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160
優惠價: 9 折, NT$ 144
本商品已絕版
大標:探險心,就是勇氣
口述=陳美琴(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文字整理=高惠琳 攝影=李昌元
童年的時光,幾乎都是年長的哥哥們帶著我去野外嬉戲遊玩,下水摸魚抓蝦、河邊築壩養魚,田邊釣青蛙……,充滿著探險性的活動還真不少。有些時候,只要哥哥高舉獵槍,對準目標「砰」一聲,我們馬上跟著狗衝出去,又跑又叫,興奮地去搜尋、去探險。這些經驗促使我日後遭遇到困境,或是面對挑戰的情境時,我總會像當年一樣,瞪大眼、仔細看,再左彎右拐地到處探路、找方向,解決問題,或是嘗試不同的玩法與做法。
我在想,當年山野裡的玩耍,培育我的,不單單是探險因子,而是穩穩扎根一輩子的「勇氣」。
小標:勇氣,發展的重要關鍵。
從人本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許多的潛能和面對生存挑戰的勇氣,有趣的是,勇氣往往也是影響一個人發展與成長很重要的分界點,如果向上,就是勇於嘗試、經營、突破;往下,則是原地踏步或是倒退走。一個人能不能做出改變、會往上提升還是往下沉淪,勇氣,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問題是,許多人好像都把這份天生就有的勇氣給冰封住,可能是嫌麻煩、嫌累,或許是怕受傷、擔心失敗,也可能是生活太過安逸或富裕,讓自己沒有足夠的動能和誘因去啟動勇氣,做出不一樣的嘗試。
尤其童年時期,如果沒有把勇氣好好開發、提煉,大人只知一味地呵護、介入,導致孩子無法在好奇心正盛的年紀,勇於嘗試、探險;當生活中的一切被制約、被設定好,久了,自然習慣這種預先安排妥當,既安全又穩定的生活,至於那派不上用場的勇氣,便像多餘的器官,就會慢慢退化不見。
這也是我總是不太贊成老師們喊學生是「小孩」、「小朋友」,雖然是出自於師長的關愛。小學生、中學生,或許還可以這樣叫,但明明都已經二十初頭,算是成年的大學生,叫「小孩」,多少是把他們給叫小了,同時,也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讓他們因此「退化」到孩子的階段,再度習慣被餵養、被保護、被安排、也就被決定了!
小標:移動、超越、轉化,都是探險。
講到探險,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單字:transfer(移動)。
探險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上的移動,而移動的正加強則是「超越」(transcend),超越便可能帶來轉化(transform)。移動→超越→轉化,從開始到整個過程,都是探險,也都必須靠勇氣才能進行和完成。
三、四年前,我決定和朋友們前往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服務,雖然親友們的好言提醒和叮嚀當地的髒與亂,我仍冒著水土不服的風險,只希望在能力範圍內還可以的時候做些服務,也對自已做些挑戰。
到了那裡,我才發現,哇~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包括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日本、韓國……,他們暫停了學校的課業或工作,用一年的時間在垂死之家當義工,進行生命體驗,甚至把這樣的特殊經歷送給自己當作成年禮。
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並不是被安排來的,也不是報名任何團體,有精心規劃的行程和保護措施,而是發自內心,用自己的方法,主動來到這裡。
不管這些年輕人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來這裡,但是他們確實做出了移動(離開自己的家鄉),做出了超越(克服生活上的不便和風險),我相信在身體力行中,他們的身心,絕對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轉化。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一趟「外在」探險之旅,更是一趟「內心」勇氣之旅。
小標:勇於嘗試和突破,然後,堅持下去。
回觀臺灣有很多年輕人整天瞎忙,或是被冠上「宅男、宅女、啃老族、草莓族、青貧族」,面對現實有許多不滿和焦慮,但有些人卻只願意守在原地「應付」眼前的狀況和困境。他們心想著要發財、希冀生活可以有所改善,可是,卻不願意拓展人際關係,也不想冒險挑戰自我、拓展國際視野及競爭力,只想宅在家裡與電腦相處,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雖然專家強調,不要隨便換工作、不要輕易轉換跑道,這樣累積不了資歷和專業。可是,不試怎麼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剛出社會,換工作很正常,多方嘗試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轉換和改變,有沒有意義?就算是探險,也要有想法、有目標,而不是隨著心情與任性橫衝直撞;還有,轉換和改變之後呢?能不能讓自己跳脫出來,變得更好?能不能在變好之後,堅持下去?
其實,每個人都遠比自己想像得要強大、有潛力。生命的可貴,就在於有太多可能的存在,只要我們勇於嘗試、敢於接受挑戰,然後奮力跳;當我們能夠跳脫既有的模式、窠臼,就可以換來不一樣的我,一個不同於原本我的全新我。
小標:人因勇於改變而偉大。
大腦科學研究表示,右腦主圖像思考,屬於創意功能;探險,便是一種畫面與創意。所以,當一個人過度安逸,不思創新與突破,慢慢地,他的右腦便可能萎縮。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3C科技的高度發展,讓許多人坐在位子上不動,或是只在位子上點滑(滑鼠、遙控器);科技所提供的便利,讓人們懶於走出去,懶於面對人群,只躲在自己安全的小天地裡,做簡便且不花力氣的事。
但是也因為如此,導致許多人有人際困擾。自我圈限和過度的保護及限制,讓他們無法也不敢面對人群;此外,當有狀況發生時,他們往往也會不知道,或是不敢向別人求救。
這時,勇氣也就相對重要。
多年前,我到西班牙念書,雖然出國之前,我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學習西班牙文,可是,我希望趁著在西班牙的第一年,把語言學好,好準備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平常,我看電視、租影片,聽力的確增強了,可是,會話能力呢?我的個性較內向,不太可能到處跟陌生人攀談,更何況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但是,想了想,我決定做出突破:每一天,我都必須到不同的超市或雜貨店買日用品,並開口跟店員問問題;而且我規定自己,就算當天有好幾件物品要買,也必須一家店只買一樣,讓自己多一些與人接觸、對話的機會。
遇到問題,思考如何突破,需要勇氣;找到方法後去實踐,更需要勇氣;持續地做下去,同樣需要勇氣。
勇氣,其實也是熱情,有熱情、有好奇心,不管遇到任何阻礙或挫折,都會主動積極地想對策、找方法解決。要知道,主動,就不會只是應付了事;積極,才能主導自己的生命。
知識的灌輸,絕對不是人生的主要任務;勇氣、好奇心、挫折忍受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和珍寶。
大標:孩子怕看牙?與老爸最有關!
