橫膈膜、肋骨全都撐開。塔曇尼雅說得對,中低音是地基,它穩固了,高音就會自然而然地優美沖天。
為了唱歌,我東奔西跑,到處找老師,每天早起來就發聲練唱,在此得特別對長年來忍受我無限制高歌的鄰居致謝。有一次演唱會結束,我的鄰居克莉絲汀特跑來後臺擁抱我,說,我以為我每天聽,已經聽得不想再聽了,想不到坐在觀眾席聽妳唱,還是感動得熱淚盈眶。
直到六年前我遇到了來自科隆的鋼琴家Rainer Schrapers,終於結束了我東奔西跑的唱歌學習生涯。Rainer每個禮拜來我家跟我合伴奏,合作至今,大小演唱會數不清有多少。默契穩定了,技巧就不自覺地融進了歌聲和感情中,所謂的「風格」就娓娓顯露出來了。
唱歌發聲,喊完了,生活中的小憂小愁也都被沖散了,更重要的,藉著唱歌我在異鄉交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把異鄉變成了真正的故鄉!我和愛唱歌的朋友在杜塞道夫市共組了個「福爾摩沙華語合唱團」,不但教華人唱多聲部的華語歌曲,還帶愛唱中文歌的德國人也來同樂。今年七月我們在波昂國際文化節代表臺灣團體上臺演唱,節目結束後一位德國團員來跟我說,Cindy,謝謝,這真是我最好的心理治療,什麼棘手的憂鬱症全都煙消霧散了!
一年半前在教會辦的演唱會上我和男低音Ralf Feldhoff合唱「魔笛」裡的「鳥人二重唱」--「帕帕給諾」和「帕帕給娜」才剛墜入情網就吵著以後要生男還是生女,吵著吵著,還是相擁而唱:管他生男還是生女,啊!為人父母真快樂,為人父母真是會無比快樂啊!音樂會結束,Baby剛滿三個月的百啼娜跑來跟我說,雖然夜裡起來餵奶,初為人母忙得手忙腳亂,聽了妳們的「鳥人二重唱」,忽然意識到,原來我有多幸福,多快樂!
圖說:舞臺上魅力無限的母親 壓克力顏料 Cindy
◆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如果說我有那麼點烹飪的天分,肯定是繼承外婆和媽媽的。
小時候家裡請客,婆婆媽媽像變魔術似的,忙進忙出一整天,就能變出一桌子的菜。客人們進席上桌之際,媽媽還在灶邊油煙中忙著呢,一方面熱絡招呼著,「來來來,大家趕快開動趁熱吃」,客人一邊舉箸扒飯,一邊也往廚房裡吆喝著,「嫂子妳別只顧著忙乎,也趕快來趁熱吃吧!」說歸說,熱乎乎、香噴噴的菜餚擺得一大圓桌,誰也沒緩下夾菜咽飯的饞勁,婆婆媽媽在廚房裡見客人吃的香,也是好不開心。直至酒過三巡,菜都上全了,主廚才往圍裙上抹抹油漬的手、給油煙...
