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我們每天吃進的添加物最少500種。但食品有添加物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在我們不可能不吃東西的前提下,我們能做的:唯有辨識它、降低它。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對美食的定義:美味、色鮮、濃郁、鮮脆,都該重新思考。
過去,人們對美食的定義是Q彈、入味、鮮脆。現在,要改變觀念,降低食物化妝程度。那麼,有沒有簡單的原則,能降低添加物攝取呢?其實,老天爺早已幫我們準備檢測工具,只是過去我們不常使用。
一、「眼耳鼻口」,就是你的把關部隊。
只要外觀不合乎常識,食材出乎尋常的脆度、過於香濃的味道,與食物吃進肚後不斷的喝水,就要提高警覺。譬如傳統市場、超市中賣的黑木耳又大又漂亮,在家裡浸泡的乾木耳,泡了7、8個小時還是小小的;外面賣的黑木耳浸泡過程中,可能添加膨脹劑,體積才會「長大」許多,睜眼細看就會明白其怪異。
「口渴,代表身體的水正被吃進去的分子大量吸收,一旦身體濃度改變,會加重腎臟、胰臟的負擔,」張凱甯認為,「吃了不口渴,就是美食」。
二、「空氣與陽光」,是另一組檢測員。
沒有防腐劑的食物,在室溫下放置久了就會發霉、發臭;一旦擺久還不壞,就是加了防腐劑或其它添加物,才能拖長腐壞時間,成了千年不壞的「妖怪食品」。所以要確定吃進肚裡的食品有沒有過量的食品添加物,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室溫一段時間,陽光、空氣會自動幫你檢驗,抓出壞分子。
食品有添加物已經是「回不去」的事實,但若留心多一點,仍可少吃三分之二添加物,把每日添加物降低到150種以下,不必回歸陶淵明般的生活,也能常保健康。
本刊特別針對常見常吃的100種食材,提供如何辨識、挑選、處理及自救之安心吃守則,並搜集全台13家安心店舖,6大食物互助組織,讓你買的安心,吃的健康。