文字=連芯 攝影=李昌元
看牙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經驗,對許多父母來說,要帶孩子進牙醫診所更得費上好一番工夫,即便是躺上診療椅上,常常還是需出動家長、醫師和護士大力安撫。不過,根據最近西班牙的一項研究,如果家中的爸爸對看牙可以表現出鎮定、接受的態度,對孩子會大有影響,較容易克服看牙恐懼。
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家庭成員的態度會彼此影響,而這項新研究把焦點放在父母的個別角色上。專家發現,雖然媽媽對看牙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但孩子主要還是參考爸爸的情緒反應。如果媽媽恐懼看牙,爸爸卻是泰然自若,對孩子就有安撫效果;但若爸爸緊張焦慮,即便媽媽再怎麼勇敢,孩子恐怕仍相當抗拒看牙。
這項發現對父母或牙醫診所都是福音,讓父母與牙醫聯手合作,就能有效減輕孩子的焦慮,讓看診品質更好、更有效率。
大標:葉大華:職場探險,心態最重要
文字=陳怡璇 攝影=李昌元
說到職場上的探險,有些人會想到轉職、創業的可能性;但也有些人認為固守既有崗位,也是一種探險。擔任台灣少年福利與權益促進聯盟秘書長已經邁入第九年的葉大華,大學畢業後先加入勵馨基金會工作八年。縱然兩份工作皆歷時多年,談到自己的職涯,她眼神傾注著堅定與熱情:「我的工作都十分有挑戰性!」
小標:職場的探險應是挑戰目標,而不是落入風險。
很多人會問葉大華,兩份工作都待這麼久,會不會很疲憊?或者很好奇為什麼她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待上這麼長的時間?她說:「我個人認為,一間公司待長待短,主要在於『心態』,也就是要問問自己『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一個工作者?』」
她觀察到現代上班族對於工作的態度,有人希望公私分明;有人則希望除了在工作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外,下班後還能夠轉換另一種生活型態,投注別的領域。而她自己則是清楚地認知到:「我喜歡有挑戰性、有不同學習面向的工作。」
當年加入剛起步的勵馨基金會時,葉大華從企劃助理做起,隨著基金會從安置機構跨足到社會教育宣導,以及立法倡議的發展,她的工作內容也從一開始的企劃行銷,轉換到參與組織工作以及推動立法和服務據點的開拓;因此一路經驗到據點督導、資源整合、統籌管理、策略規劃等不同的工作面向與層次。她說:「就算擔任基層工作人員時,也會有不同角度的視野和思考,但因為無法影響決策,我便會慢慢思考,如果我成為一個決策的人,去分配這些資源或決定組織的發展走向時,我會怎麼做?」
而能夠從基層人員逐步發展到參與組織決策的重擔,葉大華說主要還是來自於既有職場上的「經驗累積」:「在職場上,即使你有很多探險的想法,想要去挑戰很多不同的事物,但是如果像醬油一樣沾來沾去地轉換工作,就沒辦法累積成一個真正可以發展的方向或能量。我自己的設定是,在既有職場上努力累積經驗,然後思考,到什麼樣的程度時,要不要接受另一個挑戰?」
葉大華說,探險最大的一項特質是「挑戰」。對她而言,在職場上的探險並不是落入一個很大的「風險」,把自己置放在危險的處境裡頭,而是在工作上去設定目標,讓自己突破既有框架的限制,不斷地累積、成長。
小標:探險的起點,源於自我認知。
在職場上要能突破自己既有的框架與限制,葉大華說,首先就必須要先瞭解自己在職場上的優勢與限制,並且克服限制的部分。「這個問題還是回歸到自己本身,在職場、職涯的規劃當中,你對自己的認知夠不夠?」
在台少盟擔任秘書長的這些年裡,看著在職場上來來去去的年輕人,葉大華發現到:「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很多不是因為理想性,或者對自己有明確的目標設定。大多是因為書念到某個程度必須畢業,而被迫必須面對社會角色,以及長輩的期待而工作;至於他們在職場上的自我認知有多少,這方面相對是比較薄弱的。」
她認為,年輕人如果對自己瞭解不夠清楚,就很難抗拒社會期待,做出突破;而當面對跨領域,或者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時,往往也會很快地逃避,開始尋求轉換工作的可能。「臺灣的教育,比較少對就業準備做出培養。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即使學歷再高,對於工作的認知都還是很徬徨。」