作者序
自序 偏僻森林裡的多彩世界
出版前四個月……
收到編輯寄來的目錄編排及出版時程表,忽感任重而道遠。手邊堆積如山的工作:正在籌備兩個月後為學生開的畫展、為合唱團辦的演唱會,還有目前正在寫的文章, 公司裡待翻譯的文件……。啊!每一件都是令人興奮的工作,但是從何著手?所以吃完早餐,蒙了被子,先上床睡個回籠覺再說。
醒來後發現工作仍像飢餓的七個小矮人拿著空碗在嚥口水、爭相等著我盛飯,於是摸摸他們的頭,圍上圍裙,掀開冒煙的大鍋,先從「怎麼開始寫文章」說起吧。
要不是因為五年前不經意地,和靜心中小學同學在網上重逢,我大概就不會寫這些文章了。起初,我們在同學會的版面上聊起小時候的事情──化學老師的濃厚鄉音、數學老師的的「擲粉筆神功」, 凶神惡煞的班導沒收武俠小說……等等,當然,不能免俗的,畢業二十五年後,大家兒女成群、離婚的、外遇的、單親的……,各有各的情場打滾經歷,再來玩一次「純情大告白」-誰誰誰當年喜歡誰誰誰⋯⋯,這一切簡直讓我三、四個月持續處在興奮的高峰,好像重新戀愛似的。
在這之前的十七年,我過得很安靜,擁有很典型德國式的幸福。我跟自己說,既然來到了德國,就得學會在這裡紮根,學會入境隨俗,不要老活在鬱鬱寡歡的鄉愁裡,所以除了跟父母家人和少數朋友,幾乎和大部份的家鄉人都失聯了。我去參加過德文創作寫作班,在電台朗讀過我的作品;演唱會我做主持人,整個曲目介紹都由我執筆。我跟自己說,等哪一天等孩子長大點,有更多空檔時間的話,我要寫更多的文章,用德文寫吧,因為我不確定,我還能不能確切地用中文字彙申述想法,更無法想像,家鄉還會有人在乎我的故事、文章。但是,幾個月的網上交流讓我生疏的中文表達活絡了,就連打屁瞎掰的俏皮話都回來了!我的兒時同學們興味盎然地聽我回憶描述,話夾子一開,才發現之前真是沉默太久了,原來我有一肚子的酸甜苦辣故事,等著要用最熟悉的中文母語被書寫、被閱讀啊!
我的靜心同學,Andy、蛋泥兒、小花、二姐、May⋯,你們是這本書的幕後推手!
二十三年前(1992年)的七月,我第一次受安德烈父母之邀,來到拉得弗森林作客。當時我和安德烈維持了一年以上的筆友關係。是的,是實實在在的「筆」友,每一封信都是原子筆墨跡爬滿滿的厚厚一疊,貼了郵票,飄洋過海七天至十天之久才降臨到對方手裡的。當時沒有email,沒有各式網路談話社團,更別說上網Google一下,到底他說的家鄉──那個超長的德文字「Radevormwald」(後來被我譯為「拉得弗森林」)是怎麼發音的?又到底在地圖上的東南西北?他寄了一份德國地圖給我,用紅筆標出介於大城市科隆、波昂、杜塞道夫中的一小點,說:「很抱歉,我的家鄉太微不足道,連地圖上都找不到,那個我畫的紅點位置差不多就是了。」
我這個大都會臺北人,無法想像微不足道到底是多小,只知道當時盛夏首訪森林小鎮,震驚!第一,世界上居然真的有跟我從小蒐集的 美。麗。書。籤。圖。畫。一模一樣的地方!第二,七月耶,有沒搞錯?氣溫居然只有八度!安德烈的媽媽借了我一整套的圍巾、手套、大衣,我才停止哆嗦顫抖,跟他牽著兩隻巨狗,踏著不可思議的泥濘步伐,向牛羊遍佈、綠草如茵的草原、森林裡走去⋯
1995年秋天我隨安德烈離開住了兩年大學城亞堔Aachen,搬來定居拉得弗森林小鎮。由於公公身體不適,不能再勝任掌管工廠的重責,他于60年代白手起家成立的不鏽鋼離心鑄造廠面臨將要群龍無首的危機,希望安德烈打消原本出國深造的計畫,說服他回來幫忙接管生產,否則就只能變賣家業了。來了沒多久,當時還不會開車的我,浪漫鄉村家園的幻夢很快就被「舉目無商店、放眼沒高樓、飢餓缺餐館」的森林原野阡陌、無盡、無人、無聲給逼醒,我得學開車、下廚房、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和重心。