對此,葉大華認為,社會新鮮人必須在進入職場後兩年內清楚認知自己在工作上的人格特質和職涯規劃。她建議,剛進入職場,多觀察和學習是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校的學習上,大部分都是鼓勵競爭,但如果把競爭的態度帶到職場,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限制。畢竟職場上最重要的是溝通、協調;跟同事之間能有好的team work能力是很重要的。」
另外,透過職場上的評核,也有助於自我認知。葉大華微笑道:「我很鼓勵職員去瞭解公司的評核方式。並且透過評核結果,有助於瞭解自己和上司的期待是否相符,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是較有具體表現和能力累積,而不足的地方,也能做為職涯目標的設定和調整的參考。」
小標:探險途中,多些勇氣與跨領域的視野。
從自我認知出發,在職涯探險途中,漸漸就會看見適合自己發展的面貌。葉大華說:「即使是習慣守成型工作的人,透過自我認知,也可以在職涯上作出小探險,像是:『我之前一直都是只執行既定的計劃,今年可不可以有一些變化,在既有計劃中多加點什麼?』」
葉大華說探險還有一項特質是想像力,而表現在職場上,就是「勇氣」。她說,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在一個部門或工作崗位上待久了,想要有突破會很難。但其實面對挑戰或機會來臨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足夠的勇氣跨出去。「這世代的職場,從人格特質到經驗成長,皆需要有跨領域的學習,另外,並不是只有升遷才能代表對自我的肯定。」
面對挑戰與機會的來臨,葉大華說「主動性」就是很大的探險:「不要害怕去爭取自己可以發揮所長的升遷機會,即使是在既有職場的平行移轉。當瞭解組織可能有一個新的program或者project正要發生,或者你觀察到其他部門有更多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空間時,就應該去爭取看看。當你做出了嘗試,就有可能帶來新突破,並為自己的職涯發展創造出另一個高峰。」
清楚自己的目標設定、不斷與他人溝通,有工作上的問題時懂得尋求協助,都是葉大華強調的職場能力。她認為,當成功經驗逐步增加後,漸漸就會開始思考自己做得到什麼?還需要突破什麼?也會發現職場上的探險其實並不困難。
「職場上的視野,不只是往上攀升才是開闊的,主要還是在於你瞭解自己有多少潛力,可以再往上一層?在工作上累積經驗、發展跨領域的能力,都很重要。另外,下班後若能有不同的多重角色,對社會貢獻和個人的身心發展,也都是很好的事,這樣才不會將生活緊縮、局限在同一個角色與崗位上,讓自己的探險因子和潛能因此被埋沒掉。」
大標:事窮則變
文字=高惠琳
收到朋友轉寄的文章,摘錄自張小燕接受訪問時的感言:「自己的幸福自己找,不要抱怨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沒有人該給你快樂。」
的確,經常聽到許多人抱怨生活無趣、工作毫無前途。問題是,沒有人應該幫你什麼,你得自己想變,願意變,並且做出改變。
一個人會想要變,往往是希望現狀能夠有所不同,更多時候,則是希冀變了之後能比現在更好、獲得更多。有趣的是,年紀愈大愈想要變,卻也愈怕變。畢竟,變,需要很大的勇氣、決心和成本,但結果卻很難預料,可能轉好,也可能更壞,甚至失去原本既有的;於是,算盤撥了又撥,許多人最後還是打了退堂鼓,乖乖固守原點,不想變了,但,抱怨依舊。
變,說難不難,主要是個人認知和標準設定的問題。話說回來,有沒有非變不可的必要性,也是個人的主觀認定。但如果我們不把變看得那麼嚴肅、得失心那麼重,而就只是一項挑戰、一次冒險,是想試探自我能不能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潛能;像是,工作上的不順遂,試著從心態上做調整,不必然要大動作地轉職、創業;不一定就得出國壯遊,試著往足跡不曾到過的街弄,甚至改走路上班,都可以帶出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這時,變,也變得有趣多了。
「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找能讓自己幸福的事情。」張小燕這樣建議著。那麼,是不是也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找能讓自己改變的方法。」
《易經.繫辭傳》:「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山窮水盡,自然就會主動求變;只是,改變,可以大張旗鼓地聲勢驚人,也能如行雲般靜寂無聲;最重要的是,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要變?以及要變成什麼?
大標:丸莊阿公的實在話
文字=張桓瑋 攝影=李昌元
對許多人而言,「醬油」代表的就是正港「家」的味道!若踏入臺灣醬油的原鄉──雲林西螺,便可見到老字號店鋪旁,百罈黑色陶缸羅列其間,個個沉實穩重,並排出宏偉的陣式。醬缸裡頭,顆顆飽滿圓溜的黑豆,被食鹽、天然麴黴層層封印,歷經歲月發酵熟成,飄散出亙古以來臺灣人溫暖醇厚的人情香。
這是雲林西螺的「丸莊醬油」;一百年前,從挑擔叫賣開始,蔭釀出生活的甘甜與豐潤。
小標:勤儉務實,嘸通放抹記
「日治時期,許多商家都在招牌標出自己的姓,再畫個圓圈把姓氏圈起來,以作為商標。而最早我阿祖莊清臨為了讓大家能夠分辨醬油是莊家做的,因此就在瓶身寫下『莊』字,圈上圓圈作為識別。由於日文的圓圈叫『maru』,就是『丸』的意思,後來『丸莊』這個稱號就這麼傳開來了!」
「丸莊醬油」第四代青年軍莊偉中細數家族故事,不難發現他對於阿祖、阿公的崇拜和景仰。先祖的務實節儉,經過長輩們耳提面命,讓百餘年來的勤懇樸質,至今仍像濃得化不開的甘醇醬油,浸透家族肌理,種下實實在在的好味道。
「阿公莊昭典在我心裡是個指標性的人物,他從阿祖手上接管家業後,可說是燃燒生命般地工作。尤其他為人勤儉、一絲不苟,所以對我爸爸、阿伯、叔叔們的管教也都特別嚴格,就是希望他們能維持長年以來的家族美德。」
莊偉中雖沒見過阿公,但在成長過程裡,老聽父親提起阿公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甚至是如何教育孩子。笑談間,他也和我們透露了關於阿爸和阿公之間的小祕密:「我爸曾說過,他高中時離開西螺到臺南念書。年輕人嘛!總是愛玩,當時臺南有個長期合作的經銷商,因為定期跟我們家拿貨,必須付貨款,所以我爸就時常將他當作ATM,『自動取款』來花。阿公知道後可不得了,重重處罰之外,更是嚴正教訓我爸:『阮豆油一罐才賣五角,你一個月就給我花那麼多錢,你甘知影這些錢必須要賣多少豆油?』」
疾言厲色下,內含「粒粒皆辛苦」的祖訓。一瓶純釀豆油,得耗費眾多心力製麴釀造,還得倚靠天公伯賜予的陽光、水質來鬥衫工。而其中所攢下的金錢和福氣,理當要被更加珍惜才是。莊偉中笑笑地說,這次教訓對父親影響極深,因此也就成了他往下傳承、告誡孩子的故事教材。
小標:阿公的「勸世言」
「經營家族事業,不論是與內部成員合作,或是對外經營品牌,都必須學會承擔責任,承擔他人的眼光與評價。也因為能夠承擔,讓自己與人溝通變得圓融、成熟,做起事才更有彈性,而有更多元的嘗試和發展。」
阿公的肩胛頭,滿載對家族事業的使命和責任,一代傳一代,這回傳到莊偉中的肩上,是最甜蜜,也是最難卸下的重擔。對大學念心理系的他來說,阿公就是最佳的心靈導師,因此他也認真地奉守阿公做人做事的條理秩序,並加入自我創意巧思,果真幫助父親為「丸莊醬油」另闢新局,打進網路市場!
「阿公的交代千萬不能忘記。你看!這就是他留下來的『處世金言』,是我好不容易才挖到的寶哩!」說罷,莊偉中取出一幅匾額向我們「獻寶」。匾額的紅木外框看起來是重新裱過,但玻璃下裝幀的紙頁卻早已泛黃,上頭遒勁有力的書法字體,更滿布歷史煙塵,一字一句皆是彌足珍貴的叮囑教誨:
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天下有二苦:黃連苦,貧窮更苦;人間有二險:山高險,人心更險;人間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知其難、守其苦、測其險、忍其薄,可以處世矣。
這是莊昭典早年擷取古人傳下的「勸世言」,聘請書法家郭龍壽題字,開春時作為給經銷商的贈禮。天下的「難」與「苦」、人間的「險」與「薄」躍然於紙上,赫然間,彷彿看見未曾謀面的阿公穿越時空,對孫兒諄諄告誡:「做人難哪!你得要耐得了苦、謹慎處世才好!」
然而,重拾珍貴的傳家寶,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這是我在臺北舅舅開的『柑仔店』中意外發現的,當下只覺得這匾額好復古,後來仔細一看,上頭的落款居然是『莊義成醬園』。咦~這不是我們家早年的店號嗎?」
莊偉中進一步追問,才知外公(當時不知道後來會成為親家)開的柑仔店從前有跟丸莊進貨,而這幅匾額就是阿公送給外公的鎮店之寶!「後來舅舅讓我把匾額帶回去好好珍藏,要不是被我發現呀,這難得的傳家寶,在我們這一輩之後,大概也就失傳啦!」
小標:萬事要靠自己
原來冥冥之中,阿公仍放不下心肝仔寶貝孫,於是便用這一字一句的叮囑前來關照、來引路。
問莊偉中最有感觸的是哪一句?他略微沉吟後回答:「第一句吧!『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大概是我本身就非常不喜歡求人的緣故,哈!」
不求人,是彎不下腰難以啟齒;還是屢屢受挫,被人拒於門外?「都不是耶!其實身邊的資源滿多的,我不覺得求人會遭遇太大挫折,只是『人情債』實在難還呀!所以我也就養成了凡事親力親為的個性。」
從早年隻身在外求學,畢業後進入日商企業任職,直至2005年被父親召回丸莊齊力打拚;莊偉中在學習、工作的道路上,始終秉持獨立精神,不外求他人。他說他不覺得自己有多強,而是希望能透過多一些自我探索,為自己衝出一條路來走,在這當中所延伸出的經驗感受,還真是無法向人求來的。
「當然我也不會完全拒絕他人的幫助,我只是覺得,能自己來就自己來,不要讓人擔心、造成別人的麻煩。」
阿公傳承下來的教誨,莊偉中自有一套新詮釋:「I can find a way out!」求人難,就靠自己吧!莊偉中說,將來他也會這麼往下傳承先祖的古早智慧,以及自己對生命的悟得。
百年醬門裡,不僅綿延著甘美的蔭油香,那些經歲月洗練過後的處世哲學,也將固守著一抹堅毅滋味,永不消褪,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Living Psychology)
創刊於1977年,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雜誌金鼎獎】及【優良雜誌推薦獎】。
這本雜誌,有豐富的社會心理探討、趣味的自我心理探索、最新的心理資訊和學者專家的解析。我們談快樂和成功,也談挫折和憂傷。我們喜歡光明面,但也試圖去理解幽微和黑暗。我們傾聽理性和堅強的故事,也願意探索感情的衝動和脆弱。
是一本兼具大眾心理、校園輔導的好雜誌。
網站:http://www.lppc.com.tw/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ppc.com.tw
優惠價: 9 折, NT$ 144 NT$ 160
本商品已絕版
大標:探險心,就是勇氣
口述=陳美琴(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副教授)
文字整理=高惠琳 攝影=李昌元
童年的時光,幾乎都是年長的哥哥們帶著我去野外嬉戲遊玩,下水摸魚抓蝦、河邊築壩養魚,田邊釣青蛙……,充滿著探險性的活動還真不少。有些時候,只要哥哥高舉獵槍,對準目標「砰」一聲,我們馬上跟著狗衝出去,又跑又叫,興奮地去搜尋、去探險。這些經驗促使我日後遭遇到困境,或是面對挑戰的情境時,我總會像當年一樣,瞪大眼、仔細看,再左彎右拐地到處探路、找方向,解決問題,或是嘗試不同的玩法與做法。