最感激的就是美術學院和音樂學校活動,藉著在特里爾美術學院及科隆繪畫學校上課,我學到了技巧、找到了樂趣,只要一畫畫,我就不再是那個德文講得支支吾吾、形單影隻又傻呼呼的「亞洲新娘」了。許多人都跑來看我的畫,問我為什麼這樣描繪?那樣調色?我用水墨畫田園及人物,跟西式油畫、水彩的表現很不一樣,他們很喜歡,小鎮社區大學的主任問我願不願意開班授課。如今我教畫十年,每兩年就和學生開師生聯展,並舉辦開幕音樂會。小鎮2013年選出「最能代表小鎮精神的藝術家」來彩繪得獎的「驢子」,竟然選了來自大都會的我。畫畫是開始,滾雪球似的,我認識不同的賞畫人士、藝術家,像參觀我畫展的小鎮音樂學校的老師,他們介紹引領我參加課程活動、上聲樂課,為我參與音樂會演出,演唱場地從小學教室到大禮堂、大舞臺,到因緣際會認識了埃森音樂學院聲樂教授,跟她繼續進修,出國參加各種表演及帶領合唱團。
公婆相繼過世十幾年了,他們哪裏想得到?公公年輕時憑一台機器起家創立的鑄造工廠,如今也因臺灣媳婦兒,在臺灣雲林成立合資企業,中國、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都有我們的生意夥伴。安德烈常說,當時為了接手父親的事業,必須定居鄉村小鎮,放棄跟我一起出去進修、見識更多世界的機會,還真多虧並謝謝有我屈就小地方陪伴他。上回在一則經濟週刊對他的採訪文裡,記者這麼寫:Cindy就是安德烈在偏僻森林小鎮裡的一塊「多采多姿的世界」。
自序 偏僻森林裡的多彩世界
出版前四個月……
收到編輯寄來的目錄編排及出版時程表,忽感任重而道遠。手邊堆積如山的工作:正在籌備兩個月後為學生開的畫展、為合唱團辦的演唱會,還有目前正在寫的文章, 公司裡待翻譯的文件……。啊!每一件都是令人興奮的工作,但是從何著手?所以吃完早餐,蒙了被子,先上床睡個回籠覺再說。
醒來後發現工作仍像飢餓的七個小矮人拿著空碗在嚥口水、爭相等著我盛飯,於是摸摸他們的頭,圍上圍裙,掀開冒煙的大鍋,先從「怎麼開始寫文章」說起吧。
要不是因為五年前不經意地,和靜心中小學同學在網上...
目錄
推薦序一:在寧靜森林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張正傑/大提琴家
推薦序二:平凡又不凡,落寞而後絢爛的人生 莊祖宜/作家
森林,我家
森林,我家
雪和我
聖誕節的意義
French French French
姑娘生來愛唱歌
唱遊希臘
環遊世界
別了,Camper
邂逅設計大師
跨年趴踢
關於鄉愁
淺談德國
淺談德國人
愛寧靜的德國人
怕吹冷氣的德國人
德國人的人際關係
當「氣」流入日耳曼民族
東風西漸三部曲
雞同鴨講的大同世界
覺知和樂趣
所謂「性感」的文化差異
大方、小氣和不好意思
招呼、問候、告別
養狗經
德國沒有恐怖的熱帶昆蟲
媽媽與小德國人
好吧,也來談談教養
做媽
帶孩子旅行
男生女生
想念外婆
從「馬」談德國女生
網路時代的孩子和家長
遊子
我家的德國人
森林饗宴
可是,我真的很想上館子
味覺涅槃-美其林三星新體驗
鹿肉大餐
龍捲風式的烹飪慾
來來來,大家趁熱吃
推薦序一:在寧靜森林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張正傑/大提琴家
推薦序二:平凡又不凡,落寞而後絢爛的人生 莊祖宜/作家
森林,我家
森林,我家
雪和我
聖誕節的意義
French French French
姑娘生來愛唱歌
唱遊希臘
環遊世界
別了,Camper
邂逅設計大師
跨年趴踢
關於鄉愁
淺談德國
淺談德國人
愛寧靜的德國人
怕吹冷氣的德國人
德國人的人際關係
當「氣」流入日耳曼民族
東風西漸三部曲
雞同鴨講的大同世界
覺知和樂趣
所謂「性感」的文化差異
大方、小氣和不好意思
招呼、問候、告別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