我在想,當年山野裡的玩耍,培育我的,不單單是探險因子,而是穩穩扎根一輩子的「勇氣」。
小標:勇氣,發展的重要關鍵。
從人本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許多的潛能和面對生存挑戰的勇氣,有趣的是,勇氣往往也是影響一個人發展與成長很重要的分界點,如果向上,就是勇於嘗試、經營、突破;往下,則是原地踏步或是倒退走。一個人能不能做出改變、會往上提升還是往下沉淪,勇氣,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問題是,許多人好像都把這份天生就有的勇氣給冰封住,可能是嫌麻煩、嫌累,或許是怕受傷、擔心失敗,也可能是生活太過安逸或富裕,讓自己沒有足夠的動能和誘因去啟動勇氣,做出不一樣的嘗試。
尤其童年時期,如果沒有把勇氣好好開發、提煉,大人只知一味地呵護、介入,導致孩子無法在好奇心正盛的年紀,勇於嘗試、探險;當生活中的一切被制約、被設定好,久了,自然習慣這種預先安排妥當,既安全又穩定的生活,至於那派不上用場的勇氣,便像多餘的器官,就會慢慢退化不見。
這也是我總是不太贊成老師們喊學生是「小孩」、「小朋友」,雖然是出自於師長的關愛。小學生、中學生,或許還可以這樣叫,但明明都已經二十初頭,算是成年的大學生,叫「小孩」,多少是把他們給叫小了,同時,也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讓他們因此「退化」到孩子的階段,再度習慣被餵養、被保護、被安排、也就被決定了!
小標:移動、超越、轉化,都是探險。
講到探險,讓我想到一個英文單字:transfer(移動)。
探險本身就是一種行為上的移動,而移動的正加強則是「超越」(transcend),超越便可能帶來轉化(transform)。移動→超越→轉化,從開始到整個過程,都是探險,也都必須靠勇氣才能進行和完成。
三、四年前,我決定和朋友們前往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服務,雖然親友們的好言提醒和叮嚀當地的髒與亂,我仍冒著水土不服的風險,只希望在能力範圍內還可以的時候做些服務,也對自已做些挑戰。
到了那裡,我才發現,哇~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包括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日本、韓國……,他們暫停了學校的課業或工作,用一年的時間在垂死之家當義工,進行生命體驗,甚至把這樣的特殊經歷送給自己當作成年禮。
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並不是被安排來的,也不是報名任何團體,有精心規劃的行程和保護措施,而是發自內心,用自己的方法,主動來到這裡。
不管這些年輕人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來這裡,但是他們確實做出了移動(離開自己的家鄉),做出了超越(克服生活上的不便和風險),我相信在身體力行中,他們的身心,絕對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轉化。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一趟「外在」探險之旅,更是一趟「內心」勇氣之旅。
小標:勇於嘗試和突破,然後,堅持下去。
回觀臺灣有很多年輕人整天瞎忙,或是被冠上「宅男、宅女、啃老族、草莓族、青貧族」,面對現實有許多不滿和焦慮,但有些人卻只願意守在原地「應付」眼前的狀況和困境。他們心想著要發財、希冀生活可以有所改善,可是,卻不願意拓展人際關係,也不想冒險挑戰自我、拓展國際視野及競爭力,只想宅在家裡與電腦相處,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雖然專家強調,不要隨便換工作、不要輕易轉換跑道,這樣累積不了資歷和專業。可是,不試怎麼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剛出社會,換工作很正常,多方嘗試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轉換和改變,有沒有意義?就算是探險,也要有想法、有目標,而不是隨著心情與任性橫衝直撞;還有,轉換和改變之後呢?能不能讓自己跳脫出來,變得更好?能不能在變好之後,堅持下去?
其實,每個人都遠比自己想像得要強大、有潛力。生命的可貴,就在於有太多可能的存在,只要我們勇於嘗試、敢於接受挑戰,然後奮力跳;當我們能夠跳脫既有的模式、窠臼,就可以換來不一樣的我,一個不同於原本我的全新我。
小標:人因勇於改變而偉大。
大腦科學研究表示,右腦主圖像思考,屬於創意功能;探險,便是一種畫面與創意。所以,當一個人過度安逸,不思創新與突破,慢慢地,他的右腦便可能萎縮。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3C科技的高度發展,讓許多人坐在位子上不動,或是只在位子上點滑(滑鼠、遙控器);科技所提供的便利,讓人們懶於走出去,懶於面對人群,只躲在自己安全的小天地裡,做簡便且不花力氣的事。
但是也因為如此,導致許多人有人際困擾。自我圈限和過度的保護及限制,讓他們無法也不敢面對人群;此外,當有狀況發生時,他們往往也會不知道,或是不敢向別人求救。
這時,勇氣也就相對重要。
多年前,我到西班牙念書,雖然出國之前,我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學習西班牙文,可是,我希望趁著在西班牙的第一年,把語言學好,好準備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平常,我看電視、租影片,聽力的確增強了,可是,會話能力呢?我的個性較內向,不太可能到處跟陌生人攀談,更何況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但是,想了想,我決定做出突破:每一天,我都必須到不同的超市或雜貨店買日用品,並開口跟店員問問題;而且我規定自己,就算當天有好幾件物品要買,也必須一家店只買一樣,讓自己多一些與人接觸、對話的機會。
遇到問題,思考如何突破,需要勇氣;找到方法後去實踐,更需要勇氣;持續地做下去,同樣需要勇氣。
勇氣,其實也是熱情,有熱情、有好奇心,不管遇到任何阻礙或挫折,都會主動積極地想對策、找方法解決。要知道,主動,就不會只是應付了事;積極,才能主導自己的生命。
知識的灌輸,絕對不是人生的主要任務;勇氣、好奇心、挫折忍受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和珍寶。
大標:孩子怕看牙?與老爸最有關!
文字=連芯 攝影=李昌元
看牙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經驗,對許多父母來說,要帶孩子進牙醫診所更得費上好一番工夫,即便是躺上診療椅上,常常還是需出動家長、醫師和護士大力安撫。不過,根據最近西班牙的一項研究,如果家中的爸爸對看牙可以表現出鎮定、接受的態度,對孩子會大有影響,較容易克服看牙恐懼。
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家庭成員的態度會彼此影響,而這項新研究把焦點放在父母的個別角色上。專家發現,雖然媽媽對看牙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但孩子主要還是參考爸爸的情緒反應。如果媽媽恐懼看牙,爸爸卻是泰然自若,對孩子就有安撫效果;但若爸爸緊張焦慮,即便媽媽再怎麼勇敢,孩子恐怕仍相當抗拒看牙。
這項發現對父母或牙醫診所都是福音,讓父母與牙醫聯手合作,就能有效減輕孩子的焦慮,讓看診品質更好、更有效率。
大標:葉大華:職場探險,心態最重要
文字=陳怡璇 攝影=李昌元
說到職場上的探險,有些人會想到轉職、創業的可能性;但也有些人認為固守既有崗位,也是一種探險。擔任台灣少年福利與權益促進聯盟秘書長已經邁入第九年的葉大華,大學畢業後先加入勵馨基金會工作八年。縱然兩份工作皆歷時多年,談到自己的職涯,她眼神傾注著堅定與熱情:「我的工作都十分有挑戰性!」
小標:職場的探險應是挑戰目標,而不是落入風險。
很多人會問葉大華,兩份工作都待這麼久,會不會很疲憊?或者很好奇為什麼她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待上這麼長的時間?她說:「我個人認為,一間公司待長待短,主要在於『心態』,也就是要問問自己『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一個工作者?』」
她觀察到現代上班族對於工作的態度,有人希望公私分明;有人則希望除了在工作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外,下班後還能夠轉換另一種生活型態,投注別的領域。而她自己則是清楚地認知到:「我喜歡有挑戰性、有不同學習面向的工作。」
當年加入剛起步的勵馨基金會時,葉大華從企劃助理做起,隨著基金會從安置機構跨足到社會教育宣導,以及立法倡議的發展,她的工作內容也從一開始的企劃行銷,轉換到參與組織工作以及推動立法和服務據點的開拓;因此一路經驗到據點督導、資源整合、統籌管理、策略規劃等不同的工作面向與層次。她說:「就算擔任基層工作人員時,也會有不同角度的視野和思考,但因為無法影響決策,我便會慢慢思考,如果我成為一個決策的人,去分配這些資源或決定組織的發展走向時,我會怎麼做?」
而能夠從基層人員逐步發展到參與組織決策的重擔,葉大華說主要還是來自於既有職場上的「經驗累積」:「在職場上,即使你有很多探險的想法,想要去挑戰很多不同的事物,但是如果像醬油一樣沾來沾去地轉換工作,就沒辦法累積成一個真正可以發展的方向或能量。我自己的設定是,在既有職場上努力累積經驗,然後思考,到什麼樣的程度時,要不要接受另一個挑戰?」
葉大華說,探險最大的一項特質是「挑戰」。對她而言,在職場上的探險並不是落入一個很大的「風險」,把自己置放在危險的處境裡頭,而是在工作上去設定目標,讓自己突破既有框架的限制,不斷地累積、成長。
小標:探險的起點,源於自我認知。
在職場上要能突破自己既有的框架與限制,葉大華說,首先就必須要先瞭解自己在職場上的優勢與限制,並且克服限制的部分。「這個問題還是回歸到自己本身,在職場、職涯的規劃當中,你對自己的認知夠不夠?」
在台少盟擔任秘書長的這些年裡,看著在職場上來來去去的年輕人,葉大華發現到:「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很多不是因為理想性,或者對自己有明確的目標設定。大多是因為書念到某個程度必須畢業,而被迫必須面對社會角色,以及長輩的期待而工作;至於他們在職場上的自我認知有多少,這方面相對是比較薄弱的。」
她認為,年輕人如果對自己瞭解不夠清楚,就很難抗拒社會期待,做出突破;而當面對跨領域,或者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時,往往也會很快地逃避,開始尋求轉換工作的可能。「臺灣的教育,比較少對就業準備做出培養。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即使學歷再高,對於工作的認知都還是很徬徨。」
對此,葉大華認為,社會新鮮人必須在進入職場後兩年內清楚認知自己在工作上的人格特質和職涯規劃。她建議,剛進入職場,多觀察和學習是必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校的學習上,大部分都是鼓勵競爭,但如果把競爭的態度帶到職場,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限制。畢竟職場上最重要的是溝通、協調;跟同事之間能有好的team work能力是很重要的。」
另外,透過職場上的評核,也有助於自我認知。葉大華微笑道:「我很鼓勵職員去瞭解公司的評核方式。並且透過評核結果,有助於瞭解自己和上司的期待是否相符,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是較有具體表現和能力累積,而不足的地方,也能做為職涯目標的設定和調整的參考。」
小標:探險途中,多些勇氣與跨領域的視野。
從自我認知出發,在職涯探險途中,漸漸就會看見適合自己發展的面貌。葉大華說:「即使是習慣守成型工作的人,透過自我認知,也可以在職涯上作出小探險,像是:『我之前一直都是只執行既定的計劃,今年可不可以有一些變化,在既有計劃中多加點什麼?』」
葉大華說探險還有一項特質是想像力,而表現在職場上,就是「勇氣」。她說,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在一個部門或工作崗位上待久了,想要有突破會很難。但其實面對挑戰或機會來臨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足夠的勇氣跨出去。「這世代的職場,從人格特質到經驗成長,皆需要有跨領域的學習,另外,並不是只有升遷才能代表對自我的肯定。」
面對挑戰與機會的來臨,葉大華說「主動性」就是很大的探險:「不要害怕去爭取自己可以發揮所長的升遷機會,即使是在既有職場的平行移轉。當瞭解組織可能有一個新的program或者project正要發生,或者你觀察到其他部門有更多可以發揮自己專長的空間時,就應該去爭取看看。當你做出了嘗試,就有可能帶來新突破,並為自己的職涯發展創造出另一個高峰。」
清楚自己的目標設定、不斷與他人溝通,有工作上的問題時懂得尋求協助,都是葉大華強調的職場能力。她認為,當成功經驗逐步增加後,漸漸就會開始思考自己做得到什麼?還需要突破什麼?也會發現職場上的探險其實並不困難。
「職場上的視野,不只是往上攀升才是開闊的,主要還是在於你瞭解自己有多少潛力,可以再往上一層?在工作上累積經驗、發展跨領域的能力,都很重要。另外,下班後若能有不同的多重角色,對社會貢獻和個人的身心發展,也都是很好的事,這樣才不會將生活緊縮、局限在同一個角色與崗位上,讓自己的探險因子和潛能因此被埋沒掉。」
大標:事窮則變
文字=高惠琳
收到朋友轉寄的文章,摘錄自張小燕接受訪問時的感言:「自己的幸福自己找,不要抱怨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沒有人該給你快樂。」
的確,經常聽到許多人抱怨生活無趣、工作毫無前途。問題是,沒有人應該幫你什麼,你得自己想變,願意變,並且做出改變。
一個人會想要變,往往是希望現狀能夠有所不同,更多時候,則是希冀變了之後能比現在更好、獲得更多。有趣的是,年紀愈大愈想要變,卻也愈怕變。畢竟,變,需要很大的勇氣、決心和成本,但結果卻很難預料,可能轉好,也可能更壞,甚至失去原本既有的;於是,算盤撥了又撥,許多人最後還是打了退堂鼓,乖乖固守原點,不想變了,但,抱怨依舊。
變,說難不難,主要是個人認知和標準設定的問題。話說回來,有沒有非變不可的必要性,也是個人的主觀認定。但如果我們不把變看得那麼嚴肅、得失心那麼重,而就只是一項挑戰、一次冒險,是想試探自我能不能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潛能;像是,工作上的不順遂,試著從心態上做調整,不必然要大動作地轉職、創業;不一定就得出國壯遊,試著往足跡不曾到過的街弄,甚至改走路上班,都可以帶出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這時,變,也變得有趣多了。
「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找能讓自己幸福的事情。」張小燕這樣建議著。那麼,是不是也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找能讓自己改變的方法。」
《易經.繫辭傳》:「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山窮水盡,自然就會主動求變;只是,改變,可以大張旗鼓地聲勢驚人,也能如行雲般靜寂無聲;最重要的是,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要變?以及要變成什麼?
大標:丸莊阿公的實在話
文字=張桓瑋 攝影=李昌元
對許多人而言,「醬油」代表的就是正港「家」的味道!若踏入臺灣醬油的原鄉──雲林西螺,便可見到老字號店鋪旁,百罈黑色陶缸羅列其間,個個沉實穩重,並排出宏偉的陣式。醬缸裡頭,顆顆飽滿圓溜的黑豆,被食鹽、天然麴黴層層封印,歷經歲月發酵熟成,飄散出亙古以來臺灣人溫暖醇厚的人情香。
這是雲林西螺的「丸莊醬油」;一百年前,從挑擔叫賣開始,蔭釀出生活的甘甜與豐潤。
小標:勤儉務實,嘸通放抹記
「日治時期,許多商家都在招牌標出自己的姓,再畫個圓圈把姓氏圈起來,以作為商標。而最早我阿祖莊清臨為了讓大家能夠分辨醬油是莊家做的,因此就在瓶身寫下『莊』字,圈上圓圈作為識別。由於日文的圓圈叫『maru』,就是『丸』的意思,後來『丸莊』這個稱號就這麼傳開來了!」
「丸莊醬油」第四代青年軍莊偉中細數家族故事,不難發現他對於阿祖、阿公的崇拜和景仰。先祖的務實節儉,經過長輩們耳提面命,讓百餘年來的勤懇樸質,至今仍像濃得化不開的甘醇醬油,浸透家族肌理,種下實實在在的好味道。
「阿公莊昭典在我心裡是個指標性的人物,他從阿祖手上接管家業後,可說是燃燒生命般地工作。尤其他為人勤儉、一絲不苟,所以對我爸爸、阿伯、叔叔們的管教也都特別嚴格,就是希望他們能維持長年以來的家族美德。」
莊偉中雖沒見過阿公,但在成長過程裡,老聽父親提起阿公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甚至是如何教育孩子。笑談間,他也和我們透露了關於阿爸和阿公之間的小祕密:「我爸曾說過,他高中時離開西螺到臺南念書。年輕人嘛!總是愛玩,當時臺南有個長期合作的經銷商,因為定期跟我們家拿貨,必須付貨款,所以我爸就時常將他當作ATM,『自動取款』來花。阿公知道後可不得了,重重處罰之外,更是嚴正教訓我爸:『阮豆油一罐才賣五角,你一個月就給我花那麼多錢,你甘知影這些錢必須要賣多少豆油?』」
疾言厲色下,內含「粒粒皆辛苦」的祖訓。一瓶純釀豆油,得耗費眾多心力製麴釀造,還得倚靠天公伯賜予的陽光、水質來鬥衫工。而其中所攢下的金錢和福氣,理當要被更加珍惜才是。莊偉中笑笑地說,這次教訓對父親影響極深,因此也就成了他往下傳承、告誡孩子的故事教材。
小標:阿公的「勸世言」
「經營家族事業,不論是與內部成員合作,或是對外經營品牌,都必須學會承擔責任,承擔他人的眼光與評價。也因為能夠承擔,讓自己與人溝通變得圓融、成熟,做起事才更有彈性,而有更多元的嘗試和發展。」
阿公的肩胛頭,滿載對家族事業的使命和責任,一代傳一代,這回傳到莊偉中的肩上,是最甜蜜,也是最難卸下的重擔。對大學念心理系的他來說,阿公就是最佳的心靈導師,因此他也認真地奉守阿公做人做事的條理秩序,並加入自我創意巧思,果真幫助父親為「丸莊醬油」另闢新局,打進網路市場!
「阿公的交代千萬不能忘記。你看!這就是他留下來的『處世金言』,是我好不容易才挖到的寶哩!」說罷,莊偉中取出一幅匾額向我們「獻寶」。匾額的紅木外框看起來是重新裱過,但玻璃下裝幀的紙頁卻早已泛黃,上頭遒勁有力的書法字體,更滿布歷史煙塵,一字一句皆是彌足珍貴的叮囑教誨:
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天下有二苦:黃連苦,貧窮更苦;人間有二險:山高險,人心更險;人間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知其難、守其苦、測其險、忍其薄,可以處世矣。
這是莊昭典早年擷取古人傳下的「勸世言」,聘請書法家郭龍壽題字,開春時作為給經銷商的贈禮。天下的「難」與「苦」、人間的「險」與「薄」躍然於紙上,赫然間,彷彿看見未曾謀面的阿公穿越時空,對孫兒諄諄告誡:「做人難哪!你得要耐得了苦、謹慎處世才好!」
然而,重拾珍貴的傳家寶,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這是我在臺北舅舅開的『柑仔店』中意外發現的,當下只覺得這匾額好復古,後來仔細一看,上頭的落款居然是『莊義成醬園』。咦~這不是我們家早年的店號嗎?」
莊偉中進一步追問,才知外公(當時不知道後來會成為親家)開的柑仔店從前有跟丸莊進貨,而這幅匾額就是阿公送給外公的鎮店之寶!「後來舅舅讓我把匾額帶回去好好珍藏,要不是被我發現呀,這難得的傳家寶,在我們這一輩之後,大概也就失傳啦!」
小標:萬事要靠自己
原來冥冥之中,阿公仍放不下心肝仔寶貝孫,於是便用這一字一句的叮囑前來關照、來引路。
問莊偉中最有感觸的是哪一句?他略微沉吟後回答:「第一句吧!『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大概是我本身就非常不喜歡求人的緣故,哈!」
不求人,是彎不下腰難以啟齒;還是屢屢受挫,被人拒於門外?「都不是耶!其實身邊的資源滿多的,我不覺得求人會遭遇太大挫折,只是『人情債』實在難還呀!所以我也就養成了凡事親力親為的個性。」
從早年隻身在外求學,畢業後進入日商企業任職,直至2005年被父親召回丸莊齊力打拚;莊偉中在學習、工作的道路上,始終秉持獨立精神,不外求他人。他說他不覺得自己有多強,而是希望能透過多一些自我探索,為自己衝出一條路來走,在這當中所延伸出的經驗感受,還真是無法向人求來的。
「當然我也不會完全拒絕他人的幫助,我只是覺得,能自己來就自己來,不要讓人擔心、造成別人的麻煩。」
阿公傳承下來的教誨,莊偉中自有一套新詮釋:「I can find a way out!」求人難,就靠自己吧!莊偉中說,將來他也會這麼往下傳承先祖的古早智慧,以及自己對生命的悟得。
百年醬門裡,不僅綿延著甘美的蔭油香,那些經歲月洗練過後的處世哲學,也將固守著一抹堅毅滋味,永不消褪,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Living Psychology)
創刊於1977年,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雜誌金鼎獎】及【優良雜誌推薦獎】。
這本雜誌,有豐富的社會心理探討、趣味的自我心理探索、最新的心理資訊和學者專家的解析。我們談快樂和成功,也談挫折和憂傷。我們喜歡光明面,但也試圖去理解幽微和黑暗。我們傾聽理性和堅強的故事,也願意探索感情的衝動和脆弱。
是一本兼具大眾心理、校園輔導的好雜誌。
網站:http://www.lppc.com.tw/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ppc.com.tw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